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为何65%的美国成年人有债务,25%的人到死都在还债
美国是一个众所皆知的负债国家,不仅仅是国家负债,美国的民众基本上也个个负债,美国的个人负债是全球第一,但是美国民众并不为此发愁,因为美国的金融业发展促进了美国贷款行业发展,贷款已经融入了美国民众生活中的每一层面,他们的读书以及生活都会依靠着贷款。面对这样的现象,美国有机构对此进行过调查,美国的大部分中产阶级的人群都十分焦虑,而且感觉非常不幸福,因为提前消费导致他们每个月不得不偿还各种各样的债务,即使这都是建立在美国不低的工资和美国经济好转的前提下,但是仍然有30%的人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财务问题,他们甚至很难按时还款,有的人甚至出来工作10年都还没能还完学生贷款。
② 为什么在美国年薪 10 万美元还哭穷
在曼哈顿中城上班的Alex天天向朋友们哭穷,抱怨自己收入低生活艰难。他本科毕业才两年,年薪相对不高但也有10万美元,远远超过一般美国家庭的收入,也超过纽约本科毕业两年工作者的平均收入。根据美国统计局去年9月的报告,美国家庭收入中位数2015年为55,775美元。Alex这个上班两年的单身汉,收入几乎达到家庭收入中位数的两倍,绝对算不上低收入。
但他为什么哭穷呢?
美国在世界GDP第一的位置上的100多年里,一向以财大气粗、出手阔绰著称。为什么年薪10万美元还觉得自己穷?
可支配收入领先世界
特朗普在推动税法改革时曾抨击美国税收太重阻碍了经济发展,其实美国的个人所得税在发达国家中并不算高。美国人扣除税收后的可支配收入在全球范围内依然领先不少。按照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研究报告,美国家庭平均可支配收入为41,071美元,在OECD38个国家中排名第一,远远超过OECD国家29,016美元的平均水平。在OECD成员国中,平均家庭可支配收入高的国家中除了美国,大多都是人口少而人均资源丰富的小国,如卢森堡、瑞士、挪威等。总体经济规模庞大的德国和日本的平均家庭可支配收入仅分别为31,925美元和27,323美元,显著低于美国。
美国人不仅收入高,而且拥有的家庭资产价值也高,不包括房产的平均家庭金融资产达到163,268美元,位居OECD国家之首。而德国平均家庭金融资产仅有49,822美元,日本人比较能存钱,平均家庭金融资产也不过92,818美元。
Alex相信,年轻白领要有一定的生活水准,不能脱离小伙伴们的圈子,所以宁可不存退休金也不愿意搬去房租相对便宜的地方。他还时不时下了班和朋友去酒吧喝上两杯,平均每杯约10美元。尽管他也知道,同样的东西的酒吧价比超市价高上好几倍。
“我们什么时候会存钱呢?就是我们心里不确定的时候,未来越不确定,我们越需要存越多的钱。但美国人的心态非常乐观。而且这个社会一直是超前消费的。 车、房、大学学费都可以借,这个理念就是我先在当下享受,只要我能付20%,我就可以借剩下的80%。我不必把所有现金锁在一个地方。”霍莉说。
Alex的生活方式是美国人的一个缩影。他们一边抱怨自己没钱,一边宁愿不存钱也要潇洒地活出人样。
霍莉说,在美国,有钱可以得到很大的享受,但没钱的生活也够体面,对于中产阶级来说,年老后如果没钱,可以去住政府赞助的老年公寓,公寓内的一切设施都达到政府规定标准。当然,美国也有每天要付300到500美元的高级老年公寓,不过对中产阶级来说,这就不用想了。
③ 美国近几年的贷款利率变化情况
连续加息16次,每次0.25个基准点
④ 人均负债30万,全民进入“高负债”模式,美国究竟欠了多少钱
这个人均负债不是指的我们所说的美国政府发行的国债,而是美国机构债务和各地政府债务所以是说美国人欠了多少钱,而不是美国欠了多少钱。美国欠的钱,算上发行的国债和机构债务和地方债务,总共是34.3万亿,而美国的GDP是20.49万亿。在某种程度上,就算把美国卖了也还不上这些债务。
平均一个学生就背了3万多美元的贷款,刚入职的工资,还是税后的,交完房租、水电费、网费、日常开支,不问父母要钱就很好了,哪里有足够的余额来还贷款,所以无法按时还款的占了四分之一。美国的经济很大程度是建立在贷款上的,之前的数次金融危机也证明了这一点,泡沫总有一天会破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只能希望这泡沫碎得晚些。
⑤ 20,16年中国欠了多少外债还上了吗
中国新闻网2017-04-01 08:57:08
分享
中新社北京3月31日电 (夏宾)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31日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末,中国全口径外债余额为98551亿元人民币(等值14207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下同)。
从期限结构看,中长期外债余额占39%;短期外债余额占61%。短期外债余额中,与贸易有关的信贷占47.5%。
从机构部门看,广义政府债务余额占9%;中央银行债务余额占4%;银行债务余额为占42%;其他部门债务余额占30%;直接投资公司间贷款债务余额占15%。
国家外汇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总体来看,2016年末中国全口径外债余额呈稳步回升态势,风险总体可控。2016年末中国全口径外债余额较2015年末增加377亿美元,增幅为2.7%,外债总规模连续三个季度稳步增长。
据初步计算,2016年末中国负债率为13%,债务率为65%,偿债率为6%,短期外债和外汇储备比为29%,以上各项外债风险指标均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以内,中国外债风险总体可控。
负责人指出,中国对外债务去杠杆化进程基本完成,积累风险逐步释放。2016年末中国全口径外债余额较2014年末的历史高点下降3593亿美元。
具体来看,2014年末到2016年第一季度是中国企业对外债务去杠杆化的阶段。中国企业加快偿还有关债务,2015年全年下降3970亿美元,2016年第一季度下降515亿美元,有利于降低中国外债积累的风险,减少企业高杠杆经营和货币错配风险。
2016年第二季度以来,随着前期外债去杠杆化告一段落,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等便利企业跨境融资的政策落地,中国企业利用外债开始回升。2016年第二、第三、第四季度分别回升248亿、427亿和217亿美元。
负责人表示,中国企业将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等因素的变化,自主决定借用外债的时期、规模和币种结构,2017年中国的外债整体规模将呈稳步回升态势。
⑥ 美国近50年贷款利率
美国的银行贷款利率在2020年9月15日达3.25%年利率,相较于2020年的3.25%年利率保持不变。美国银行贷款利率数据按日更新,1980至2020期间平均值为7.5%年利率,共14867份观测结果。该数据的历史最高值出现于1981,达21.5%年利率,而历史最低值则出现于2020,为3.25%年利率。CEIC提供的美国银行贷款利率数据处于定期更新的状态。
贷款利率,是指借款期限内利息数额与本金额的比例。中国的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其确定的利率经国务院批准后执行。贷款利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利润在借款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分配比例,因而影响着借贷双方的经济利益。贷款利率因贷款种类和期限的不同而不同,同时也与借贷资金的稀缺程度相关。
贷款注意事项:
1、在申请贷款时,借款人对自己还款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根据自己的收入水平设计还款计划,并适当留有余地,不要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
2、选择适合的还款方式。等额还款方式和等额本金还款方式两种,还款方式一旦在合同中约定,在整个借款期间就不得更改。
3、每月按时还款避免罚息。从贷款发起的次月起,一般是次月的放款时间为还款日,不要因为自己的疏忽造成违约罚息,导致再次银行申请贷款时无法审批。
4、妥善保管好您的合同和借据,同时认真阅读合同的条款,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⑦ 贷款余额占gdp比重是多少
贷款余额占gdp比重--国内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国际先进水平
2003年国内银行业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历史最高,达117%。而今,在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衰退的今天,中国的银行贷款余额占GDP比重再超110%,达到112%。2009年4月末,国内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5.55亿元,超过同期国内GDP总额(约31.8万亿元)。
就在欧、美等银行业面对经济衰退,金融被流动性紧缩的阴霾所笼罩时,国内的银行业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半年时间里共新增贷款超过6万亿元,这一数字是2007年全年的1.2倍。
当前,国内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5.55亿元,这与近年来主要商业银行完成了改制上市,并获得了巨额的资本补充有关,目前国内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均达到国际先进银行的平均水平,充足的资本为信贷支持经济提供了保障。
贷款余额占gdp比重--中国银行业贷款占GDP比重超过了100%
这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数据。值得关注的是,国内商业银行贷款投放仍有继续增加的空间。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储蓄总额已经达到53万亿元,仍然有17万亿的存贷差,以及1.6万多亿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当前存贷比为67%,低于1991年到1994年100%以上的水平,以及1995年到1998年90%以上的水平。
时至今日,美国、英国、日本的银行体系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都不到100%,德国的银行资产占GDP的比例却达到150%,与美英等国家相比,德国以外向型企业和稳健的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比例,成为抗国际金融危机较好的国家。
⑧ 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对世界和中国经济的影响最新动态
易纲:美国资贷危机:起源、传导与启示
在当今的世界金融市场上,只要美欧日其中的一个主要国家、一种主要的金融产品(如次贷)或一个重量级的市场参与者(如对冲基金)出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全球性的,许多国家的机构和市场都可能受到冲击。这就进一步加深了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的概念。
那么,拉美危机是不是全球性的?亚洲危机是不是全球性的?俄罗斯出现还贷危机是不是全球性的?我认为在新兴市场上出现的危机可能不是全球性的。这是因为主要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在拉美、亚洲或者俄罗斯的参与程度不同,有的在拉美的仓位比较多,有的在亚洲的仓位比较多。当某个新兴市场出现问题的时候,这些大玩家中有的受的影响比较大,有的就不受什么影响,不会对全球的经济、金融产生大的冲击。
但美国、欧洲或者日本出现危机时情况就不同了。特别是美国和欧洲市场上出现的问题对全球的影响会比较大。这些大的投行、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在美国和欧洲市场上从事的业务很类似,面临的风险也很类似,这加深了金融一体化和金融市场传染的程度。我曾多次问我的同事和国外的朋友:美国市场和欧洲市场是一个市场还是两个市场?我最后得到的答案是:在金融市场上,美国和欧洲基本上是一个高度整合的市场。所以美国的次贷危机会对全球产生影响。
下面谈一下次贷危机是怎么起源的,又是怎么传导的。最后我想说的是,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是有限的,但是对我国发展金融市场、防范金融风险、加强监管协调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美国,按揭贷款可以按照借款人的信用和其他因素被分成:优质(prime)、类优(alternative)、次贷(subprime)。次贷是对信用记录比较差(有迟付、破产之类的欠佳信用记录)、信用记录不全、月收入没有达到住房抵押贷款申请标准、负债与收入的比例可能偏高的那些人发放的贷款。美国2001年次贷新增贷款大致有1000多亿美元,到2005-06年有了大幅度增加,2005年次贷新增贷款达到最高值6000亿美元,2007年大大减少。到2007年9月,次贷余额大致是1.5万亿美元。
次贷的发生与低利率有关系。2000年美国利率比较高,2001年开始降息,后来发生“911”事件,之后降息持续进行。经过25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6.5%降到了1%,并从2003年6月26日到2004年6月30日期间保持了一年多的时间。此后又加息17次,将利率从1%提高到5.25%。数据显示,次贷发生最快的时期是2003-06年,这几年也恰恰是利率最低的一段时期。当然,二者关系稍微存在一点滞后,但基本逻辑是很明确的。由于次贷很容易申请,美国在2003-06年房价涨得很厉害。美国的单户新房销售价格中值和美国房屋价格指数在2001-06年都涨得很快。可以说,高房价的部分原因是次贷过速发展造成的虚高需求。
现在美国有4万亿美元的按揭贷款证券化产品(即MBS),有1万亿美元的按揭贷款支持的商业票据(即ABCP)。还有其他一些金融衍生产品,其中用得最多的一种金融衍生产品是按揭贷款抵押债权(即CDO),有将近1万亿美元的规模。
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是:住房者/借款人从贷款人这里借到钱,贷款人将贷款转给特殊目的公司(就是SPV),SPV找到承销人把贷款打包并证券化,经过评级公司评级,该证券就可以在市场上出售。市场上的购买者包括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和对冲基金等,也有一些个人投资者。美国次贷确实分散了风险。美国的金融产品、金融衍生产品和金融创新都是全世界最先进的,次贷这样一种创新使得美国不够住房抵押贷款标准的居民买到了房子,同时通过贷款打包、证券化将风险分散到了全世界。谁是这次美国次贷危机最终的埋单者?现在看来,最终的埋单者中包括了欧洲国家的银行,当然美国自身也承担了部分损失。我们需要看到事物的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这种创新将风险分散到了全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创新的成功之处。另一方面是负面的影响也扩散到了全世界。美国仅仅1.5万亿美元的次贷就搅动了全球的金融市场,影响范围是非常大的。
次贷危机起源于利率的上升,房价由上升转为下降,形势发生了逆转。今年4月,美国次贷行业的第二大公司即新世纪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宣布倒闭。至2007年7月,严重拖欠(90天以上)的次贷比率接近15%。图三显示,美国次贷违约率在2004-05年比较低,在2006年开始上升,到2007年则达到了15%。这种违约率传导到了美国银行间市场、美国股市和欧洲股市。
传导的导火索是评级的下调。信息不对称使次贷衍生产品投资人对评级机构有较高的依赖度。评级机构只能用建立在历史数据之上的计量模型来推算违约概率。一旦房价、利率变化,模型原有的假设条件不复存在,评级机构需要对模型进行大幅度的调整。2007年7月,评级公司下调了一千多只按揭贷款抵押债权的评级,导致市场出现恐慌。监管当局对次贷问题也是有责任的,他们没有提前预警次贷风险。次贷危机爆发后,很多学者或市场上的研究人员对评级公司和监管当局有大量的负面评价。有些负面评论还是相当有根据的,提供了很多证据说明什么事件发生后评级公司是怎么反应的、监管当局是怎么反应的,结果导致投资者和公众对次贷问题的认识滞后。
很多规模庞大的对冲基金参与到次贷市场。美国对冲基金的总规模约2万亿美元,平均杠杆率3-4,对冲基金控制的资金高达8万亿美元,足以影响美国股市(20万亿美元)。许多对冲基金有相近似的证券组合和交易条件,实质上在相互交易。次贷危机出现之后,特别是8月3日,贝尔斯登(Bear
Stearns)宣布暂停赎回3只按揭贷款对冲基金,造成股市恐慌,引发骨牌效应。但是这种恐慌只持续了两三个礼拜,很快就恢复了平静。这与央行的救助行为有关。这次次贷危机实质上是一次流动性危机,使得整个信用衍生品的风险溢价提高,衍生品的规模大幅下降,特别是AB
CP难以发放。
这次受到次贷危机冲击的首先是美国按揭贷款银行和公司。次贷违约率13.33%,直接贷款损失约1730亿美元。根据不完整的统计,今年1-9月,美国按揭贷款市场的投资损失共计2820亿美元,其中投资次贷的损失2040亿美元,损失率10.8%。美国市场次贷规模只有1.5万亿美元,与此相关的证券化产品在市场上还是少数,但是其传染效应和由此造成的流动性的紧张与恐慌心理却蔓延到整个市场。另外一类损失者是购买了次贷衍生产品的各国银行、对冲基金和保险公司等,比如德国的银行就做次贷管道比较多。我们中国的银行在这个市场投资数量比较小,投资策略比较保守,所持产品的信用等级比较高,投资期限也比较长,所承担的次贷损失只占非常小的一个比例。次贷危机的冲击是一个过程。投资者如果持有到期则损失就会小一些。相比之下,如果投资期限比较短,不得不在高折价的情况下卖出,所受损失就比较大。第三类受害者是虽未购买次贷衍生产品,但依靠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融资的银行。比如被媒体报道最多的英国北岩银行。北岩银行存款很少,但是发放了很多住房抵押贷款,它的资金来源就是不断在市场上发行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由于次贷问题的冲击,北岩银行即使愿意付出很高的利率也不能将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发行出去,票据的承销商无法兑现承诺,造成北岩银行的现金流断裂,进而引发银行挤兑。
次贷危机正开始渗透到实体经济。渗入实体经济的渠道主要是房价。房价下跌使得整个形势雪上加霜。房价越跌,次贷借款人的房子就越难以销售出去,还款就出现困难。这时银行就可能把他们的房子拿来强制拍卖,这就导致房价进一步下跌。房价的下跌使得次贷借款人的负资产上升,进一步加深次贷危机。
今年二季度,美国房价指数较去年同期下降了3.2%。7月份20个主要城市的房价平均年度跌幅为3.9%,8月份旧房销售6个月连续下滑,新屋销售年率为七年来最低,新屋建筑量和建筑许可的绝对数均为12年来单月最低。
次贷危机出现后各国央行采取了救助措施。救助措施包括向银行间市场提供短期流动性贷款、做出保障性声明或承诺、增加贷款抵押品种、降低利率等措施。起初,关于救助也有争论。比如英国英格兰银行经过一两个星期之后才终于决定救助北岩银行。该行行长发布了郑重声明,坚持防范道德危险的重要性。他要让那些没有妥善管理风险的银行受到损失并学到教训,而不是一旦出现问题就由央行提供流动性。但是当危机发生后,这种理念还是要面对现实,最后英格兰银行还是决定救助。
需要注意的是,媒体报道时都是欧洲央行注资多少多少亿、美联储注资多少多少亿,其中的关键字是“注资”。实际上,央行提供流动性时需要商业银行提供抵押品,需要支付利息,不是无偿拨付。这都主要是为了防范道德风险,避免公众和金融机构有不切实际的预期。此外,央行的注资大多都是隔夜的,七天、一个月甚至三个月的注资是很少的。比如欧洲央行今天提供了900亿元的流动性,明天又提供了600亿元的流动性。其实第一天提供的900亿在第二天就到期了,第二天提供600亿元流动性时实际收回了300亿。有人将一段时间的注资金额加总起来得到了一个天文数字,这个数字是没有意义的。各国央行的一个救助措施是扩大抵押品范围。原来的抵押品只能是国债或者AAA级债券。扩大抵押品范围后金融机构就能借到更多的流动性。甚至有些折价的抵押品也可以按照面值来算。这体现了央行的救助行为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是原则还是救助都是短期的、有偿的。这个原则是需要强调的。
总的来说,各国央行出手坚决、迅速,从多方面连续采取行动;注意沟通,形成各主要央行间事实上的联手协调行动;大力救市的同时,妥善处理救市与预防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的关系。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是加大我国宏观调控的难度。美国有可能进入减息周期,美联储已经减息50个基点,市场预期本月底美联储还要减息25个基点。我国目前面临一些通胀的压力,今年央行已经五次提高利率。这样,美国减息,我国加息,就会增加美元贬值的压力,加大我国宏观调控的难度。我国还是要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直接融资,分散风险。虽然次贷危机造成了全世界的恐慌,但从正面上看,美国这种金融创新还是分散了风险,对我国还是有启示意义的。
展望未来,大家的意见并不是很一致。美国财长保尔森就认为需要两年或者更多的时间才能恢复信贷市场上的信心,格林斯潘则认为次贷危机高峰已过。我们的态度是认真地关注这件事,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使得我们中国的资本市场、债券市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得更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