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不良资产处置行业市场格局再次引发关注 创新模式不断出现
2018年末,不良贷款余额达到2.03万亿,不良资产市场的市场格局再次引发关注。不良资产的市场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更迭,资产管理公司(AMC)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公司处收购不良资产,然后处置回收。对于银行等机构或公司来说,可以加速不良资产处置,快速收回资金,投入到正常业务中;而对于AMC而言可以折价收购不良,处置资产回收资金后赚取一定价差。
在行业蛋糕变大的同时,不良资产处置模式也在不断革新,如债务重组、市场化债转股、产融结合基金、不良资产证券化、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等创新模式不断出现,拓展了不良资产处置途径。
不良资产处置市场规模创近年高位水平
不良贷款余额在2018年末达到2.03
万亿元,较3季度末有所下降,减少68亿元,但依旧处于近年来高位水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83%,较上季末下降0.04个百分点。
从全年趋势看,不良贷款率从年初开始连续三个季度攀升,到4季度有所下降。1季度不良贷款率为1.75%;2季度不良贷款率升至1.86%,在连续9个季度稳定在1.75%左右之后首次出现上升;3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
0.01个百分点至1.87%;4 季度,随着国家一系列防风险政策出台,不良率有明显下降,为1.83%,仍处于近年高位。
商业银行五级贷款方面,近两年,正常类贷款占比有小幅度提升,关注类贷款占比则 一定程度的下降,不良类贷款占比升高。2018
年四季度末,中国商业银行正常类贷款余额105.02万亿元,关注类贷款余额3.46 万亿元,不良贷款余额2.03万亿元。
2011-2018年Q4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统计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从不良资产供给角度看,夏雨认为,商业银行三类贷款增速上,不良贷款增速开始抬头,从2017年维持在12%附近,快速上涨到201·8年三季度的21.66%。未来不良资产包的形成或将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而保持较大的供给量。
从不良资产需求角度看,“4+2+N+银行系”的不良资产市场格局基本确定,变数仅在“N”(民营未持牌资产管理机构)。随着市场趋于饱和,未来不良资产经营机构的数量将保持在较慢的增长水平。
不良资产处置模式不断创新
产公司可通过追偿债务、租赁、转让、重组、资产置换、委托处置、债权转股权、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方式处置资产。
除了传统的资产处置方式,不少市场人士认为未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以投行的理念、工具、模式经营不良资产,通过债务重组、产融结合基金、市场化债转股、不良资产证券化、“互联网+”等创新方式积极参与运作,发现由于信息不对称而暂时被低估价值的资产,并嫁接资本市场,提升其内在价值。例如,中国长城总裁、执行董事周礼耀曾表示:“面对新形势,长城资产的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已经主要从政策性时期的‘三打’模式实现了向商业化的‘三血’模式转变。”
目前,许多处置方式都在由传统模式向投行化思维转变。马赛在采访中也提到处置不良资产的两个行业理论:冰棍理论和劈柴理论,所谓冰棍理论——“处置不良资产就像卖冰棍。冰棍在手里时间长了,就融化了,不良资产也是如此。如果不能赶快处置,时间长了,就只剩下一根儿木棒了。
——更多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不良资产处置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❷ 银行拨备
今天我们来谈谈拨备。
五级贷款的分类。
1.正常贷款不难理解,就是客户正常还款,客户的信用和还款能力没有问题。
3.对于次级贷款,客户的逾期还款已经发生。即使贷款有担保人担保,也会造成银行损失(损失一般在30%)。
4.对于存疑贷款,如果客户逾期不还款,即使担保人担保,也会造成银行损失(损失率30%-75%)。
5.损失型贷款是指客户不偿还贷款。即使银行采取措施(执行担保、起诉、拍卖等。),只能收回部分贷款,或者根本收回不了贷款。贷款损失率一般在75%-100%。
是不是还是有点复杂?然后再量化一遍:
正常贷款:客户每月正常还款。
次级贷款:客户逾期3个月以上,但不超过1年。
可用贷款:客户逾期1年以上,但不超过3年。
损失贷款:客户逾期3年以上。
从征信上可以很好的看到这个数据。通常,我们将次级、可疑和损失贷款称为不良贷款。
接下来,我们进入今天的话题:进入拨备。
预留,预留,留作储备。你什么意思?假设A银行贷款1000万,其中10万肯定收不回来。我该怎么办?此时,A银行会从今年的营业利润中拿出10万元(注意不是净利润)并保留。不计入本年利润(相当于本年营业利润亏损10万)。
为了更直观,我们对甲银行的1000万借款做了如下表格:(注:此处表格仅针对1000万借款,其主要目的是说明计提对应的会计科目及其对报表项目的影响。而不是反映A银行资产负债的全貌)。
表1 A-10银行百万贷款资产的简单模型
表2 A银行利润影响模型
再次(重要的事情要重申!):这个模型表只是为了了解拨备对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影响,并不是a银行的实际资产、负债、损益,实际情况比这里复杂得多,实际拨备覆盖率和贷拨比都有监管要求。我们只关注条款并探讨其原则。
回到拨备的话题:拨备对应的科目是贷款减值准备。该行1000万贷款中,不良贷款占10万,贷款减值准备也计提了10万。贷款减值准备计提后,将增加(借记)相应损益表中的资产减值损失10万元,影响当期营业利润(-10万元),最终通过本年利润结转至所有者权益中的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其实野虚我们看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贷款和垫款项目,看到的是扣除贷款减值准备后的账面价值,也就是990万。
为什么要拨款?
从上表可以清楚地看到,拨备会影响银行当期利润(会计利润减少),计提的目的是为了防控未来风险,提前做好准备。
要知道,银行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钱去投机,而是为了稳定的存在。如果不计提,银行的损失太大,会直接伤及自身的股本和资本弯脊蔽充足率。更糟糕的是,银行可能会失去客户的存款。埋州面对这样的银行,客户敢存钱吗?存了钱的客户肯定会跑路,造成不可收拾的财务危机。
因此,必须作出规定。监管层也很重视银行拨备!
通过以上阅读,相信你已经明白了最简单的条文原则。接下来,我们再细细品味一下条文。
根据监管要求,我行拨备覆盖率(即贷款减值准备/不良贷款)150%。当然这个所谓的要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看中央妈妈怎么规定。但是,再低,也没有低于100%的例子。原因很好理解。你准备的应对风险的钱都比不上潜在损失的钱,那稳定呢?
同时,本行的贷存比(贷款减值准备/总贷款余额)2.5%。
通过前面会计存货一章的学习,我们知道存货跌价准备是一个累计值,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资产期末的账面余额——跌价准备后的账面价值。同样,我们也可以对该条款进行类比。贷款账面价值=贷款余额-贷款减值准备,贷款减值准备就是我们所说的拨备。既然是累计值,那就需要每一期,有可能加(或者冲回)。而期末计提的期末总余额=期初数,本期增加-本期减少(所有的变动都离不开这个逻辑)。
我们把“拨备累计值”单独拿出来享受一下吧。
条文可分为单项考核和组合考核。对于大额不良贷款,逐个评估减值准备称为单项评估。对于剩下的不良贷款,银行根据违约率和自己的算法以及监管要求进行减值准备的评估,叫做组合评估。没什么好解释的,知道就好。需要注意的是,单项评估和组合评估可以相互转换,但不会影响拨备的整体累计值(内部跳来跳去,整体金额不变)。
对于条文的详细列表,如有必要,可以网络一下,或者在同花顺等股票软件上按F10,就可以找到银行的财务报表。这里就不说了。反正记住一个逻辑:就是拨备期末期末总余额=期初数,本期增加-本期减少。
注意当期增加,会影响当期利润表的利润。
还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不良资产被核销,也会影响拨备的累计值。一般核销都是损失型贷款,只有100%收不回来才能核销。还是上面A银行的例子,贷款1000万被核销了3万。此时少计提3万元,那么1000万元贷款的账面价值=1000-3-(10-3)=990万元。因此,可以看出,核销操作不会影响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数据。但它会影响准备金的累计价值。
又
一点,如果银行收回了已经核销的贷款,那么这个收回的贷款又会重新回到拨备里,增加了拨备的累计值。
以上就是对于银行拨备的简述。
总结一下吧:
1、拨备就是资产减值准备。
2、拨备是银行对于未来风险的提前准备。
3、拨备需要按照一例比例计提,且需要满足拨备覆盖率,拨贷比要求。
4、拨备类似于存货跌价准备科目,但二者有完全不一样,可以类比的进行理解。即拨备的累计值会变动,进而影响当期损益。
蒋老师观点,银行不良贷款率是在当前时间下的比例,银行拨备覆盖率是需要预测日后的银行不良贷款额,而拨备覆盖率高是为了让银行具备充足的抵御风险的能力,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保障资产质量。
银行不良贷款率
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是根据银行不良贷款率来定的,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是什么,另外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是多少。
第一,什么是银行不良贷款率
银行不良贷款率还是比较好理解的,就是银行不良贷款占到银行贷款总额的比例,但是关于不良贷款,就稍微有点复杂了。银行的贷款按照风险分为了5个类型,分别是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正常类贷款指的是借款人有能力,而且会正常偿还贷款的;关注类贷款指的是贷款人现在有能力,但是有一些影响还款的因素;次级类贷款指的是贷款人还款能力有问题,按照现在的收入情况银行可能需要面临一定的损失;可疑类贷款指的是贷款人无法偿还,银行可能需要面临较大发损失;损失类贷款指的是就算银行进行起诉也无法收回的贷款。这里的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贷款就是银行的不良贷款。
第二,宁波银行的不良贷款率
宁波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确实是很低的,从2018年到2019年三季报出来的时候,宁波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都是维持在0.78%,这个数可以说是行业低点了,要知道2018年20家上市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利在1.59%。
根据宁波银行的三季报可以看出,宁波银行在三季度末的贷款额较去年年末增加了715.24亿元,其中正常贷款到达704.99亿元,关注类贷款4.75亿元,所以不良贷款就是5.5亿元,不良贷款虽然有小幅增长,但是由于正常贷款的同步增长,所以不良贷款率还是控制在0.78%。
第三,南京银行的不良贷款率
同样作为上市银行的南京银行,在2019年三季报中透露出来的不良贷款率也是很低的,和年中报一样都是0.89%。但是在这三个月内,南京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却从46.09亿增加到了50.12亿,三个月增加了4.03亿,可以说是非常多了,但是由于贷款额度也是大幅增加,所以整体的不良贷款率还是没变。
银行拨备覆盖率
关于银行拨备覆盖率,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它是怎么计算出来的,然后再来看看两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分别是多少。
第一,什么是银行拨备覆盖率
银行拨备覆盖率=计提拨备金/不良贷款额=(一般准备+专项准备+特殊准备)/(次级贷款+可疑贷款+损失贷款)
可以理解为银行为应对不良贷款计提的钱占到不良贷款的比例,比如说银行的不良贷款是10亿元,而银行为了应对这笔不良抵款计提了10亿,那么这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就达到了100%,如果银行只准备了8亿,那么拨备覆盖率就只有80%,只要拨备覆盖率能够达到100%就算拨备充足了,但是银监会对一些银行要求拨备覆盖率需要达到150%。
而关于计提的准备金,其实是分为三个部分的,分别是一般准备、专项准备、以及特种准备,一般准备指的是根据银行上一个周期的贷款总额的一定比例得出的准备金,专项准备指的是根据上面说到的五种贷款类型按不同比例得出的准备金,特殊准备就是根据特定的某一类风险的准备金。
第二,宁波银行的拨备覆盖率
根据三季报显示,宁波银行第三季度的拨备覆盖率再创历史新高,达到了525%,这也是所有银行中最高的一个,今年年中的时候宁波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就已经高达522%,可以说是一直维持着非常高的一个拨备覆盖率。
第三,南京银行的拨备覆盖率
南京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也是非常高的,根据三季报显示,南京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也是达到了415.51%,早在18年的时候南京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是众多银行中最高的一个,一度超过450%,今年算是有所下降。
为什么拨备覆盖率这么高
银监会对银行要求的拨备覆盖率是150%,超过450%就意味着超过了监管要求3倍以上。就算是不良贷款,也有一部分是能够偿还的,一般拨备覆盖率100%就好了,银监会为了更加安全将拨备覆盖率要求在150%,为什么这些银行的拨备覆盖率这么高呢,我认为可能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为日后做准备
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体现在当前时间的一个比例,而实际上因为不良贷款造成的影响却是在日后,银行根据自身的情况,对不良贷款造成影响有一个预测,他们需要在经营较好的时候增加拨备,用来抵抗未来可能暴露的风险。
第二,历年的核销
这可能是银行目前拨备覆盖率高的一个根本原因了,两家银行这几年核销的不良贷款也是越来越多,一直处于一个上升的趋势,银监会处理的不良资产也是越来越来多,所以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也在逐步的提高。
综上所述: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和银行拨备覆盖率并没有直接的关系,银行的拨备覆盖率高主要是为了避免出现不良贷款暴雷的风险、以及处理历年来的不良贷款核销。
❸ 资管新规对银行的三大影响
新规发布实施后,商业银行理财合规转型初显成效,产品净值化转型成为行业共识;银行业短期内理财收入总体下降,长期而言理财子公司专业化运维任重道远;新规对融资的紧缩冲击使得银行不良资产反弹压力有所加大;银行贷款增长虽受益于非标回表,但却受制于资本金和风控约束。
银行理财收入呈下降趋势
新规实施后,多数商业银行主动压降同业理财与表内理财、积极调整表外理财结构。资管新规虽然对银行资管整体发展本质是结构调整,但短期看对银行理财带来紧缩性影响。
理财规模与结构的调整必将带来理财业务收入的变化。从上市银行半年报来看,资管新规实施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收入影响较为显著,多数上市银行理财业务收入出现银行理财余额与业务收入双降。
不良资产反弹压力日益加大
商业银行财报数据显示,部分银行业绩呈现出“利润增速高于营收增速”的特点,不良资产压力反弹。2018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03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751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87%,较上季末上升0.01个百分点。
贷款扩张受制于资本金和风控约束
除部分非标资产低于表内信贷风控标准外,银行非标资产回表面临的另外一个制约是表内承接能力相对有限。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国内银行业存贷款比例为73.55%。
银行业整体内源性利润积累和外源性融资无法有效对冲资产新规背景下的融资回表对资本金产生实质性压力。
进夯实银行理财规范的路径
1.按照资管新规的政策要求,不等、不靠,积极推进存量资产的处置整改,要进一步化解处置影子银行的风险。
2.对于一些流动性较差,期限较长的资产,也要从实际出发,积极与监管部门沟通,研究探索可行有效的处置方式,实现稳妥的处置。
3.需要在政策上进一步推进改革,完善我国金融市场体系,引导投资者政策预期,为新产品发行汇聚更多的活水,扩大长期资金的供给。
4.同时银行要主动转型,积极创新,在制度上、运营上有效隔离银行理财和自营业务、其他业务,准确定位银行理财子公司和其他子公司的关系。
❹ 信用卡不良率多地区超4% 给未来发展带来不确定性
信用卡不良率多地区超4% 给未来发展带来不确定性
信用卡这几年的发卡量一直持续增长,这个给用户的消费带来很多的方便。可是在信用卡发卡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很多地区出现不良率攀升的趋势。据新闻报道,部分一线城市信用卡不良率已经超过了4%,这给信用卡的未来发展带来不确定性。
信用卡不良率的攀升让银行信用卡业务“亮红灯”,在中国人民银行披露的2018年第三季度银行信用卡半年未偿付的信贷总额超过880亿元,占总应偿信用总额的1.34%。
在2019年1月30日中国银联也发布了一组数据,显示在2018年,天津、重庆、辽宁等地区的信用卡不良率已经超过了4%。同时四川、北京等地区的不良率接近4%。出现这么高的不良率可能会导致银行在信用卡业务上作出调整。
根据央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末,信用卡的总发卡量在6.59亿张,环比增长了3.36%。在发卡的途径上很多人选择在线上申请,而且成为了用户办理信用卡的主流途径,而且一线城市人均拥有信用卡的数量可以媲美发达国家。
信用发卡量增多从侧面可以反映人们消费习惯的变化。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透支,而且信用卡绑定到第三方支付平台后也可以购买商品。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
在未来信用卡的发卡量不可能一直保持加快的增速,在未来发卡量出现下滑后,银行信用卡业务将逐渐分化,授信模式和客户群优势将在资产质量中得到体现。后续银行在稳定高端客户后向低端挖掘,同时营销的渠道可能更加多元化。
信用卡新规出台:规范分期业务,信用卡业务的办理未来发生哪些大变化?
随着信用卡新规的出台,未来不仅会规范信用卡的息费收取 ,也会通过对于睡眠卡和授信额度的管理来减少市场乱象的出现。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信用卡持卡人数也在不断上升。但由于一些金融机构在信用卡发放当中存在的许多违规行为,不仅产生了诸如欠款和坏账问题,对于整个信用卡的正向市场发展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对于信用卡发放以及利息收取也会有更加透明的标准。
许多人所拥有的信用卡业务不仅存在着诸多难以计算和繁杂的收费名目,一些银行在宣传信用卡时,也采用了如低利率、低费率的虚假宣传,实际上是用手续费的名义来模糊了实际信用卡的成本问题。这种情况不仅对持卡人本身的资金使用造成了困扰,也阻碍了信用卡的正常用途和发展方向。因此对信用卡的发放和利息收取,未来将会通过规范相关的分期业务和吸费标准来规范银行从业人员的卡片发放情况。
对于许多用户的授权信用卡金额也会进行风险管控和额度上限。
对于过度追求高授信额度的商业银行,在信用卡的未来发放和额度提升上,也会设置更好的风险管控和额度上限。不仅可以促进信用卡市场的公平竞争,也可以减少一些用户因为高额度授信所带来的银行资金坏账风险。
对于线上信用卡也要开展试点和新的业务尝试。
由于现在互联网时代的逐步发展,进行线上信用卡的试点和发展,有助于人民群众在生活当中的信用卡使用。同时也可以让政府部门对于用户的资金来源和收入得到更好的观察和了解。避免可能出现的违规行为。
未来几年内,信用卡市场将会是怎样的一个发展趋势。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6月9日消息,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2020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统计数据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银行账户数量增速放缓,非现金支付业务量小幅下降,支付清算系统业务量相对稳定,全国支付体系运行总体平稳。
截至一季度末,全国银行卡在用发卡数量85.28亿张,环比增长1.30%,增速较上季度末下降1.15个百分点。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共计7.49亿张,环比增长0.32%。全国人均持有银行卡6.09张,其中,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0.53张。
截至一季度末,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联约商户2257.99万户,联网机具3160.53万台,ATM机具108.30万台,较上季度末分别减少379.61万户、341.15万台和1.47万台。全国每万人对应的联网机具数量225.74台,环比下降10.04%;全国每万人对应的ATM数量7.74台,环比下降1.67%。
截至一季度末,银行卡授信总额为17.57万亿元,环比增长1.17%;银行卡应偿信贷余额为7.26万亿元,环比下降4.30%。银行卡卡均授信额度2.35万元,授信使用率为41.34%。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918.75亿元,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27%。
网联清算平台业务量保持增长。一季度,网联平台处理业务884.41亿笔,金额63.6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65%和16.29%。日均处理业务9.72亿笔,金额6992.40亿元。
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如今信用卡的整个市场可以说是直线上升的,未来几年内这个市场还是非常可观的。背景之下,针对信用卡范围的项目就变得有更大的市场了,根据了解,曾手刷机是在2012年正式开始步入一个手刷的阶段,乃至于在2014年就已经达到了一个火爆的阶段,两年的时间就已经能够形成这样的一个经济趋势,说明信用卡等行业的利润点以及未来的市场之大。2012年到现在的2019年,现在手刷市场依旧可获益。但是又如何在这样一个经历长久历程的产业中做出改革和创新呢?
做事情都是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区进行的,在互联网裂变分享时代和软件盛行的年度,将线下信用卡业务专业线上不得不说是一个好的形式,从手刷到MP?再到2019年6月开始的线上手刷机,这无疑就是一个发展的趋势所在!线下手刷机与线上刷卡app最大的区别在于,线上刷卡app可进行软件智能制定计划,不需要通过机子进行刷进刷出再进行记载标写,更加的便捷,方便,安全,线上刷卡app也在不断的将信用卡业务推向智能化,便捷化,透明化。
如何发展信用卡业务
1、信用卡是银行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信用卡可以促进个人消费信贷,用银行的钱,提前满足个人消费需求,带动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增长。同时,有利于方便人民群众生活,扩大社会消费,促进社会信息化和国民经济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由于我国的消费习惯、信用制度、认识方面的不同,在一定程度阻碍了我国信用卡的发展,突出表现为持卡规模小、信用卡使用率低,尤其是善意透支极少。如何发展信用卡业务,是银行业需要研究的课题。
2、培养主动营销意识
3、临柜营销 银行一线工作人员,在柜台每天都要面对大量办理业务的客户,而且各大商业银行每年都会不定期对不同种类信用卡进行优惠办卡减免首年年费或其它种类的促销活动这些都为临柜人员提供了很大的营销空间。柜员应熟知办卡所提供的相关证明文件、各种信用卡在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和使用方法等方面的知识,突出收益性、方便性有侧重点的营销产品,吸引客户办理。上门营销 银行每个基层网点都应该对管辖地区的企业、商店等进行调查摸底,掌握第一手资料,摸清企业、商店数量,位置所在,是否在我行开户等方面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主动上门营销。企业团体办卡在手续上比社会零散信件办卡成功率高,而且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个人信息,信用程度较高。差别营销 对于银行的VIP、基金优质客户和其他优良客户进行重点营销,设专人负责管理,在为这些客户提供经济金融信息、投资咨询等个人理财的同时也积极进行信用卡的营销,为他们提供消费便利,形成真正的“一揽子”服务体系。
4、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5、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是信用卡行业发展的前提 因为这方面的缺失,近年来银行不得不大量核销信用卡坏账。因缺乏完备的信用体系,为减少风险,发卡行必须花费大量成本用于调查个人信息,需要提供诸多证明文件和材料,甚至有的东西涉及到个人隐私,大大增加了交易成本。可能产生的后果是,资信良好的人会认为信用卡服务给自己带来的收益无法弥补所付出的成本,因而退出信用卡市场;而某些资信差可能有违约企图的人,则全力争取信用额度。不能按需求设定档次 资信程度不同的持卡人享受的服务缺乏差异,制约目前信用卡产业发展。目前,国内很多发卡商的授信额度管理有待改进,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国外发卡商最初给客户的额度通常不会很高,在跟踪了客户的还款行为和消费习惯后,会根据客户的实际需要调整额度。提高发卡质量 如对开卡者来者不拒,卡的发行量是上去了,但实际上并没有产生效益,办卡后经常容易产生睡眠卡、销卡,浪费了有限资源,使经营成本增加。国内信用卡循环信用较差,调研数据显示,只有2%的客户经常使用循环信用,85%以上的客户每月全额还款。循环信用产生的透支利息是信用卡盈利的重要渠道。国内循环信用这一块市场是具有潜力的,前提是银行必须强化风险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银行可以将高收入、高消费人群作为拓展的客户群体。提高客户服务质量 在客户成功申办信用卡后,银行应该具有相对应的客户服务设施,为客户今后的使用提供方便,在这一点上国内的银行做的并不到位。目前使用信用卡结算消费款,持卡人不用输入密码,仅凭签字就可支付消费款项。因此,若信用卡丢失,持卡人又不及时挂失,拾卡者即可模仿签名条上笔迹消费签单。国外对于信用卡被盗采用的方法是有限的风险责任。如果信用卡被盗,持卡人挂失以后卡上的钱再被人盗用,那么持卡人将不受任何损失,由银行和商店全额赔付。即使持卡人在挂失前钱已被盗用,持卡人也只需交50美元,即可拿回卡中的钱。每个新产品的推广都要经历一个漫长、探索的过程,在发展的道路上会遇到坎坷与问题,但只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去粗取精创出有自己特色的营销渠道,我国的信用卡业务也会像借记卡一样得到人们的接受、认可,取得长足的发展。
信用卡业务成银行零售转型突破口
受宏观经济和金融监管趋严的影响,银行业利润增幅趋缓、息差收窄,向零售业务转型,打造轻型银行和价值银行,成为众多银行的战略选择,“得零售者得天下”获得业界共识。
其中,信用卡业务成为银行零售转型的重要突破口。近日,由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19)》(以下简称“蓝皮书”)数据显示,2018年信用卡的交易金额达到了38.2万亿元,其增速24.9%是5年来的最高水平。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及消费升级推进,信用卡业务仍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银行应充分挖掘市场需求,借助金融科技,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体验。
信用卡发卡量和交易金额猛增
在消费升级大浪潮驱动下,消费金融正在成为助力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利器,信用卡业务也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快速繁荣时期。
2018年,商业银行信用卡扩张进一步提速,交易额、活卡率以及人均持卡量等方面的增速均处于5年来的最高水平。蓝皮书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银行卡的发卡量为78.3亿张,较上一年增长11.4%。但是信用卡发卡量9.7亿张,同比增速为22.8%。信用卡活卡率达到了73.2%,人均持卡量0.7张,两项指标均处于历史高位。
银行卡专业委员会主任、光大银行副行长武健表示,2018年,银行卡产业继续平稳向好,整体风险平稳可控,累计发卡和交易规模持续增长;受理环境不断优化,境外受理国家和地区持续增加;支付更加活跃便捷,对消费的支持和拉动作用日益主动、全面。
这一趋势在上市银行年报中也有所体现。数据显示, 招商银行 2018年的信用卡交易额同比增长27.74%,平安银行则大幅增长76.1%。截至2018年年底,招商银行信用卡流通卡数8430.44万张,同比增长34.98%,流通户数5802.93万户,同比增长23.61%;浦发银行累计发卡5650.54万张,同比增长37.26%,流通卡数3750.36万张,同比增长39.5%;平安银行同期流通卡量达5152万张,同比增长34.4%。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我国人均持有信用卡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低。有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人均持信用卡4张,超过14%的人持卡10张以上,金融危机过后,美国人均持卡数字持续下降,截至2016年年底,美国人均持有信用卡仍高达2.9张。而与我国消费习惯比较接近的日本、韩国,信用卡人均持有量也都超过两张。有专家预计,随着百行 征信 等机构的出现,我国信用卡发卡规模和人均持有量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消费金融市场潜力巨大
大量增加的信用卡发卡量,带来了透支和信用卡 贷款 的增长。蓝皮书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末,信用卡未偿余额6.85万亿元,同比增长23.2%。
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招商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5755元,同比增加约841元,增幅为17%;平安银行此类贷款余额4732.9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5.9%。中信银行、浦发银行2018年的信用卡交易额也分别达到2.08万亿元、1.8万亿元,贷款余额4420.46亿元、4333.29亿元,同比增长32.63%、3.65%。
各家银行积极发掘信用卡盈利空间,除了常规的信用卡贷款业务,还推出了各种分期产品和延期还款产品,解决用户的短期问题。这些产品一方面巩固了银行信用卡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成为信用卡的重要增收手段。根据银联公布的数据,2018年银联数据客户的信用卡分期收入占比36.7%,超越占比30%的利息收入,成为信用卡业务的第一大收入来源。
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曾公开表示,该行零售金融的“尖兵”是信用卡、消费金融和汽车金融三大业务。他认为,零售金融核心业务增长,包括信用卡的贷款余额增长、新E代余额增长等,尤其是信用卡。
分析人士认为,随着征信体系的完善和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我国消费金融将迎来发展机遇期,而银行信用卡及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持牌机构无疑将成为消费金融的主力。
银行卡委员会专职副主任金淑英表示,我国消费金融市场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市场规范度不断提升、金融科技蓬勃发展、支付市场加大开放,为银行卡产业发展提供了再续黄金10年的重要机遇期。未来,一是要强化合规意识,坚守合规经营底线,加强行业自律;二是要坚持风险管理文化理念,构建智能化风控体系,严控业务经营风险;三是要聚焦普惠,服务民生,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零售业务核心在于用户体验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生物识别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运用,客户的金融消费习惯和交易习惯正在发生转变。对于银行来说,建立智能化、差异化的客户服务模式,持续提升客户体验,成为零售业务转型发展的核心。
以信用卡业务为例,“传统信用卡只是作为单一的支付工具来使用,以前我们更多的是围绕如何提升支付效率来做文章。到了互联网的时代,信用卡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支付的工具,而是将消费场景、支付、商品服务等多元因素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消费的枢纽。”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副总裁蒋永军认为,未来信用卡依托科技的发展会将极致的金融服务体验嵌入其中,围绕人的金融需求,定制一站式解决方案,成为一对一的个人金融管家。
借助“金融科技”优化用户体验已成为趋势。在线下,一方面,银行纷纷设立以客户体验为中心的零售门店式物理网点,强化场景化设计,在非营业时间持续为社区居民提供金融服务,举办多种多样的社区活动增加客户黏性;另一方面,银行也在加速已有传统营业网点的智能化升级,智能投顾、自助贷款、刷脸取款等各种新型智能设备纷至沓来,节约用户办业务的等待时间。
而在线上,多家银行则推出APP、微信银行、直销银行等互联网产品,满足用户日常的转账、消费、 理财 、贷款、结算等刚性需求,同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识别、 区块链 等技术提升营销的人性化。
“银行发展零售业务要考虑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尤其是与场景的结合。需要根据客户行为习惯的变化,发挥银行在线下既有优势的同时,结合线上的习惯,创造更好的环境。未来的趋势是要让零售客户获得一站式、全方位、快捷的服务。”业内专家表示。
信用卡(贷记卡)半年报:发卡量增势趋缓,不良率抬头
在经济下行压力、共债风险等多方面因素下,上半年信用卡(贷记卡)发卡数量增速放缓,资产质量压力持续加大,不良生成较快。
从行业来看,2019年上半年末信用卡(贷记卡)发卡量较年初增速仅为3.5%,而2017年、2018年同比增速分别为超26%、16.7%。其中,交通银行今年上半年末的信用卡(贷记卡)数量与年初相比,减少了8万张,这是历史首次。
同时,多家银行信用卡(贷记卡)不良率增加。例如,相较于年初,交通银行信用卡(贷记卡)不良率增加了0.97个百分点,浦发银行增加了0.57个百分点,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分别较年初上升0.19和0.05个百分点。
发卡量增速降至个位数。
央行发布的《2019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二季度末,信用卡(贷记卡)(包括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共计7.11亿张,较年初仅增长0.25亿张,增速仅为3.5%。
而2018年末,我国信用卡(贷记卡)(包括借贷合一卡)累计发卡数量达到6.86亿张,同比增速为16.7%;2017年末,信用卡(贷记卡)发卡量达到5.88亿张,同比增幅超26%。
这一趋势也反映在各家银行的半年报上。今年上半年末,在六大国有银行中,仅有农业银行和邮储银行的累积或新增信用卡(贷记卡)发卡量增速达到两位数。截至6月末,农行信用卡(贷记卡)累计发卡量1.14亿张,同比增长10.6%,上半年信用卡(贷记卡)消费额9599 亿元,增长13.96%;邮储银行新增发卡519.78万张,同比增长28.94%,信用卡(贷记卡)消费金额4448.17亿元,同比增长25.55%。
而建设银行上半年发卡量累计1.28亿张,较年初增长5.43%;工商银行信用卡(贷记卡)发卡总量15445万张,新增发卡量为345万张。中国银行6月末信用卡(贷记卡)累计发卡量11832.96万张,新增发卡量767万张。
值得一提的是,另一国有大行交通银行上半年末累计发卡量为7147万张,较年初减少了8万张,这一现象是多年以来首次出现。“我行应对外部市场形势变化,贷前、贷中管控多管齐下,主动加强信用卡(贷记卡)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平衡,提升催收效率和资产保全能力。”交行在年报中称。
此外,最近这两年发卡量比较多的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在今年上半年也变得“保守”起来,增速均为个位数。截至6月30日,招行信用卡(贷记卡)流通卡数9061.04万张,较上年末增长7.48%;平安银行信用卡(贷记卡)流通总量为5570.39万张,较2018年底增速为8%。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称,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和金融强监管政策下,银行主动调整策略,对于信用卡(贷记卡)的策略不再那么激进。另外,2018年p2p事件频发,增加了信用卡(贷记卡)的风险。在信用卡(贷记卡)业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客群逐渐下沉,银行也正在警惕信用卡(贷记卡)的个人信用风险。
不过,国内信用卡(贷记卡)市场空间距离见顶尚远。我国目前人均持卡率仅为0.5张左右,而美国等发达国家人均持卡率3张左右,差距仍然十分明显。
不良率增加
半年报显示,在六大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交通银行和浦发银行信用卡(贷记卡)的不良率上升明显:6月末交行信用卡(贷记卡)不良率为2.49%,较年初增加了0.97个百分点,浦发银行为2.38%、较今年年初增加0.57个百分点。
另外,招行、平安银行6月末信用卡(贷记卡)贷款不良率分别为1.3%、1.37%,分别较年初上升0.19和0.05个百分点,信用卡(贷记卡)不良贷款余额则分别较年初增长33%、12%。
“受到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共债风险上升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消费金融全行业的风险都有所上升,但整体风险表现仍维持在相对较低水平。”平安银行称。
中信银行也在半年报中提到,2018年以来,现金贷、互联网消费贷、P2P等市场放贷主体日益增多,债务风险不断聚集,市场共债客群资产质量波动明显,此类风险有向信用卡(贷记卡)行业传导的趋势;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部分地区及行业从业者的就业及收入稳定性受到一定影响,导致部分客户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降低。两重因素叠加,致使信用卡(贷记卡)业务风险有所上升。
“就全行业而言,其实各行信用卡(贷记卡)领域的风险都在不同程度上升,这一方面与外部环境变化导致持卡人收入下降有关,另一方面也受高杠杆下共债风险暴露影响。”浦发银行零售总监刘显峰在中期业绩会上表示。
黄大智表示,对于共债风险,银行首先应该对于共债客户的审核更加严格。另外,银行要广泛与各类互联网借贷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提前发现共债客户。
此外,信用卡(贷记卡)不良率的高企还与P2P风险事件频发,以及信用卡(贷记卡)客户由最优质客户逐渐下沉有关。
“2018年监管推进,P2P等网贷平台集中发生风险事件,并通过共债风险影响到了信用卡(贷记卡)贷款质量。除了共债风险外,信用卡(贷记卡)不良抬头本质上与当前的整体宏观环境有关。2018年整体信用偏紧,社融存量增速新低,当融资增速无法保证存量债务的利息偿还,必然带来债务违约,信用卡(贷记卡)背后的主体中,资质较差、信贷资源获取能力较弱的那部分,受到影响兑付发生困难。特别是2017年我国信用卡(贷记卡)业务迅速扩张,发卡量攀升背后也伴随着一定的客户资质下沉,增加了这部分资质较差借贷主体的比例。”海通证券分析师姜超称。
一位股份制银行信用卡(贷记卡)中心总经理还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犯罪呈现产业化、金融欺诈涌现的问题非常严重。前两年行业内为了节省递推成本,大力发展线上发卡,这为金融犯罪供应了机会,给银行带来了不少损失。当下,不少银行不断强化新技术,对客户运行甄别,并研发欺诈评分等大数据模型,识别虚假申请等欺诈风险。另外,发卡的重心从线上重回线下。
受实体经济下行压力、金融强监管以及前期激进策略等因素的影响,下半年信用卡(贷记卡)的资产质量还会下降。不过,也有另外一位股份制银行信用卡(贷记卡)人士称,未来信用卡(贷记卡)的资产质量虽有压力,但已经得到控制,不会有大幅增长。
《2019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信用卡(贷记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838.84亿元,占信用卡(贷记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17%,占比较上季度末上升0.02个百分点。
当前,已有地方监管开始行动,防范信用卡(贷记卡)风险。例如,8月26日,北京银保监局印发《关于加强银行卡风险防控的监管意见》要求:辖内商业银行应积极引入个人征信、通信运营商、社保、公积金、纳税证明、交通运输部ETC数据等外部可信数据,不断优化风险评价模型和交易监控模型,利用“大数据+模型”技术手段不断完善银行卡风险管理体系,同时,严禁银行卡及相关绑定业务通过攀比赠送、竞相折扣、加码优惠等促销手段开展恶性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