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03年杭州常住人口636万的城市
)104.5亿元,增长13.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508.94亿元,增长13.1%;餐饮业64.42亿元,增长8.9%。
商品交易市场继续发展。年末全市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693个,其中生产资料市场101个,消费品市场592个。全年商品市场成交金额934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成交金额亿元以上的市场有67个,10亿元以上的有14个。
连锁超市继续发展。年末全市连锁零售餐饮企业60个,连锁门店975个,年零售额达到92.5亿元,比上年增长40.1%。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总量15697.79万吨,比上年增长9.4%。其中铁路438.46万吨,下降1.7%;公路11000万吨,增长5.9%;民航6.2万吨,增长8.9%;水运4253.13万吨,增长21.4%。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运输量22838.8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3%。其中铁路1534.27万人次,下降2.5%;公路21000万人次,增长9.3%;民航215.4万人次,增长11.1%;水运89.17万人次,下降17.5%。
“交通西进”,路网建设再续新篇。建成了绕城高速公路南线(全长123公里的杭州绕城高速公路实现了全线贯通)、杭州机场公路与杭甬杭金衢互通改造工程、03省道萧山东复线、104国道萧山钱江立交至同兴段、16省道桐庐至焦山段、01省道余杭段、富阳桥大线、104国道余杭西连接线、临安藻天线、淳安南浦大桥等“十大工程”。年末全市公路里程6692.8千米,其中高级公路里程1806.51千米,分别比上年增长2%和11.3%。
邮电通信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市电信业务总收入68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313万户,比上年增长24.7%;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47.29线/百人,其中市区56.4线/百人。全市移动电话用户395万户,比上年增长43.1%。年末全市因特网宽带用户39.72万户,比上年增长86.8%。全市邮政业务总量5.73亿元,增长20.9%。邮政特快专递完成国内业务283.43万件,完成国际业务13.38万件。
金融保险
金融机构贷款增加较多。2003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818.7亿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短期贷款增长34.4%,中长期贷款增长48.1%。个人消费贷款余额473.48亿元,比上年增长54.7%;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652.73亿元,比上年增长29.7%,其中企事业单位存款增长26.5%。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比为82.1%,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支相抵净回笼167.49亿元,比上年下降14.3%。全年保险机构保费收入66.6亿元,保险赔付金额16.11亿元。
旅游产业
非典疫情对我市旅游业造成较大损失。下半年,随着非典疫情的缓解,旅游业明显回升。全年旅游产业增加值126.4亿元,比上年增长6.7%。接待海外游客86.12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8.5%;接待国内游客2776.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7%。旅游总收入325.9亿元,增长7.3%。“旅游西进”取得重大进展。西湖综合保护“三项工程”(杨公堤景区一期、新湖滨景区、梅家坞茶文化村)于国庆节顺利完成。
房地产业
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2406.7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6.8%;竣工面积605.47万平方米,增长7.3%。商品房销售面积487.6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
市场物价
居民消费价格运行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5%。其中食品类、居住类分别上升1.4%和1.9%;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及用品类分别下降0.1%、2.8%和4.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交通和通讯类分别下降2.1%和4.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与上年基本持平。
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全年原材料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4.8%,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3%。
二、改革开放
所有制结构
所有制结构继续得到调整,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上升。全市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为50.5%,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经济完成248.9亿元,增长22.7%;集体经济244.96亿元,增长26.2%;股份制经济1680.9亿元,增长34.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841.28亿元,增长31.4%。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国有经济实现48.18亿元,下降6.9%;集体经济31.99亿元,下降29.6%;股份制经济177.21亿元,增长39.6%;三资经济37.54亿元,增长33.2%;个体和私营经济291.96亿元,增长8%。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有4.1万家企业、124.15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其中有54.74万私营和个体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有1.4万家企业、98.71万职工参加失业保险;有2.88万家企业、155.65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有各类福利院、敬老院225所,收养人员5170人,年末全市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47万人。
国际经济技术劳务合作
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全年批准境外企业(机构)35家,其中非贸易性企业9家。年末境外非贸易性企业73家,总投资1.42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全年完成国外经济合作营业额2.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7%,全年派出劳务人员3072人次,为上年的5.2倍。
对外贸易
外贸进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进出口总额18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2%。其中出口总额109.5亿美元,增长29.2%,不包括省公司为64.7亿美元,增长46%;进口总额72.8亿美元,增长57.5 %。在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62.71亿美元,增长47.3%;机电产品26.09亿美元,增长58%。
利用外资
吸引外资取得新突破。全年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869个,比上年增长48%;实际利用外资10.09亿美元,增长93.3%。其中总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138个,大项目协议利用外资12.66亿美元,占全部协议利用外资的63.3%。
引进内资
引进内资大幅增长。全年引进内资项目3779个,为上年的2.21倍。协议引进内资354.58亿元,实际引进内资150.3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2%和82.5%。
国家级开发区
杭州技术经济开发区、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杭州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等4个国家级开发区继续发挥着招商引资主平台的重要作用。全年4个国家级开发区签订外商投资项目202个,合同外资8.3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74亿美元,分别占全市合同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41.9%和46.9 %。开发区的生产经营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四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911.63亿元,利税102.66亿元,产品出口创汇25.6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4%、13%和62.5%。同时,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对加快城市东扩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社会事业
科技
科技成果显著,技术市场活跃。全市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5项,市级科技进步奖78项。全年签订各类技术合同32286项,合同成交额42.75亿元,其中技术交易额42.64亿元。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全年申请专利3400件,专利授权1600件。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年末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506家,其中省级491家,分别比上年增长16.6%和17.2%。加强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的培育,全年培育认定市级研发中心30家,省级研发中心11家,累计培育认定研发中心69家。杭州被确定为首批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建设试点城市。
教育
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为93.5%,小学入学率为100%。年末全市共有小学1044所,在校学生44.9万人,小学毕业升入初中比例为99.99%。初中316所,在校学生26.88万人,初中毕业升入各类高中段比例为87.71%。中等专业学校13所,在校学生2.17万人;职业高中42所,在校学生6.97万人;普通高中77所,在校学生10.81万人。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35所,在校学生26.98万人,其中研究生18435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0.4%和16.9%。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13.73万人。社会办学进一步发展,年末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类学校61所,在校学生6.39万人,比上年增长13.7%。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杭师院下沙新校区一期工程、浙大城市学院二期工程投入使用,新增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50.8万平方米。
文化
加强文化名城建设,文化产业取得新发展。全年文艺作品创作获国家级奖29个,获省级奖62个;11部广播电视作品荣获“飞天奖”、“星光奖”等国家级奖项,69部广播电视作品获省级奖项。成功举办西博会开闭幕式文艺晚会、中国杭州2003西湖狂欢节等大型文化活动。文化设施建设进展顺利。杭州大剧院完成土建结顶,东坡大剧院改造工程完成,杭州文化商城竣工投入使用。年末全市拥有文化馆13个,群艺馆2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12个,剧场16个,音乐厅1个,艺术表演团体18个。新闻出版、广电事业全面发展。全年出版报纸12亿份,各类杂志8000万册,图书3.2亿册。杭州出版社出书303种,其中新版图书166种。杭州电视台1座4套节目平均每周播出549.5小时,电视综合覆盖率99.07%。数字电视开通试播。杭州广播电台1座3套节目平均每天播出时间67.5小时,广播综合覆盖率99.24%。
卫生
卫生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机构1820个,其中医院103家;各类医疗病床2.77万张,其中医院2.1万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72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助理)1.65万人,护士(师)1.2万人。年末有社区医疗服务中心34个。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2.71%,自来水受益人数415.81万人,比上年增长6.9%。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新创12个省市级卫生街道(乡镇)。全市传染病总发病率277.98人/10万人。市第一医院、第三医院、第六医院医疗综合楼竣工并投入使用。
体育
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杭州籍运动员参加国际性体育比赛获金牌15 枚,银牌10枚,铜牌10枚;参加全国性比赛获金牌25 枚,银牌30枚,铜牌25枚。在第五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上,杭州市体育代表团共获得14枚金牌、11枚银牌、3枚铜牌,金牌榜列参赛城市第8位。群众性体育运动蓬勃开展。全市举办区县(市)级以上健身活动2338项次,参加人次28.88万。中小学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98.9%。体育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建了126个全民健身点、35个全民健身苑,新配置各类健身器材3542件。
四、人民生活
人口
全年人口出生率8.04‰,人口自然增长率2.31‰。年末全市户籍人口642.7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97万人。其中市区户籍人口393.19万人,增加6.18万人。
就业
全市年末共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7.09万人,登记失业率4.39%,其中市区4.36%。年末城镇以上单位从业人员79.37万人,比上年下降0.8%,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0.6%,第二产业占36.6%,第三产业占62.8%。
居民收入和储蓄
城乡居民收入又有新的提高。据抽样调查,全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98元,比上年增长9.5%;人均生活费支出9950元,增长8%。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740元,比上年增长9.5%;人均生活费支出4578元,增长15.7%。
居民储蓄不断增加。年末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1589.96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其中城镇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1307.96亿元,比上年增长20.9%。
住宅建设
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住宅施工面积2048.8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564.73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30%和22%。据抽样调查,年末市区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7.2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54.7平方米。
五、城市建设
城市设施
“33929” 工程(全面实现33条道路、9座桥梁、2个隧道、9个入城口建成和整治的目标)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建成了杨公堤、西湖隧道、龙井路、三台山路、上石立交、上德立交、上塘高架延伸等64个项目。“33929”工程的建成,新(改)建道路、桥梁(隧道)长度达210千米,面积651.5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339万平方米,城区的路网布局得到进一步改善。年末市区实有道路总长度1421千米,实有道路面积2568.7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5.3%和9.3%。地铁一号线建设试验段于12月下旬开工建设。市区第二轮河道整治进展较好,基本完成了冯家桥河(北段)、沿山河、莲花港河、胜利河和西塘河等5条河道的综合整治。全年共完成市区低洼积水治理项目23个。全年限额以上投资完成额中用于道路、供排水、公用事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291.41亿元,比上年增长23.5%。
公用事业
城市公共交通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年末市区公交线路312条,比上年末增加74条;公交营运线路总长度达3791千米,增加782千米;公交营运车辆3176辆,增加401辆;全年公共汽车和电车客运量64579万人次。年末市区客运出租汽车7729辆。各项公用事业继续发展。市区日供水能力253.18万吨,比上年增长5%。全年市区供水量57863万吨,比上年增长8.4%,生活售水量14341万吨,增长7.1%。市区用电配网全年新出10千伏线路73条,新放、调换10千伏电缆399.2千米;改造低压台区55处,市区用电量190.1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1.4%,其中居民生活用电23.7亿千瓦时,增长26.2%。在全国性用电紧张情况下,杭州电力供需矛盾也较为突出。年末市区居民家庭液化气用户63.53万户,人工煤气用户20.72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28.2%和10.4%。
六、城市环境
环境保护和治理
启动生态城市建设,城市整体环境一步改善。年内启动了生态市建设,加快推进生态示范区和生态村镇建设。深入开展污染防治工作,加强道路建设、建筑施工、拆迁工地扬尘污染治理,开展机动车排气污染治理。年内关停污染企业30家。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3%,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7.5%,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98%,烟尘排放达标率98%,粉尘排放达标率96%。市区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55.7分贝,城市交通噪音平均值67.7分贝。
城市绿化
全面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年扩绿面积达764公顷,年末市区园林绿地面积达到8703公顷,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605公顷。年末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67%,市区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6.73平方米。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用电、用地等生产要素供给紧张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较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就业压力仍然较大。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人口数为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人口数。
3.杭州市生产总值: 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规定,从2004年起将地区GDP的中文名称改为“地区生产总值”,我市以前沿用的“杭州市国内生产总值”改称为“杭州市生产总值”,或“本市生产总值”。
4.市区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市统计局通过对市区居民抽样调查所取得,与上年公布的“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在计算口径上有所不同, “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不包括厨房、卫生间、过道、阳台等,仅由居室构成,而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则均包括在内
② 贷款总额gdp
贷款总额占GDP为:58.78%。北京商报讯(记者廖蒙)10月28日,央行发布2022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央行统计,2022年三季度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10.76万亿元,同比增长11.2%。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8.08万亿元,同比多增1.36万亿元。2022年Q3总GDP为30.76万亿元,贷款总额占GDP为:58.78%。
③ 2020年杭州公积金贷款额度及贷款比例计算公式说明
公积金贷款额度的计算,要根据还贷能力、房价成数、住房公积金账户余额和贷款最高限额四个条件来确定,四个条件算出的最小值就是借款人最高可贷数额。那么杭州地区的公积金贷款额度多少呢?本文我带你一起了解关于2018年杭州公积金贷款额度及贷款比例计算公式说明,希望对你有帮助。
杭州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是1、公积金账户月均余额×倍数2、个人最高贷款50万,夫妻最高100万3、最低贷款15万也就是计算公式得出的结果中高于100万(个人50万)的可贷款100万(个人50万),低于15万的可贷15万,在这个范围之内的可贷款额度就是计算结果值。
1、职工本人符合贷款申请条件的,最高贷款额度为50万元。职工及其配偶均符合贷款申请条件的,每户最高贷款限额为100万。
2、具体可贷额度根据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情况和住房公积金贷款可贷额度标准、所购住房的状况和价格、个人还款能力和信用状况等因素综合确定。
3、职工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不足的,可申请住房公积金组合贷款,组合贷款中商业贷款的期限、担保方式、还款方式应与公积金贷款一致。
4、职工个人可贷额度按住房公积金账户月均余额的一定倍数计算确定,计算公式为:
职工个人可贷额度 = 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月均余额×倍数
其中:
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月均余额为职工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时近12个月(不含申请当月)的住房公积金账户月均余额(不含近12个月的一次性补缴),不足12个月的按实际月数计算;
杭州市主城区、萧山区、余杭区、富阳区的倍数目前按15倍确定;
职工个人可贷额度计算低于15万元的,按15万元确定;高于50万元的,按50万元确定。
④ 杭州公积金贷款额度怎么计算
杭州贷款额度是个人账户余额的15倍,不足15万,按15万算,超过50万按50万算,家庭最高100万。
【拓展资料】
公积金贷款是指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职工享受的贷款,国家规定,凡是缴存公积金的职工均可按公积金贷款的相关规定申请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
2012年部分城市放松公积金贷款条件,其中山东临沂市9县自2012年6月1日起,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上限将由20万元提高至30万元。
2014年10月,由住建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三部门发文,包括放松公积金贷款条件、推进异地贷款、降低中间费用、取消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保险、公证、新房评估和强制性机构担保等收费项目,减轻贷款职工负担。其中,连缴6个月的职工即可申请公积金贷款(现行为12个月)。
公积金贷款即指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是各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运用申请公积金贷款的职工所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委托商业银行向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的住房公积金缴存人和在职期间缴存住房公积金的离退休职工发放的房屋抵押贷款。按规定缴存住房公积金一定期限以上(各城市的期限不同,如长沙为12个月以上)的在职职工为购建住房、翻建、大修自有住房资金不足时可申请公积金贷款。
贷款的条件是:单位在职职工签订劳动合同3年期以上(或连续3年签订1年期劳动合同);正常连续按月缴存住房公积金一定期限以上;未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借款人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和偿还本息的能力;借款人同意办理住房抵押登记和保险;提供当地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及所属分中心同意的担保方式;同时提交银行要求的相关文件,如购房合同或房屋预售合同、房屋产权证、土地使用证、公积金缴存的证明等。
⑤ 杭州银行云抵贷贷款规模
杭州银行云抵贷贷款规模在20亿元左右
抵押贷款,又称“按揭贷款”。它是指一些国家银行采用的一种贷款方式。借款人需要提供一定的抵押品作为贷款的担保,以确保贷款的到期偿还。抵押品一般易于保存、不易磨损、易于出售,如证券、票据、股票、房地产等。贷款到期后,如借款人未能按期偿还贷款,银行有权拍卖抵押物,并以拍卖所得偿还贷款。拍卖所得偿还的贷款余额应当退还借款人。拍卖款不足以清偿贷款的,借款人应当继续还清。
一:什么是杭州银行
杭州银行成立于1996年9月26日,经过20多年的努力,已发展成为一家规模初步、资产质量优良、盈利能力强、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投资价值良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目前,杭州银行正在通过“引资”“引才”,学习吸收先进经营理念,致力于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中国价值领先银行。
二:杭州银行的发展历程
1.截至2007年12月31日,杭州银行总资产693亿元,存款余额608亿元,贷款余额406亿元,不良贷款率0.82%,税前利润12.57亿元,净额实现利润8.48亿元,净资产收益率22.08%。截至2009年6月末,杭州银行总资产1235亿元,存款余额1105亿元,贷款余额724亿元,不良贷款率0.78%,每股收益0.51元,拨备覆盖率180.4%。
2.杭州银行打造“百字金融”业务品牌,打造全省首家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在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小企业发展、国有企业改制、再就业工程实施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金融需求等方面作出了应有的努力。
杭州银行通过“招商引资”“招商引资”,学习吸收先进经营理念,致力于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中国价值领先银行。
⑥ 存贷款总额/GDP 是什么
存贷款总额/GDP表示存贷总额占GDP的比重。先分析如下:
经济学理论层面与国家政策制定领域是没有最佳的比例(信贷与GDP的比例);
要讨论信贷余额多是好是坏,关注的应该是信贷质量的好坏。以2012年上半年中国发放7.4W亿来说。
一是有一部分流入股市与房市了,贷款回收的难度与形成坏账的可能性都变大了;
二是放贷比例不合理,大部分信贷额还是分配给了大型企业,国家一直强调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比重月底风险会加大:一旦投资和信贷放缓,增长能否持续是个大问题。
⑦ 十大最有钱城市,三城超10万亿,杭州成都表现如何
城市的发展让很多地区富裕起来,很多人想知道我国最有钱的是哪些城市,想要从各个城市中选出最有钱的,肯定要从每个城市的经济情况来对比。我国贫富差距比较大,但是最有钱的还是能选出来的,在评选的时候,需要看一个城市的资金总量,我们不是说说而已,需要用数据说话,即使数据不能说明一切,但是也能反映出城市的发展状况。
从整体数据来看,杭州和成都的发展趋势是稳步上升的,在未来还会有更大的进步,其他入选的城市也是很棒的。一个城市的经济情况不仅仅是由城市决定的,还和城市规划有关系,也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虽然一些城市比不上北上广这种大城市,但是有一点进步也是很好的。只有各个城市都发展起来,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的经济才能更好。
⑧ 超8成买房者需贷款,我国哪些城市的居民杠杆率较高呢
不同地区、不同城市,居民资金杠杆率、住户部门杠杆率也呈现较大差别。总体上,我国城市居民杠杆率呈现南高北低的格局。根据第一财经记者统计,在重点城市中,厦门、深圳、南京、杭州等东南沿海城市杠杆率较高。
据悉,目前“杠杆率”的统计存在较多口径,其中比较常用的有两种:一是住户贷款余额/GDP,即住户部门杠杆率;另一种是住户贷款余额/住户存款余额,即住户存贷比或居民资金杠杆率。
四城杠杆率比较:
数据显示,2020年,四城的居民资金杠杆率均超过了130%,其中最高的厦门达到了148.9%。在住户部门杠杆率方面,杭州高达126.8%,深圳和南京也超过了90%,厦门为87.3%。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去年GDP增速较慢,因此四成的住户部门杠杆率均有明显提升。
房价高,会带来居民杠杆率高,杠杆率高则进一步推高了房价。数据显示,深圳、厦门、杭州和南京房价均位列我国城市房价前十位。
以厦门为例,根据中国房价行情网数据,厦门3月均价达到了48570元/平方米,在全国所有城市中,也仅次于深圳、北京和上海三大一线城市,位居第四,甚至超过了一线城市广州。
以上内容参考 第一财经-超8成买房者需贷款,“95后”全款买房比例最高
⑨ 贷款余额占gdp比重是多少
贷款余额占gdp比重--国内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国际先进水平
2003年国内银行业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历史最高,达117%。而今,在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衰退的今天,中国的银行贷款余额占GDP比重再超110%,达到112%。2009年4月末,国内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5.55亿元,超过同期国内GDP总额(约31.8万亿元)。
就在欧、美等银行业面对经济衰退,金融被流动性紧缩的阴霾所笼罩时,国内的银行业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半年时间里共新增贷款超过6万亿元,这一数字是2007年全年的1.2倍。
当前,国内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5.55亿元,这与近年来主要商业银行完成了改制上市,并获得了巨额的资本补充有关,目前国内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均达到国际先进银行的平均水平,充足的资本为信贷支持经济提供了保障。
贷款余额占gdp比重--中国银行业贷款占GDP比重超过了100%
这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数据。值得关注的是,国内商业银行贷款投放仍有继续增加的空间。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储蓄总额已经达到53万亿元,仍然有17万亿的存贷差,以及1.6万多亿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当前存贷比为67%,低于1991年到1994年100%以上的水平,以及1995年到1998年90%以上的水平。
时至今日,美国、英国、日本的银行体系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都不到100%,德国的银行资产占GDP的比例却达到150%,与美英等国家相比,德国以外向型企业和稳健的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比例,成为抗国际金融危机较好的国家。
⑩ 乌鲁木齐和杭州经济相比
乌鲁木齐和杭州经济相比,杭州经济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2位。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乌鲁木齐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以国有企业为中心的各项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方位的开放开发格局初步形成。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区级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公有制为主体、混合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工业结构调整继续深化,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功能不断完善,建成了以中山路商业一条街、人民路金融一条街、二道桥民俗一条街和北京路科技一条街为主要代表、各具特色的城市功能街区。新疆商贸城、中国新疆小商品城、新疆国际大巴扎、华凌、友好百盛等一批地方特色市场和大型超市相继建成,逐步形成了火车南站、二道桥、中山路、大西门、铁路局等各具特色、初具规模的商业圈,肯德基、普尔斯玛特、世纪金花、百盛、家乐福等一批国内外著名品牌流通企业落户我市。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40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99万元,全口径财政收入11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6.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87元。在西部12个首府、省会城市中,综合竞争力位居前列。
杭州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了社会各项事业的长足进步,城市综合实力在国内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改革开放以来杭州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快速健康,连续14年GDP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2位、副省级城市第3位、大中城市第8位。2004年,杭州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251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为38858元,财政总收入达到395.75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4.34亿元,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174.9亿元,工业总量居浙江首位。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5.1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突破14.1亿美元,民营经济占全市GDP达70%左右,实现了从国有经济大市到民营经济大市的跨越。在杭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5707.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800.04亿元,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目前已有46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杭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