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帮别人弄假的工作证明去贷款我会担责吗
银行私自盗用他人信息办理贷款,属于违法犯罪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八十六条 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发放贷款,数额巨大或者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向关系人发放贷款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八十二条 借款人采取欺诈手段骗取贷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十四条 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收受贿赂或者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应当给予纪律处分。有前款行为,发放贷款或者提供担保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全部或者部分赔偿责任。
⑵ 贷款买房的收入证明可以作假吗
贷款买房时,收入证明的真实与否直接关系到贷款审批与个人信用。开立假收入证明是不可取的,此举可能导致以下严重后果:
第一,银行审核阶段即被识破,贷款申请将被拒绝。一旦被发现提供虚假信息,借款人不仅无法获得贷款,还可能面临法律追究,承担法律责任。这不仅损害个人信用,还可能面临罚款或其他法律制裁。
第二,即便假收入证明侥幸通过银行审核,借款人未来面临还款压力时无法按期支付月供,这可能导致银行采取法律手段收回房产。贷款违约不仅使借款人失去房产,还可能对其个人信用记录造成严重影响,影响日后的金融活动。
第三,提供虚假收入证明涉嫌骗取贷款罪,根据刑法规定,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对于给银行或金融机构造成特别重大损失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将被处以三年以上七年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因此,提供虚假收入证明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是法律问题,其后果严重且无法挽回。
综上所述,贷款买房时,务必提供真实、准确的收入证明。这不仅是对银行负责任的体现,也是个人信用和社会道德的基石。任何企图通过虚构收入证明来获得贷款的行为都将付出巨大的法律和道德代价。
⑶ 假的工作证明贷款买房
售楼处拿的假工作证明让我去银行贷款属于违法的吗
属于违法行为。
银行发放贷款要核实贷款人是否有能力偿还贷款,如果没有能力偿还,贷款会变成坏账,是不合规的。如果用假工作证明,欺骗银行,误以为你有偿还能力,并且发放贷款,属于骗贷行为,已经触犯法律。
房贷收入证明是假的银行会查吗
房贷收入证明是假的,银行如果后期在审核的时候发现,会引起不必要的风险。
有些房地产从业人员为促成销售,声称可以与银行工作人员“沟通”,使不符合贷款条件的消费者获得贷款,或者提升获取贷款的额度。
房地产从业人员所谓的“建议”,极易引发各类风险。首先,可能遇到无法通过贷款审核的风险,如无法通过贷款审核,则会引发一连串连锁反应,如在商品房认购阶段,已缴纳定金的,会被开发商没收定金。
如已订立商品房买卖合同、且已缴纳首期款的,如后续贷款无法发放,开发商可能会依照合同约定收取高额违约金。其次,虽然侥幸通过贷款审核,但被发现弄虚作假后,则面临被银行要求返还借款,同时,由于房屋已被抵押给银行,此时可能面临房屋无法保住的风险。
(3)贷款提交假工作证明扩展阅读:
这种假收入证明一旦被银行发现,房贷基本会被拒绝,可能有的朋友会心存侥幸,以为银行不会查收入证明,但是银行在审核的过程中是会抽查工作收入证明的,一个是配合社保核实,还有打电话到收入证明上的单位核实,如果发现造假,那贷款基本会被拒绝。
如果贷款已经发放了,但是银行在贷后管理中发现借款人收入证明是假的,而借款人又出现了多次逾期不还的情况,那银行还有可能提前收回贷款,如果没钱结清贷款,甚至可能面临房子被拍卖的被悲剧,严重的还有可能被追究“骗贷罪”而面临牢狱之灾。
⑷ 开假收入证明贷款有何后果
1、开假收入证明属于诈山野骗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贷款开假工资证明一般会被查出来。因为贷款机构可以通过银行查账户流水,只要发现对不上就知道申请人是在用假工资证明诈骗。诈骗不足4000元的,处以罚金,超过4000元的为管制,超过5000元的为拘役,超过一万元的为有期徒刑六个月。诈骗20万的,甚至会处以有期徒刑十年。
2、开假收入证明贷款一旦被发现将会被贷款机构永远拒绝贷款,而且许多贷款机构信息共享,开假收入证明的申请人或在其它贷款机构也难以贷到款项。
3、开假收入证明影响到借款人的个人信用记录,产生不良的信用记录。
4、就算提供假收入证明而成功获贷了,一旦被贷款机构查出,贷款机构有权要求借款人提前还款或者收回贷款,如果借款人无法还款,会产生不良信用记录,甚至会上贷款黑名单,今后就再不可能获得贷款。
收入证明有什么用途
在申请信用卡或是办理其他银行业务的时候,收入证明是必须要开的;很大部分人在要求单位开具收入证明的时候,不知道标准收入证明规范从而导致很多收入证明无法使用。收入证明是在信用卡审核时作为初始信用额度的主要参考内容之一,直接反映除办理人的还款能力。
购房者在填写收入证明时要注意什么
1、基本信息一定要和本人信息符合
购房者在写收入证明的时候一定要确保自己的身份信息和收入证明上的信息是完全一致的。这些细节最好都能落实到了年龄、手机号码、住址这些小细节上,银行会重点核对这些方面。
2、别把收入填写的太高
收入写得越高就越容易拿到银行的房贷?如果你有这种思想就大错特错了。如果你写的收入比你所从事岗位在当地的平均收入水平线上还要高出几倍,你可能就会被拒贷。因此建议购房者填收入证明时,要有事实依据,以免造成银行怀疑你有骗贷嫌疑的,被拉进黑名单。
3、收入证明不用过于繁琐
为了保证自己的证明“很好看”,有些购房者会把各种收入都写进去,但收入证明主要还是要精不要多。毕竟,银行看是长期收入,不是不确定性的意外之财。
4、不要忽视五险一金
如果你打算买房,那么公积金贷款是可以为你节省很多购房成本的。即使你没办法拿公积金行唯烂来贷款买房,你的收入证明中加入了五险一金的缴存记录也能对你申请商业银行房贷很有帮助。所以,不要忽视了你这一笔收入。
5、不要对收入证明作假
有些人自身条件并不好,可为了能顺利拿下房档漏贷,就对收入证明等材料进行造假,想通过假材料来蒙骗过关。但是,这种行为是违法的,且后果非常严重,一旦被银行查出你即使已经拿到了银行的放款也会被收回,更严重点还要负法律责任。
⑸ 贷款审批收入证明是假的会不会过
提供假收入证明申请贷款的风险较高,即便用此顺利获得了贷款,如果被贷款机构查出来,贷款机构将会要求借款人提前偿还贷款,情况严重者还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而且,对于开具假工作证明的单位,银行也会追究一定的责任。
根据《刑法修正案(六)》的规定,骗取贷款罪,是指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第一百七十五条之一 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特别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刑法修正案(六)新增加此条}
第一百九十三条 〔贷款诈骗罪〕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的;
(二)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的;
(三)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的;
(四)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的;
(五)以其他方法诈骗贷款的。
⑹ 贷款写收入证明是假的银行会查吗贷款收入证明作假
收入证明的真假银行可以查的出来吗
收入证明的真假银行是可以查出来的。
收入证明首先有三个特点是没有办法造假的:
1、开收入证明必须要盖“鲜章”也就是收入证明复印是无效的。此类的话一定要公司或者单位开具的“原始证明”,其他的一律没有效力。
2、盖的章必须是单位的财务章或者是单位的公章。而且必须是圆章。盖章的话一般银行会要求要单位或者公司的圆章,必须是有鲜红颜色的,及时不是当时盖的章,但是过一段时间以后盖的章印也不会出现大的变化,此类情况也不易造假。
3、一般收入证明的内容也很重要,但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银行会要求尽量突出重点。比如,除了姓名、年龄、职位等基本信息,还会要求其他的附属信息,尤其是公司或单位会按照实事求是的情况开具证明,此类也没有办法作假。
开具虚假收入证明经常出现以下:
一:银行将出具虚假收入证明的单位告上法庭要求该单位与不能偿还银行贷款的员工承担连带责任;
二:员工凭借单位出具的高收入的虚假收入证明要求单位补发差额工资等;
三:因出具虚假收入证明而导致单位信用等级降低被银行拉入“黑名单”,从而造成该单位以后融资困难。
(6)贷款提交假工作证明扩展阅读:
单位开具假收入证明的后果:
单位出具虚假证明,违反了法律规定的诚实信用原则。若单位在主观上是明知或者故意的,有可能侵害第三者合法权益,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根据法律的有关规定,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审理案件的,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般而言,市场经济中无良失信行为的发生与否,取决于其带来的收益和成本的大小。如要杜绝单位出具虚假收入证明行为,重要的是要形成市场主体的失信成本大于失信收益的制约机制,通过经济手段、道德手段和法律手段形成综合措施。
进一步增强经济行为中的道德理性与社会责任感,强化信用奖惩机制,加强社会监督管理,规范单位管理行为,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惩处失信行为的力度,让单位不愿、不敢也不能出具虚假收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