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新班用机枪露出真容
新班用机枪露出真容
从公布的照片可以看出,中国的新型机枪颇具洋气。和M249 一样,它有一个短枪身和可伸缩枪托,很容易适应穿着防弹衣的射手。机匣后部设计有皮卡汀尼导轨,可用于在机匣顶部安装各种光学瞄准具,以及在未安装瞄准镜时可折叠的机械照门。
新型机枪采用了比较独特的弹匣链式双供弹系统。不过与M249不同的是,中国新型机枪采用了与以色列内盖夫机枪相同的设计。
弹匣插口和弹链口都在底部,但M249轻机枪的弹匣插口在左侧,而从此前公布的“菜地里的机枪”照片来看,新机枪明显在左。与95-1 步枪弹匣兼容。
中国的81航班和95航班明明用的是弹鼓,但是现在更新的机枪为什么不继续使用弹鼓,而且在尘土飞扬的战场上,弹鼓比弹鼓还靠谱?腰带?还是结构复杂的双进给模式?
其实,这只是中国军队从轻型步兵思维向机械化军事思维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军队对武器装备的思考深受国内(和朝鲜)战争经验和苏联的影响。在我们建国初期经历的战争中,中国军队连像样的车辆都没有,只能靠人背。小队机枪必须更轻,否则机枪手跟不上冲锋速度。
苏联的战争理念是全面作战,大量手持AK的苏联红军部队紧随其后,还有大量坦克和装甲车,迅速攻破了整个欧洲。在这样的战术背景下,苏军还必须强调班组所用机枪的机动性,机枪必须伴随步兵突击突进,而冲锋时我必须立即躺下并进行短连发扫射。对持续火力的要求不是很高。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无论是56航班、81航班还是95航班,中国都想要更轻的机枪!更简单!更换桶?我不想!供弹方式是像56式机枪那样的圆形弹匣,或者像81式、95式那样的圆筒式弹匣,还需要有一个没有枪空手携带弹药的副射手。
但是这样必然会减少一个步枪兵的数量,而且这种装备模式并不适用于小口径95级机枪,最终无论是95级弹药还是5.8级弹药都会大大减轻重量,而且步枪会配发,这并不容易,但由于组织问题也不容易改变,而且只是在一些单位进行了测试。
相比于中国机枪的“轻”思路,美国走的是“重”路线,而且由于美军机械化程度高,装甲车、直升机、高速船。火“掩护敌人”。很少有对手有远程火力集中攻击机枪阵地,而美军也很少拿着机枪跑几公里,所以美军不使用机枪的重量,没有特别要求。一条弹药带,用于供应弹药并保持高持续火力。像美军一样用机枪喷水爽吗?好的!但是兔子不能那样做!谁总是把兔子当成轻步兵的典范?
中国军队的机械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装备了新型合成步兵,这不和之前的美军悍马一样吗?就这样,历时数十年,新一代的兔子终于变成了曾经令人讨厌的兔子。
新型国产机枪证明,重量不再是限制中国陆军轻武器构成的关键因素,保障能力的提升意味着无需担心后勤压力。压制对手。
双补给模式也为中国步兵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作战模式。车辆战斗可以使用弹药带,而下车战斗可以使用弹药带和弹匣,增加了战场上的机动性,并且像以前一样不需要非武装副射手。该新型机枪可谓是为中国新型对地攻击部队量身打造的班用机枪。
而且,这种新的中国机枪设计不再拘泥于“枪支家族化”的束缚。曾几何时,“枪支家族化”在世界轻武器设计中盛行,要求机匣一致、几何形状相似且大部分零件通用。这种设计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且可以替代临时故障。由于它们使用来自同一枪支系列的零件,因此它们的维护压力要小得多。
但是,虽然枪支家族化看起来很美好,但它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即为“枪支家族”做“枪支家族”导致表现平平。为了融合而设计,必须牺牲一些性能。比如美军放弃了与M16同枪族的M16 HBAR轻机枪,转而去FN公司采购后来推出的FN Minimi,著名的M249。
而且,实战中到底有多少武器互换零部件进行维修的机会?能换的零部件到底有几个?士兵们真的会自己去替换零件吗?
以81步枪和81机枪为例,能够在战场上互换的,也只有枪机、撞针、复进簧、导气装置等零件(这些零件除了撞针,都不容易坏,但撞针才多重?多带一个不就得了?),击发机、快慢机、下护木虽然能通用,但需要对枪进行完全分解,战场上基本不具备这个条件。
看来枪族化除了弹药通用这一点之外,其他的意义并不大,因此90年代后枪族化就叫的不太响了,取而代之的是模块化。但模块化的机枪由于机匣通用,没法搞双供弹模式,只能用弹匣或弹鼓供弹,火力持续性不足。
因此,专业的事,就必须用专业的枪来干。既然搞机枪,就别又想火力足又想和步枪通用。从新机枪照片来看,外形和QBZ191基本没有太大相似之处,而内部由于采用双供弹模式,结构与QBZ191显然也是不同的,可见新机枪完全是一款专业的新时代班用机枪。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一个真理:枪械的设计,战场需求说了算。中国陆军机械化、轻突化、合成化的进步,也必然要求有一款与之相匹配的机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