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监管层“三道红线”后再亮剑,设置银行涉房贷款占比“安全线”
继“三道红线”后,监管层对于房地产资金层面的监管再“亮剑”。12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下发《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简称“《通知》”),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根据《通知》,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分五档设置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上限,对超过上限的机构设置过渡期,并建立区域差别化调节机制。
在业内看来,此次央行出台的新规,从资金端对房地产信贷进行额度限制,是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的手段之一,预计从明年开始,银行业中涉房贷款的扩张速度或将放缓。
防范金融风险,建立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
根据《通知》,为增强银行业金融机构抵御房地产市场波动的能力,防范金融体系对房地产贷款过度集中带来的潜在系统性金融风险,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健性,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决定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
《通知》指出,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含境外分行)房地产贷款余额占该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简称“房地产贷款占比”)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该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简称“个人住房贷款占比”)应满足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确定的管理要求,即不得高于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确定的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开发性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参照执行。
那么,为何要建立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
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在答记者问中表示,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的要求,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制定了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以提高金融体系韧性和稳健性,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同时,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银行业金融机构内在约束,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制造业、科技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小微、三农等薄弱环节融资,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
贝壳研究院首席市场分析师许小乐表示,此次央行出台的新规是从资金端对房地产信贷进行额度限制,是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的手段之一,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和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推动房地产与金融与实体经济平衡发展。而就其原因来看,过去一段时间,金融信贷中涉及房地产的比例较高,不仅增加了企业和居民的杠杆水平,也挤占了社会信贷资源,不利于构建国内大循环。
贝壳研究院高级分析师潘浩表示,“三道红线”是对房地产资金需求端的管理,此次“涉房贷”集中管理制度则是对资金供给端的收紧。
分五档设置涉房贷款占比上限,个贷占比最高不超32.5%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央行新规,分档设置银行业金融机构中涉房贷款余额占比上限,对于超标者设置调整时间并要求制定调整方案。
《通知》称,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及机构类型,分档对房地产贷款集中度进行管理,并综合考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规模发展、房地产系统性金融风险表现等因素,适时调整适用机构覆盖范围、分档设置、管理要求和相关指标的统计口径。
央行新政分五档设置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两个上限。
其中,分五档设置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两个上限,第一档为中资大型银行,包括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40%,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32.5%;第二档为中资中型银行,包括招商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等,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27.5%,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20%;第三档为中资小型银行和非县域农合机构,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22.5%,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17.5%;第四档为县域农合机构,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17.5%,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12.5%;第五档为村镇银行,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12.5%,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7.5%。
对于占比超出管理要求的,超出2个百分点以内的,业务调整过渡期为《通知》实施之日起2年;超出2个百分点及以上的,业务调整过渡期为《通知》实施之日起4年。
对于当前超出管理要求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通知》要求制定过渡期业务调整方案。其中,适用于第一档和第二档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要求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通知》实施之日起1个月内将调整方案报送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并按季度报告执行情况。适用于第三档、第四档、第五档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要求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通知》实施之日起1个月内将调整方案报送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银保监会派出机构,并按季度报告执行情况。
许小乐表示,从银行分类比例来看,规模越小,房地产贷款的比例限制越低,对大型银行相对比较宽松。潘浩指出,以往“小银行”通过更“灵活”的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拓展该部分业务的空间将受到限制,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资格等方面的管理将更加严格。
业内:未来银行中涉房贷款的扩张速度或将放缓
央行建立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设置涉房贷款余额上限,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及房地产市场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对此,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在答记者问中称,建立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有利于市场主体形成稳定的政策预期,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许小乐表示,央行新政对于短期市场不会造成大的影响。其一,设置的额度比例与今年的情况基本符合。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中占比为28.8%,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中占比为19.8%,平均水平低于管理目标限制。其二,根据年末银行的实际情况设定了过渡期,超出管理要求越高的,过渡期时间越长,让银行和贷款主体有足够的时间平稳调整,避免过大变动。
具体到单个银行机构,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马泓表示,绝大部分大型和中型银行指标较为健康,但也存在部分大型或者中型银行在个别指标上“踩线”的情况,而中小城商行则在涉房贷款业务方面可能需要作出更多调整。具体来看,根据2020年上半年财报,大型银行中建行和邮储银行个人信贷余额占比超过32.5%的“红线”,分别为34.4%和33.6%,但两家大行总体涉房贷款比例都低于40%。中型银行中,招商银行个人贷款余额占比24.7%、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33.2%,均超过“红线”。中小城商行中,有相当比例的银行指标超过“红线”,例如厦门银行、齐鲁银行等。
“可以预见的是,从2021年开始,银行业中涉房贷款的扩张速度将有可能放缓,结合贷款质量(不良率)综合考虑,相较个人住房贷款而言,针对房地产开发商的贷款下降的比重可能更多,对住房金融长期风险的平抑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马泓表示。
马泓还表示,从趋势来看,未来对租赁住房的贷款业务有可能将会增加。《通知》指出,为支持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住房租赁有关贷款暂不纳入房地产贷款占比计算。
⑵ 银行房贷政策未现松动
银行房贷政策未现松动
伴随银行年报的发布,银行涉房贷款全貌也逐步显现。数据显示,六大行2018年投向房地产业贷款及个人住房贷款的总规模达19.56万亿元,较2017年年底的16.66万亿元增长了17.44%。一方面,新增贷款中个人住房贷款占据了全部新增贷款的“半壁江山”;另一方面,个人住房贷款增速及其在新增贷款占比均持续下滑,体现了房地产严监管下银行授信政策的结构性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在个人按揭贷款增速放缓的同时,银行房地产开发贷却逆市上扬,部分银行相关贷款显现不良抬头迹象。对此,多家上市银行表示,将聚焦重点客户、重点区域的差异化授信政策,同时警惕相关领域风险。专家表示,严控房地产政策并未松动,“房住不炒”也仍然是银行信贷政策的基本底线。
大行新增个人住房贷款增速
普降4%至5%
作为个人住房贷款发放的主要来源,2018年六大行个人住房贷款新增2.5万亿元,在全部新增贷款5.13万亿元的体量中占比为49.39%。
根据六大行新增个人住房贷款体量排序,依次为工商银行0.65万亿,建设银行0.54万亿,农业银行0.53万亿,中国银行0.44万亿、邮储银行0.26万亿、交通银行0.11万亿。其中,除建行和交行外,其余四家大行个人住房贷款占新增贷款比重均有较大幅度下降,工行由2017年的59.31%降至54.89%,农行由57.48%降至43.2%,中行由54.29%降至49.6%,邮储银行更是由60.64%降至40.62%,降幅达20%。
目前披露相关数据的股份制银行中,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占新增贷款比重增减不一。例如,中信银行2018年个人住房贷款增量为0.13万亿,占比33.16%,较2017年上升11%;浦发银行2018年个人住房贷款增量为0.08万亿,占比23.65%,较2017年增长13%;招商银行新增个人住房贷款为0.09万亿,占比26%,较2017年下降约8%;平安银行新增个人住房贷款0.029万亿,占比10%,较2017年下降19%。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个人住房贷款增量可观,且仍是银行新增贷款的投向重心,但房地产调控仍然在个人住房贷款份额及增速上得以体现。一方面,银行新增贷款投向个人住房贷款的比例已连续两年减少。工行、中行、农行、邮储银行新增贷款投向个人住房贷款的比例,从2016年的64.51%、70.47%、78.17%、60.64%,分别下降为2017年的59.31%、54.29%、57.48%、60.64%,再进一步下降到2018年的54.89%、49.6%、43.2%、40.1%。
另一方面,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增速连续两年降低。2016年工、农、建、交四家国有大行个人住房贷款增幅均在30%左右;2017年,工行和农行的房贷增速在20%以上,建行、交行2017年房贷增速在15%以上。而2018年,各大行房贷增速继续降低4%至5%,农行、工行、建行、交行增幅分别为16.8%、16.5%、12.8%和12.3%。中行未披露相关具体数据,但其2018年年报表示,继续执行差异化的个人住房贷款政策,稳步投放个人贷款。股份制银行增速的下降则更为明显。平安银行2018年房贷增幅较2017年下降60%,光大银行、民生银行降幅也均超过22%。
某银行个贷业务人士对记者表示,无论是去年还是今年,房地产政策都没有放松迹象,房贷基调没有变化,仍以严控为主。“不过因为整体利率下降,流动性确实出现改善,业务开展比较平稳,放款效率有所提高,北京部分银行在审批后能达到2至3天放款。”该人士表示。
一位券商分析师表示,银行按揭贷款投放较多主要是因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银行自身风险偏好下降,倾向于风险较低的零售端业务。按揭贷款占据了个人贷款存量的3/4,且有住房抵押,历史上不良率在0.3%至0.4%之间,远低于行业整体水平,实际损失率更低。受风险偏好下降影响,银行有动力多做按揭。
多银行对公房地产业贷款余额、占比呈双升
与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增速回落不同,虽然房企融资渠道收紧已成既定事实,但去年上市银行房地产行业贷款总额却普遍逆势增长。不同银行对房地产业贷款的统计口径略有不同,主要包括开发贷款、经营性物业抵押贷款和其他发放给房地产行业企业的非房地产用途贷款,其中以开发贷为主。
除邮储银行外,工农中建交五家国有大行2018年对公的房地产业贷款余额和占比均呈现双升态势。
中行房地产贷款余额接近9158亿元;工行达到8500亿元;农行和建行都超过了6000亿元,而交行和邮储银行则分别为2165亿元和563亿元,其中,邮储银行房地产业贷款仅为1%,远低于其他大行。
农行房地产业贷款占比由2017年的8.4%升为9.4%,其年报显示,该行房地产业贷款的统计口径包括发放给主营业务为房地产行业企业的房地产开发贷款、经营性物业抵押贷款,和其他发放给房地产行业企业的非房地产用途的贷款。建行房地产业贷款由3.2%升至3.7%,2018年房地产开发类贷款余额3656.54亿元,较2017年增加466.54亿元,年报显示,其重点支持优质房地产客户和普通商品住房项目。
相较大行的个位数增幅,股份制银行对房地产业贷款似乎更为积极。2018年民生银行新增房地产业贷款1318.15亿元,居上市银行之首,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高达52.22%。招商银行和光大银行对房地产业贷款投放力度亦较大。2018年末,招商银行房地产业贷款余额3164.9亿元,同比增长25.58%;光大银行房地产业贷款余额1920.75亿元,同比增长35.25%。
在房地产业贷款增长有所提速的同时,多家银行年报显示,房地产业贷款不良有抬头迹象。例如,平安银行2018年末房地产业不良率1.56%,较上一年增加0.79个百分点。
对于其中风险,银行也在年报中表示会有相应关注和调整。例如,交行年报表示,部分领域潜在风险的防控任务较重,债务压力较大的房地产企业存在的风险需要警惕。招行也预计,2019年房地产行业风险主要集中在部分去库存速度慢的三、四线城市,以及个别高杠杆、中小房地产企业。
涉房业务
已现“触顶”迹象
对于银行而言,“房住不炒”仍然是其信贷政策的基本底线,其年报中均提及“落实差异化信贷政策”和“支持自主性购房需求”,加之监管层强监管持续,整体来看,银行涉房业务已现“触顶”迹象。
农行表示,该行严格落实各项监管要求,实行差异化个人住房信贷政策。此外,该行开发零售贷款欺诈风险识别系统,精准识别住房贷款假按揭等。中行表示,认真执行住房金融政策,严格执行差异化信贷政策。
央行在2019年金融市场工作会议上表示,加强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落实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中国银行业协会联合普华永道发布的《2018年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对2380位银行家的调查显示,尽管地产公司抵押担保品大部分时候是土地储备或楼宇,理论上是中国较优质的担保品,不过,依然有45%的银行家认为2018年信贷投资应该首先要限制房地产行业。
对于2019年信贷投放,上述券商分析师认为,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方面,我国居民杠杆率仍处于安全水平,预计按揭贷款今年仍将维持平稳增速。房地产企业贷款方面,在“因城施策”差异化调控原则下,房企资金可得性或将有所提高。
⑶ 银行现在为什么不给房地产贷款了啊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的清理力度不断加大,投资客的比例正逐步降低,刚需的比例逐步扩大。刚需买房,特别是那些首套房且没有任何贷款记录的购房者应该被予以照顾。
而在之前,的确是这样操作的,各地银行通常都有8折或者85折的贷款优惠,但近半年来,刚需买房已经没有任何优势可言。换句话说,现在买房不仅在房价上要吃亏,更得在月供上吃亏。
有银行信贷口的就曾这样直言不讳:“现在给刚需放贷,是放多少亏多少,谁给他们贷款谁就是傻子”中介对刚需倒不是排斥,只是没有多少刚需买房了。核心城市中,从未买房的刚需,现在买不起,那些换房的也算刚需,但他们现在基本上都不换了,一换就是要准备8成首付,太不划算。
⑷ 邮政银行住房贷款住房贷款余额怎么查询 / 创业贷款
大学生无息贷款的流程:
1、高校毕业生申请个体工商户设立登记时,应当向登记机关出具普通高等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个人身份证,以及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主管部门签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或者《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报到证》(以下简称《报到证》);
2、登记机关核实无误后,依法办理登记注册手续,并在《报到证》上注明登记注册时间、加盖登记机关印章后退回本人,在《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经营者姓名后注明“高校毕业生”;
3、高校毕业生凭《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免缴上述有关收费。
⑸ 邮政银行怎么在网上查房贷本金还了多少
解决方法: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网银和手机银行贷款查询功能暂时不可以使用,可通过电话银行查询还贷信息,或者可以致电贷款办理人员进行询问。
(5)邮储银行房地产贷款余额扩展阅读
常见还款方式
一次性还本付息法,即到期一次性偿还贷款本息。
等额本息还款法,即贷款期限内每月以相等的额度偿还贷款本息。
等额本金还款法,即贷款期限内每月以相等的额度偿还贷款本金,贷款利息随本金逐月递减并逐期结清。
阶段性等额本息还款法,即贷款宽限期内只偿还贷款利息,超过宽限期后按照等额本息还款法偿还贷款。
阶段性等额本金还款法,即贷款宽限期内只偿还贷款利息,超过宽限期后按照等额本金还款法偿还贷款。
⑹ 邮政储蓄银行房贷怎么查询余额显示您的权限不足怎么办
您好,如果您是通过邮政储蓄银行个人网银查询账户余额,请您登陆网银后,点击我的账户——账户查询——账户一览查询,即可查询到账户余额;如果您的卡号前面有“+”加号,请将加号点开后即可查询账户余额;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⑺ 房地产银行贷款“红线”,对市场影响几何
2020年12月31日,央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通知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为各大银行发放房地产贷款规模及占比设置“两道红线”,分别设置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两个上限,对于不符合要求的银行,监管机构给设置了过渡期,并建立区域差别化调节机制。
那么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会对房地产市场造成什么影响呢?
01、政策出台背景
房地产贷款占比连年升高至28.8%
长期以来,房地产行业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与金融业深度“捆绑”。近年来监管部门三令五申对房地产贷款进行控制,虽然增速有所回落,但总量仍然不小,占比依然较高。2011年以来,房地产贷款余额占人民币贷款余额连年升高,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升高至28.8%。而我国房地产相关贷款占银行业贷款的39%,此外还有大量债券、股本、信托等资金进入房地产行业。可以说,房地产行业仍是现阶段我国金融风险方面最大的“灰犀牛”。
仅5家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超过上限,按照目前比例,房贷不会受到影响。第一档银行,建设银行和邮储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占比略微超过了32.5%的红线,业务调整过渡期均为2年。第二档中有2家银行“超标”,分别是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第三档中仅成都银行一家触碰到上限。
供给端收紧,中长期来看,房企资金压力加大
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对银行房地产余额占比提出上限要求,将从供给侧抑制银行的放贷冲动,有助于降低银行房地产风险敞口、提高金融体系韧性和稳健性。从中长期来看,本次新规在房地产行业资金供给端进行了收紧,房地产在融资上会感受到更大的压力,房企融资渠道、融资能力或是未来其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但从目前设定的管理比例要求来看,基本符合2020年的情况,因此对未来市场相关贷款投放额度的影响相对有限。
总体来看,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只是防御性制度安排,新规对不同类别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分档管理,并且给目前不达标的机构充分的整改空间和时间,有助于保持市场平稳有序发展,总体上对市场影响有限。长期来看,房企供给端资金收紧,有助于引导房地产企业从高周转、高杠杆模式转向长期经营模式。
研究员:蔡艳平
⑻ 邮政储蓄房贷查询怎么查
1、首先,在手机桌面上打开邮政银行客户端。
⑼ 楼市“王炸”级调控!部分银行个人按揭额度告急
近段时间,沪深两地的房价“高烧不退”,抢购新房热情不减。两地接连从严出台楼市新规,急灭房价“虚火”,对假离婚、假结婚买房现象更是重拳出击!与此同时,关于“房贷发放放缓甚至暂停”“法拍房被限购“的消息不断传来,这是什么信号?
近期,《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了上海、深圳两地个人住房贷款情况,发现多家银行额度收紧,甚者在上海地区有股份行表示放款时间无限期。
沪广深部分银行已暂停按揭贷款
多数银行额度吃紧
1月24日,有大V发微博称,“广州新政,个人住房贷款占所有贷款的比例不能超过2020年的全市平均水平。”同时,该大V还透露,在此情况下,所有银行应对的措施是“暂停受理新的贷款申请”。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称,招商银行深圳分行、广州分行及其下辖省内各家分支行已于一周前暂停按揭贷款放款,前端业务层面口径为:“节制接单”。
光大在深圳地区已经暂停按揭贷款,广发银行则表示不接单,其合作的其他银行目前审批、放款基本正常,从房贷大头四大行的表现看,放款周期约在一个月左右,目前比较难保证。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向招商银行上海地区一支行工作人员求证,该工作人员称,房贷“两道红线”新规出来以后,其所在的银行在房贷额度上划得非常紧,现在放款很慢,没办法确保时效。“我们这边现在额度相当少,如果客户决定现在做,我们不确定什么时候能放款,给到的回复只能是无限期。”
类似地,兴业银行上海某支行信贷人员表示:“个人首套房目前没有贷款额度,现在放不了款,起码要到6月份才能放款。如果是二套房可能会快一点,但是现在额度也很紧张,什么时候放款我们也不好说。”这并非个例,该信贷人员告诉记者,上海地区该行各家网点基本都是同样的情况。
记者从浦发银行上海一支行了解到,该行每个月对房贷会控额,目前从受理到放款整个过程需要一个多月。“这是最起码的时间了,跟以前差不多,我们还好一些,本来就一直在控(额度),现在有些银行(放款)要三、四个月。”
对比上海无限期的放款时间,深圳地区倒是给了明确的时间线。《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了4家银行二手楼住房贷款业务,除了农业银行工作人员表示具体放贷时间不好说以外,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给出的时间都是3月可能会放贷下来。
“现在如果你办理,预计在3月份放款。”招商银行工作人员补充道,之后就不确定了,因为这个事随时都会变化的。
招商银行工作人员并未过多透露额度紧张的原因,工商银行工作人员称则是因为月底没额度加上过年的原因。
“一个月的样子吧,从你递资料、审批到放款,一般一个月左右吧。”记者进一步询问是否大概2月底能够放款,该工作人员称,估计要等3月初,一般月底没有款放。
实际上,记者在去年年末走访各大银行时,不少银行就表示年底额度紧张。这一说法也得到交通银行工作人员印证,据交通银行工作人员透露,去年10月,部分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到目前都还没有放款。
“我们现在放款没那么快的。”交通银行工作人员表示。当记者问起3月能否放款时,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3月可能是最快的了,今年的形势特别严峻,总体上央行会压降房贷的额度。”
另据21世纪经济报道称,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广州对域内银行进行了监管窗口指导,明确要求1月房贷额度不能高于去年四季度月均房贷额度。
一位上海中小银行人士则表示,目前并没有接到类似的监管要求,具体还要看各家银行的分支机构的政策,换句话说,“一行一策”。目前他们银行仍有额度,但未来房贷业务收缩肯定是大趋势。
央行“两道红线”新规开始发威
个人购房者会受什么影响?
2020年12月31日,央行联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管理制度》,将银行分为五档,并设立区别性的“两条红线”指标,第一道红线是房地产贷款占比,第二道红线就是个人住房贷款占比,指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一家银行全部贷款比重。
这意味着,无论个人按揭贷款还是房企贷款全面受限,对增量控规模可以预料。
按照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要求,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分为五档:中资大型银行分别是40%和32.5%,中资中型银行分别是27.5%和20%,中资小型银行和非县域农合机构分别是22.5%和17.5%,县域农合机构分别是17.5%和12.5%,村镇银行分别是12.5%和7.5%。
2020年12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占比、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超出管理要求,超出2个百分点以内的,业务调整过渡期为自上述通知实施之日起2年;超出2个百分点及以上的,业务调整过渡期为自上述通知实施之日起4年。
据国盛证券统计:
第一档银行中,工行、建行、中行、邮储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分别为33.71%、36.73%、39.19%、33.64%,超出上限32.5%;建行、中行房地产贷款合计占比分别为41.72%和50.01%,超出上限40%。
第二档银行中,招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合计占比分别为25.49%、20.83%、26.93%,超出上限20%;招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房地产贷款占比分别为34.25%、28.06%、28.73%、35.30%,超出上限27.5%;
第三档银行中,杭州银行、成都银行、郑州银行、青岛银行、青农银行均出现不同程度“踩线”。
对于个人购房者来说,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最直接的影响在于,部分银行发放房贷的规模将会受到限制,如果银行之前发放个人房贷的占比较高,甚至超过了央行此次规定的红线,那么银行就必须在过渡期之内,逐渐调整到规定范围之内,那些放房贷占比接近红线的银行,以后也必须控制房贷的增长速度。所以,对于个人购房者来说,银行收紧放贷规模,显然会增加申请房贷的难度。
截至2020年3季度,房地产贷款余额为48.8万亿,占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为28.8%。结构上,房地产贷款主要包括三个种类:房地产开发贷款、个人住房贷款、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占比最高,达到68.8%,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为19.8%。
银行惧怕“溢出效应”
法拍房亦受限购
据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一位华东城商行总行人士称,房贷总量受限之后,溢出的贷款增量可能会影响其他贷款定价。换句话说,以前用来投放房贷的钱,不让用于房贷了,就得转移到别的贷款上,比如消费贷款、对公贷款等,进一步增加了非涉房贷款的供给量。这个影响有两方面,一是今年给到企业的对公贷款额度不用愁了,少做房贷之后非常充沛;二是对公和消费贷可能要降价,银行在利润上是吃亏的。
银行对房贷不再热衷的态度,可能会改变上海楼市新房、学区房持续火爆的局面,而上周刚出台的“上海楼市新政”更是一次重大冲击。
据券商中国此前报道,上海楼市在2020年迎来量价稳步提升,成交量一路攀升,尤其是在11月和12月上海楼市“暖冬”行情燥热,热点板块、热点楼盘被市场“热抢”。同策房产咨询统计,2020年12月上海新开楼盘超30个,20余个项目认筹率超100%,13个项目认筹数量超1000组。数月之前,上海新房市场人气最高的一个项目出现13人抢一套房,且该项目首套房摇号验资就得700万元、二套房验资甚至要1300万元。
1月21日,上海突然发布楼市调控新政,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本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于1月22日起实施。新政被关注的主要有两条,一是限制假离婚现象,对于夫妻离异三年内购房的,拥有的住房套数按照婚前两人总计来测算,二是调整增值税的认定标准,从2年变成了5年。
事实上,在上述“新政”中也提到对信贷的约束,《意见》明确指出要严防资金违规流入楼市,加强个人住房贷款审慎管理,指导商业银行严格控制个人住房贷款投放节奏和增速,严格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对购房人首付资金来源、债务收入比加大核查力度,严防信用贷、消费贷、经营贷等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与新政相配合的是,“法拍房”也被限购了!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有银行贷后人士称,1月22日起,作为“上海楼市新政”的配套措施,法拍房也陆续下架撤拍,现在还在拍卖的也更改了竞买人要求。
查询公拍网的相关拍卖房信息发现,会出现标红提醒:“竞买人参与竞买的,应当事先确定在本市具有购房资格,必要时可致电本市房地产交易服务热线具体咨询限购政策”,并提醒:“拍卖成交确认后,因买受人在本市无购房资格的,将依法承担悔拍等法律后果。”
根据当前上海的购房政策,沪籍个人限购一套,家庭限购两套,外地户籍需结婚并缴满五年社保才能拥有一套住房的购房资格。
此前由于上海法拍房不限购,成为不少外地人在上海安家的一个“利器”,甚至导致法拍房价格炒到高于同区域的二手房,而这种现象可能会在新政后逐渐消失。
2021年房地产金融政策会有哪些变化?
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在答记者问中表示,建立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有利于市场主体形成稳定的政策预期,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监管对房地产的管控层层加码,从房地产开发商到金融机构已先后被纳入监管。那么,2021年房地产金融政策会有哪些变化?
1月15日,国新办举行2020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会上,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表示,近年来,人民银行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紧紧围绕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目标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加强房地产金融管理,重点开展了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了房地产的金融调控。牵头金融部门加强对各类资金流入房地产的统计监测,引导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合理增长,推动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制造业、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去年房地产贷款增速8年来首次低于各项贷款增速,新增房地产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从2016年的44.8%下降到去年的28%。
二是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其一是落实长效机制,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其二是按照规则化、透明化方向,形成了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其三是建立健全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
三是完善住房租赁金融政策。按照“租购并举”的方向,加快研究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的政策。
邹澜表示,下一步,央行将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房住不炒”定位,租购并举,因城施策,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稳妥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加大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金融支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