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流水资料 > 什么时候拉动贷款余额上升的主要动力

什么时候拉动贷款余额上升的主要动力

发布时间:2023-06-09 17:36:48

『壹』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意义

2005年3月,央行批准建行作为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单位,这意味着作为国内新的金融实践,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已获得准生证。据悉,目前建行准备以建行上海分行为核心,打包100亿元住房抵押贷款进行证券化

,该方案业已提交国际知名投行进行评估,一旦通过即开始运作,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首个新生儿也将诞生。然而,在建行大力推行证券化的背后,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此新生儿是足月而顺产的宝宝呢,还是一个被催生的早生婴儿?它出生后能否健康地成长下去,在此我们不妨作些探讨。

发达国家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共同特点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世界范围内并不是新事物,其历史可上溯至19世纪的欧洲,当时的证券化形式主要是通过抵押银行发行抵押贷款债券。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起源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为了解决高通胀波动期储蓄机构的流动性风险与利率风险,美国设立了三大(准)政府机构来推动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的发展,从而建立起世界上最发达的抵押贷款证券化市场。目前在美国公开流通的债券市场上,抵押贷款证券已超过国债成为第一大债券。

2002年美国抵押贷款余额达到4.7万亿美元,其中住房抵押贷款证券达到3.91万亿美元,同时美国历年的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比例,即被证券化的抵押贷款余额占总抵押贷款余额的比例,也保持了相当高的水平,2002年美国住房抵押证券化比例高达56.2%。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解决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动性、提高银行的资本利用率、降低银行风险、维持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促进活跃房地产市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一金融创新在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国家与地区得到大力推广与发展。研究这些住房抵押证券化相对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可以发现,住房抵押贷款一级市场及经济环境都存在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一是抵押贷款产品种类丰富。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抵押贷款一级市场上,抵押贷款产品品种都具有多层次性,存在着固定和浮动利率抵押贷款、贷款期限、贷款条件灵活,而且其偿还方式多种多样,可满足不同借款人的需求,能充分挖掘住房需求。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等除国内常见的本金偿还、等额偿还方式,还有其他各类方式多样的抵押贷款,如根据预期通货膨胀率和贷款利率,设计出年限不同、递增比率不同的多级支付方案的抵押贷款,本金摊还开始较小,最后几次较大的抵押贷款,兼具固定/可调整利率特点的组合型抵押贷款,两步型抵押贷款,权益增长型抵押贷款,二次抵押贷款等等多种方式。

二是抵押贷款要达到相当的规模。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抵押贷款规模大多达到GDP的40%~60%。只有住房抵押贷款积累到一定程度,贷款机构证券化的动力机制才能形成,而且足够规模的分布广泛的抵押贷款才能更大限度地降低资产池的风险,提高抵押支撑证券的信用等级。

三是抵押贷款机构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加强了贷款机构之间的竞争,而竞争则会使贷款机构提高LTV(贷款成数),并适当延长贷款期限,提高服务质量。更为重要的是,贷款机构的多元化,也降低了单个贷款机构在证券化体系中的博弈力量,便于政府规范与引导。

四是完善与严格的信用体系。抵押支撑证券的质量决定于抵押贷款资产池的质量,而这完全取决于借款人能否按时还本付息及对提前偿还风险的控制,所以对借款人信用的考核是保证投资者利益的重要一环。

五是分工明确、运作有序的强大的中介机构体系。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中,有大量的中介机构共同参与,并且专业分工,各自发挥作用,又相互协作,以保障证券化的顺利进行,这些机构主要有对抵押贷款提供保险的保险公司,提供担保的担保机构,充当SPV的信托机构,对打包资产进行管理的受托机构,管理回收本息的服务商、信用评级机构、证券的承销商以及购买证券的机构投资者等等。

利润吸引和风险压力是我国抵押贷款证券化主要动力

反观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对于大家已经讨论很多的证券化模式及相关障碍等细节姑且不论,仅与上面所述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证券化的特殊动力机制及我国住房抵押贷款一级市场的特点,就已决定了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注定是一个被催生的早生儿。

从一般意义上讲,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动力主要是用来解决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实现资产负债期限相匹配,降低风险,从资本市场融资等,然而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却有其独特的动力机制。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机构是商业银行,作为商业机构,最大化地谋求商业利益是其目的。由于目前住房抵押贷款被银行视为优质资产,各大商业银行都在积极扩大抵押贷款的规模。要使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成为贷款银行的主动性行为,要么被利润吸引,要么自身存在着相当压力。

利润吸引是指贷款机构能否从证券化过程中获得额外的利润。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过程实际是将抵押贷款的利息收入在服务商、SPV、信用增级手段提供者及投资者等诸多证券化参与者之间分享,虽然贷款银行可以作为服务商享受服务费,但这比贷款机构自己享有所有抵押贷款利息获得的收益要低得多,因此银行并不会出于追求更多额外利润为动力进行证券化的。

压力是指贷款银行是否为了分散风险、提高资产的流动性等压力而必须进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首先从总体上看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规模相对较小,至2004年底我国住房抵押贷款余额仅占GDP的11.6%,远低于证券化发达国家的40%~60%,而从作为贷款机构的各商业银行来看,住房抵押贷款所产生的压力亦相对比较小,即使抵押贷款规模最大的中国工商银行,2003年抵押贷款余额也仅占其机构存款总额的7.23%,建行也只有10%。而作为资金供应重要来源的居民储蓄则持续增长,虽然住房抵押贷款占金融机构吸收储蓄存款余额比例从1998年的1.3%已逐渐上升至2004年的13.3%,但仍是占很小的比例,这说明商业银行的资金供给是充沛的。从储蓄存款结构上看,由于我国居民喜欢储蓄以备购房、养老、子女教育之用,因此居民储蓄中长期的定期存款比重较大,由此看来,我国的商业银行并不担心流动性。目前,我国住房抵押贷款的违约率都很低,平均水平在1%左右,具有较高的收益率与安全性,各商业银行因此将抵押贷款视做优质资产,积极扩大所发放与持有的抵押贷款规模。商业所担心的并不是流动性等风险,而是如何更有效地使用资金。

由此看来,无论从利润吸引还是所承压力,贷款银行都没有证券化的动力,然而实际情况却是,中国建设银行与工商银行都在积极地提出各种证券化方案,且先后多次向央行申报要求开展。是何原因呢?某银行一内部员工给出了真实的答案:商业银行真正证券化的动力是将证券化作为他们的市场营销策略,即树立自己不断创新的社会形象,以增加银行的竞争能力。国内贷款机构的这种扭曲的证券动力机制决定了其证券化的诞生并不是因势而生,而是一个地地道道地被催生的早产儿。

贷款机构单一和信用体系的不完善

从我国住房抵押贷款的一级市场及证券化环境看,时机也并不那么成熟。我国住房抵押贷款机构是商业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上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截至2002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我国所有金融机构的住房抵押贷款余额的比例从未低于87%,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贷款机构呈现单一化的特点,这意味着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它们在中国金融市场上具有绝对强势的博弈力量,这显然会对如何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中保护好投资者的利益带来一定的挑战。

而且,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作为一项金融工程,其良好的运作体系是依赖于一个高度发达,运作有序的中介机构体系及信用体系,而这两者目前在中国的状况都不能令人非常满意。尤其作为核心SPV的信托机构,由于其管理制度不健全,非常容易孳生漏洞,一直是金融治理整顿的焦点。所有这一切似乎都表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尚未为这个早生婴儿营造出一个适宜其成长的环境。

当然,对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开展,我们并不会抱着否定的态度,相反,对此我们将积极加以肯定,无论如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大势所趋,这次早产的抵押贷款证券化不妨当做我国证券化实践的一次探索。但是,对于证券化的各相关参与者,我们还是要提个醒,既然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一个早生儿,那父母(政府)是否应该给它一个更健康的成长环境,医生(监管机构)是否加强对它的体检观测,而对于各投资者来讲,则尤其要关注其投资风险。

『贰』 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前三季度主要实施了哪些具体的货币政策操作

2010 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进一步巩固。消费平稳较快增长,投资结构 有所改善,对外贸易继续恢复,消费、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协 调性增强;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居民消费价 格继续上涨。前三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26.9 万亿元,同 比增长 10.6%,第三季度同比增长 9.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 比上涨 2.9%,第三季度同比上涨 3.5%。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 策,并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加强银行体系流动 性管理,适时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 总量、节奏和结构,继续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进一步推进人民币 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改进外汇管理,促进经济金融平稳健康发展。总 体看,金融运行平稳,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9 月末货币信贷增速有 所反弹。
2010 年 9 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 M2 余额为 69.6 万亿元,同比 增长 19.0%,增速比 6 月末高 0.5 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 M1 余 额为 24.4 万亿元,同比增长 20.9%,增速比 6 月末低 3.7 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存款增长较快,9 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同比 增长 19.8%,增速比 6 月末高 1.2 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 速稳中趋升。9 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 18.5%,增速比 6 月 末高 0.3 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 6.3 万亿元,同比少增 2.4 万亿元。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继续小幅上升,9 月份非金融性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 5.59%,比 6 月份上升 0.02 个百分点。9 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 6.7011 元,比 2010 年 6 月 19 日升值 1.89%, 比 2009 年年末升值 1.90%。
下一阶段,国民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全球经 济已步出金融危机的最坏阶段,整体仍将延续缓慢复苏的态势。国内 消费升级和城镇化都在发展过程中,经济持续增长的动能较为充足。 但也要看到,世界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不时出现,发达经济体复 苏有所放缓,货币条件持续宽松,部分新兴经济体增长较快,但面临 通胀和资本流入压力。我国内需回升的基础还不平衡,民间投资和内 生增长动力仍需强化,持续扩大居民消费、改善收入分配、促进经济 结构调整优化的任务依然艰巨。价格走势的不确定性较大,需加强通 胀预期管理。
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务院统一 部署,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 重点,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根 据形势发展要求,继续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处理好保持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综合运 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在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的 同时不断优化信贷结构,维护价格总水平稳定,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 展的可持续性,促进金融体系健康稳定运行。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 革,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推动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强化 市场配置资源功能,进一步加强政策协调配合,优化政策组合,充分 运用有弹性的市场化手段,着力于体制机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加 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第一部分 货币信贷概况
2010 年第三季度,货币信贷增速有所反弹,银行体系流动性总 体充裕,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金融运行平稳。
一、货币供应量增速有所回升
2010 年 9 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 M2 余额为 69.6 万亿元,同比 增长 19.0%,增速比 6 月末高 0.5 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 M1 余 额为 24.4 万亿元,同比增长 20.9%,增速比 6 月末低 3.7 个百分点。 流通中现金 M0 余额为 4.2 万亿元,同比增长 13.8%,增速比 6 月末 低 1.9 个百分点。第三季度现金净投放 2952 亿元,同比少投放 195 亿元。
货币总量增长总体有所回升。M2 增速 8、9 月份持续于 19%以上 的较高水平运行,均超过 6 月末增速,近期货币总量增速有所抬头的 态势值得关注。M1 增速逐步放缓,主要与上年基数较高有关,第三 季度回落幅度则明显减缓。目前,M1 增速仍持续高于 M2 增速。
二、金融机构存款增长较快
9 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金融机构,下同)本外币各项存 款余额为 71.6 万亿元,同比增长 19.8%,增速比 6 月末高 1.2 个百 分点,比年初增加 10.4 万亿元,同比少增 1.4 万亿元。其中,人民币 各项存款余额为 70.1 万亿元,同比增长 20.0%,增速比 6 月末高 1.0 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 10.3 万亿元,同比少增 1.4 万亿元。8、9 月份存款分别增加 1.1 万亿元和 1.5 万亿元,连续两个月维持在 1 万亿元以上,整个社会的流动性仍较为充裕,这与近期外汇占款增加较多、 贷款投放偏快等因素有关。外币存款余额为 2298 亿美元,同比增长13.1%,比年初增加 212 亿美元,同比少增 107 亿美元。 从人民币存款的部门分布和期限看,住户存款增长逐步加快,活期占比显著提高;非金融企业存款增速稳步回升,企业存款期限结构 变化较大。9 月末,金融机构住户存款余额为 30.4 万亿元,同比增 长 17.0%,增速比 3 月末和 6 月末分别高 1.9 个和 1.8 个百分点,比 年初增加 3.9 万亿元,同比多增 1438 亿元。非金融企业人民币存款 余额为 28.8 万亿元,同比增长 20.5%,增速比 3 月末低 6.1 个百分 点,比 6 月末则提升 1.0 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 3.6 万亿元,同比少 增 2.5 万亿元,其中第三季度增加 6824 亿元,同比多增 1733 亿元。 第三季度,新增住户存款中活期占比为 55%,分别比第一季度和第二 季度提升 3.9 个和 12.7 个百分点,呈逐步上升态势。第三季度,非 金融企业存款中定期占比达到 82%,比上半年高 30 个百分点。主要 是 9 月份非金融企业存款结构变动较大,定期存款新增 6826 亿元, 而活期存款减少 3167 亿元。与往年同期相比,当月非金融企业存款 结构变动仍属正常,主要受假日季节性因素等影响,如企业节前集中 发放工资、奖金,部分企业于节前将活期存款转为定期通知存款以提 升收益等。9 月末,财政存款余额为 3.4 万亿元,同比增长 19.6%, 比年初增加 1.2 万亿元,同比多增 1203 亿元。
三、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速稳中趋升
9 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 49.1 万亿元,同比增 长 18.7%,增速比 6 月末低 0.5 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 6.5 万亿元, 同比少增 2.8 万亿元。本外币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基础设施行业(交 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水利、环 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房地产业、制造业。第三季度,主要金融机 构(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 行、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投向这三个行业的本外币中长期 贷款分别为 3723 亿元、1547 亿元和 935 亿元,占全部产业新增中长 期贷款的比重分别为 45.6%、18.9%和 11.4%。对“三农”的信贷支持 进一步增强。9 月末,主要金融机构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城市信用 社、村镇银行和财务公司本外币农村贷款余额 9.3 万亿元,同比增长30.3%,高出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11.6 个百分点;农户贷款余额 2.6 万 亿元,同比增长 29.8%,高出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11.1 个百分点;农 林牧渔业贷款余额 2.3 万亿元,同比增长 19.4%,高出同期各项贷款 增速 0.7 个百分点。
人民币贷款增速有所反弹。9 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 46.3 万 亿元,同比增长 18.5%,增速比 6 月末提升 0.3 个百分点,比年初增 加 6.3 万亿元。尽管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 2.4 万亿元,但增 速自 6 月份以来呈现总体稳中趋升态势,第三季度各月增量均保持同 比多增。近期贷款投放出现一定反弹,一方面受中小企业、房地产、 项目投资等贷款需求仍相对较强影响;另一方面也与金融机构贷款投放意愿增强有关,尤其是部分银行在存贷比、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逐步达标后,信贷加快投放情况更为突出。分机构看,中资四家大型 银行贷款投放相对偏多,第三季度增量在全部机构中占比达到 40%, 比上半年提高 1 个百分点。从部门分布看,住户贷款保持较快增长, 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增速有所回升。9 月末,住户贷款余额同 比增长 42.2%,增速比 6 月末低 7.1 个百分点,2010 年以来持续维持 较高水平增长,比年初增加 2.4 万亿元,同比多增 5277 亿元。主要 是个人住房贷款增加较多,比年初增加 1.1 万亿元,在住户贷款中占 比为 45%。其中 9 月份新增 804 亿元,比上月多增 265 亿元,为 5 月 份以来首次月度增量环比上升。随着第三季度以来部分地区楼市有所 回暖,住房贷款增长走势仍需密切关注。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 余额同比增长 12.8%,比年初增加 3.9 万亿元,同比少增 2.9 万亿元。 其中,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 3.6 万亿元,同比少增 6713 亿元。票 据融资比年初减少 8098 亿元,同比少增 1.7 万亿元。中小企业信贷 支持力度继续加大。银行业机构中小企业人民币贷款比年初增加 2.6 万亿元,9 月末余额同比增长 20.5%,其中,小企业贷款比年初增加1.3 万亿元,9 月末余额同比增长 27.7%,增速比中型企业高 12.0 个 百分点,比大型企业高 15.2 个百分点。
表 1:2010 年前三个季度分机构人民币贷款情况
单位:亿元
2010 年前三个季度
新增额 同比多增
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① 33339 -14542
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② 16718 -6807
中资区域性中小型银行③ 4412 -1894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④ 9922 399
外资融机构 1109 1174
注:①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是指本外币资产总量超过 2 万亿元的银行(以2008 年末各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为参考标准)。②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是 指本外币资产总量小于 2 万亿元且跨省经营的银行。③中资区域性中小型银行是 指本外币资产总量小于 2 万亿元且不跨省经营的银行。④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包括 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9 月末,金融机构外币贷款余额为 4227 亿美元,同比增长 23.1%, 比年初增加 432 亿美元,同比少增 564 亿美元。分季度看,外币贷款 第一季度大幅增加 292 亿美元,同比多增 377 亿美元,但第二季度后 外币贷款投放有所放缓,这可能与商业银行外币资金头寸相对紧张等 因素有一定关系。其中,第二季度增量明显回落至 30 亿美元,同比 少增 572 亿美元,第三季度外币贷款则有所回升,当季增加 110 亿美 元,同比仍少增 370 亿美元。境外贷款比年初增加 187 亿元,同比少 增 72 亿美元。2010 年以来,境外贷款逐季增加,前三个季度分别新 增 17 亿美元、46 亿美元和 124 亿美元,其中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均 超过同期外币贷款增量,支持企业“走出去”的力度明显加大。
四、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
9 月末,基础货币余额为 16.1 万亿元,同比增长 20.9%,比年初 增加 1.7 万亿元。9 月末,货币乘数为 4.32,比 3 月末和 6 月末分别低 0.03 和 0.05。9 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 1.7%。其中,中资大型银行为 1.4%,中资中型银行为 1.1%,中资小型银行为 2.4%, 农村信用社为 4.0%。
五、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继续小幅上升
金融机构对非金融性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利率继续小幅上升。9 月份,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 5.59%,比 6 月份上升 0.02 个百分点。 其中,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 6.09%,比 6 月份上升 0.10 个百分 点;票据融资加权平均利率为 3.86%,比 6 月份上升 0.09 个百分点。 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稳步上升,9 月份加权平均利率为 5.03%,比 6 月 份上升 0.08 个百分点。
从利率浮动情况看,执行下浮和基准利率的贷款占比下降,执行 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上升。9 月份,执行下浮、基准利率的贷款占比 分别为 25.54%和 30.19%,比 6 月份分别下降 2.18 个和 0.70 个百分 点,执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为 44.27%,比 6 月份上升 2.88 个百分 点。
受境内资金供求关系变动以及国际金融市场利率走势影响,外币 存款利率总体走高,贷款利率小幅下降。9 月份,3 个月以内大额美 元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 1.93%,比 6 月份上升 0.17 个百分点;3 个月 以内、3(含 3 个月)-6 个月美元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 2.30%和2.46%,比 6 月份分别下降 0.09 个和 0.35 个百分点。
六、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
2010 年初至 6 月 19 日,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人民币汇率保持 基本稳定。2010 年 6 月 19 日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 来,人民币小幅升值,双向浮动特征明显,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9 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 6.7011 元,比 2010 年 6 月 19 日升值 1264 个基点,升值幅度为 1.89%,比 2009 年年末升值 1271 个基点,升值幅度为 1.90%;人民币对欧元、日元汇率中间价分别为 1 欧元兑 9.1329 元人民币、100 日元兑 7.9999 元人民币,较 2009 年 年末分别升值 7.27%和贬值 7.77%。汇改以来至 2010 年 9 月末,人民 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 23.51%,对欧元汇率累计升值 9.65%,对日元 汇率累计贬值 8.68%。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计算,汇改以来至 2010 年 9 月,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 14.8%,实际有效汇率升值 22.3%。
2010 年前三季度,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最高为 6.6936 元, 最低为 6.8284 元,181 个交易日中 97 个交易日升值、6 个交易日持 平、78 个交易日贬值。最大单日升值幅度 295 个基点(折合 0.43%),最大单日贬值幅度 247 个基点(折合 0.36%)。
专栏 1:有效汇率
汇率通常是指表示两国货币之间对价关系的双边汇率,如 2010 年 9 月 30日人民币对美元的双边汇率为 6.7011 元/美元。但要考察一种货币对其他多种货 币的综合对价关系,需要引进有效汇率的概念。有效汇率是一种加权平均汇率, 经常以贸易比重为权数。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指标,通常用于度量一个国家 贸易商品的综合国际竞争力,也可以用于研究货币危机的预警指标,还可以用于 研究一个国家相对于另一些国家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
具体使用中,人们通常将有效汇率区分为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一 国货币的名义有效汇率在数值上等于其与贸易伙伴国货币双边名义汇率的加权 平均数,如果剔除通货膨胀,就可以得到实际有效汇率。实际有效汇率不仅考虑 了对所有贸易伙伴国双边名义汇率的相对变动情况,而且还剔除了通货膨胀对货 币本身购买力的影响,能够综合地反映本国货币的对外价值和相对购买力。在测 算有效汇率时,研究人员往往根据自己的特殊目的来设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样本货币范围和贸易权重等相关参数,因而得出的结果存在一定差异。
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在计算自己的有效汇率并作为参考。例如,美联储 一直以来对外公布自己计算的美元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按不同货币篮子名义和 实际有效汇率各自有三个指数,分别是包含所有贸易伙伴货币的广义指数(The Broad Index)、仅包含主要货币的主要货币指数(The Major Currencies Index) 以及其他重要贸易伙伴指数(Other Important Trading Partners Index),以 反映美元对不同贸易伙伴群体的竞争力,这些指数在世界范围被广泛引用。又比 如,市场推测新加坡金管局选取大约 19 种货币作为篮子计算名义有效汇率,主 要考虑贸易重要性和经济竞争关系,并直接将名义有效汇率作为货币政策的调控 指标。而俄罗斯仅选择美元和欧元两种货币作为篮子计算有效汇率,简洁明了地 反映卢布对主要贸易伙伴的竞争力。
部分国际机构还使用统一篮子计算多种主要货币的有效汇率,以便对这些货 币的价值变化进行比较。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国际货币统计(IFS) 中统一公布其计算的各成员国货币的有效汇率数据,但更新较为缓慢。使用更为 广泛的是国际清算银行(BIS)计算的数据,每月 15 日 BIS 会在其网站上公布58 种货币(包括欧元及欧元区 17 个成员国货币)截至上月的名义和实际有效汇 率。BIS 计算的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自 1994 年至 2010 年 9 月已累计升值34.9%和 57.5%。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幅在 BIS 测算的 58 个经济体货币中位列 前 10 位。
由于有效汇率在衡量汇率水平方面更具科学性,因此有效汇率调整与双边汇 率调整相比,更能发挥调节进出口、经常项目及国际收支的作用。当前中国主要 贸易伙伴呈现明显的多元化特征,2010 年前三季度对美贸易在中国外贸总量中 占比仅为 13.0%,对欧盟、日本和东盟所占比例分别为 16.3%、10.0%和 9.8%。 不仅贸易伙伴多元化,而且贸易计价货币也在逐步多元化,尽管美元仍是主要结 算货币,但部分贸易已以欧元、日元等货币计价后再折算为美元。与双边汇率相 比,有效汇率更能代表企业贸易计价和结算的实际汇率水平,对企业财务和经营 决策更具参考意义。

『叁』 央行一周两提货币政策空间充足 房价上涨区域扩大

17日晚间,央行发布了《2019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解读了中国经济、货币政策等多个金融领域关键话题。货币政策往往被认为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而这份最新的报告又释放了什么信号呢?
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
如何看待当下经济发展的形势?
《报告》表示,当前,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发展的有利因素较多,三大攻坚战进展良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有力推进,经济增长保持韧性,宏观政策的效果逐步显现。但世界经济形势仍然错综复杂,外部不确定性较多,我国发展长短期、内外部等因素变化带来的风险挑战增多,国内经济仍存在下行压力,内生增长动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这些因素既有周期性的,但更多是结构性、体制性的,必须保持定力、增强耐力,勇于攻坚克难。
值得留意的是,《报告》提及,目前,货币政策应对空间充足,货币政策工具箱丰富,有能力应对各种内外部不确定性。
根据《报告》,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注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办法稳需求,坚持结构性去杠杆,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适时适度实施逆周期调节,根据经济增长和价格形势变化及时预调微调,注重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优化信贷结构和防范金融风险之间的平衡。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各部门的政策合力,从供需两端共同夯实疏通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基础。
此外,协调好本外币政策,处理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之间的平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对外开放,通过增加供给和竞争改善金融服务。在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和发挥资本市场功能之间形成三角良性循环,促进国民经济整体良性循环。
金融业开放将继续遵循三条原则
《报告》还介绍了中国金融开放取得的一系列积极成果。
根据《报告》,下一步,中国金融业开放将继续遵循三条原则:一是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原则。二是金融业对外开放将与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相互配合,共同推进。三是在开放的同时重视防范金融风险,使金融监管能力与金融开放度相匹配。
《报告》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将坚定不移继续推进金融业改革开放,继续与有关部门加强软环境建设,推动完善对外开放的配套政策支持,完善跨境资金交易和结算机制,提高境外投资者入市便利性,持续做好高水平对外开放工作,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
一季度房地产贷款如何?
根据《报告》,总的来看,2019年第一季度,房价上涨区域有所扩大,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增速放缓,施工面积增速有所提高,新开工和竣工面积增速下降。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加快,房地产贷款增速继续平稳回落。
房地产贷款方面,3月末,全国主要金融机构(含外资)房地产贷款余额为40.5万亿元,同比增长18.7%,增速较上年末下降1.3个百分点。房地产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8.5%。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26.97万亿元,同比增长17.5%,增速较上年末下降0.25个百分点;住房开发贷款余额为7.92万亿元,同比增长26.8%,增速较上年末下降5.1个百分点;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为1.4万亿元,同比下降3.2%,降幅较上年末扩大7.1个百分点。
记者关注到,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邹澜此前在4月份金融统计数据解读媒体吹风会上表示,2019年,人民银行还将继续严格遵循“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以及“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目标,坚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
当时他介绍,具体有几方面的重点:第一是配合实施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第二是按照“因城施政”的原则,落实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第三是会同相关管理部门,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资金管理的相关工作;第四是完善相关制度,加大对住房租赁市场的金融支持和规范,促进形成“租售并举”的住房制度。
稳妥推进利率“两轨合一轨”
《报告》还在专栏中谈到了稳妥推进利率“两轨合一轨”的思路和背景。
《报告》表示,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稳妥推进利率“两轨合一轨”,理顺资金价格决定机制。
所谓“利率两轨”,指的是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市场化无风险利率并存。一方面,存贷款基准利率仍是我国存贷款市场利率定价的锚。虽然目前存贷款利率浮动的上下限已经放开,但央行仍继续公布存贷款基准利率,作为金融机构利率定价的参考。其中,贷款基准利率一直作为金融机构内部测算贷款利率时的参考基准和对外报价、签订合同时的计价标尺。
另一方面,我国市场化无风险利率发展良好。目前市场上的质押式回购利率、国债收益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等指标性利率,对金融机构利率定价的参考作用日益增强。
《报告》指出,“利率两轨”的存在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市场利率稳定,贷款的实际利率受风险溢价影响较大。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的重点是推动贷款利率“两轨合一轨”,这有利于增强市场竞争,促使金融机构更准确地进行风险定价,降低风险溢价,并进一步疏通货币市场利率向贷款利率的传导,促进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报告》表示,稳妥推进贷款利率“两轨合一轨”,重点是要进一步培育市场化贷款定价机制。从国际经验看,美国、日本、印度等经济体都曾建立起类似贷款基础利率(LPR)的报价机制,作为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定价的参考,在推动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借鉴国际经验,2013年10月25日,我国的LPR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LPR是由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发布、由主要商业银行根据市场供求等因素报出的优质客户贷款利率,并由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在人民银行的指导下负责监督和管理。自正式运行以来,LPR的市场认可度和公信力逐步增强,已成为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定价的重要参考。
《报告》表示,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稳妥推进“两轨合一轨”,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在此过程中,继续发挥好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作用,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保持银行负债端成本基本稳定,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创造有利条件。
新京报记者 宓迪 编辑 张瑞杰 校对 付春愔

『肆』 2022我国商业银行活期存款比例和中长期贷款比例上升

8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努力争取最好结果。在信贷投放方面,要引导商业银行扩大中长期贷款投放,为重点项目建设、设备更新改造配足融资,着力扩大有效需求,促投资带消费增就业,巩固经济恢复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成效明显大型

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保持较快增长。从规模余额数据看,中长期贷款占比有较大提高。根据人民银行统计数据,2022年7月底,我国金融机构本外币境内中长期贷款余额为137.25万元,占金融机构本外币境内贷款余额的65.87%,比2011年底的42.3%提高23.57个百分点。从新增规模数据看,中长期贷款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较高。根据人民银行粗瞎统计数据,2022年1-7月,我国金融机构本外币境内中长期贷款余额增加8.15万亿元,占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贷款余额增加额的57.77%。从不同领域看,中长期贷款同比都保持较高增速。以工业为例,根据人民银行统计数据,2022年6月底,我国工业领域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1.2%,其中轻、重工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27.4%、20.2%,制造业领域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9.7%。2022年3月底,我国高技术制造业领域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1.9%。可见,我国金融机构近年来投放中长期贷款较多,在数量快速增加的同时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中长期贷款向制造业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领域投放较多。

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看,金融机构需要扩大中长期贷款投放。整体来看,我国经济延续恢复发展态势,但仍有小幅波动,经济恢复的基础需要稳固。在需求总体不足的情况下,需要通过扩大中长期贷款投放稳定需求、稳定经济恢复基础。

就长远发展来看,实现高质量发展也需要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我国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都需要大规模投资,尤其需要中长期资金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抓住第四次全球制造业大迁移的机会,推动制造业快速发展岩仿空,迅速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

『伍』 消费信贷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

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基本情况

1998年以来,我国消费信贷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为促进消费、扩大内需以及提高人们消费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消费信贷不仅刺激了消费需求,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商品销售,并成为国家对消费市场实施选择性调控的重要手段。截至2006年4月末,我国消费信贷余额为22655亿元,比刚刚起步时的1997年末增加了22465亿元,增长了118倍;消费信贷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也由1997年末的不足0.23%上升到10.2%。消费信贷品种呈现多元化发展。从消费领域看,已发展到住房、汽车、助学等多个消费领域;从信贷工具看,已出现信用卡、存单质押、国库券质押等多种信贷方式;从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的机构看,已由国有商业银行“一枝独秀”发展到有条件开办信贷业务的所有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都在经营此项业务。具体来看,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贷款总量逐年增长但增速趋缓

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贷款的指导意见》,消费信贷的发展从此步入快车道。2000~2005年,消费信贷的年均增长率为31.4%,但受到基数逐步扩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消费信贷增长率呈逐年走低趋势,2000年,消费信贷增长率高达205.4%,而到了2005年这一增长率仅为10.4%。消费信贷快速增长的原因,除了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等因素外,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及消费水平增长较快是近年来推动消费信贷增长的最重要因素。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493元,比2000年增加4213元,年均名义增长1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 2000年的37664亿元增至67177亿元,年均增长达12.3%。消费信贷的增长与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变化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消费信贷结构总体稳定但个别品种波动较大

个人住房贷款一直是消费信贷的主体。近年来,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个人住房贷款成为消费信贷发展的重点。为了支持和鼓励居民购买住房,国家通过重点支持经济适用房建设、对住房贷款实行优惠利率等多种措施,发展住房贷款。 2000~2005年,个人住房贷款占消费信贷总额的比重基本稳定在80%左右;截至2006 年4月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已达19069亿元,占全部消费信贷余额的84%。

助学贷款稳步发展。1999年以来,为配合高校扩招政策及收费制度的改革,国家出台了教育助学贷款政策。2004年,针对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人民银行配合教育部等部门出台了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经办银行、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等一系列新政策,使助学贷款业务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截至2006年4月末,国家助学贷款余额已达115.75亿元,加上商业性助学贷款,各项助学贷款余额已达137.9亿元。初步统计,此项信贷业务开办至今各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国家助学贷款185亿元,约228万名学生得到帮助完成学业。

汽车贷款风险逐步暴露,波动较大。汽车贷款是商业银行较早开办的消费信贷品种之一。1998~2003年,汽车贷款业务迅速发展。2001~2003年,汽车消费贷款余额年均增长148%,占全部消费贷款余额的比例历年依次为6.2%、10.8%和11.7%。但从2004 年初开始,汽车贷款风险逐步暴露,金融机构开始控制汽车贷款规模,采取了更为严格的风险防范措施,汽车贷款发展步伐放缓。截至2006年4月末,汽车贷款余额为1011 亿元,比2004年末下降583亿元。

此外,耐用消费品贷款、信用卡消费等其他消费信贷发展比较平稳。截至2006年 4月末,其他消费信贷余额为2298亿元,占消费信贷余额的10.14%,其中信用卡透支消费成为一个新的亮点。

消费信贷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消费信贷发展的地域不均衡与整个消费增长的地域分布不均衡相吻合。据统计,占全国人口近60%的农村市场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近年来逐步下降, 2000年为38.2%,2005年则降为32.9%。销售进一步向发达地区集中,东部地区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已达60%,且比重仍在逐步提高。总体上看,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消费信贷规模越大。截至2006年4月末,消费信贷余额前六名的省市分别为广东、上海、浙江、北京、江苏、山东,其消费信贷余额占全国的比重高达66%,而西部十二省(区)市的消费信贷余额之和为3126.11亿元,仅占全国的13.8%。

推动消费信贷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当前宏观调控处于重要阶段,在继续搞好总量平衡的同时,要重点推进结构调整,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从国内外经济发展经验看,发展消费信贷,是促进消费需求增长的有效途径。

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是促进消费信贷发展的根本

随着社会公众金融意识的进一步提高,消费信贷已经成为居民优化储蓄及消费结构的重要工具。一般而言,对居民个人收入和支出的预期会直接影响到其进行消费信贷的深度和频率。近年来,虽然消费需求增长较为平稳,但投资需求增长加快,增速明显快于消费需求,导致消费率持续下降,从2001年的61.1%下降至2005年的50.7%。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导致总体消费倾向下降,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尚不完善,也使城乡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明显增强。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消费信贷的增长。因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应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千方百计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减轻居民教育、医疗负担,从而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支出预期,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扩大消费,为消费信贷的持续发展创造坚实基础。

加快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建设,为促进消费信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借款人诚实、守信是消费信贷得以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但我国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的工作才刚刚起步,信用观念尚在推广过程中,借款人构造虚假的个人资料,骗贷、逃贷的情况屡有发生,严重挫伤了商业银行发放消费信贷的积极性。如,汽车贷款近年来持续下降与个人信用制度不健全有十分紧密的关系。从国外的实践经验看,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和商业化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可以增加居民资产负债状况的透明度,有利于防范贷款风险;另一方面可以降低金融机构管理成本,提高其开展个人业务的积极性。人民银行近年来在完善企业征信系统的同时,加快了个人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目前企业征信系统已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联网运行,为推动消费信贷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下一步的关键是要完善个人信息披露的法律依据,尽快制定征信法规,并出台相关配套办法,使征信发展和管理有法可依,为保障信贷资产安全、开展消费信用调查以及依法保护个人隐私等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还应该完善个人信用评级体系建设,促进相关中介机构的健康发展,为金融机构更好地开展消费信贷业务提供服务。

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是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重点

消费信贷业务主要在城市开展,这与农村消费水平明显偏低直接相关。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为城镇的32.2%,比2000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从消费结构看,2005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高出城镇居民8.8个百分点,农村消费结构明显落后于城镇。党中央和国务院已明确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发展农村消费市场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各金融机构应从促进消费信贷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大力发展大额耐用消费品信贷等直接推动农村消费升级的信贷品种,同时也要探索开发其他一些适合农村居民消费习惯的信贷新品种。

推动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是促进消费信贷的创新方向

消费信贷期限一般较长,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都较高。除了一般贷款都要面对的利率变动、借款人收入变动等风险因素以外,消费信贷风险的不确定性因素还表现在借款人工作、住所、健康、家庭变故等都可能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产生不利影响。与较长的贷款期限相比,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期限一般较短,一旦商业银行对经济金融变化估计不足,未能相应调整现金流量,“短存长贷”风险爆发,银行就可能被迫折价变现资产或高价紧急融资从而造成损失,出现流动性风险。从国际经验看,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经过实践检验的比较成熟的结构性融资工具,对推动消费信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证券化的途径,可以将长期的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及其他消费贷款打包出售,回笼资金,有利于降低中长期贷款比重,改善信贷期限错配状况,优化利率期限结构,形成合理的收益率曲线。目前,我国的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刚刚起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已经进行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试点工作,先后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了资产支持证券。下一步,在总结相关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可研究探索扩大试点的信贷资产范围,将汽车贷款、助学贷款、信用卡透支等进行证券化,同时加快推动个人住房贷款证券化进程,为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加快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发展拓展空间。-

『陆』 中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历次调整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我国政府对宏观调控理论和实践的创造性发展,丰富了我们对转轨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认识
◆松紧配合,适度放松,及时微调,把握力度是其突出特点
◆商业银行对稳健货币政策的贯彻支持了经济发展,推动了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及自身发展,加快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步伐

“坚持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我国政府近年来宏观调控的首要经验,是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创造性发展,也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学习、贯彻“两会”精神,需要更为深入系统地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我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在连续多年的严重通货膨胀已基本得到控制,东南亚金融危机造成外贸市场急剧缩小,内需不足成为影响经济发展主要矛盾的背景下出台的。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我国政府对宏观调控理论和实践的创造性发展,丰富了我们对转轨国家宏观调控的认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操作中,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现出了一系列鲜明的特色,主要包括:

1、与积极的财政政策密切配合,适度信贷扩张,防止信贷膨胀。自1998年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来,政府通过下调利率和准备金率、扩大银行信贷自主权、上调指导性信贷计划、扩大对金融机构再贷款、强化对银行信贷投放的“道义劝告”等,适度扩张信贷投放,积极启动内需。与此同时,政府始终对基础货币超额发行引发新的通货膨胀抱有警惕,在推动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同时始终谨慎监控商业银行资金来源,防止商业银行信贷的过度膨胀。1998年央行下调准备金率时专门设立临时账户,冻结国有商业银行由于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而释放的流动性,商业银行新增可运用资金近2800亿元,购买了财政部发行的2700亿元特别国债和423亿元专项国债。这一富有创意的稳健操作措施限制了商业银行当年资金来源的急剧增长,使下调准备金率这一最具影响力的货币政策操作并没有引发银行信贷膨胀。

2、松紧配合,适时微调,把握力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在实践中适时完善政策措施,把握调控力度”,是过去五年稳健的货币政策执行中的突出特点。从各国宏观调控的历史和实践来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两大调控工具可以有多种搭配,包括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双松”、“双紧”搭配,也可以实行一松一紧的搭配。实践表明,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搭配实施很成功,积极有效,表明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水平已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着眼于信贷结构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1998年后,在积极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过程中,政府非常注意调整、优化信贷结构,改善信贷资金配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发展住房、汽车等支柱产业、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央行先后发布《关于加大信贷投放,支持住房建设和消费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关于改善金融服务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的文件,推动了各类消费贷款、中小企业贷款的迅猛发展,对改善消费环境、推动中小企业成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银行信贷结构的优化,信贷投放领域的扩展还有效避免了历次启动经济中流动资金贷款过度膨胀,“倒逼”央行基础货币发行局面的出现。

4、完善货币政策操作,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五年来,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操作中充分运作了利率、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窗口指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完善金融市场,使公开市场操作日益成为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逐步改变了过去通过行政性的信贷计划等手段进行信贷和货币管理的局面,标志着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已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在稳健的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先后发布了《人民银行金融监管责任制》等监管规范,积极推行审慎的会计制度,提高资本充足率,建立贷款五级分类制度,督促商业银行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和精简机构,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促使不良贷款比例下降和信贷资产质量改善。

从整体上看,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扩大内需为中心,在适度扩大货币供给及银行信贷投放的同时,优化结构,防范金融风险,保障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它既避免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新一轮经济启动的抑制效应,又防止了“扩张性”货币政策引发通货膨胀的隐患,是我国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政策选择,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具有创造性。



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推行加快了中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商业银行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不仅带动了高效信贷投放的扩大,还积极支持了国企改革及社会稳定,发挥了各方面的积极作用。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互动,成为五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

1、适度扩大信贷投放,积极支持经济增长。在稳健的货币政策引导下,各商业银行积极竞争优质客户,扩大信贷投放,使得银行信贷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协调互动。以工商银行为例,1997年各项贷款余额为19090亿元。到2002年末,各项贷款余额已达2.9万亿元,五年中贷款余额增长了一倍。2002年当年新增贷款2780亿元,比上年多增350亿元。

2、配合积极财政政策,优先为国债项目提供配套贷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5年来,政府在推行积极财政政策的情况下,累计发行66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商业银行累计发放配套贷款1.2万亿元,带动银行贷款和其他社会资金形成3.28万亿元的投资规模,办成了不少多年想办而没有力量办的大事。

以工商银行为例,近年来重点拓展大型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类、大中城市建设等类贷款领域,积极支持基础设施建设。2001年末工商银行公司客户贷款余额24496亿元,比上年增加1599亿元,其中项目贷款增加728亿元,接近贷款增加额的一半。基础设施贷款占比明显提高,当年发放的项目贷款中,交通、电力、电信、石化等基础设施类贷款占比超过65%,达1067亿元,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主要支持了国家“五纵七横”公路主干线和省际干线公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全国电网联网等一大批重点项目。这些信贷项目对改善我国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制造业技术装备质量,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3、努力扩大消费贷款,扶持新的消费热点的发展,积极促进扩大内需。1998年,金融机构个人住房消费贷款余额为426.16亿元,到2002年末增至8258亿元,平均年增长率超过100%。金融机构消费信贷的迅猛增长不仅改善了消费环境,扩大了居民即期消费,还改变了消费方式。1997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298.9亿元,当年金融机构消费贷款新增额约250亿元,信用消费占比不到1%。到2002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911亿元,消费贷款增加额3694亿元,信用消费占比已超过9%。消费信贷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消费需求的增长,成为扩大内需的主要拉动力之一。

4、积极支持国企改革,维护金融和社会稳定。1997—2002年8月末,我国共核销银行呆坏账准备金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债权2664亿元,共支持兼并破产项目5864户,支持破产企业安排下岗分流人员约430万人,对维护社会稳定和职工再就业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死滞贷款的核销,意味着同量新贷款的进入,为经济在除去赘瘤的同时,注入了新的活力。

5、发放扶贫贷款,扶持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到2002年10月末,农业银行扶贫贷款余额达854亿元,其中扶贫贴息贷款余额达439亿元。2002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农业贷款增加1170亿元,同比多增388亿元,积极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商业银行在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过程中,相应制定了合理的产业信贷政策,通过“存量移位”和“信贷倾斜”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使“无形的手”与“有形的手”密切配合,共同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这成为新一轮经济启动以来引人注目的现象。

1、商业银行利用“存量移位”优化信贷资金产业配置结构,从低效产业中调出信贷资金,抑制了过剩生产力和重复建设。贷款“存量移位”即信贷资金从效益低的企业移至效益高的企业,通过清收、转化等手段退出不良贷款市场,是优化信贷资金配置的重要手段。在宏观上的作用是配合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抑制过剩生产力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2、商业银行制定合理的行业信贷政策,通过“信贷倾斜”推动信贷资金进入优先发展产业。“信贷倾斜”即信贷投放在全国一盘棋内考虑,使资金流向效益好的地区,是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以工商银行为例,近年来在信贷结构调整中,重点拓展大型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类、大中城市建设和社会事业类、外商投资类、高新技术类和优秀中小企业类等五大领域的优质客户和项目,积极支持基础设施建设。2001年末工商银行公司客户贷款余额24496亿元,从贷款的行业结构来分析,投向优势行业和新兴的成长型行业的新增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22%。

3、大力推动金融信息化建设,为国民经济信息化助力。商业银行在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过程中,始终注意提升金融服务的技术装备水平,推动金融信息化建设。以工商银行为例,近年来相继实施“9991”大机集中工程、综合业务系统、数据库建设等三大科技工程,许多重大应用项目上机运行,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创新传统业务,使得一大批高技术含量、知识密集型的现代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相继推出,极大地提高了与外资银行的竞争实力。

4、加快改革创新,大大加快了自身发展及竞争力的提升。推动服务业的发展是当前阶段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议题,商业银行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推动自身改革创新,增强竞争实力,是推动金融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各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明显改善,经营效益大幅度跃升,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内部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从工商银行的实际情况看,2000年全行拨备前利润仅96亿元,到2002年已增至443亿元,预计2003年将进一步增加到510亿元。按五级分类口径测算,扣减损失类贷款和财务损失后,2002年资本充足率比1999年末提高2.05个百分点。全行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经营评价体系基本建立,“下管一级、监控两级”的管理新架构逐步形成,经营资源配置结构在优化提升,技术水平有了飞跃性的发展。这些方面,不仅为我国民族银行业的发展积累了经验,积蓄了实力,也将为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整体上看,五年来商业银行对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贯彻不仅在支持经济发展中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在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及自身发展中,也取得引人瞩目的成就。学习、贯彻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就是在认真总结过去五年宏观调控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当前阶段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以创新的姿态完善、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推动金融发展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成长。

『柒』 贷款增速怎么算

贷款是当下的人们所经常用的消费方式但是贷款还是有着一定的风险的,因此需要根据自己的消费能力去进行选择。因此在计算贷款时需要考虑到的是贷款的增速计算公式,如何计算其有着一套自己的计算方式。计算方式即用期末数除以期初数,得出来的数再开期数的次方再减1,贷款增速是贷款增加速度的简称,举例来说,1月份银行贷出资金为3000亿元,2月份银行贷出资金为3300亿元,那么,贷款增速则为(3300-3000)/3000×100%=10%.贷款平均增速是贷款在一个较长时期中逐期递增的平均速度。
【拓展资料】
新增人民币贷款即新增贷款,新增贷款是用来反映我国金融机构向企业和居民发放的人民币贷款的增加额的一个统计数据,由中国人民银行定期向社会公布。
2.新增贷款的计算方式为:新增贷款=本期末贷款余额-上期末贷款余额。
3.新增贷款是指现有的贷款款额。
A.其表现的主要特点是:
① 传统行业多,新兴行业少;
② 一般贷款品种占比多,创新贷款占比少;
③ 信用等级低的客户多,信用等级高的客户少;
④ 实际用于铺底的多,用于周转流动的少。
B.新增贷款结构主要表现有以下特点:
① 传统行业多,新兴行业少。
② 一般贷款品种占比多,创新贷款占比少。
③ 信用等级低的客户多,信用等级高的客户少。
④ 实际用于铺底的多,用于周转流动的少。
贷款增长较快,反映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顺畅,市场机制运行良好。在银行信贷供给的流动性、资本、利率约束得到进一步缓解的情况下,银行贷款投放的意愿和能动性较强,市场机制作用充分发挥,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明显提升,前期出台的各项货币政策措施能够更快、更有效地传导至实体经济,贷款增长倍数于央行投放的流动性,有利于解决实体经济实际困难。
贷款较快增长,可以提高企业和居民购买力,从供需两端支持经济发展。在现代银行货币体系下,贷款创造存款,货币就是贷款创造出来的,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的目标就是为了增加贷款,进而增加货币。广义货币就是现金加上企业、个人和其他存款。存款增加意味着货币增加,有效缓解了企业和居民的现金流压力,企业和居民的购买力增强,企业可以去投资,去组织生产,增加就业岗位,发放工资等,居民可以去消费,增加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会逐步体现出来。
贷款增长较快,体现出我国经济韧性巨大,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贷款增长较快,还反映贷款需求较为旺盛。这表明我国经济的韧性强、回旋余地大,随着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复工复产逐步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各项经济活动正在恢复,市场信心增强,经济复苏明显领先于其他经济体。

『捌』 制造业长期贷款和绿色贷款主要动力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21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数据显示,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节奏把握适度,保持了支持实体经济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提高了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后劲,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稳固。从结构上看,金融机构加大了对普惠小微企业、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支持,2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分别达到35.5%和38.8%。
央行有关负责人介绍,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的主要目标是解决普惠小微企业因受疫情影响出现的资金周转困难问题,将货币政策操作与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提供的金融支持直接关联,确保资金高效直达实体经济,促进稳企业、保就业。目前,这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已延续至2021年12月末。此外,绿色信贷资产质量整体良好,不良率远低于同期各项贷款整体不良水平。银保监会称,将研究完善绿色金融相关政策措施,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金融支持。
信贷投放合理增长 两项直达货币政策继续助力小微企业
据人民日报报道,4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1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年初以来,中国经济运行持续恢复,发展动力不断增强,积极因素明显增多。总体来看,当前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27.65万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均低0.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1.61万亿元,同比增长7.1%,增速比上月末低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2.1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8.65万亿元,同比增长4.2%。一季度净投放现金2229亿元。
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7.67万亿元,同比多增5741亿元。3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86.44万亿元,同比增长12.3%;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80.41万亿元,同比增长12.6%,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3个和0.1个百分点。
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0.2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8730亿元。3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3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84万亿元。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94.55万亿元,同比增长12.3%。
“总体上看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保持平稳。”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表示。从结构上看,一季度,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7.9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6589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3245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2985亿元;非金融企业的境内股票融资2467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212亿元,增长近一倍。
今年以来,金融机构信贷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稳固。
总量方面,金融机构贷款平稳合理增长,有效满足了实体经济的贷款需求。一季度,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节奏把握适度,保持了支持实体经济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提高了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后劲。
结构方面,信贷结构继续优化。金融机构加大对普惠小微企业、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支持,2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分别达到35.5%和38.8%。
“中国人民银行将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把握好政策时度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引导机构增强支持实体经济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孙国峰表示。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为保证小微企业发挥在稳就业中的重要作用,金融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帮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成效显著。孙国峰介绍,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的主要目标是解决普惠小微企业因受疫情影响出现的资金周转困难问题,将货币政策操作与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提供的金融支持直接关联,确保资金高效直达实体经济,促进稳企业、保就业。目前,这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已延续至2021年12月末。
制造业、绿色金融等多领域将成为今年信贷支持重点
中国证券报报道称,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0年新增制造业贷款2.2万亿元,超过前5年总和。
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表示,督促指导金融机构优化制造业信贷结构,明确“提高制造业贷款比重”和“保持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合理增速”的目标和任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高新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投放,同时也要支持传统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国家开发银行董事长赵欢称,今年计划安排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贷款投放4000亿元以上。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徐守本表示,今年工行将保持制造业贷款总量稳定增长,加大对“新制造、新服务、新基础产业、高技术”等“三新一高”领域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力度。
此外,多家银行还强调将大力推进金融资源向绿色项目倾斜。中国银行副行长王纬表示,要大力推进绿色信贷投放、绿色债券发行、承销与投资业务,不断提升绿色信贷在该行信贷余额中的占比,降低高碳行业授信余额,稳步提升绿色债券投资在资产组合中的比例。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表示,将按照全市场一流绿色金融综合服务供应商的定位,围绕从新能源到新经济、从长江黄河大保护到国土空间格局的新规划、从城市更新到乡村振兴不断扩展的绿色场景,着力完善绿色金融体系。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末,21家国内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超过11万亿元,绿色信贷资产质量整体良好,不良率远低于同期各项贷款整体不良水平。银保监会称,将研究完善绿色金融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发展绿色金融,规范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将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绿色产业,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经济日报报道,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货币投放将更加凸显“有保有压”的结构性特征,“保”的重点是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可能会推出新的政策工具,引导金融资源向这些领域集中,“压”则主要指向房地产金融以及地方政府平台融资。
近期,部分热点城市出现了经营贷流入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引发了金融监管部门的关注。3月26日,银保监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防止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的通知》。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表示,在部分房价上涨预期较强、炒作氛围较浓的热点城市,出现了骗取银行经营贷实际用于购房的现象,甚至有些还涉及有组织的违法活动。如果不能及时得到遏制,不仅会影响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而且还会挤占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的信贷资源。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希望商业银行不要影响到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质量。
“我们正在抓紧研究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相关工作,争取尽快推出。”孙国峰介绍,碳减排支持工具是直达实体经济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金融机构为具有显著碳减排效益的重点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

『玖』 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说明什么求高手解答

1.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指的是人民币贷款余额和外币贷款余额,一般可说明金融机构对社会的信贷投放规模,但近年来,由于银行业绩考核的压力,许多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了完成存款指标,做了大量的内保外贷、外保内贷等产品,即存贷款同时增加,所以有一定的水分。
2.贷款余额指至某一节点日期位置,借款人尚未归还放款人的贷款总额。亦指到会计期末尚未偿还的贷款,尚未偿还的贷款余额等于贷款总额扣除已偿还的银行贷款。
3.贷款余额不是贷款数额,贷款数额是指合同数额,是一个不变的数额。贷款余额是指截止到某一日以前商业银行已经发放的贷款总和。银行的考核指标中有存贷比,即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之比不能超过75%,否则就会违规,并存在很大风险,存款余额为负债指标,贷款余额为资产指标。
拓展资料:
一、什么是贷款总额和贷款余额
贷款总额是指企业在会计期末其贷方发生额的合计数,它表示企业向银行举债或融资的总额,而贷款余额是指到会计期末尚未偿还的贷款,尚未偿还的贷款余额等于贷款总额扣除已偿还的银行贷款。
即短缺贷款或长期贷款科目的贷款余额=前期贷款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融资增加数)-借方发生额(偿还贷款数)。
二、资金的影响
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反映一个城市对资金的吸附能力。我们知道,资金是经济运行的动力,也是结果。一个城市能汇聚多少资金,显示出这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
资金是经营工商业的本钱,同时也是国家用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物资或货币。资金是以货币表现,用来进行周转,满足创造社会物质财富需要的价值,它体现着以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资金是垫支于社会再生产过程,用于创造新价值,并增加社会剩余产品价值的媒介价值,也是指资金管理,意思是说在任何一次交易中,只使你的一小部分资金承担风险。

阅读全文

与什么时候拉动贷款余额上升的主要动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农村信用合作社无抵押贷款 浏览:780
工商银行可以无担保贷款吗 浏览:813
车贷款工作流程 浏览:245
广西百色第二套房公积金贷款 浏览:358
广德贷款提供担保人 浏览:45
手机分期年龄大可以贷款吗 浏览:834
房产抵押可以贷款现金么 浏览:912
网上贷款需要交质押金吗 浏览:877
小微企业贷款利率8 浏览:996
上海银行贷款审批需要多久 浏览:959
贷款用的银行流水账单银行会查嘛 浏览:891
工商银行能在手机上贷款吗 浏览:48
网上查自己贷款记录吗 浏览:766
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缩写 浏览:918
上海邦信小额贷款营业执照 浏览:916
小额贷款有3万申请房贷 浏览:185
农行二套房贷款利率计算 浏览:665
上海房产无贷款抵押贷款 浏览:719
拿个人房产抵押贷款用于公司经营 浏览:567
买房贷款要银行流水多长时间的 浏览: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