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借贷的词汇起源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农业贷款和高利贷。
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赊贷业。《国语·晋语八》叔向论忧德不忧贫时说,栾书的儿子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极),假贷行贿,就是说放债取利是其增殖财富的一种方法。赊贷业主要是农贷,所谓农贷就是在青黄不接之时贷给贫困农民衣食钱财以维持其生活,以使其能从事正常的生产活动。及至夏收、秋收之后,农民再还本付息,国家从中增加了收入,同时也解决了贫困农民的困乏。这种农贷虽对农民有所盘剥,但其积极作用应给予肯定。《管子·问篇》载:问:邑之贫人,债而食者几何家?问:人之贷粟米,有别券者(有契券者)几何家?农贷的办法是春夏谷贵时,以货币、谷物,农具贷出,至秋收谷贱时,以市价收谷还其本息。《管子·巨乘马》载,对耕田百亩的农夫,在春耕时,国资(贷)子之币,等到大秋子谷大登(熟),谷价大减之时,让农民以谷还币,国家把谷又储存起来,并使谷价上涨,国家从中就获了大利。《管子·国蓄》载:春赋(赋与)以敛缯帛,夏贷以收秋实。是故民无废事,而国无失利也。亦即春天赋与贫困农民钱粮,在夏天可以收回农民所织的缯帛;夏天贷给农民钱物,秋天又会收回粮食。这样农民能维持其正常的生产,国家也没有损失。《管子·山国轨》云:桓公曰:何谓四务?管子对曰:泰春,民之且所用者,君已廪之矣。泰夏,民之且所用者,君已廪之矣。泰秋,民之且所用者,君已廪之矣。泰冬,民之且所用者,君已廪之矣。。。无赀之家皆假之械器胜籝屑公衣。功已而归公衣,折券,故力出於民而用出於上。
这就是说,齐国统治者要把春、夏、秋、冬四时劳动者所用的东西都储存在国家的仓库中,待劳动者需要时假贷给劳动者。这些东西中包括械器、衣服等等。到用完后,再还给官府,并把借贷时的契券销毁。国家机构所从事的这种借贷业,有利于劳动者正常生产的进行,对国家也有利,因此是应当肯定的。
《史记-货殖列传》云:吴楚七国兵起时......贷子钱。借贷之事,自秦汉始。所以近世史家,称春秋战国为封建制度末期,秦汉时代,为商业资本时代,深知历史演进之迹矣。——黄现璠著:《唐代社会概略》注意事项:
为了确保个人权益,把钱贷放出去不致平白损失,债权人宜注意下列几件事项:
(一)金钱借贷应立借据或书面契约:
法律上并未要求金钱借贷契约必须立字据,因为契约只要双方当事人对同一件事情达成合意就巳成立。但是,为了杜绝事后纷争,最好借贷时就立好书面凭证,以免口说无凭,徒增困扰。
(二)金钱借贷书面记载要详明:
借据或借贷契约,宜清楚载明下列事项:
1.借贷双方当事人的名称。
2.借款的全额与币别。如:“新台币壹拾贰万元整”。
3.借款的期限。如:以“借款期限自借款日起个月”或“借款期限自公元/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等字句来表示
4.利息的约定。把利率和支付方法表示清楚。如:“年利率10%”“自借款日起于每个月的第五天支付”。
5.违约金的约定。如:“借款人如有违约情事发生,应就借款金额按日支付每万元每日伍元计算之违约金。”
6.立据日期。
7.借款人的亲自签名。
(三)金钱交付应有凭证:
金钱的借贷契约,必须有金钱的实际交付才会发生效力。贷款人将借贷款项交付借款人时,宜以支票或本票为之,并书明以借款人为受款人,在契约书上注明:“本借贷款项巳以付款行**银行帐号*号*年*月*日期票号****,而额人民币**元整之支票(或本票)乙纸,交付借款人无误。”,以免现金的交付无凭无据。
(四)寻求借款的保证:
为了确保贷款的安全回收,最好能有可靠的担保,一般借贷的担保有以下三种方法:
1.取得抵押权。由借款人提供不动产,为贷款人设定优先受偿的物权,并至地政事务所办理抵押权设定登记。2.取得质权。由借款人拿动产或权利(如珠实、古董;股票、公司债券等)给贷款人作担保。
3.找连带保证人。在契约上注明“连带保证人连带保证借款人***切实履行贷款契约各条款之约定”,并由连带保证人在契约上亲自签名盖章。
❷ 名词解释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2005年3月,央行批准建行作为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单位,这意味着作为国内新的金融实践,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已获得准生证。据悉,目前建行准备以建行上海分行为核心,打包100亿元住房抵押贷款进行证券化
,该方案业已提交国际知名投行进行评估,一旦通过即开始运作,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首个新生儿也将诞生。然而,在建行大力推行证券化的背后,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此新生儿是足月而顺产的宝宝呢,还是一个被催生的早生婴儿?它出生后能否健康地成长下去,在此我们不妨作些探讨。
发达国家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共同特点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世界范围内并不是新事物,其历史可上溯至19世纪的欧洲,当时的证券化形式主要是通过抵押银行发行抵押贷款债券。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起源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为了解决高通胀波动期储蓄机构的流动性风险与利率风险,美国设立了三大(准)政府机构来推动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的发展,从而建立起世界上最发达的抵押贷款证券化市场。目前在美国公开流通的债券市场上,抵押贷款证券已超过国债成为第一大债券。
2002年美国抵押贷款余额达到4.7万亿美元,其中住房抵押贷款证券达到3.91万亿美元,同时美国历年的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比例,即被证券化的抵押贷款余额占总抵押贷款余额的比例,也保持了相当高的水平,2002年美国住房抵押证券化比例高达56.2%。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解决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动性、提高银行的资本利用率、降低银行风险、维持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促进活跃房地产市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一金融创新在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国家与地区得到大力推广与发展。研究这些住房抵押证券化相对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可以发现,住房抵押贷款一级市场及经济环境都存在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一是抵押贷款产品种类丰富。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抵押贷款一级市场上,抵押贷款产品品种都具有多层次性,存在着固定和浮动利率抵押贷款、贷款期限、贷款条件灵活,而且其偿还方式多种多样,可满足不同借款人的需求,能充分挖掘住房需求。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等除国内常见的本金偿还、等额偿还方式,还有其他各类方式多样的抵押贷款,如根据预期通货膨胀率和贷款利率,设计出年限不同、递增比率不同的多级支付方案的抵押贷款,本金摊还开始较小,最后几次较大的抵押贷款,兼具固定/可调整利率特点的组合型抵押贷款,两步型抵押贷款,权益增长型抵押贷款,二次抵押贷款等等多种方式。
二是抵押贷款要达到相当的规模。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抵押贷款规模大多达到GDP的40%~60%。只有住房抵押贷款积累到一定程度,贷款机构证券化的动力机制才能形成,而且足够规模的分布广泛的抵押贷款才能更大限度地降低资产池的风险,提高抵押支撑证券的信用等级。
三是抵押贷款机构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加强了贷款机构之间的竞争,而竞争则会使贷款机构提高LTV(贷款成数),并适当延长贷款期限,提高服务质量。更为重要的是,贷款机构的多元化,也降低了单个贷款机构在证券化体系中的博弈力量,便于政府规范与引导。
四是完善与严格的信用体系。抵押支撑证券的质量决定于抵押贷款资产池的质量,而这完全取决于借款人能否按时还本付息及对提前偿还风险的控制,所以对借款人信用的考核是保证投资者利益的重要一环。
五是分工明确、运作有序的强大的中介机构体系。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中,有大量的中介机构共同参与,并且专业分工,各自发挥作用,又相互协作,以保障证券化的顺利进行,这些机构主要有对抵押贷款提供保险的保险公司,提供担保的担保机构,充当SPV的信托机构,对打包资产进行管理的受托机构,管理回收本息的服务商、信用评级机构、证券的承销商以及购买证券的机构投资者等等。
利润吸引和风险压力是我国抵押贷款证券化主要动力
反观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对于大家已经讨论很多的证券化模式及相关障碍等细节姑且不论,仅与上面所述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证券化的特殊动力机制及我国住房抵押贷款一级市场的特点,就已决定了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注定是一个被催生的早生儿。
从一般意义上讲,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动力主要是用来解决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实现资产负债期限相匹配,降低风险,从资本市场融资等,然而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却有其独特的动力机制。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机构是商业银行,作为商业机构,最大化地谋求商业利益是其目的。由于目前住房抵押贷款被银行视为优质资产,各大商业银行都在积极扩大抵押贷款的规模。要使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成为贷款银行的主动性行为,要么被利润吸引,要么自身存在着相当压力。
利润吸引是指贷款机构能否从证券化过程中获得额外的利润。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过程实际是将抵押贷款的利息收入在服务商、SPV、信用增级手段提供者及投资者等诸多证券化参与者之间分享,虽然贷款银行可以作为服务商享受服务费,但这比贷款机构自己享有所有抵押贷款利息获得的收益要低得多,因此银行并不会出于追求更多额外利润为动力进行证券化的。
压力是指贷款银行是否为了分散风险、提高资产的流动性等压力而必须进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首先从总体上看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规模相对较小,至2004年底我国住房抵押贷款余额仅占GDP的11.6%,远低于证券化发达国家的40%~60%,而从作为贷款机构的各商业银行来看,住房抵押贷款所产生的压力亦相对比较小,即使抵押贷款规模最大的中国工商银行,2003年抵押贷款余额也仅占其机构存款总额的7.23%,建行也只有10%。而作为资金供应重要来源的居民储蓄则持续增长,虽然住房抵押贷款占金融机构吸收储蓄存款余额比例从1998年的1.3%已逐渐上升至2004年的13.3%,但仍是占很小的比例,这说明商业银行的资金供给是充沛的。从储蓄存款结构上看,由于我国居民喜欢储蓄以备购房、养老、子女教育之用,因此居民储蓄中长期的定期存款比重较大,由此看来,我国的商业银行并不担心流动性。目前,我国住房抵押贷款的违约率都很低,平均水平在1%左右,具有较高的收益率与安全性,各商业银行因此将抵押贷款视做优质资产,积极扩大所发放与持有的抵押贷款规模。商业所担心的并不是流动性等风险,而是如何更有效地使用资金。
由此看来,无论从利润吸引还是所承压力,贷款银行都没有证券化的动力,然而实际情况却是,中国建设银行与工商银行都在积极地提出各种证券化方案,且先后多次向央行申报要求开展。是何原因呢?某银行一内部员工给出了真实的答案:商业银行真正证券化的动力是将证券化作为他们的市场营销策略,即树立自己不断创新的社会形象,以增加银行的竞争能力。国内贷款机构的这种扭曲的证券动力机制决定了其证券化的诞生并不是因势而生,而是一个地地道道地被催生的早产儿。
贷款机构单一和信用体系的不完善
从我国住房抵押贷款的一级市场及证券化环境看,时机也并不那么成熟。我国住房抵押贷款机构是商业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上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截至2002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我国所有金融机构的住房抵押贷款余额的比例从未低于87%,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贷款机构呈现单一化的特点,这意味着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它们在中国金融市场上具有绝对强势的博弈力量,这显然会对如何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中保护好投资者的利益带来一定的挑战。
而且,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作为一项金融工程,其良好的运作体系是依赖于一个高度发达,运作有序的中介机构体系及信用体系,而这两者目前在中国的状况都不能令人非常满意。尤其作为核心SPV的信托机构,由于其管理制度不健全,非常容易孳生漏洞,一直是金融治理整顿的焦点。所有这一切似乎都表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尚未为这个早生婴儿营造出一个适宜其成长的环境。
当然,对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开展,我们并不会抱着否定的态度,相反,对此我们将积极加以肯定,无论如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大势所趋,这次早产的抵押贷款证券化不妨当做我国证券化实践的一次探索。但是,对于证券化的各相关参与者,我们还是要提个醒,既然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一个早生儿,那父母(政府)是否应该给它一个更健康的成长环境,医生(监管机构)是否加强对它的体检观测,而对于各投资者来讲,则尤其要关注其投资风险。
❸ 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业务的起源 不要简单的叙述 要有详细的论述,谢谢
^_^业务起源啊!银行的信贷人员自然会和你沟通的去贷一下款就晓得了
❹ 如何评价古代和现代的典当业
对现代人来说,银行是极其重要的行业。不用说企业,就是普通人,在生活中也是离不开银行的。
具有存款、贷款、汇兑、储蓄及信用中介功能的现代银行诞生于欧洲,是随着资本主义一起出现的。银行拉丁文Banca的原意为长凳,代指早期意大利的货币货币兑换商。世界上最早的银行是1580年成立的威尼斯银行,随后西欧成为现代银行的发源地。工业革命之后,银行随着欧洲的殖民扩张遍布全世界,成为现代商业文化的典型象征。
就中国而言,“银行”在古代是指经营金银等贵重金属及其制品的店铺,有时也叫“金银行”,属于“三十六行”之一。比如南宋时期的建康(今南京)城内,不仅有纱市、盐市、牛马市,也有花行、鸡行和银行,甚至还出现了“银行”一条街,类似现在的专业市场。
银行作为存贷款的商业金融机构,在中国古代一般叫做“票号”或“钱庄”,其服务对象以大客户和官府为主。对一般普通民众而言,可提供日常性的存款与贷款服务的银行其实是典当行。与银行的历史相比,典当行的历史要久远得多;在中国相当长的时期内,典当行一直扮演着“银行”的角色,或者可以说,典当行就是中国古人的银行。
一
典当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行业之一,甚至说,只要有了金钱,典当就出现了。特别是在中国,早在二三千年前,典当就已经存在。典当最早叫做“质”,东汉时代的《说文解字》中,对“质”的解释是“以物相赘”,对“赘”的解释是“以物质钱”。秦汉之前,中国以贝为货币,仅从字形上,就可见“质”和“赘”都与货币相关。
中国虽然有着丰富的历史传统,但关于古代平民的生活,特别是日常经济的记录却非常少。对今天的人们来说,要了解古人的生活历史,只能从一些片言碎语中寻觅推测。西汉刘歆的《西京杂记》中记载:“司马相如初与卓文君还成都,居贫愁懑,以所着鹔鹴裘就市人阳昌贳酒,与文君为饮。”《说文》中解释,“贳,贷也。”这段“典鹔鹴之裘”的故事已经成为千古佳话,阳昌无疑算是最早的典当业名人了。《后汉书·刘虞传》记载:“虞所贲赏典当胡夷。”这是“典当”二字最早见于史册。进入南北朝之后,关于典当业的记载非常详细和广泛,以至于有人认为典当由此起源。
有一点可以确定,即使中国很早就已经有了典当业,但到了南北朝时期,这一行业更加发达和繁荣,成为社会经济的一种主流产业。《南史·甄法崇传》中记载,甄彬“尝以一束苎就州长沙寺质钱,后赎苎还,于苎中得五两金,以手巾裹之。彬得,送还寺库”。《梁书·庾诜传》中记载:“邻人有被诬为盗者,被治劾,妄款,诜矜之,乃以书质钱二万,令门生诈为其亲,代之酬备。”所谓“寺库”,就是寺院经营的典当行。典当的物品从珍贵的赏赐、书籍,乃至一束麻。
在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是一个罕见的宗教时代,从遗留至今的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珍贵的佛教造像,可以想象佛教曾经的鼎盛。“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据说仅建康(今南京)一地,就有佛教寺院500余所。无论从社会地位还是经济地位,佛教寺院都达到空前绝后的程度。这些寺院除拥有无数田产和大量农奴,再加上皇家的赏赐和社会各界的捐赠,一时之间成为财富最为聚集的地方。所以有“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之说。
寺院本身作为宗教机构,慈善为本,这些财富之所以能聚集,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寺院有扶危救困的责任。寺院设立“质库”,就是发放贷款,以救济民众。事实上,欧洲的典当业也是由教会发起的,如果再向前追溯,公元前2000年的巴比伦寺庙、公元前675年的罗马埃西利亚寺院、公元前500年的希腊寺庙,也都有经营保管金银、收付利息、发放贷款的机构。
二
进入盛唐之后,工商业得到长足发展,寺院经营的典当业更加繁荣。《两唐新纪》记载:“贞观之后,钱帛金绣,积聚不可胜计。常使各僧监藏,供天下伽蓝修理。燕、凉、蜀、赵,咸来取给。每日所出,亦不胜数。或有举便,亦不作文约,但往至期还送而已。”唐中后期的灭佛运动严重打击了寺院经济,典当行摆脱了寺院的垄断,逐渐社会化,由此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最为核心的金融行业。在当时200多个商业行业中,最大的行业就是典当业,甚至连政府也涉足其中,以公款(“官本”)开办典当行。
唐代的典当也也称“僦柜”,《资治通鉴》的解释是,“民间以物质钱,异时赎出,于母钱外复还子钱。”由于经营典当行的富商不仅资金雄厚,而且拥有可靠的信用,因此除典当业务外,一般还接受存款,贷款,以及储存保管业务。从服务功能来说,基本与现代银行类似。现代银行一般以存贷款为主,而古代典当行则以抵押贷款为主;相对而言,典当行的服务对象更加偏重于普通家庭。用现代话语来说,典当行的主营业务就是小额抵押贷款。一般农民的抵押物以农产品为主,城市居民的抵押物以金银饰物和衣服等家用品为主。
典当行与银行的共同之处是都以存贷款利息差来营利。贞观年间,时任宰相的房玄龄奉命撰写的《唐律疏义》规定,“凡质举之例,收予不得逾五分,出息过其倍;若回利充本(复利),官不理。”即规定存款利息为5%,贷款利息为10%,不许利上滚利。开元二十年,唐玄宗下诏:“今后天下放债收息,私人只许四分,官本五分。”
安史之乱后,国库空虚,政府不得不向民间借贷。“德宗建中三年,又括僦柜钱”。从唐朝开始,典当业的发展已经介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杜甫写诗“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白居易写诗“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典当行里上演着多少人间悲喜剧。
宋朝达到中国古代社会的巅峰状态,无论是政治、科技还是经济、文化,都是空前绝后的。作为金融业的最大创新,这一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时间是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宋代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因此典当行业也比唐代更加兴盛,数量更多。在《清明上河图》中,就画有一处挂着当铺招牌的典当行。南宋政府进一步加大对经济的促进力度,高宗下诏:凡开设典当者得授以朝奉郎官衔,跻身仕版,并免除捐税徭役。“朝奉”从此便成为人们对典当从业者的尊称。典当业的地位是如此重要。以至于连衣服也不同于普通商人。《东京梦华录》记载:“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质库掌事即着皂衫角带、不顶帽之类。”
三
明清时代,随着徽商、陕商、晋商等商帮的兴起,典当业成为最热门的行业,遍布通都大邑。特别是徽商和晋商,有“无当不徽”和“无西不成当”之说。《明实录》记载:“今徽商开当,遍于江北,赀数千金,课无十两,见在河南省计汪克等二百十三家。”就典当业总体而言,南方以徽商为主,北方以晋商为主。
有清一代,无论是大小城市,还是边远乡镇,到处都设有当铺。盐业和典当业是公认的暴利行业,典当业也成为国家利税的主要来源之一。清顺治九年(1652年),规定典当每户纳税银5两;康熙三年(1664年),典当业全行业年入税银达11万余两;以此推算,全国典当铺多达2万余户。乾隆年间,典当业发展更加迅猛,北京城内外的大小典当行已经发展到300余户。
清政府虽然明令不许官员经商,但实际上,官吏本性无不善于聚敛,这些巨额资金必然要寻找投资渠道,因此怎能放过典当这个摇钱树。无论是朝中权贵,乃至宫内宦官,自己隐身幕后,找人出面开设当铺。实际上,皇帝本人也在这么做,内务府就将公帑贷放给典当铺生利。上行下效,政府许多部门纷纷加入其中,甚至连刑部监狱也不甘落后,典当业沦为官商勾结,以权谋私的重灾区。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在乾隆时代,身为大学士的和珅富可敌国;乾隆一死,和珅便成为最大的贪官。他被参奏大罪之一就是“通蓟地方当铺、钱铺资十余万,与民争利”。和珅开办的典当行总共有75处,资本金高达白银3000万两。
北京作为帝国的政治中心,冠盖云集,商旅辐辏,官吏朝觐,再加上科考会试,成为典当业的汇聚之地。在当时情况下,出门在外的人一旦遇到麻烦,盘缠告罄,就立刻陷入困境。无论是寄存还是贷款,都离不开典当行,所以北京的典当业一直保持着繁荣。
“洪杨之乱”后,曾国藩为了恢复战后经济,以公款招商开设典当行;章程中规定,存息不得超过一分,当息由二分五厘、二分二厘,逐步减少为二分。湖广总督张之洞也以低息扶持典当业的恢复,经清政府批准,当息定为二分,这成为后来的普遍标准。事实上,典当行业的一般投资盈利都在三三分之间,并不比其他行业高多少。典当业之所以兴盛,或与普遍的贫穷有关,因其做的是穷人的生意,难免落下“剥削”的恶名。
四
就中国历史而言,在钱庄和银行未出现前,典当业一直扮演着城乡平民融通资金的民间准金融机构。从某种意义上,典当行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人的经济史和生活史。对一个古代的中国人来说,为了维持农业、手工业的再生产和解决生活急需,典当行是以抵押物品形式贷得资金的唯一去处。对贫穷时代的人们来说,典当行的意义远非今天的银行可比,因为那时人们的财富基本没有多少富余的,身无余钱,家无余粮者,比比皆是。因此典当行有“穷人的后门”这句俗语。这里所说的“穷人”绝不是指现代的相对贫穷,而是指温饱和基本生存都极其苦难的绝对贫穷。上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李树青)曾对典当行的客户群体进行过一次社会调查,结果显示贫穷者和赤贫者占82.8%,当金在1元以下的占48.5%,以衣服入当的占56.9%。对这些穷人来说,家徒四壁,身无长物,只能用旧衣服当来救命钱,其实也就勉强维持几日的生活罢了。
虽然典当行的经营范围包括接受储蓄存款和其他财务信托业务,但在工业化时代——或者说丰裕时代——到来之前,这些业务与抵押贷款相比,是难以成为主流的。一个穷人占多数的社会与一个富人占多数的社会是完全不一样的。说白了,中国古老的典当行其实就是穷人的银行。事实上,对今天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去银行存款也只是近30年的事情。传统典当行以富人的大额存款和穷人的小额贷款为主,现代银行则以穷人的小额存款和富人的大额贷款为主;或者说,前者是把富人的钱借给穷人,后者是把穷人的钱借给富人。。典当业侧重救助穷人的生活,银行业偏重支持工商业发展。说到底,典当业和银行业是金融业在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的两种不同业态,从本质上完全是同构的。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清廷户部以典当为厚利行业而收税反轻,从当年起,每家典当行的年纳税额从5两增至50两。这一年,中国通商银行成立,这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家现代银行。在此之前,英国人在上海创办的汇丰银行已经走过了30年历程。在一份1873年4月5日的《伦敦新闻画报》上,有这样一篇关于中国典当行的报道:
本报特派画家从上海警察总监彭富尔德先生处得到了上海当铺行业的统计数字。在上海英租界里有29家这样的当铺,平均每月共付出75000银元的借款,每月的利息从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九不等,但是大多数当铺的月息只有百分之二左右。南京路上的一家当铺里有6位合伙人,每月平均付出9000银元的借款,其月息要比百分之二要稍高些。在较为贫穷区域的许多小当铺还同时做些别的生意。至于这些偷来的财物,倘若值钱的话,一般都在大的当铺里。中国的当铺老板既不能询问抵押者他们的财物来自何处,也不能问它们属于谁。假如抵押者不能在六个月或八个月之内(每个当铺的抵押期限是印在当票上的)赎回抵押物品的话,它们就属于当铺老板了。后者会把那些没被赎回的物品卖给旧货店的老板,当铺不会自己零售这些物品。出售这些物品的收入全归当铺老板。
中国历史向来都是宏大叙事的,但在其不经意的细节间,有时仍能看见中国古老的典当业,甚至可以说这些细节曾经改变了历史。1900年,清兵恩海开枪打死德国公使克林德;事后,恩海拿走克林德的手表,抵押给当铺。不久,外国侦探从当铺找到手表。“克林德事件”成为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借口。1931年,东北军捕杀日本间谍大尉中村震太郎后,又把中村的手表押给当铺,日本人很快就从当铺找到手表。“中村事件”成为“九一八事变”的导火索。
❺ 小额担保贷款的贷款起源
从国际流行观点定义,小额信贷指向低收入群体和微型企业提供的额度较小的持续信贷服务,其基本特征是额度较小、无担保、无抵押、服务于贫困人口。小额信贷可由正规金融机构及专门的小额信贷机构或组织提供。小额信贷组织按照业务经营的特点,分两类:商业性和福利性,也称制度主义和福利主义。前者更强调小额信贷管理和目标设计中的机构可持续性,以印尼的人民银行为代表;后者则更注重项目对改善贫困人口经济和社会福利的作用,以孟加拉乡村银行为代表。
小额担保贷款最早起源于孟加拉国。上世纪70年代,穆罕穆德·尤努斯在孟加拉国创办了孟加拉农业银行格莱珉(grameen,意为乡村)试验分行,格莱珉小额信贷模式开始逐步形成。尤努斯提出对资本主义进行改革,原始的资本主义提倡的是竞争和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尤努斯提出改变原有的资本模式理论,因为,首先,任何人都有作为企业家的潜质,即使是一个非常穷的人,也同样拥有作为企业家的基本潜质,所以作为企业家或者资本家,他们无权比穷人更优惠,例如税收政策,土地政策等等。这样对社会上的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公平的,由于马太定律的存在,这会导致穷人更穷,富人更富,两极差距逐渐拉大,从而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其次,社会价值最大化应该取代现有的利润最大化。应该建立社会价值的取向,使得企业不仅仅局限于贪婪地为股东获利。
在这种理论基础上,尤努斯成立了格莱珉银行,提倡贷款应成为一种人权,要建立一个普惠式的金融服务体系。由于资源天然地倾向资本,富人可以利滚利,而穷人没有第一笔钱,就很难摆脱贫穷。格莱珉提供这第一笔钱,并且相信个人的创造力和潜力,而不需要穷人提供任何担保。他构建体系,让穷人结成五人小组进行贷款,利用一层层的信任——邻里亲朋的信任、格莱珉对穷人的信任——提高还贷率。1979年6月,在孟加拉中央银行的指导下,每一家国有银行都应提供三家分行启动格莱珉银行项目。1983年,孟加拉国议会通过了《1983年特别格莱珉银行法令》,正式成立了格莱珉银行。 2006年10月,尤努斯因其成功创办孟加拉乡村银行——格莱珉银行,荣获诺贝尔和平奖。
❻ 什么是住房反向抵押借贷
现在国内开始流行住房反向抵押借贷这种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也都在尝试这种新型的贷款方式,其实住房反向抵押借贷的这个概念其实在国外早已提出,而且都有了比较成熟的操作流程模式。而且目前中国的许多学者也开始关注反向抵押贷款在中岁敏国的推行,下面就跟着我们一起来看看什么是住房反向抵押借贷!
一、什么是住房反向抵押借贷?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是指老年人将房屋抵押给银行向银行贷款,借贷银行会对借款人的年龄、预期的寿命、房屋的价值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的评估之后,按月或者按照协定的时间以支付现金的方式给借款人,在获得现金的同时,借款人享受继续占有、使用房屋,一直到借款人逝世的时候借贷银行会以房屋价值为限一次偿还借款的一种担保贷款方式。
住房反向抵押借贷20世纪80年代起源于荷兰,裤雀友近年来,这一贷款方式因对解决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问题效果显著而迅速在许多国家推广。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推出大大降低了老年人生活负担,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水平。
二、住房反向抵押借贷的三大好处:
1、老年人
能帮助拥有住房的老年人通过将住房抵押向银行贷款来融通资金,来解决现实资金的不足,尽可能提高晚年生活水平,带有明显的补充养老保障性质,也可减轻国家的养老压力。
2、银行
可以收取高于一般贷款的利息,由于这种贷款的需求总量很大,因此将为银行开辟一个规模很大并且全新胡槐的效益增长点。
3、保险机构
由于推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银行都会要求对房屋的毁损灭失等进行保险以避免风险,因此也将意味着新的业务领域。
三、住房反向抵押借贷的操作办法:
贷款对象:国外一般限定贷款消费对象为62岁以上的老年人。我国以女60或61岁,男65岁为宜,这时老年人的平均余命有十年多一点,对金融机构来说,贷款时间相对较短,风险也比较容易控制。
抵押房产:应以在国有土地上成就的房产为限。共有的房产,除夫妻共有财产外,原则上不能用来抵押,租赁的房产,承租人只享有使用权,不能设定抵押;同理,土地使用权也不能设定抵押;土地权,属国家或集体,亦不能设抵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