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當代大學生信貸消費現象
1 大學生信貸消費中存在的問題
1.1 大學生網購消費高,理財意識差,還款困難
當今大學生網購消費難自控,網購成癮,尤其在雙「11」和雙「12」等大型購物節期間校園快遞更是堆積如山。其次,大學生理財意識淡薄,對自己的短期或長期消費都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劃,有53.68%的同學對於資金是幾乎沒有規劃的,心儀的東西有錢了就買,不在意自己的實際支付能力以及償債能力。最後,還款困難易違約,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大學生的生活費在每月1500元左右,然而可接受的每月還款金額僅在200-500元。在還款情況方面雖然大部分同學都能按期還款,但是仍始終存在著拖欠還款的情況,調查結果顯示有4.91%的同學在還款時遇到困難是向別人借錢的,還有0.7%最終無法還款導致拖欠,這對大學生來說是一個很不好的現象。
1.2 平台消費門檻低,隱形收費多,催收暴力
網貸消費門檻低,審核工作不具體,很多大學生被網貸平台易操作而吸引,僅憑學生證和身份證以及父母、同學、輔導員等人的電話號碼等信息再附加一張本人照片就可以在短短幾分鍾幾千元進賬,甚至有的平台還給出「最低三萬元」的誘惑,平台只顧著銷售量但是對於學生的還款能力其實並不了解。同時對於學生所提供的個人信息真假也難以得知,信息容易被盜取,從而導致很多人用虛假信息來進行借貸消費。[1]第二,收費標准不夠透明,存在變相「高利貸」的可能。現今網貸平台上所謂的服務費實質上就是利息,但是同學們在消費的時候往往不知道這個服務費是如何計算出來的,有83.51%的同學十分在意逾期還款後昂貴的手續費,有高校的學生還計算得出網貸平台的年利率甚至有超過20%的情況,這可以稱得上是「高利貸」了。第三,催收暴力,有60.7%的同學認為還款壓力很大,28.07%的同學認為違約還款的嚴重後果也十分重要,近幾年來頻繁出現還款壓力大導致的各種不良事件,這都是需要高度重視的問題。
㈡ 現在大學生借款已是屢見不鮮,如何看待大學生借款現象
1,大學生需要根據自己的經濟水平選擇理性消費,切記不要過度超前消費。隨著現在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學生具有一定的攀比心理,由於大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環境中處於比較寬松的狀態,如果自身缺乏一定的自製力,可能會產生一些過度的攀比和比較,這樣就會造成自身對於金錢觀的時候,特別是有一些學生由於過度攀比而導致自己去貸款,借款會給自己身上和自己的家庭帶來很大的債務風險,所以大學生在進行消費的時候,一定要選擇合理和理性消費,並且可以利用自己的實力去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來提升自己的經驗水平,可以去做一些兼職來維持自己的一些經濟支出。不斷學習更多的知識,來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和知識水平,這樣才能夠再為以後的人生發展提供更好的基礎來提升自己的個人競爭能力和不可替代性。
㈢ 近年來校園內針對大學生的消費貸款,大學生信用卡廣告層出不窮,你如何看待
近年來校園內針對大學生的消費貸款大學生信用卡廣告層出不窮,我覺得學校應該有這方面的教育。
㈣ 怎麼看待大學生過渡消費,借貸現象
近年來,各種大學生「裸貸」「高利貸」新聞報道層出不窮。也不知從何時起,各種借貸平台走進了大學校園,並且一直像一顆毒瘤般寄生在大學生中間。各種由借貸引發的惡性事件為大學生造成了重大負面影響,引發連串問題。
大學生借貸的現狀
1、大學生借貸比例逐年上升
受社會大環境影響,享受主義、拜金主義不斷蠶食大學生的消費觀,大學生沖動消費時常發生。一份大學生消費問卷調查顯示,有超過半數的大學生使用過螞蟻花唄、京東白條,借貸APP等相關分期、借貸平台。由於大學生還處在無法合理定位自身消費水平階段,比較容易受到外部原因影響,比較容易盲目消費是造成大學生借貸人數增多的原因。
2、大學生普遍沒有借貸成本意識
大家都知道一些借貸平台的借貸利率高,為什麼大學生還要借利率那麼高的貸款呢?究其原因,多數大學生社會經驗為零,對高利貸的嚴重性、危害性認識不到位,對借債完全沒有概念,借著方便,花著痛快,根本不會想到借款還不上的後果。
3、借貸平台的違規操作
一些借貸平台為了利益,將自身業務開展重點放在了大學校園,一些關於借貸的宣傳信息堂而皇之的走進了學校的宣傳欄,甚至QQ群、微信朋友圈隨處可見。為了吸引大學生借貸,更是提出了各種優厚條件。無需抵押物、無需擔保、只需提供身份證和學生證復印件即可借款,致使越來越多的學生深陷其中。
㈤ 如何看待大學生超前消費和大學生貸款現象
大學生超前消費和大學生貸款現象不可取 亟需樹立正確消費觀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對2000名大學生的調查顯示,55.3%的受訪大學生每月生活費為1000~2000元。77.8%的受訪大學生稱身邊透支消費普遍。關於大學生超前消費的原因,63.7%的受訪者認為是受超前消費觀影響,62.0%的受訪者直言是攀比心虛榮心作祟。88.5%的受訪者認為大學生亟須樹立正確消費觀。(中青在線刊載,2016年10月11日)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充滿了青春和活力,在大學校園接受著知識的熏陶,社會經驗不足,思想相對單純,在這個充滿了物質誘惑和物化價值觀充斥的世界中,也不停地進行著自身和外界的價值選擇博弈。
外在的世界給大學生群體提供了便易的消費工具,讓一些大學生面臨著校園貸款困境、信用卡過度透支等等現象問題,它們成為了現實中大學生群體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客觀存在。在這個旋渦中,許多的大學生還是有著自己的反思,並非一味地沉溺不拔。但是即便如此,仍然有著一撥又一撥的大學生前赴後繼,客觀構造出了上述的調查結果。
這就不得不引發我們進一步的思考,問題究竟出在哪裡了?經過梳理,我們可以發現多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大學校園的教育與現實脫節,並未能將這一客觀狀況廣泛深入地融入相應的課堂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起正確的消費觀和價值觀,沒有能很好地做到提前預警打預防針的作用。我們只是在提正確的消費觀,認為超前消費帶來了很多困境和問題,因此是不對的,那麼什麼樣的消費觀才是正確的消費觀呢,並未能獲得系統告知。二是家庭教育的不足。父母供養子女上大學,將生活費打給了子女並非就結束了任務,引導和督促子女正確地使用資金,是比錢本身更有價值意義的事項。三是銀行等金融機構針對大學生群體辦理信用卡等具有資金透支功能的金融工具時把關偏松,未能從嚴,讓許多大學生在不具備正確消費觀和資金償還能力的情況下透支消費,從而將負債轉嫁到了其父母家庭身上。四是一些放貸平台降低門檻,放低行業標准,為謀取利益,專門向大學生群體放貸,造成一系列校園社會問題。
當然,問題的原因也不一而足。這些專向大學生敞開的信貸機遇,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大學生的超前消費,甚至就是透支型消費行為選擇。學校和家庭教育引導的缺位或不足,造成不諳世事的大學生缺乏抵禦外在誘惑的理性武器。
消費觀背後隱藏的是價值觀。有什麼樣的內在價值觀,就會有著什麼樣的消費行為,它是消費行為的深層驅動力。我們的教育和這個充滿誘惑的世界有著知識和理性認知應對的不對稱,從根本上來說,正確的消費觀的樹立,除了對外在的金融信貸給予更加法制化規范而外,我們還得將目光投向校園課堂本身,讓它為大學生們補上這一課,或提前打好預防針、鑒別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