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建设银行2019到2021存款数量变化的趋势以及原因
近年来银行存款减少,存款增速下降,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高房价,二是理财方式日益增多,银行存款已经不再是主要选择。
先说高房价。
高房价本质是一种税,一方面增加了居民生活成本,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
高房价下,为了买一套房就要掏空六个钱包,居民家庭存款都成了首付,还要背负二十年以上的房贷,每月近半甚至过半收入都还了房贷,显然想存钱也存不上了。
对于企业来说,房价上涨,企业办公场地的租金也会跟着大幅上涨。企业雇佣的员工为了解决居住问题,需要付出比以往更多的钱,自然就会要求工资上涨,或者去寻找工资更高的工作,企业为了留人或者招到合适的员工,就必须提高工资,这样成本在高房价下不断提高。
企业成本增加了,盈利就少了,自然能存银行的钱就少亮铅了。
还有极为重要的一点是,高房价下居民家庭负债率激增,中低端消费一定会出现萎缩,因此国内中低端市场是持续萎缩的,企业生意会越来越难做,竞争会越来越惨烈,盈利会越来越困难,存钱会越来越难,尤其是制造业。
第二个原因是理财方式的增加,表外理财、信托计划、资管计划、投资基金,甚至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在内的新型金融机构和产品越来越多,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可以选择的理财方式越来越多,银行已经不再是唯一选择。
余额宝开启了互联网理财时代,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短短数拆郑年间成长为庞然大物。
P2P理财开启了互联网敬御好高息理财时代,但是多数都是庞氏骗局,最终往往以跑路或者破产告终。近几年跑路的P2P平台涉及的资金就高达万亿级别,而其中相当比例又被定性为非法集资,投资者的钱往往打了水漂。
银行存款减少,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随着P2P不断爆雷,理财产品不再保本,宝宝类货币基金收益率持续下降,今后银行存款还会成为重要的理财选择,存款增速回升也很正常。
B. 苏州消费水平怎样和 哪些城市的消费水平相当
苏州GDP2020年上半年在国内排名第6位,所以消费水平是比较高的,GDP排名第五位的是广州,第七位是成都,所以苏州和广州以及成都的消费水平是相当的。
截至2019年,苏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9235.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5.6%。分产业看,2019年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96.70亿元、9130.18亿元、9908.92亿元,增速分别为-6.5%、5.1%和6.3%。2020年8月,名列上半年中国GDP十强。
(2)2019年苏州市制造业贷款余额扩展阅读
苏州各经济产业的发展:
1、第一产业
截至2018年末,苏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0.09亿元。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90亿元,比上年增长6.1%。农村集体经济总资产1970亿元,村均年稳定性收入85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1%和4.3%。
2、第二产业
截至2018年末,苏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民营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1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5%;外商及港澳台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1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6%。
3、第三产业
3.1、零售和商务
截至2018年末,苏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46.9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5034.6亿元,比上年增长7.1%;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712.3亿元,比上年增长9%。全年电子商务网络零售交易额超2000亿元。
3.2、金融业
截至2018年末,苏州金融机构总数868家,金融总资产5.5万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8560.4亿元,比年初增加2092.9亿元,比年初增长7.9%;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6546.2亿元,比年初增加2555.1亿元,比年初增长10.7%。
3.3、旅游业
截至2018年末,苏州旅游总收入2609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4.89亿美元。全年接待入境过夜游客188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12768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7%和6%。
C. 2020年银行投向制造业的贷款占比6.17%,终于开始上升了
本文是2020年经济回顾的最后一篇,讲述的是2020年银行经营风格的整体转变。这种转变不光是商业银行层面,包括央行层面,都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必定会深刻的影响2021年的中国经济走势。
我这里首先给出的,是银行贷款投向数据,注意最重要的一个变化: 2020年投向制造业的贷款占比,终于开始上升了 。
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比,2019年为 5.80% ,到2020年提升到 6.17% 。这是近10年来,首次制造业贷款占比提升。要知道我大中国一直到2018年贸易战才被美国人打醒,终于开始意识到制造业才是王道,靠金融投机和地产开发,是没法在世界经济重新洗牌的大背景下立足的。然而想要当即改弦更张,促使资金从金融和地产领域流向制造业,并没有那么容易,所以2019年的制造业贷款占比继续萎缩,这就是金融运行上的惯性。
对这种惯性,我大中国的顶层当然是忍无可忍,尤其是在2020年初新冠管制的大背景下,制造业嗷嗷待哺,再不动用强力手段,把资金推向实业领域,去拯救水深火热之中的制造企业,那我大中国经济真的就撑不下去了。于是,2020年3月,中信银行孙行长,就被推向了前台,成为了反面典型。
注意上面被标红的那段话,“ 严重违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决策部署,限制、压降制造业贷款 ”,各位,不把钱贷给制造业,甚至都可以构成足以让中纪委介入的刑事犯罪,这种动作当场就震惊了全国所有的金融从业人士。整个金融圈都开始转向,从看不起制造业老板,到求着制造业老板贷款,贷少一点还不乐意,哭着喊着甚至倒过来给这些老板送礼,就希望能多贷一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制造业贷款占比,终于出现了极为难得的上升趋势。在贷款余额的绝对值上,制造业贷款余额从2019年的9.2万亿上升到11.0万亿,绝对值增加 1.8万亿 ,增幅 19.6% ,创下了史上最高增幅,此前的制造业贷款余额年增幅只在3-7%之间,实在是没脸见人。这1.8万亿的制造业贷款增量,占总贷款增量19.8万亿的比值,达到了 9.1% ,更是令人震惊的占比,几乎每10块钱的贷款,就有一块钱给了制造业,而2019年这个比值只有可怜的 3.6% 而已。
另一个很有意思的变化,就是2020年,银行真正加大了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占比,从2019年的 23.26% ,提升到了2020年的 23.93% 。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的绝对值增加了 5.8万亿 ,远远超过此前3-4万亿的年增量。
各位,你们必须清晰的意识到一件事:银行不愿意借钱给制造业和小微企业,是有原因的。根据各大银行的年报数据,从2010-2019年,制造业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的坏账率,普遍都在 5-7% 之间,这已经是非常高的坏账率了。而房地产类型的贷款(包括开发贷款和按揭贷款),则普遍低于 1% 。即便是风险程度较高的三农贷款,坏账率也只有 2% 左右。银行的规矩是,坏账需要追踪放贷审批链条上所有人的责任,而且是终身责任。相比较而言,当然没人愿意去放制造业和小微企业贷款。时间进入2020年,全球大封闭,不给制造业和小微企业输血就会死。欧美的玩法是政府直接给经营困难的企业和生活无着的个人发现金补贴,我大中国不执行这种现金补贴政策,采取了间接的方式:以最大的政策压力,要求银行加大对实业的贷款。这其实就是 由银行代替政府,承担了补贴实业的责任 。
这种补贴的结果,当然就是银行业的坏账率在2020年显著上升,而利润显著下降。现在各大银行的全年年报数据还没出,不过前三季度的季报数据已经很清晰了。举例,2020前三季度,工商银行的利润同比下降 9.15 %,农行下降了 8.49% ,中行下降 8.69% ,建行下降 8.66% ,毫无疑问,这就是承担了补贴实业责任之后的结果。
考虑到银行这一波对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的贷款,是基于强大的政策压力之下的结果,审批和风控把关必然偏松,可以想见坏账率必然超过传统的5-7%的区间,我们就假定10%吧,这已经算是相对保守的估算。5.8万亿小微企业新增贷款余额 10%= 5800亿 。这意味着银行业将会在2021年,面临扑面而来的5800亿的新增坏账风险。这还没算不属于小微企业的规模以上制造企业带来的新增坏账风险。合起来估算的话,怎么也超过 六千亿 了。
关键是,银行对实业的补贴,并没有在2020年结束。新冠疫苗估计要到2021年7、8月份才能普及使用,这意味着银行业在2021年大部分时间里,依然要代替政府承担补贴责任。也就是说,银行业的坏账风险还要进一步放大。当然了,对此我个人其实是喜闻乐见的。银行过了几十年的好日子了,现在也该到了银行反哺实业的阶段了。哪怕是银行业整体陷入零利润的境地,也是应该的,我是举双手双脚赞成的。我唯一的提议是:对于这两年放出去的实业贷款,只要审批链上的同志们没有涉及个人利益,那么就不要追究个人的坏账责任了。这也算是对银行相关工作人员承担了实业补贴责任的一点小小的政治保护吧。
D. 有多少银行贷款引入制造业
2017年上半年末,中行、工行、农行、建行等国有四大行制造业贷款余额均超万亿,中行制造业贷款余额为1.71万亿,排名第一,工行则为1.47万亿,位居其后。
交行制造业贷款余额将近6000亿,排名第五,其后就是几家主要股份行,包括民生、中信、兴业、浦发、招行,制造业贷款余额介于2500亿至4000亿之间。
第三梯队则是光大银行、平安银行以及主要上市城商行,制造业贷款余额均在2500亿以下。
E. 江苏银行“最强”年报背后的“源动力”
“种树最好的时间,是在十年前。”从2013年未雨绸缪调整授信客户结构、聚焦服务高技术制造业、打造“最具互联网大数据基因的银行”,再到2014年将零售业务作为重要的战略方向,我们发现,江苏银行一个个超预期的数据均来源于前瞻的战略布局和强大的执行力。
2022年的“开门红”显然属于银行。
1月12日,银行板块相关个股走强,其中江苏银行、常熟银行、苏农银行涨幅较多。开年至今,江苏银行涨幅已超10%,远超三大指数。
而股价的走强得益于业绩的预喜。1月11日晚,江苏银行披露业绩快报,数据亮眼。
业绩的频频超预期点燃了银行板块。值得注意的是,业绩向好的同时,银行股的估值并不高。 高盈利、低估值的银行将有望形成“戴维斯双击”。
2021年“最强”成绩单
1月11日晚,江苏银行发布业绩快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集团资产总额为2.62万亿元,同比增长12.00%;各项存款余额1.45万亿元,同比增长11.10%;各项贷款余额1.40万亿元,同比增长16.52%。
在规模的有效带动下,江苏银行的业绩迎来加速释放期。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637.71亿元,归母净利润196.94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速超30%,实现较高增长。
与此同时,江苏银行的资产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数据显示,从2015年到2021年末,该行不良贷款率从1.43%下降至1.08%,拨备覆盖率从192.06%提升至307.72%,较初期提升了51.32个百分点,创出多年来新高。不良贷款率下降和拨备覆盖率提升,意味着江苏银行的资产质量持续转优,反映出江苏银行的净利润增速含金量十足。
优异业绩背后的“源动力”
数据展示的业绩只是企业经营的结果,而结果的“源动力”才值得我们深究。通过拆解江苏银行的业绩,我们发现其优异业绩的背后离不开清晰且持续的战略定位。
自立行以来,江苏银行坚决扛起服务中小企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通过发挥区位优势,深耕本土市场,打造特色业务,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能力。
江苏经济发达,金融资源丰富,对公业务有着天然的区域优势,而江苏银行也借着区域禀赋在对公业务方面打造了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020年末,江苏省GDP总量为10.27万亿元,成为第二个GDP突破10万亿元的省份。江苏省发达的经济离不开其以工业、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截至2020年末,江苏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占比4%、43%、53%。全省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10.3%和8.9%,高于规模以上工业4.2%和2.8%,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37.4%和71.4%。
而在江苏做强、做大制造业,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在资源配置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作为自建行以来就扎根江苏的地方法人银行,江苏银行多年来深耕当地制造业,在服务“江苏制造”转型升级、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为抓住制造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机会,江苏银行早在2013年便未雨绸缪,开始调整授信客户结构,聚焦服务高技术制造业, 先进制造业贷款在制造业总贷款中的占比从2015年的30.8%提升至2020年的40%以上。
2020年年报数据显示,江苏银行小微贷款省内市场份额超过10%,连续多年排第一位,覆盖了省内1/3高新技术企业,支持科创企业逾万户, 科技 贷款余额列省内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公业务获得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江苏银行并没有囿于当下,积极布局零售业务,将其作为重要的战略方向。
零售业务向来被银行称为“苦活”“累活”,在对公“躺赚”的年代无人问津。由于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让对公进入“红海化”,而零售业务具备对象分散、风险相对较低、收益较为稳定等优势,成为各家银行竞相抢占的“蓝海”。
江苏银行自2014年将零售业务作为重要的战略方向以来,不断挖掘零售潜力,坚定“做大零售业务,深化客户经营”的战略目标,以客户为中心,精准服务消费金融细分领域,不断深化“智慧零售”转型发展,线上线下两翼齐飞,实现零售业务规模、效益的 历史 新突破。
2021年中报数据显示,江苏银行零售存款余额4201亿元,较年初增长16.9%。零售贷款余额5159亿元,较年初增长9.8%。
零售AUM规模为8723.40亿元,较年初增长超12%。零售客户总数近2400万户,财富客户、私行客户总数突破6.3万户,私行客户数较年初增长近18%。公募基金销量同比增长250%,理财产品销量同比增长超300%。
对公聚焦高端制造业、零售加快“智慧零售”转型步伐,“双轮”驱动下的江苏银行用靓丽的经营数据告诉我们其未来可期。
布局下一个十年甚至百年
论语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江苏银行并没有被短期的经营成果冲昏头脑,而是早已着手为下一个十年、百年布局。
打败你的不是对手,颠覆你的不是同行,有可能是跨界。随着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技术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量子通信、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打开了想象空间,第四次 科技 革命已然来临。 科技 革命将以几何量级从根本上提高生产效率,进而重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
银行业作为一个传承数百年,经历多次时代变局的古老行业,也裹挟进入这场 科技 革命变革。可以说,未来银行业的竞争,或许不再是单纯的存贷款之争,而是金融 科技 之间的比拼。
早在2013年,江苏银行就鲜明提出打造“最具互联网大数据基因的银行”,现在“智慧化”已位列全行战略之首。
自提出要重视“金融 科技 ”起,江苏银行便身体力行,全行一心贯彻执行。
2015年,江苏银行依托税务数据,在全国首创全线上纯信用网贷产品“税e融”。2020年,江苏银行更进一步将“税e融”“快e贷”“人才e贷”等产品全面融合,推出“随e融”平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依托微信社交场景为广大小微企业提供线上开户、融资、理财、咨询等一站式服务。
线上化的融资解决了企业来回“跑腿”的烦恼,在方便企业融资的情况下还提升了服务质量,成为小微企业的融资“利器”。
在不断的投入和产品的数次迭代加持下,“随e融”平台取得令人艳羡的经营成果。
2021年半年报数据显示,该行小微金融智慧进化、数字转型成效显著,智慧网贷“经营随e贷”累计服务小微企业超8万户、放款金额超1200亿元。服务 科技 型企业客户超万户、贷款余额超1140亿元。创新推出“卡脖子”专项贷,强化对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的金融供给。
此外,金融 科技 还在建设全周期、全渠道、全链路的“智慧零售”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升级的“消费随e贷”产品已成功外输至多个互联网平台,既丰富了该行零售产品体系,又提升了客户体验。
F. 16.81万亿新增信贷去哪儿了
1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6.81万亿元,同比多增6439亿元,再度刷新历史记录;2019年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5.58万亿元,比上年多3.08万亿元。
从增速来看,2019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速、M2增速等都有所上行。央行初步统计,2019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51.31万亿元,同比增长10.7%,而2018年末可比口径下的社会融资同比增速则为10.3%。
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主任周学东表示:“社融指标也不是越高越好,时点期内合理就行。如果过高的社融规模会推高全社会的杠杆水平,带来通货膨胀的隐忧,过低则反映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不足。”
央行公布的数据还显示,2019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8.7%,而2018年12月M2同比增速则为8.1%。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在1月16日下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19年M2增速回升,是央行坚持稳健货币政策和逆周期调控的结果,而将国债和地方政府一般债券纳入社融统计,则会使统计数据更加完整全面,并有利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2019年末M2同比增长8.7%,超出市场预期。我观察到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6.81万亿元,同比多增6439亿元,派生存款增加;二是去年12月份我国贸易顺差467.90亿美元,为去年下半年以来新高,随着人民币汇率由贬转升,预计外汇占款改善,增加基础货币投放。”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
此外,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表示,除M2外,作为经济与企业运营活力代表的M1,在12月也出现了明显的好转,连续两个月出现了回升态势,这对经济是个积极的信号。
在未来货币政策方面,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表示,2020年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灵活适度,注重内外平衡,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
新增信贷去哪儿了?
不仅是2019年的人民币信贷规模和社会融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与2018年相比,信贷结构也出现优化,投向实体企业、制造业领域的中长期贷款占比出现明显提升。
“总体来看,金融数据整体向好,结构在优化,企业中长期贷款回升,金融对于实体的支持力度在加强。”阮健弘表示。
具体来看,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新增的16.81万亿信贷中,首要来源是中长期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其次则是来源于按揭贷款为主的居民中长期贷款。2019年,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9.4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14万亿元,新增公司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为56.2%,较2018年上升了4.83个百分点。
此外,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比重也都有所提升。央行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新增中长期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为67.4%,较上年末上升了2.16个百分点;阮健弘也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19年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14.9%,创下2012年以来最高。
从社会融资规模来看,2019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高达16.88万亿元,同比多增1.21万亿元,占全年新增社融总量的66%。而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等表外融资规模则仍在持续净减少,但减少幅度较2018年明显缩窄;直接融资项下的企业债券净融资3.24万亿元,同比多6098亿元,出现较大增长。
另一方面,2019年1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14万亿元,同比多增543亿元。而在2020年初的货币信贷投放方向,21世纪采访的多位银行分支行负责人则表示,一方面年初的项目中大型政府类、基建类项目会比较多,另一方面银行也会继续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监管部门也一直在强调金融要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因此我们也一直在保持信贷投放。从地区观察来看,制造民营业聚集的珠三角地区,去年四季度后企业的信贷需求是有回暖的,预计中美贸易协定的签署还会促进珠三角制造、进出口企业业务的进一步回暖,提升企业信贷需求。”珠三角地区某国有行分行副行长表示。
2020年货币政策怎么走?
2020年初以来,货币市场上的资金价格有所上行,央行也在1月6日实施全面降准后,连续两日在公开市场上进行大量投放,确保流动性合理充裕。
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在1月1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期央行通过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方式提供不同期限的流动性,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春节前流动性的平稳以及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如果观察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可以发现还是比较平稳的,央行将继续采取货币政策操作,保障春节前流动性的平稳,也为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提供一个良好的流动性环境。
除流动性问题外,市场也十分关心2020年的货币政策走向,尤其是降准降息方面。
在降准方面,孙国峰表示目前金融机构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9.9%,大型商业银行为12.5%,中型银行为10.5%,小型银行为7%,计算两优后,大多数服务县域银行实际法定存款准备金为6%。“在国际上,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处于适度水平,未来中国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还有空间,但空间有限。”孙国峰表示。
在降息方面,孙国峰则回应称,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讨论降息问题时应该更关注实际贷款利率的变化。“去年市场利率整体下行,LPR改革推动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效果,信贷利率水平是有明显下降的。”孙国峰说,“存款基准利率仍将长期保留,并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等,适时适度进行调整。”
“近期宏观经济企稳且通胀压力仍在,我预计MLF利率暂时不会调整。由于今年初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银行资金成本下降,预计本月LPR利率会小幅下降5个BP。此外,1月23日将有2575亿元TMLF到期,预计将扩大规模续作。”温彬表示。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唐建伟也表示,目前降息(下调MLF操作利率)效果对于降实体企业融资成本效果有限。预计在存量贷款切换定价基准完成前,货币调控以数量型政策为主,MLF操作利率下调或将在3月之后。
而在信贷投放方面,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则表示,会严控房地产信贷资源中的占比,引导商业银行切实转变经营思想,把经营重点放在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领域,央行在推动商业银行服务小微企业方面,还会有进一步的研究和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