㈠ 海南省屯昌縣烏坡鎮規劃公路確定了沒有,徵用土地的村民都把橡膠樹賣的賣亂割的亂割,要不規劃成的話,害人啊
清代,進入清朝後的第一個皇帝順治皇帝福臨,順治皇帝。他是皇太極第九子,生於崇德崇德,2008年8月2日10三年(1638年)+ 6天,沉陽的寶座,改元順治,在位18年。卒於順治十八年(1661年),24歲的。他是唯一的公共避難所禪的歷史,清朝皇帝。康熙皇帝康熙名玄燁的第三個兒子順治,生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在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61年。玄燁,善治,皇帝關懷。當然,作為站在歷史潮流前面的,引導的飛速進步的國家和民族的偉大人物,他是少得多。 3雍正皇帝雍正胤禎,出生於康熙17年(1678年),是康熙的第四個兒子。康熙61年,45歲的胤禎繼承王位,在位13年,於圓明園。軸承的名稱世宗大王。他的歷史地位相比,毫不遜色,他的父親康熙和乾隆子。盡管他的懷疑可疑,惡劣的Guaen嚴酷的統治,但他的表現相比,畢竟是次要的。香港4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出生於康熙50年(1711年),於嘉慶四年(1799年),他是三年後的第四個兒子,雍正在位60年,退位的霸主,89歲。他編寫了統治時期的「四庫全書」共收到書3503種,79337,36304,卷數的三倍永樂大典「,中國古代傳統思想和文化的匯合。但乾隆重奢侈的人,老的年齡,國庫財政枯竭,和重用貪官和紳,以及在其晚年的農民起義和清朝的滅亡標志的繁榮也一直絡繹不絕。 5,嘉慶的嘉慶皇帝呼吸的魚岩,唐高宗李第十五兒子。五十四年出生,二十五年的乾隆年間(1760年)被封為嘉親王,乾隆六十年的寶座,改元嘉慶在位25年。卒於嘉慶25年(1820年)61歲。廟號「仁宗」。他有一定的了解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略,但對於一個日趨衰弱的古老的封建國家,並不能真正有效地反對外國侵略者,之後僅滑下來的衰減路徑。 6,道光道光帝冕寧皇帝六代皇帝在清朝入生於乾隆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於道光三十年來的第一次本月14日。 30年的統治,69歲。軸承宣宗,埋穆陵的名稱。簽署了在現代歷史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 「英江寧條約」。道光30年柄政治。朝綱任意的,動手的東西,比如官場,河,水路運輸,非吸煙等,但內部事務沒有任何改善。勤奮的土紙很少,正是他一生的悲劇。 7,咸豐咸豐皇帝貽寧,道光10年(1831年7月17日)出生於北京頤和園。咸豐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因病去世,享年。志高一點天賦咸豐抓住父親的框架,從來沒有在一個閾值管理,與世界的無盡的憂慮,那就是沒有後顧之憂。 8,同治同治帝載淳是咸豐與葉赫那拉氏的獨生子。生於咸豐(1856年)於1996年。同治年間親政。和的時候,接下來的一年,他19歲。軸承的名稱為「穆宗」。同治皇帝在位14年,在此期間,清政府依靠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狀態抑制了一系列的農民起義的太平天國起義,部長。也做一些所謂的「洋務新政,但在同治皇帝沒有太大的關系。當時統治者慈禧。含春少年是如此的年輕頑童親政以後,作為一個年輕的皇帝確實辜負執政黨和在野黨上下對他的殷切期望。親政,兩年後於天花。9光緒帝光緒載恬,同治年間(1871年8月14日)出生於北京宣武門太平湖畔醇的宮殿,他的父親,易寰道光皇帝的第七個兒子,他的母親是慈禧的妹妹,特殊的家庭環境,使同治後因病去世,他被指定為皇帝,在位34年,十三年,光緒了,年齡38年來,軸承的名稱更正,埋在黟縣,河北崇陵。今年19歲的光緒皇帝統治時期,他的進取精神,充滿年輕人願意接受新觀念。光緒帝沒有突破的勇氣封建倫理思想的桎梏中解放出來,「田燕擔心的時候,如果不開心,情緒悲愴,他的一生是屈辱和悲慘命運的悲劇。八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慈禧不得不依靠光緒皇帝逃往西安。清代義和團運動,在反武裝起義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想廣為流傳的國家,來到毀滅的邊緣。 10宣統愛新覺羅溥儀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2月7日)出生於北京什剎海邊酒精宮殿。 ,1967年10月17日因病在北京年齡61歲。旋轉「半我的生活。11,皇帝努爾哈赤(進入)努爾哈赤,姓愛新覺羅,號樹樂悲勒的嘉靖八年(1559年),出生在建州左衛蘇克素數監護病房赫圖阿拉城(遼寧省新賓縣)一個滿族奴隸主的家庭。明萬曆10年(1583年),努爾哈赤不屈奮起,以父,祖先的遺產,一個13起兵,「自中之王。現年68年,被埋葬在沉陽城東,作為「富凌。寺名」時期。「12,太極拳(之前進入的第二個皇帝)愛新覺羅。太極,是的的清王朝先鋒努爾哈赤的第八子他的母親葉赫那拉氏。太極出生於10月25日,二十年明代(1592年)。汗努爾哈赤寧遠擊敗被殺後不久,金在位17年,清崇德八年(1643年),廟號「太宗」。王座不到十年的時間,他去世統一整個東北部和南部的遠征蒙古,朝鮮,明朝官兵屢屢受挫。他呼籲於清軍入關前夕,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願。13皇後背後的屏幕上皇後生於道光十五年(1835年11月28日),其母公司利益徵收。皇後下午十時,原下載春,母親到您的子馮毅,金飛次年另一個封為妻子易規菲山西,大大的宮殿狀態日期。咸豐皇帝後,慈禧的政變,誅殺肅順,終於實現了「看不見的手」。這近50年後,她的獨裁朝綱,在此期間,許多國家在科學和技術的發展,經濟繁榮,政治改革,而中國已經被一個完整的權利到要一個女人在地球上佔主導地位,毫無生氣,發育延遲,為了一己私利,她惡意和不正當的行為,設定的國家的費用的利益,最終導致她的亡清光緒三年,在國破家亡。此外,慈禧所造成的危害,對我們的國家,留下了沉重的負擔。介紹清朝,清朝順治元年(1644年)進入到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清帝退位,清朝統治了268年的國家,包括前輸入兩個皇帝,努爾哈赤,皇太極,入境後10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皇後,雖然沒有了皇帝,但任意朝綱也包括在內。清王朝的封建王朝,建立的女真族(滿族)的元王朝在中國歷史上,在第二期由少數人統治之後,是還中國的最後一個封建君主制國家。由於然後,從君主制,並轉移到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封建社會後期,清代的上升和下降的低潮和流動的形勢變化。它的出現作為一個封建社會注入了新的活力,其衰落導致崩潰的封建社會,在這個特殊的12歲為皇帝,自然是建國之父,志石皇帝平庸的君主,皇帝的墮落。網路[草飛華可以發現
㈡ 18點從三亞到海南省東方市新龍鎮有沒有客車
大哥,這實在是太多了。縣也可以嶺澳,白沙,昌江,東方,樂東,澄邁,瓊山,定安,保亭,五指山,陵水,那麼楊浦馬,萬寧,瓊中。
㈢ 改革開放以來發生在日沖生活中的變化
上海,簡稱「滬」,別稱「申」。大約在六千年前,現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陸,東部地區成陸也有兩千年之久。相傳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曾經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上海別稱為「申」。公元四、五世紀時的晉朝,松江(現名蘇州河)和濱海一帶的居民多以捕魚為生,他們創造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叫「扈」,又因為當時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游一帶被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扈」為「滬」。
上海建城
公元751年(唐天寶十年),上海地區屬華亭縣(現今的松江區),范圍北到今天的虹口一帶,南到海邊,東到下沙。公元991年(宋淳化二年)因松江上游不斷淤淺,海岸線東移,大船出入不便,外來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條支流「上海浦」(其位置在今外灘以東至十六鋪附近的黃浦江中)上,公元1267年(南宋咸淳三年)在上海浦西岸設置市鎮,定名為上海鎮。公元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元朝中央政府把上海鎮從華亭縣劃出,批准上海設立上海縣,標志著上海建城之始。
近代上海
16世紀(明代中葉)上海成為全國棉紡織手工業的中心。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上海設立海關。19世紀中葉,上海已成為商賈雲集的繁華港口。鴉片戰爭以後,上海被殖民主義者開辟為「通商」口岸。在此後的一百年裡,外國列強紛紛入侵上海,使上海成了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侵略的主要據點。1949年5月27日,上海這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獲得解放,開始新生。
歷史性變革
上海的解放揭開了上海發展新的歷史篇章。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上海人民經過50多年的艱苦奮斗,從根本上改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條件下畸形發展起來的舊上海,使上海的經濟和社會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特別是1978年以來,上海的改革開放力度不斷加大,上海人民以強烈的進取精神,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大膽實踐,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徵、符合上海特大型城市特點的發展新路,使上海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發生了歷史性的大變革,已成為我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並正向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之一的目標邁進。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上海位於北緯31度14分,東經121度29分,地處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沿,長江三角洲前緣,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浙江兩省,北界長江入海口,長江與東海在此連接。上海正當我國南北弧形海岸線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廣闊,地理位置優越,是一個良好的江海港口。
氣候
上海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上海氣候溫和濕潤,春秋較短,冬夏較長。2002年,全年平均氣溫17.8℃,日照1686.5小時,降雨量1427.9毫米。全年60%左右的雨量集中在5至9月的汛期,汛期有春雨、梅雨、秋雨三個雨期。
土地面積
解放初期,上海的土地面積僅為636平方公里。1958年,江蘇省的嘉定、寶山、上海、松江、金山、川沙、南匯、奉賢、青浦、崇明10個縣劃歸上海,使上海市的轄區范圍擴大到5910平方公里,幾乎是解放初期的10倍。2002年,上海全市面積6340.5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0.06%,南北長約120公里,東西寬約100公里。其中區域面積5299.29平方公里,縣域面積1041.21平方公里。境內轄有崇明、長興、橫沙三個島嶼,其中崇明島是我國的第三大島嶼,面積為1041平方公里,是我國的第三大島。
水文
上海地區河湖眾多,水網密布,水資源豐富,是著名的江南水鄉,境內水域面積697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11%。上海河網大多屬黃浦江水系,主要有黃浦江及其支流蘇州河、川揚河、淀浦河等。黃浦江源自太湖,全長113公里,流經市區,江道寬度300--770米,平均360米。終年不凍,是上海的水上交通要道。蘇州河上海境內段長54公里,河道平均寬度45米。上海的湖泊集中在與江、浙交界的西部窪地,最大湖泊為澱山湖,面積為62平方公里。
地勢
上海境內除西南部有少數丘陵山脈外,全為坦盪低平的平原,是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高度為4米左右。陸地地勢總體呈現由東向西低微傾斜。大金山為上海境內最高點,海拔高度103.4米。
行政區劃
解放初期,上海共劃分為20個市區和10個郊區。後經多次行政區劃調整和撤縣建區,至2002年末,上海共有18個區、1個縣,共132個鎮,3個鄉,99個街道辦事處,3393個居民委員會和2037個村民委員會。
人口就業
人口
上海人口總量規模不斷擴大。上海開埠時人口不足10萬,至1949年解放時,上海人口僅為520萬,至2002年末,全市戶籍人口已增加到1334.23萬人,是解放初期的2.6倍,佔全國總人口的1%。2002年,全市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014人。
人口自然變動
上海是全國第一個出現人口自然變動負增長的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率自1993年開始始終保持負增長。2002年,全市戶籍人口出生率為4.7‰,死亡率為7.3‰,自然增長率為負2.6‰。
人口文化程度
上海人口整體文化素質不斷提高。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上海具有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佔6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達到11.4%,比1990年提高4.3個百分點;高中文化程度人口佔23.9%,提高2.8個百分點;初中文化程度人口佔38.2%,提高4個百分點。而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口比重下降了11.1個百分點。全市15歲及以上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由1990年的11.1%下降為2000年的5.4%。
人才居住證
上海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快推進,成功地推出了人才居住證制度。至2002年末,在上海發展創業的國內外人才中,已有8255人獲得上海居住證。在國內人才中,本科以上學歷佔72.8%,碩士以上學歷佔8.6%。在國外人才中,本科以上學歷佔78.8%,碩士以上學歷佔55.7%。
就業
2002年末,上海共有從業人員792.04萬人,其中國有單位從業人員173.68萬人,佔21.9%;集體單位從業人員262.8萬人,佔33.2%;「三資」、私營等其他經濟單位從業人員355.56萬人,佔44.9%。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8%。
綜合實力
經濟增長
20世紀90年代以後,上海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徵、上海特點」的發展新路,緊緊抓住浦東開發開放這一歷史性的發展機遇,以體制創新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經濟結構的優化和升級為基礎,使國民經濟實現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經濟運行的穩定性和抗波動能力不斷增強。1992年以來,上海經濟已連續11年保持兩位數增長。2002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408.7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90年增長2.9倍,平均每年增長11.9%。
經濟實力
社會生產力水平穩步提高,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按當年匯率折算的上海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993年首次突破2000美元,1997年躍上3000美元台階,2000年再上4000美元新台階,2002年已接近5000美元,達到4912美元,繼續居全國除港、澳、台地區外各省級地區之首。
財政收入
在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同時,財政收入不斷增加,為上海的社會經濟和城市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2002年,上海完成財政收入2202.25億元,比上年增長10.4%。全年地方財政收入719.79億元,比上年增長30%。其中,增值稅136.83億元,增長22.2%;營業稅251.85億元,增長31.8%;個人所得稅67.08億元,增長41%;房產稅19.68億元,增長34.3%。
上海的一天
上海是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對促進全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上海在一天內創造的經濟活動成果,充分折射出上海經濟發展的水平和活力。
上海在全國的地位
正在向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目標邁進的上海,肩負著面向世界、服務全國的重任,在全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這個人口僅佔全國1%、土地面積佔全國0.06%的城市裡,完成的財政收入佔全國的九分之一,口岸進出口商品總額佔全國的四分之一,港口貨物吞吐量佔全國的十分之一,並在改革開放、產業升級、科技創新等方面發揮著示範、輻射和帶動作用。
海南省位於中國最南端。北以瓊州海峽與廣東劃界,西臨北部灣與越南民主共和國相對,東瀕南海與台灣省相望,東南和南邊在南海中與菲律賓、汶萊和馬來西亞為鄰。
海南省的行政區域包括海南島、西沙群島 、中沙群島 、南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是我國面積最大的省。全省陸地(主要包括海南島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島)總面積3.54萬平方公里(其中海南島陸地面積3.39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200萬平方公里
至2004年底,全省有2個地級市,6個縣級市,4個縣,6個民族自治縣,1個經濟開發區,1個辦事處(西南 中沙群島 辦事處,縣級);基層設置180個鎮,20個鄉,18個街道辦事處。
地級市:海口市、三亞市
縣級市:五指山市、 文昌市 、瓊海市、萬寧市、儋州市、東方市
縣:定安縣、屯昌縣、澄邁縣、臨高縣
自治縣: 白沙黎族自治縣 、 昌江黎族自治縣 、樂東黎族自治縣、陵水黎族自治縣、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
開發區:洋浦經濟開發區
辦事處:西南中沙群島辦事處(縣級)
海 口 市(地級)
(轄4個區24個鎮17個街道辦事處)
區:龍華區、瓊山區、秀英區、美蘭區
鎮:長流鎮、新埠鎮、城西鎮、西秀鎮、海秀鎮、靈山鎮、演豐鎮、大致坡鎮、甲子鎮、三門坡鎮、龍泉鎮、龍橋鎮、三江鎮、雲龍鎮、紅旗鎮、大坡鎮、舊州鎮、龍塘鎮、新坡鎮、永興鎮、遵譚鎮、東山鎮、石山鎮、府城鎮
街道辦事處:博愛、白龍、國興、藍天、海府、 白沙 、海甸、人民、和平南、 中山 、大同、金貿、海墾、濱海、金宇、秀英、海秀
三 亞 市(地級)
(轄5個鎮):崖城鎮、天涯鎮、鳳凰鎮、田獨鎮、海棠灣鎮
五指山市(縣級)
(轄3個鄉4個鎮):沖山鎮、毛陽鎮、番陽鎮、南聖鎮、毛道鄉、水滿鄉、暢好鄉
文 昌 市(縣級)
(轄16個鎮):文城鎮、會文鎮、重興鎮、東路鎮、馮坡鎮、潭牛鎮、抱羅鎮、錦山鎮、鋪前鎮、翁田鎮、龍樓鎮、東郊鎮、文教鎮、昌灑鎮、蓬萊鎮、東閣鎮
瓊 海 市(縣級)
(轄12個鎮):嘉積鎮 長坡鎮、塔洋鎮、大路鎮、萬泉鎮、潭門鎮、博鰲鎮、中原鎮、龍江鎮、陽江鎮、石壁鎮、會山鎮
萬 寧 市(縣級)
(轄12個鎮):萬城鎮、龍滾鎮、山根鎮、和樂鎮、北大鎮、後安鎮、大茂鎮、長豐鎮、東澳鎮、禮紀鎮、南橋鎮、三更羅鎮
儋 州 市(縣級)
(轄17個鎮):那大鎮、南豐鎮、雅星鎮、和慶鎮、大成鎮、新州鎮、光村鎮、東成鎮、中和鎮、峨蔓鎮、蘭洋鎮、王五鎮、排浦鎮、海頭鎮、木棠鎮、白馬井鎮、三都鎮
東 方 市(縣級)
(轄2個鄉8個鎮):八所鎮、感城鎮、三家鎮、板橋鎮、四更鎮、新龍鎮、大田鎮、東河鎮、天安鄉、江邊鄉
定 安 縣
(轄10個鎮):定城鎮、新竹鎮、龍湖鎮、雷鳴鎮、龍門鎮、嶺口鎮、翰林鎮、龍河鎮、黃竹鎮、富文鎮
屯 昌 縣
(轄8個鎮):屯城鎮、南坤鎮、新興鎮、西昌鎮、坡心鎮、南呂鎮、楓木鎮、烏坡鎮
澄 邁 縣
(轄10個鎮):金江鎮、老城鎮、永發鎮、文儒鎮、瑞溪鎮、家樂鎮、中興鎮、橋頭鎮、福山鎮、仁興鎮
臨 高 縣
(轄11個鎮):臨城鎮、東英鎮、波蓮鎮、調樓鎮、新盈鎮、南寶鎮、加來鎮、和舍鎮、多文鎮、博厚鎮、皇桐鎮
白沙黎族自治縣
(轄7個鄉4個鎮):牙叉鎮、七坊鎮、打安鎮、邦溪鎮、南開鄉、元門鄉、阜龍鄉、細水鄉、青松鄉、金波鄉、榮邦鄉
昌江黎族自治縣
(轄7個鎮):石碌鎮、昌化鎮、海尾鎮、七叉鎮、十月田鎮、烏烈鎮、叉河鎮
樂東黎族自治縣
(轄11個鎮):抱由鎮、萬沖鎮、大安鎮、志仲鎮、千家鎮、九所鎮、利國鎮、黃流鎮、鶯歌海鎮、佛羅鎮、尖峰鎮
陵水黎族自治縣
(轄2個鄉9個鎮):椰林鎮、新村鎮、英州鎮、本號鎮、隆廣鎮、三才鎮、光坡鎮、文羅鎮、黎安鎮、提蒙鄉、群英鄉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
(轄3個鄉6個鎮):保城鎮、什玲鎮、加茂鎮、響水鎮、新政鎮、三道鎮、毛感鄉、南林鄉、六弓鄉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
(轄3個鄉7個鎮):營根鎮、灣嶺鎮、紅毛鎮、黎母山鎮、長征鎮、中平鎮、和平鎮、什運鄉、上安鄉、吊羅山鄉
西、南、中沙群島辦事處:辦事處辦公地點設地永興島
【簡述】
2003年全省經濟在面臨「非典」疫情沖擊的嚴峻形勢下,依然保持快速增長的發展勢頭,經濟效益穩步提高。當年全省國內生產總值691.69億元,比上年增長10.5%,增幅高於上年1.2個百分點,自1995年以來首次實現兩位數增長。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51.35億元,增長9%;第二產業增加值171.92億元,增長19%;第三產業增加值268.42億元,增長7.7%。第一、二、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32.5%、37.0%、30.5%。
全省經濟繼續在景氣區間運行,其中反映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企業家信心指數平均為124.4,比上年上升9.5個百分點;反映微觀經濟運行狀況的企業綜合生產經營指數平均為124.3,上升9.1個百分點。全省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一是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有力地拉動了經濟增長。2003年,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76.34億元,增長22.4%,增速較上年上升13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1.64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增長10.8%。從對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看,資本形成為54%(其中固定資本形成對全省生產總值貢獻率為49%),最終消費為38%。二是微觀經濟效益和宏觀經濟效益提高,經濟增長已由外延式增長轉變為內涵式增長,由外生性增長轉變為內生性增長。據對全省420家獨立核算工業企業跟蹤監測,全年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40.3%,比上年提高7.4個百分點。從投資主體看,企業自主性投資在社會總投資中所佔的比重顯著提高,已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2003年對工業的企業自主投資達66.38億元,占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重由上年的16.6%迅速上升至27.8%,增幅為109.9%,對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貢獻率達68.7%。
【農業】
農業產業結構繼續優化,農業經濟效益明顯提高。全省農業增加值251.35億元,比上年增長9%。種植業結構不斷優化。種植業產值152.57億元(當年價),增長7.3%。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繼續減少,瓜菜、水果等優勢產業種植面積繼續擴大,產量不斷增加。全年糧食產量195.85萬噸,減少3.7%;瓜菜343.82萬噸,增長6.4%;糖蔗402.08萬噸,增長7.3%;水果148.05萬噸,增長6.4%。畜牧業保持較快增長。畜牧業產值64.77億元(當年價),增長7%。肉類總產量52.57萬噸,增長5.8%。漁業生產快速發展。漁業產值103.11億元(當年價),增長12.7%。水產品產量123.07萬噸,增長12.6%,其中海水產品104.15萬噸,增長13.4%。在海水產品中,海洋捕撈89.56萬噸,增長13.5%;海水養殖14.95萬噸,增長15.4%。林業生產增長較快。林業產值53.33億元(當年價),增長7.8%。人工造林面積7.52萬公頃,增長251%;森林覆蓋率54.5%,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熱帶作物穩步發展。年末熱帶作物總面積49.93萬公頃,增長3.7%。橡膠干膠產量31.6萬噸,增長4.3%。
農業生產條件繼續改善。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219.74萬千瓦,增長4.5%,其中排灌機械動力36.04萬千瓦。有大中型拖拉機4547台。化肥施用量(折純)86.08萬噸,增長13.3%。農田水利有效灌溉面積17.73萬公頃。
�
【工業】
2003年,工業發展進一步加快。全年工業增加值123.2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3.2%,佔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6.7%上升到17.8%,工業「短腿」逐步拉長。工業產品結構不斷調整優化,高新技術產品、適應消費結構升級產品、出口導向型產品產量快速增長。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中,汽車產量5.5萬輛,增長140.5%;飲料酒9.41萬噸,增長29.1%;人造板18.56萬立方米,增長18.7%;氮肥33.05萬噸,增長23.2%;食糖39.78萬噸,增長19.5%;鐵礦石(成品礦)268.67萬噸,增長14.6%;水泥397.84萬噸,增長14.5%。工業經濟效益繼續改善。據對420家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的統計,全年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40.3%,比上年提高7.41個百分點;利潤總額17.68億元,增長16.8%;產品銷售收入311.33億元,增長27.5%;全員勞動生產率(按增加值計算)75657元/人,增加9762元/人。
【旅遊業】
全省旅遊業在「非典」期間遭受嚴重影響。據統計,非典期間的4~6月,全省共接待遊客153.1萬人次,比上年同期減少77.8萬人次;旅遊總收入11.96億元,減少8.44億元。但由於海南全力以赴嚴防「非典」,再加上海南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海南沒有發生一例「非典」感染病例和疑似病例,使海南有了健康島的美譽。「非典」過後,海南旅遊業恢復較快。全年接待旅遊過夜人數1234.11萬人次,比上年減少1.7%。其中接待海外旅遊者29.33萬人次,減少24.6%;接待國內旅遊者1204.77萬人次,減少0.9%。全年旅遊總收入93.55億元,減少1.9%。其中境外旅遊收入6.60億元,減少13.5%;國內旅遊收入86.95億元,減少0.9%。全年旅遊飯店客房開房率56.2%,下降1.7個百分點。年末全省有星級賓館198家,其中五星級8家,四星級31家,三星級91家。6月22日,中國飯店協會向博鰲金海岸溫泉大酒店授予「5A級中國綠色飯店」榮譽稱號牌匾,這是國內首家獲5A級綠色飯店稱號的酒店。
【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76.34億元,比上年增長22.4%。其中,基本建設投資179.66億元,增長20%;更新改造投資12.81億元,基本持平;房地產開發投資36.61億元,增長82%;其他投資46.65億元,增長8.2%。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其中工業投資66.39億元,增長109.9%,在固定資產投資中所佔比重擴大到27.8%;水利、文教衛生廣播福利業等分別增長83.5%和28.1%。在資金來源中,自籌資金和國內貸款分別增長10.2%和29.7%;國家預算內資金和債券資金分別增長2.4%和下降64.9%。
全年開工項目1487個(不含城鄉集體和個人投資),其中新開工項目783個。海洋天然氣化肥廠、東方1—1氣田海上和陸地終端主體工程、洋浦電廠改造工程、東方—洋浦—海口輸氣管道工程、海口托普南方軟體園、洋浦麵粉加工廠、博鰲亞洲論壇二期工程、東線高速公路博鰲出口路、海南好士墩科技海洋生物產業化養殖基地、洋浦港二期工程、三亞國際客運港、瓊州大橋、海口世紀大橋等項目已建成投產或投入使用,基礎設施條件進一步改善。中線高速路改造工程、洋浦金海漿紙廠、16萬噸瓶級聚脂切片廠、香蕉深加工高科技示範工程、多項縣鄉公路改造工程、縣鄉電網改造工程等一批重點工程建設進展順利。
【交通運輸、郵電通信】
全年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業完成增加值58.19億元,增長9.0%。全社會貨物周轉量235.99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4.3%。其中,鐵路2.17億噸公里,增長18.6%;公路50.64億噸公里,增長7.4%;水運182.13億噸公里,增長3.4%。民航貨郵行李吞吐量9.76萬噸,增長5.7%。全社會旅客周轉量162.97億人公里,下降5.8%。其中,鐵路0.11億人公里,減少21%;公路89.42億人公里,減少3%;水運1.84億人公里,下降16%。民航貨郵行李吞吐量9.76萬噸,增長5.7%;旅客吞吐量766萬人次,增長8%。港口貨物吞吐量2757萬噸,增長19.4%;旅客吞吐量530萬人次,減少7.5%。
郵電業務總量43.05億元,比上年增長8.4%。其中電信業務量39.64億元,增長8.5%;郵政業務量3.43億元,增長7.3%。年末本地固定電話用戶162.8萬戶,增長18.5%;行動電話用戶136.3萬戶,增長23.8%;網際網路用戶28.9萬戶,增長10.3%;無線尋呼用戶14.72萬戶,減少83.6%。電話普及率每百人33.4部,增加6.25部。
【國內貿易、市場物價】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1.64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增長10.8%。分城鄉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44.7億元,增長11.2%;農村消費品零售額46.89億元,增長10.1%。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150.53億元,增長10.7%;餐飲業零售額30.99億元,增長7.2%;其他行業零售額10.11億元,增長13.6%。居民消費結構加快升級,住房、汽車、通訊等成為消費熱點。全省房屋銷售面積比上年增長72.7%,汽車銷售增長170%,年末固定電話用戶、行動電話用戶和網際網路用戶分別增長18.5%、23.8%和10.3%。
市場物價止跌回升。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0.1%,其中城市居民消費價格下降0.6%,農村居民消費價格上漲0.9%。分品種看,食品類價格上漲2.9%,居住類價格上漲1.7%,煙酒及用品類價格上漲0.1%,醫療保健與個人用品類價格上漲0.1%,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價格下降1.3%,家庭設備與用品及維修服務類價格下降1.9%,衣著類價格下降4.1%,交通和通訊類價格下降8.2%。全年商品零售價格總水平上漲0.4%,其中城市商品零售價格上漲0.2%,農村商品零售價格上漲0.4%。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總水平上漲4.8%。
��
【對外經濟和貿易】
2003年全省全年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22.79億美元,增長22.1%。其中,出口總額8.69億美元,增長6.1%;進口總額14.1億美元,增長34.3%。在出口總額中,對香港出口2.43億美元,減少22.0%;對日本出口1.02億美元,增長4.5%;對美國出口1.23億美元,增長28.5%;對歐盟出口1.15億美元,增長34.1%;對東盟出口5200萬美元,增長22.5%。
全年實際利用外資6.18億美元,比上年減少38.2%。其中,利用國外貸款3720萬美元,減少92.4%;外商直接投資5.81億美元,增長13.5%。新簽利用外資協議投資合同171宗,減少28.2%。
【財政、金融、保險】
全年地方財政收入61.6億元,增長18.9%,其中各項稅收40.54億元,國有資產經營收益1.50億元,其他收入9.28億元,基金收入10.28億元。地方財政支出115.81億元,增長17%,其中基本建設撥款13.45億元,支援農業撥款7.02億元,科教文衛事業費22.14億元,行政管理費10.51億元,其他支出52.29億元,基金支出9.78億元。
年末全省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1050.45億元,比年初增長18.8%。其中,企事業單位存款余額330.22億元,增長32.9%;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581.9億元,增長11.3%。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874.8億元,比年初增長15.0%。其中,短期貸款301.6億元,增長9.1%;中長期貸款507.4億元,增長24.2%。
全省保險機構全年完成承保金額2469.42億元,比上年減少19.9%;實現保費收入13.6億元,增長30.2%。全年各項賠款和給付金額3.12億元,增長21.4%,其中財產險賠付增長50.3%,人身險賠款及給付下降11.5%。
【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
經濟發展活力相對不足,社會生產力發展仍面臨著體制性障礙,因循守舊、不思進取的思想觀念阻礙著改革的深化和經濟的發展;支撐財力增長的基礎薄弱,結構不合理的矛盾仍很突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緩慢,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比重仍然過小;拉動經濟增長的有效需求不足,消費需求不旺,外貿出口增長乏力;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協調,農村教育落後,公共衛生基礎設施薄弱,人才結構性短缺,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就業壓力繼續加大,部分群眾的生活還比較困難;投資軟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一些地方市場秩序混亂,投資者投訴、土地糾紛等問題時有發生,有些地方社會治安問題仍然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