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下調利息有什麼影響
下調利息會產生多方面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濟刺激作用
下調利息意味著貸款成本降低,能夠刺激企業和個人增加借款,從而促進消費和投資。對企業而言,較低的資金成本能夠激發其擴大生產規模,增加研發投入。對個人而言,更便宜的貸款將促進購房、購車等大額消費。總體而言,這將有助於提升整體經濟活動水平。
二、緩解企業和個人負擔
降低利息率能夠減輕企業和個人的財務負擔。企業能夠更輕松地償還貸款,進而改善現金流狀況,有助於穩定經營。個人則可以減少貸款還款壓力,提高生活質量。
三、影響金融市場
下調利息也會對金融市場產生顯著影響。一方面,較低的利率可能促使資金流向風險更高的投資領域,尋求更高的回報,這可能會增加金融市場的風險。另一方面,對於債券等固定收益產品而言,利率的下降將直接影響其價格和市場表現。
四、匯率和國際貿易影響
在開放經濟體系中,利率的下調可能會影響匯率。通常情況下,較低的利率可能使本國貨幣貶值,這對於出口企業是有利的,但也可能增加進口成本。此外,對國際貿易夥伴國而言,本國降息可能引發對方國家的貨幣政策調整,進而影響全球貨幣體系和貿易格局。
總之,下調利息能夠刺激經濟、緩解企業和個人負擔,並對金融市場和國際貿易產生影響。這些影響是相互關聯的,最終會對整個經濟體系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因此,政策制定者在進行利率調整時,需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以確保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Ⅱ 貸款本質是什麼
貸款的本質是一種金融交易行為,其基於信用關系,通過借款人向貸款人借取資金,並承諾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或時間段內償還本金並支付一定的利息。
貸款作為一種金融契約,其本質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信用交易行為。貸款的本質是借貸關系中的信任表現,即基於借款人良好的信用記錄和行為,貸款人才願意提供資金支持。貸款過程實際上是信用評估與交換的過程。這種信任在借款人按時還款並支付相應利息的過程中得以維持和增強。貸款合同作為雙方達成的信用承諾,確保了交易的合法性和規范性。
2.資金流動與增值。貸款涉及資金的流動和使用。借款人通過獲取資金滿足生產或消費需求,同時貸款人通過讓渡一定時間的資金使用權利以換取更多的資金迴流和價值增值。在這一過程中,貸款的核心作用是幫助資金的合理有效配置,促進經濟活動的順利進行。利息作為資金使用的成本,反映了資金的時間價值以及風險補償。
3.風險管理和價值轉移。貸款交易不僅涉及資金的轉移,也涉及風險的轉移和管理。貸款人在提供資金時會對借款人的信用狀況進行全面評估,以識別潛在風險並採取相應的風險管理措施。此外,利息的收取不僅體現了資金的即時價值,還體現了潛在風險轉移的對價關系。通過對這些風險的評估和管理,貸款推動了資本市場的穩定與繁榮。通過這樣的過程可以看出,貸款的最終目標都是為了提升資金的利用率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與改善人們的消費和生產條件的方式和手段,同時通過高效的信息記錄和分享保障了整個過程的有序和安全的發展水平實現了金融服務社會的發展的目標和價值所在。
Ⅲ 國家禁止貸款行業
中國銀行個人委託貸款使用有什麼限制?
中國銀行個人委託貸款用途須符合《商業銀行法》、《貸款通則》的要求,不得發放無指定用途的貸款業務。貸款可用於借款人日常消費或業務經營等正當的資金需求,嚴禁用於以下方面:
1、法律法規、監管規定或其他國家信貸政策規定的禁止經營、限制發展或重復建設的項目和行業。
2、從事債券、期貨、金融衍生品、理財產品、股本權益等投資。
3、作為注冊資本金、注冊驗資或增資擴股。
4、向他人貸款或提供擔保。
5、國家明確規定的其他禁止用途。
以上內容供您參考,業務規定請以實際為准。
建築行業貸款用途限制
一、《貸款總則》還對貸款用途作了如下限制:
(1)借款人不得將貸款用於股權投資,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
(2)借款人不得利用借款從事證券、期貨等投機活動;
(3)借款人除依法取得房地產經營資格外,不得利用貸款經營房地產業務;借款人依法取得房地產經營資格的,不得利用貸款從事房地產投機活動;
(4)借款人不得利用貸款取得非法收入。
二、申請貸款時,貸款人需要准備的資料分為以下幾類:
1、個人身份證明:身份證、居留證、戶口本、結婚證等資料;
2、提供穩定收入來源證明:銀行對賬單、勞動合同等;
3、提供穩定的住址證明:如房屋租賃合同、水電繳費單、物業管理等相關證件;
4、銀行要求的其他資料。
拓展資料;
1、貸款用途定義:借款人為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或購買材料或必要設備,或用於個人購房、購車、消費等支出而取得的貸款。貸款最終會與某些生產要素相結合。借款人在獲得貸款前,必須確定貸款的目的,並明確目的不是為了糊弄銀行和貸款公司,而是為了讓貸款充分發揮其最大的經濟效益,而不是離開貸款閑置的。個人貸款的目的一般是買房、買車、裝修房子、學習、旅遊、看病等。
2、貸款審計的一個主要環節是對貸款用途進行調查,以確認第一還款來源是否充足和有保障,確保貸款的真實性,掌握借款人交易的真實性、貸款目的、還款意願等。還款能力,從源頭上保證個貸質量,有效防範個貸風險。
3、貸款簡單通俗的理解就是借需要利息的錢。
4、貸款是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以一定的利率借出貨幣資金並必須償還的一種信貸活動。廣義的貸款是指貸款、貼息、透支等借貸資金。銀行通過放貸和貨幣資金,可以滿足社會對補充資金的需求,擴大再生產,促進經濟發展。同時,銀行也可以獲得貸款利息收入,增加自身積累。
希望能夠給到你幫助。
貸款限制有哪些
借款人在貸款時有哪些限制
(一)借款人不得同時向同一轄區的貸款人的不同分支機構分別借款。
(二)告知義務。借款人不得向貸款人提供虛假的或者隱瞞重要事實的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等有關生產經營的情況,以防止借款人利用虛假的生產經營資料借得與自己的償還能力不相稱的借款,影響金融機構的資金安全。
(三)借款人不得利用貸款從事股本權益性的投資,除了國家另有規定的少數情況之外,我國公司法和有關企業法和企業登記制度都明確規定,當事人成立公司或其他企業(包括作為公司企業的股東),必須要有法定最低限額的注冊資金,在登記時,這些資金須附上有關銀行及注冊會計師事務所的驗資證明。
(四)借款人不得利用貸款在有價證券、期貨方面進行投機性的經營活動。
(五)除依法取得經營房地產資格的借款人之外。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均不得用貸款從事房地產業務;依法取得房地產經營業務資格的借款人,不得用貸款從事房地產投機。
(六)借款人不得套取貸款用於借貸謀取非法收入,《貸款通則》規定借款人不得作為中間商在原貸款價格(利率)上再加價轉讓,抬高融資市場利率,影響金融市場的穩定。
(七)借款人不得違反國家外匯管理的規定,使用外匯貸款,在我國的人民幣尚未完全實現可自由兌換前,國家仍然要對外匯資金實行監管及對從業(外匯)機構進行資格限制,用來保證國家外匯資金流向有序和安全。
借款合同中借款人的義務
(一)借款人需要履行信息披露義務。
借款人的信息披露是指在借款合同訂立的過程中,借款人應貸款人了解其資信情況的需要而提供的與借款有關的業務活動和財務狀況的真實情況的活動。
在借款合同訂立過程中,借款人首先需要向貸款人提出借款申請,貸款人也需要對借款人的申請,特別是有關貸款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借款人的資信情況進行認真的了解,以確保貸款活動的安全與高效。
(二)借款人需要依約收取借款的義務。
借款人需要按照約定的日期、數額收取借款。
(三)借款人需要依約使用借款的義務。
根據《民法典》的規定,借款人未按照約定的借款用途使用借款的,貸款人可以停止發放借款、提前收回借款或者解除合同。
(四)借款人還需要依照約定來支付利息。
(五)借款人需要按期返還借款的義務。
根據《民法典》的規定,借款人應當按照約定的期限返還借款,對借款期限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需要按照《民法典》第五百一十條來確定,借款人可以隨時返還;貸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內返還。
雖然向金融機構貸款麻煩,但是對於借款人來說還是受益比較多,比如可以讓做生意的用來周轉資金;創業的人用來做起步金;可以讓購房者用來付房款等等。所以再麻煩也是值得的,千萬不要因為麻煩去借,既違法又有風險。華律網也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進行法律咨詢。
國家什麼政策限制房地產貸款
限制房地產開發貸款的條件:
(一)在建設銀行開立基本結算帳戶或一般存款帳戶,經營收支全部或部分在建行結算;
(二)生產經營正常,經營管理制度健全,財務狀況良好;
(三)信譽良好,具有按期償還貸款本息的能力;
(四)能提供足值有效的抵押、質押或資信程度高的保證擔保;
(五)開發建設項目經可行性預測分析研究論證,能夠有效滿足當地住房開發市場的需求,市場銷路較好;
(六)開發建設項目已經納入國家或地方住房建設開發計劃,其立項文件完整、真實、有效;
(七)已經取得開發建設項目的土地使用權;
(八)開發建設項目工程預算和施工計劃符合國家和當地政府的有關規定;
(九)借款人計劃投入開發建設項目的自有資金不低於規定的比例~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第五條國務院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統一負責全國土地的管理和監督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的設置及其職責,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國務院有關規定確定。
第六條國務院授權的機構對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以及國務院確定的城市人民政府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情況進行督察。
第七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遵守土地管理法律、法規的義務,並有權對違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規的行為提出檢舉和控告。
第八條在保護和開發土地資源、合理利用土地以及進行有關的科學研究等方面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由人民政府給予獎勵。
Ⅳ 「負利率」到底意味著什麼
評論員門寧:
利率可以分為存款利率和貸款利率,無論哪種利率為負值,我想都不是好現象。
如果存款利率為負值,那麼意味著把錢存在銀行里不僅不會得到利率,還需要向銀行支付一定的管理費。丹麥目前的銀行就執行了負利率,假如你在銀行中存50萬歐元,每年需要繳納3000歐元的管理費,是不是很鬧心。這么做的目的很明顯,就是鼓勵人們不要把錢存在銀行里,而是拿出去消費,以此拉動經濟增長。
如果貸款利率為負值,那麼意味著欠銀行的錢會隨著時間推移減少,等於被銀行還了一部分房貸。這聽起來就像是做夢,但同樣在丹麥實現了。如果你在丹麥日德蘭銀行辦理了10年期房屋按揭貸款,利率為-0.5%,意味著銀行將每年幫你還0.5%。
最有意思的是什麼呢,就是存款利率為負值,貸款利率也為負值,但存款利率比貸款利率還低,銀行還賺了個息差。
銀行為什麼會負利率房貸呢,顯然也是為了促進人們貸款消費,進而拉動經濟增長。因此負利率往往會在經濟蕭條期時才會見到,並不是什麼好事情。
在去年,無論是加拿大央行、英銀行還是澳聯儲和紐聯儲,雖然都在利率決議上探討過負利率這一非常規的貨幣政策工具,但是最終也都沒有選擇將名義利率降至負值區間。
深究其背後的主要原因在於,負利率的不確定性太高了。是否能在降低負面影響的情況下正常刺激經濟,各大央行們都吃不準,也都需要再測試和考慮 。
全球到目前實施過負利率的地區一共有5個,分別是 丹麥 、 瑞士、日本、瑞典 和 歐元區。 表面看上去各國實施負利率都是為了拯救經濟,刺激經濟的上行。但是通過這幾家央行實施的結果來看,總會出現與央行初衷相反的情況發生。
如同 在經濟一面向好時央行選擇加息 ,對於相應的主權貨幣來說就是刺激利好,高息貨幣意味著金融機構套利空間的存在。但是 在經濟下行乃至下行的情況下,加息反而讓 社會 中的貨幣減少 ,融資貸款利息的提升讓錢難以流通,不利於實體經濟的發展。能看出來,同樣是加息但是在背景不同的情況下,結果也是不同的。
②
從90年代以來,日本就一直在與極低的通脹斗爭。日本央行在大部分時間里的政策利率和相關短期利率一直接近於零,但成效始終有限。自1980年起,日本的通脹水平幾乎始終徘徊於2%的目標下方,甚至長期處於0軸下方。
(日本自1980年的通脹曲線圖)
終於在2016年1月29日,日本央行超出市場預期的宣布實施負利率。能看出在負利率實施的這幾年裡,通脹似乎脫離了通縮的危險,只是新冠疫情帶來的封鎖措施再次引發通脹縮減的危機。
回看當時貨幣市場對於該消息的反應似乎十分糾結。在宣布當日,日元貶值超330餘點,但隨後日元便開啟了長達4個月的升值趨勢,美元兌日元一路從121.7一帶開始下跌,最低至98.935一帶。
(美元兌日元日線圖,來源MT5)
究其背後原因在於,出於意料的負利率讓市場判斷日元或將迎來大放水導致日元的貶值效應。不過,日元走勢依然看漲,主要原因是當時全球不確定性。
由於中國2105年的放水導致2016年的經濟低迷甚至有「硬著落」的風險。與此同時,英國脫歐和特朗普獲勝等事件,促使日本投資者迴避海外投資,回購了日元。日元避險的屬性導致日元異常升值,無視日本的低利率,甚至負利率。
到年底,由於美聯儲發出更頻繁加息的信號,同時日本央行繼續執行其大規模購買日本國債的計劃,導致日元開始迅速貶值。
(美元兌日元日線圖,來源MT4)
從結果來看,單純的負利率對於相關主權貨幣的走勢其實影響並非很大。更多的需要考察該 央行之前的政策 、 貨幣本身的地位 以及 全球外部環境的影響 。
③
無獨有偶,瑞郎作為全球另一大避險貨幣。 在瑞士央行實施負利率後也出現升值趨勢,與央行貶值的初衷違背。
瑞士長期以來一直被投資者視為「避風港」,因為其穩定的經濟 歷史 和長期的銀行安全傳統。2012年歐債危機期間,大量投資者選擇將手中的歐元兌換成瑞郎,導致瑞郎大幅升值。由於匯率大幅上升對瑞士經濟賴以生存的出口商不利,瑞士國家銀行將匯率鉚釘為1.20法郎兌歐元。為此,它發行了大量的法郎,並將其出售,以換取歐元和以歐元計價的資產。
但當歐洲央行宣布打算開始量化寬松時,瑞士央行決定不再持有這一上限。2015年1月15日,瑞郎宣布取消匯率固定。與此同時,將利率下調至-0.75%,這是當時世界上負利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本身瑞士央行預計負利率將阻止瑞郎升值。
結果沒有如預期的那樣。當上限被取消時,瑞郎對歐元的匯率猛漲,升值幅度約為20%。與此同時,瑞郎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LIBOR)幾乎降至負1%。瑞士央行0.75%的負利率不足以阻止投資者將資金從歐元轉向法郎。
④
當然,負利率最初被丹麥銀行推出時,效果還是不錯的 。
丹麥的負利率實驗起於2012年7月,丹麥決定開展存款負利率實驗。當時,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惡化,AAA評級的丹麥成為投資者的避風港,丹麥克朗對歐元持續升值,丹麥出口受壓。
當時實施負利率為-0.2%,設定時有兩個目標,一是鼓勵銀行更多地向私營領域放貸,二是讓丹麥克朗計價資產對全球投資者貶值,去除丹麥克朗本身的泡沫。負利率對匯率產生了如期影響,有效的避免不必要資本流入。丹麥央行在稍有貶值就將存款利率調至-0.1%。
但是要知道丹麥與日本央行和瑞士央行不同, 丹麥並沒有通脹的目標,保持匯率穩定是其政策組合的主要目標。因此不像其他央行一樣,又想放水但又怕水太多了導致推高實體經濟的價格。雖然其負利率政策使丹麥克朗貶值了,但並沒有產生鼓勵銀行放貸給家庭和企業的效果 。
⑤
總體而言,負利率確實能提振經濟活動,並最終有助於通脹的穩定。負利率政策的結果是,貸款量擴大了,相關的主權貨幣有一定的貶值預期。但是貨幣政策的實施必定需要關注當時的大環境。有確定性更高,效果更好的政策工具前提下,負利率這一工具是各國央行需要多加考慮的。
例如英國本身處於脫歐階段,雖然負利率或將帶動公司及私人部門借貸的提升,提振經濟。但是本身貿易領域受挫的情況下,或許也將導致外部資本流入的減少,這對於急於脫離當前沼澤的英國來說,或許不是一個很好的政策。
德國十年期國債利率都已經 -60BP 了(BP,basic point 百分之一的百分之一=萬分之一),美國的聯邦基金利率也只有2.25%,美聯儲如果開啟降息周期只怕沒多久就能降個負利率出來。
借錢給別人自己還得倒貼這是哪門子的道理?既然都負利率了,我們為什麼還要投資債券?
有人是這么個邏輯:根據 實際利率=名義利率-通脹率 ,名義利率雖然是-60BP,可投資者完全沒在怕的,核心通脹率如果也是負的比如-210BP, 最後實際利率是+1.50%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思考題:為什麼不幹脆持幣算了?還能省60BP。(提示:是在琢磨不出來的話,答案後文找)
負利率的困局
負利率政策其實並不是一個普遍現象。2008年金融危機後只有瑞典、丹麥、歐元區、瑞士和日本這5個發達國家的央行走了負利率的路子。
負利率實際上並不是政策首選,而是在 傳統貨幣政策空間不足之時選擇的下下策 。所謂傳統貨幣政策,就是以前用過的貨幣政策,比如降准、降息和量化寬松(QE,俗稱放水)。當利率已經降無可降,央行大水漫灌也沒辦法阻止經濟下滑通貨緊縮的時候,才會去選擇使用負利率。
負利率什麼原理? 憑什麼存錢的人還得倒貼,貸款的人反而能吃利息,這還有沒有天理?負利率實際上是中央銀行降商業銀行比如中農工建四大行的存款准備金利率設定為負值,如果商業銀行有小錢錢沒有貸出去,趴在央媽的戶頭上了,那就得交罰款。以懲罰性利息促進商業銀行將更多資金投向市場,從而刺激信貸,支撐經濟增長,提高通脹。
理論是這么個理論,但現實好像沒那麼美好,負利率政策收效甚微。上面提到那五個國家,時至今日都還是負利率。負利率其實和毒品有那麼點類似,沾上容易,想戒可就難了。經濟增長達不到加息的條件,就永遠走不出負利率的困局。更有甚者萬一再吹出個股市樓市「鬱金香」泡沫出來,加息就約等於危機。
負利率下存錢的賠錢,貸款的賺?
負利率其實並不必然對應商業銀行針對個人的存款利率。存300w到銀行,1年之後到期少個0隻剩30w,誰還會在銀行存錢?儲戶紛紛提款的話,分分鍾搞出個流動性危機出來,上面那5個國家除了瑞士,銀行存款利率頁都不是負的。
再說商業銀行的貸款利率,眾所周知銀行吃的是存貸利差,銀行對貸款收的利息大於付給儲戶的利息才有錢賺。對個人存款利率不為負,貸款利率就很難是負數,畢竟銀行也要恰飯的嘛。
為什麼負利率還要買債?
只聽說過買房穩賺不賠是剛需,這買債怎麼也是剛需呢?國債作為一種安全資產,是銀 行監管指標考核體系中的重要一環,另外平時做做回購搞搞MLF也需要債券去充當合格的抵押品,所以就算買債倒貼錢,我們還是要買的呀。
銀行大把閑錢,不可能都換成毛爺爺放在庫房裡。如果存起來,銀行也要繳納管理費的,只要買債券倒貼的利息比存款管理費低,那就還是買成債券更劃算。
國債就算倒貼錢,那也是為國接盤的覺悟和信仰啊!銀行這種大財主,自然是以安全性為第一追求,寧肯少賠那麼一點,也不會去投資高風險資產的。
買債的收益可不僅僅是利息那一部分,所謂資本利得就和我們買股票是一樣的,股票的面值會發生變化債券也會。債券的面值和利率水平成反比,負利率怕什麼,只要利率還能降,我們買債就照樣賺錢。
不過負利率到底不是個常事,老祖宗有句話說得好, 事出反常必有妖 。 舊金山聯儲就發過篇研究說,日本一進入負利率,市場對通脹的預期就跟著刷刷下來了,反而沒有起到刺激的作用。有更深入需求的朋友可以搜來讀, negative interest rates and inflation expectations in japan .
Ⅳ 消費在下降,消費貸款卻大增,什麼情況
我認為這個問題值得重視。
消費在下降,消費貸款卻大增,很明顯,這說明了一個收入在下降的問題。因為收入下降,所以消費縮減,因為沒有收入支持消費,所以要借消費貸款來支持消費。
貸款是什麼?就是負債,將未來的現金流通過利率折現給你現在使用 ,所以你必須保證你未來的現金流,否則你就會陷入債務陷阱,信用崩塌。 基本上所有發生的危機,都和現金流的斷裂有關 ,大到國家政府,小到個人,無不如此。
現在消費貸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無孔不入的東西,不論是實體商店還是網上購物平台,都會誘導你分期支付,買手機分期,報培訓班分期,吃飯訂餐都可以分期。除了分期消費,還提供各種分期歸還的無抵押信用貸款,注個冊掃個碼,貸款手續就完成,太容易太方便了。
而且分期消費、分期貸款的廣告好誘人,什麼借一萬元,每天利息只要幾塊錢,還不夠一包煙錢。其實懂經濟學會算數的,如果日息萬分之五,年息就是18.25%,妥妥的高利貸!
這些消費貸最喜歡年輕人,因為年輕人未來有時間啊,大把的青春和時間來還債,借給老頭老太太,一不留神他們去了另外一個極樂世界,找誰還錢啊?所以老年人一般不借,只借年輕人。
所以你明白了吧? 消費貸其實就是資本對年輕人的壓榨 。每個人都年輕過,知道年輕的滋味,兜里沒什麼錢,世界又很新奇,心裡急於嘗試,這時候很容易陷入消費貸的籠子,就要用未來為年少輕狂來買單。
對於消費貸,當然不能否定它的積極意義,但淺嘗輒止好了,不要做得太過。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如今世界經濟增長緩慢,對應的就是年輕人生活會更加艱難,因為存量的生產資料和市場都掌握在老人手中,新的 科技 和增量市場還沒興起,年輕人需要等待時機,厚積薄發,而不要急於消費,注重積累才對。
以貸養貸,以貸 養生 。
消費貸款的推出,旨在促進消費、拉動內需,出發點是好的,可惜的是貸後監管、資金動向把關不嚴,實際上很多消費貸資金流入到了投資理財、生產經營、股市樓市,甚至是賭博違法行為。
為什麼居民消費水平在下降,而金融機構的消費貸款業務卻增加,資金到哪去了?
上面我已經說明答案了,貸款資金用途並不是用於消費領域。 消費貸款資金用途其實是有明確規定的,只能用於綜合消費:住房裝修、購車、購買耐用消費品、出國留學、 旅遊 等。
金融機構在發放消費貸款時,更多的是考慮客戶的收入來源和還款能力,對於貸款用途基本流於形式。因此導致貸款業務量大幅增加,可是實際上用於真實消費用途的並不多。
現在不僅僅金融機構發放消費貸款,各大互聯網平台同樣做的也是消費貸。而且互聯網金融平台發放門檻更低,金融機構起碼還要審查一下客戶收入來源和還款能力,互聯網平台可不管那麼多,先給額度再說。
這種不嚴謹的操作方式,導致很多借款人借新還舊、拆東牆補西牆,最終負債雪球越滾越大,難以收場。進而催生了催債公司的業務量激增,借款人一邊承受負債壓力,一邊遭受暴力催收的騷擾,把大好人生玩成一地雞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