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貸款用途 > 銀行消費貸款市場走訪計劃

銀行消費貸款市場走訪計劃

發布時間:2022-06-02 21:16:27

『壹』 消費貸款是什麼意思我想做消費貸款做生意,怎麼做

大市場,前景行業,無非是能源、通信、金融行業。小市場,比較有前景的,是大眾所需,消費忠識度比較高的行業,比如飲食,零售、生產無論是工作,還是創業!你需要選擇自己興趣,找准自己的優勢,發現你的特長.1:考慮你的興趣,做你最喜歡做的,只有讓工作成為樂趣。你才能更好的在這個行業發展。2:分析你擁有經驗,做你最擅長的。內行的身份,會讓你在很多事情上得心應手3:這里強調一下關系渠道,這個靠社會生活中的積累。多一個渠道等於多一個機會。往往發財靠關系。這話也不是沒有道理的我的看法和我的做法是:1、復利掙錢。也就是本生利,利滾利。相當於把錢放高利,拿到了利就去當本。2、復式掙錢。一個人有三頭六臂,也掙不多,要做到許多人為你工作,許多條路為你掙錢,許多地方為你生錢。3、利用別人為你掙錢,解放自己,自己人才有時間去學習如何快速掙錢。4、會運用資本的力量。5、會運用人脈的力量6、會運用桿杠的力量:比如借用他人的力量,借用資本的力量……合作夥伴,共同創業……7、開源節流!8、寄生法,也就是借用大企業,也可以是合股!9、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

『貳』 淺析我國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的發展。

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的發展是當前擴大我國國內需求與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之一。現階段我國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的發展面臨著個人信用制度不完備、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風險防範和風險轉移機制缺失以及產品同質化現象突出的問題。對此文章提出,完善個人徵信體系;大力發展農村消費信貸;建立和完善風險防範和風險轉移機制;改進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市場營銷手段;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使人們轉變消費觀念的對策。

商業銀行 消費信貸業務 個人信用制度

消費信貸,又稱信用消費,是指銀行、其他金融機構或商業企業向消費者個人提供的,主要用來購買勞務、房屋和各種耐用消費品的信貸。消費者能夠通過消費信貸的方式預支遠期的消費能力,提升即期消費水平。1985年,中國建設銀行深圳市分行發放了深圳市首筆同時也是全國首筆個人住房抵押貸款,但之後十餘年間發展一直緩慢,且業務品種只停留在單純的住房消費信貸上。中國人民銀行於1999年3月頒布了《關於開展個人消費信貸的指導意見》,至此,消費信貸業務在我國才開始蓬勃發展。同時,消費信貸業務品種也由之前的單一品種發展到如今的個人住房按揭貸款、汽車消費貸款、教育助學貸款、住房裝修貸款、大額耐用消費品貸款等多種形式。

我國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個人信用制度尚未健全
個人信用制度,是指在對個人信用信息的收集、利用、提供與維護管理活動中所必須遵循的規則和准則。它包括個人信用登記制度、個人信用評估制度等。也有人認為,它還包括個人違約風險預警機制及風險管理和風險轉嫁制度。
徵信數據的使用機構覆蓋面窄,只有為數不多的一些大型商業銀行才能分享這些數據,外資銀行、保險公司、村鎮銀行等許多金融機構目前仍無法參與資料庫的共享,亦沒有財力和權力建立與之相應的大型中央資料庫。
個人信用內容不全面,數據更新不及時。目前徵信系統中只涉及到極少數的信用內容,大多為銀行資信記錄以及一些最基本的個人資料,使得數據不能夠全面有效地反映個人資信狀況,加之數據更新比較緩慢,銀行在授信時無法完全信任這些數據。
相應的法律法規滯後。無論是對於徵信機構的准入機制或是規范,還是對於個人隱私的保護和個人違約的懲戒,法律法規的制定遠遠滯後於現實需求。
此外,居民信用意識不強、個人資信評估技術不高、徵信機構發展緩慢等,均是我國個人徵信體系建設目前所面臨的問題。
(二)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且城鄉差距大
消費信貸業務在我國各地區之間的發展不均衡:截至2006年4月末,消費信貸余額前六名的省市分別為廣東、上海、浙江、北京、江蘇、山東,其消費信貸余額佔全國的比重高達66%,而西部十二省(區)市的消費信貸余額之和為3126.11億元,僅佔全國的13.8%。一方面是受到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另一方面,銀行開展此項業務時設置的門檻偏高,且傾向於那些收入較高的客戶群,而忽視了欠發達地區消費潛力的開發以及消費對於當地經濟的帶動作用。
在農村地區,消費信貸業務的發展更為緩慢,原因如下:首先,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設立的網點少,使得農民借貸極為不便;第二,由於農村經濟落後於城市,加之商品流通渠道不暢,大多數銀行都把信貸業務發展的重心放在為農民的生產提供資金上,對於農民的消費需求則不甚重視,消費信貸產品非常有限;第三,農民的消費信貸觀念薄弱。總之,消費信貸在激活農村消費等方面發揮的作用還遠遠不夠。
(三)缺乏有效的風險防範和風險轉移機制
雖然我國商業銀行一直致力於加強制度建設,但是內部管理體系始終存在著缺陷。再加上激勵與約束機制的不完善,使得商業銀行在開展消費信貸業務時面臨較大的操作風險,從而無法有效地加以防範與控制。
缺乏有效的抵押品變現市場,信用擔保制度不完善。商業銀行在發放消費貸款時,往往要求借款人提供抵押品以降低銀行受損時的損失程度,一旦消費貸款發生風險,銀行通常會把貸款的抵押物作為第二還款來源。由於我國拍賣市場、房地產等二級市場尚不完善,抵押品變現費用很高,銀行雖有最終處置權,卻很難將其變現,貸款擔保形同虛設。此外,我國擔保機構缺乏,相關法律法規較少,《擔保法》中多涉及公司貸款的擔保行為,應用於消費信貸業務則操作性不強。
消費信貸風險轉移機制欠缺,相配套的保險體系尚未形成。借款者個人的健康狀況和還款能力的變化,商業銀行往往很難把握。一旦借款者出現無力還貸的情況且未有任何風險轉移的機制,那麼所有的風險都要由銀行自身承擔,這對於銀行開展消費信貸業務十分不利。
(四)產品同質化現象突出
現階段我國消費信貸市場上充斥著大量相似的產品,擁有鮮明特色的產品較少,產品同質化現象比較突出。這是因為我國商業銀行在進行消費信貸業務品種研發與推廣時不重視市場營銷策略,缺乏有效的市場定位,從而不能為最有價值的客戶提供其最需要、性價比最高的服務,並且導致商業銀行在研發消費信貸產品時缺乏創新力。

我國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發展對策

(一)完善個人徵信體系
以目前央行的個人徵信系統為基礎,盡快建立一個覆蓋全國各類金融機構的個人徵信系統,利用現代電子網路技術實現同業間的數據共享。同時聯合各相關政府部門與商業機構,信息互通,充實系統內信用內容記錄,使之能夠全面、真實地反映個人資信狀況。
借鑒他國成功經驗,提高我國商業銀行信用評估技術水平,建立適合我國應用的個人資信評估模型。例如可以參考國外常使用的5C評估指標,即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資本(Capital)、擔保品(Collateral)和行業背景(Condition of business)。
加快徵信的法律法規建設,規范徵信機構的准入與操作,保護徵信過程中的個人隱私,合理地解決徵信過程中的各種爭端,為個人徵信體系建設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二)大力發展農村消費信貸
農村消費信貸的發展不僅能夠為商業銀行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還是解決三農問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縮小城鄉差距以及擴大內需的有效途徑。為了使消費信貸業務在廣大農村地區健康快速地發展,應該適當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准入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加強與信用協會或信用合作社等信用共同體的合作,積極探索發展聯合信用貸款。同時,加強金融產品創新,以農民的切實需求為出發點,推出真正為農民所需的消費信貸產品。商業銀行還應進一步簡化放貸手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借貸門檻,以方便農民貸款,使農民敢於貸款。
(三)建立和完善風險防範與風險轉移機制
銀行內部建立消費信貸風險管理體系。銀行應加強相關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業務素質教育,從貸前調查、貸時審查、貸後管理三個環節入手,建立健全貸款管理責任制度、審貸分離制度和貸款檢查制度,並將商業銀行的利益與職員個人的利益捆綁起來,建立多層次的激勵和監督約束機制。
建立完善的消費信貸擔保制度。首先,完善《擔保法》,應在《擔保法》中增加消費信貸擔保的相關條款。其次,加快培育規范的消費信貸二級市場,完善交易法規,降低交易費用,使商業銀行在借款人無力償還消費貸款的情況下,能迅速變現抵押物。再次,大力發展消費信貸擔保公司,尤其是政府機構性質的消費信貸擔保公司,對配合社會福利制度改革而發生的消費信貸業務進行擔保。
建立消費信貸商業保險制度。將消費信貸與商業保險結合起來,不僅能夠分散商業銀行貸款風險,還能進一步推動我國保險業的發展。但在制定險種費率時要注意兼顧雙方利益,不能因為費率過高而影響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的發展。
(四)改進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市場營銷手段
首先,商業銀行在經營戰略上應該重視合理的市場細分與目標定位,並針對不同的細分市場與目標定位推出各種特色化產品,實行差別服務戰略,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其次,要樹立品牌意識,打造信譽優良的消費貸款品牌,必要時可以嘗試異業結合與品牌聯合,選擇合適的行銷渠道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正確地運用4P——產品(Proct)、價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銷(Promotion)戰略,能夠有力地推動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的發展。此外,銀行應加速產品創新,實施業務擴張戰略,進一步提高市場競爭力。
(五)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使人們轉變消費觀念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個人消費信貸處於較低水平,一是受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完善的影響,二是受消費觀念的影響。要消除老百姓消費的後顧之憂,讓老百姓放心消費,就必須依賴於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與完善,包括醫療、失業、教育及養老保障等各方面。同時,要使人們充分認識到,合理消費有利於經濟的發展。居民消費的適度增長,是經濟規模擴展與經濟向更高層次進化的根本動力。要鼓勵人們適度消費,把消費與勞動生產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真正成為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叄』 我國商業銀行個人消費貸款的信用風險管理現狀

個人消費信貸是銀行等金融機構對消費者個人發放的用於購買耐用消費品,或支付其他費用的貨幣貸款。耐用消費品或其他費用支出,是指用於購買那些具有較高價值和普及趨勢的生活消費品,以及用於教育、醫療、旅遊等生活消費方面的較高價值費用的支付。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個人消費貸款發展迅速,個人消費貸款占銀行貸款總額的比重逐年增長,並逐步成為銀行主要的業務和效益來源之一。

一、我國商業銀行個人消費信貸發展現狀

我國最早的個人消費信貸始於20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但受制於經濟發展水平和消費觀念等因素的制約,發展極為緩慢。1997年我國消費信貸總額為172億元,僅佔全部貸款余額的0.23%。為應對當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對經濟的不利影響,政府制定和實施擴大內需的政策。為了啟動民間消費需求,中國人民銀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商業銀行加大消費信貸的力度。1998年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推動金融機構積極開展個人消費信貸的兩項重要文件:《個人住房貸款管理辦法》和《關於改進金融服務、支持國民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1999年又發布了《關於開展個人消費信貸的指導意見》,正式要求以商業銀行為主的金融機構面向廣大城市居民開展消費信貸業務。

自1997年以來,我國的個人消費信貸有了快速發展,截至2009年一季度末,我國居民消費信貸余額為3.94萬億元,是1997年的229倍。隨著我國銀行消費信貸規模的不斷擴大,個人消費信貸市場空間不斷拓展,個人住房消費貸款、汽車消費貸款、助學消費貸款、個人旅遊貸款等業務迅速發展,該項業務中存在的問題和風險也逐步暴露出來。2009年一季度末數據顯示,我國居民住房消費信貸余額為3.49萬億元,占居民消費信貸余額總額的近90%,仍然是我國個人消費信貸的主要形式。前幾年,住房消費貸款發展迅速,各銀行為搶占市場份額而放鬆了發放住房貸款的條件,導致不良貸款率有所增長。從國外經驗來看,個人住房貸款的風險一般是在發放貸款後10年左右中逐步顯現,這使得住房貸款潛在風險不可低估。我國現在的個人房貸余額中,超過80%是2000年以後發放的,這意味著,未來幾年內個人房貸風險將有增無減。

個人消費信貸對象涉及不同的個體消費者、經營范圍廣泛、貸款的期限較長、資信調查困難,在一定程度上給銀行帶來了風險隱患。商業銀行應加強對個人消費信貸風險的分析與識別,以便及時採取措施,防患於未然。

二、商業銀行個人消費信貸風險成因

消費信貸風險是指銀行消費信貸不能按期收回,造成信貸資金損失的可能性。個人消費信貸存在極大的不確定因素,風險隱含其中。對於消費貸款業務來說,商業銀行所面臨的最主要的風險是信用風險,即因個人消費者不能按照與銀行簽訂的協議行事而對銀行信貸資產收益造成的風險。

1、制度方面

(1)相關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國至今尚未建立有關規范消費信貸活動的法律規范,特別是保護銀行債權的法規不健全,對失信、違約的懲處辦法不具體。消費信貸期限長,客戶分散,不確定因素多,銀行風險控制難以落實,很容易造成一些借款人利用法律的漏洞進行欺詐。此外,關於抵押物的處理、拍賣等問題,銀行在處置個人抵押財產方面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和市場保障。我國消費品二級市場尚處於起步初創階段,交易秩序尚不規范,交易法規也不完善,各種手續十分繁瑣,變現成本較大,導致銀行難以將抵押物變現。由於缺少法律規范,個人消費信貸在實際操作中無章可循、無法可依、隨意性很大,這使得銀行開辦消費信貸業務缺乏法律保障,商業銀行難以通過有效的方式來保全自己的消費信貸資產,增大了個人消費信貸的風險。

(2)個人信用體系不健全

在我國,信用觀念尚未深入人心。目前雖然已經建立個人徵信系統並投入使用,但系統內許多個人信息尚未完善。加上對個人消費信貸市場的競爭使銀行之間缺乏溝通,從而使得個人的信用信息披露不夠,信用信息資源無法共享。信息的不對稱又可能致使借款人將貸款惡意挪用,用於經營或投機活動,經營失敗導致貸款償還出現問題。盡管中國人民銀行已經開始了個人信用聯合徵信工作,但是上述工作還僅限於金融部門,信用信息也僅限於金融信息,很難實現其他非金融信息的匯總。

2、銀行方面

(1)銀行消費貸款設計欠缺

有的消費貸款種類自身存在較大的先天缺陷,導致貸款風險從一開始就存在。如2000年興起一時的「零首付」個人住房貸款和「零首付」汽車貸款。雖然中國人民銀行已經明令禁止了這種「零首付」,但無指定用途的所謂綜合消費貸款在貸款設計上也存在問題。這種貸款最高限額50萬元,甚至不受限額,這一設計明顯不是或並非主要是為了借款人消費使用的,更不是為普通消費者著想,它是迎合少數優勢消費群體擴大生產的需要而巧立的名目。

(2)銀行自身管理薄弱

從主觀因素來看,國內商業銀行仍舊在一定程度上不太重視信用風險,對各部門、各職員的考核只注重業績而忽視風險和損失,造成損失後也沒有強有力的責任機制予以制約。一方面部分商業銀行為了擴大消費信貸規模,對基層行下達硬性的放貸指標,由於市場競爭的激烈,不少銀行擅自降低貸款標准和擔保條件,致使潛在風險進一步增大;另一方面信貸人員素質偏低,工作責任心欠缺。存在著信貸人員貸前調查不深入、貸中審查不嚴、貸後管理不力的鬆懈行為,重貸輕管,重放輕收,崗位責任制沒有落到實處,放鬆了消費信貸資金使用的有效監控。這些都是導致銀行貸款風險顯著增加的原因。

從客觀因素來看,國內商業銀行管理水平不高,更缺乏消費信貸方面的管理經驗。通常,由於客戶分散,銀行僅憑借款人身份證明、收入證明等比較原始的書面信用材料進行篩查,對個人的信用調查基本上依賴於借款人的自報及其就職單位的簡單說明,對借款人的資產負債狀況、有無失信情況等缺乏正常程序和渠道進行了解征詢,由此導致銀行和客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而且現階段管理消費信貸業務的規章制度尚不完善,操作手段相對落後,貸後的監督檢查往往跟不上,對消費者個人及其家庭的財務收支缺乏有效的跟蹤、監控機制和經驗。一旦發現風險不能及時採取補救措施,致使消費信貸的潛在風險增大。

3、消費者個人方面

消費者個人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由於消費者行為的不確定性和道德風險的存在。目前,我國缺乏完善的家庭財產登記制度,居民收入缺乏透明度,銀行無法確切計算和查證居民收入水平。消費者在申請消費信貸時,有可能為獲取更多的消費信貸而誇大自己的償還能力,風險完全由銀行承擔。另外,消費者在取得消費信貸之後,在有償還能力的情況下逃避債務,即為道德風險。以助學貸款為例,由於大學生畢業後,社會就業壓力大,人才的流動十分頻繁,原就讀學校找不到人,造成貸款無法歸還,道德風險因素較大。

三、商業銀行防範消費信貸風險的對策建議

1、建立健全消費信貸相關法律法規

為了確保消費信貸市場的有序運行,應該盡快制定和頒布消費信貸法規,明確消費信貸活動中相關主體的職責義務和相關權利,合理分散信貸風險。建立健全消費信貸法規體系,一是盡快制定一部綜合性的《個人消費信貸法》,對與個人信貸有關的問題進行明確規范,充實我國《擔保法》中有關個人消費信貸的條款;二是要用法律條文明確規定對消費者失信行為的懲罰辦法,用法律手段規范消費者的借貸行為;三是要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住房制度、醫療制度等相關制度,從而分散和共擔個人信用風險。

2、逐步完善個人信用制度

個人信用制度的健全將有利於降低消費信貸的交易成本,抑制由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因此,逐步完善個人信用制度是商業銀行進行消費信貸風險管理必不可少的制度環節,是商業銀行管理消費信貸風險的起點。完善個人信用制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全社會范圍的個人徵信體系;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學的個人信用評價體系。

我國個人徵信系統使用尚處於初級階段,仍需不斷完善。應做到及時更新個人金融信息,做到電子化、集中化、及時化;同時,要加快不發達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全國徵信系統信息,實現信息聯網共享,滿足銀行放貸審核的需要。在建立全社會個人信用制度和信用檔案的基礎上,各銀行還應結合自身業務特點制定具體的個人信用評價體系,以此作為放貸的基本標准,使之從源頭上發揮防範消費貸款風險的作用。譬如,可以建立信用風險評分系統,通過給個人信用打分,嚴格劃分客戶的信用等級。首先對消費信貸的授信對象進行信用評分;然後再根據消費信貸對象的信用記錄、消費信貸的擔保方式、消費信貸項目等方面的情況對消費信貸授信對象的信用評分進行調整,得出該筆消費信貸業務的信用評分,確定其風險等級;對個人的還款意願、還款能力進行預測,為最後的決策作依據。

3、完善銀行內部信貸風險管理體系

必須嚴肅信貸紀律,責任明確到位,一旦出現問題按規定對有關責任人進行責任追究。貸前要嚴把信貸入口,有規劃地發展個人消費信貸業務,嚴格規范各環節操作流程。在審核貸款申請時,主要側重考慮以下幾個因素:個人信用記錄、個人負債比率、個人保險等。抵押擔保並非萬全之策,抵押品也存在風險,要明辨借款人的實際收入水平。貸中,進一步明確各操作崗位的關鍵所在,規范操作,做到任務、許可權和責任的統一。貸後,從跟蹤、監控入手,建立一套消費信貸風險的預警機制,加強貸款後的定期或不定期跟蹤監控。貸款發放後,銀行要密切關注客戶的還款動態,當有拖延現象時,及時找出原因並採取措施。對於具有還款能力而故意不還者,從信函通知到口頭通知、加收逾期貸款罰息,直至處理抵押物甚至訴諸法律。對於多次惡意拖欠貸款者,要將其列入「黑名單」,加大追討力度,並拒絕再度貸款。對於貸款到期潛逃和下落不明的借款者,應提請公安等有關部門協助查尋。

『肆』 銀行發力消費貸,在強監管下該如何走出未來

對於很多銀行來說,給個人、公司發放貸款然後收取利息是一個很重要的盈利手段。給公司、企業發放的貸款離我們的生活比較遠,和給個人發放的消費型貸款則離我們息息相關。貸款需要實際上就是周轉需要,幾乎每個成年人都會遇到資金問題,因此這方面的市場是非常廣闊的,不過,個人消費貸款也是一把雙刃劍,如果用的不好,很容易加劇社會動盪。

銀行需要在監管下發展,如今我們社會高速發展,金融體系裡面的主要角色,也就是銀行,也要在發展的過程中改變自己的定位,以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

『伍』 消費信貸的現狀與發展方向 [

我國消費信貸發展的基本情況

1998年以來,我國消費信貸發展迅速,成效顯著,為促進消費、擴大內需以及提高人們消費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消費信貸不僅刺激了消費需求,更重要的是促進了商品銷售,並成為國家對消費市場實施選擇性調控的重要手段。截至2006年4月末,我國消費信貸余額為22655億元,比剛剛起步時的1997年末增加了22465億元,增長了118倍;消費信貸余額占各項貸款余額的比例也由1997年末的不足0.23%上升到10.2%。消費信貸品種呈現多元化發展。從消費領域看,已發展到住房、汽車、助學等多個消費領域;從信貸工具看,已出現信用卡、存單質押、國庫券質押等多種信貸方式;從開辦消費信貸業務的機構看,已由國有商業銀行「一枝獨秀」發展到有條件開辦信貸業務的所有商業銀行和城鄉信用社都在經營此項業務。具體來看,我國消費信貸的發展呈現出以下特點:

貸款總量逐年增長但增速趨緩

1998年,中國人民銀行下發了《關於開展個人消費貸款的指導意見》,消費信貸的發展從此步入快車道。2000~2005年,消費信貸的年均增長率為31.4%,但受到基數逐步擴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消費信貸增長率呈逐年走低趨勢,2000年,消費信貸增長率高達205.4%,而到了2005年這一增長率僅為10.4%。消費信貸快速增長的原因,除了居民消費觀念的變化、金融服務水平的提高等因素外,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及消費水平增長較快是近年來推動消費信貸增長的最重要因素。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0493元,比2000年增加4213元,年均名義增長10.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 2000年的37664億元增至67177億元,年均增長達12.3%。消費信貸的增長與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變化趨勢是基本一致的。

消費信貸結構總體穩定但個別品種波動較大

個人住房貸款一直是消費信貸的主體。近年來,隨著我國住房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個人住房貸款成為消費信貸發展的重點。為了支持和鼓勵居民購買住房,國家通過重點支持經濟適用房建設、對住房貸款實行優惠利率等多種措施,發展住房貸款。 2000~2005年,個人住房貸款占消費信貸總額的比重基本穩定在80%左右;截至2006 年4月末,個人住房貸款余額已達19069億元,佔全部消費信貸余額的84%。

助學貸款穩步發展。1999年以來,為配合高校擴招政策及收費制度的改革,國家出台了教育助學貸款政策。2004年,針對國家助學貸款業務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人民銀行配合教育部等部門出台了通過招投標方式確定經辦銀行、建立貸款風險補償機制等一系列新政策,使助學貸款業務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截至2006年4月末,國家助學貸款余額已達115.75億元,加上商業性助學貸款,各項助學貸款余額已達137.9億元。初步統計,此項信貸業務開辦至今各金融機構累計發放國家助學貸款185億元,約228萬名學生得到幫助完成學業。

汽車貸款風險逐步暴露,波動較大。汽車貸款是商業銀行較早開辦的消費信貸品種之一。1998~2003年,汽車貸款業務迅速發展。2001~2003年,汽車消費貸款余額年均增長148%,佔全部消費貸款余額的比例歷年依次為6.2%、10.8%和11.7%。但從2004 年初開始,汽車貸款風險逐步暴露,金融機構開始控制汽車貸款規模,採取了更為嚴格的風險防範措施,汽車貸款發展步伐放緩。截至2006年4月末,汽車貸款余額為1011 億元,比2004年末下降583億元。

此外,耐用消費品貸款、信用卡消費等其他消費信貸發展比較平穩。截至2006年 4月末,其他消費信貸余額為2298億元,占消費信貸余額的10.14%,其中信用卡透支消費成為一個新的亮點。

消費信貸地區分布極不平衡

消費信貸發展的地域不均衡與整個消費增長的地域分布不均衡相吻合。據統計,佔全國人口近60%的農村市場銷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近年來逐步下降, 2000年為38.2%,2005年則降為32.9%。銷售進一步向發達地區集中,東部地區銷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已達60%,且比重仍在逐步提高。總體上看,經濟越發達的地區,其消費信貸規模越大。截至2006年4月末,消費信貸余額前六名的省市分別為廣東、上海、浙江、北京、江蘇、山東,其消費信貸余額佔全國的比重高達66%,而西部十二省(區)市的消費信貸余額之和為3126.11億元,僅佔全國的13.8%。

推動消費信貸健康發展的幾點建議

當前宏觀調控處於重要階段,在繼續搞好總量平衡的同時,要重點推進結構調整,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發揮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從國內外經濟發展經驗看,發展消費信貸,是促進消費需求增長的有效途徑。

促進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穩步提高是促進消費信貸發展的根本

隨著社會公眾金融意識的進一步提高,消費信貸已經成為居民優化儲蓄及消費結構的重要工具。一般而言,對居民個人收入和支出的預期會直接影響到其進行消費信貸的深度和頻率。近年來,雖然消費需求增長較為平穩,但投資需求增長加快,增速明顯快於消費需求,導致消費率持續下降,從2001年的61.1%下降至2005年的50.7%。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持續擴大,導致總體消費傾向下降,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尚不完善,也使城鄉居民預防性儲蓄動機明顯增強。這些都直接影響了消費信貸的增長。因此,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應按照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千方百計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減輕居民教育、醫療負擔,從而增強居民消費能力,改善支出預期,促進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和擴大消費,為消費信貸的持續發展創造堅實基礎。

加快個人信用徵信體系建設,為促進消費信貸發展提供製度保障

借款人誠實、守信是消費信貸得以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但我國建立個人信用制度的工作才剛剛起步,信用觀念尚在推廣過程中,借款人構造虛假的個人資料,騙貸、逃貸的情況屢有發生,嚴重挫傷了商業銀行發放消費信貸的積極性。如,汽車貸款近年來持續下降與個人信用制度不健全有十分緊密的關系。從國外的實踐經驗看,個人信用體系建設和商業化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可以增加居民資產負債狀況的透明度,有利於防範貸款風險;另一方面可以降低金融機構管理成本,提高其開展個人業務的積極性。人民銀行近年來在完善企業徵信系統的同時,加快了個人信息基礎資料庫的建設。目前企業徵信系統已在全國范圍內實現聯網運行,為推動消費信貸的發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下一步的關鍵是要完善個人信息披露的法律依據,盡快制定徵信法規,並出台相關配套辦法,使徵信發展和管理有法可依,為保障信貸資產安全、開展消費信用調查以及依法保護個人隱私等提供製度保障。同時,還應該完善個人信用評級體系建設,促進相關中介機構的健康發展,為金融機構更好地開展消費信貸業務提供服務。

開拓農村消費市場是消費信貸業務發展的重點

消費信貸業務主要在城市開展,這與農村消費水平明顯偏低直接相關。2005年,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僅為城鎮的32.2%,比2000年下降了1.2個百分點。從消費結構看,2005年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高出城鎮居民8.8個百分點,農村消費結構明顯落後於城鎮。黨中央和國務院已明確提出在「十一五」期間要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發展農村消費市場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各金融機構應從促進消費信貸長遠發展的角度出發,對農村居民消費需求進行深入分析,大力發展大額耐用消費品信貸等直接推動農村消費升級的信貸品種,同時也要探索開發其他一些適合農村居民消費習慣的信貸新品種。

推動資產證券化試點工作是促進消費信貸的創新方向

消費信貸期限一般較長,流動性風險和利率風險都較高。除了一般貸款都要面對的利率變動、借款人收入變動等風險因素以外,消費信貸風險的不確定性因素還表現在借款人工作、住所、健康、家庭變故等都可能對借款人的還款能力產生不利影響。與較長的貸款期限相比,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期限一般較短,一旦商業銀行對經濟金融變化估計不足,未能相應調整現金流量,「短存長貸」風險爆發,銀行就可能被迫折價變現資產或高價緊急融資從而造成損失,出現流動性風險。從國際經驗看,資產證券化作為一種經過實踐檢驗的比較成熟的結構性融資工具,對推動消費信貸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證券化的途徑,可以將長期的住房抵押貸款、汽車貸款及其他消費貸款打包出售,回籠資金,有利於降低中長期貸款比重,改善信貸期限錯配狀況,優化利率期限結構,形成合理的收益率曲線。目前,我國的資產證券化試點工作剛剛起步。經國務院批准,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已經進行了信貸資產證券化和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試點工作,先後在銀行間債券市場成功發行了資產支持證券。下一步,在總結相關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可研究探索擴大試點的信貸資產范圍,將汽車貸款、助學貸款、信用卡透支等進行證券化,同時加快推動個人住房貸款證券化進程,為金融機構,尤其是中小金融機構加快個人消費貸款業務發展拓展空間。-

『陸』 嚴查!央行下發通知:摸底線上消費貸款流入樓市

7月28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央行近日向各大銀行下發調研通知,摸底線上消費貸款流入樓市情況。

一位資深銀行業內人士表示,該統治由調查統計部門發出,意在摸底統計線上消費貸款規模,包括與螞蟻集團旗下花唄、借唄兩款產品的聯合貸款規模、信用卡貸款及互聯網貸款等。

「(央行通知)不是為了出台新的監管規定,而是要摸清楚線上消費貸款有多少流入樓市。」上述人士表示。

仍嚴查資金違規流入樓市

「(央行通知)不是為了出台新的監管規定,而是要摸清楚線上消費貸款有多少流入樓市。」上述人士表示。

7月28日,多位銀行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已經收到一份來自中國人民銀行《關於開展線上聯合消費貸款調查的緊急通知》。此次《通知》顯示,暫未對聯合貸款的規模以及比例作出限定,目前只是向各銀行統計消費類聯合貸款業務的相關信息。為央行要求各銀行上報的統計數據,包括線上聯合消費貸款規模、線上聯合消費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特別區分了螞蟻花唄和螞蟻借唄合作的消費貸款余額、不良率、以及平均利率和不良率、信用卡透支的不良率等。

此前,監管機構已連續採取多項措施嚴管資金違規流入樓市。今年4月以來,深圳等地也在緊急摸查房抵經營貸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情況,包括今年以來新發放的房抵經營貸(含借款人為企業或個人),包括貸前、貸中、貸後等情況。

一位深圳大行人士表示,監管數月前已經入場檢查房抵經營貸流入樓市,「檢查新發放的所有貸款。用了跨行資金流向核查,甚至穿透了三次,手段很嚴格。」

剛剛過去的7月24日,房地產工作座談會繼續強調「房主不炒」的定位,並指出「要實施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穩住存量、嚴控增量,防止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

此前,銀保監會剛剛發布互聯網貸款新規。7月17日,銀保監會正式公布《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該辦法要求,單戶用於消費的個人信用貸款授信額度應當不超過人民幣20萬元,到期一次性還本的,授信期限不超過一年。

線上消費貸款規模有多大

問題在於,對於線上消費貸款(互聯網貸款)規模到底有多大,一直未有確切的統計數據,市場只能大約統計規模在萬億元以上。

概因央行、銀保監會的傳統統計口徑不包括此項。「監管還是要穿透去看線上消費貸的最終流向。」上述業內人士說。

21世紀經濟報道曾拆解互聯網貸款信貸聚合模式,在互聯網貸款產業鏈上,當前流行的玩法是「信貸聚合模式」,即助貸或聯合貸款,由螞蟻金服、平安普惠、度小滿金融、微眾銀行或新網銀行等金融科技機構牽頭或撮合,引入大數據風控、擔保增信、銀行等資金方。

根據銀保監會的互聯網貸款新規,互聯網貸款資金不得用於房產。

具體要求是,貸款資金用途應當明確、合法,不得用於房產、股票、債券、期貨、金融衍生品和資產管理產品投資,不得用於固定資產和股本權益性投資等。

此外,新規懟互聯網貸款統計提出要求,監管機構對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情況實施監督檢查,建立數據統計與監測機制,並可根據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情況、風險水平等因素提出審慎性監管要求,嚴守風險底線。

『柒』 銀行走訪通知是真的嗎

如果有收到銀行走訪通知的話,那基本上沒有什麼可懷疑的,若是逾期超過一定時間,那肯定是會上門的。
銀行家訪的目的: 一是為了了解員工八小時之外,降低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毫不誇張講,銀行的制度里,至少有一半的內容都是用來防止自己人的。
二是為了了解困難員工的家庭情況,而後組織會就情況給予一些幫助。
拓展資料:
(一)一般m1-m3以內的逾期案件銀行自己會有內催,大多通過撥打電話的方式來催繳,也有上門走訪的,m3以上或者長賬齡的案件大部分都會委託給第三方催收公司,而催收流程就是先通過撥打電話的方式來催繳,若客戶失聯或者故意不接電話等會排查客戶的住處,並通過上門催繳的方式追回欠款。
一般是2人一組,隨身攜帶錄音筆與攝像機等,全程錄音錄像,保護雙方的合法權益。遇到這種情況也不用害怕,只是單純上門核實下家庭情況與收入情況等等,或者看家裡人有沒有有意願幫忙代償。法治社會,合法催收。
(二)催收人員上門怎麼辦?
1.避免發生沖突。 有些上門催收的人大多帶有恐嚇和威脅的成分,若遇到這種情況,要控制情緒,盡量不和對方發生正面沖突,避免因矛盾升級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2.報警求助在對方使用暴力或侮辱手段來進行催收工作,或者在一定時間限制人身自由的情況下,也盡量不要發生正面沖突,可答應他們的要求。等到脫離控制之後,就立即到公安機關報案。
3.協商還款。若欠錢逾期不還已經很長時間,多半是出於當前經濟著實困難。遇到上門催收的時候還是要和對方商量請求寬限,或拿出自己具體的還款計劃,若對方同意,就可以暫時緩解危機,再接下來的打算就是努力賺錢還款。
銷售人員每次拜訪客戶的任務包括五個方面:
1、銷售產品。這是拜訪客戶的主要任務。這是生存的需要。
2、市場維護。沒有維護的市場是曇花一現。銷售人員要處理好市場運作中問題,解決客戶之間的矛盾,理順渠道間的關系,確保市場的穩定。目前,各家銀行對市場的競爭非常激烈,優質客戶長期不維護,業務份額就會不斷下降。
3、樹立形象。銷售人員要在客戶心中建立自己個人的品牌形象。這有助於你能贏得客戶對你工作的配合和支持。
4、信息收集。銷售人員要隨時了解市場情況,監控市場動態。隨時了解市場信息,一有利於根據市場的需求,改良銀行的產品;
二有利於了把握需求,關聯銷售銀行的產品。
5、指導客戶。銷售人員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只會向客戶要業務(如存款、貸款)的人,二是給客戶出主意的人。
前一類型的銷售人員獲得業務的道路將會很漫長,後一種類型的銷售人員贏得了客戶的尊敬。

『捌』 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風險與防範的文獻綜述

一、企業融資效率與資源配置

企業融資就是企業為經營和生產准備好所需資金的過程或行為。只有準備好了經營和生產所需的資金,然後才有可能開始真正的生產經營過程。因此,企業融資是企業經營和生產過程的前提條件和支持系統。

在現代經濟社會中,經濟活動的基本單位是企業和個人。企業是從事生產和流通的經營性組織,也是基礎性的經濟單位。而企業的資金融通、籌集又是現代企業正常、順利運轉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因此,企業的融資不僅對於單個企業來說具有生死攸關的重要性,而且對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現代社會經濟活動,其起點表現為價值的預付,經濟運行表現為預付價值運動與增殖。具體說來,就是通過預付價值的循環與周轉,一方面,生產出滿足社會需要的使用價值,另一方面,生產出為企業所追求的交換價值和價值。一個經濟社會是否有一定數量的資金預付,即決定其經濟可否在現代意義上順利運轉,也決定其經濟發展的速度。資金的預付是實現經濟發展的第一的、初始的決定力量。因此,企業總是把籌集更多的周轉資金和發展資金作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

企業融資不以單個企業財產狀況和資金積累為前提條件,也不以整個國家或社會資金總量為條件。它所涉及的是通過改變資金在不同企業之間的使用狀況而推動現代經濟的發展,因此,它既可以突破現有企業資金總量的限制,也可以突破地區與國家的邊界范圍而對企業的正常運轉和國家經濟的發展注入必要的預付資金。

可見,企業融資過程實質上就是資源配置過程。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的使用是有償的,其他資源只有經過與資金的交換才能投入生產。這樣,工業化過程中資源的配置就表現為工業發展供給和配置資金的問題:即是將資金投入使用還是閑置,是將其投資於直接生產部門還是基礎設施,是將其投入於產出效率高的行業或部門還是補貼虧損企業的問題。由於資金追求增殖的特性促使它總是要向個別收益率比較高的企業流動,因此,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獲得資金的渠道、方式與規模實際上反映了社會資源配置的效率。企業融資過程實質上也是一種以資金供求形式表現出來的資源配置過程:即企業能否取得資金,以何種形式、何種渠道取得資金。將有限的資源配置於產出效率高或最有助於經濟發展的企業或部門,不僅可以提高社會資源配置的效率,同時也將刺激效率低的部門高效率,否則,它們就會因為資金斷絕而被淘汰。這樣,通過資金的運動,個別企業在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來實現整個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經濟效率的提高。

實踐證明,企業融資與現代經濟已完全融合為一體。企業融資對現代經濟發展的直接和間接貢獻已達到全部經濟發展的2/3左右,很明顯,要保證現代經濟的順暢運行和穩定高速發展,必須調整企業融資結構,以實現企業最佳融資能力(效率最高),企業融資效率便成為一個關鍵的因素。

企業融資效率是指企業融資能力的大小。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經濟運行完全按照計劃指令來進行,企業融資效率也完全融合在整個經濟的發展效率之中。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融資效率則相對獨立地體現出來,並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著經濟發展的效率。

中國經濟的增長模式正在由供給推動向需求拉動方向轉化,粗放型擴張遇到市場需求的有力制約,無效供給將被過濾掉,增長開始成為內生的、成為市場運作的結果而不是經濟目標的主管意願,粗放型高速增長已逐漸喪失了體制基礎。我國經濟增長必須面對這種轉變,適應這種轉變。在供過於求和買方市場的條件下,企業若想求生存,只能緊扣市場需求,不斷增進融資效率,在競爭中取勝。融資效率是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也是經濟增長最持久的源泉。相反,不顧市場需求的盲目擴張只會造成產品積壓和資源浪費,導致企業長時間不良債務的上升,給長期增長帶來隱患。

二、企業融資效率與銀行危機的內在生成機制

企業融資低效率是我國經濟的運行特徵。多投入及多消耗,使經濟運行對銀行體系形成一種自下而上的資金需求壓力,形成中國特色的資金倒逼機制。

低效率格局下的倒逼導致銀行資金運用方長期大於資金來源方。低效率的特點是,同樣的產出水平下,需要投入和消耗更多的資本。政府為了彌補低效率損失,需要從銀行貸出更多的款,用於替代性的投資;投資低效率使完成同樣單位的生產能力需要更多的貸款;投產後效益不好使貸款償還發生困難並使償還期拖長,相當比重的國有企業虧損、瀕臨倒閉,使一部分銀行貸款成為無法收回的死帳。面對嚴重虧損,企業如不想退出生產,最簡單的選擇是靠「啃」銀行貸款來維持。低效率在銀行資金運用方形成很高的呆帳和壞帳率;融資效率不高,從資金運動看,表現為資金周轉速度放慢,而貸款周轉速度放慢,意味著支持同樣規模的投資建設和生產經營需要更多的貸款資金。如此種種,對銀行資金運用方形成強大的貸款壓力。如果企業融資效率不能從根本上得到改善,這將把整個銀行系統推向高風險的邊緣。

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國有企業的資金來源主要通過財政渠道劃撥,改革以來,這種狀況有了很大的變化,財政與銀行的職責分工有了較大的調整:企業的外部資金來源已從依靠財政逐漸轉變為主要依靠銀行。80年代中期,財政已基本不向企業增資,以前未撥足的流動資金也不撥付了。企業實際上只能依靠貸款而發展,因為除了銀行貸款這一渠道外,不存在其他的融資渠道。我國經濟已從「計劃—財政主導」進入「銀行融資推進」的發展階段。由於企業借貸沒有內在的約束機制,因此一部分企業借貸的規模越來越大。即便是原來自有資本比較多的企業,由於80年代以來的擴張中過分依賴銀行借貸,把銀行貸款當作股本投資使相當一部分國有企業的債務與自有資本比例過大。

正是由於國有企業對銀行的極大依賴性,在銀行主導型融資機制的作用下,形成了國有企業難以清償的巨額債務和國有銀行的大量不良資產。對銀行系統而言,不良資產比例過高是形成信貸風險從而促使銀行系統脆弱性的主要因素。我們知道,高的不良資產比例意味著很大部分的居民儲蓄已找不到對應的實物資本,或者說已經損失掉,同時也意味著部分國有商業銀行在技術上已經破產,一旦觸發信用危機,整個銀行系統將面臨災難性的後果。可見,國有企業融資的低效率,就意味著國有銀行的虧損,國有企業的規模越大,佔gdp的比例越高,就意味著國有銀行的呆壞帳越多。同時,由於缺乏有效的破產機制,現行的資產重組的結果可能是好企業被低效率企業拖垮。從整個規模上看,就是國有經濟即由國有銀行所連通的國有企業的全體效率累積性的惡化。

下面我們具體分析這種傳遞機制:

首先,企業融資結構不合理導致銀行資產負債運作存在嚴重缺陷。

有資料表明,1998年,國有企業固定資產的60%,流動資金的90%來自銀行貸款,這種壟斷性的單一間接融資形式必然使國有企業越來越依賴銀行資金的支持,也使我國銀行資金配置格局存在嚴重缺陷,如1996年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負債率為96 62%,國有商業銀行自有資本佔主要風險資產(貸款)的比重為4 52%,這種高負債的信用業務是建立在高度的公眾信任基礎上的,當公眾信任度下降時首先遇到的最大沖擊是存款擠提。大規模的存款擠提將使銀行破產倒閉。中央銀行只能通過通貨膨脹來提高銀行系統資產的流動性。

同時,在資產項目構成中,各項貸款總額占總資產的80%左右,而同業存放、購買國債合計僅佔3%—5%,消費信貸、不動產抵押貸款還是空白。

相比之下,80年代中期,在美國的全部商業銀行總合資產負債表中,總資產的10%為消費貸款,30%為不動產抵押貸款和有擔保的個人貸款。我國商業銀行以無擔保貸款為主體的資產結構,無疑加大了自身的風險。現實情況說明,企業對銀行信貸資金的高度依賴這樣一種融資格局,使得國有企業飢不擇食的「飽餐」銀行資金,根本不講究融資質量,更談不上通過融資去優化配置,極大地扭曲了銀企關系,使銀行資金配置全部投向國有企業這個大鍋。一旦國家實行緊縮的宏觀經濟政策,企業資金就立刻緊張起來,並由此產生程度不同的生產滑波,引起經濟運行比較大的波動。

其次,由於商業銀行資產配置賴於運行的微觀經濟主體———國有企業仍然在低效運行,從而影響了商業資產配置效率的提高。

可見,投資供求只有與效率相結合,才能形成良性循環,我國國有企業的投資供求則將效率准則排斥在外,大量資金流向無效率和低效率的企業,形成了企業的高負債和銀行的壞帳。盡管我國的儲蓄率很高,可供資金很多,但是,由於特殊體制導致了投資供給和產出的不對稱性,大量資金流向國有企業,問題的關鍵還在於國有企業融資效率急劇下降,基本上喪失了償債能力。1998年虧損比利潤高出近一倍,國有企業幾乎不可能通過增長來彌補虧損,僅1998年上半年,國有企業就向銀行轉嫁了4800億元不良資產,使銀行體系中泡沫的壓力越來越大。金融資源的配置繼續被大大扭曲。只生產30%產值的國有企業佔有70%以上的信貸,而生產70%以上產值的非國有企業貸款一直極為困難。

國有企業由於效率低下,必然是借了就壞,壞了再借,自己壞債累累,最終拖垮銀行,導致信貸萎縮。微觀問題傳遞和集中到宏觀上來。

總之,國有商業銀行既要滿足國有企業簡單再生產資金需求,又要解決國有企業擴大再生產資金需求,以維護國有企業的低效率運轉。在國有企業虧損面不斷擴大,虧損額逐漸增加的情況下,國有商業銀行履行社會責任的結果,是很難完成按照「安全性」原則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其基本機理是:企業融資高負債低效率商業銀行流動性困境風險增大中央銀行超發貨幣通貨膨脹上述風險轉移形成一個有序流動且不可逆轉的過程。

三、對策建議

(一)重塑銀企關系,優化企業資本結構

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企業融資有兩大主要模式,即以英美為典型代表的證券主導型融資模式(直接融資為主)和以日德為典型代表的銀行主導型融資模式(間接融資為主)。在我國,企業融資已經歷了傳統體制下單一的財政主導型融資方式和轉軌體制下畸重銀行主導型融資方式。當前國有企業的資金需求剛性和國有銀行的資金供給剛性之所以形成一種「高度粘合」的狀態,是因為他們都不是真正的融資主體。國有企業和國有銀行之間的融資行為實際上是一種「內源融資」,由34國有企業融資效率與銀行危機相關問題研究於國家與國有企業和國有銀行之間都是一種「父子」關系,在他們之間也就難以發生真正的融資行為,而只能是銀企之間的資金供給制。正是這種「內源融資」和產權不分,導致企業的高負債和銀行的高不良資產與高風險等一系列效應的產生。所以,我們認為,在目前「內源融資」性質和產權安排沒有改變的情況下,必須重塑銀企關系,即在明確企業和銀行是兩個獨立的法人實體的基礎上,通過密切銀企在管理機制、產權關系等方面的聯系,形成一種更富於活力的組織形式,從而規范銀企兩個法人之間的市場往來關系。從這一思路出發,我國理論界的一些人士提出了把銀行對企業的一部分債權轉為股權的設想,並在實踐中付諸實施,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將銀行的債權轉為股權,一方面可以降低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優化企業的資本結構;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銀行監控企業的積極性,從根本上遏制企業不良負債的形成。同時,要重塑融資主體的制度基礎。首先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即建立以「產權明晰,權責分明,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為特徵的公司制,也就是說,國有企業要割斷與政府的「父子」關系,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獨立經濟主體,並通過股份制重構企業的產權組織形式。其次,建立現代商業銀行制度,對我國專業銀行實行商業化改造,先要按《公司法》明確商業銀行的法律地位,即商業銀行是獨立經營的金融企業法人,實行企業化管理和經營;同時按照《商業銀行法》的要求,使專業銀行轉軌為商業銀行,在此基礎上,按股份制組織形式進行產權改革,最後建立起符合國際慣例的商業銀行。這樣,商業銀行才能擺脫政府的行政干預,真正按照市場需求組織資金和貨幣經營,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不過,即使建立了市場制度下的融資主體關系,銀企之間的高負債和高風險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

(二)大力發展企業債券市場,以實現企業最佳融資能力

我國在股票市場和國債市場迅速發展和規模急劇擴張的同時,企業債券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甚至是急劇萎縮或徘徊不前。到1996年底,我國累計發行有價證券9918 74億元,但企業債券只發行了1565 09億元,所佔比例僅為15 8%。這樣,企業在資本市場上的融資只有股票融資。其導致的結果是企業融資結構單一、機制不健全和功能缺陷,而且與國際企業融資結構潮流即股權融資的衰落和債權融資的興起也不相適應。現在美國債市規模大約是股市的5倍。而亞太新興市場國家,債權融資也日漸紅火起來。

在我國目前條件下,企業對發行債券基本上是不積極的。現行資金供應制度的軟約束,窒息了企業直接融資的積極性,企業發行債券與間接融資相比,無論是融資成本還是負債風險以及運作效率方面都處於劣勢地位:一是發債成本高。二是籌資過程長,運轉和操作過程復雜。三是負債償還期限約束。

目前企業發債規模偏小的基本症結,還在於外部環境因素的限制,信貸資金供給導致了企業對銀行貸款的過分依賴,窒息企業直接融資的積極性,國家從緊的指標管理,又使部分介入債券市場的企業的發債需要難以得到滿足。

企業的資金需求仍只能而且必須由銀行來滿足,而在企業經營困難的情況下,必然直接影響銀行資產的安全性。

因此,我們在深化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過程中,要大力發展企業債券市場,允許企業發行債券,提高企業債券融資比重,以建立合理的企業融資結構。不僅如此,對於我國國有企業「軟約束」的特殊情況,發債融資還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即迫使企業走建立自我約束機制的道路。由於發行債券是有確定期限和利息界定的,企業到期時就必須如數還本付息,而不能像股票分紅那樣可以暫不分配;而且購買者大多數為居民,欠老百姓的錢是無法賴帳的。這就給企業增加壓力,促使企業改善經營、建立自我約束機制。此外,大力發展企業債券還可以起到正效應作用,如拓寬投融資渠道,讓一些資金盈餘單位(國內保險公司每年有1000多億元資金急於尋找運作渠道)投資購買企業債券,從而在某種程度上防止了這些資金盈餘單位和大量社會游資由於投資渠道狹窄而只好進入股市炒作的行為。當然,發展企業債券市場,關鍵是要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破產制度,並嚴格執法和管理。

(三)建立競爭、高效、綜合性的商業銀行體系

轉移性風險能否最終得到控制和化解,關鍵在於能否盡快建立一個競爭高效的商業銀行體系。新的商業銀行體系的建設必須有利於盤活不良資產,提高資產質量,最終將不良資產控制在安全范圍以內,從根本上提高整個銀行系統的穩定性。這除了對宏觀經濟體制進行徹底的改革,從根本上解除國有商業銀行的財政和政策性職能外,銀行體系的發展也至關重要。

長期以來,關於我國商業銀行體系的改革發展就一直存在著「改舊衣或制新衣」的討論,即在銀行改革的過程中如何處理設立新商業銀行與改革原國家專業銀行之間的關系,問題的實質即如何處理增量與存量之間的關系。從改革的實質過程看,漸進式改革策略選擇的是「改舊衣同時輔之以制新衣」,銀行體制改革的重點是積極推進國有銀行向商業銀行方向轉軌。目前這方面的努力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另一方面,國有商業銀行在轉軌過程中也存在著很多自身難以解決的問題和障礙,致使商業化進程過於緩慢。而商業化進程的遲緩及不確定性則使得這種壟斷性具有更多的負面意義:一是缺乏競爭,不利於整個銀行體系效率的提高。二是銀行系統的風險增大,包括來自外部的信貸風險以及因內控機制功能性缺陷而導致的內部風險。三是整個銀行系統的資產質量因不能良性循環而無法提高,未來損失繼續產生。資金配置效率不能從根本上得到改善,這將把整個銀行系統推向高風險的邊緣。

因此,解決之道在於以增量帶動存量,以競爭促進效率。為此需要在對內、對外開放銀行業務方面採取更加積極的態度,進一步充實現有的銀行體系,盡快從根本上改變國有商業銀行的壟斷地位,以促進競爭,提高銀行系統的效率,最終建成一個綜合性的商業銀行體系。

總之,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企業融資的兩個基本方式———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方式必須和諧發展,這樣企業的融資成本才會降低,社會資金的配置效率才能提高。

實踐表明,國有企業的融資效率提高不僅有賴於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培育和完善來支持,而且已在某種程度上成為金融市場功能綜合發揮的重要因素。長期以來,國有企業改革一直是我國宏觀經濟發展政策的中心工作,人們寄希望於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功能充分發揮來提高國有企業運作效率和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殖。
回答者:小雨靜滴 - 助理 二級 2-7 12:07

--------------------------------------------------------------------------------

一、企業融資效率與資源配置

企業融資就是企業為經營和生產准備好所需資金的過程或行為。只有準備好了經營和生產所需的資金,然後才有可能開始真正的生產經營過程。因此,企業融資是企業經營和生產過程的前提條件和支持系統。

在現代經濟社會中,經濟活動的基本單位是企業和個人。企業是從事生產和流通的經營性組織,也是基礎性的經濟單位。而企業的資金融通、籌集又是現代企業正常、順利運轉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因此,企業的融資不僅對於單個企業來說具有生死攸關的重要性,而且對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現代社會經濟活動,其起點表現為價值的預付,經濟運行表現為預付價值運動與增殖。具體說來,就是通過預付價值的循環與周轉,一方面,生產出滿足社會需要的使用價值,另一方面,生產出為企業所追求的交換價值和價值。一個經濟社會是否有一定數量的資金預付,即決定其經濟可否在現代意義上順利運轉,也決定其經濟發展的速度。資金的預付是實現經濟發展的第一的、初始的決定力量。因此,企業總是把籌集更多的周轉資金和發展資金作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

企業融資不以單個企業財產狀況和資金積累為前提條件,也不以整個國家或社會資金總量為條件。它所涉及的是通過改變資金在不同企業之間的使用狀況而推動現代經濟的發展,因此,它既可以突破現有企業資金總量的限制,也可以突破地區與國家的邊界范圍而對企業的正常運轉和國家經濟的發展注入必要的預付資金。

可見,企業融資過程實質上就是資源配置過程。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的使用是有償的,其他資源只有經過與資金的交換才能投入生產。這樣,工業化過程中資源的配置就表現為工業發展供給和配置資金的問題:即是將資金投入使用還是閑置,是將其投資於直接生產部門還是基礎設施,是將其投入於產出效率高的行業或部門還是補貼虧損企業的問題。由於資金追求增殖的特性促使它總是要向個別收益率比較高的企業流動,因此,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獲得資金的渠道、方式與規模實際上反映了社會資源配置的效率。企業融資過程實質上也是一種以資金供求形式表現出來的資源配置過程:即企業能否取得資金,以何種形式、何種渠道取得資金。將有限的資源配置於產出效率高或最有助於經濟發展的企業或部門,不僅可以提高社會資源配置的效率,同時也將刺激效率低的部門高效率,否則,它們就會因為資金斷絕而被淘汰。這樣,通過資金的運動,個別企業在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來實現整個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經濟效率的提高。

實踐證明,企業融資與現代經濟已完全融合為一體。企業融資對現代經濟發展的直接和間接貢獻已達到全部經濟發展的2/3左右,很明顯,要保證現代經濟的順暢運行和穩定高速發展,必須調整企業融資結構,以實現企業最佳融資能力(效率最高),企業融資效率便成為一個關鍵的因素。

企業融資效率是指企業融資能力的大小。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經濟運行完全按照計劃指令來進行,企業融資效率也完全融合在整個經濟的發展效率之中。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融資效率則相對獨立地體現出來,並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著經濟發展的效率。

中國經濟的增長模式正在由供給推動向需求拉動方向轉化,粗放型擴張遇到市場需求的有力制約,無效供給將被過濾掉,增長開始成為內生的、成為市場運作的結果而不是經濟目標的主管意願,粗放型高速增長已逐漸喪失了體制基礎。我國經濟增長必須面對這種轉變,適應這種轉變。在供過於求和買方市場的條件下,企業若想求生存,只能緊扣市場需求,不斷增進融資效率,在競爭中取勝。融資效率是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也是經濟增長最持久的源泉。相反,不顧市場需求的盲目擴張只會造成產品積壓和資源浪費,導致企業長時間不良債務的上升,給長期增長帶來隱患。

二、企業融資效率與銀行危機的內在生成機制

企業融資低效率是我國經濟的運行特徵。多投入及多消耗,使經濟運行對銀行體系形成一種自下而上的資金需求壓力,形成中國特色的資金倒逼機制。

低效率格局下的倒逼導致銀行資金運用方長期大於資金來源方。低效率的特點是,同樣的產出水平下,需要投入和消耗更多的資本。政府為了彌補低效率損失,需要從銀行貸出更多的款,用於替代性的投資;投資低效率使完成同樣單位的生產能力需要更多的貸款;投產後效益不好使貸款償還發生困難並使償還期拖長,相當比重的國有企業虧損、瀕臨倒閉,使一部分銀行貸款成為無法收回的死帳。面對嚴重虧損,企業如不想退出生產,最簡單的選擇是靠「啃」銀行貸款來維持。低效率在銀行資金運用方形成很高的呆帳和壞帳率;融資效率不高,從資金運動看,表現為資金周轉速度放慢,而貸款周轉速度放慢,意味著支持同樣規模的投資建設和生產經營需要更多的貸款資金。如此種種,對銀行資金運用方形成強大的貸款壓力。如果企業融資效率不能從根本上得到改善,這將把整個銀行系統推向高風險的邊緣。

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國有企業的資金來源主要通過財政渠道劃撥,改革以來,這種狀況有了很大的變化,財政與銀行的職責分工有了較大的調整:企業的外部資金來源已從依靠財政逐漸轉變為主要依靠銀行。80年代中期,財政已基本不向企業增資,以前未撥足的流動資金也不撥付了。企業實際上只能依靠貸款而發展,因為除了銀行貸款這一渠道外,不存在其他的融資渠道。我國經濟已從「計劃—財政主導」進入「銀行融資推進」的發展階段。由於企業借貸沒有內在的約束機制,因此一部分企業借貸的規模越來越大。即便是原來自有資本比較多的企業,由於80年代以來的擴張中過分依賴銀行借貸,把銀行貸款當作股本投資使相當一部分國有企業的債務與自有資本比例過大。

正是由於國有企業對銀行的極大依賴性,在銀行主導型融資機制的作用下,形成了國有企業難以清償的巨額債務和國有銀行的大量不良資產。對銀行系統而言,不良資產比例過高是形成信貸風險從而促使銀行系統脆弱性的主要因素。我們知道,高的不良資產比例意味著很大部分的居民儲蓄已找不到對應的實物資本,或者說已經損失掉,同時也意味著部分國有商業銀行在技術上已經破產,一旦觸發信用危機,整個銀行系統將面臨災難性的後果。可見,國有企業融資的低效率,就意味著國有銀行的虧損,國有企業的規模越大,佔gdp的比例越高,就意味著國有銀行的呆壞帳越多。同時,由於缺乏有效的破產機制,現行的資產重組的結果可能是好企業被低效率企業拖垮。從整個規模上看,就是國有經濟即由國有銀行所連通的國有企業的全體效率累積性的惡化。

下面我們具體分析這種傳遞機制:

首先,企業融資結構不合理導致銀行資產負債運作存在嚴重缺陷。

有資料表明,1998年,國有企業固定資產的60%,流動資金的90%來自銀行貸款,這種壟斷性的單一間接融資形式必然使國有企業越來越依賴銀行資金的支持,也使我國銀行資金配置格局存在嚴重缺陷,如1996年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負債率為96 62%,國有商業銀行自有資本佔主要風險資產(貸款)的比重為4 52%,這種高負債的信用業務是建立在高度的公眾信任基礎上的,當公眾信任度下降時首先遇到的最大沖擊是存款擠提。大規模的存款擠提將使銀行破產倒閉。中央銀行只能通過通貨膨脹來提高銀行系統資產的流動性。

同時,在資產項目構成中,各項貸款總額占總資產的80%左右,而同業存放、購買國債合計僅佔3%—5%,消費信貸、不動產抵押貸款還是空白。

相比之下,80年代中期,在美國的全部商業銀行總合資產負債表中,總資產的10%為消費貸款,30%為不動產抵押貸款和有擔保的個人貸款。我國商業銀行以無擔保貸款為主體的資產結構,無疑加大了自身的風險。現實情況說明,企業對銀行信貸資金的高度依賴這樣一種融資格局,使得國有企業飢不擇食的「飽餐」銀行資金,根本不講究融資質量,更談不上通過融資去優化配置,極大地扭曲了銀企關系,使銀行資金配置全部投向國有企業這個大鍋。一旦國家實行緊縮的宏觀經濟政策,企業資金就立刻緊張起來,並由此產生程度不同的生產滑波,引起經濟運行比較大的波動。

其次,由於商業銀行資產配置賴於運行的微觀經濟主體———國有企業仍然在低效運行,從而影響了商業資產配置效率的提高。

可見,投資供求只有與效率相結合,才能形成良性循環,我國國有企業的投資供求則將效率准則排斥在外,大量資金流向無效率和低效率的企業,形成了企業的高負債和銀行的壞帳。盡管我國的儲蓄率很高,可供資金很多,但是,由於特殊體制導致了投資供給和產出的不對稱性,大量資金流向國有企業,問題的關鍵還在於國有企業融資效率急劇下降,基本上喪失了償債能力。

閱讀全文

與銀行消費貸款市場走訪計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抵押貸款合同哪裡買 瀏覽:973
單單手機號可貸款嗎 瀏覽:517
公司可以帶多少貸款 瀏覽:315
建設銀行怎麼查買房貸款余額 瀏覽:385
限制高消費的人能貸款嗎 瀏覽:210
商業貸款抵押公積金 瀏覽:898
最新企業一年期貸款利率是多少錢 瀏覽:878
農村信用社3萬貸款3年利息多少錢 瀏覽:103
二套房商業貸款買房可以提取公積金嗎 瀏覽:403
銀行貸款擔保人配偶死亡要開證明嗎 瀏覽:892
徵信工商銀行個人消費貸款 瀏覽:170
買房貸款爸媽擔保 瀏覽:632
等證過戶怎麼貸款 瀏覽:491
貸款15萬要不要擔保人 瀏覽:535
辦理貸款流水明細 瀏覽:191
80年代的無息貸款視頻 瀏覽:717
人民幣貸款余額與存款余額 瀏覽:421
網上小額貸款有哪些公司 瀏覽:328
北銀消費金融公司貸款余額 瀏覽:297
公司以員工名義貸款如何入帳呢 瀏覽: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