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正规助贷机构有哪些
常见的正规助贷机构有:
1、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国光大银行、中国银行、中国招商银行、中国平安旦链银行、中国浦发银行、中国兴业银行等。
2、小额贷款公司:招商贷、小赢贷、民生小贷、晋商小额贷款公司、深圳小额贷款公司、招商小贷、招商贷款公司、中国小额贷款公司、招商贷款有限公司等。
3、互联网金融机构:拍拍贷、宜人贷、现金白卡、花生米富、网贷之家、投哪网、拍拍贷、爱钱进、网贷天眼、网贷巴士、网贷宝等模兆孙。
4、私募贷款公司:招商贷、猜镇招商贷款公司、中国小额贷款公司、招商贷款有限公司、中国招商贷款公司、招商贷款有限责任公司、招商贷款有限公司、招商贷款有限责任公司等。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您,祝您生活愉快。
『贰』 富来森集团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富来森logo富来森集团创建于1998年,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新能源、高科技、外向型现代农业(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富来森以食用菌产业为基础,以炭产业为核心,延伸发展超级电容电极材料(也称超级电容活性炭)、生物质气化发电产业。富来森是我国超级电容电极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企业。富来森的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发电的同时产生炭和生物质提取液,能综合高效利用竹材、农林"三剩物"。富来森自创建以来,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以迈向国际化为目标,建设自主品牌,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相继被评为浙江省骨干农业龙头企业、浙江省林业重点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利示范企业。成立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齐生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技术团队,有博士2人,硕士5人,专门负责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攻关。先后完成与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近20项,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拥有国家专利60多项,参与制定3项国家标准。富来森旗下有"富来森"、"炭博士"、"algold"等著名品牌。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了HACCP国际食品安全卫生体系认证、ISO9001国际标准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有机产品认证。超级电容电极材料、食用菌、竹炭制品、烧烤炭、水烟炭、竹醋制品等产品畅销日本、韩国、美国、欧盟、中东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建有专卖店200余个,家乐福、百安居、大润发等大型卖场设有1000多个终端销售网点。富来森在浙江省丽水天宁工业区、水阁工业区、庆元县,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塔河县设有生产制造基地,在杭州、上海、北京、广州等设有办事处,中东迪拜、日本东京设有营销机构。并发起设立浙兴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王正郁
成立时间:1998-01-09
注册资本:110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31100000015403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天宁工业区307号一区
『叁』 浙江林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是骗局吗
你去过这个公司吗?
网上假冒担保/小贷公司名义行骗的很多,注意,凡异地办理、基于互联网平台办理的信 用卡、融资、贷款业务基本上全是骗局,尤其是收取什么材料费、保证金、人身保险费等贷前费用的,主要诈骗特征是:以公司名义发布信息、签合同,但以个人名下(所谓法人、经理、财务负责人的)银行帐户收取费用的,或以验证资金实力(还款能力)等理由要求在自己的卡上存钱的。
『肆』 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的新闻事件
2010年12月6日,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挂牌成立暨签约仪式在杭州国际会议中心圆满落下帷幕!这标志着,浙江省内的森林资源交易便拥有了统一、规范、公开的平台,林权交易人的合法权益有了更大的保护,更有利于建设林业产权制度。华东林交所的成立,是推动我省林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我省林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省委副书记夏宝龙表示,成立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不仅是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神,建设生态文明,加快“森林浙江”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发展森林资源,增加森林碳汇,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行动,还是林业和金融相互结合,森林资源变资产和资本,促进农民增收、加快现代林业发展的有益探索。
浙江省林业厅厅长楼国华说,成立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建立统一、规范、公开的森林资源资产交易平台,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操纵,在更大范围开展林权交易,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作为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措施,林权交易所进入市场化运作后,能够利用市场机制解决林农抵押担保难的问题,提高银行为林业企业、林农提供贷款的积极性,促进林农增收。
在揭牌仪式上,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还与浙江农林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约定共同加强碳汇林业评价体系研究,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与国家衔接、符合国情的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和标准。 经国家林业局同意,由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与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合作开展的全国林业碳汇交易试点于2011年11月1日在浙江义乌正式启动。国家林业局副局长赵树丛、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葛慧君、国家林业局计财司司长封加平、浙江省林业厅厅长楼国华、国家林业局人事司司长谭光明、浙江省金融办主任丁敏哲、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会长李怒云、义乌市委副书记陈秀仙等领导出席仪式,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陈龙主持仪式。启动仪式上,国家林业局副局长赵树丛首先为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颁发了“全国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平台”铜牌。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将率先以“试点平台”的身份,与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携手探索规范、安全、有效的林业碳汇交易模式。包括阿里巴巴在内的10家企业签约认购了首批14.8万吨林业碳汇。
在启动仪式上,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葛慧君还颁发了“浙江林业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的铜牌,据悉,该小贷公司是全国首家林业行业性小额贷款公司,主要服务于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会员、林业小企业、林业专业合作社、造林大户以及广大林农。重点发放林权抵押贷款和林业小企业短期原料收购资金等。 林业碳汇交易带来灵感
德班大会正式开幕,世界各国围绕气候变化问题进行着激烈而复杂的谈判过程。作为经济迅猛发展同时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一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因此,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上的举措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最近,中国以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为载体,启动了林业碳汇交易试点,主要用于抵消企业自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国内许多企业参与并认购了首批碳汇指标,与此同时该项目也吸引了许多国外投资者的目光。但是自愿者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仍是个未知数。
为此CCTVnews制作了绿色报告,特别报道。以下是新闻内容。在国内,林业碳汇交易仍处于早期阶段。然而,就在启动仪式几个星期之后,第一批海外投资者闻讯而至。
来自中石油伦敦公司的碳排放交易员Garth Edward说:现在绝大部分的碳排放交易都发生在欧洲,但是我们也对中国的碳市场发展非常感兴趣。
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是当前国内唯一的林业碳汇交易平台。简单的说,林业碳汇是指通过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减少毁林等活动,吸收或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与政策、管理和碳贸易相结合的过程、活动和机制。
现在大约有50余家中国企业参与碳汇交易,从投资领域到高耗能企业都有。目前,所有的碳汇购买都基于自愿者市场,对于这些首批参与者来说,这是个绝佳的机会响应政府减排号召,彰显企业社会责任。
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的董事长沈国华说:“现在可以用比较低的价格来获取碳汇,但是一旦将来变成强制性市场,那么这个价格就要高了。所以企业为了将来的发展,未雨绸缪,可以从现在开始布局。”
然而,这并不像听起来这么容易。仍旧有许多问题等待确认。什么样的林地才能作为碳汇林?谁来确定碳汇林吸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怎样获得国际买家的认可?
浙江省林业厅厅长楼国华说:“这是个重大的问题。现在我们的标准是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参考国际标准制定的。但是我们势必要建立自己的规章制度。”除了企业来询问碳信用额以外,还有许多林地所有者也相当关注,他们想知道,自己有一片林地,是不是就可以当做碳汇林进行交易。但是截至目前为止,第二笔交易仍在计划中,因为他们的理解都错了。事实上,林业碳汇交易试点成立的初衷是为了增加森林覆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与此同时,先行者和投资者在尝试建立一个市场化的林业碳汇交易平台,使得林业碳汇可以自由流通。尽管各界对林业碳汇看法不一,但是无论如何,碳市场开始在中国扎根了。 12月4日,德班气候大会“中国角”系列边会在南非德班国际会议中心正式启动,这是中国政府首次以政府代表团名义,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期间举办“中国角”系列边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德班气候大会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菲格雷斯为活动揭幕。中国代表团副团长、中国应对气候谈判首席代表苏伟主持了启动仪式。全国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平台——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董事长沈国华、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秘书长李怒云作为气候大会非政府人士应邀出席会议,并与与会人士就增加森林碳汇、建立国内碳交易市场、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度交流。
解振华副主任在致辞中强调,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刻不容缓,国际社会应同舟共济,各尽所能,共同行动。中国政府愿意按照国情、发展阶段和实际能力承担减排的国际责任,将以开放、积极、富有建设性的态度与所有国家团结合作,推进德班气候大会取得积极成果。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谈判首席代表苏伟说,中国不排除签署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温室气体减排协议的可能性。但在何时以及以何种形式接受,这取决于谈判。苏伟强调,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通过规范自愿减排交易和排放权交易试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优化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苏伟说,通过此次“中国角”活动,国际社会将深入了解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行动、成就和进程。
据悉,此次“中国角”系列边会从12月1日到12月9日,约安排23场活动,主要展示中国在低碳发展、适应能力建设、气候融资、企业行动等方面所作的努力,活动形式包括论坛、新闻发布会、研讨会、展览等。官员、学者、专家、企业等在这里轮番登场,告诉世界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做了什么,正在做什么和将来要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