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藍田總公司是農業部下屬企業嗎
不是,1997年左右已經與農業部脫離關系。
中國藍田總公司的最早起源,仍是與上市的藍田股份緊密相關。1996年,沈陽市政府將藍田股份公司1828萬國家股劃轉給農業部,農業部給藍田股份公司3000萬股上市配額指標。
當年5月,藍田股份以每股8.38元向社會發行3000萬股公眾股,農業部持有藍田股份1828萬的國家股的經營管理權又委託給藍田代理。
事情的波瀾起於1997年,1997年藍田股份上市後獲得配股權,按10:3比例,1828萬股國家股擁有548.4萬配股權,作為擁有配股權的農業部決定以其下屬中國農業物資供銷總公司的凈資產認購其配股。
1997年6月30日,沈陽中沈資產評估事務所對物資公司(含天津、鄭州、大連子公司)的資產與負債進行了評估,評估的結果是該公司資產是1.5億多元人民幣,而負債也有9000多萬元,凈資產為5306.9萬元人民幣,這一結果最終獲得國家國資局的認可。
1997年10月20日,農業部最終下達了兼並通知,在其農財發(1997)10號文件:「經部研究決定,將物資公司的全部資產、人員劃轉給了藍田總公司,法定出資人變更為藍田股份公司,劃轉後物資公司為藍天股份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此後不久,由農業部財務司、人事司負責人召開物資公司職工大會,宣布自此物資公司與農業部脫鉤,據當事人回憶,瞿兆玉也參加了此次大會。
(1)藍田貸款公司擴展閱讀
藍田事件
最先挑破這個破綻的是一個叫劉姝威的女人,她為此獲得了由中央電視台評選的「2002中國經濟年度人物」,並被稱為「中國股市的良心」。2001年10月,她以一篇600字的短文對藍田神話直接提出了質疑,這篇600字的短文是劉姝威寫給《金融內參》的,它的標題是《應立即停止對藍田股份發放貸款》。
文章在對藍田的資產結構、現金流向情況和償債能力作了詳盡分析後,得出結論是藍田業績有虛假成分,而業績神話完全依靠銀行貸款,20億貸款藍田根本無力償還。
一篇短文好似一根銀針扎在了藍田股份這個巨大的肥皂泡上。一幕股市丑劇由此開始被揭開,藍田的貸款黑洞公布於眾。此後不久,國家有關銀行相繼停止對藍田股份發放新的貸款。由此,藍田賴以生存的資金鏈條斷裂。
最早在公開場合提出藍田資金鏈斷了的,是中國藍田的掌門人瞿兆玉,2001年11月底,藍田股份召開臨時股東大會,瞿兆玉承認由於銀行不再給藍田發放貸款,導致藍田陷入困境。2002年1月21日、22日以及23日上午,藍田股份被強制停牌。
2. 藍田公司的發展
1996年5月,經中國證監會批准,以每股發行價8.38元向社會公開發行了3000萬股,形成了公司上市時的9696萬股的總股本,而這3000萬流通股額度是從農業部拿到的。其中,沈陽藍田經濟技術開發公司持有發起法人股(公司稱其為集體性質)3525.6萬股,佔36.36%,為第一大股東;農業部持有國家股1828萬股,佔18.86%,為第二大股東,其他為內部職工股和流通股。
1996年6月18日藍田股份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是農業部首家推薦上市的企業。
1996年,公司用發股募集資金投入全資子公司洪湖藍田水產品公司17700萬元,形成注冊資本1.93億元,法人代表是瞿兆玉的弟弟保田,是藍田系的核心公司。投資聯營公司洪湖大湖公司3696萬元,占股份48%。 1999年4月,根據中辦文件的規定,農業部將所持藍田股份18.86%的國家股無償劃轉給湖北洪福水產股份有限公司。
1999年上半年,藍田股份第一大股東沈陽藍田經濟技術開發公司把注冊地從沈陽遷到了湖北洪湖,名稱變更為洪湖藍田經濟技術開發公司,法人代表仍為瞿兆玉。同年8月9日,保田從瞿兆玉手中接過了藍田股份董事長的位子,瞿兆玉只任總經理。隨後在2000年1月5日,藍田股份發布公告,公司住所已由沈陽市遷入洪湖市瞿家灣鎮,同時公司名稱已由沈陽藍田股份變更為湖北藍田股份。
1999年8月,為「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瞿兆玉辭去藍田股份董事長一職,接替他的是洪湖水產品開發公司的總經理保田。2001年6月,瞿兆玉辭去總經理,10月,又辭去董事職務。
1999年8月21日,藍田股份在「關於1999年度中期報告的補充公告」中關於兩個藍田的關系有了正式的說法:中國藍田總公司為藍田股份「不存在控制關系的關聯方」。
1999年10月15日,中國證監會宣布,已查實藍田股份在股票發行申報材料中,偽造沈陽市土地管理局批復文件和土地證以及沈陽市人民政府地價核准批復,虛增無形資產1100萬元;偽造銀行對賬單,偽造三個銀行賬戶1995年12月的銀行對賬單,虛增銀行存款2770萬元;將公司公開發行前的總股本的8370萬股改為6696萬股,對公司國家股、法人股和內部職工股的數額作相應縮減,隱瞞內部職工股在1995年11月6日至1996年5月2日在沈陽產權交易報價系統掛牌交易的事宜。據此,中國證監會當時對藍田股份主要責任人處以警告並罰款10萬元。
1999年12月,藍田股份正式遷址更名,公司工商登記住所改為「湖北省洪湖市瞿家灣鎮」,公司則由「沈陽藍田」變為「湖北藍田」。從此,藍田股份除了幾家不產生什麼效益的子公司還在沈陽,與沈陽徹底斷了干係。 2000年年報顯示,藍田股份公司欠中國藍田總公司其他應付款1.9億元,占公司當年流動負債的34%。
從1999年到2001年,藍田股份三度申請配股,均未通過中國證監會的審查。券監管部門再次到藍田股份進行調查。
藍田股份「2001年中期報告補充說明」顯示,中國藍田總公司2000年度、2001年上半年為藍田股份代銷的產品銷售額為3483萬元和759萬元,分別占洪湖藍田水產品公司同期主營業務收入的1.9%和0.96%。 2001年9月21日,中國證監會再次到藍田股份進行調查。資料顯示,藍田股份1996年股本為9696萬股,2000年底擴張到4.46億股,股本擴張了360%;主營業務收入從4.68億元大幅增長到18.4億元,凈利潤從0.593億元快速增長到4.32億元。
2001年10月8日,藍田股份董事會公告稱:「2001年9月21日本公司已接受中國證監會對本公司有關事項進行的調查,提請投資者注意投資風險」。
2001年10月26日,北京中央財經大學研究員劉姝威在一份內部刊物上發表文章,呼籲「應立即停止對藍田股份發放貸款」,引起銀行高層的關注。不久,相關銀行即停止對藍田發放新的貸款。
2001年11月,臨時股東大會通過了出售北京藍田園國際高科技農業有限公司80%股權、出售野藕汁生產線、彩色印鐵制罐生產線及其相關廠房、存貨等資產給中國藍田總公司,並更名為湖北生態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的議案。
2001年12月13日,藍田公司起訴劉氏。湖北省洪湖市人民法院向劉下達了《應訴通知書》,稱「湖北藍田股份公司訴劉姝威侵害名譽權案」將於2002年1月23日開庭,要求劉姝威作為被告出庭。 2002年1月12日,生態農業董事會發布公告,公司因涉嫌提供虛假財務信息,董事長保田、董事總會計師黎洪福、董事會秘書王意玲及7名中層管理人員被公安機關拘傳接受調查。
2002年1月22日,湖北江湖生態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召開2002年第一次董事會,會議審議通過決議,委託肖純林董事代理行使公司章程賦予的董事長職權,並聘請湖北中正會計師事務所為財務審計機構。
2002年1月21日、1月22日和23日上午,「生態農業」股票被強制停牌,下午一開盤即告跌停,以跌停價5.89元收盤。(完)
3. 什麼叫藍田股
ST生態就是更名前的藍田股份,藍田股份曾經創造了中國股市長盛不衰的績優神話,1996年發行上市以後,在財務數字上一直保持著神奇的增長速度:總資產規模從上市前的2.66億元發展到2000年末的28.38億元,增長了10倍,歷年年報的業績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達到1.15元,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災以後,每股收益也達到了不可思議的0.81元,創造了中國農業企業罕見的「藍田神話」,曾被稱作是了「中國農業第一股」
而真正揭開藍田業績之謎的是ST生態2001年年報,三年來的財務指標來了一個「大變臉」:主營業務收入,1999年調整前是18億5千多萬元,調整後是2千4百多萬元,2000年調整前是18億4千多萬元,調整後不到4千萬元,2001年是5千5百多萬元。調整後的主營業務收入不到調整前的零頭,凈利潤和每股收益調整後來了一個「乾坤大挪移」,數據全都由正變副了,藍田股份也由一隻「績優股」變成了「垃圾股」!
不難看出,作為藍田股份的第一大股東中國藍田總公司,一直利用藍田股份做圈錢機器,資金移動就象是「左口袋到右口袋」。而圈錢是瞿兆玉控制藍田系公司的主要目的。整個藍田系公司欠銀行的資金超出20億元。而藍田公司已經是空殼,股東權益是負數。
而投資者卻完全蒙在鼓裡,隨著劉姝威的揭露,神話撲哧破滅。更名為在生態農業侯戴上ST的帽子,股價從24元開始一直跌落到如今2003年的3元,而且2003年4月公告若繼續虧損,將終止上市。至今參與其中不得出局的投資者如同噩夢一般。
4. 劉姝威的感動人物
2003年初,劉姝威被評為中央電視台「2002年經濟年度人物」和「感動中國――2002年度人物」。CCTV的頒獎辭稱:她是那個在童話里說'皇帝沒穿衣服'的孩子,一句真話險些給她惹來殺身之禍。她對社會的關愛與堅持真理的風骨,體現了知識分子的本分、獨立、良知,與韌性。
劉姝威無意中捅破了專業人士都可一洞看穿的窗戶紙,使她成為第一個說出皇帝沒有穿衣的孩子,也被人稱為中國今天最美的女人。
劉姝威自稱那600字的文章並不需要太多的專業知識,這意味著藍田神話之所以長期不被人揭露,是因為良知和勇氣在今天的中國社會成為一種稀有資源。而這或許也正是中國股市問題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之所在。
我們需要像劉姝威這樣的人,因為在於她不僅戳穿了一個「藍田」神話,更給一個國家和民族敲響了警鍾。央視《新聞調查》對劉姝威的報道采訪,使公眾看到了中國學界自身的努力和希望,也讓劉姝威不再孤獨。
2002年末2003年初,一個普通的弱女子劉姝威頭上的光環突然多了起來:一些新聞雜志爭先恐後地評她為「股市的大腕」——「2002年十大新聞人物」、《2002年度十大人物》、「2002年八大經濟人物」,其中最為權威、最有影響力的自然是剛剛落幕的、由中央電視台主辦的首屆「感動中國」——劉姝威成了2002年能「感動中國」的「十大年度人物」之一。 關鍵是劉姝威為什麼能「感動」中國?難道僅僅是一篇600字的短文?不,真正能「感動中國」的是這篇文章所揭示的問題,以及圍繞著這篇文章所發生一系列的「奇特的故事」。
600字的短文意義重大
600字的短文誰不能寫?誰都能寫,關鍵是所寫的價值。而劉姝威的這600字文章的意義巨大,它居然擊碎了一直是牛皮轟轟的藍田神話(1996年,藍田股份上市時股本為9696萬股,至2000年底已擴張到4.46億股;主營業務收入從4.68億元猛增到18.4億元),直接改變了藍田公司的命運,眾多的銀行就是在看了這篇文章以後「統一行動」,拒絕給藍田貸款,想一想,一個紅得發紫的上市公司,一旦遭到銀行的「統一封殺」,結果會是如何?股價自然是一瀉千里,藍田的命運自然是可想而知。不僅如此,從這篇文章挽回國家巨大損失和使多少股民免遭「家破人亡」悲劇的發生的「隱性社會效果」來看,「中國」怎能不被劉姝威所「感動」?
這600字短文難寫不難寫?一點都不難寫,所以劉姝威沒有費多大的勁就寫出來了,然而它的效果不僅神,而且還神得出奇,為什麼?因為這篇文章「一不留神」 將當今股市之黒幕暴露了出來。的確,光屁股的皇帝沒穿衣服在大街上游覽沒有人說,那是在古代,然而對這個「光屁股的藍田」在招搖撞騙卻沒有一個人能站出來,眾多的「銀行家」們上哪裡去了呢?「為什麼不應該發放的貸款發放出去了,應該停發的貸款停不了呢?」(劉姝威語)作為監管藍田公司的監管又到哪兒去了呢?為什麼那麼多的著名經濟學家到了關鍵時刻都不吭聲、似乎在一段時間中一齊患上了「集體失語症」了呢?奇怪嗎?一點都不奇怪。奧妙就在藍田股份前董事長瞿兆玉同各大銀行的一些負責人「只有一根電話線的距離」,什麼意思?簡單地說就是「高額回扣」,譬如藍田在向交行北京三元支行借取貸款的同時,向5位相關貸款負責人提供了460多萬元的回扣這就是小小的藍田竟能貸到30億銀行的款額。「高額回扣」使不少「銀行家們」和「管理層的官員」一齊患上了的「集體失語症」,這就是腐敗的「功能」。對此,「中國」怎能不憤怒?而在憤怒的同時又怎能不被劉姝威所「感動」?!
什麼樣的人能成為一個大公司的總裁?從理論上說,他應該是很人模人樣的,至少是應該懂經濟、懂管理、講文明、講信譽的。然而,這個藍田公司的總裁瞿兆玉的確不怎麼樣。有沒有根據?有。根據一:中國藍田總公司問世是1998年1月9日的產物,然而經過瞿兆玉的移花接木,變成了1989年時瞿還在沈陽行政學院當副院長,就成了藍田總公司的總裁,真是欺術有方;根據二:1999年因在藍田股票上市之初就曾偽造過政府批文,被證監會罰款10萬元;根據三:一畝水面年產能達到3萬,一隻野鴨能換一台彩電,只見廣告不見產品的野藕汁號稱銷量5億,把主營收入18億而應收賬款只有800萬解釋為現金交易……總之,將經營公司的心思都放在了一個騙字上,確是高明;根據四:即便是在這次所謂狀吿劉姝威的起訴狀中,也是突出了一個騙字,明明是《金融時報》發的一個內參,然而瞿卻將它說成是劉姝威「揑造事實並把文章列印180份分別送給中央金融工委、人民銀行總行領導以及有關司局級領導」,這么一來,既可以不啃《金融時報》這塊不好啃的骨頭,又將劉姝威描述成與藍田有著刻骨仇恨似的,這種流氓手段不可謂不高明。社會是很喜歡比較的,瞿兆玉的人品越是惡劣,就越發表明劉姝威做得很對,很高尚,「中國」之所以被劉姝威所「感動」就是兩者的人品相差實在太懸殊。
劉姝威是一個「弱女子」。中國人歷來有一個同情弱者的傳統。在財大氣粗的瞿兆玉藍田眼裡,劉姝威哪能禁得住自己惡拳之一擊。所以,瞿兆玉敢於殺上門去潑男罵街地亂吼亂叫;所以,瞿兆玉敢於在起訴書中要劉姝威「公開賠禮道歉,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償經濟損失50萬元,並承擔全部訴訟費用」;所以,有這么一股惡勢力,說劉姝威斷了藍田公司的經濟命脈,要她注意自己的身家性命;所以,才有人敢發4封恐嚇信,聲稱「1月23日(作者按:案件開庭之日)是你的死期」……總之,劉姝威一時受到的威脅和壓力非一般人能忍受,奇怪的是本應起來保護劉姝威的《金融時報》卻在最關鍵時刻居然默不作聲,不是去和劉姝威一同去追究瞿兆玉的竊取國家機密之罪錯,卻在最最「關鍵」時刻發表了一篇莫名其妙的本刊啟事,說「本刊第十六期刊載的《應立即停止對藍田股份發放貸款》一文純系作者個人觀點」。這是什麼意思?該是堂堂的《金融時報》應該說的話嗎?面對這有形的和無形的、有關自己人身安全的事,劉姝威只能去尋求公安的保護。想想腐敗勢力的猖狂,想想該為劉姝威說話的人不說話,最想一想劉姝威面對腐敗惡勢力所表現出來的那種一身正氣,「中國」怎能不被「感動」?!
5. 日照市藍田國貿大廈有哪幾家貸款公司
那裡是貸款窩子
6. 榕樹貸 款的合作機構都是哪些公司啊
合作的機構包括銀行、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大型互聯網公司等,還挺不錯的。
7. 漣源市鵬卓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怎麼樣
漣源市鵬卓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是2013-03-14在湖南省婁底市漣源市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漣源市藍田辦事處羅家佃居委會三樓。
漣源市鵬卓小額貸款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31382062249856J,企業法人李義秀,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漣源市鵬卓小額貸款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發放小額貸款及提供財務咨詢。
通過愛企查查看漣源市鵬卓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8. 西安市藍田縣鑫朝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怎麼樣
西安市藍田縣鑫朝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是2014-10-10注冊成立的其他有限責任公司,注冊地址位於藍田縣天鵝湖商業街東-1號。
西安市藍田縣鑫朝小額貸款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6101223110251924,企業法人楊貴權,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西安市藍田縣鑫朝小額貸款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提供小額貸款業務,貸款信息咨詢服務。(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西安市藍田縣鑫朝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9. 藍田事件的詳細經過
2002 年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一位儒雅、文靜的女性知識分子走上頒獎台,她就是被稱為「與神話較量的人」——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所研究員劉姝威。她用區區600 字,粉碎了一個股市帝國的神話!為國家挽回的經濟和政治損失不可估量。劉姝威是在偶然的情況下,意外地捲入了後來震驚全國的「藍田事件」的。自1996 年上市以來,以 5 年間股本擴張了 360 %的驕人成 績,創造了中國股市神話的藍田,凈營運資金已經下降到_1.27 億元。也就是說 「藍田已經沒有創造現金流量的能力了,它完全是依靠銀行貸款維持生計。」由 此,劉姝威得出結論:這是非常危險的,對藍田危險,對銀行更危險!(中國藍 田總公司始建於 1980 年 7 月,曾經在 1998 年抗洪救災時,在中央電視台的新聞 聯播之後,斥資 2 億元的費用,長時間地插播「野藕汁」、「野蓮汁」的廣告, 給廣大電視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彷彿是中國農業企業的典型, 一個以養殖、 飲料和旅遊為主的企業。在不到 10 年間,它就創造了總資產規模增長近 10 倍, 總資產達 220 億元的奇跡。據說是有希望進軍世界 500 強的大型企業。一個內地 欠發達地區,以農副產品起家,且創造了不可思議的效益的企業,的確創造了中 國農業的「動人神話」)。從10 月9 日到10 月26 日, 經過半個多月的分析後,劉姝威動筆撰寫了《應立即停止對藍田股份發放貸款》的 600 字的文章。文章當天就在印數僅有 180 份,讀者為中央金融工委、人民銀行總行司局級以上領導的《金融內參》發表。 12 月 13 日,藍田股份有限公司起訴劉姝威「該文所述事實完全失實」,屬「捏造事實」。請求湖北省洪湖市人民法院判令劉姝威「公開賠禮道歉、恢復名 譽、消除影響、賠償經濟損失 50 萬元,並承擔全部訴訟費用。」 與此同時,藍田集團總公司總裁瞿兆玉、副總裁陳行亮兩個首腦人物「登門造訪」;恐嚇電話和電子信件接連不斷。(瞿兆玉:曾任沈陽行政學院副院長, 後棄官回故鄉經商。靠著他一點點小聰明和股票的投機性,成為湖北省直至全國 的經濟巨頭、創造了中國股市神話的著名人物。後來,以瞿兆玉為首的藍田公司 及主要人物受到了有關司法部門的收審)。刊登那篇 600 字「惹事」文章的《金融內參》,也急忙發表「本刊啟事」——《應立即停止對藍田股份發放貸款》一 文, 系作者個人觀點, 不代表本刊編輯部。 雖然沒有了「創造現金流量的能力」, 但對付一個沒有靠山後台的普通知識分子,藍田的實力還是綽綽有餘。 四面楚歌的劉姝威奇怪:藍田集團怎麼可以看到屬於機密的《金融內參》? 這分明是竊取國家機密!她急忙撥打「110」報案,但「110」回答:報案的應該 是《金融內參》。孤立無援的劉姝威給瞿兆玉總裁發去傳真,警告說,如果你不 撤訴,我將向全世界公開藍田財務的分析過程!但藍田沒有撤訴。被塗抹上悲壯 色彩的劉姝威, 最後只有藉助媒體的力量, 公布了她長達 2 萬多字的 《藍田之謎》 , 詳盡剖析藍田股份,徹底戳穿了虛假的「藍田神話」。2002 年,戲劇性的一幕 拉開了,力量對比發生了微妙變化。劉姝威成為媒體聚焦的中心,得到了輿論的 有力支持,藍田事件徹底地曝光在世人眼前。因涉嫌提供虛假財務信息,藍田公 司的 10 名管理人員被拘傳,生態農業(原藍田股份)被強制停牌,隨後,藍田 股份有限公司的起訴被法院駁回。 一個文弱、普通的知識女性,面對前所沒有的惡勢力,她不可能不害怕、不悲傷、不委屈。但是,處於背水一戰的劉姝威還有一個信念支撐——那就是當國家利益受到侵犯時,一個學者應有的良知和責任與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