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大學生網貸的消費心理有哪些
大學生進行網貸消費,是受到了從眾心理的影響。我國的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網貸消費越來越普遍。很多網貸消費平台為了吸引受眾,在校園張貼廣告、進行海報宣傳等等,吸引了大學生的普遍關注,網貸消費也隨之成為了一種潮流。大學生正處在成長的重要階段,對外界的模仿性仍然很強,因此在從眾心理的影響下,很多大學生選擇跟隨他人的步伐,進行網貸消費。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大學生盲目跟風消費,忽視了網貸消費的風險。
大學生進行網貸消費,是受到了攀比心理的影響。上文已述,大學生網貸消費的主體是智能數碼產品,一方面,大學生確實是對智能數碼產品有需求。另一方面,大學生購買智能數碼產品是為了和他人攀比。
② 為什麼那麼多大學生會選擇網路貸款
我是一名在讀大學生,感覺身邊朋友選擇網路貸款的人並不多,最多也就是用一些如支付寶花唄之類的預支工具。
不好的網路貸款可能會故意設局讓貸款人耽誤還款期,以至於利滾利讓貸款人不能承受。
對於大學生來說,沒有穩定收入,也沒有必要去網路貸款,輕易不要蹚這趟渾水吧!
③ 如何看待大學生網貸問題
(一)我國目前互聯網金融立法和監管嚴重缺失
(二)貸款制度混亂不堪,亂象叢生,沒有規范統一的標准
大學生網貸作為一個新興的市場,缺乏政府有效監管與行業自律,在其野蠻的生長過程中,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或者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許多問題,外界不應太過於苛求,而是應該理性、客觀務實地去看待其中的利與弊。
網貸公司的利潤來自服務費和逾期費,這些費用都由網貸公司自行定標准,較隨意,一般服務費是貸款總額的5%,有的平台甚至收10%。而一旦逾期,學生要額外償還貸款總額的10%,甚至更多。
平台間相互不溝通。這從側面反映了信用體系的不完善,容易導致一些學生重復借款,最終債台高築,超出償還能力。
貸款程序過於簡單,貸款門檻過低。很多網貸平台為了搶占市場提高營業額,紛紛降低貸款門檻,推出簡單的貸款程序,多數分期平台只需提供身份證和學生證即可辦理貸款。這樣雖然能確保學生的身份的真實,但是卻無法按上文的標准篩選學生,很難確定學生是不是有能力承擔這樣的貸款。雖然平台可以通過上門催收等方式追回貸款,學生本身也怕逾期還款對自己未來前途及個人信譽名聲造成影響,最後求助父母也能還清貸款,這也是目前為止學生貸款壞賬率還比較低的原因。但是,這樣對學生和他的家庭卻是一種傷害,讓有些貧困家庭承擔原本無力承擔的壓力,也縱容了學生進行非理性消費。
二、理性看待大學生網貸問題
大學生網貸作為一個新興的市場,缺乏政府有效監管與行業自律,在其野蠻的生長過程中,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或者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許多問題,外界不應太過於苛求,而是應該理性、客觀務實地去看待其中的利與弊。
(一)大學生網貸的積極作用
首先,有利於大學生更好地完成學業或者自主創業。目前,高校大學生申請銀行信用卡較難、申請周期較長、步驟相對復雜而且額度一般在500~3 000元。因此,出現了一些專門針對大學生貸款的p2p 平台出現,學生們可以向這些平台申請獲得資金。而申請門檻相對信用卡而言簡單很多,只需要提供身份證和學籍證明即可。在用途上,資金的使用方向完全沒有受到限制。除了主推消費貸款之外,p2p 平台當前也正在把大學生創業、助學貸款納入推廣計劃,這將有助於那些經濟困難的學生在不增加父母家庭負擔的情況下完成學業,也可以幫助沒有經濟基礎的學生進行貸款進行自主創業。
其次,有利於培養大學生獨立自主的經濟意識。可以使大學生不再完全依靠父母來消費,因為自有還款壓力,更能鞭策大學生去省錢理財還貸,對提升大學生的責任意識,信用意識與金錢意識都有好處。
(二)大學生網貸的消極作用
首先,使大學生盲目攀比的心理日益膨脹。大學生因為出身地區、家庭背景等的不同,經濟條件難免會高低不等,其消費水平自然也會不同。處於世界觀和人生觀尚未完全健全穩定的大學生,很容易形成盲目的攀比心理。大學生生活消費主要依靠父母供應又很難辦理信用卡時,他們的消費一定程度上會受到限制,一旦有些網貸公司利於「零首付」「零利息」「最快3分鍾到賬」等幌子向他們進攻,他們很容易被吸引而貸款。從而更助長了他們的攀比和享受心理。據有關調查統計顯示,在校大學生網貸消費的物品主要是手機、電腦等科技產品,除了數碼產品,遊玩、衣物、餐飲等同樣是大學生網路分期貸款的主要消費內容之一。 其次,過度的超前消費影響大學生的學業和前途。網上貸款分期消費門檻低,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超前消費、奢侈消費的平台,但不少人消費欠理性,甚至負債累累,影響學業。另外,一旦出現逾期不還的情況,將會影響大學生在銀行的個人徵信,同時也面臨被起訴的風險。
大學生目前還屬於沒有收入來源的群體。有平台願意提供貸款是好事,但並不鼓勵學生們過度消費,畢竟當前其還沒有收入來源。大學生在合理控制消費的基礎上,應該好好利用平台,培養自己的理財觀念。
總的來說,大學生網貸在中國還是一個新興事物,我們應該理性地去看待所存在和出現的問題。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強金融監管,網貸行業保持自律,社會共同監督;另一方面需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避免非理性消費。
④ 在校大學生,應不應該網貸超額消費
不應該
現在大學生也和工作者一樣,父母每個月都會給自己的孩子打一定的金額。也就是大學生可以計劃自己的花銷在合理的范圍內進行超額消費我覺得是ok的。誰也不能說這個一定的資金就一定能滿足我這個月的消費,比如在剛開學的那個月,或者碰上某個月有好幾個同學生日什麼的,就有可能需要超額花費
然而很多人大學生根本就不會去規劃。同時也根本就不用擔心自己沒有錢花,因為在一定的日期內,家長就會往卡上打錢。就會在超額的時候只顧借,只想借多一點,來滿足自己的消費
同時現在的消費途徑太多了,首先配備一個比較拿的出手的電子產品。然後像喜歡打游戲的啊,就買裝備啊。喜歡買衣服啊,就逛淘寶啊。這些根本就不需要自己把現金拿給別人,而是網路支付,直接以一個數字出去
隨著與日俱增的消費,以及自己不斷增加的借條就走向了惡性循環。從此也增加了他人的可乘之機。
大學生超額消費是一件很危險的事,近年來一些民間借貸機構看準了大學生這個市場,由於一些學生超額消費,這些借貸機構有了可乘之機,大學生錢不夠的時候便找到了這些借貸機構,隨之而來的便是高額的利息和揮之不去的噩夢。
大學生超額消費帶來的後果很嚴重,這樣的消費不僅毀了一個大學生的美好青春,更會毀了一個完整的家庭,為了避免悲劇的發生,呼籲全體大學生朋友理性消費,避免超額。
⑤ 大學生網路借貸消費的危害 網路貸款的平台有哪些
現在網上有很多年輕人貸款平台,可以去網上對比一下。
零零期分期建議你
選擇平台時需要注意:
1.確定借款金額大小和期限,還有用途,篩選最對路的大學生貸款平台。
最重要的是利率要盡可能的低,因為借款利率和借款人的經濟利益直接相關,如果利息太高,很不劃算。
2.比較各個年輕人貸款平台是否收取手續費,如果收取,那麼手續費是多少,是否會退還。
3.確認年輕人貸款平台之後,下載App,或登錄網站,注冊賬號,填寫資料,完善各種材料,
望採納。
⑥ 大學生網貸的利弊有哪些
建議在校大學生還是不要貸款,因為沒有還款能力,往往貸款以後,自己還不上,影響本人的徵信,這個對於以後的按揭買房和按揭買車或者是貸款,都有很大的影響。
而且網貸的騙子也比較多,大多都是騙取本人的個人信息,來進行網路詐騙。
⑦ 規范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大學生一般是出於什麼原因貸款的
規范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還是很有必要的,現在很多大學生因為各種原因而選擇去貸款,經常會接到貸款公司催債的電話,為此苦不堪言。那麼,大學生一般是出於什麼原因而選擇去貸款的呢?我個人覺得有以下三種原因。
三、購買奢飾品
為了所謂的面子,有些大學生一身到頭都是名牌,其實自身的家境是不能夠滿足自己一身的行頭的,但為了在同學面前裝逼,就會選擇去貸款,購買一些奢侈品和名牌商品。
然後把購買到的奢侈品,拿到同學面前去吹噓,自己多麼多麼的有錢,自己是廢了多大的力氣才搶到的產品。
雖然一時的面子是撐住了,但後續的還貸壓力也是巨大的,畢竟大學生沒有收入來源,僅靠父母給的一點生活費拿來還債是不現實的。
所以,作為大學生在自己沒有能力購買一些產品的時候,可以選擇不要,或者等自己有能力了再買,畢竟提高消費和透支真的不是明智的做法。
⑧ 不得向大學生發放互聯網消費貸,如何看待大學生貸款消費
現在有很多人喜歡在利用某一些貸款的方式來尋求一時間的歡快,但是在歡快之後,他們更多的是為了要還債過得以往更加的辛苦。
現在大學生沒有像成年人一樣有很強大的自控能力,所以他們在面對一些誘惑的時候就不能夠避免。現在更多的方式是通過互聯網貸款的形式來增加他們的貸款額度。雖然這樣他們下個月可能會過來更加清貧,但是他們也想要因為一時的快樂,而去提前透支。因此取消對大學生的互聯網消費貸也不是唯一一個提供大學生增加自身能力的表現,但是除了網路上的貸款之外,學生們大學生們更多的是周邊的一些校園貸或者是高利貸。因為校園貸款而走向歧途的學生不在少數,所以在避免大學生們互聯網貸款的同時,也應該要更加註重關於大學生校園貸款害處的宣傳,並且也可以在一些大學生的課外活動時增加關於提高大學生自製力的一些活動。
⑨ 如何看待大學生超前消費和大學生貸款現象
大學生超前消費和大學生貸款現象不可取 亟需樹立正確消費觀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對2000名大學生的調查顯示,55.3%的受訪大學生每月生活費為1000~2000元。77.8%的受訪大學生稱身邊透支消費普遍。關於大學生超前消費的原因,63.7%的受訪者認為是受超前消費觀影響,62.0%的受訪者直言是攀比心虛榮心作祟。88.5%的受訪者認為大學生亟須樹立正確消費觀。(中青在線刊載,2016年10月11日)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充滿了青春和活力,在大學校園接受著知識的熏陶,社會經驗不足,思想相對單純,在這個充滿了物質誘惑和物化價值觀充斥的世界中,也不停地進行著自身和外界的價值選擇博弈。
外在的世界給大學生群體提供了便易的消費工具,讓一些大學生面臨著校園貸款困境、信用卡過度透支等等現象問題,它們成為了現實中大學生群體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客觀存在。在這個旋渦中,許多的大學生還是有著自己的反思,並非一味地沉溺不拔。但是即便如此,仍然有著一撥又一撥的大學生前赴後繼,客觀構造出了上述的調查結果。
這就不得不引發我們進一步的思考,問題究竟出在哪裡了?經過梳理,我們可以發現多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大學校園的教育與現實脫節,並未能將這一客觀狀況廣泛深入地融入相應的課堂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起正確的消費觀和價值觀,沒有能很好地做到提前預警打預防針的作用。我們只是在提正確的消費觀,認為超前消費帶來了很多困境和問題,因此是不對的,那麼什麼樣的消費觀才是正確的消費觀呢,並未能獲得系統告知。二是家庭教育的不足。父母供養子女上大學,將生活費打給了子女並非就結束了任務,引導和督促子女正確地使用資金,是比錢本身更有價值意義的事項。三是銀行等金融機構針對大學生群體辦理信用卡等具有資金透支功能的金融工具時把關偏松,未能從嚴,讓許多大學生在不具備正確消費觀和資金償還能力的情況下透支消費,從而將負債轉嫁到了其父母家庭身上。四是一些放貸平台降低門檻,放低行業標准,為謀取利益,專門向大學生群體放貸,造成一系列校園社會問題。
當然,問題的原因也不一而足。這些專向大學生敞開的信貸機遇,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大學生的超前消費,甚至就是透支型消費行為選擇。學校和家庭教育引導的缺位或不足,造成不諳世事的大學生缺乏抵禦外在誘惑的理性武器。
消費觀背後隱藏的是價值觀。有什麼樣的內在價值觀,就會有著什麼樣的消費行為,它是消費行為的深層驅動力。我們的教育和這個充滿誘惑的世界有著知識和理性認知應對的不對稱,從根本上來說,正確的消費觀的樹立,除了對外在的金融信貸給予更加法制化規范而外,我們還得將目光投向校園課堂本身,讓它為大學生們補上這一課,或提前打好預防針、鑒別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