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一、崗位績效評價指標要盡可能量化。盡可能將能夠量化的指標量化,不能量化的標准化,不能標准化的行為化。
二、突出「目標導向」。設計績效指標要注意組織目標與崗位目標的一致性。
三、突出少而精的原則。設計績效指標體系要做到結構簡單、言簡意賅,讓考核者和被考核者充分了解績效評價系統,有效縮簡訊息的處理過程乃至整個評價過程,提高績效評價的工作效率和員工接受度。
Ⅱ 績效評價原則包括()1、相關性2、系統性3、重要性4、經濟性
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應遵循以下原則:1、相關性;2、重要性;3、科學性;4、系統優化原則;5、通用可比性;6、實用性;7、目標導向性;8、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原則。
Ⅲ 商業銀行貸款分類應遵循哪些原則
對貸款以外的各類資產, 包括表外項目中的直接信用替代項目,也應根據資產的凈值、債務人的償還能力、債務人的信用評級情況和擔保情況劃分為正常、關注、次級、可疑、損失五類,其中後三類合稱為不良資產。
在貸款分類過程中,商業銀行必須至少做到以下六個方面:
(一)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完善信貸規章、制度和辦法;
(二)建立有效的信貸組織管理體制;
(三)實行審貸分離;
(四)完善信貸檔案管理制度,保證貸款檔案的連續和完整;
(五)改進管理信息系統,保證管理層能夠及時獲得有關貸款狀況的重要信息;
(六)督促借款人提供真實准確的財務信息。
分類時,要以資產價值的安全程度為核心,具體可參照貸款風險分類的標准和要求。
Ⅳ 評價指標體系的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是什麼
(1)系統性原則。各指標之間要有一定的邏輯關系,它們不但要從不同的側面反映出生態、經濟、社會子系統的主要特徵和狀態,而且還要反映生態一經濟一社會系統之間的內在聯系。
(2)典型性原則。務必確保評價指標具有一定的典型代表性,盡可能准確反映出特定區域——高西溝的環境、經濟、社會變化的綜合特徵,即使在減少指標數量的情況下,也要便於數據計算和提高結果的可靠性。
(3)動態性原則。生態一經濟一社會效益的互動發展需要通過一定時間尺度的指標才能反映出來。
(4)簡明科學性原則。各指標體系的設計及評價指標的選擇必須以科學性為原則,能客觀真實地反映高西溝環境、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和狀況,能客觀全面反映出各指標之間的真實關系。
(5)可比、可操作、可量化原則。指標選擇上,特別注意在總體范圍內的一致性,指標體系的構建是為區域政策制定和科學管理服務的,指標選取的計算量度和計算方法必須一致統一,各指標盡量簡單明了、微觀性強、便於收集。
(6)綜合性原則。生態一經濟一社會的互動「雙贏」是生態經濟建設的最終目標,也是綜合評價的重點。
Ⅳ 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的要求與原則
研究不同水土保持治理模式下的治理效益評價體系,需要構建一套實用的,能夠全面准確地判斷和評價水土保持治理效益的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應滿足以下要求:①能夠全面反映影響水土保持治理效益各因素的現狀。指標體系中既要包括能反映生態、社會、經濟各系統本身主要情況的指標,又要包括能反映其相互間協調程度的指標,還應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和系統性。②定性指標與定量指標相結合。為了能夠運用指標體系對不同治理模式的各主要方面做出准確的判斷和評價,所選指標要盡可能量化,同時對一些有重要意義而又難以定量的因素,可用定性指標進行描述。③靜態指標與動態指標相結合。生態系統、社會系統、經濟系統本身都處於不斷變化之中,其相互間的關系也是動態變化的,因此要求指標體系既能反映其現狀,又能反映其主要變化趨勢。④指標體系的實用性和針對性。所選指標應該針對研究區域的實際狀況,而且比較易於測定或獲取。⑤所選指標應該與不同治理模式有密切關系或對其有直接影響。影響治理模式的因素很多,只應考慮與治理模式有密切關系或有直接影響的指標。
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是綜合評價工作的基礎。評價指標體系科學與否,直接影響到評價結果的准確性和客觀性。因此,構建指標體系時應遵循以下原則:①系統性原則。指標的設置要從各個方面全面完整地反映出評價對象的各個主要影響因素。②可比性原則。同一指標對所有的評價對象應具有相同的標准尺度,便於評價對象間相互比較和分析。③通用性原則。指標的選取要盡量滿足能夠反映各方案的要求,避免選取某些僅對某一方案適用的特殊指標。④簡潔性原則。指標的描述要簡潔准確,指標的含義要明確具體,避免指標之間內容的相互交叉和重復,同時,在不影響指標系統性的原則下,盡量減少指標數量。
Ⅵ 簡述建立安全經濟指標體系應遵循哪些原則
建立安全經濟指標體系應遵循如下原則:
(1)安全經濟指標必須符合客觀性和科學性原則。
(2)安全經濟指標必須符合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則。
(3)安全經濟指標體系不僅應包容安全經濟系統的宏觀特徵(反映地區、行業、部門以至全國的綜合安全經濟特性),又能反映安全經濟的微觀特性(企業、項目的安全經濟特性)。(4)安全經濟指標體系必須反映安全經濟效益的特徵。
(5)安全經濟指標體系應是社會、國家和企業經濟指標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6)安全經濟指標體系的結構應從安全經濟活動規律的要求出發,指標的性質應反映安全活動的目標、任務和要求。
(7)安全經濟指標應既適應於計劃,也適用於統計,即安全指標體系既包括計劃指標體系,也包括統計指標體系。
Ⅶ 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設置的幾個原則
原則一,權責對等的原則。權責對等是職級設計的基本要求,權是領導幹部實施管理職能的基本權力,責則是在行使權力過程中應承擔的責任。有權無責導致權力的濫用,有責無權就無法使權力落到實處。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不能是有權無責,從而造成評價的缺位;也不能有責無權,導致評價越位。權責對等原則設置指標體系是全面、客觀公正地評價領導幹部的基本要求。
原則二,協商一致的原則。經濟責任審計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對領導幹部的管理和監督,促進領導幹部勤政廉正,全面履行職責。為了加強對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指導和協調,確保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順利實施,從中央到地方普遍建立了由紀檢、組織人事、審計等部門參加的經濟責任審計聯席會議制度。因此,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並非審計機關一家的事,無論是審計項目的確定、審計計劃的落實和審計結果的利用都必須充分發揮聯席會議制度的作用。當然,其指標體系的確立也應由這些部門共同協商,以保證指標體系范圍的寬窄適度。
原則三,審計手段能夠實現的原則。經濟責任審計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為幹部管理部門考核、使用幹部提供依據,從幹部管理部門的角度來看,經濟責任審計的內容越多、范圍越廣,幹部使用的准確性就越高、風險就越小。但經濟責任審計畢竟是一種特殊的審計,它的實施主要依靠審計部門、藉助於審計手段,因此,評價指標必須是審計手段能夠實現的,不然的話,既會帶來審計風險,也會由於無法審深審透造成評價失誤,進而影響組織、人事部門正確使用幹部。對於評價幹部必不可少而常規審計手段又無法審深審透的個別指標,可藉助於聯席會議制度或通過其授權,實施聯合審計。
原則四,分開設置的原則。分開設置有兩層含義:一是黨政領導幹部和企業領導人員的經濟責任存在很大差異,指標體系的設置要分開進行。二是就單一種類的指標來說,也應分為基本指標、選擇性指標和前瞻性指標等不同層次。基本指標是指經濟責任審計必須完成的審計指標;選擇性指標是充分考慮到經濟責任審計的特殊性而設計的指標,該種指標依不同委託單位的特殊要求而設計,一般來說這類指標僅靠審計機關一家難以審深審透;前瞻性指標是從發展的觀點設計的一類指標,該指標從目前看並非可行,但隨著社會及經濟責任審計實踐的深入,在未來有可能審計的指標,條件成熟的地區或部門也可進行試點。
原則五,縱向指標與橫向指標相結合,以橫向指標為主的原則。縱向指標是指自己與自己相比的指標,包括今年與去年、本期與前期、現任與前任的比較指標。橫向指標是指同類行政單位、同類企業在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基本相同的情況下的比較指標。縱向指標考核事業的進步與否,橫向指標則考核其發展的速度。一般情況下,縱向與橫向指標的變化趨勢是一致的。當變化不一致時,評價領導幹部經濟責任履行情況,應以橫向指標為主。這些比較指標不必重新計算,可利用計算機技術自動生成。
原則六,定量指標與定性指標相結合,以定量指標為主的原則。定量指標是指能夠用數值表示的指標,包括絕對數與相對數,如財政收入增長量與財政收入增長率、利潤與利潤率等。定性指標是指不能夠直接用數值表示的指標,如內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與有效性。對於定性指標也要給以一定的權重,使其定量化,以避免評價時的隨意性或以偏概全。
Ⅷ 什麼是系統評價進行系統評價應包括哪些原則
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應遵循以下原則:1、相關性;2、重要性;3、科學性;4、系統優化原則;5、通用可比性;6、實用性;7、目標導向性;8、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原則。
Ⅸ 簡述確定關鍵業績指標時應遵循的原則是什麼
1.目標一致性原則
績效指標應與績效管理的目的和考核對象的系統運行目標保持一致。這一點是我們在選擇績效考核指標時應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則之一,這種一致性不僅包括內容上的一致性,同時還包括了完整性的含義,考核指標應該能夠完整地反映考核對象系統運行總目標的各個方面。
2.績效指標要使員工能夠控制
如前所述,績效具有多因性,造成績效結果的既有個人因素,又有組織因素,而作為組織因素,個人是無法控制的,因而在績效標準的設定中,就應該避免這些個人不能控制的因素,盡量使指標體系建立在個人控制的基礎之上。
3.績效考核的指標應不冗餘、不缺失
在考核的過程中,既不能漏掉重要的考核指標,又不能添加多餘的、與員工工作無關的績效指標。能夠表明一個崗位績效狀況的績效指標是很多的。從績效考核的成本、效率、效果和效益方面考慮,我們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把所有的內容都包括在績效考核之中。績效指標只要能夠反映考核的目的,就是合理的,也就是說,在設計績效考核指標體系時應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復雜化,結構簡單的考核指標體系能夠有效地降低考核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考核者能夠比較容易地了解績效考核系統,掌握相應的考核方法和技術,提高考核工作的質量。同時簡單的考核系統比較容易讓被考核者接受,簡化了考核者與被考核者之間的溝通交流問題,大大提高績效考核的工作效果。
4.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相結合
在績效考核中,定量化的績效指標,能提高績效考核的客觀性、准確性和可操作性。但是定量指標在員工績效考核中並不是絕對適用的,有的崗位的工作性質決定了用定量指標反映其工作業績是不現實的,員工的績效考核除了工作業績外,還包括工作態度和工作能力,顯然,用定量指標去評價工作態度和工作能力是比較困難的,而且有時是片面的和不準確的。所以我們必須堅持定量指標與定性指標相結合的原則。
5.合理確定不同指標在指標體系中的權重
對於不同的崗位來說,由於其工作性質的區別,同一個評價指標所反映的內容對不同崗位的績效影響程度不同。所以,有必要規定每個評價指標在整個評價體系中所佔的比重。
Ⅹ 設計績效考評指標體系時,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包括( )。
【答案】B、C、D
【答案解析】績效考評指標體系的建立是有效地組織績效考評、實現企業績效管理目標和要求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證。在選擇確定績效考評指標體系的過程中,應當達到以下要求:①針對性原則;②科學性原則;③明確性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