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流水资料 > 甘肃省六大特色产业贷款余额

甘肃省六大特色产业贷款余额

发布时间:2022-09-26 15:38:07

① 成县济济位列全省第几

【基本情况】成县位于甘肃省南部的陇南山区,东北与徽县接壤,西与西和相邻,南以西汉水为界与康县相望,东南与陕西略阳县毗邻。境内多高山峡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750—2377米之间。地貌特征南北为山地,中部为丘陵。青泥河及其支流切割形成的各地贯穿其间,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冷暖适度,年均气温为11.9℃,无霜期212天,年日照时数1795小时,年均降雨量650毫米左右,相对温度74%。全县辖13镇9乡,245个村民委会员,1472个合作社,总户数6.25万户,总人口25.95万人。土地总面积1676.5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1.19万亩、林地118.65万亩,天然草场15.5万亩。
所辖:城关镇、抛沙镇、黄渚镇、王磨镇、红川镇、店村镇、宋坪乡、小川镇、纸坊镇、镡河乡、镡坝乡、大坪乡、支旗镇、陈院镇、水泉乡、二郎乡、南康乡、沙坝镇、索池乡、苏元乡、化垭镇、黄陈镇。
【资源优势】现已初步查明的矿产资源有20多种,主要金属矿产有铅、锌、金、银、铜、铁、汞等,其中铅锌矿储量居全国第二。主要土特产有核桃仁、柿饼、板栗、大枣、松籽、蚕丝等。人文资源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东汉建宁四年(公元171年)的摩崖石刻;自然资源有鸡峰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甸山、泥功山、五仙洞、杜公祠、睡佛寺等风景名胜。
【国民经济】2003年生产总值达到110055万元,比上年增长19.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429万元,比上年增长13.1%;第二产业增加值47167万元,比上年增长19.5%;第三产业增加值34459万元,比上年增长22.4%。
农业基础不断夯实,特色产业方兴未艾。粮食总产量达到12.2万吨,与去年持平。新打井建水窖801眼,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700亩,对4条40.6公里干线公路进行了绿化。完成了封山育林、农田林网建设和森林资源管护任务。新建成6个小康示范村。特色产业中,核桃产值达到2250万元,蔬菜产值达到7200万元,烤烟产值322.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中,来自特色产业收入达到450.76万元,占总收入的27.17%。
大办工业深入推进,招商引资取得突破。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33865万元,同比增长10.4%,工业化程度达到73.5%。全年合同引进项目5个,引进资金8300多万元。
第三产业长足发展。 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4459万元,同比增长2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039万元,同比增长7.93%。
项目建设快速增长。新开工和续建的45个项目中,已有店村浅山丘陵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小李路铺油、县妇幼站综合楼等21个项目建成投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6亿元,同比增长22.9%。解决了城市拆迁难点问题,西、南街改造加快了建设速度;陇南路、支旗路东段已全面贯通。
财政金融运行平稳。全年实现大口径财政收入11662万元,同比增长15.4%。县财政直接支出达到14936万元,保证了全县干部职工工资和离退休干部养老金及医疗费足额发放,保证了民政、社保、城市低保、农村扶贫、国债项目、城乡建设等重点项目于支出。县内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5565万元,贷款余额达到87287万元。
【社会事业】计划生育工作以创建“优质服务县”为目标,开展了专项治理活动,人口自增率为5.36‰。教育科技工作狠抓了教学质量,高考上线达到28.9%,创历史新高。文化工作加强了县图书馆信息网络建设,组织力量编纂了《成州文化旅游丛书》。体育工作围绕“六运会”,强化了场馆建设和参赛训练。卫生工作经受了“非典”疫情的严峻考验,疫情防控能力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新增了3套电视节目。高度重视人大代表建议、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108件人民代表建设和81件政协委员提案按要求基本办结。开展了行政执法检查,推进了普法教育。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开通了县长热线电话。强化了信访工作,维护了社会稳定。
【人民生活】全县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1015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59元,比上年净增88元。

② 县域支行如何支持县域经济

农行扬州分行依托当地农业产业化经济模式,重点培育支持农业一体化特色产业。对双兔食品、富裕达粮食制品、高志农业、万嘉面粉4家企业授信7400万元。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江苏双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贷款余额正常保持在3000万元以上,该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稻米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20多万农户发展现代农业。对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江苏高志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发放流动资金贷款300万元,支持企业构建家禽养殖、禽蛋营销、饲料生产销售等多元化结构的产业链。前4个月,全行共支持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户,累计发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5065万元。
农行扬州分行依靠地方党政,有序开展农户小额贷款集中授信活动,稳步推进农户小额贷款工作。该行实行“一次调查、一次审查、一次审批”,提高农户小额贷款授信组织化程度,确定江都区渌洋湖农林综合开发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为全市农户贷款投放示范区。今年已累计向该合作社社员投放农户小额贷款800多万元,支持农户规模化种植养殖,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专业合作社+农户联保+法人代表”的担保授信模式,有效控制了贷款风险。该行还深入当地各类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村委会,充分了解农户生产经营资金需求情况,因地制宜地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发达乡镇、农业大户做文章。前4个月,共支持农户3212户,累计发放农户贷款3179万元。
农行扬州分行对县域支行实施了“121工程”、“千百工程”、“惠农通工程”、“零售业务提升工程”等四大工程,提升了县域支行金融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宝应支行被列入全国农行“121工程”100家重点监测县支行。至4月末,扬州分行已遴选出“千百工程”重点客户20户,其中,包括江苏双兔食品等2户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江苏江都建设等5户县城大企业;高邮市中医院等2户优质县域综合医院;江苏宏信商贸等2户县城大型连锁商业企业;扬州亿丰置业等3户县城大型商品流通市场;涉及县域省级(含)以上经济开发区内企业13户,授信余额达6.37亿元,用信逾4亿元。扬州分行还助力农村城镇化建设提档升级。今年以来,先后支持江苏安宜、扬州中远等6家县域房地产有限公司,累计发放贷款7.32亿元。支持江都北区基础设施建设,投放政府投融资项目贷款2亿元。

③ 广州农商银行信用卡客服电话是多少

广州农商银行信用卡客服电话95313,请在工作时间拨打
拓展资料:
一、广州农村商业银行的前身是始建于1951年、有五十多年发展历史的广州市农村信用合作社。
广州农村商业银行,立足南粤大地,秉持服务“三农”的宗旨,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城乡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广州农村商业银行,本部位于广州,前身是始建于1951年]_延形迨嗄攴⒄估返墓阒菔信┐逍庞煤献魃纭1951年 广州地区第一家农村信用社成立;1998年9月广州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成立,2006年11月广州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开业,_忱瓿赏骋环ㄈ颂逯聘母铩_2009年12月11日,广州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经银监会批准后正式开业。
二、广州农村商业银行网站显示,至2015年12月末,该行总资产,580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9%。各项存款余额3,9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5%。各项贷款余额2,23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3%。2015年实现经营利润10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为23.2%。_阒菖┥绦2020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为42.6亿
1、广州农村商业银行,涉农贷款余额200亿元,是广州地区涉农贷款余额最大、占比最高的商业银行。推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村民经营贷"、"村社组织贷"、"三旧改造贷"、"农商三宝"组合贷款等数十项创新业务品种。全行近80%的营业网点分布在广州各村镇,成为国内首批加入发行"惠农卡"的银行机构,惠农卡发卡量居全国之首,为广州地区"三农"提供贴身、便利、优质的金融服务。积极开展“心系千村万户 共建幸福广州”主题活动,普及金融知识,改善支农服务环境,提升支农服务水平。
2、广州农村商业银行,与德国国际项目公司(IPC)合作,全面开展微小企业贷款业务。"微贷"为微小企业主提供免抵押贷款,最高额度100万元]_,"小贷"针对小企业(主)提供贷款,额度为100-1000万元_,可接受单一或多种抵押组合方式。推出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平台“好易贷”,打造中小企业信贷工厂和特色商业模式,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800亿元。]_累计发行银行卡近1300万张,特约商户6500多户,ATM机具2600多台。顺利开办代收水电费、电话费、代理非税收入等多种结算业务。发行"太阳"系列信用卡,信用卡发卡量居全省区域性银行首位。
3、广州农村商业银行,开展“金融服务进社区”工作,设立社区银行,构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短信银行、微信银行等全渠道电子服务网络,推出以农产品、贵金属、家居生活为主题的网上商城,为城乡居民提供贴身、便利的金融服务。_作为广州本土法人银行机构,发挥决策半径短、经营机制灵活的优势,全力支持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三旧”改造和“美丽乡村”建设,成功牵头广佛地铁、广州水投等项目银团贷款,与广州地铁、建投、水投等企业集团确立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成功参与西塔、华南快速、花都汽车城等项目建设。同时,倾力支持广州地区布匹、皮具、花卉、菜叶、果蔬批发等覆盖全国的专业市场建设。2014年12月,全资设立的珠江金融租赁公司正式开业运营,是广东省首家由银监会批准设立的金融租赁公司,填补全省银行系金融租赁业务空白。

④ 谁了解西部大开发的情况举一、二个例子。(不要太详细)

1 冯艾、莫锋、王寿波,四川松潘大学生志愿服务队……这些西部计划志愿服务中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交口称赞,西部计划在当地被称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记者日前从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获悉,2004年,全国有18个省、区、市实施了地方项目,招募总人数6939名,分布在164个贫困县,使西部计划志愿者总人数达到17132人。西部计划的实施,对于改变贫困地区落后的思想、观念,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活跃当地文化生活起到了促进作用,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实惠。

同时,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联合有关部门实施了支教、支农、支医、青年中心、百县千乡文化工程、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基层检察院等七个专项行动,新招募西部计划志愿者6212人,加上2003年招募的2年期志愿者,全国项目志愿者人数达到10193名。

另外,团中央示范项目、中直机关项目加上上海、安徽、四川、贵州、青岛等地开展的地方项目,总共派遣了1500余名志愿者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从事1-2年的志愿服务,进一步巩固了省内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和东西部地区对口支援两种模式和支教、支医两大支柱项目。

据介绍,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组建并派遣了第6届研究生支教团,从全国64所高校选拔了410名研究生志愿者,前往包括山西灵丘在内的中西部54个贫困县开展为期1年的支教服务。支教志愿者不但带去了新的知识,还带去了新的生活习惯和现代理念,对于普及当地九年义务教育,提高贫困地区人口整体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完)
2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日前说,央行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有效信贷投入,支持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协调发展。截至2004年末,金融机构在西部十二省(区、市)各项贷款余额达2.95万亿元,实施西部大开发五年间年均增长12.63%,有力地支持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这位负责人介绍说,近5年来,中国人民银行积极引导金融机构综合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和信贷政策指引等多种手段,围绕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加强对西部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促进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加大对西部地区能源、交通、电网等基础产业的有效信贷投入。2004年,国家开发银行在 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及其配套领域贷款余额为245.53亿元,新增77.22亿元。

引导各金融机构切实做好国债项目配套贷款的发放工作,保证信贷资金的及时到位。五年来,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向电力、交通、通讯、钢铁等各类建设项目累计投放贷款616亿元,承诺国债项目配套贷款近70亿元,累计发放国债项目配套贷款48.19亿元。

积极研究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交通银行甘肃省分行立足区域经济优势,对市场定位明确、科技含量高、还款有能力、管理规范、市场潜力大的中小企业给予贷款支持。截至2004年底,该行对辖区内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6.4 亿元,占该行各项贷款的52.2%。(完)
3 中新社消息,二00四年新疆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二千二百多亿元人民币,全年人均GDP达到一点一万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

据了解,二00四年,新疆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推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年工业、农业、外贸、旅游等的发展均取得良好成效。

由于坚定不移地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新疆能源优势开始显现,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石油天然气、化工、绿色食品、轻工、高新技术等产业不仅有力地拉动了新疆GDP的强劲增长,而且成为工业经济利润攀升的主要动力。

数字显示,新疆去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二百三十亿元,比上年增长百分之四十以上,成为新疆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亮点。

此外,由于新疆经济快速发展,当地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七千多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二千二百多元。(完)

⑤ 武都区的经济概况

2003年武都区生产总值完成78421万元,比2002年增长16.3%。财政收入达到5480万元,比2002年增长25.83%;粮食总产量达到10765.2万公斤,比2002年增长8.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82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379万元,增长16.3%;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为102%;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为101%。完成财政收入6248万元,其中,大口径考核收入完成5480万元,占5286万元的103.7%,增收1125万元,增长25.83%;财政支出18276万元,占年度17973万元的101.7%,增支303万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88710万元,比2002年同期增加31121万元,增长19.75%;各项贷款余额113952万元,比2002年同期增加19745万元,增长20.96%。
“十一五”期间,武都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十一五”末达到21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达到5.678亿、4.574亿和10.78亿元。
2013年,武都区全年生产总值达到77.53亿元,同比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0亿元,同比增长5%;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9.99亿元,同比增长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95亿元,同比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3461元,同比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3万元,同比增长16%。 2012年,武都区现有耕地70.34万亩,人均1.4亩,草地面积319.84万亩。
2012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08.5万亩,粮食作物80.25万亩(夏粮25.2万亩,秋粮55.05万亩),粮食总产达到16.8万吨;经济作物28.25万亩,其中蔬菜种植面积15.65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20.2万亩、总产量2660万公斤,茶园面积2.37万亩、茶叶总产量8万公斤,马铃薯种植面积37.3万亩。武都区牛存栏6.67万头、出栏2.27万头,生猪存栏23.56万头、出栏24.31万头,羊存栏4.87万只、出栏4.01万只,鸡存栏74.16万只、出栏62.64万只;肉蛋奶总产量2.65万吨,总产值2.13亿元;水产养殖面积386亩,水产品总产量204吨。武都区农机具拥有总量2.9891万台(套),农机总动力32.78万千瓦时。
2012年,武都区有一定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共41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6家,区级重点龙头企业22家)拥有资产总额13.082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3397亿元,带动农户1.1691万户,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2046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30户。2012年流转土地6万亩,其中耕地4.68万亩,荒山荒坡1.32万亩。
2013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2.45亿元,武都区安排1000万特色产业发展基金,支持花椒、油橄榄、蔬菜、中药材、核桃等特色产业的规模建园、低产园改造和配套完善水利、道路等建设。2013年武都区全年流转土地6.95万亩。2013年新增特色产业8万亩,保存面积达206万亩,总产值达26亿元。 武都区工业主要有电力、煤炭、水泥、建材、农产品加工等门类。
2003年武都区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9370万元,同比增长7.7%,完成增加值5462万元,完成销售收入16133万元,同比增长5%。主要产品产量:原煤完成3.9万吨,同比增长30%;水泥完成7.01万吨,同比持平;发电量完成13200万度,占年任务的101.5%,同比增长20%。
2013年武都区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7.53亿元,同比增长20%,约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2.61%。 2013年第十九届兰洽会,武都区签约的工业项目总额达24.19亿元。2014年第二十届兰洽会,武都区签约的工业项目总额达4.92亿元。 2003年接待中外游客18.7万人次(外国游客139人),创旅游综合收入189.7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379亿元,同比增长16.3%,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为102%,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为101%。
2004年接待中外游客23.8万人次(外国游客240多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50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占武都区GDP的3.8%,2005年接待中外游客36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870万元,占武都区GDP的4.1%。旅行社三家,宾馆(饭店)38家,农家乐107家,旅游从业人员达到2518人。
2013年武都区接待游客132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6亿元。
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47.55亿元,同比增长15.2%,约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1.3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95亿元,同比增长18%。

⑥ 有多少银行贷款引入制造业

2017年上半年末,中行、工行、农行、建行等国有四大行制造业贷款余额均超万亿,中行制造业贷款余额为1.71万亿,排名第一,工行则为1.47万亿,位居其后。

交行制造业贷款余额将近6000亿,排名第五,其后就是几家主要股份行,包括民生、中信、兴业、浦发、招行,制造业贷款余额介于2500亿至4000亿之间。

第三梯队则是光大银行、平安银行以及主要上市城商行,制造业贷款余额均在2500亿以下。

⑦ 央行:一季度末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5.6%

4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1年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
人民银行统计,2021年一季度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80.41万亿元,同比增长12.6%;一季度增加7.67万亿元,同比多增5741亿元。贷款投向呈现以下特点。
一、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增长加快
2021年一季度末,本外币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116.09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比上月末和上年末分别低0.8和1.5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5.56万亿元,同比少增7170亿元。
分期限看,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余额42.49万亿元,同比增长2.3%,增速比上年末低5.9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9256亿元,同比少增2.2万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70.55万亿元,同比增长16.9%,增速比上年末高1.6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4.47万亿元,同比多增1.4万亿元。
分用途看,固定资产贷款余额50.19万亿元,同比增长11.9%,增速比上年末高0.3个百分点;经营性贷款余额48.14万亿元,同比增长11.9%,增速比上年末低1个百分点。
二、工业中长期贷款增速继续提升
2021年一季度末,本外币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1.92万亿元,同比增长24.2%,增速比上年末高4.2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9160亿元,同比多增4873亿元。其中,重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0.29万亿元,同比增长22.7%,增速比上年末高4.2个百分点;轻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63万亿元,同比增长34.2%,增速比上年末高3.5个百分点。
2021年一季度末,本外币服务业中长期贷款余额47.83万亿元,同比增长14.9%,增速比上年末高0.6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2.77万亿元,同比多增5461亿元。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5.6%,增速比上年末低2.2个百分点。
三、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增长速度加快
2021年一季度末,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1余额23.46万亿元,同比增长28%,增速比上年末高3.8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1.96万亿元,同比多增9259亿元。
2021年一季度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6.67万亿元,同比增长34.3%,增速比上年末高4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1.58万亿元,同比多增7360亿元。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6.35万亿元,同比增长14.6%;创业担保贷款余额2265亿元,同比增长49.4%;助学贷款余额1277亿元,同比增长10.5%。
2021年一季度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存量贷款余额1336亿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存量贷款与已脱贫人口贷款余额合计8189亿元。
四、绿色贷款保持较快增长
2021年一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2余额13.03万亿元,同比增长24.6%,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2.3个百分点,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6.47和2.29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7.3%。
分用途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贷款余额分别为6.29和3.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和17.2%。分行业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绿色贷款余额3.85万亿元,同比增长1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绿色贷款余额3.73万亿元,同比增长19.7%。
五、农户贷款加速增长,农村贷款和农业贷款增速小幅上行
2021年一季度末,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40.68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与上年末持平;一季度增加2.05万亿元,同比多增3226亿元。
2021年一季度末,农村(县及县以下)贷款余额33.82万亿元,同比增长12%,增速比上年末高0.1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1.82万亿元,同比多增3397亿元。农户贷款余额12.45万亿元,同比增长16.4%,增速比上年末高2.2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6558亿元,同比多增2656亿元。农业贷款余额4.47万亿元,同比增长8%,增速比上年末高0.5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2035亿元,同比多增69亿元。
六、房地产贷款增速持续下降
2021年一季度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50.03万亿元,同比增长10.9%,低于各项贷款增速1.7个百分点,比上年末增速低0.6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1.67万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21.7%,比上年全年水平低3.7个百分点。
2021年一季度末,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2.42万亿元,同比增长4.4%,增速比上年末低1.7个百分点。其中,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余额4.72万亿元,同比减少0.2%,增速比上年末低1.2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5.67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增速比上年末低0.1个百分点。
七、住户经营性贷款加速增长
2021年一季度末,本外币住户贷款余额65.75万亿元,同比增长16.3%,增速比上年末高2.1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2.56万亿元,同比多增1.36万亿元。
2021年一季度末,本外币住户经营性贷款余额14.75万亿元,同比增长24.6%,增速比上年末高4.6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1.13万亿元,同比多增6437亿元。住户消费性贷款余额51万亿元,同比增长14.1%,增速比上年末高1.4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1.43万亿元,同比多增7135亿元。

⑧ 会宁县的经济

2012年,会宁县实现生产总值459437万元,比2011年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8381万元,增长7.7%;第二产业增加值147958万元,增长21.6%;第三产业增加值173098万元,增长14.0%,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20695万元、增长16%,金融业增加值8072万元、增长24.5%,房地产业增加值14054万元、增长13.3%。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0.1:32.2:37.7。按平均常住人口计算,全县人均生产总值8435元,比2011年增长14%。
财政
2012年,会宁县大口径财政收入为15819万元,比2011年增长47.2%。全县一般预算收入为9344万元,增长59.6%。其中,税收收入5762万元,增长50.1%;非税收入3582万元,增长77.1%。上级补助收入234480万元,增长24.6%。全县收入总计达到252174万元,增长26.8%。全县财政总支出246366万元,比2011年增长28.5%,其中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43849万元,增长27.4%。
金融
2012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56505万元,比2011年末增长25.1%。其中,单位存款余额151608万元,增长21.6%;个人存款余额391665万元,增长25.7%。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99587万元,比2011年末增长29.4%。 会宁是全省杂粮的主产区。小杂粮主要包括糜子、谷子、荞麦、莜麦、豌豆、扁豆等。
会宁县培育形成了马铃薯、草畜、小杂粮、籽瓜、杏等特色产业,被中国特产之乡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小杂粮之乡”和“中国肉羊之乡”。
2012年,会宁县粮食总产量达33000万公斤,比2011年增长6.63%。其中,夏粮产量4708.9万公斤,增长61%;秋粮产量28291.1万公斤,增长0.96%。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09.31万亩,比2011年减少6.44万亩;油料种植面积11.16万亩,增加0.0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5.06万亩,增加0.06万亩;西瓜种植面积1.08万亩,与2011年持平;黑瓜籽种植面积10.03万亩,减少0.03万亩。主要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297.7万公斤,比2011年增长22.1%;水果产量1329.4万公斤,增长8.99%;蔬菜产量8218万公斤,增长6.6%;药材产量6万公斤,增长71.4%;西瓜产量2421.5万公斤,增长0.37%;黑瓜籽产量305万公斤,增长6.8%;花椒产量1.91万公斤,与2011年持平。
2012年,会宁县共有林地面积147.82万亩,其中当年造林面积2.45万亩,当年零星植树200万株,当年育苗面积1141亩,幼林抚育作业面积11.9万亩,成林抚育作业面积36.9万亩,果园面积累计达到9.03万亩。
2012年末,全县有家畜存栏18.26万头(只),比2011年末增长0.2%;牛、羊存栏分别为6.13万头和62.49万只,分别比2011年末增长0.49%和1.91%。牛、羊出栏分别为3.62万头和59.05万只,分别比2011年下降3.98%、增长4.2%。猪、鸡存栏分别为25.12万头和73.46万只,分别比2011年增长6.22%和4.5%;猪、鸡出栏分别为27.92万头和85.48万只,分别比2011年增长4.53%和4.6%。
2012年,全县肉类总产量3654.2万公斤,比2011年增长0.96%,牛奶产量945万公斤,比2011年增长8%;羊毛产量96.67万公斤,增长2.2%。禽蛋产量242.42万公斤,比2011年增长4.5%。 2012年,会宁县工业企业及个体户完成工业总产值348520万元,比2011年增长43.4%,完成工业增加值78944万元,比2011年增长18.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72254万元,比2011年增长48.9%,实现增加值40017万元,比2011年增长22.1%。全年生产原煤24.12万吨,比2011年下降4.85%;供电量10936万千瓦小时,增长1.3%;水泥10.6万吨,增长21.1%;机制砖65200万块,增长19.4%;地毯17300平方米,增长21.1%;小麦粉168000吨,增长14.4%;食用植物油8150吨,增长21.8%;杏仁露9664吨,增长65.5%;洋芋淀粉61850吨,增长28.6%;印刷品35650令,增长20.2%;荞麦挂面4696吨,增长43.3%;水晶粉丝1420吨,增长16.8倍;PVC管材15927吨,增长21.0%;中药饮片12104吨,增长37.0%;地膜3898吨,增长39.2%;乳制品11645吨;饲料12575吨;酱油7980吨;醋5320吨。
2012年,会宁县建筑业实现增加值69014万元,比2011年增长24.9%。全县共有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劳务分包建筑企业16户,其中劳务分包企业1户。资质建筑业实现总产值67561万元,比2011年增长45.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7.68万平方米,增长91.3%,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7.6万平方米,增长82.8%,竣工房屋价值35028万元,增长42%。 2012年,会宁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7364.3万元,比2011年增长18.1%。按地域分,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910万元,增长18.7%,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454.3万元,增长17.5%;按规模分,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29844万元,增长27.9%,限额以下实现零售额147520.3万元,增长16.3%;按行业分,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68273.9万元,增长18.1%,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9090.4万元,增长16.8%。

⑨ 甘肃临夏怎么样啊,经济、人文等等方面介绍一下

临夏历史悠久,是远古人类生息繁衍地之一。 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居住生活,两千年前秦汉王朝就设县、 置州、建郡,古称抱罕,后改导河、河州, 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古丝绸之路南道之要冲,唐番古道之重镇, 茶马互市之中心,是明代著名的四大茶马司之一,有“河湟雄镇”之称。1949年8月22日临夏解放, 1956年11月19日成立临夏回族自治州,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西南面,东临洮河与定西地区相望, 西倚巍峨雄壮的积石山与青海省毗邻, 南靠奇峻翠秀的太子山与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濒湟水与兰州市接壤,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总面积8169平方公里。州内山谷多,平地少,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由西南向东北递降,呈倾斜盆地状态,平均海拔2000米。自治州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半干旱气候, 西南部山区高寒阴湿,东北部干旱,河谷平川温和。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四季分明, 气候适宜。年平均气温6.3℃,最高气温32.5℃,最低气温零下27.8℃,年平均降雨量 537毫米,蒸发量1198至1745毫米,日照时数2572.3小时 ,无霜期137天。
基本情况旅游景点临夏回族自治州地处甘肃省中南部,现辖临夏市、临夏县、和政县、康乐县、广河县、永靖县和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一市七县。中华儿女的母亲河——黄河横贯南北。在8169平方公里的秀美山川,生活着回族、汉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藏族等22个民族190多万各族人民。其中,东乡族、保安族是以临夏为主聚居地的全国独有少数民族。
走进临夏,亲近临夏,撩开她朦胧而神秘的面纱,感悟她悠久丰蕴的历史,领略她深厚灿烂的文化,目睹她独特瑰丽的风情,饱览她秀美多姿的风光,您定会惊喜地发现:这是一块神奇迷人的地方。

——这里是“大禹治水的源头”

地图远古时代,华夏大地,黄河暴涨,洪水肆虐,剖腹而生的夏禹,承大任,率民众,凿龙门,辟伊阙,疏“九河”,历经十三载,三过家门而不入,终息水患,造福苍生。《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导河自积石,至龙门,入于沧海。”这“积石”便是现今临夏州境内的积石关。积石雄关下,遗存至今的“禹王石”,历经岁月沧桑,世事变迁,依然见证着当年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默默称颂着大禹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的不朽精神。

——这里是“中国西部的旱码头”

临夏古称河州,是黄河流域上唯一以黄河命名的地区——大河之州自古以来是沟通中原西域经济、政治、文化的纽带。善于经商的临夏人激活了繁荣的市场。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甘川古道在这里交汇纵横、互补有无,素有“河湟雄镇”之称,名列“陇上八州”之首。明代著名的四大茶马司一——河州茶马司就设在这里。多年来,这里茶马互市,商贾云集,南来北往,东进西出,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赞曰:“东有温州,西有河州。”

——这里是“民族建筑艺术的博览园”

彩陶馆临夏是东西文化交融的代表地之一,建筑艺术特色鲜明。走进临夏,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鳞次栉比、风格迥异的民族建筑。绿色茵茵的清真寺,直耸云霄的唤醒阁,独特的阿拉伯建筑风格,使你恍然走进“天方夜谭”中的神话世界;红园、东公馆、蝴蝶楼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于一身,独具江南水乡风格。回族砖雕、汉族木刻、藏族彩绘艺术的完美结合,阿拉伯建筑与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巧妙运用,使临夏成为领略民族建筑艺术、了解中国伊斯兰文化的胜地。
——这里是“古动物的伊甸园”

临夏是远古时期古生物繁衍栖息的乐园,境内自然遗存十分丰富。出土于黄河之滨太极湖畔,形成于1亿7千万年前的永靖恐龙足印化石群,蜚声中外,其规模之大、种类之多、遗存之完整、清晰度之高,均属世界之最;在巍巍太子山下发现的距今1000多万年至200万年的和政哺乳动物化石群, 雄居欧亚,世界罕见,有极高的科研、珍藏、展览价值,占据六项世界之最的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现藏各类化石6000多件。

——这里是“中国彩陶之乡”

临夏是古黄河文化发祥地和远古人类生息繁衍地之一,这块沃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古文化遗存。以“马家窑”文化为代表的各类文化遗址星罗棋布,“半山文化”、“齐家文化”因最早在这里发现而命名。这里是中国新石器文化遗存最集中、考古发掘最多的地区之一。现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被郭沫若先生命名“彩陶王” 的国宝就出土于临夏。

——这里是“中国花儿之乡”

风景区临夏是中国花儿两大体系——河州花儿和洮岷花儿的发源地,“花儿”文化经久不衰。“花儿”是流行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是当地各民族中广为流行的口头文学形式。河州“花儿”曲令之多,位列世界山歌之最。在临夏,你可以听到最地道的“花儿”。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山间小道,处处飘荡着“花儿”美妙的旋律。每年一度的松鸣岩“花儿会”、莲花山“花儿会”,歌手云集,人潮涌动,一片“花儿”的海洋。2003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考察后正式命名临夏州为“中国花儿之乡”,康乐县、和政县分别为“中国花儿保护基地”和“中国花儿传承基地”。前不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花儿文化专业委员会在临夏成立并举行了授牌仪式。

旅游资源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遗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发掘出的古动物化石以其数量、品种、规模和完整程度占据了六项世界之最,境内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齐家文化等文化遗址鳞次栉比,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最集中、考古发掘最多的地区之一,现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彩陶王”,被誉为“中国的彩陶之乡”。全州共有各类旅游景区、景点107处,其中国家级5处、省级3处。较为知名的有炳灵寺石窟、“黄河三峡”、松鸣岩、莲花山等。这里是民歌“花儿”的发源地,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花儿之乡”。临夏民族风情浓郁,是古羌族文化、伊斯兰文化、儒家文化、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交汇融合的地方,特别是伊斯兰文化源远流长,在我国穆斯林群众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国民经济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8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78.59亿元,同比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8.68亿元,增长7.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3.67亿元,增长13.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6.24亿元,增长17.0%。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6.6:28.6:44.8调整为23.8:30.1:46.1。全州人均生产总值3971元,增长14.2%。二、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推力,第一、二、三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12.7%、30.2%和57.1%,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7、4.1和7.8个百分点。非公有经济快速发展,其实现的增加值占全州生产总值的43.55%。

临夏回族自治州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2008年,全州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236.32万亩,粮食总产52.54万吨,再创历史新高。不断优化种植结构,玉米、马铃薯、双低油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农产品种植面积148.31万亩,占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的62.8%。扶持发展设施农业,加快蔬菜基地建设,新增日光温室2200万亩、塑料大棚1500亩。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全州造林16.35万亩,义务植树545.3万株,新建绿色通道380.8公里;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产业,新增花椒种植面积2.55万亩、啤特果3.07万亩、育苗1.1万亩。大力发展畜牧产业,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72个、规模养殖场184个,全州大牲畜存栏、畜牧业产值、肉类总产量分别增长5.04%、8%、8.85%。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发展良好。实施73个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解决了1.26万绝对贫困人口和4.5万低收入人口的温饱问题。加强新农村建设,全面完成永靖省级试点县和9个省级试点村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任务。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产生活条件,农田水利、农村道路、人饮工程、沼气建设、危房改造取得较大进展,新修梯田5万亩,完成0.6万亩的东乡南阳渠田间配套建设任务,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万亩、节水灌溉面积3万亩,硬化农村公路556公里,解决15.51万人的饮水安全和1.3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建成沼气池1.6万座。加大劳动培训和输出力度,全年培训劳务18.52万人,输转劳务45.3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9.94亿元,增长27.9%。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运行质量有所提高。2008年,全州实现工业增加值17.71亿元,增长12.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3.14亿元,增长11.1%。按隶属关系分,中央企业实现增加值5.75亿元,下降3.1%;省属企业实现增加值2.47亿元,增长11.4%;州县属企业实现增加值4.92亿元,增长33.69%。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实现增加值1.63亿元,增长51.4%;重工业实现增加值11.51亿元,增长7.0%。在支柱行业中,电力生产及供应业实现增加值5.69亿元,同比下降0.03%;化学原料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58亿元,同比增长14.69%;皮革毛皮及其制品业实现增加值0.73亿元,同比增长1.45倍;饮料酒制造业实现增加值0.15亿元,同比增长10.22%;食品制造业实现增加值0.34亿元,同比增长18.1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73亿元,比上年增长17.88%;工业产销率为97.73%,比上年下降1.66个百分点;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99242元/人,比上年提高14489元/人。

临夏回族自治州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5.96亿元,同比增长16.8%。

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成效显著。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67亿元,比上年增长64.95%。按投资主体分,中央投资1.1亿元,下降25.17%;省属投资17.48亿元,增长1.57倍;州县属投资34.09亿元,增长44.08%。按城乡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7.05亿元,比上年增长70.84%;农村固定资产投资5.62亿元,增长27.63%。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0.58亿元,增长5.45%;第二产业投资22.19亿元,增长59.28%;第三产业投资24.28亿元,增长1.29倍。重大项目投资进展顺利。全年在建重大项目20个,本年完成投资22.43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2.59%。

交通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2008年,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4341.49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里程212.27公里。货运周转量3.42亿吨公里,增长2.71%;客运周转量3.58亿人公里,增长9.78%。邮电业务总量3.53亿元,增长12.2%;年末本地电话用户15.99万户,增长3.76%;移动电话用户29.1万户,增长5.5%。电话普及率每百人达到17.66部。

商贸流通日趋活跃,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72亿元,同比增长19.3%。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8.4%,出口创汇201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6.3%。接待国内外游客144.8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2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1%和27.4%。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金融保险平稳运行。全州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7.23亿元,增长20.6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49亿元,增长27.97%,全年财政支出51.03亿元,增长38.84%。各类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达114.35亿元,比年初增长26.59%;贷款余额54.12亿元,比年初增长29.57%。财产险保费收入5460万元,增长22.34%;寿险保费收入5451万元,增长41.0%。

基础设施临夏回族自治州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全州新开工项目290项,完成投资22.5亿元;续建项目794项,完成投资23.8亿元。兰州-临夏-甘南铁路被纳入全国铁路建设规划,总投资15.7亿元的折达二级公路开工建设,康临高速公路、刘家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一期工程等项目进展顺利,东乡县锁达路改建、和政县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项目建成。狠抓生产财源性项目建设,实施了刘化集团年产20万吨低压合成氨、和政县陇滇公司钢材生产一期工程、永靖县年产2万吨离子膜烧碱生产线、广河县宏良皮业公司二期工程、东乡县达板万吨彩色铝型材生产线等项目。加强电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开工建设盐锅峡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永靖县、临夏330千伏输电工程建设进入前期工作。加强社会事业项目建设,临夏回民中学教学楼、5所明德小学,州妇保院门诊楼暨传染病区、和政县医院整体搬迁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签约招商项目91个、资金60.7亿元,到位资金17.33亿元,项目履约率84.5%。最近,根据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大战略部署,积极开展了项目申报和争取工作,已落实项目60个、资金1.79亿元。加大城镇开发建设力度,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永靖县古城新区、广河县城河北新区开民项目顺利启动,和政县县城开发、积石山县县城市政建设、临夏市大夏河南岸综合治理和工业园区建设、康乐县县城滨河新区开发和旧城区改造进展顺利。狠抓小城镇建设,确定39个集镇进行规划设计和改造建设。节能减排取得积极成效,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分别下降4.7%、5%,刘化公司、临夏市两个污水处理厂实现了达标排放,饮用水源地保护得到加强。

社会事业临夏回族自治州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认真落实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给24.6万名小学生、7.3万名初中生免除了杂费、免费发放了教科书;对5711名职校生发放国家助学金428万元;争取到国家助学代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1108万元,资助了2038名高校贫困生。狠抓“两基”攻坚,广河县、和政县“两基”工作通过省政府验收。全州高考本科上线1452人,增长54.3%。加快卫生事业发展,着力改善医疗卫生条件,48所乡镇卫生院、52个村卫生所(室)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为128所乡镇卫生院配备医疗设备5318台(件);狠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到94.67%;提高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健全应急预案,充实应急队伍,加强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及时处置各种疫情和突发事件。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5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00个“农家书屋”;东乡族擀毡技艺、米拉尕黑、永靖七月跳会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年共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60项,共取得科技成果22项,其中20项达到国内先进以上水平。新选派246名科技特派员到基层开展科技服务。实现了人口和计划生育控制目标,“少生快富”工程全面实施,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成功举办全州体育运动。

人民生活临夏回族自治州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78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1847元,同比增长15.8%。城乡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城镇恩格尔系数37.5%,农村恩格尔系数为47%。积极扩大就业,全州新增就业1.0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3.91%;登记核实城镇零就业家庭126户,实现了每户至少一人就业的目标。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8万人、8.4万人、4.9万人、0.9万人。全州23.71万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7.0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8.4平方米。

浓郁的穆斯林风情临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等穆斯林民族109.76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56.2%。伊斯兰教在临夏有着悠久的传播历史和深远影响,早在唐代,伴随着丝绸之路的悠悠驼铃声,伊斯兰教在这里开始扎根,历经宋、元、明、清广泛传播,这里逐渐成为中国伊斯兰教的繁盛之地。回族是临夏穆斯林中人口最多的一个群体,现有62.7万人;东乡族和保安族是以临夏为主要居住地的两个少数民族。临夏穆斯林各民族在衣着、饮食、婚丧嫁娶、节庆礼仪等物质、文化生活和喜好、风尚、禁忌等方面,都保持着较为完整的伊斯兰风格,世代相传,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情,每年到麦加朝觐的临夏穆斯林近千人,一年一度隆重热烈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是临夏穆斯林的传统节日。

风景保护区遍布全境的伊斯兰特色建筑是临夏穆斯林风情的一个重要体现。这里清真寺和拱北(先贤陵)建筑风格独特,主要有中国古典式建筑、阿拉伯风格式建筑、中阿混合型建筑三大类型,现代建筑技术不断融入。境内现有清真寺2614座,拱北143座。
独具特色的清真饮食是临夏穆斯林风情的又一体现。不论是三泡台盖碗茶、发子面肠、酿皮子、甜麦子和油炸食品等风味小吃,还是扣牛肉、东乡手抓羊肉、糊羊肉、粉丝鸽蛋、羊肉葫茄等传统菜肴都做工考究、色香味美。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走南闯北临夏人的足迹,临夏清真饮食在祖国各地广泛传播。

阅读全文

与甘肃省六大特色产业贷款余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银行消费贷款取消 浏览:8
贷款车过户需要多久 浏览:350
青岛就业创业政策小额担保贷款 浏览:979
赣州二套房商业贷款首付比例 浏览:816
外地人可以在武汉抵押贷款吗 浏览:252
随州银兴贷款有限公司 浏览:13
工作只有四个月可以在平安贷款吗 浏览:276
农村信用社房贷款利率表2020最新版5月 浏览:907
现房抵押贷款放贷时间 浏览:985
房贷20年贷款30万利息是多少钱 浏览:1000
网上快速申请贷款 浏览:303
开发商有什么证房子可以贷款 浏览:562
网上贷款不能租电动车吗 浏览:340
担保贷款买房有什么风险 浏览:134
不查黑户的手机贷款 浏览:641
贷款房怎么才可以过户 浏览:130
土地使用权能单独抵押贷款吗 浏览:518
逾期记录农村信用社贷款 浏览:3
征信里面出现维仕融资担保有限公司逾期贷款 浏览:782
夫妻贷款供房主借款人 浏览: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