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流水资料 > 什么是拉动贷款余额上升

什么是拉动贷款余额上升

发布时间:2021-04-22 04:11:56

1. 当前中国城市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在过去30多年里,中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奇迹,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接近10%,是主要经济体中增长最快的国家。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入世”带来的全球化红利得到充分发挥,中国跃居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中国制造遍布全球。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中国经济也积累了诸多问题和隐患,并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愈发凸显,集中体现在:政府主导投资造成行业产能过剩、投资效益低下;全球化红利逐步释放,出口导向型经济难以为继;人口红利逐步衰减,老龄化加大社会压力;房地产泡沫化,经济存在硬着陆风险;货币供应过剩,中长期通胀压力较大。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将由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由重工业拉动转向服务业拉动,由政府主导投资转向私人主导投资。同时,通过改善劳动者报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促进消费升级,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不再高速但更加稳健,石油消费增速随之放缓;大消费时代带来乘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支撑汽油需求刚性持续增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占比提升,柴油需求受到抑制;房地产降温,下游化工品需求增速下降;中西部地区将成为拉动成品油需求的新亮点。一、中国经济面临六大中长期风险1.风险一:政府主导投资造成产能过剩、投资效益低下与欧美发达国家靠消费驱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不同,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自2003年起,我国的资本形成率已经连续9年维持在40%以上,2011年高达49%,分别为美国、日本、韩国的4倍、2.3倍、1.8倍。投资具有乘数效应,刺激经济增长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依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成就了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同时也造成了产能过剩、持续性不足、投资效率低下、借贷风险上升等问题。过度投资加剧产能过剩。产能过剩主要在钢铁、水泥、石化等支柱性行业,这些行业已经出现了供大于求的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投资的快速增长是造成我国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2001-2011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均增速达23%,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8.1个百分点。政府主导投资是造成产能过剩的体制性原因,以GDP增长为考核指标促使地方政府投资热情高涨,导致各地过度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先后出台了4万亿投资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大规模高铁建设计划,拉动了钢铁、有色、石化、风电、水泥等行业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加剧了这些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过度投资导致投资效率低下。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投资的快速增长,我国产能利用率呈现持续下降态势,从1991年的84%下降到2011年的63%。“十一五”期间,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1万亿元,每平方千米投资在3.3亿元以上;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达1.9万亿元,每平方千米投资超过1.6亿元。政府主导投资不能充分发挥市场资源优化配置作用,容易造成投资效率低下、重复建设和利用率低等问题。目前我国大城市已经面临投资饱和的尴尬,未来依靠大规模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不可持续。2.风险二:依赖出口的发展模式使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与东亚许多国家一样,我国采取了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入WTO后,借助廉价劳动力和低端制造业优势,我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在GDP中的占比不断攀升,在金融危机前,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占GDP比重一度高达66%。从出口总量来看,2011年,我国出口总额为3.6万亿美元,占全球近11%份额,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严重依赖出口的发展模式使我国经济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我国出口停滞,国内经济增速降至7.8%;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我国出口增速降至-13.8%,经济增速也随之下降。我国出口产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在全球产业链中定位低端。出口产品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服装、纺织、鞋类、家具和箱包等商品均排在制成品出口金额的前十位。尽管我国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极低。据统计,在全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美国占37%、欧洲27%、日本18%、韩国4%,中国只有3%。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我国制造业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在价值链中处于低端,也就是只在利润最低端的组装和制造环节占有一席之地。未来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金融危机后,随着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全球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更年轻国家的崛起,使中国面临外需环境恶化和部分制造业优势消失的双重压力,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方式将难以为继,由外向型经济回归大陆型经济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3.风险三:人口红利即将过去,未富先老,社会养老压力巨大,成为严重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过去3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快速增长,有效生产者与有效消费者之比从1上升到1.3。人口红利提振了中国经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带来的成本优势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国和第一大出口国。据瑞银集团测算,在过去30年,我国人均GDP年均9%的实际增速中,人口红利因素贡献了约0.8个百分点①。“人口红利”之后是“人口债务”。据联合国预测,中国总人口将在2030前后达到14亿峰值,随后开始下降。其间,人口结构也将发生显著变化,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逐步下降,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将占16.2%,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24.7%,人口红利将逐步消失。从劳动供给来看,目前我国仍然处于劳动年龄人口最丰富的时期,但如果保持现有的人口政策不变,随着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的减缓,劳动年龄人口将在2015年前后停止增长②。虽然我国城乡二元化结构将一定程度上缓冲劳动力不足问题,但由于农村可转移的富余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少,城镇化带来的劳动力供给有限,预计我国劳动力数量不足的问题会很快显现。人民未富先老,社会养老压力巨大。预计我国将在2025-2030年进入“老龄社会”。根据发达国家经验,老龄化往往是与经济发展同步,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一般在5000~10000美元,而中国将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即所谓的未富先老。随着老龄人口持续增加,我国养老金制度面临严峻挑战。首先,人口结构变化导致受益人数量增长较快,养老金需求不断增加,同时缴纳人数量增长相对缓慢,导致养老金压力不断增长。其次,农村老龄化问题压力较大。我国老年人口近60%分布在农村,而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健全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还处在试点阶段,未来农村老龄人口养老将成为社会难题。此外,我国养老金账户存在较大缺口。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统计,截至2010年中国养老金系统中的个人账户本应有资产19596亿元人民币,但实际只有2039亿元人民币,缺口1.7万亿元人民币以上。4.风险四:随着人口红利消退,房地产泡沫面临破裂风险新世纪以来,随着人们对住房需求的不断增加,推动了房地产建设热潮,刺激了房地产投资的快速增长。最近几年房地产建设活动占GDP的比重持续上升,从2009年开始,房地产建设活动占GDP比重已经连续三年超过12%,2011年该比重上升至12.4%。同时房价大幅上涨,引发了人们对房地产泡沫的普遍担忧。尽管受诸多因素影响,但供需关系始终是决定房地产价格最核心的因素。人口结构影响住房需求,进而影响房地产价格。从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经验来看,房地产价格和劳动力拐点密切相关,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上升将拉动房地产价格上涨,反之亦然。如果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于2015年左右停止增长,将大大改变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供求结构,人口红利的消失将导致房地产价格下滑,未来我国房地产泡沫面临破裂风险。房地产泡沫破灭往往会引发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例如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危机,90年代日本房地产崩盘,以及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而言,由于房地产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相连,若房地产业出现问题,哪怕是局部地区出现崩盘情况,都将对经济造成致命的影响。5.风险五:地方债务风险巨大,银行业存在系统性风险,经济有硬着陆可能我国政府债务水平在金砖国家中偏高。我国政府债务包括中央政府债务和地方政府债务,其中中央政府债务占比约为62%,地方政府债务占比约为38%③。截至2010年,我国中央及地方两级政府全部债务总和占GDP的比重约为68%,略高于国际公认的安全线,低于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但是在新兴经济体中,我国政府债务水平偏高,比印度高20个百分点,比俄罗斯高40多个百分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已超过我国GDP的1/4。金融危机爆发后,为刺激经济增长,我国各级政府纷纷出台巨额投资计划,资金需求主要通过银行贷款和地方融资平台等渠道提供,导致地方债务风险积聚。据审计署统计,截至2010年底,地方政府显性负债规模达6.7万亿,隐性负债规模达4万亿,合计10.7万亿。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即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与地方政府综合财力的比率为52.25%,加上地方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债务率为70.45%④。地方债务对土地财政和银行信贷依赖过大。首先,地方债务严重依赖土地财政,受房地产市场波动影响较大。2010年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中,承诺用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偿债来源的债务余额为2.55万亿元,共涉及12个省级、307个市级和1131个县级政府。同时,土地出让金是地方政府重要的收入来源,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近30%的比重。其次,中国地方债务对银行信贷依赖过大,在地方债务中,银行贷款为8.47万亿元,占比79%,是地方债务的主要组成部分。地方债务潜在风险巨大。一是个别地方政府债务负担较重。截至2010年底,有78个市级和99个县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债务率高于100%,分别占两级政府总数的19.9%和3.56%。二是房地产调控使地方政府偿债能力下降。由于地方债务对土地财政依赖大,当遭遇紧缩性房地产调控时,房地产市场表现不佳,地方政府土地收入大幅下降,部分过分依赖土地财政的地区可能出现流动性紧张,甚至是偿付危机。三是地方债务与银行绑定,增大银行业风险。如果地方政府债务出现不良贷款,将导致银行总体的不良贷款余额上升。四是经济减速影响地方债务偿付能力。2011年以来,受经济持续下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企业利润下降、结构性减税的影响,财政收入大幅减少,政府偿债能力明显下降。6.风险六:货币泡沫巨大,我国中长期面临通胀压力货币泡沫是房地产泡沫和一切资产泡沫的前提和基础,世界上任何资产泡沫和通胀背后都有货币超发的影子。我国货币超发现象长期存在,从经济运行的情况看,我国货币存量偏多。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货币大国,截至2011年底,M2余额为85.1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6%,折合美元13.18万亿元,是同期美国M2的1.36倍。从增速看,过去20年我国M2增速平均是21%%,而GDP是10.5%,M2增速是GDP增速的两倍。高存量货币导致了强烈的通胀预期,促使商品和资产价格上扬,2003年以来我国房地产价格和资本品价格飞涨即是很好的例证。从长期来看,我国存在着较强的通胀压力,一是由于高货币存量推高长期通胀水平;二是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步削弱,工资将螺旋上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人均收入翻番的目标,这些都将带来持久通货膨胀的压力;三是随着能源价格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我国资源品价格面临上涨压力。二、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之路1.转变之一: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消费”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往往代表了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容易造成经济的波动;消费驱动型增长则代表了成熟经济国家的主要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发展更加稳固和持久。欧美发达国家消费占GDP比重在70%左右,印度和巴西消费占GDP比重也分别达到81%和79%,而我国消费占GDP的比重仅为47%。目前,我国居民消费率和总体消费率分别比全球平均水平低25和30个百分点。过去20年,我国居民消费对GDP贡献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49%下降到2011年的35%,同期我国资本形成对GDP的贡献率则从35%上升到49%。投资贡献较大、消费贡献下降普遍被认为是中国经济不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使得中国经济往往受外界影响波动剧烈。扩大消费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随着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完善,税制改革、金融改革不断深化,以及房地产调控等,将有利于消费时代的到来。随着我国消费水平的上升,我国经济结构将趋于改善,经济增长将依靠内需驱动。2.转变之二:转变重化工业的增长模式,进一步提升服务业比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以钢铁、化工为代表的重化工业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模式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例如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2011年,我国GDP占世界的10%,但是消耗的资源占世界原煤的49%、原油的11%、粗钢的45%、铁矿石的35%。从国际经验看,上世纪完成工业化的主要经济体中,工业化进程平均耗时15~20年,其中日本耗时20年,韩国耗时18年,中国台湾耗时15年,届时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1/3。相比之下,我国工业化已经历时27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44%。重化工业之路过头使得我国经济比例失衡,服务业被挤压。倘若继续推进重化工业的增长方式,不仅环境与资源无法承受,也将加剧产能过剩,生产效率难以提高。服务业发达程度是衡量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普遍偏高,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美国为75%、日本为68%、韩国为55%、法国为72%。长期以来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于整体经济,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偏低。截至2011年底,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与发达国家服务业水平仍然有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与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70年代末期的中国台湾、80年代初的韩国具有类似性。根据国际经验,随着工业化进程进入尾声,未来我国服务业发展将步入加速期,随着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未来我国服务业比重将持续提升。3.转变之三:改善劳动者报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收入,扩大消费规模,促进消费升级。1979-201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9%,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3%,经济与居民收入增速相差2.6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消费占GDP的比重与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稳步增加,将有利于促进消费扩大和升级。在人均GDP达到6000~7000美元时,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都出现了明显的消费升级趋势。按照平均汇率折算,我国人均GDP已由2002年的1135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5432美元,有望在2015年超过7000美元,届时我国将进入消费升级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提高居民消费率。社会保障制度对个人储蓄存在着“挤出效应”,长期以来,我国较低的社会福利支出导致居民倾向于增加储蓄、减少消费。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未来随着国家财政对社会保障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将进入“快车道”。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将在不同程度上促进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居民所面对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也相应降低,有利于居民减少预防性储蓄,提高全社会的消费倾向。4.转变之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调节贫富差距,促进消费增长税收体制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一直在促进经济增长、抚平经济波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按照优化税制结构、公平税收负担、规范分配关系、完善税权配置的原则,健全税制体系。党的十八大再次明确提出:要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财税改革主要体现在降低税负和优化结构两个方面。在降低税负方面,我国税种法定税率偏高,例如目前我国实行的“生产型”增值税,基本税率为17%,如果换算成国外可比口径,即换算成“消费型”的增值税,则税率高达23%,高于西方国家的水平(大多在20%以下)⑤。此外,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最高边际税率为45%,而英国是40%,日本是37%,美国、印度、俄罗斯分别为35%、34%、13%。从整体上降低居民税负,可以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减少政府部门对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的挤压,进而提高居民消费。从税收结构看,我国的税制结构依然是以流转税为主体,而所得税的主体地位还比较薄弱。我国税收总量中流转税收入占62%,所得税收入占26%。相比之下,国外主要发达国家所得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平均在50%左右,流转税比重往往不到40%。优化税收结构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提升消费水平。例如,增值税、营业税等间接税具有累退性,这部分税负主要在中低收入人群,降低此类税率可以增加中低收入人群的可支配收入。同时应增加资本利得税、遗产税、房产税等财产性税收,这部分税负主要在资本所有者和高收入人群,增加此类税收有利于调节贫富差距。5.转变之五:改变由政府投资为主导的模式,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政府支出增加容易引起私人消费和私人投资的降低。长期以来,我国投资由政府主导,特别是1995年以来,我国个体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低于国有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导致个体经济占总投资比重由1990年的22%下降到2010年的3%。政府主导投资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由于缺乏监管,容易造成腐败和国有资产流失;二是无法充分发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资源难以得到优化配置,造成投资效率低下;三是政府主导投资限制了私人投资的发展。作为新生力量,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与日俱增,尤其是在解决就业方面。据统计,私营企业占中国法人企业的60%以上,解决了社会新增非农就业人员份额的80%以上;拥有全国66%的专利、74%的技术创新以及82%的新产品开发等等。但是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民营企业生存状态并不乐观,需要国家政策的倾斜和扶持。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多项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例如2009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向微小型企业提高税负优惠,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2010年出台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等;2012年国家出台《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开展境外投资的18条政策措施》,提出加强民企境外投资的规划指导,做好境外投资投向引导,完善财税支持政策,健全境外投资法规制度等。党的十八大也提出要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三、中国经济发展对国内石油市场的影响1.随着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国内石油消费增速将随之放缓经济发展是石油需求增加的源动力。过去30年,我国石油消费增速呈现与经济增长同步的特点,两者相关系数高达90%,且石油需求弹性系数呈上升趋势,显示经济增长对石油需求的拉动作用更趋明显。例如,1980-199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21%,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2.75%,石油需求弹性系数为0.3;1990-200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85%,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6.27%,石油需求弹性系数上升至0.6.3;2000-201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10.3%,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7.18%,石油需求弹性系数为0.69。未来我国经济潜在增长速度难以维持过去20年9%~11%的平均水平。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预计2010-2020年GDP增速将降至7%~8%,2020-2030年将降至5%~6%。随着经济潜在增速下滑,未来包括石油在内的能源需求增速也将随之放缓。经过模型测算,当季度GDP下降1个百分点,季度石油消费将下降2.75个百分点,季度成品油消费下降3.3个百分点。分油品看,柴油需求与宏观经济走势关联更为密切,当国内GDP下降1个百分点,柴油消费下降4.8个百分点。汽油消费需求刚性,受宏观经济走势影响相对较小,当国内GDP下降1个百分点,汽油消费下降约0.15个百分点。综合考虑经济发展、能耗下降、产业升级、主要用油行业发展以及替代能源的影响,预计2020年我国石油需求总量将达到5.87亿吨,比2011年增加1.2亿吨,年均增速将从最近10年的7%大幅下降至2.3%,石油需求弹性系数降至0.35;预计2030年石油需求总量达到6.98亿吨,年均增速进一步降至1.7%,石油需求弹性系数降至0.31。2.大消费时代到来,乘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支撑汽油需求持续增加汽车和摩托车用油占汽油消费总量的95%左右,汽油消费与车辆保有量相关系数达到0.97,汽车保有量是影响汽油消费的首要因素。经验表明,人均汽车保有量规模及增速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人均GDP和千人汽车保有量显著正相关。人均GDP越高的国家,汽车保有量也较高,例如美国千人汽车拥有量达到828辆,为世界第一石油消费大国。我国千人汽车拥有量仅为60辆,不仅远落后于发达经济体,在新兴经济体中也处于较低水平。未来随着居民收入持续提高、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我国将逐步跨入大消费时代,汽车消费将快速增长。目前我国汽车总销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但千人汽车保有量、千人汽车销量等指标与日本上世纪60年代初期和韩国80年代中期相当,未来我国汽车市场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预计到2020年我国汽车销量将达到3000万辆,每千人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84辆。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国内汽油消费也将呈持续增长态势,预计到2020年国内汽油需求将达到1.1亿吨,2030年达到1.4亿吨。3.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占比提升,柴油需求受到抑制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工业一直是能源消费大户,其能源消费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保持在70%左右。根据经验,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比重提升,将带动能源消费加速增长。近30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已成为世界煤炭消费第一大国,石油和电力消费第二大国。与工业相比,服务业单位能源消耗较少。通过计量分析也发现,第二产业增长对石油需求增长的带动远大于第三产业。从美国经验看,1970年以来,美国工业占GDP比重从35%下降到20%,服务业占GDP比重从61%上升到78%,同期石油消费增速由年均4%下降到年均1%。未来随着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趋于下降,服务业比重将趋于提升。产业结构变化将影响我国石油需求变化,柴油与工业发展密切相关,未来柴油需求将逐步放缓,柴汽比或将有所降低。预计到2020年,柴油需求为2.3亿吨,年均增速约5%,柴汽比进一步下降到1.99。

2. 温州的经济产业

农林
201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7.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2年下降0.9%,其中:农业产值80.88亿元,增长1.6%;林业产值4.11亿元,下降5.2%;牧业产值37.45亿元,下降7.6%;渔业产值61.95亿元,增长0.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49亿元,增长4.9%。
2013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68.48万亩,比2012年下降0.6%,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33.46万亩,下降0.6%。全年粮食总产量83.06万吨,下降10.4%。在经济作物中,除蔬菜、糖料减产外,水果、茶叶、油料等作物增产。 2013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指标 产量(万吨) 比上年增长(%) 粮食 83.06 -10.4 水果 43.04 5.9 #园林水果 20.02 7.0 蔬菜 120.00 -7.3 糖料 2.26 -3.0 茶叶 0.51 2.9 油料 2.11 0.0 2013年水利建设完成投资128.43亿元,2013年末拥有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18座,小型水库310座。温州市旱涝保收水田面积52.75千公顷,有效灌溉田面积126.16千公顷。农(渔)业机械总动力222.73万千瓦,下降4.5%;农村用电量83.78亿千瓦时,下降7.2%。
畜牧
2013年肉类总产量12.89万吨,比2012年下降2.0%,除禽肉下降外,猪肉、牛肉和羊肉产量比上年有所增长。2013年末生猪、牛、羊和家禽存栏均有所下降。2013年水产品总产量57.38万吨,比2012年下降0.5%。其中海洋捕捞45.37万吨,增长1.2%;淡水捕捞0.37万吨,增长5.4%;海水养殖9.66万吨,下降7.8%;淡水养殖2.0万吨,下降3.0%。 工业
2013年,温州市实现工业总产值7253.84亿元,比2012年增长4.5%;工业增加值1767.9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7.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313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418.48亿元,比2012年增长3.5%。其中,轻工业产值1532.58亿元,增长2.4%;重工业产值2885.90亿元,增长4.1%。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4256.48亿元,增长2.3%,其中完成出口交货值695.77亿元,下降1.5%,占销售产值比重为16.4%。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情况 指标 单位数(家) 工业总产值 实绩(亿元) 比重(%) 总计 4313 4418.48 100 国有企业 18 254.11 5.8 集体企业 12 16.47 0.4 股份合作制企业 165 73.72 1.7 有限责任公司 912 1073.76 24.3 股份有限公司 70 383.47 8.7 私营企业 2842 2214.58 50.1 三资企业 288 393.70 8.9 联营企业 3 3.46 0.1 其他企业 3 5.20 0.1 规模以上工业中,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480.50亿元,增长4.8%。2013年新产品产值720.88亿元,增长46.2%;新产品产值率为16.3%,比2012年提高4.8个百分点。按行业分,有12个大类行业产值超10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3619.4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81.9%,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服饰业、橡胶塑料制品业等6个大类行业年产值超过200亿元。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22.58亿元,增长1.0%;利税总额361.17亿元,增长7.0%,其中利润总额213.13亿元,增长9.0%。2013年末企业应收账款净额933.05亿元,上升5.8%;产成品存货217.61亿元,上升7.1%。
建筑
2013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47.50亿元,比2012年增长9.7%。温州市拥有三级以上资质的建筑企业639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149.14亿元,增长19.1%;实现利润总额24.34亿元,增长0.75%。2013年末拥有资产656.63亿元,其中固定资产原价103.61亿元。 投资
201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50亿元,比2012年增长25.2%;其中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618.16亿元,增长24.1%。投资结构逐步优化,工业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增长较快,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下降。

工业投资增幅加快,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温州市限额以上工业投资605.55亿元,比2012年增长29.0%,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344.94亿元,增长37.6%。高新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步伐有所加快,限额以上通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44.9%、121.5%和149.1%,对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行业技术改造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降低,对投资拉动力减弱。2013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额734.37亿元,比2012年增长6.8%。房地产开发投资占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28.0%,比2012年回落4.5个百分点。房屋施工面积4242.04万平方米,增长12.5%;竣工面积367.05万平方米,增长4.9%。2013年商品房销售面积349.73万平方米,比2012年增长71.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317.41万平方米,增长74.5%。
基础设施投资持续增长,拉动作用增强。2013年限额以上基础设施投资额完成826.61亿元,比2012年增长31.7%,对限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9.1%。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43.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增长36.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25.5%。
新开工项目持续增加,重点工程推进力度加大。2013年限额以上投资施工项目8943个,比2012年增加1984个,其中新开工项目5455个,比2012年增加1062个。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额1065.14亿元,增长35%。2013年实施重点工程项目292项,完成投资额663.66亿元,增长13.8%。2013年内已建成项目30个,完成投资额73.47亿元。主要有龙湾国际机场新跑道工程、乐清湾港区一期码头主体工程、诸永高速延伸线(瓯江过江通道)主桥工程、雁楠公路工程、滨海大道工程、华润苍南电厂一期工程、西向排洪主体工程、市委党校迁(扩)建工程、大小门岛小门西片围涂工程、永嘉瓯北西段标准堤工程、鳌江火车站至千吨级码头公路等。
内贸

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36.38亿元,比2012年增长11.2%。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930.03亿元,增长11.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06.35亿元,增长11.5%。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879.98亿元,增长11.2%;住宿餐饮业零售额256.40亿元,增长11.5%。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345.79亿元,比2012年增长4.0%;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157.75亿元,增长5.4%;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4.4%,日用品类增长15.5%,金银珠宝类增长54.7%,鞋服、针纺织品类增长7.2%,化妆品类增长4.2%,中西药品类增长23.0%,家具类增长27.2%。
截至2013年末温州市有各类市场492个,其中消费品市场366个,生产资料市场89个,生产要素市场7个,网上市场28个,服务市场2个。2013年各类市场成交额1109.81亿元,其中超亿元市场82个,成交额829.24亿元;超十亿元市场24个,成交额637.19亿元。
旅游
2013年接待海内外游客5751.0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82.43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16.3%和20.2%。其中接待国内游客5676.85万人次,增长16.2%,国内旅游收入556.38亿元,增长19.9%;接待海外游客74.21万人次,增长29.0%,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21亿美元,增长23.6%。
外贸

2013年外贸进出口总额206.02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0.8%。其中进口总额24.56亿美元,下降10.5%;出口总额181.46亿美元,增长2.6%。外贸依存度为31.9%,其中出口依存度为28.1%,分别比2012年降低3.4和2.5个百分点。至2013年末,与温州市建立出口和进口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共计204个,拥有进出口经营权企业5828家。 2013年外贸出口分类情况 指标 出口总额(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 出口总额 181.46 2.6 #一般贸易 173.00 3.6 加工贸易 8.28 -15.8 #鞋类 51.56 10.7 服装 18.02 -3.2 合成革 4.68 3.6 眼镜 7.98 5.7 打火机 0.42 -9.6 汽摩配 7.14 5.6 机电类 71.83 -1.1 2013年主要市场出口情况 地区 出口额(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 欧洲 71.65 5.7 亚洲 47.78 -1.1 北美洲 26.55 2.1 拉丁美洲 19.15 0.8 非洲 13.15 3.1 大洋洲 3.02 5.6 2013年新签外资项目45项,比2012年增长55.2%,实际利用外资5.02亿美元,增长25.9%。2013年新批设立境外机构30家,中方境外投资额9006.2万美元。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8556万美元。
邮电

2013年邮电业务收入128.84亿元,比2012年增长2.0%,其中通信行业业务收入121.68亿元,增长1.5%。至2012年末本地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11.45万门,本地电话用户数239.88万户。移动电话装机总量2559.34万门,移动电话用户数1185.10万户。互联网用户数826.37万户,其中宽带用户数236.94万户,增长17.5%。
温州市邮政业务总收入7.16亿元,比2012年增长10.3%。2013年函件7116.8万件,包裹105.0万件,汇票262.8万张,特快专递1452.72万件。2013年订销报纸19024万份,订销杂志656万份。
温州市电力系统最高负荷657.32万千瓦,增长9.4%。2013年用电量343.33亿千瓦时,增长5.0%。其中工业用电量216.08亿千瓦时,增长2.7%;建筑业用电量7.21亿千瓦时,增长34.2%;商业用电量13.32亿千瓦时,增长7.9%;居民生活用电量77.80亿千瓦时,增长8.1%。
财政
2013年财政总收入565.63亿元,增长9.2%。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23.98亿元,增长11.9%。2013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37.96亿元,增长12.9%。其中,教育支出116.35亿元,增长12.3%;科学技术支出9.99亿元,增长17.5%;医疗卫生支出34.95亿元,增长16.7%;农林水事务支出54.09亿元,增长28.2%;环境保护支出6.89亿元,增长12.1%;交通运输支出23.12亿元,增长22.1%。
金融
截至2013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8095.48亿元,比2012年末增长4.5%,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7771.16亿元,增长4.7%。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3821.25亿元,增长5.6%。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7263.33亿元,增长3.6%,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7092.32亿元,增长3.7%。 2013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情况 指标 2013年末数(亿元) 比上年末增长(%) 各项存款余额 7771.16 4.7 #单位存款 3198.78 -2.8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3821.25 5.6 各项贷款余额 7092.32 3.7 #短期贷款 5495.60 -0.9 中长期贷款 1474.40 27.5
2013年通过债权、股权等直接融资形式获得资金153亿元。至2013年末,温州市拥有村镇银行7家,境内外上市企业12家,已开业民间借贷服务中心7家,民间资本管理公司11家;小额贷款公司44家,注册资本金108.4亿元。
2013年温州市证券成交总额8500.59亿元,比2012年增长38.8%。其中股票交易额8373.65亿元,增长39.9%;基金交易额116.81亿元,增长72.0%。至2013年末证券投资者开户数67.81万户,增长4.9%。
保险
2013年保险业保费收入131.18亿元,比2012年增长10.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4.23亿元,增长11.2%;人身险保费收入76.95亿元,增长10.4%。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45.18亿元,增长22.2%。其中财产险赔付34.47亿元,增长32.8%;人身险赔付10.71亿元,下降2.6%。

3. 拉动贷款余额上升的主要动力是

你好!
消费力,只有挣得多了,消费力提升了,市场经济也就被带动起来了,自然贷款的人也就多了,银行业也就活了,所以主要动力是人民的消费能力
如有疑问,请追问。

4. 长宁县的经济

2011年,长宁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8.63亿元,同比增长(增长基础均为2010年,下同)15.6%。其中: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7.32亿元,增长3.3%;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8%,拉动经济增长0.75个百分点。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1.7亿元,增长24.2%,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76.6%,拉动经济增长11.95个百分点。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9.61亿元,增长10.4%,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8.6%,拉动经济增长2.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10年的22.8:49.4:27.8演进为2011年的22:53:25。与2010年相比,一产业比重下降0.8个百分点,二产业比重上升3.6个百分点,三产业比重下降2.8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排序仍旧为2:3:1格局排序。
2011年,长宁县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48.75亿元,增长18.7%。其中:一产业增加值6.6亿元,增长3.5%;二产业增加值29.2亿元,增长26.6%;三产业增加值12.95亿元,增长11.7%。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10年的60.4%,上升至2011年的62%,同比上升1.6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72.4%,拉动经济增长11.3个百分点。
2011年,长宁县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总水平上涨5.5%,八大类商品价格七涨一降。其中:食品价格指数上涨14.4%;居住上涨2.9%;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3.1%;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上涨6.2%;衣着类价格同比上涨1.2%;家庭设备用品价格下降2.5%;交通和通讯价格上涨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价格上涨3.1%。
2011年,长宁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4.99亿元,比2010年增长23.26%,其中固定资产投资53.32亿元。全社会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23.57亿元,增长13.18%;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8.3亿元,增长6.24%;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1.18亿元,增长162%。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2.32亿元,同比下降14.18%;第二产业投资24.53亿元,增长5.3%,其中工业投资24.52亿元,增长5.3%;第三产业投资28.14亿元,增长62.8%。三次产业投资比重为4.2:44.6:51.2。
2011年,长宁县实现财政总收入154828万元,同比增长47.15%。其中: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21659万元,增长32.65%;基金收入26414万元,增长133.7%;上级补助收入99963万元,增长42.1%;预算外财政收入751万元。财政总支出151907万元,增长48.9%,其中:一般预算内支出124431 万元,增长41.36%。在支出构成中科学技术、医疗卫生、交通运输、住房保障等支出增幅较快。其中:科学技术支出增长161.7%,医疗卫生支出增长111.2%,交通运输支出增长108.4,住房保障支出增长107.2%。
2011年末,长宁县共有金融保险机构50家,各项存款余额实现46.85亿元,增长20.1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3.25亿元,增长22.54%。各项贷款余额25.49亿元,增长25.74%。其中:短期贷款12.74亿元,增长20.29%;中长期贷款12.36亿元,增长31.78%。金融机构现金业务收入11.04亿元,现金业务支出16.30亿元,累计货币净投放5.26亿元。
2011年,长宁县财产和人寿保险征收保险费6112万元,增长18.5%,其中农业保险954万元;处理各项赔款和给付金额1253万元,同比增长10.9%,其中农业保险赔款412万元。 2011年,长宁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73亿元,同比增长3.3%。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37696公顷。其中:大春面积31677公顷,同比增长0.5%;小春播种面积6019公顷,与上年持平。水稻播种面积13376公顷,同比增长0.1%;玉米播种面积5039公顷,同比下降17%;薯类播种面积7850公顷,同比增长0.2%,小麦播种面积1414公顷,下降 2.8%;油料作物播种面积4352公顷,增长4.7 %;药材播种面积89公顷,同比下降18.4%;蔬菜播种面积5181公顷,增长0.7 %;烟叶播种面积623公顷,同比下降8.5%;年末实有果园面积3940公顷;实有茶园面积1657公顷。
2011年,长宁县粮食产量22.3万吨,其中:大春粮食21万吨,同比下降0.2%。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8451吨,增长10.3%;烟叶产量1034吨,比上年下降5.1%;蔬菜产量14.24万吨,增长1.5%;茶叶产量0.19万吨,增长 18.7%;水果产量6.5万吨,增长8 %;药材产量269吨。全年实现种殖业产值9.18亿元,增长2.8%,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为34.2%。
2011年,长宁县出栏猪57.66万头,比上年下降3%;小家禽出栏864.69万只,增长2.6%;牛出栏1.21万头,增长5.2 %;羊出栏2.5万只,比上年下降0.8 %,兔出栏70.98万只,比上年增长 2.7%。全年肉类总产量5.81万吨,比上年下降1.2%。其中:猪肉产量4.24万吨,比上年下降3%,占肉类总产量比重为73%;牛、羊肉产量0.2万吨,增长5.2%< /SPAN>;禽肉产量1.29万吨,增长3.2 %。禽蛋产量5260吨;牛奶产量219吨;蚕茧产量178吨。全年实现牧业产值13.98亿元,增长1.6%,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为48.66%。
2011年末,长宁县实有水产养殖面积9090公顷,与2010年持平;水产品产量18500吨,增长7.4%。
2011年,长宁县有效灌溉面积12420公顷,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80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5平方公里。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8.32万千瓦,增长7.13 %,农村用电量9384 万千瓦小时,增长6.96%。 2011年,长宁县工业增加值实现38.31亿元,同比增长26.50%,工业生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 75.70%,拉动经济增长11.8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6.96亿元,增长33.3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4.64%,拉动经济增长10.08个百分点。
2011年,长宁县轻工业实现增加值18.78亿元,增长38.01%;重工业实现增加值18.18亿元,增长29.14%,轻重工业产业比重为50.81:49.19。在全县工业产品中,原盐增长71.03%,白酒下降6.71%,人造板增长126.43%,水泥增长9.94%,发电量增长34.13%,自来水生产增长102.43 %,玻璃制品下降11.99%。
2011年,长宁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0.11亿元,增长64.71%,实现利税10.44亿元,增长48.11 %。其中:利润8.12亿元,增长57.72 %,税金及附加0.9亿元,下降52.48%。全县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2户,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38.28%,总资产贡献率为50.83%,资产负债率为68.98%,产品销售率为98.52%,流动资产周转率为 9.61次/年,成本费用利润率为7.58%。
2011年末,长宁县有建筑企业14个,从业人员9688人。完成建筑业产值9.9亿元,增长8%;商品房屋施工面积108.3万平米;商品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6.07万平米。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4亿元,同比增长2.9%,其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3%。 2011年,长宁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78亿元,比2010年增长18%。分经济类型看:分销售地看:城镇实现23.48亿元,同比增长18.4%;乡村实现12.30亿元,同比增长17.10%。分行业看:批发业销售额1.97亿元,增长18.9%;零售业销售额27.79亿元,增长16.6%;住宿和餐饮业销售额6.02亿元,增长24.38%。
2011年,长宁县完成外贸出口总额3524万美元,增长603.39%。全年累计签订市外招商项目67个,比2010年减少1个,实际到位市外资金33.10亿元,增长46.93%。从资金来源渠道上看:省外资金20.02亿元,增长13.99%,占市外资金的60.48 %。
2011年,长宁县完成货物运输量806万吨,货运周转量38642万吨/公里;完成客运量1876万人次,客运周转量79153万人/公里。
2011年,长宁县完成邮电主营业务收入15019万元。其中:电信业务收入2595万元,移动业务收入8994万元,联通业务收入1647万元,邮政业务收入1758万元。年末全县拥有固定电话用户40207户,移动电话用户213147,互联网用户数19300户。
2011年,接待游客20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25%;实现旅游总收入28.54亿元,增长46.93 %,旅游人均消费1365元/人次。旅游黄金周累计接待游客90.67万人次,增长158.32%,黄金周实现旅游收入8.33亿元,旅游人均消费1088元/人次。年末全县共有星级宾馆饭店8家,床位11000个。

5. 大家从交通联络与经济发展水平来分析下,为什么南康有可能撤县设区

再看南康的经济发展水平:------------------------------------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22.8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0%,较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国、全省、赣州市平均水平4.2个、1.0个、0.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20.88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63.99亿元,增长15.8%;第三产业38.02亿元,增长9.5%。三次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4.1、4.9、3.0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14.3:53.8:31.9调整至2012年的14.1:54.4:31.5。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83.92亿元,同比增长13.4%,占GDP比重达到68.3%,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12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5.0亿元,增长35.9%;公共财政收入突破十亿关口,达到10.95亿元,增长36.8%;与上年相比,两项指标的增幅分别提高1.3个和4.1个百分点。

6. 鹿城区的人口民族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鹿城区常住人口为129.33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99.10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30.23万人,增长30.50%,年平均增长率为2.70%。其中区外流入人口67.84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52.46%。
鹿城区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3.14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07.53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49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96人减少0.47人。
鹿城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7.75万人,占52.39%;女性人口为61.58万人,占47.61%。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4.47下降为110.03。
鹿城区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4.12万人,占10.92%;15-59岁人口为103.42万人,占79.97%;60岁及以上人口为11.78万人,占9.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7.77万人,占6.01%。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1.7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1.18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61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10个百分点。 2013年,鹿城区工业企业总产值537.45亿元,同比下降4.4%,比上年回升0.7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0.45亿元,同比下降7.0%,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个1.5百分点。各类企业增长均偏弱,大中型企业生产状况好于小微型企业。分企业类型看,鹿城区规上大型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7.88亿元,增长0.5%,中型企业实现产值117.04亿元,下降6.8%,小微型企业实现产值105.53亿元,下降10.9%。出口交货值降幅进一步扩大。鹿城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278.14亿元,下降11.9%,降幅比上年扩大4.7个百分点,外需总体依旧偏冷。较多行业增幅回落。分行业看,鹿城区规上工业24个行业大类中12个行业总产值为负增长,12个行业总产值增速远低于鹿城区平均水平。主导行业中,仅鞋革制品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2%,服装制造业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分别下降51.3%和16.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8.84亿元,同比下降2.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14亿元,同比下降6.9%,装备制造业增加值13.3亿元,同比增长0.8%,新产品产值42.57亿元,同比增长30.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2.29亿元,下降3.0%。其中,股份制企业1.46亿元,增长188.3%;私营企业8.44亿元,增长1.0%。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7.2%,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2013年,建筑业企业保持平稳增长。鹿城区拥有三级以上资质的建筑企业174家,比上年减少6家,实现总产值303.15亿元,增长22.2%,其中在外省完成产值110.43亿元,增长0.6%,占总产值的36.4%,比上年下降8.6个百分点。签订合同总额646.47亿元,增长20.5%,其中本年新签订合同总额323.67亿元,增长21.0%。房屋施工面积2402.81万平方米,增长13.9%。
2013年,鹿城区实现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63.15亿元,同比增长20.3%,总量和增速分别居全市第五和第八。其中,限上项目投资完成171.21亿元,同比增长28.5%,投资结构有所优化,工业性投资比重上升,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有所下降。2013年,鹿城区工业性投资31.66亿元,增长31.8%,工业投资占投资总额比重为12.1%,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工业技术改造完成26.86亿元,同比增长25.7%,占工业投资额的84.8%。服务业投资226.43亿元,同比增长16.2%,占全部投资比重的86%。2013年,受新开工项目土地购置费拉动增长,全年房地产投资呈现向好态势,完成投资91.94亿元,同比增长14.7%,占投资总额比重为34.9%,比重较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 2013年,鹿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9.76亿元,增长7.0%。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3.48亿元,下降5.3%。
2013年,鹿城区实现进出口总额38.86亿美元,下降5.6%,其中出口总额36.14亿美元,下降2.4%,增速为历年最低。从出口产品结构看,我区出口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2013年,服装、纺织品类分别出口3.53亿美元和1.35亿美元,依次下降12.7%和1.2%,鞋类、箱包分别出口20.25亿美元和1.15亿美元,依次增长10.9%和4.4%,四类产品出口合计26.28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72.7%。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8家,增长33.3%;实际利用外资3792万美元,增长48.5%;鹿城区招商引资全年共引进项目73 个,到位资金44.72亿元,同比增长271.8%。其中温商(浙商)回归项目45个,实际到位资金24.09亿元,新引进的重大产业和机构人才类项目19个。
2013年,鹿城区接待游客达1338.67万人次,同比增长20.02%,实现旅游总收入137.70亿元,增长28.86%。鹿城区现有旅行社93家,比上年增加3家;星级饭店25家,比上年减少4家,客房数4720间,比上年下降3.85;饭店客房出租率54.46%,比上年下降9.11个百分点。
2013年,鹿城区财政总收入40.27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2.21亿元,同比增长7.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20.94亿元,同比增长6.8%。其中营改增工作成效显现,增值税4.74亿元,增长29.1%;营业税6.89亿元,增长2.7%;个人所得税1.4亿元,下降27.1%;企业所得税2.67亿元,增长8.2%。
2013年,鹿城区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8.82亿元,同比增长7.0%。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73亿元,同比增长21.7%,民生九大类支出总额22.27亿元,同比增长2.5%,占支出总额的77.3%,比上年下降3.3个百分点。
2013年年末,鹿城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890.56亿元,增长4.5%,增幅比上年回升1.9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2355.28亿元,同比增长1.0%,增幅比上年回落3.8个百分点,其中个人贷款971.99亿元,同比增长3.0%,企业贷款1322.36亿元,同比下降0.2%。

7. 衡东县的2014年衡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年,全县上下以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紧紧围绕富民强县目标,大力推进小康社会进程,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了平稳增长、效益提升、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

地区经济平稳增长。据初步核算,201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14.14亿元,增长9.6%。其中,一产业增加值37.62亿元,增长4.7%;二产业增加值84.51亿元,增长7.8%;三产业增加值92.01亿元,增长13.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33418元,增长9.63%。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占全县GDP的比重为17.57:39.46:42.97,产业占比“二降一升”:一产业占比降低了0.46个百分点,二产业占比下降1.72个百分点,三产业占比提高2.18个百分点。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上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
节能降耗成效显著。2014年,全县能源消费总量为157.16万吨标准煤,增长1.85%;单位GDP能耗为0.8121吨标准煤/万元,下降6.98%。
就业形势比较稳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792人,失业率为1.2%。
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全县各类安全事故死亡5人,下降70.58%。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县农业总产值67.12亿元,增长4.7%。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保持平稳。粮食播种面积66.82千公顷,增长1.1%;油料种植面积21.56千公顷,减少4.2%;蔬菜种植面积12.31千公顷,增长12.1%。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增长。粮食总产量40万吨,增长2.6%;出栏肉猪104.53万头,增长0.8%;出栏牛0.6万头,增长3.4%;出栏羊5.1万头,增长4.5%;出笼家禽943.25万羽,减少3.6%;水产品产量1.82万吨,增长5.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保持稳步增长。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2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到83.6%。2014年全县全部工业增加值79.74亿元,增长7.9%。工业对GDP贡献率为33.1%,拉动GDP增长3.2个百分点。
产销衔接较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升有降。其中:服装2531万件,增长10.36%;中成药0.3万吨,减少40%;水泥145.7万吨,增长38.1%;饲料15万吨,增长17.18%;锌4.9万吨,减少0.2%。
工业经济效益有所下降。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147.04亿元,减少25.55%;实现利润4.86亿元,减少18.73%;上缴税金5.37亿元,减少28.11%;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2.39万人,减少2.44%。
建筑业持续增长。全县资质以上建筑企业15家,建筑业总产值达10.74亿元,增长4.2%,建筑业增加值4.77亿元,增长5.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7.1万平方米,减少1.2%;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2.6万平方米,增长0.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2014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2.36亿元,增长24.1%。工程施工项目达331个,增长23.5%,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249个,增长24.5%。本年投产项目个数247个,增长29.3%。
工业投资占据主导地位。全县工业更新改造投资60.98亿元,增长14.3%,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4.3%。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43.92亿元,增长7.8%。
房地产开发减缓。房地产开发投资6.44亿元,减少9%。商品房竣工面积14.7万平方米,减少56.1%。商品房屋销售面积21.6万平方米,减少18.5%。
五、交通运输 、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县货物周转量31.54亿吨公里,增长13.24%。其中公路货物周转量达25.52亿吨公里,增长10.5%;水运货物周转量6.02亿吨公里,增长18.5%;客运周转量27.27亿人公里,增长10.8%。全县公路线路年末里程285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12.3公里。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县邮电业务总量19.16亿元,增长21.25%,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09亿元,电信业务总量15.98亿元,分别增长13.5%和30.13%。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19.24万门。
六、内外贸易和服务业
消费市场活跃。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47亿元,增长12.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2.6%。
外贸形势较好。全年进出口总额3827万美元,增长13.88%。当年实际利用外资8050万美元,增长18.56%,利用内资也有大幅增长。
服务业快速增长。2014年,全县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为114.8亿元,增长35.1%。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11.36亿元,增长27.1%。
七、财政、金融与保险
财政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全县财政总收入11.08亿元,增长2.59%。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58.8%,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5.5%。
金融业务稳健运行。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6.47亿元,增长10.4%。其中储蓄存款116.31亿元,增长11.2%。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2.01亿元,增长10.4%。银行存贷比例为40.6%,增长17.7%.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创新稳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5.3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7.9%,上升0.32个百分点。全年专利授权50人,全社会科技投入不断加大。
教育事业得到新的发展。基础教育继续得到巩固。小学在校学生46087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9%。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9.82%。职业教育在校学生规模扩大,普通高中在校学生呈上升趋势。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2264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37179人,增长11.6%。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朝气蓬勃。全县拥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3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纪念馆2个。
全县有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3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76%,电视台1个,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7.93%,有线电视用户14.89万户。放映农村公益电影0.86万场。年末共有档案馆1个。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县拥有各类卫生机构48个,其中医院3个,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医院、卫生院床位2177张,每千人拥有3.4张,增长16.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7.2‰,低于国家12‰的控制标准。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2014年,全县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达130.5万平方米,人均面积达2.04平方米,增长21.3%。
九、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2014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5.1%,提高0.4个百分点。县城污水处理率达92%;县城建成区面积为8.1平方公里;城镇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城镇集聚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年未公交车路数7路,实有公共汽车营运车47辆,年末实有出租汽车100辆。
环境质量不断提升。2014年,空气质量监测天数183天,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183天,达标率为100%,地表水监测断面3个,达标率为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100%,全县国土绿化达标率98.5%%,活立木总蓄积量244.3万立方米。农村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的行政村546个,增长2.44%,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为96%,提高1.7个百分点。但环境承载压力加大,工业环保问题日益显现。
十、人口、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发展。2014年末,全县年末常住人口为64.2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2.55万人,乡村人口41.66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861人,死亡人口为8952人,常住人口出生率1.42‰,人口增速进入拐点期。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99元,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15元,增长12.4%。
社会保障工作稳步推进。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7.6万人;参加城乡医保人数65.01万人,覆盖率达100%;全县已建立了县乡两级农村居民生活保障制度,全县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1802人,城乡低保覆盖率达到65.8%。各项社会公益事业、社区综合服务事业等都有较快发展。

8. 吉林公主岭的产业经济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0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90518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7%。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46145万元,同比增长6.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89844万元,同比增长2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54529万元,同比增长13%。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三次产业的结构由2005年的47.9:22.6:29.5调整为2006年的45.9:24.3:29.8。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7.6%、40%和32.4%。 按常驻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上年的9958元上升到11252元,同比增长13%;工农业总产值达1483246万元,比上年增长13.7%;一般预算内全口径财政收入达40931万元,比上年增长6.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866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01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和1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653913万元,比上年增长10.6%。 农 业 农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877645万元,比上年增长8.8%。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1.8万公顷,粮食产量达22.6亿公斤,其中:玉米产量20亿公斤,水稻产量1.5亿公斤,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对于拉动农业经济的增长,牧业生产一直处于重要地位。全年实现牧业产值493668万元,比上年增长9.6%,并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56%。全年生猪发展到358万头,羊发展到33.9万只,禽发展到533.8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16.2%、13.4%和下降12%;肉类产量达39.5万吨;禽蛋产量达13.6万吨;奶类产量达0.84万吨。分别比上年下降3.6%、增长5.4%和5.0%。 生产迈上新台阶。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460公顷,植树2100万株,成林抚育950公顷,育种育苗21公顷,全年完成林业产值2719万元,比上年增长9.3%。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装备越来越好。到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66万千瓦时,拖拉机及配套机械达30110台,其中大型拖拉机1604台;农业种植机械达12200部(台),农用排灌机械达16000台;农业运输车达4100辆;畜牧业机械达1817台。 农业投入变化不大。全年化肥施用量18.2万吨,农膜使用量1341吨,农村用电量为11753万千瓦时。分别比上年下降1%、增长4.1%和2.5%。 工业和建筑业 坚持“工业立市”的战略思想,以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为主攻方向,工业经济获得了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工业产值605601万元,增加值23309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和2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502144万元,增加值19688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和22.5%。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销售产值491680万元,比上年增长23.3%;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89544万元,比上年增长24.3%;实现工业产品产销率98%;实现利税20418万元;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4万元/人。足以看出,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有明显提升。 建筑业继续保持发展势头。全年完成建筑、安装工程产值190000万元,比上年增长48%;实现建筑业增加值57000万元,比上年增长22.4%。建筑业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9.6%。 固定资产投资 由于大力实施投资拉动战略,固定资产投资实现高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0000万元,比上年增长48.6%。其中,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64000万元,比上年增长31%;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2000万元,比上年增长26%;房地产开发投资36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8%;商品房销售面积14万平方米。空置面积6万平方米,基本与历年持平。 交通和邮电 2006年,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持续发展。到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2080公里,公路密度达32%,晴雨通车里程为98.8%,农村公路里程达1800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87%;民用汽车保有量为5220辆;全年客运量为1017万人,货运量为1270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3.2%和2%;客运周转量为28230万人/公里,货物周转量为59980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4.1%和2.7%。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达26500万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邮政业务量3968万元,比上年增长16%;全市固定电话户数已发展到2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达34.2万户,互联网用户为2.8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28.6%、32%和27%;全市乡、镇、村通电话率达100%,电话村已达310个,公主岭市中国大陆地区第一个升级3G移动网络的地区。 商 业 受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和假日经济的影响,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市场繁荣,购物活跃。全年实现社会商品零售额407852万元,比上年增长15.1%。分城乡看,实现城市商品零售额266624万元,农村商品零售额14121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和1.1%;从规模上看,限额以上商业企业实现销售额79007.5万元,限额以下及个体实现销售额292420.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6%和9%;从行业上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销售额371428.3万元,餐饮业实现销售额36423.7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3%和36.3%。 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实现较快增长。2006年,全市完成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40931万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4065万元,比上年增长14.7%;全口径财政一般预算支出88200万元,同比增长20.3%。重点支出得到保障。其中:科学事业费支出168万元,同比增长248.6%;教育事业费支出16631万元,同比增长10.6%;农业支出5379万元,同比增长31.3%;医疗卫生支出4826万元,同比增长49.7%;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6805万元。同比增长34.5%。 金融市场运行平稳。到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773875万元,各项贷款余额为562687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9%和14.3%。 全年保费收入实现14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400万元,比上年增长20%;人身险保费收入9600万元,比上年增长15.7%。全年各类保险赔款给付支出6000万元。其中:财产险赔款2600万元,人身险赔款与给付3400万元,均与上年持平。

阅读全文

与什么是拉动贷款余额上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农村土地建厂房抵押贷款 浏览:934
公积金余额领取影响贷款额度 浏览:513
银保监房产抵押贷款文件 浏览:998
上海贷款的房子怎么二次贷 浏览:625
海口抵押汽车贷款 浏览:999
贷款没有付完房产可以过户吗 浏览:875
贷款流水单有拉卡拉怎么说 浏览:944
农村信用社办理贷款上班时间 浏览:905
濮阳市劳动局失业证无息贷款流程 浏览:906
手机贷款真没有能力还怎么办 浏览:960
农村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 浏览:701
贷款电话客服工作 浏览:504
央行不再公布贷款基准利率 浏览:77
没有收入的残疾人怎么无息贷款 浏览:524
商业贷款担保人退休 浏览:569
上海买房贷款还款计算 浏览:999
下载世联金融小额贷款一对一 浏览:93
公寓可以再抵押贷款吗 浏览:223
信用卡抵押贷款的条件 浏览:683
夫妻房产除名流程贷款抵押 浏览: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