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陕西脱贫巩固贷是什么意思
陕西脱贫巩固贷意思如下:
这里的“脱贫巩固贷”指的是陕西信用合作社推出的为建档立卡已脱贫人口在后续发展生产和开展经营方面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的一种贷款产品。
目前,陕西信合已为陕西省25997户建档立卡已脱贫农户进行了信贷支持,贷款余额9.3亿元。2021年新推出“脱贫巩固贷”产品仅2个多月,累计发放993户,投放信贷资金达4438万元,范围涉及辖内7地市26家行社,从而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目标发挥出积极作用。
脱贫攻坚的历史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努力,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
截至2014年底,中国仍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
B. 夫妻有一方有贷款另一方能贷款不
配偶有信贷,只要不具有逾期记录的,另一方可以贷款。银行调查贷款人征信记录是以家庭为单位,夫妻一方两年内连续三次逾期还款或累计六次逾期还款信用记录不良的,银行都会拒绝放贷。
【拓展资料】
贷款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按一定利率和必须归还等条件出借货币资金的一种信用活动形式。广义的贷款指贷款、贴现、透支等出贷资金的总称。银行通过贷款的方式将所集中的货币和货币资金投放出去,可以满足社会扩大再生产对补充资金的需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银行也可以由此取得贷款利息收入,增加银行自身的积累。
央行发布的《2012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12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2.99万亿元,同比增长15%。房地产贷款余额12.11万亿元,同比增长12.8%。报告显示,房地产贷款增速回升。
去年末,主要金融机构及主要农村金融机构、城市信用社、外资银行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12.11万亿元,同比增长12.8%,比上季度末高0.6个百分点;全年增加1.35万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17.4%,比前三季度高2个百分点。
年末,地产开发贷款余额8630亿元,同比增长12.4%,增速比上季度末高5.1个百分点。房产开发贷款余额3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比上季度末低1.4个百分点。个人购房贷款余额8.1万亿元,同比增长13.5%,增速比上季度末高0.9个百分点。
很多资金需求者在银行贷款签订协议时显得非常的随意。其实这种潇洒行为说明了他们缺乏良好的融资理财意识,往往就会在贷款时多掏利息,造成人为的“高息”。因为有些银行的贷款形式会让资金需求者在无形中多掏利息。例如,留置存款余额贷款和预扣利息贷款。
所谓留置存款余额贷款即资金需求者向银行取得贷款时,银行要求其从贷款本金中留置一部分存入该银行账户,以制约资金需求者在贷款本息到期时能如期偿还。但就资金需求者来讲,贷款本金被打了折扣就等于多支付了利息。
C. 陕西的交通
2011年,全省航线里程达到898628公里。航线条数373,国际航线44,港澳航线8条。通航城市165个,国际航线通航城市44个,港澳航线通航城市5个。运输网密度4.367公里/平方公里。全年旅客发送量777万人,货物发送量8万吨,货物周转量116百万吨公里。
机场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
汉中城固机场
榆林榆阳机场
宝鸡机场
安康机场 2010年陕西GDP总量居全国16位(由2005年的20位提升至2010的16位),正式跨入中国“万亿省份俱乐部”。
2012年陕西GDP总量为14457.84亿元,较上年增速15.51%。快于全国平均水平6.2%,居西部第一。在全国排名16位,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人均GDP为38608元人民币,合6204美元(2012年末)继续领跑西部,人均GDP(接近湖北省38642元)居全国14位。
2014年,陕西省完成生产总值17689.94亿元,比上年增长9.7%;人均生产总值46929元。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709.69亿元。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6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32元。 工业
2014年,陕西省全部工业增加值8090.39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3%。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1.2%,轻工业增长12.1%;分工业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10.0%,制造业增长12.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8.3%;能源工业增加值增长8.5%,非能源工业增长14.8%;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11.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8313.64亿元,比上年增长7.8%;利润1706.45亿元,下降12.4%;税金总额1600.86亿元,增长16.9%。
建筑业
2014年,陕西省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650.89亿元。资质以上建筑业累计实现总产值4557.71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764.24亿元。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共签订合同额8829.46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3031.28万平方米。 国内贸易
2014年,陕西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72.84亿元。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3732.26亿元。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额5035.05亿元;餐饮收入537.79亿元,增长8.6%。在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中,餐饮收入191.33亿元;商品零售3540.93亿元。其中,吃类商品369.75亿元;穿类商品515.07亿元;用类商品2656.11亿元。
对外经济
2014年,陕西省外贸进出口总值1683.53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855.54亿元;进口827.99亿元。在进出口总值中,进料加工贸易935.81亿元。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41个。合同外资58.5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1.76亿美元。全年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11.69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7.88亿美元;对外劳务人员实际收入总额11946万美元。
金融业
2014年末,陕西省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8288.7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9174.05亿元。全省境内证券公司3家。各类证券营业部179家(含外地公司在陕西的营业部)。期末证券开户数248.10万户;证券市场各类证券交易额23096.30亿元。全年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476.75亿元;保险业累计赔付支出179.74亿元。
D. 陕西省延安是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延安市坚持“依托资源、面向市场、择优开发、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大力开发特色主导产业,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速度,城乡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达到96.2亿元;粮食总产66.6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444元;财政总收入18.0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8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亿元。全市生产总值713.27亿元,增长15.7%,增幅高于上年同期1.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全国6.7个百分点,在全省十市中居第四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15亿元,增长7.1%,拉动总体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0%。第二产业增加值575.61亿元,增长17.0%,拉动总体经济增长13.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5.6%。第三产业增加值85.51亿元,增长12.7%,拉动总体经济增长1.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1.4%。三次产业的结构为7.3:80.7:12。人均生产总值达33332元,折合4831美元,较上年净增4657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5.1%,人均生产总值在全省十市中位居第一位。 ——群众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主导产业开发初具规模。“七五”以来,大力推广了地膜覆盖、大垄沟种植、适时早播等旱作农业技术,粮食产量先后跨越了6亿公斤、7亿公斤、8亿公斤和9亿公斤四个台阶,2000年在遭受干旱等多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农村人均生产粮食仍稳定在500公斤左右,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烟、果、羊、薯四大主导产业开发初具规模。2000年,全市烤烟产量1.95万吨,苹果总产43.68万吨,羊子存栏91.64万只,薯类总产74.19万吨,以主导产业为主的多种经营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止1999年,全市8个国定贫困县全部实现越线目标,扶贫攻坚取得阶段性胜利。 ——山川秀美工程全面启动,水土流失治理步伐进一步加快。引进外资治理的延河流域、杏子河流域等取得显著成效,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和一致赞誉。山川秀美工程建设全面启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到2000年底,全市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9万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5.1%,农民人均基本农田达到2.4亩,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初步形成以能源开发为主体的工业布局,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2000年,全市独立核算国有工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产值96.9亿元(现价),增长4.9%。石油、煤炭、卷烟、电力四大骨干产业继续发挥了支撑经济全局的作用。全市原油产量246万吨,原油加工量306万吨;规模以上企业原煤产量148.52万吨;卷烟产量14.49万箱;发电量3.39亿千瓦时。市编31户国有工业企业全年实现税金1.8亿元,利润4.19亿元,保持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财税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市场日趋活跃。200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18.02亿元,增长26.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89亿元,比上年增长23.1%;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97.6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0.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84.9亿元。全市商业网点1.43万个,其中个体1.4万个,集贸市场195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5亿元,城乡市场繁荣活跃。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延安机场经过扩建,可以起降大、中型飞机,延安——西安、延安——北京航线保持畅通。西延铁路于1992年8月全线开通营运,神延铁路年内将建成通车。铜川至黄陵高速公路基本竣工,延安至安塞高速公路正在加紧建设,城乡电网改造基本完成,延安邮区中心即将投入使用。1996年底,全市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路、村村通电、村村具备通程控电话条件”的“三通”目标。 ——对外经济技术协作力度加大,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先后与山东省潍坊市,江苏省连云港市、盐城市、无锡市、福建省福州市,上海宝山区,北京石景山区,深圳龙岗区等市区缔结了友好关系,与上海市卢湾区达成了建立友好市区意向。引进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和世行资金实施了杏子河、延河流域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效果。世行贷款延河流域治理二期项目、德援造林项目、比利时援助的农村人畜饮水项目,联合国扶贫项目和日元农业综合开发、城镇供水等项目正在组织实施。与德国埃尔富特市正式缔结友好城市关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开始启动。 ——社会事业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0年,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4918所,在校学生51.65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23%。196个乡镇全部完成了“普九”任务,7个县完成了“普九”任务,全市提前两年完成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任务。初级卫生保健网络逐步健全,长期危害群众健康的克山病、地甲病、大骨节、氟中毒等地方病基本得到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48‰。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83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8.13平方米;农民人均纯收入1444元,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2.46平方米。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82亿元,电话总数达15.38万户,电话普及率8.2部/百人。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88.7%和91.2%。 党中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为延安在新世纪的更大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延安人民将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坚定不移地实施“面向市场、发挥优势、调整结构、突显特色”的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富民强市和缩小差距两大任务和山川秀美工程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城市化建设和实施科教兴延战略等工作重点,加快特色经济开发步伐,进一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建设一个富裕、民主、文明、开放的新延安。
E. 陕西省在2015年gdp的总量是多少
2015年,陕西出台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稳增长”强力政策措施,全省经济增速逐季回升。初步核算,2015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8171.86亿元,比上年增长8%,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
成绩 全年经济总量前移至第15位
2015年一季度GDP增速仅为6.9%,近20年来首次低于全国增速。陕西采取一系列举措追赶超越,全年实现了8%的增长速度。同时,支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如工业、投资等增速出现大幅回落。
2015年我省GDP增速较前三季度、上半年和一季度分别加快0.4、0.7和1.1个百分点,呈逐季回升态势。总量超过内蒙古,位次前移至全国第15位。
亮点 第三产业增速赶超GDP增速
记者昨日获悉,第三产业占比提升,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成为2015年全省经济企稳回升的重要支撑力量。
“十二五”前四年,我省第三产业增速一直低于GDP增速。2015年第三产业增速开始高出GDP增速1.6个百分点。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9.7%,较2014年提高2.7个百分点,为2004年以来的最高值。
走势 今年经济发展将呈良好开局
昨日,省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张晓光表示,因为服务业、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大,与全国一样,融入服务业带动经济增长的大格局中,因此“今年陕西经济发展会有一个良好的开局”。
记者了解到,因为陕西地理位置优越,加上工业体系完善,陕西经济发展面临着“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难得机遇。此外,陕西科技力量、教育资源在全国雄踞前列,面临着创新发展的机遇。
但是经济发展中有一些问题不容忽视。如国际大宗产品、能源价格还在波动;农村脱贫任务依然繁重;煤炭、水泥、钢材等产业产能过剩,去产能对经济发展也会带来一定影响。
农业:实现“十二连丰”
农业稳定增长,连续12年稳定在千万吨以上,属丰产,苹果、猕猴桃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2015年,粮食产量达到1226.8万吨,比上年增长2.4%,实现“十二连丰”。其中,夏粮产量491.7万吨,秋粮产量735.1万吨。全年生猪存栏845.99万头、牛存栏146.75万头,比上年分别下降3.8%和2.6%;家禽存栏6733.62万只、羊存栏701.93万只,分别增长1.7%和0.3%;猪牛羊禽肉类产量114.68万吨,下降0.4%;牛奶产量141.19万吨,下降2.4%。
工业:走出低谷
工业缓中企稳。主要支柱产业能源工业逐步走出低谷,增加值增速由一季度的下降1.3%转为全年增长1.5%。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其中,轻工业增长13.5%,重工业增长5.8%。分能源和非能源工业看,能源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非能源工业增长13%,增速高于能源工业11.5个百分点。从高技术产业看,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5.9%,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8.9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7%。
投资:稳步增长
2015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9826.65亿元,比上年增长8%。其中,民间投资9066.37亿元,增长7.5%,占固定资产投资的45.7%。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2.8%,较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2494.29亿元,比上年增长2.8%;商品房销售面积2978.94万平方米,下降3.7%。
消费:稳中趋好
全省社会消费品市场稳中趋缓、缓中向好。2015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78.11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4055.06亿元,增长7.7%。在商品零售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3855.55亿元,比上年增长7.8%。按用途分,吃类商品零售469.33亿元,增长16.8%;穿类524.77亿元,增长9.7%;用类2861.45亿元,增长6.2%。
外贸:高速增长
2015年,金融存贷款稳定增加。年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1760.61亿元,较年初新增2913.23亿元。其中,新增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2460.44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达84.5%。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2415.24亿元,较年初新增3996.96亿元。
同时,对外贸易高速增长。2015年全省进出口总额1895.66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其中出口918.52亿元,增长7.4%;进口977.14亿元,增长18.4%。
F. 陕西公积金贷款最高能贷多少
申请西安住房公积金贷款时,缴存的为西安公积金,并且个人住房公积金的缴存账户按月连续足额缴存12个月(含)以上(从贷款申请时先前推12个月),且缴存账户状态正常;账户余额决定最高贷款额度,月还款额不超过家庭月工资收入50%。还需提供征信报告综合审批。
一、借款人及配偶缴存账户余额合计不足5000元的,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20万元。
二、借款人及配偶缴存账户余额合计超过5000元不足1万元的,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25万元。
三、借款人及配偶缴存账户余额合计超过1万元不足2万元的,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30万元。
四、外地转入公积金,外地缴存时间和西安缴存时间没有断缴的,时间和余额均可累加;出现断缴的,只累加余额。职工出具转移单复印件,公积金缴存系统里外地转入的余额显示必须是“外部转入”。
账户余额超出两万元以上:贷款额度=(借款人公积金缴存账户余额+配偶公积金缴存账户余额)×倍数(15倍)×缴存时间系数。
G. 个人卡收货款是否违法
个人卡收货款是违法的。
根据《商业银行法》第四十八条,企业事业单位可以自主选择一家商业银行的营业场所开立一个办理日常转账结算和现金收付的基本账户,不得开立两个以上基本账户。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单位的资金以个人名义开立账户存储。
【拓展资料】
全国性商业银行法人制定的计、结息规则和存贷款业务的计息方法,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备案并告知客户;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法人报人民银行分行、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备案并告知客户;农村信用社县联社法人可根据所在县农村信用社的实际情况制定计、结息规则和存贷款业务的计息方法,报人民银行分行、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备案,并由农村信用社法人告知客户。
借款人提供建设银行认可的质押、抵押、第三方保证或具有一定信用资格后,银行核定借款人相应的质押额度、抵押额度、保证额度或信用额度。质押额度不超过借款人提供的质押权利凭证票面价值的90%;抵押额度不超过抵押物评估价值的70%;信用额度和保证额度根据借款人的信用等级确定。
央行发布的《2012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12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2.99万亿元,同比增长15%。房地产贷款余额12.11万亿元,同比增长12.8%。报告显示,房地产贷款增速回升。
去年末,主要金融机构及主要农村金融机构、城市信用社、外资银行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12.11万亿元,同比增长12.8%,比上季度末高0.6个百分点;全年增加1.35万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17.4%,比前三季度高2个百分点。
年末,地产开发贷款余额8630亿元,同比增长12.4%,增速比上季度末高5.1个百分点。房产开发贷款余额3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比上季度末低1.4个百分点。个人购房贷款余额8.1万亿元,同比增长13.5%,增速比上季度末高0.9个百分点。
H. 陕西改革开放三十年
改革开放30年来,全市人民在历届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按照“依托资源、面向市场、择优开发、重点突破”的发展思路,大力开发以石油产业为支柱的主导产业,彻底改变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结构。尤其是近年来实施的“能源化工强市、绿色产业富民、红色旅游兴业”三大发展战略,带动全市总体经济在“十五”时期高位运行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为延安市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30年来,全市改革开放逐步向纵深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社会商品日益丰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国民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态势。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变化明显。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从经济总量看:改革开放初的1978年全市的经济总量(GDP)只有3.44亿元,在全省十市中仅高于铜川市位居第9位;2000年全市的经济总量(GDP)突破100亿元,达到130.63亿元,在全省十市中位居第6位;2007年超越500亿元,达到594.03亿元,在全省十市中位居第4位,比1978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0.9%。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1.59亿元,比1978年增长3.2倍,年均增长5.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79.93亿元,比1978年增长41倍,年均增长13.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2.51亿元,比1978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10.7%。人均生产总值1978年只有238元,比全省低53元;2007年达到27921元,比全省高出13571元,在全省十地市中位居第一位。1978年全市日均创造GDP仅为94万元,2007年日均达到16275万元,是1978年的173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3417元,人均财力连续五年在全省十地市中位居第一。从分时期看:生产总值1978年-1990年年平均增长9.1%;1990年-2000年年平均增长10.1%;2000年-2007年年平均增长15.2%,呈现出逐期走高的态势。
经济结构变化显著。延安市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属于干旱半干旱性气候,在改革开放的前20年,基本上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全市的总体经济结构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到全市经济总量的50%以上。改革开放30年来,延安市在农村积极推行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在城市不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积极推行企业改制,全市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占比重迅速提升,并于1991年首次超过农业,工业化城市的特征明显显现。2000年以来,延安市坚持“两带动,一支撑”的经济发展战略,全市总体经济实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工业特别是石油工业对全市总体经济和财政的支撑、主导、带动作用迅速增强,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市经济总量的75%以上,其中石油工业就占70%以上,产业结构明显改善,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52.6%:27.4%:20.0%调整为2007年7.0%:80.8%:12.2%。
二、农业生产稳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延安市通过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富民政策,改革农村经济体制,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特别是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出台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以苹果、草蓄、棚栽为主的三大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2007年全市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达70.41亿元,比1978年增长6.2倍,年均增长7.1%,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主要农产品显著增加。30年来,全市粮食产量先后跨越50万吨、60万吨、70万吨、80万吨几个台阶,1998年产量97.7万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近年来,由于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粮食产量一直稳定在70万吨左右。2007年粮食产量76.07万吨,比1978年增长92.2%,年均增长2.3%;由于果业“大改形、强拉支、巧施肥、无公害”四大技术的推广应用,全市苹果的产量、质量、优果率和效益大幅提升。2007年苹果产量达到138.09万吨,比1978年增长1.58倍,年均增长19.1%;以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迅速发展,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2007年末全市拥有蔬菜大棚7.77万座,蔬菜产量达到55.15万吨。品种结构继续优化,蔬菜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油料产量稳步增长,2007年产量达到1.67万吨,比1978年增长4.1倍,年均增长5.8%;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引进优良畜草品种,推广扩大示范面积,草畜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2007年末全市人工种草保留面积390万亩,其中舍施存栏牛20万头,羊子67万只,生猪58万头,家禽330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6.51万吨,比1980年增长6.1倍,年均增长7.5%,奶类产量达到6290吨,比1980年增长24.6倍,年均增长12.8%,禽蛋产量达到1.84万吨,比1980年增长10.97倍,年均增长9.6%。同时形成了以延川的红枣、黄龙的核桃等区域性主导产业。30年的改革开放给全市的农业、农村带来了很大的变化,给农民带来了很多的实惠,大大提高了延安市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改善了生活质量。
三、工业生产快速增长,规模和效益迅速提高。改革开放30年以来,延安市从实际出发,逐步摸索出一条适合延安经济发展的路子,确立了“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的”工业发展指导思想,以石油、电力、煤炭、卷烟四大主导产业为依托的工业经济格局逐步形成。特别是1989年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加上工业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工业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善,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紧紧抓住国内外能源市场持续走好的重大机遇,全力加强石油产能建设,以石油为主的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石油工业支撑经济增长的骨干作用明显显现。截止2007年底,全市拥有年末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69个,全年完成产值(含长庆)892.58亿元,较1978年1.31亿元增加了891.27亿元。其中:石油工业完成产值819.8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91.85%,而1978年所占比重仅为7.6%,到1990年所占比重上升为53.3%,2000年上升为89.8%。全年实现增加值463.84亿元,其中石油工业实现增加值428.02亿元,占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2.3%,占到总体经济的72.1%。四大主导产业产品产量成倍增长。1978年全市生产原油(不含长庆油田)只有3.6万吨,1992年突破100万吨大关,达到101.35万吨,2007年达到887.53万吨,较1978年增长245.5倍,年均增长20.9%;原油加工量1980年仅为7.87万吨,1995年突破100万吨大关,达到118.95万吨,2007年达到934.6万吨,较1980年增长117.8倍,年均增长19.4%;煤炭1034.83万吨,较1978年增长7.8倍,年均增长7.8%;卷烟31.5万箱,较1978年增长14.3倍,年均增长9.9%;发电量2.94亿千瓦时,较1978年增长1.97倍,年均增长3.8%。
四、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投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2007年全市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5.33亿元(含跨市区项目完成投资),较1978年增长509倍,年均增长24.0%。从三次产业看,全市城镇投资用于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为1.96亿元、190.91亿元和72.85亿元,分别较1978年增长18倍、1900倍和437倍。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完成投资190.68亿元,较1978年增长1481.7倍,年均增长28.6%,其中:石油开采加工业完成投资166.21亿元。在第三产业投资中,交通运输、邮电及仓储业完成投资21.81亿元,较1978年增长3160倍,年均增长32.0%。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经济发展后劲持续增强。从1978年---2007年,全市全社会累计完成投资1275.88亿元。相继完成了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完成了黄延、安靖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新建了城市桥梁,拓宽了市区街道。集商业、住宿和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丽融大厦、旅游大厦等相继建成。建成了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23.01平方米。二室一厅、三室一厅、小高层、复式住宅、别墅,处处折射出居民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同时用于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基础产业、公共设施的投资成倍增长,建成了一大批骨干建设项目。为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五、伴随着红色旅游的升温,辐射带动第三产业全面发展。
1、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199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加大投资用于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了全市的生产、生活和投资环境。2007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9933公里,相当于1978年3.98倍,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砂石路的良好局面。拥有各种车辆12.13万辆,相当于1978年的15.5倍,其中:小型汽车4.5万辆,相当于1978年的178倍。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1779万人次,较1978年增长7.0倍,旅客周转量15.52亿人/公里,较1978年增长101.8倍;公路货运量1507万吨,较1978年增长16.3倍,货物周转量14.98亿吨/公里,较1978年增长14.6倍。西延铁路于1992年8月全线开通运营,神木--延安、榆林--安康、延安--上海、延安--北京铁路干线全线贯通。同时开通了延安―西安、延安―北京、延安―上海的航线,成为延安与外界沟通的重要桥梁。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国民经济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活跃了城乡市场,带动了全市十三个县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延安人民的生活面貌焕然一新。
2、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2007年全市拥有邮电局所206个,是1978年的1.3倍,职工人数达2943人,是1978年的1.8倍。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2.04亿元,是1978年的549倍,年均增长24.3%。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45.96万户,是1978年的98倍。其中:城市用户16.95万户,是1978年的77倍;农村用户18.22万户,是1978年132倍;小灵通用户10.79万户,是2002年的10倍;电话普及率为 21.5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50.96万户,1999年仅有2.6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达5.3万户。
3、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带动全市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改革开放30年来,全市消费品市场规模逐年扩大,市场商品琳琅满目,呈现出兴旺的景象。居民消费方式进一步转变,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私人汽车、体育用品类、旅游、与住房相关的消费高位增长,消费需求明显扩张,增长速度迅速提升。200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04亿元,较1978年增长41倍,年均增长13.8%。从城乡看:城乡市场持续升温,差距逐步缩小。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6.28亿元,较1978年增长60.2倍,年均增长15.2%,农村消费品零售额33.76亿元,较1978年增长32.7倍,年均增长12.9%。从行业看:住宿和餐饮业增势强劲。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8.33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其他行业零售额0.82亿元,增长19.1%,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50.89亿元,增长15.7%。批发和零售、和住宿餐饮业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消费水平,市场上名、优、特、新商品层出不穷,消费者地位逐步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4、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游客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随着红色旅游的不断深入,全市来延旅游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实现“双丰收”,对全市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007年全市共接待旅游人数650.12万人次,比2000年增长2.5倍,其中:海外旅游者达2.2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01亿元,比2000年增长7.4倍,其中:实现外汇收入219.63万美元,旅游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创历史新高。旅游综合收入占全市第三产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12.7上升到2007年的48.3%,上升了35.6个百分点;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3.2%上升到2007年的5.9%,上升了2.7个百分点。
六、财政收入快速增长,金融机构存贷款显著增加。改革开放30年来,财政收支快速增长,有力地支持了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维护了改革稳定发展的大局。1978年全市财政收入只有2509万元。2005年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到200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175.4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2.69亿元,较1978年增长288.7倍,年均增长21.6%。2001年―2005年财政收支完成情况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也是延安市财政发展最好的时期,收入持续高速增长,支出总量不断增加,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2001年至2005年在主导产业石油工业的强力拉动下,全市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269.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0.4亿元,年均递增高达42.9%和38.4%。2007年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01.07亿元,较1978年增长92.6倍,年均增长16.9%,其中用于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3.14亿元,1978年仅为1264万元;用于文化、教育、卫生支出25.6亿元,1978年仅为2060万元;用于农林水利事务支出14.27亿元,1978年仅为2766万元。
2007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42.05亿元,较1978年增长516.6倍,年均增长24.0%,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00.22亿元,较1978年增长752.8倍,年均增长25.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19.82亿元,较1978年增长115.9倍,年均增长17.8%。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052.39亿元,较1978年增长682.4倍,年均增长25.2%;金融机构现金支出1086.72亿元,较1978年增长622.1倍,年均增长24.8%。有力地支持了延安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801元,较2000年增长92.8%,年均增长9.8%;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845元,较1978年增长52.7倍,年均增长14.7 %。2003年―2007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五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3140元,较1978年增长39.9倍,年均增长13.7 %。随着收入的增加,城乡居民储蓄迅速增加,人均储蓄由1978年的18元,增加到2007年的9411元,增长了522倍。
居民消费结构逐步优化,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改革开放30年来,全市人民用于食品、衣着、居住、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家庭设备及用品等方面支出均有不同程度提高,除了食品和居住人们必须的消费支出外,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比重提高迅速。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8713元,其中用于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为1286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763元,其中用于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为321元。伴随家庭收入增长提速,居民消费理念出现可喜变化,消费质量明显提高,消费结构渐趋合理,吃饭注重营养,穿衣讲究个性,出行讲究方便快捷。足以证明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越来越注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加,并逐渐向高档化发展。2007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彩电达122.5台,比2000年增长1.5倍;拥有冰箱87.5台,比2000年增长1.7倍;拥有普通电话85部,比2000年增长6.7倍;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移动电话188.75部。与此同时,家用电脑、轿车等高档消费品也逐渐进入全市城乡居民家庭,且拥有量不断上升。2007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电脑达36台。
八、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1、科技事业迅速发展,科技项目争取和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2007年全市共有科技活动的单位43个,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2318人。其中:科技系统从事科技活动的单位有17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57人;大中型工业企业从事科技活动的单位有5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743人。科技队伍进一步壮大,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全市共征集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78项,其中:争取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批准立项的科技项目19项,共争取经费910万元,争取经费额较上年增长5.6倍,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争取经费234万元,省级项目17项,争取经费676万元。全年申请专利112件,比上年增加40件,增长55.6%,其中 2007年授权专利29件。实施各类科技研究与发展计划91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22项;市级66项。
2、教育事业改革稳步推进。30年来全市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四制”改革稳步推进,“普九”任务全面完成。2007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学校数1804所,拥有教职工3.25万人,在校学生46.8万人。其中:职业技术学院1所,拥有教职工844人,在校学生5663人;中等专业学校2所,拥有教职工227人,在校学生2281人;普通中学173所,拥有教职工1.39万人,在校学生20.78万人;职业中学13所,拥有教职工818人,在校学生2.3万人;普通小学1614所,拥有教职工1.53万人,在校学生21.33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76%。特殊教育学校4所,在校学生248人。幼儿园233所,在园幼儿达4.31万人。延安唯一的一所大学¬¬―延安大学,是由毛泽东同志亲自命名,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大学,成立于1941年,其办学历史可上溯到1937年。经过60多年的办学历程,延安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文、理、工、管、医、教、经、法等学科门类较为齐全教育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学、陕西省省属重点大学。学校面向全国招生,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各类在校学生1.6万人,拥有教职工1438人。学校下设15个普通学院和一个独立学院47个本科专业和24个硕士点,拥有40多个研究机构。 政府用于教育事业的投入持续增加,2007年地方财政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达16.94亿元,较1978年增长81.2倍,年均增长16.4%。职业技术教育、民办教育已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亮点。
3、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快速发展。30年来,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7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5个,从业人员661人;文化馆(站)171个,比1978年增加148个,从业人员421人,比1978年增加了291人;公共图书馆13个,从业人员168人,藏书48.35万册;剧场、电影院14个,从业人员169人。全市拥有综合档案馆14个,馆藏档案42.05万卷(件)。各级文化部门挖掘整理了一批具有浓郁黄土气息的民间文化艺术,安塞的腰鼓、陕北大秧歌、农民的剪纸、陕北民歌等享誉海内外。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2007年全市拥有卫星电视地面收转站150615座;电视覆盖率由1978年的7%上升到2007年的96.87%。多频道、高清晰的数字电视正在全市逐步推广;广播覆盖率由1978年的24%上升到2007年的94.71%。《延安日报》全年发行315期,共计3.2万份。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对促进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宣传和导向作用。
4、医疗卫生事业有序发展。随着国家医疗制度的改革,从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再到遍及城乡的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得到较好的诠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成为可能。截止2007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卫生所、医务室)418个,较1978年增长16.1%;床位7190张,较1978年增长1.4倍;卫生技术人员8605人,较1978年增长1.6倍。农村村级卫生服务网进一步完善,村卫生室达到1217个,拥有乡村医生1179人,卫生员223人。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0人。6个县区实施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完成36个乡镇卫生院标准化改造和县区传染病区(科)建设,市传染病医院主体建设完工。
5、体育设施得以改善,体育事业再上新台阶。近年来,全市体育事业坚持以贯彻实施中、省、市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全民健身计划》、《奥运争光计划》为重点,以创建陕西体育强市为目标,狠抓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和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全市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2007年,全市在参加省以上比赛中共获得金杯8樽,银杯3樽,铜杯1樽。金牌125枚;银牌112枚;铜牌80枚。全市共有体育场所14个,在校学生体育达标率为86.8%。以居民自发组织的集跳舞、扭秧歌、太极拳、扇子舞等不拘形式的体育活动场所随处可见。新建成的、能容纳万人就坐的体育场馆,标志着延安市体育事业迈上了新台阶。
6、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上年基本持平,低生育水平进一步稳定。根据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3.49万人。出生率为10.37‰,死亡率5.7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62‰。
7、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成效显著。2007年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按照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相关标准和全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书的要求,以努力营造“平面整洁、立面规范,空间协调、动静有序,安全舒适、文明和谐”的城市环境为目标,以提高城市净化、美化、绿化、亮化水平为着力点开展工作,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成效显著。全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3%、30.39%和7.95平方米;全年共清运和处理生活垃圾8.13万吨,垃圾清运及时率达到98%以上,进场垃圾处理率100%、无害化处理率81%;污水收集率达到75%,污水处理综合合格率达95%以上。城市供应能力进一步加大。全年共完成供水1343.72万吨,水质综合合格率达99.92%;销售天然气3089.8万方,销售液化气5418.28吨,燃气普及率达93%;全年新增供热面积32万平方米,总供热面积达268万平方米。特别是1999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以来,延安到处是青山环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8、社会保障覆盖面继续扩大。2007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17.1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13.4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达19.2万人。2007年末全市拥有社会福利院 26个,床位941张。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的城乡居民为20.35万人,其中城市6.45万人,农村13.9万人。城镇和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分别达到52.99%和23.8%。
希望了以帮帮你了。
I. 陕西信合的大事记
2003年
2003年11月 陕西省政府成立陕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省联社)筹备组。
2003年11月 陕西省政府批准组建省联社。
2003年12月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复同意《陕西省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
2004年
2004年1月 陕西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动员大会暨省联社发起人会议在杨凌召开。
2004年6月 6月21日,省联社创立大会暨第一届社员代表大会、全省农村信用社半年工作会议在西安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省联社第一届理事会。同日,省联社一届一次理事会选举贾湘为省联社一届理事会理事长;聘任季钧为为省联社主任;聘任文瑞盈为省联社副主任。
2004年8月 省联社正式挂牌开业。
2004年8月 省联社正式启动综合业务网络系统建设项目。
2004年9月 省联社召开了全省农村信用社改制会议,全面启动改制工作。
2004年10月—11月 省联社各地市办事处相继组建成立。
2004年11月 在陕西省银监局的指导下,统一法人社改制在安康汉滨社试点成功。
2004年12月 省联社出台《陕西省农村信用社劳动用工薪酬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拉开了全省农村信用社经营机制转换的帷幕。
2004年12月 省联社成立党委和纪委。
2005年
2005年5月 全省农村信用社开始代理发放城镇低保户低保资金。
2005年6月 中共陕西省委任命杨建新为省联社党委书记。
2005年6月 省联社出台《陕西省农村信用社培训工作意见》,建立了省联社、办事处、县联社分工负责的培训机制。
2005年7月 省联社下发《陕西省农村信用社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试行)》,在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推行法人客户信用等级评定工作。
2005年7月 7月30日,省联社召开一届二次社员大会暨年中工作会。同日,省联社一届七次理事会选举杨建新为省联社理事长。
2005年8月 我省第一家农村合作银行—陕西神木农村合作银行挂牌开业。
2005年10月 省政府办公厅下发《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帮助农村信用社清收旧贷依法打击逃废债行为的通知》。
2005年11月 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任命闫树昶为省联社纪委书记。
2005年11月 综合业务网络系统核心业务系统在渭南临渭联社试点上线成功。
2005年12月 全省农村信用社开始代办“安贷宝”业务。
2006年
2006年3月 省联社设立监察室。
2006年4月 成功接入人行现代化支付系统小额支付业务。
2006年10月 成功将大额支付业务由小前置系统切换到综合业务系统,实现了通过综合业务系统同时办理大额、小额支付业务。
2006年10月 在曲江会展中心举行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和富秦卡首发开通仪式。
2006年11月 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基本结束,标志着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完成了以期限管理为基础的四级分类管理向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五级分类管理的过渡。
2006年12月 农民工银行卡业务、富秦卡业务系统全面上线,获得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的高度赞扬。
2007年
2007年1月 1104报表系统上线。
2007年7月 各办事处组建成立稽核大队。
2007年8月 省联社一届十六次理事会聘任赵永军为省联社主任。
2007年8月 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全面完成非信贷资产分类工作,标志着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实现了资产全面风险管理。
2007年8月 农村信用社开始代理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助学贷款结算业务。
2007年11月 接入全国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开通农信银实时汇兑、银行汇票、通存通兑业务。
2007年12月 省政府批准建立农村信用社风险统筹金。
2007年12月 开通10106262电话客户服务系统,提供24小时无间断的服务。
2008年
2008年3月 自助服务系统上线。
2008年5月 开通陕西信合第一个银联网项目--兴业银行柜面通及代理理财业务。
2008年5月 省联社设立战略决策委员会、资产风险管理委员会、授信业务审查委员会和财务审批委员会,进一步理顺了省联社决策体系。
2008年7月 信贷及资产风险管理系统全面上线运行,标志着全省信贷风险管理工作初步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2008年8月 陕西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统计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完成并顺利上线。
2008年12月 开发出富秦家乐卡新业务品种,标志着银行卡业务的创新迈上了新的征程,并获得省政府、人民银行、银监局的高度评价。
2008年12月 省联社与陕西省林业厅签订《全面业务合作协议》。
2008年12月 省联社与陕西省中小企业促进局签订《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合作协议》。
2008年12月 省联社在开发试点基础上在全省推广了林权质押贷款业务。
2009年
2009年2月 陕西省监察厅出台《关于清理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拖欠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的通知》。
2009年3月 陕西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突破1000亿元大关,实现了业务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2009年3月 神木农村商业银行获准筹建,标志着我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第一家股份制银行改革正式启动。
2009年5月 省政府出台《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意见》。
2009年5月 省联社分别与九地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009年8月 组建了省联社稽核大队。
2009年8月 8月10日,省联社第二届社员代表大会在西安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省联社第二届理事会;8月11日,二届一次理事会选举杨建新为二届理事会理事长,赵永军和陈又林为副理事长;聘任赵永军为省联社主任,聘任文瑞盈和王旭明为省联社副主任。
2009年9月 9月28日省联社组织举办了“庆祝建国60周年暨省联社成立5周年文艺晚会”,丰富了职工的文化生活,增强了信合系统的凝聚力。
2009年12月 陕西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办公信息系统上线运行。
2013年网上银行普及使用,方便广大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