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造成银行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的原因有
一直以来,不良贷款问题是制约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快发展速度,一方面商业银行缺乏一个有效风险定价机制,整个风险的价格完全在政府的管制下;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和政府角色定位的失衡,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金体制变革的影响。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随着“拨改贷”政策的逐步实施,国企不再得到国拨资金的补充,以致企业亏损等财政性支出被挤入了银行流动资金贷款,因此造成企业资金捉襟见肘,周转失灵,这对国企最终无力偿付贷款本息有相当影响。
二、投融资体制约束了银行自主经营。我国的投资体制缺乏责任制的约束,长期以来形成一种“政府立项、计委审批、财政与银行买单”的模式,由于投资项目的确立,系由有关部门包揽决定,银行只作为一个现成的贷款人。如遇到决策失误、立项不当,或经济环境变化,往往发生项目建成无法投产,或因重复建设,投产后产品积压,以及产销不对路、效益低下等。结果使贷款到期无力归还,造成逾期和呆滞,形成不良。
三、会计核算处理上的弊漏。流动资金贷款原是填补国企自有资金不足,由银行发放的短期贷款,它的贷款期限一般为一年。但实际上它是银行垫付国企铺底的流动资金,是长期被企业周转占用,形成“短贷长用”。对这类贷款的到期还款,相应的会计核算处理方法一直为“借新还旧”。随着短期贷款到期申请展期期限累计不得超过原贷款期限,经批准展期后的贷款,如到期无力还款,次日起即属逾期贷款等规定的出台,堵住了没完没了的展期,贷款的逾期情况得到了真实反映,这是不良贷款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实体经济拖累。银行是服务业,银行业的发展和实体经济紧密关联。造成银行业经营困难,大量不良产生的原因,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经济压力日渐增大而造成的。而这种经济压力在目前看来不会立刻得到缓解。预计未来我国经济运行将是L型走势。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因此今后几年,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的格局难以出现根本改变,银行不良贷款率仍旧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银行业需要做好长期艰苦作战的思想准备,苦练内功,迎接漫长严冬的考验。
Ⅱ 如何看待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的持续“双升”
一、不良贷款现状 所谓银行不良贷款,主要指银行不能正常收回或无法收回的的贷款。我国银监会采用国际上通用的五级分类法对贷款进行分类,即次级贷款类、可疑贷款类、损失贷款类,2007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684.2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6.17%,其中次级贷款余额2183.3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1.06%,可疑贷款余额4623.8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2.25%,损失贷款5877.1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2.86%.银监会成立以来,一直把银行业不良贷款的下降作为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推进银行业金融机构体制和机制改革,不断推动商业银行积极清收贷款和利用拨备核销贷款损失,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实现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的下降,达到历史最低水平。2007年末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6.17%,在上年末7.09%比例的基础上全年呈持续下降趋势。2007年末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万亿2,684.2亿元人民币,这一数据较之上年末1万亿2,549.2亿元人民币的数据略有攀升。分机构看,外资银行不良贷款比例最低,为0.46%;其次为股份制商业银行,为2.15%;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然是最高的8.05%。
二、不良贷款成因分析 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不外乎来自于银行外部的原发性因素和银行内部管理的内生性因素。 1.来自由于银行外部的原发性因素 (1)借款人的因素。借款人可能是内部经营不善、产品市场萎缩,也有可能是借款人借改制之机故意逃废银行债务,缺乏还款意识。(2)政策因素。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缺乏连续性,经济波动的频率高、幅度大,使信贷扩张和收缩的压力相当大,在宏观紧缩、经济调整时期,往往形成大量贷款沉淀。(3)行政干预因素。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压,地方财政挤,迫使银行发放大量指使性贷款、救济贷款,贷款行为行政化,信贷资金财政化,直接削弱了贷款产生经济效益的基础。 2.银行内部管理的内生性因素 (1)决策失误。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对借款人的现状及市场形势的判断偏差或失误引起重大信贷决策上的失败导致不良贷款的形成。(2)信贷人员素质。部分人员素质不高,难以进行贷款的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违规放贷时有发生;在执行信贷政策方面,有的信贷人员随意性很大,存在“人情代替制度”现象。(3)贷款结构不合理。贷款组合结构性失衡,如贷款投向不合理引起贷款过度集中等造成不良贷款的形成。(4)道德因素。信贷人员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金融理论、企业财务管理、法律制度等业务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诚实的品格和强烈的责任心。部分信贷员“在其位而不谋其职”工作主动性差,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不能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甚至蓄意营私舞弊、违规违纪、违法犯罪,引起不良贷款的形成。
三、不良贷款的清收办法 银行不良贷款,是中国金融业最大的风险所在。国际通行标准认为,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率警戒线为10%。近年来我国不良贷款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不良贷款仍然威胁着金融的安全稳定。。如何采取合理的清收办法化解不良资产一直是银行业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1.要有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 银行总行应有管理全行风险贷款的审批决策机构,有专门的职能部门如资产保全部具体管理与办理;各分行与支行设有风险贷款化解小组,逐级对风险贷款进行管理。 2.要加强对不良企业的管理 信誉不良的企业一般是不能正常还本付息的企业,不能正常还本付息有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所以,应分类管理,对不同的原因实行区别对待的政策,客观原因主要是在经营上资金周转出现问题或经营管理不善,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的要求等,导致企业经营难以为继,无力还款;主观原因主要是企业利用非正常经营,故意减少资产或增加负债,以实现其不还或少还贷款的目的,对于这种故意逃废债务行为必须从严,按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执行。 3.采用法律手段保全资产 以诉讼方式更具有强制力,利用国家机器维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利,通过诉讼方式化解风险贷款是否成功的关键主要取决于财产保全工作的成效,一旦保全成功,诉讼案件便可以通过和解方式提前结束,全额收回贷款.金融机构在通过诉讼途径化解风险贷款时,在注重其实体权利的维护是不要忽视了司法程序的规定,导致由于程序上的延迟而丧失了实体权利,即诉讼时效,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有些特殊情况下为1年。 4.实行公开招标拍卖方式 运用拍卖方法是最公证、公平,资产价值得到最大体现的一种方式。以拍卖的方式拍出,盘活了不良资产,回收了资金,资金风险大大降低。 5.政府承担不良金融资产 从金融不良资产形成原因看有地方政府干预的因素,银行的贷款曾经支持过企业、地方经济发展。因此,无论从受益的原则还是从造成损失的原因去追究,债务人和地方政府都应当在这种错位资源的重新配置过程中承担相应份额的合理成本。从本质上来说,不良资产处置是对历史上形成的错位的社会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使其尽可能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用。但这种资源重新配置的损失,如果全部由银行来承担显然是不合理的。政府承担不良金融资产有利于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改善当地的投融资和信用环境,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Ⅲ 银行加快不良资产处置
2020年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将超过3万亿,——。
不良资产处置有哪些新方式?
在本次不良资产网上推介会上,中国信达江苏分公司推出740笔不良资产,本金179.91亿元,主要分布在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抵押物涵盖工业地产、酒店、商铺、房屋等多种类型,吸引了300多家行业组织参与。事实上,从去年开始,多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开始了不良资产数字化处置的新模式。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完善金融风险处置工作机制,压实各方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不仅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带来了重要机遇,也使其面临更加艰巨的化解金融和实物风险的责任。
“线上线下”或举融合处置
“疫情也对特殊资产行业的传统运营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线下的信息发布、招商引资、重组处置等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而通过互联网、云撮合交易等方式进行信息发布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中心总经理周介绍,专项资产制度正式运行以来,没有出现争议,同时多项债权资产实现溢价交易,最高溢价率接近90%。
开放批量转移
需要注意的是,当前疫情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退,实体经济向金融领域传导的滞后效应逐渐显现。业内普遍预计,今年上半年不良资产压力将继续小幅上升,但仍在可控范围内。“总的来说,与过去几年相比,目前的不良资产结构有些不同。”曾刚表示,疫情造成的不良资产多存在于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从分类机构来看,中小银行不良率上升明显快于大型银行。
在2021年初国新办召开的2020年银行业保险业改革发展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2020年银行业处置不良资产总额达到3.02万亿元。不良贷款余额3.5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816亿元;不良率1.92%,较年初下降0.06个百分点;逾期90天以上贷款占不良贷款的比例为76%,较年初下降5.1个百分点。“通过各种形式如催收、核销、转让等。处置了这么多不良资产,力度空前,金额历年来最高。”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这样表示。
“在疫情冲击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压力明显加大。未来货币政策直接向实体经济工具倾斜等政策将逐步退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将面临大幅反弹压力,需要充足的弹药抵御风险,前瞻性地化解不良资产。完善不良资产转让,有利于加快不良资产处置步伐,有利于银行优化信贷结构,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中国银行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李说。
2021年1月12日,银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为不良资产批量转让扫清道路。“商业银行应该以此为契机,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在李看来,商业银行不仅要及早发现和识别风险,而且要迈出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同时,要收集处置,把态唤握好“抢”字,尽快开展解决工作。“资产清收处置时间越长,清收处置效果越差。”李培育说。
应对债券违约的创新思维
2021年1月
债券违约处置涉及的案例还有很多。2020年,在环保政策的影响下,宁夏某制药公司作为全国领先的兽用原料药企业,主体信用等级下降。由于实施停产管理和技术改造,现金流面临压力。下半年,随着国内债券市场信用环境的变化,企业在上交所公开发行的债券将于年底到期,债权持有人已明确到期不再续债,企业面临5亿元债券兑付压力。
法律分析:不良资产是一个泛概念,它是针对会计科目里的坏账科目来讲的,主要但不限于包括银行的不良资产,政府的不良资产,证券、保险、资金的不良资产,企业的不良资产。金融企业是不良资产的源头。银行的不良资产严格意义来讲也称为不良债权,其中最主要的是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不能按期、按量归还本息的贷款。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五百二十二条 当事人约定由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债务,债务人未向第三帆团凯人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
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第三人可以直接请求债务人向其履行债务,第三人未在合理期限内明确拒绝,债务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第三人可以请求债务人承担违约责任;债务人对债权人的抗辩,可以向第三人主张。
第五百二十三条 当事人约定由第三人向债权人履行债务,第三人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债务人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
第五百二十四条 债务人不履行债务,第三人对履行该债务具有合法利益的,第三人有权向债权人代为履行;但是,根据债务性质、按照当事人约定或者依照法律规定只能由债务人履行的除外。
债权人接受第三人履行后,其对债务人的债权转让给第三人,但是债务人和第三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Ⅳ 湖南省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
湖南省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为258.81亿液棚元。伍埋枯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湖南省银保监腔洞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3月末,湖南省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为258.81亿元。
Ⅳ 2022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总额是多少
2022上半年银行不良贷款核销额再创历史新高:达4777亿元! - 知乎
7月22日10551亿元、12180亿元、10299亿元,连续四年全年核销贷款金额均在1万亿元以上
Ⅵ 不良系统内存款账户有余额存在的风险点是什么
2021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外部环境压力明显增加,融资条件收紧、部分房企爆雷导致房地产风险暴露,房地产对公贷款质量明显恶化,对公不良贷款明显“双升”。
本刊特约作者 方斐/文
近期市场对房地产领域风险担忧加剧,对房地产可能的应对举措和稳增长的政策预期略悲观,加上对经济基本面的担忧加剧更增加了对房地产风险的悲观预期。实际上,2021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外部环境承压,部分房企违约风险暴露,银行的房地产对公不良贷款也明显“双升”,投资者担心房地产冲击银行资产质量。不过,尽管房地产贷款风险上行需要重视,但从总量角度来看,对银行总体资产质量影响有限,而龙头银行当前的资产质量处于历史最佳状态。
房地产风险敞口究竟几何
近期市场对于房地产领域相关风险有一定程度的担忧,从披露相关数据的上市银行2021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可能涉及房地产领域的相关风险敞口可以从狭义和广义菱格角度来分析。
首先看狭义敞口,主要是指贷款,2021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对公房地产贷款共计7.89 万亿元,占总贷款比重的为6.65%,加上零售按揭贷款共计32.65万亿元,占总贷款比重约为27.56%,两者合计占总贷款、总资产的比重约为34.2%、18.4%;其次看广义敞口,包含表内外非标贷款,其中,表内非标投资中或有部分资金流向了房地产领域,2021年上半年,上市银行非标投资金额共计5.62万亿元,占总资产的比重约为2.55%,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农商行非标投资占比较低,分别为0.68%、4.86%、3.40%,而城商行占比相对较高,达到10.22%;在表外理财中也有一定资金通过非标投资流向了房地产领域。上市银行目前披露的数据有限,而上半年理财协会数据显示,理财资金中投向非标的规模约 为3.75万亿元,约为3.5万亿元商业银行总资产的1.1%。
值得注意的是,非标投资并非所有资金都投向房地产,一般银行资产投向的风险偏好较为一致,如果某家银行信贷业务中地产相关贷款占比较高,那么非标投资中相关业务的占比也往往相对更高。此外,国盛证券统计的非标项目的统计口径为金融投资中底层资产为信托、资管、理财、类信贷(或票据)、未明确归类的权益类投资、ABS的部分。经过多年的监管调整,很多产品的实际投向为标准化的债券类资产。且项目类非标产品的投向除了地产以外, 还包括基建等,以上数据仅为粗略统计。
从信用风险的角度来看,按揭贷款具有强抵押和相对分散的特征,风险较为有限,历史数据显示,上市银行按揭贷款不良率基本在0.5%以下,从这个角度来看,需要关注的房地产信用风险主要是对公房地产贷款及表内外非标。
上半年,老16家上市银行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为1.8%,相比2020年提升了0.41个百分点。最近两年,银行报表房地产不良率有所提升,这一方面来自于房地产政策相对收紧,房企经营压力加大;另一方面也有银行主动加大表外资产转表内力度(部分确认为不良并消化)、不良贷款确认标准趋严(上半年上市银行不良/逾期已达到104%)的因素。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银行之间的分化较大,重点需要关注的领域主要是各家银行的对公房地产贷款占比(最直接的信用风险敞口)、表内外非标中投向房地产领域的情 况以及拨备垫情况。过去几年,大多数银行加大了表内外、信贷与非信贷资产的拨备计提力度,到2021年上半年,上市银行整体拨备覆盖率已提升至225%,广义拨贷比(资产减值准备/(贷款+非标))达到了3.17%,应对房地产相关风险抵御能力也更强。我们可以以招商银行为例,其对公房地产贷款规模、非标投资分别为4045亿元、2739亿元,而其信贷+非信贷拨备池为2397亿元、274亿元,即便其房地产相关资产不良率达到 10%,其拨备池也可以完全覆盖、消化。
分个股来看,经营更加市场化、主要业务与战略方向不在房地产领域、且拨备充实的优质银行相关风险敞口或更小,风险也更为有限。如招商银行对公房地产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仅为7.5%,非标投资占总资产的比重仅为3.08%;宁波银行按揭、房地产贷款占比仅为4.3%、4.6%,明显低于其他可比银行。招商银行、宁波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则分别高达 439%、510%,广义拨贷比达到了4.72%、3.3%。
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疫情后,银行业大力处置不良资产,截至2021年6月末,41家A股上市银行的合计不良率降低至1.41%,较2020年年末下行7BP,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房地产对公贷款的质量明显恶化。东吴证券统计完整的26家上市银行的数据显示,房地产对公贷款不良“双升”,合计不良率从2018年年末的0.93%上升至2021年6月末的1.77%,拖累总体资产质量。相比之下,个人住房贷款的资产质量仍然优异,与对公房地产贷款差别明显,数据完整的18家上市银行2021年上半年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双降”,多数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都回落或保持低位。因此,我们强调房地产贷款的风险敞口主要集中在对公贷款,这从另一侧面证明对个人住房贷款的资产质量无需担忧。
融资条件收紧、部分房企爆雷导致房地产风险暴露,房地产对公不良贷款明显“双升”,拖累资产质量。2021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外部环境压力明显增加,尤其是高负债率的激进型房地产公司经营困难,公开市场中涉及房地产企业的债务违约也频繁发生。对于银行而言,部分陷入债务违约的房地产公司难以偿还本息,同时从贷后管理的角度来看,银行也会主动考量市场环境,将有潜在风险的房地产公司贷款纳入关注类或不良贷款的口径,因此,房地产对公贷款的不良“双升”是必然情形。此外,“两道红线”严格限制房地产贷款额度,导致融资难度加大,而融资条件收紧的预期形成后,各家银行审批贷款也会更审慎,从而进一步加大房地产公司的现金流压力。东吴证券根据2021年6月末的财务指标估算,仍有15家上市银行未来需要继续降低房地产贷款占比,据此判断,房地产对公贷款将进一步降速甚至收缩。
截至2021年6月末,41家上市银行的对公房地产贷款占比仅为6.35%,尽管不良贷款突增,但对上市银行总体资产质量的影响有限。以26家数据完整的上市银行为样本组合,截至2021年6月末,总不良贷款金额中7.2%是房地产对公贷款,其实多数银行的房地产对公贷款对不良的贡献度并不高。根据测算,如果下半年样本银行的房地产对公不良贷款总金额再增加50%,同时合理假设2021年年末总贷款环比6月末增长3%,则对总不良贷款率的边际提高幅度仅为1BP,即便在极端假设下,房地产对公贷款的不良金额翻番,对总不良率的边际提高幅度也只有6BP。
银行涉房业务风险整体可控
最近几个月,由于不断有房地产企业出现债务危机,使得市场担心房地产债务风险可能对银行造成拖累,那么房地产风险对银行的冲击究竟如何,我们可以重点分析涉房业务风险对银行的影响。
银行参与房地产业务融资方式包括表内贷款、房地产债券、非标及相关ABS等。涉房类贷款是银行表内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16家银行为例,截至2021年二季度末,对公房地产贷款余额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合计占总体贷款余额的比例为33%。从全行业来看,央行披露的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二季度末,中国房地产贷款余额为50.78万亿元,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比例为27.37%。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为12.3万亿元,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为36.58万亿元。非贷款部分如果参考招商银行披露的房地产广义口径风险业务余额结构,非贷款部分规模与贷款部分比例约为1:1,可以估算房地产非贷款的部分风险业务敞口可能为12万亿元左右,与贷款部分合计敞口或约63万亿元。
总体来看,截至2020年年末,银行通过表外理财参与房地产融资的规模可能不高于2.7万亿元,占整体银行理财的比例可能不高于10.43%,占同期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例或不足1%。
我们先对银行贷款部分进行分析。银行在表内通过信贷投放参与房地产融资。占比较高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部分一直是银行优质的信贷资产,不良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个人住房贷款的优点是客户分散(风险分散)、抵押充足(房产本身价值较高)。对公房地产开发贷款容易受周期波动的影响,隐含较大的风险。受近些年宏观经济增速换挡、经济发展动能切换以及政策持续趋严等因素的影响,对公不良率有所抬升。
天风证券拟测算在房地产业务风险暴露时,银行不良率和拨备覆盖率的变化程度,用来评判银行是否有足够的风险承受能力。具体思路如下:首先,综合观测周期和银行业不良贷款的暴露节奏,以年度为频率估测银行业贷款不良率的变化。悲观估计,考察最坏情形,假设银行业涉房贷款不良率的上升幅度达到历史上的年度峰值。具体峰值参考2007-2021年上半年末银行业的数据,对公和个人涉房贷款不良率最大增幅分别取39BP和10BP。
那么,对公和个人涉房贷款合计新增不良余额可能为844.97亿元。静态测算下,银行业不良率最多抬升5BP、拨备覆盖率最多下滑5.68个百分点至187.55%。即在我们相对悲观估计下,银行拨备仍然厚实,抵御风险能力充裕。即便非涉房类贷款不良率上升,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仍然可观。考虑到房地产行业涉及上下游企业较多,我们将假设进一步拓宽至全部信贷资产,仍然按照前述思路进行测算。假设对公和零售贷款不良率上升幅度达到历史年度峰值,即两者分别上升60BP和18BP。静态测算下,银行业在最坏情况下不良率最多抬升53BP,拨备覆盖率最多下滑44.62个百分点至148.61%,略低于150%的传统红线,但仍高于7号文规定的120%的监管底线。
由于上市银行具备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下面我们以40家上市银行个股为例,即将前文测算思路应用至上市银行,来分析银行个体是否有足够的风险承受能力。测算方法大体一致,我们测算上市银行在最差情况下的风险承受能力。
以上市时间较长的16家上市银行为参考标的,分别选取其不良率历史上的年度最大增幅。对该类最大值进行算术平均,以此作为上市银行不良率的最大可能增幅。即评判历史最坏情形下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结果为对公和个人涉房类贷款不良率上升幅度最多为97BP和13BP。
由此可知,在悲观估计下对公和个人涉房贷款合计新增不良余额最多为1192.24亿元。静态测算下,银行业不良率最多抬升10BP,拨备覆盖率最多下滑14.24个百分点至 211.02%。上市银行整体仍保持较强的风险抵补能力。在该情形下,只有4家银行拨备覆盖率降至150%以下,但仍高于120%。
悲观测算下,上市银行风险承受能力仍然较强。延续上述测算思路,假设非涉房贷款不良率受到涉房类贷款拖累,我们同样将假设进一步拓宽至全部信贷资产;假设对公和零售贷款不良率上升幅度达到历史年度峰值,即分别达到51BP和39BP,由此可得总体不良新增可能为5782.52亿元,不良率最多抬升46BP,拨备覆盖率最多下滑55.54个百分点至169.72%,风险抵补能力仍维持较高水平。在该情形下,只有11家银行拨备覆盖率降至150%以下,仅有3家银行降至110%-120%之间。
在上述测算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对上市银行资本情况进行测算。我们测算不良新增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的影响。假设新增不良贷款按照150%的比例计提减值损失。实际上该假设较为极端,原因在于如果考虑到不良贷款的处置和转让,银行计提的减值损失通常只需要和不良净新增额维持对应的比例,所以减值损失和不良贷款毛新增额的比例一般会小于150%。我们在核心一级资本的计算中,扣减新增不良贷款余额的150%,可得上市银行整体在前述两种情形下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最多分别下滑13BP和62BP至10.66%和10.17%,总体仍处于较为充足的水平。
之所以在上述悲观情形测算下,上市银行仍显示出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主要得益于其资产质量近年来持续夯实。截至2021年半年末,商业银行关注率加不良率比上年末下降29BP至4.12%,处于201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随着不良贷款的确认更加严格,银行资产质量不断改善。以上市银行为例,截至2021上半年末,从逾期90天以上贷款偏离度(占不良贷款的比例)来看,绝大多数上市银行不超过90%。
如上所述,除表内贷款部分外,银行还通过表外理财非标等形式参与房地产业的融资项目。总体来看,不但贷款部分有充足的拨备来覆盖风险,而且表外理财部分风险同样可控。
根据天风证券的分析,首先,表外部分的净值变动不会直接影响银行的盈利。资管新规要求银行打破刚兑,实现净值化转型。虽然表外的房地产业风险暴露可能会对少数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和净值形成阶段性的冲击,但因为银行不承担兑付责任,所以不会直接影响到银行的盈利水平。而且考虑到房地产底层资产在理财中占比较低,银行理财也有足够的操作空间消化规模和净值波动造成的不利影响。
其次,银行理财产品中风险相对较高的房地产开发融资业务占比不大。可以以信息披露较为详尽的招商银行的数据进行分析,截至2021年上半年末,招商银行境内公司房地产广义口径风险业务余额 (含实有及或有信贷、债券投资、自营及理财非标投资等业务,不含个人住房贷款)中,境内公司贷款余额占比只有51.62%。截至2020年年末,金融机构的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为11.91万亿元,如果假设房地产对公贷款与非贷款余额之比接近1:1,则金融机构房地产非贷款融资规模可能在12万亿元左右,其中主要是由债券投资和资管产品组成。如果以银行理财占资管市场的比例(约为 22.65%)进行简单估计,则投向房地产的银行理财规模可能不高于2.7万亿元,占整体银行理财的比例或不高于10.43%,占同期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例不足1%。而且,由于银行的风险偏好低于私募、信托等非银机构,所以银行理财中投向房地产的比例较测算值应该再降一个台阶。
第三,银行正在积极处理非标资产,逐步缩小高风险业务敞口。以社融结构中的新增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来衡量表外非标规模的变化趋势。2018年以来,受资管新规的影响,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之和长期保持下降趋势,至今已连续19个月保持压降态势,且近7个月的每月压降规模均在1000亿元以上,风险敞口逐渐收窄。随着高风险敞口的逐步压降,表外部分对银行盈利的影响逐渐变小。
房地产风险如何妥善化解
当前最大的问题在于中国经济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8月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回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13.10%,增速较上月下降1.3个百分点;当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增速较上月下降1.1个百分点。在投资需求方面,8月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增长8.9%,增速低于上月的10.3%,也低于9.07%的Wind预测平均值。消费方面,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长18.1%,增速较上月下降2.6个百分点。
在此背景下,2021年7月30日的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8月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重申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防范风险的关系,维护经济大局总体平稳,增强经济发展韧性”。由此不难看出,在当前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政策以“稳字当头”,坚持底线思维。7月份的降准也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政策托底意愿的提升。不发生系统性风险是政策底线,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房地产行业的风险会在政策引导下有序妥善化解。
事实上,商品房价格具有韧性,住房贷款有足额抵押。中国房地产贷款余额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接近70%。个人住房贷款风险与抵质押物(一般为所购房屋)的价值息息相关,中国个人住房贷款和抵押物(商品房)价值的比例通常在70%以下,这意味着抵押品价值有足够的安全垫。只要抵押物价格不发生大幅下跌,个人贷款的偿付能力就有保证。观察百城住宅价格指数不难发现,近年来其同比增速平稳。在“房住不炒”的政策指引下,政策稳房价、稳信用的思路较为明确。当前经济稳增长压力较大,为实现信用健康扩张以及控制风险的考虑,房地产价格显著下降的可能性较低,这意味着抵质押物的价值具有较强韧性,中小企业政策托底有助于降低信用风险。虽然房地产企业和上下游产业中涉及中小企业数量较多,可能会在风险暴露中受到一些影响,但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发挥着保就业、保民生的重要作用,守住中小企业不发生信用风险是潜在的政策底线。中央和地方已经出台一系列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有效化解中小企业的风险状况。即便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商业银行的不良率+关注率仍然处于下降趋势。2021年以来,在政策扶持和指引下银行加大存量风险处置化解力度,银行的不良率也已经实现好转。政治局会议强调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由此可以预期未来监管部门有望出台更多中小企业优惠扶持政策,不用过度担心中小企业风险波动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
得益于2020年以来提前处置存量问题资产和增厚拨备,商业银行(尤其是上市银行)拨备厚实,不良率和关注率均有所降低,足够应对表内外房地产行业风险暴露带来的扰动。在当前时点,在信贷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未来的长期发展和成长空间更值得重视。
商业银行增长逻辑正在由息差向非息差转变。综合考虑经济下行压力、下半年地方债集中发行以及基建落地节奏加快、当前净息差处于历史底部、银行实际上享受着双边降息的政策环境等因素,天风证券预计下半年商业银行净息差将稳中小降。当前商业银行的业绩增长点已经在向非利息收入方面转移。以招商银行为例,2021年上半年代理服务手续费和代理证券交易收入同比分别高增40.36%和66.39%,带动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速较上年提升12.44个百分点至23.62%。
由此判断,财富管理业务有望打开银行业绩成长空间,紧扣财富管理发展大势的银行,未来发展空间可期。在各类非信息业务之中,财富管理业务无疑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风口之上。从长期来看,随着资管新规稳步推进、房地产面临的政策环境趋严、居民财富水平和理财意识提升,居民资金将持续地从刚兑资管产品、房地产以及表内存款向大财富管理业务倾斜。根据测算,预计2030年年末,银行财富管理规模有望提升至449万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约161%。
此外,随着流动性的不断改善,有望支撑财富管理业务继续发力。当前中国经济仍面临着下行压力,稳增长的诉求强烈,未来“宽信用”政策有望落地。9月国常会再次发声,宣布2021年再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强调“发挥地方政府专项债作用带动扩大有效投资”。未来“宽信用”政策落地、社融增速企稳有望对财富管理业务发展提供流动性支持。而且,3000亿元的再贷款规模大、发行时间紧,预计会有更为明显的稳增长效果。同时考虑到银行资管业务整改已经接近尾声,未来银行理财规模增长也有望回归正常化运作。
银行业短期较大幅度下跌往往会创造较好的投资机会。在地产债务风险影响下,市场悲观情绪释放压制银行板块表现。招商银行作为板块重仓股,其近期股价反映市场短期变化。9月20日招商银行(H股)大跌9.38%,9月22日A股开盘补跌,收跌3.59%。对短期价格变动并不用过度担忧。如果观察近5年股价走势,每当招商银行(H股)出现大幅下跌时(跌幅超过5%),后续基本都会展现出强劲的修复能力。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招商银行为代表的优秀银行具备扎实的基本面表现及稳定的业绩释放能力。
实际上,房地产业风险暴露对优质银行个股冲击较小,继续看好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发展。根据天风证券的测算,当前上市银行的不良率处于历史较低水平,重点个股安全垫厚实,房地产业表内外风险暴露基本都在上市银行的可承受范围内。在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政策底线下,房地产风险有望得到妥善化解。我们判断未来更多支持性政策有望出台,信用风险可控。随着商业银行着力拓展非息收入、财富管理业务,我们继续看好零售型银行的发展前景。
Ⅶ 永吉联社“四措并施”助力不良贷款清收等:不良贷款
由于不良贷款成因复杂、时间久远,清收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更好地盘活资金、提高资金质量,永吉联社“四措并施”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力度,截止11月23日,不良贷款余额为57787万元,较年初下降了5721万元,不良率下降了5.23个百分点。主要采取:一是制定了不良贷款清收奖励政策。制定并经职代会通过《永吉联社2011年不良贷款清收管理办法》,管理办法涵盖了从已置换、呆账到2009年1月1日后发放形成的共10个档次提取奖励工资的标准。二是加大清收力度,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运用法律武器维护信用社的利益,加大依法清收力度,开展依法清收和保全清收,现已诉讼82笔金额227万元,执行46笔145万元,保全9笔17万元,发放支付令96笔315万元,结清56笔81万元,通过依法诉讼,促进了信用环境的好转,达到了“起诉一户、震慑一方”的效果。三是合理运用“直补保”贷款,活化不良贷款。运用“直补保”贷款,活化不良贷款,现已活化不良贷款56笔,金额120万元。四是充分发挥清非大队的清收任务。对集中管理无法收回的不良贷款,由清非大队进行清收,本着先内后外、先易后难的原则,采取重新落实有效抵押、保证等措施进行清收保全,现清非大队已经清收樱岩不良贷款226万元。
柳河联社举办农贷会计培训班
郑成高
为进一步提高全辖农贷管理质量,提升信贷核算水平,统一报表和核算,针对目前新接手人员多、报表不规范的现象,柳河联社于10月30日举办全辖20多名农贷会计参加的培训班。首先,李强主任做了重申农贷会计工作职责和义务讲话,要求大家重视和珍惜这个岗位,并脊闹御努力做好农贷岗位工作;二是三农业务部宣读了新制订的关于进一步提高农贷报表质量的通知,对全辖农贷业务报表进行了规范和统一,公布了农贷会计报表的奖罚标准和条件,确保全辖农贷报表保质保量完成;三是风险部门和业务部门分别就本部门所属报表的填制和复核方法进行了详细讲解,并对报表填制方法进行了统一,更弯返加规范了各种报表格式;四是具体讲解了农贷档案的管理办法,为进一步规范农贷档案管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