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流水资料 > 2018年银行贷款余额为

2018年银行贷款余额为

发布时间:2023-06-12 21:01:53

① 通过扩大信贷投放 三家银行稳增长

记者采访了解到,通过扩大信贷投放,三家银行尤其是国开行、农发行在稳增长过程中起到了重大作用。近年来,国家加快棚户区改造,让亿万居民“出棚进楼”,改善了民生,同时有力地拉动了投资、促进了消费。

而时间回到五年前。2014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回落至7.4%,相比上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当年4月2日,国务院召开的常务会议确定,由国家开发银行成立专门机构,重点支持棚改等相关工程建设。在市场人士看来,棚改是稳投资甚至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并一直延续至今。

为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央行创设PLS向国开行提供资金,国开行再向地方发放棚改 贷款 。2015年10月,PLS的支持对象扩展到农发行、进出口银行,支持领域拓展到水利建设、“走出去”等项目。

依靠着PSL的加持以及通过债券市场筹资的优势,五年间三家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扩张迅速。

年报数据显示,2018年末国开行资产规模为16.1万亿,相比2013年末增长了97.6%,其资产规模仅次于四大行;同期农发行资产规模6.85万亿,相比2013年末增长1.6倍,其间超越了民生、中信、浦发、兴业、招商五大股份行,扩张尤为迅速;口行资产规模则由2013年的1.88万亿增至2018年的4.19万亿,增长了1.2倍。而同期国有大行和股份行的资产增幅大多在60%左右。

和上市银行不一样,三家银行仅公布年报,且年报内容不像上市银行那般翔实,显得相对“神秘”。因为承担一些政策性业务,同时体量庞大(三家银行资产总规模达到27.2万亿),它们的变化亦需引起关注。近日农发行公布了2018年年报,三家银行年报披露完毕,这构成观察三者变化的重要窗口。

记者采访了解到,通过扩大信贷投放,三家银行尤其是国开行、农发行在稳增长过程中起到了重大作用。但是由于一些业务绑定了政府信用,有新增隐性债务之嫌。新形势下,传统的政府性业务也面临转型的难题。

扩张路径

基建业务一直是国开行的特长,其中也涉及棚改业务,但早期规模并不大。2014年,在央行PSL支持下,国开行发放棚改贷款的规模迅速增长。

年报显示,国开行2013年发放棚户区改造贷款仅为1060亿,而2014年增长近3倍至4086亿,2016年继续增长至9725亿。此后有所回落,2018年新增规模不足7000亿。

连续数年的大规模投放(2014-2018合计发放3.71万亿)后,棚改贷款成为国开行的第一大业务。年报数据还显示,截至2018年末国开行贷款余额3.2万亿,约占全部贷款余额为27.4%。第二大业务为公路贷款,占比低于棚改贷款11个百分点。

以粮棉油、三农贷款为主业的农发行则在2016年大规模介入棚改业务。和国开行相比,农发行的优势是人员众多、网点丰富:农发行5万多员工,而国开行不足万人;农发行近两千个县域支行,而开行只在省会及副省级城市布有分行。

“国开行大部分棚改项目与省级、地级市政府合作,统贷统还。农发行多年在县市级耕耘,争抢了很多县级甚至市级的棚改项目。”中部省份某地市级城投公司融资部人士表示,“因为项目风险低, 收益 也有保证,基本都是绑定政府信用。”

农发行年报显示,2015年农发行投放的棚改贷款仅为283亿,但2016年激增至2133亿,此后进一步上升,至2018攀升至5876亿。四年间农发行合计投放1.25万亿,棚改贷款也成为农发行的主要业务。

棚改贷款的大规模投放一方面来自于央行PSL的支持。2014年,央行提供PSL资金3831亿元,2014-2018年提供PSL资金在4000-10000亿之间。截至2018年末PSL余额增至3.37万亿。

另一方面则得益于政府购买棚改服务的交易结构设计。其主要模式为,棚改主体将政府购买服务合同向银行质押融资。政府根据合同约定,分期向企业支付采购资金,用于项目资本金投资及偿还银行贷款。穿透来看,实质上是财政对棚改贷款兜底,有新增隐性债务之嫌。

在上一轮的稳增长中,专项建设基金也是重要方式。其操作方式为,国开行、农发行向邮储银行定向发行专项建设债券,然后利用专项建设债券筹集资金,建立专项建设基金,国开基金或农发基金采用股权方式投入项目公司。

在大规模投放的情况下,基金入股了一些民营企业项目。但出于风险考虑,增信方式上国开基金和农发基金要求当地融资平台按约定回购基金持有的民企项目股权,民营企业则再向地方融资平台回购股权。如果查阅地市一级融资平台公司的工商资料,可以发现其股东大多有农发基金或国开基金的股份。

“上一轮稳增长主要通过专项建设基金提供资本金,但最后增加了政府隐性债务。所以这一轮稳增长直接用地方政府债券提供资本金。”某外资银行银行业分析师表示。

专项建设基金已式微。以国开行为例,2015年末其专项债券余额为0.58万亿,2017年增长至1.39万亿,不过2018年回落至1.35万亿。分析认为,这可能是部分地方政府提前回购了专项建设基金。

转型之路

记者了解到,此前国开行、农发行的棚改、水利、公路等基建类业务大多绑定政府信用,而这可能新增政府隐性债务。

农发行西部省份信贷部门人士表示:“项目倒也不缺,但是很难做起来。如果新增隐性债务将会被问责,这是一个巨大的风险。所以我们对政府类项目都比较谨慎,只做一些收益能覆盖本息的项目,但收益从何而来是个大问题。”

最近,她还接到一个任务,即了解政府开展隐性债务清理导致政策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农发行与地方政府如何持续合作,包括业务在发展方式、品种、模式等方面的变化。

记者了解到,农发行近日下发通知,要求各分行积极支持移交—运营—移交(TOT)模式贷款项目。文件称,TOT模式作为PPP项目中的一种重要模式,有利于盘活政府存量资产;支持TOT模式能帮助地方政府减轻财政负担,深化政策性银行和地方政府的合作关系。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此前一些金融机构也试水了若干TOT项目。农发行现在介入,是因为传统的平台业务(如棚改、水利贷款)有新增隐性债务之嫌,农发行的政府性业务大幅压缩,急需寻找新的投向和模式。

国开行也有一些探索。今年3月,国开行行长郑之杰接受采访时表示,建议扩大PSL的使用范围,增加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今年7月初,浙江省发改委和浙江国开行下发的一份通知显示PSL已拓展了支持范围。

通知称,对符合“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及装备制造、生态环保、地下管廊、科技创新及研发、清洁能源、集成电路和配套产业等领域抵押补充贷款资金(PSL)运用标准的项目,给予低成本资金支持。

如果从广义基建角度来看,截至2018年末国开行铁路、公路、电力、公共基础设施和棚户区改造贷款余额占比接近七成。严监管下绑定政府信用明显违规,新的模式亦需探索。“这必然有阵痛。”国开行西部某省分行信贷部人士坦言。

“相对于农发、开行而言,进出口银行专注于外贸业务信贷,对政策性业务的恪守贯穿了从成立到现在的始终,方向相对明确。”沪上某券商固收首席分析师称。因为三家银行是债券市场主要的发债主体,也为债市参与者关注。

利率 市场化影响

和商业银行通过存款筹集资金不一样,国开行、农发行、口行主要通过发债筹集资金。

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国开行、农发行、口行应付债券余额分别为9.1万亿、4.2万亿、2.6万亿,分别约占其负债规模的61.4%、63%、66%。鉴于债市市场利率已实现市场化定价,如今贷款利率锚定LPR后,三家银行资产端也将实现市场化定价,由此资产、负债端都将率先实现市场化定价。

也有商业银行人士担心,商业银行负债端主要来源于存款,存款利率成本短期难以降下来,但国开行、口行、农发行依托国家信用在债市筹资,其成本低于存款利率。如果三家银行介入一些商业性业务,将具有明显优势。

实际上,如何准确界定商业性业务和政策性业务也是三家银行需要面对的争论。中部省份某地市农发行信贷人士介绍,今年首度投放了一些小微贷款,增信上主要由省担保公司担保。传统上,小微企业贷款是商业性业务,但在支持小微的大背景下,这类业务又具有了政策性的含义。那么到底如何界定?

从经营数据来看,2018年国开行实现利润1121亿,相比上年小幅收窄;农发行净利润181亿,同比微增5.8%;口行净利润则由2017年的亏损122亿转变为2018年盈利48.2亿。

“2015年外汇注资后,口行收到450亿美元外汇后保留在境外运作了。2017年人民币升值,口行从中承受了汇兑损失;2018年人民币贬值,获得汇兑收益,由此带来利润变动。” 一位外资银行汇率研究主管表示。

不过他提醒,这一操作仍属正常之举,取决于观察视角。部分企业倾向于避免外汇损益出现较大变动,往往会增加套保操作。而对汇率变化导致的估值起伏接受度较高的企业,也较为常见。

② 银行房贷政策未现松动

银行房贷政策未现松动

伴随银行年报的发布,银行涉房贷款全貌也逐步显现。数据显示,六大行2018年投向房地产业贷款及个人住房贷款的总规模达19.56万亿元,较2017年年底的16.66万亿元增长了17.44%。一方面,新增贷款中个人住房贷款占据了全部新增贷款的“半壁江山”;另一方面,个人住房贷款增速及其在新增贷款占比均持续下滑,体现了房地产严监管下银行授信政策的结构性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在个人按揭贷款增速放缓的同时,银行房地产开发贷却逆市上扬,部分银行相关贷款显现不良抬头迹象。对此,多家上市银行表示,将聚焦重点客户、重点区域的差异化授信政策,同时警惕相关领域风险。专家表示,严控房地产政策并未松动,“房住不炒”也仍然是银行信贷政策的基本底线。

大行新增个人住房贷款增速

普降4%至5%

作为个人住房贷款发放的主要来源,2018年六大行个人住房贷款新增2.5万亿元,在全部新增贷款5.13万亿元的体量中占比为49.39%。

根据六大行新增个人住房贷款体量排序,依次为工商银行0.65万亿,建设银行0.54万亿,农业银行0.53万亿,中国银行0.44万亿、邮储银行0.26万亿、交通银行0.11万亿。其中,除建行和交行外,其余四家大行个人住房贷款占新增贷款比重均有较大幅度下降,工行由2017年的59.31%降至54.89%,农行由57.48%降至43.2%,中行由54.29%降至49.6%,邮储银行更是由60.64%降至40.62%,降幅达20%。

目前披露相关数据的股份制银行中,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占新增贷款比重增减不一。例如,中信银行2018年个人住房贷款增量为0.13万亿,占比33.16%,较2017年上升11%;浦发银行2018年个人住房贷款增量为0.08万亿,占比23.65%,较2017年增长13%;招商银行新增个人住房贷款为0.09万亿,占比26%,较2017年下降约8%;平安银行新增个人住房贷款0.029万亿,占比10%,较2017年下降19%。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个人住房贷款增量可观,且仍是银行新增贷款的投向重心,但房地产调控仍然在个人住房贷款份额及增速上得以体现。一方面,银行新增贷款投向个人住房贷款的比例已连续两年减少。工行、中行、农行、邮储银行新增贷款投向个人住房贷款的比例,从2016年的64.51%、70.47%、78.17%、60.64%,分别下降为2017年的59.31%、54.29%、57.48%、60.64%,再进一步下降到2018年的54.89%、49.6%、43.2%、40.1%。

另一方面,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增速连续两年降低。2016年工、农、建、交四家国有大行个人住房贷款增幅均在30%左右;2017年,工行和农行的房贷增速在20%以上,建行、交行2017年房贷增速在15%以上。而2018年,各大行房贷增速继续降低4%至5%,农行、工行、建行、交行增幅分别为16.8%、16.5%、12.8%和12.3%。中行未披露相关具体数据,但其2018年年报表示,继续执行差异化的个人住房贷款政策,稳步投放个人贷款。股份制银行增速的下降则更为明显。平安银行2018年房贷增幅较2017年下降60%,光大银行、民生银行降幅也均超过22%。

某银行个贷业务人士对记者表示,无论是去年还是今年,房地产政策都没有放松迹象,房贷基调没有变化,仍以严控为主。“不过因为整体利率下降,流动性确实出现改善,业务开展比较平稳,放款效率有所提高,北京部分银行在审批后能达到2至3天放款。”该人士表示。

一位券商分析师表示,银行按揭贷款投放较多主要是因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银行自身风险偏好下降,倾向于风险较低的零售端业务。按揭贷款占据了个人贷款存量的3/4,且有住房抵押,历史上不良率在0.3%至0.4%之间,远低于行业整体水平,实际损失率更低。受风险偏好下降影响,银行有动力多做按揭。

多银行对公房地产业贷款余额、占比呈双升

与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增速回落不同,虽然房企融资渠道收紧已成既定事实,但去年上市银行房地产行业贷款总额却普遍逆势增长。不同银行对房地产业贷款的统计口径略有不同,主要包括开发贷款、经营性物业抵押贷款和其他发放给房地产行业企业的非房地产用途贷款,其中以开发贷为主。

除邮储银行外,工农中建交五家国有大行2018年对公的房地产业贷款余额和占比均呈现双升态势。

中行房地产贷款余额接近9158亿元;工行达到8500亿元;农行和建行都超过了6000亿元,而交行和邮储银行则分别为2165亿元和563亿元,其中,邮储银行房地产业贷款仅为1%,远低于其他大行。

农行房地产业贷款占比由2017年的8.4%升为9.4%,其年报显示,该行房地产业贷款的统计口径包括发放给主营业务为房地产行业企业的房地产开发贷款、经营性物业抵押贷款,和其他发放给房地产行业企业的非房地产用途的贷款。建行房地产业贷款由3.2%升至3.7%,2018年房地产开发类贷款余额3656.54亿元,较2017年增加466.54亿元,年报显示,其重点支持优质房地产客户和普通商品住房项目。

相较大行的个位数增幅,股份制银行对房地产业贷款似乎更为积极。2018年民生银行新增房地产业贷款1318.15亿元,居上市银行之首,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高达52.22%。招商银行和光大银行对房地产业贷款投放力度亦较大。2018年末,招商银行房地产业贷款余额3164.9亿元,同比增长25.58%;光大银行房地产业贷款余额1920.75亿元,同比增长35.25%。

在房地产业贷款增长有所提速的同时,多家银行年报显示,房地产业贷款不良有抬头迹象。例如,平安银行2018年末房地产业不良率1.56%,较上一年增加0.79个百分点。

对于其中风险,银行也在年报中表示会有相应关注和调整。例如,交行年报表示,部分领域潜在风险的防控任务较重,债务压力较大的房地产企业存在的风险需要警惕。招行也预计,2019年房地产行业风险主要集中在部分去库存速度慢的三、四线城市,以及个别高杠杆、中小房地产企业。

涉房业务

已现“触顶”迹象

对于银行而言,“房住不炒”仍然是其信贷政策的基本底线,其年报中均提及“落实差异化信贷政策”和“支持自主性购房需求”,加之监管层强监管持续,整体来看,银行涉房业务已现“触顶”迹象。

农行表示,该行严格落实各项监管要求,实行差异化个人住房信贷政策。此外,该行开发零售贷款欺诈风险识别系统,精准识别住房贷款假按揭等。中行表示,认真执行住房金融政策,严格执行差异化信贷政策。

央行在2019年金融市场工作会议上表示,加强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落实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中国银行业协会联合普华永道发布的《2018年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对2380位银行家的调查显示,尽管地产公司抵押担保品大部分时候是土地储备或楼宇,理论上是中国较优质的担保品,不过,依然有45%的银行家认为2018年信贷投资应该首先要限制房地产行业。

对于2019年信贷投放,上述券商分析师认为,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方面,我国居民杠杆率仍处于安全水平,预计按揭贷款今年仍将维持平稳增速。房地产企业贷款方面,在“因城施策”差异化调控原则下,房企资金可得性或将有所提高。

③ 广发银行已发行130亿ABS 信用卡贷款余额5千亿

过去几年,个人消费信贷ABS发行规模增长20倍以上,从年均几十亿规模增至千亿以上,成为仅次于住房信贷和汽车消费 贷款 的第三力量。消费信贷ABS的玩家主要是银行和持牌消费金融机构。

今年上半年,广发银行发行了“臻鑫2019年第一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总额55.88亿元,底层资产为广发银行 信用卡 消费分期。

自2015年以来,广发银行累计发行了四期个人消费分期ABS,累计金额127.9亿元,其中三单底层资产为信用卡现金分期,一单底层资产为信用卡消费分期。

2015年央行发布”7号文”后,以汽车抵押贷款、住房抵押贷款和消费贷款及信用卡等为基础资产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得到了迅猛发展,其中个人消费贷款增速最快。

据中国资产证券化分析网统计,2015年,个人消费贷款ABS发行金额仅113亿元;2017年飙升至1489亿元,2018年,在金融去杠杆的大背景下,个人消费贷款ABS发行金额依然高达1101亿元。

中国资产证券化分析网统计数据显示,过去几年个人消费贷款ABS前十名发起机构中,除了捷信消费金融和中银消费金融外,其余均为银行机构。

广发银行个人消费贷款ABS发行规模排名第六,累计发行四单,金额127.9亿元。

广发银行最近一期个人消费贷款ABS是2019年上半年发行的“臻鑫2019年第一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总额55.88亿元,底层资产为广发银行信用卡消费分期。

从披露信息看,本次发行ABS分为优先A档、优先B档和次级三档,其中优先A档发行金额46.74亿元,占比83.64%;优先B档发行金额2.98亿元,占比5.33%;次级档发行金额6.16亿元,占比11.03%。

本期证券入池贷款共计1223576笔,借款人户数68.9万笔,资产池合同金额91.26亿元,未尝本金余额55.88亿元,单笔贷款最大未尝还本金金额为8.25万元,单笔贷款平均本金余额仅0.46万元。可见,资产池分散度较高,集中风险较低。

此外,资产池贷款加权平均年化 手续费 率为6.99%,其中,7%-9%年化手续费的贷款余额占比46%。而本次证券优先A档发行 利率 仅3.2%,优先B档发行利率3.76%,利差空间较大。

值得关注的是,以往发行的四单ABS产品中,前三期底层资产均为信用卡现金分期,其发行利率优先级最低4.35%,最高4.98%,次级最低4.7%,最高5.29%。第四单底层资产为信用卡消费分期,优先级利率仅有3.2%,次级发行利率为3.76%。

在中债资信的评级报告中,以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为违约标准,统计了66个静态样本池的累计违约率。图表显示,大部分样本池的累计违约率在12期之后趋于平缓,整体违约率水平介于2%-2.5%。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下半年和2018年一季度的样本池违约率曲线走势较为陡峭,风险水平似乎有所上升。

而根据评级报告估算,此次资产池中逾期90天以上贷款的回收率为16%。

公开信息显示,广发银行成立于1988年,是我国首批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大股东中国人寿(港股02628)持有广发银行43.69%股份。截至2018年末,广发银行资产总额2.36万亿元,负债总额2.20万亿元;存款总额1.3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2.28%;贷款总额1.3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1.51%。2018年,广发银行实现营业收入593.20亿元,净利润107亿元。

截至2018年末,广发银行个人贷款余额7409.44亿元,较年初增长29.08%,主要是信用卡业务、个人住房 按揭 贷款和消费信贷业务增长较快。个人贷款结构中,信用卡透支占比超过65%。截至2018年末,广发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1474.82亿元,占比19.90%;个人信用卡透支贷款余额4855.01亿元,占比65.52%。截止2017年末,广发信用卡透支余额为3787亿元。

截至2018年末,信用卡累计发卡量6994万张,较年初增长22.47%,不良贷款率为1.30%,较年初降低0.27个百分点。

④ 招行仍稳居“零售之王” 未来银行零售格局存变

3月23日, 招商银行 发布了2018年年报,零售业绩亮眼,已然是零售业务各个细分条线的王者。本文将从用户、资产、负债、和未来潜力等方面,结合平安银行的业绩,分析探讨招商银行零售业绩的具体方面和所做努力,以及未来零售银行业的市场格局。

一、招行零售客户MAU增长近50% 各用户指标“吊打”平安银行

2018 年,招商银行的零售客户“三亿”齐飞,零售客户总数达1.25亿,储蓄客户总数达1.25亿,“招商银行”和“掌上生活”两大App累计用户数达1.48亿,全方位“吊打”努力追赶的平安银行。其中,两大App的累计用户数增速高达43%,月活跃用户数(MAU)也突破8100万[1],增长了47%,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招商银行业务互联网化成效显著。

在行业领先的规模基础上,有这样如此高的增速并非易事。这主要得益于,2018年,招商银行将用户从 银行卡 向App转移,除了将所有业务都整合到APP中去,两大APP也不再局限于自有用户、自有场景及金融服务。通过建立自有场景和搭建交通出行等非金融类场景的用户生态体系,吸引非招行用户在招商开立II、III 类账户,甚至不绑定银行账户的用户也可以在招行APP上获得一些服务。目前,“招商银行”“掌上生活”两大App分别已有27%和44%的流量来自非金融服务,自有场景有15个MAU超过千万人次, 信用卡 数据获客占比高达61.21%。

二、招行零售业务盈利能力和贡献率均有所提升 但贡献率低于平安

招商银行的零售业务盈利能力稳步上升。2018年,招商银行零售金融业务成本收入比35.47%,同比下降0.55个百分点。同时,利润率也有所上升,由2017年的44.67%提升至46.43%,高于平安的35.95%。零售业务的主要收入仍然为净利息收入,占全部零售营业收入的65.34%。

2018年,招商银行的零售金融业务贡献率均有所提升。其中,营业收入1,258.46亿元,同比增长16.11%,对营业收入的贡献率为50.63%,较上年上升1.56个百分点;税前利润582.63亿元,同比增长20.34%,占业务条线税前利润的59.34%,较去年上升2.51个百分点。零售业务的非利净收入427.20亿元,占公司非利息净收入的54.72%。

但是,与平安银行相比仍然略有差距。平安银行的零售利润贡献率高达69.02%,相比之前大数据研究院结合半年报数据的对比结果,招商银行2018全年的数据并没有出现意外。由此也可见得,平安银行在零售转型上执行强度之大。

三、招行零售 贷款 突破2万亿 消费贷不良率高于平安同类资产

2018年,招商银行的零售贷款余额突破2万亿,同比增加11.4%,零售贷款占比达到51.10%,而平安零售贷款占比高达57.77%;零售业务的不良率为0.79,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其中,信用卡和消费贷贷款余额在零售贷款中的占比均有所提升,信用卡贷款余额高达5754.90亿元,占比由2017年的13.78%增加到14.63%,不良率与去年持平,为1.11%。

与平安银行的不良率分布结构不同,招商银行消费贷的不良率高于本行信用卡,为1.13%,同比下降了0.03个百分点,高于平安银行新一贷的不良率(1%),可见,平安银行对于消费贷的风险控制水平优于招商银行。

四、2%的金葵花客户贡献80%总资产 零售业务利差被平安反超

从零售客户的分布来看,招商银行金葵花及以上客户236.26万户,占全部零售客户数不到2%,这部分客群的总资产余额却高达55082.35亿元,占零售客户总资产余额的80%以上。这就意味着,招行不到2%的零售客户贡献了80%以上的资产额,远超出所谓的“二八定律”,说明招行的中高端用户占比较高,在高净值用户周边建立了良好持久的信任度。

从负债端来看,招商银行实力不俗。截至2018年末,招商银行的零售客户存款余额14366.75亿元,稳居股份行第一。零售存款余额占全行存款总额的35%,其中,活期存款占比70.56%,零售存款的平均成本低至1.03%,只有平安银行的一半不到。但从2018年全年的数据来看,招商银行的零售存贷业务利差为5%,已经被平安银行的5.25%反超。

五、招行零售之王地位短期难以撼动 长期市场格局仍需观察

综合2018年全年业绩来看,招商银行的零售业务毫无疑问仍然树大根深,难以被真正撼动。不管是从绝对规模,还是从发展质量及未来后劲上,招商银行依然是领头羊地位。但也必须承认,经过两年半的转型发展,平安银行零售业务有些方面确实超过了招商银行,属于名副其实的“零售新星”。

与招商银行相比,平安银行零售贷款占比较高,零售业务利差反超招商银行,零售业务的贡献率更可能为上市银行中最高水平。各个零售业绩指标同比增速非常快,可见平安银行转型零售业务的决心。

但是,用户是业务发展的基础,招商银行的用户规模和活跃程度,都远超过平安银行。从业务发展后劲上看,资产端和负债端不同的业务属性,也反映到了两家银行的零售业绩上。相比起负债端,平安银行的贷款业务发展业绩更为亮眼。究其背后原因,应该是,贷款业务是用户高需求、银行主动能力更高的业务,在短期内,提供更有吸引力的产品,并做大规模的营销,带来较高的增速相对简单。

负债端的业务则是将用户的资产吸纳过来,用户行为更为谨慎,良好的服务声誉、持久的信任度都是用户着重考虑的因素,而这,也是招行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在做的事情,从其金葵花客户情况可见一斑,在信用卡、财富管理、私人银行等核心业务领域都构建了较大的“护城河”,短期内被他行赶超可能性不大。

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招商银行持续重金投入金融科技。2018年,招商银行信息科技投入65.02亿元,同比增长35.17%,为零售金融业务提供了更精准化的营销和更精细化的服务。零售金融方面,监控超过4000个变量,覆盖零售金融类交易接近20亿笔,并且在资本市场表现不佳的环境下较好地规避了风险。

银行开发的智能投顾产品摩羯智投,累计销售规模已达到122.33亿元。平安银行的独有优势则在于,有一个背景实力很强的“爸爸”,可以在交叉营销、金融科技服务等多方面都为其提供强有力的后盾,尤其是平安系的金融科技能力在整个大金融科技领域都位居前列。

短期来看,招商银行的地位难以超越,长期格局不好冒下定论,需要持续跟踪关注。但总体而言,银行业零售业务的转型改革之路漫漫,未来仍面临着互联网金融市场其他主体、自身发展瓶颈等多方面的考验。

2018年招行的月活统计口径由 “APP登录次数”改为“APP打开次数”,也是其绝对值大幅增长的原因之一,后面同比增长率已经调整。

⑤ 2018大连农商银行小微贷款余额

从大连农商银行获悉,为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经营成本,向实体经济让利,该行持续加大有效信贷资金供给、给予小微企业优惠贷款利率支持、积极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政策,新近出台针对小微企业的减费惠企政策措施,减费项目多,让利力度大,几乎惠及到该行全部企业客户。据悉,此次减费让利政策措施从9月30日起正式执行。

⑥ 13家银行供应链金融全梳理:从五大商业银行到城市商业银行创新不断

在传统展业模式中,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高度依赖于核心企业信用,并以线下模式为主,耗费人力精力的同时业务也面临难以上量的瓶颈。

在2012年的“钢贸大危机”中,诸多钢铁行业供应商采用货物多重抵质押的方式进行欺诈性融资,导致布局其中的银行不良率飙升,并自此对供应链金融心生怯意。

而如今市场的外部环境已悄然改变,近年来银行对金融 科技 力量越发重视,多家银行成立了直属金融 科技 公司,日渐成熟的智能仓储及监控、电子合同签章、区块链等新技术,亦被逐步应用到供应链金融业务中,过往银行在风控端的弱势正被不断抹平。

叠加国家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政策端强力支持,以及国内中小企业应收账款极大的市场融资缺口,银行“重返供应链金融战场”势在必行。而以互联网线上化、区块链等技术为支撑的新展业模式,正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突围利器。

那么如今各家银行在供应链金融的布局上有何具体变化呢?智信据2018年各家银行发布的年报数据,对5家大型商业银行、4家代表性股份制银行、两家城商行以及电商系民营银行的展业概况进行了以下梳理:

工商银行

工商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新变化主要体现在其线上小微金融服务平台上,平台主要包含纯信用类的“经营快贷”、抵质押类的“网贷通”,以及“线上供应链融资”三大主要产品。工行还与平台方中企云链合作,创新了可流转多层级的核心数字化应收账款确认凭据,将核心企业信用进一步向供应链末端小微企业延伸。

仅2018年前9个月,工行便已累计为1300户上下游客户发放超过450亿元的线上供应链融资。截至2018年末,工行的小微企业贷款总额达3216.85亿元,同比增长18.1%,小微金融业务中心的布局亦达到258个,全面推动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落地。

▌农业银行

农业银行发力供应链金融首先体现在制度建设上,2018年农行总行建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八大后台中心”的事业部架构,37家一级分行和重点二级分行均成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形成“三农+小微”双轮驱动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在具体业务的推动上,农行主要通过发展“数据网贷”业务,向核心企业上下游小微客户提供全线上化融资服务。截至2018年末,农行已为众多核心企业的上下游小微企业发放贷款2.3万笔,总额达91亿元。而近期,农行也与平台方中企运云链合作推出了供应链新产品 “保理e融”,为核心企业上下游各层级供应商提供融资。

▌中国银行

凭借在国际贸易金融上的优势,中国银行早在2007年便推出了基于供应链融资的产品“融易达”,2009年成立供应链团队并正式发力供应链金融,在2009~2014年七年期间,其供应链金融业务发生额便从740亿元突破至1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68%。2011年底,中行通过“银企对接”将平台融资方的订单信息直连中行系统的方式,实现了首个在线供应链金融项目的落地,后续通过此种方式累计拓展了京东、苏宁等300多家企业,在线发放融资超百亿元。

中行2018年年报亦显示,其正在参与“区块链福费廷(Block Chain Forfeiting)交易平台”和“数字票据交易平台”的建设和投产,未来将继续以“电子化”+“全球化”的方向拓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截至2018年末,其普惠金融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304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26%。

▌建设银行

建设银行在2018年提出了普惠金融发展战略三年规划,并在组织建设方面实现了普惠金融事业部在一、二级分行的全覆盖,累计组建小企业中心达288家。

具体到业务层面,建行则是围绕企业采购、制造、销售直至最终用户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三流”的运作,设计研发了包括应收账款融资、金银仓、动产质押融资、订单融资、动产质押融资等十余个供应链融资产品。在业务受理中建行重点关注业务的真实交易背景,产品与企业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高度嵌入,以及需提供结构化、组合式的服务。截至2018年末,建行已累计向3.3万家企业发放了5385亿元的线上供应链融资,线上供应链合作平台达1184家。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6310.17亿元,较上年新增2125.15亿元。

▌交通银行

交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主要通过“蕴通供应链”平台进行,并主要围绕 汽车 及其他各行业核心企业,通过与国内大型物流公司开展质押监管合作,并与保险公司开展信用保险合作的形式,交行先后推出了“快易贴”、“快易收”和“快易付”等产品,打造了“蕴通e链”的一系列供应链融资产品。

截至2018年末,交行累计拓展境内达标产业链网络超3000户,产业链金融系列产品融资余额超人民币110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22.42%,交行的区块链技术已在 汽车 物联网金融领域落地应用,应收账款链业务亦正在快速推进。

▌平安银行

平安银行(原深发展银行)是国内最早涉足并提倡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2002年,深发展银行成为国内首家系统性提出并推广供应链金融及贸易融资产品组合的银行,仅2005年,深发展银行“1+N”供应链金融模式就创造了2500亿元的授信额度,当年不良贷款率仅为0.57%。

在线上布局部分,针对产业链核心企业及其上游客户,2018年平安银行推出了供应链应收账款服务平台(SAS平台),提供线上应收账款的转让、融资、管理、结算等综合金融服务。SAS平台全面应用“平安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核心技术,对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实施智能核验和持续监测。截至2018年末,平安银行的SAS平台累计交易量已突破100亿元,为111家核心企业及其上游中小微企业提供服务。

▌浦发银行

浦发银行最早在2007年推出“企业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为核心企业提供信用服务、采购服务、存货周转、账款回收等融资支持。自2011年起,浦发银行致力于打造具有特色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并与中国移动、神龙 汽车 、中远物流等多家核心企业和物流公司合作,实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整合。

在线上化的布局上,浦发银行围绕资产端核心企业的批量获客,落地了“京浦e账通”、 “京浦e商贷”等产品,并在线上供应链金融领域推出“政采e贷”和“票据池秒贷”等创新产品,以及云资金监管、e企行综合服务平台等产品。截至2018年末,浦发银行在供应链领域服务 科技 型企业客户超过3.13万户,推动 汽车 供应链20条,服务 汽车 行业上下游客户864户。

中信银行

中信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主要通过构建三大平台、四大增值链以及五大特色网络的方式推动。三大平台包括物流融资平台、同业合作平台及政府支持平台,四大增值链包括打造应收账款增值链、预付账款增值链、物流服务增值链、电子服务增值链,五大特色网络为 汽车 金融网络、钢铁金融网络、家电金融网络、电信金融网络及石化金融网路等。

中信银行也于2018年10月成功上线全流程线上供应链金融平台创新产品“信e链—应付流转融通”,将中信银行业务系统与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对接,借助标准化电子“付款凭证”的多级流转,向其上游N级供应商提供全流程、线上融资。2018年中信银行还推出了国内首个区块链福费廷交易系统,并发布“区块链+供应链”试点创新项目,截至2018年末,其链上发生的业务量超过100亿元。

▌浙商银行

供应链金融是浙商银行目前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浙商银行从2016年开始研究区块链技术应用,并于2017年8月率先投产基于区块链技术开发的应收款链平台。围绕供应链金融,浙商创新“池化”及“线上化”的融资业务模式,在三池(涌金票据池、涌金资产池、涌金出口池)的基础之上,继续围绕三大业务平台进行展业。

一是池化融资平台,其2018年签约客户达22290户,同比增长43.58%,池内资产余额3506.79亿元,累计入池应收账款笔数10.08万笔,入池金额约729亿元。具体产品“至臻贷”2018年签约客户1645户,同比增长26.25%,融资余额501.25亿元,同比增长44.68%。

二是针对核心企业财务服务的易企银平台,2018年共落地易企银平台234个,较上年末增长172.09%,平台累计融资367.8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85.28%。

三是应账款链平台,截至2018年末,浙商银行落地应账款链平台1410个,同比增长近12倍,累计签发金额1228.78亿元,同比增长近4倍。

▌上海银行

上海银行于2018年10月发布了“上行e链”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并于今年4月新成立了供应链金融部,将业务模式扩展并覆盖至核心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等各环节,同时运用大数据开始构建企业的信用模型。

“上行e链”以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为核心,包涵3大类共15项产品,通过与核心企业共建平台共享数据,掌握所需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形成闭环管理。同时上海银行通过与江苏润和软件合作,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核心企业信用的可拆分、可组合支付,从而将核心企业的信用延展到二级、三级、四级供应商。2018全年上海银行实现供应链金融贷款投放524.87亿元,同比增长117.22%,在2018年上海银行年会上,这一数据预期到2020年将提高至1000亿元。

▌北京银行

北京银行布局供应 “e商融”的交易市场综合服务方案,借助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信用,为平台交易商提供全流程金融服务,打造“供应链金融+资金存管”线上创新业务模式。在具体产品层面,推出了“京信链”的在线供应链产品,将核心企业信用延伸至上游多级供应商,实现应收账款债权的拆分与转让。截至2018年末,北京银行小微企业公司贷款余额为4256亿元,同比增长19%。

此外,其他电商系的民营银行如微众银行、苏宁银行、网商银行等亦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上有所布局。微众银行目前正基于区块链技术拓展供应链金融业务,除了自身拓展核心企业的方式,微众还提出了由微众提供基层技术,与城商行合作开展业务的“银银合作”模式。

苏宁银行则在2017年9月成功上线基于区块链的国内信用证信息传输系统(BCLC系统),并2018年9月开创了“物联网+区块链”的动产质押融资先河,基于某企业的煤炭存货苏宁银行给予了融资人动产质押的授信额度,并成功实现放款。同时,其区块链+物联网 汽车 库融平台,以及区块链+物联网3C商品监管平台也已提上发布日程。

随着各家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展业的不断深入,这一业务将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为展业方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金融 科技 技术的加成亦将持续推动市场业务模式的更新进化,并形成良性的业务生态循环。

阅读全文

与2018年银行贷款余额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差小额贷款还不起了 浏览:989
农村土地证抵押可以贷款吗 浏览:290
银行抵押贷款有回执单吗 浏览:290
担保人是否构成骗取贷款 浏览:959
网上银行贷款的正常月手续费多少 浏览:335
那个手机平台贷款正规 浏览:382
拍卖房上海贷款 浏览:63
40年产权房在哪几个银行可以做抵押贷款 浏览:594
用手机就能贷款还不用还是什么套路 浏览:954
三千元手机贷款 浏览:265
手机贷款还要运营商服务密 浏览:960
贷款资料不全文章 浏览:404
贷款30年买房流水不够怎么办 浏览:530
农行房贷客户办贷款买车 浏览:802
央行支持贷款利率 浏览:267
贵阳地区贷款公司有哪些 浏览:307
泰康保险怎么网上贷款 浏览:587
网上贷款被坑了 浏览:746
什么叫取消一年期公积金贷款 浏览:505
贷款担保人什么要求 浏览: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