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关于田园风光的资料
田园风光泛指风光自然的乡村,等同于田园风格。
现代居室中的田园风格设计当然倡导“回归自然”,只有结合自然,才能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获取生理和心理的平衡。因此田园风格力求表现自然的田园生活情趣。
而这样的自然情趣正好处于现今人们对于人类城市扩张迅速,城市环境恶化,人们日渐互相产生隔阂而担心的时代。迎合了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关心、回归和渴望之情。所以也就造就了田园风格设计在当今时代的复兴和流行。
(1)清镇泉中小额贷款扩展阅读
关于田园风光的古诗词:
1、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作者】范成大【朝代】宋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译文
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2、过故人庄
【作者】孟浩然【朝代】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译文
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要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Ⅱ 脱贫攻坚扶贫故事原创10篇
第1篇:
提起脱贫攻坚,最让我难忘的便是那段到村扶贫的时光。从吉林伊通镇关家村包村干部到关家村的“小林书记”,到贫困户王中生的帮扶责任人,再到镇青年志愿者爱心服务队的志愿者。
真心求教,立志于“学”,收获扶贫“业务熟”。作为一名年轻的90后包村干部,我认真向单位经验丰富的老同志、镇扶贫办工作人员、关家村村屯干部请教,认真学习脱贫攻坚业务知识。
详细了解脱贫攻坚各项程序,学深悟透脱贫攻坚各项政策,以最快的速度熟悉脱贫攻坚工作的要领方法,打开工作局面。
组织召开脱贫攻坚政策宣讲会,下发扶贫政策手册,并根据关家村每户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对照扶贫政策,充分利用各项扶贫政策,有重点及针对性地宣传医疗、金融、教育等政策,让贫困户能真正享受到扶贫政策,确保扶贫政策户户知情、人人知晓。
不惧困苦,立志于“勤”,收获百姓“暖心笑”。作为一个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刚担任关家村党支部书记的时候,我对农村工作、全村贫困户基本情况除了材料上的文字,几乎一无所知。
经过一段时间的到村锻炼,我对全村26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大事小情,做到张嘴就来,情况全掌握、困难全清楚、贫困户全熟识,贫困户们对胖乎乎的“小林书记”也印象深刻,都知道有个经常来家里嘘寒问暖,积极解决问题的“小林书记”。
在农忙的时候,凌晨五点就到村上带领村屯干部走访贫困户,核查核准贫困户相关信息。知道贫困户徐国春的大米见底了,便自掏腰包给徐国春家买了自家吃的大米,一直因为脑出血后遗症行动不便经常喜怒无常的徐国春见到“小林书记”总是笑嘻嘻的。
知道徐国春的妻子照顾徐国春在收苞米时精力不够,便协调村干部帮助借用收苞米的机器;知道贫困户徐铭浩在读书,便积极帮助研究教育帮扶相关政策;知道贫困户吴亚山的妻子因为拉苞米途中摔下来住院,便去看望并自掏腰包送上慰问金……
虽然走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我能做的只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但我愿意怀揣着年轻人的“脱贫梦”,带着对困难群众真挚的关怀以及对脱贫攻坚志愿服务工作由衷的热爱,用真心收获真情,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贡献青春力量。
第2篇:
生活中处处需要爱,爱,无处不在。它也许是沙漠里的一泓清泉;是枯树的一片新绿;是生病时的一声问候;是夜空中一颗颗闪耀点缀的星星……教育扶贫便是这爱的种子。
我是小法仪中心小学的一名教师,根据教育局、汤峪镇教委、学校的统一安排,我跟学校的二十多名教师一样都被安排了入户帮扶。吴诗曼便是我帮扶的一名学生。
年初,我与同学校的众多同事一样,拿着扶贫宣传资料,开始了我的扶贫之路。在第一次去吴诗曼家之前,我心里多少有些忐忑。
因为在学校时我就从吴诗曼口中了解了一些她家的情况:其爷爷是位聋哑人,奶奶从小便患有小儿麻痹,父亲也患有小儿麻痹症,并且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鉴于这样的家庭情况,我这次上门扶贫会不会吃个闭门羹呢?
步行20多分钟后,我们终于通过打听来到她家,果不其然,她家大门紧锁,于是我通过打听在村子里玩耍的孩子群中找到了正在嬉戏的吴诗曼。
我通过询问得知,爸爸妈妈常年在外地打工,一年也见不上几次面,爷爷奶奶这几天在果园干农活还没有回来,在无人监管的处境下,她自己也就没有自觉得去完成家庭作业,而是在和同学在玩耍嬉戏。
正在我了解情况的时候,她爷爷奶奶干完活回来了,急忙招呼我和一行的同事去家里坐坐。就这样,吴诗曼才回到了家里,在向家长了解了家庭实际情况宣传完教育扶贫政策后,看到她还没有完成家庭作业的想法。
我就主动询问她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她才告诉我她在学校做了一点,还有很多没有完成,有些题她还不会做,我就开始给她讲解当天的作业,讲解中我发现作为二年级的学生,乘法口诀还没有记熟!我就主动帮她分析乘法口诀表的规律,帮她记忆,并告诉她要抽时间尽快背熟……
通过入户走访,我近距离得深入了解到了吴诗曼的家庭情况和学习困难,在接下来的时间了,我一有时间就找吴诗曼谈心,了解她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利用课间及闲余时间帮她复习数学学习中的知识,同时在班里也指定了两名学优生对她进行学业、学习习惯上的帮扶。
第3篇:
大学好友现今是一名忙碌而又充满激情的扶贫驻村干部,平时和她的通话多在五分钟内结束,昨晚她却破天荒找我煲了一个小时的“电话粥”,聊天内容无不表达着她对脱贫攻坚的信心以及决心,也“泄露”了部分扶贫干部“走”“骂”“观”“花”的工作方式。扶贫干部的“走”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扶贫干部有三条路要“走”,一是走最偏远、艰难的路,跋山涉水、风雨兼程,走向最需要帮助的群众家中,了解群众最真实的情况;二是走最真诚的路,通过走访、谈心、拉家常的方式,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切实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听民意、解民忧、聚民智,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真正做到走实走心;三是带领群众走致富路,俯下身子、挑起担子,了解当地实情,发掘当地资源特色,争当产业发展的“排头兵”“领头雁”“带头羊”。
扶贫干部的“走”,带着“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勇气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他们脚踏实地,一条路走到底,走向基层、走向一线、走向群众心里。
扶贫干部的“骂”是“忠言逆耳利于行”。2019年10月,一条题为“云南一扶贫工作者‘骂’贫困户”的视频,引起网友纷纷点赞。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为何视频中扶贫干部指责贫困户并未被骂,反倒好评如潮?细品不难发现,“爱之深而责之切”,扶贫干部的“骂”更多的是其一颗以群众为出发点的赤诚之心。
在这攻城拔寨关键时期,扶贫干部要在“骂”中将“授之以渔”的奥秘“破译”,将懒汉和“装睡”的贫困户“骂醒”。要敢“骂”,并通过“骂”的“激将法”,引导贫困户讲道理、转变思维,真正振作起来,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用双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扶贫干部的“观”是“一枝一叶总关情”。观世间百态,品人生百味。扶贫干部更是要在实践中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认清形势,细查民情,做到不被浮云遮眼,亦不错过任何细枝末节,始终坚持群众事无小事。
要聚焦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痛点、难点、热点、堵点,找准精准施策着力点,抓实责任,坚持目标,以解决突出制约脱贫攻坚问题为突破口,列出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针对问题精准发力,强化责任体系支撑,聚焦政策效应,逐一突破,全力补齐短板。
扶贫干部的“花”是“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脱贫攻坚任务重,时间紧,这就要求扶贫干部们多花时间、多花心思、多花精力、多下功夫。
要树立起愚公移山之志,把脱贫攻坚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攻坚任务紧紧抓在手上,不畏困难,躬身实干,久久为功。始终保持真抓实干、务实担当,走上田埂、踏入泥地、心系群众、不务虚功。
除了“走”“骂”“观”“花”,扶贫干部们也在勤找路子、想法子,“解锁”更多方式,不断凝聚起打赢脱贫攻坚战磅礴力量!
第4篇:
4月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考察调研。这里安置了全镇11个村的1346户高山危住户、地灾户和贫困户,共4173人。在同搬迁户拉家常时,他指出,移得出、稳得住、住得下去,才能安居乐业。
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易地扶贫搬迁就成了改善群众生活的重大机遇。但易地扶贫搬迁不能止步于“移得出”,还要答好“稳得住、住得下去”这道“加试题”。而稳得住、住得下去就要靠稳定就业,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真抓实干、多向发力,实实在在做好易地搬迁的后续就业工作。
发挥组织作用,夯实就业保障。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易地搬迁一定要按照“搬迁到哪里,支部就建到哪里;移民在哪里,党的组织就覆盖在哪里”的模式,建强基层党组织,着力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夯实就业保障。
基层党组织要加强摸底,建立台账,对搬迁点劳动力情况进行全面摸排,对失业情况、岗位需求、技能培训需求等详细情况逐一登记造册,做到“底数清”。
要加强协调,精准对接,深入周边企业了解用工需求、岗位条件、工作环境等信息,通过就业形势分析研判、台账数据对接比对等方式,“一人一策”帮助劳动力精准就业;要主动开发岗位,通过设置综治劳动保障岗、公益专岗等岗位,解决一批就业问题。
强化技能培训,筑牢就业基础。劳动技能和就业能力是稳定就业的基础,况且当前我国产业价值链正处于向上游转移阶段,对劳动者技能要求不断提升,因此,强化技能培训必须得到高度重视。
要站在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的高度,整合培训资源,多部门、分时段、多轮次对搬迁点劳动力开展全覆盖就业技能轮训。
要突出因材施教,探索分层次就业培训,针对不同层次的劳动力,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开展针对性培训,提升培训效果;要探索建立补贴制度,对参加就业技能培训的人员发放一定生活、课时、技能鉴定补贴,免去其培训期间的生活之忧。
大力发展产业,拓宽就业渠道。产业兴,则百姓富。解决就业问题,根本上还是要靠大力发展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增收。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生命线,着力克服疫情影响,加快推进扶贫项目开工建设,吸纳周边贫困劳动力就业,收获长期稳定的收益。
要加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建设,缓解搬迁点劳动力就业问题,并出台相关金融政策,支持贫困劳动力入股,享受分红;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吸引搬迁点优秀农民工返乡,带领群众创业增收。
要通过建设用工、收购农户原材料等多种有力措施,持续扩大产业扶贫项目的带贫效应;要大力发展电商产业,通过电商平台解决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
就业稳,则收入稳;收入稳,则生活安。我们一定要紧盯“移得出、稳得住、住得下去”的目标,在做好就业工作方面花力气、下功夫,切实答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加试题”。
第5篇:
“叮咚叮咚”,微信群里下达了饮水安全排查工作任务,我自己下载打印好摸排表后就去搞排查了。我从村北往村南走,“转角遇到爱”,老徐竟然从村南往村北摸排饮水安全任务,排查任务出乎意料地快速完成。
工作上的搭档,就像是“谈男女朋友”,要双方主动才有结果。脱贫攻坚两人都愿意主动担当作为,遇事积极敢为,不逃避、不退缩,把责任扛肩头,把任务抓手中,把困难群众放心头,那么一定能做一个合格的扶贫干部。
2019年底,我们负责帮扶的独居建卡户卖半边猪肉赚了2000元,听到消息的我和老徐开心得像个孩子。“我已经70岁了,老伴又有眼疾,感谢党和政府关心,给我们办了低保,要不然生活都成问题了。”
建卡户的感激让我感受到只要自己用心用情帮扶建卡户取得成效,他们就愿意和你敞开心扉主动交流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且有了建卡户主动分享的“Buff加成效果”,会让扶贫干部心情变愉快、工作更努力,对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的信心更足。
第6篇:
“你好,我是你家新的帮扶干部,现在我们在调查建卡户的扶贫小额信贷资金使用情况,请问你家小额信贷资金是怎么使用的?”“你是骗子吧……”
由于8月份才参加工作,我与这户外出务工的建卡户并未在实际生活中见过面,是第一次通过电话联系,故而造成误会。此事严重打击了我的工作积极性,当时心中甚至想过“真是好心被当成驴肝肺,吃力不讨好啊”,甚至一度想放弃驻村扶贫工作。
老徐安慰我道:“她利用小额信贷资金在隔壁县跟朋友合伙养山羊,估计你这突然来的陌生电话让她以为你惦记她家山羊。我现在就给她拨个电话,让她知道你是谁,以便开展工作。”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有两户建卡户住在县城,老徐驾驶技术不好,就需要我这个“司机”专职接送,我与老徐常常在行车途中探讨哪一户建卡户最困难、最符合具体帮扶政策,该怎样着手才能帮到他。
有一家建卡户养有10桶蜜蜂,但是因为他腿有残疾,所以经常便是我和老徐二人提前与建卡户联系后约定时间驱车前往养蜂地了解情况。
扶贫工作不光是有任务才联系建卡户,才与村干部合作,更要与搭档的村干部思维“同频”想到一块,情感“共振”相互理解,唯有如此扶贫新手方能快速进入工作状态。
第7篇:
第一次参加村里会议,难免紧张。“会不会让我来一个自我介绍啊,没准备怎么办?”坐在圆形会议桌前的我握紧了手中的笔。村干部老徐仿佛看出了我的紧张,拍拍我的肩膀,递了一杯凉茶给我并说道,“夏天喝口茶容易凉快些。”
散会后,我与参会的村干部们挨个打了招呼,说得最多的还是“你好”。我和老徐分在了同一个组,就此成为驻村工作的搭档。大学刚毕业就参加工作、尚未褪去稚气的我工作本领很不足。
记得第一次与老徐走访建卡贫困户时,我带着笔记本与老徐在建卡户家中了解情况,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我,此时发现我竟然无法与建卡户自然地搭话,只能听老徐与建卡户交谈,自己做一个“旁听生”。
那时起,我便明白要向老徐学习请教如何与建卡户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老徐常说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扶贫干部、驻村工作要有所成效的前提就是要先获取建卡户的信任,就是要放下大学生的架子,常往村里走,多与建卡户交流,增进感情。
在符合政策条件的情况下,用心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不“空口放炮”“乱表态”,踏实做事才能建立信任关系。
第8篇:
从2018年11月到现在,与贫困户建立帮扶关系近一年半了,在这短短的18个月中,从懵懵懂懂、不谙世事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成长为现在面对农村工作和帮扶工作驾轻就熟的基层干部。
这份心态的成长,这份生活的历练,这份岁月的积淀,仔细想来,或许正是那扶贫路上的“一张奖状”“两颗鸡蛋”“三声谢谢”所赋予。
一张奖状,是与小涛携手努力的现实见证。小涛是一名孤儿,寄居在其伯父家里,生活上有困难,学习成绩也不甚理想。
与小涛建立帮扶关系的第一刻起,我就仔细了解其生活情况、学业情况和心理情况,到家和学校逐一进行走访,尽量掌握最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最初和小涛沟通时,他极其腼腆和内向,几乎不怎么说话,想要和他交心谈心也无从下手,还想要帮他重塑自信,这又是何其艰难!
面对小涛的排斥和抗拒,我只得慢慢靠近,利用放学时间和周末,我尽可能抽时间到他家和他聊聊天,谈谈学校的事,聊聊所憧憬的未来,终于在为期两个多月的沟通中,他慢慢接纳了我,也开始亲切地喊我一声“哥哥”。
帮扶的这一年多,经过我和小涛每个周末的互学互助,小涛的成绩渐渐有了起色,上学期期末也得到了上小学以来的第一张“优秀学生”奖状。看到这张奖状,小涛笑了,我却哭了,原来奋进的小涛是这样可爱,原来我真的能够帮助他人,帮助他人的感觉真好。
两颗鸡蛋,是胡奶奶对我工作的认可和生活的关怀。在所联系的四户贫困户中,胡奶奶是独居老人,还是视力一级残疾,基本属于盲人,生活上存在很多不便。
面对胡奶奶的生活情况,帮扶措施的制定,肯定不能简单粗暴地认为收入达标就可以,而要更多关心她的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面对生活上的不便,我几乎隔两天就要入户一次,帮她提提水、扫扫地、清理下环境卫生,让她有一个干净的生活环境。
在劳作之余,我会和她唠唠嗑,聊聊她生活上的一些事,听听她年轻时候的故事,让她的声音有人听,让她的故事有人记,因为老人的故事就是成长的岁月。
与此同时,胡奶奶经常煮好两颗白水鸡蛋,在我准备离去的时候,直直塞在我的口袋里,连忙说,“村里条件不好,你是年轻小伙子,吃点鸡蛋补哈”。
摸着这热乎的鸡蛋,心中感慨万分,这两颗热乎的鸡蛋是群众对我扶贫工作的认可,这两颗热乎的鸡蛋是群众对我生活的关心,这两颗热乎的鸡蛋温暖了我的扶贫生活。
第9篇:
三声谢谢,是基层工作落地落实的真实回应。在这一年半的扶贫生活中,“谢谢”这个词语,几乎每一天都出现在我的生活里,不过这几声“谢谢”却成了我基层工作落地落实的真实回应。
一声谢谢,贫困户对我说,“小何,谢谢你,没有你,我们的生活都不知道怎么办了。”这声谢谢,是我给联系贫困户申请低保、办理大病救助、申报老龄津贴的现实写照,是为贫困户解决生活困难的现实回应。
一声谢谢,群众对我说,“小何书记,你来了,我们村的风气都好多了,谢谢你的付出,不过你还要继续待下去哈。”这声谢谢,是我清理村里低保乱象、组建治安巡逻队伍的现实写照,是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现实回应。
一声谢谢,是村干部对我说,“小何书记,不错,看来大学生也是能适应农村生活的嘛!谢谢你来帮助我们提升了思想认识。”
这声谢谢,是我协助村干部处理村上遗留问题、组建学习班的现实写照,是我融入农村、走入群众的现实回应。这三声谢谢,也成为了我这一年半基层工作和扶贫工作落地落实的真实回应。
“一张奖状”很小,“小”到我为群众的幸福感到幸福;“两颗鸡蛋”很少,“少”到让我不能忘却为民服务的初心;“三声谢谢”很轻,“轻”到我能够听到群众的心声。
扶贫工作只是基层工作极小的一个部分,不过它却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在接下来的生活里和工作中,我会继续落实扶贫措施,做实扶贫工作,夯实扶贫成效,竭力帮助贫困户们脱贫奔康,共享美好生活,力争在以后的扶贫路上收获更多的“一二三”,乃至那无数的“四五六”。
第10篇:
从横冲直撞的23岁走来,到如今笃志成长的25岁,3年的脱贫历练,3年的基层实践,从少不经事的毕业大学生到脱贫攻坚的小干部,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赛道上,我和所有一线扶贫干部都奔跑着、冲刺着、收获着,用拼搏的汗水在脱贫攻坚的路上种下三朵花。
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在脱贫攻坚的路上种下了一朵名叫实践的花。接触扶贫从全面摸排开始,当时还是扶贫小白的我跟着同事入户走访,卡着一厚沓农户摸底信息表和民政部门导出的收入数据敲响农户的大门,学着同事的样子一项一项询问,一条一条核实,一户一户记录。
14天的时间里,我和单位其他同事一同完成了领导布置的6个行政村的摸排任务,汇总到最后一个数字的时候觉得自己无比骄傲,这些数据都是我们一步一步走出来、算出来的啊!
后来慢慢接触扶贫调研,经常跑到村里和村里的百姓交流,问问他们对于扶贫政策的满意度,听听他们对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思路,自己去地里看看经济作物的长势如何……
脱贫攻坚的工作经历教会了我,实践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唯一途径,生木造屋是不可行的,坐在办公室里想当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基层的问题还要从基层群众身上入手,最真实的数据也要从基层群众上获得,第一朵实践的小花在我心里生根发芽。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我们在脱贫攻坚的路上种下一朵希望的花。苗志刚是张全营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双腿残疾靠轮椅行动,还记得初次去他家的时候那间杂乱的屋子、有些迟缓的眼神和略带些自暴自弃的样子。
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失去双腿不能自由行动的他对未来的生活并不抱有太多的希望,眼看年幼的两个儿子还等着他抚养长大,我和村里的第一书记商量着给他一笔启动资金,让他和家人选择传统豆腐加工项目合作经营,全家人“报团取暖”开起了小作坊。
苗志刚负责日常财务管理,父亲和兄弟负责生产和跑外销售,母亲和妻子协助制作豆腐,一家人的日子变得越来越“红火”,苗志刚的脸上也开始出现了笑容。2年下来,他用豆腐作坊盈利的资金购买了10只羊和6头肉牛,建起了标准的养殖基地。
他还想利用残联的残疾保障资金和小额金融贷款的政策,承包附近100亩土地种植苜蓿等草料作物,将豆腐坊生产剩余的豆渣、浆水以及紫花苜蓿作为牛羊的增肥饲料,形成互利发展的种养产业链。
让贫困户从自暴自弃到心存希望,这大概是扶贫干部最大的成就,第二朵希望的小花在每个人的心底破土抽芽。
Ⅲ 小额贷款公司的企业宣传口号、条幅、标语怎么写
我来凑个热闹:
1、选择鸿鑫,财源滚滚
2、鸿鑫实力,成功助力
3、活水源头哪里来,鸿鑫清泉涓涓开
4、鸿鑫贷款,伴您踏上创业之路
5、鸿鑫贷款,帮您实现安居之梦
6、鸿鑫贷款,助您扣开财富之门
只想到这些,先献个丑。
Ⅳ 陕县台球桌
你好,陕县应该不会有卖台球桌的地方,一般省会城市卖台球桌的比较多,所以你要开台球厅的话,可以到郑州看看,郑州有个卖绅士台球桌的地方,名气好,知名度高!河南很多台球厅用的就是他们的,全称是“郑州绅士台球桌”,你上网搜一下就能找得到。
陕县位于河南省西部,北临三门峡市湖滨区、山西省平陆县,南接洛宁县,西邻灵宝市,东接渑池县。陇海铁路、310国道(209国道在陕县境内与310国道重合)、连霍高速公路以及郑西客运专线横贯东西。地处北纬34°24′至34°51′,东经111°01′至111°44′,东西长65.25公里,南北宽48.8公里,全县国土总面积176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3102公顷。
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生息繁衍。新时期时代(距今6000年前)就出现了较大的部族群落,主要分布在陕县西张村、菜园、窑头、人马寨、张汴、西王等地。
公元前21世纪至16世纪,陕县是夏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公元前16世纪至11世纪,陕地属商朝。
公元前11世纪,周灭商,分封焦国、虢国于陕境,陕地先后属焦、虢。尔后,陕地成为西周初期两大统治区域的分界线。“自陕以东,周公主之;自陕以西,召公主之。”公元前775年,“虢人灭焦”,陕地归虢。公元前655年,虢国为晋国所灭,陕地属晋,在历史上留下了著名成语典故——“假虞灭虢”。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陕地分归魏国。秦惠公十年(公元前390年)置陕县。此后,秦国与魏国在陕地多次征战,陕地时而属秦,时而归魏。公元前225年,随着魏国被秦国灭亡,陕县地域从此归秦,隶属三川郡。
西汉时,陕县归弘农郡。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置陕州,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陕县均属陕州。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升直隶州。1913年废州置县。1928年,属河南省第三行政区管辖。1932年,属河南第十一行政督察区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归河南省陕州专区管辖,为陕州专署驻地。1952年,陕州专区撤销,并入洛阳专区,陕县归洛阳专区管辖。1959年底,陕县并入三门峡市。1961年恢复陕县建制,县委、县政府机关驻三门峡市区,隶属洛阳专区。1986年4月撤销洛阳地区,三门峡市升格为省辖市,陕县归三门峡市管辖。1994年5月,陕县县委、县政府机关迁至县西大营镇温塘村办公。[1]
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90年)置陕县。
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置陕州。隋、唐、五代、宋、金、
陕县地图
陕县地图
元、明、清均属陕州。
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改升直隶州。
公元1913年废州置县。公元1928年属河南省第三行政区管辖;
1932年属河南省第十一行政区管辖。其间陕县均为行政公署驻地。
1949年5月,陕县解放,归属河南省陕州专员公署管辖。
1952年4月,陕州、洛阳两专区合并,归洛阳专属领导。
1959年,黄河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大坝动工兴建。陕县与三门峡市合并。
1961年10月与三门峡市分开办公。1962年3月恢复陕县建置,县委、县政府设于三门峡市。
1986年4月,洛阳专区撤销。三门峡市升格为省辖市,陕县归三门峡市管辖。
1994年5月,陕县县委、县政府迁址三门峡西温塘村。
1995年,报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大营乡和西张村乡撤乡设镇。
1998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陕县人民政府从三门峡市区迁至陕县大营镇温塘村。
2行政区划
2005年,陕县乡镇区划调整:撤销大延洼乡并入观音堂镇,撤销柴洼乡并入王家后乡,撤销东凡乡并入菜园乡,撤销宜村乡并入西张村镇。截至2005年12月31日,陕县辖4个镇、9个乡:大营镇、原店镇、观音堂镇、西张村镇;张汴乡、张湾乡、菜园乡、张茅乡、王家后乡、硖石乡、西李村乡、宫前乡、店子乡,共有9个居委会、263个村委会,223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44910人。
2012年底,全县共辖4个镇(大营镇、原店镇、观音堂镇、西张村镇)、9个乡(张汴乡、张湾乡、菜园乡、张茅乡、硖石乡、王家后乡、西李村乡、宫前乡、店子乡)、256个行政村,总人口 34.43万人。
各乡镇所辖村民委员会名称:全县共13个乡镇,263个村委会,2232个村民小组,
9个居委会。
大营镇:大营、黄村、南曲沃、五原、峪里、寺古洼、兀家洼、温塘、吕家崖、辛店、城村、官庄。
原店镇:原店、岔里、新建、寨根、郭家。(居委会名称6个:东一区、东二区、中区、西区、北区、市场)
张汴乡:张汴、窑底、曲村、北营、庙后、西王、刘寺、卢庄、寺院、草庙、西过。
张湾乡:新桥、土桥、尤湾、蔡白、柳林、西罐、张赵、三元、七里堡、关沟、上陈东、新庄、芦村、桥头、红旗、雷家湾、指望、大坪、下陈东;南关(现属开发区)。
西张村镇:张一、张二、张三、张四、陈村、赵村、水淆、石原、辛庄、凡村、庙上、南原、坡头、东窑院、窑店、反上、庙洼、寺下、白草湾、涧里、涧西、人马、前关、后关、沟东、西阳、人马寨、窑头、王村、丰阳、太阳、东阳、营前、南沟、东沟、宜村、西沟、五花岭、丁管营、大安头、小安头。
菜园乡:菜园、北湾、南湾、南县、交林、石门、双庙河、卫家庄、草店、雁翎关、刁家、官村、桃王、中庄、过村、赵原、下庄、上窑、东寨、沟南、芬沟、田家庄、杜村、东凡、西凡、南阳、北阳、桥洼、杠庙、坳渠、崔家、东梁、连家洼、后架河。
张茅乡:东村、南头、位村、宋王庄、贯耳沟、麻塘湾、韩家沟、西崖、张茅、后崖、丁家庄、苏村、杨村、草地、清泉沟、竹园、白土坡、庙坡、西坡脑、瓦山沟、刘家河、山口。
王家后乡:老泉、王家后、燕山、赵里河、东庄、庙前、鹿马、上庄、朝阳、龙潭、葫果、贺村、坟上、柴洼、赵庄、崖底、支社、刘家山、柏树山。
硖石乡:石门沟、庙沟、王庄、硖石、车壕、王家寨、三教地、卫家沟、南坡、高崖、荆山、黄坡、东岭。
观音堂镇:观音堂、南寨、韩岩、石堆、七里、张村、阮坪、段岩、石壕、段家门(“段家门”村的“门”字里边应加一“外”字)。、江树腰、葛条沟、下潮、铧尖嘴、糯米沟、君王、芦草、窑院、刘庄洼、韩洼、阳洼、大延洼、陈营、界岩、韩庄。(居委会名称3个:观音堂街、观音堂煤矿、甘壕煤矿)
西李村乡:李村、唐家沟、岩里、河洼、原村、泉沟、柳沟、陡沟、白埠、杨岭、王彦、上断、龙脖、吴家坑、王营、张沟、陈家庄、元上、访礼、魏家窑、岳庄、下张、高沟、寨上、南岩、塔罗、古店。
宫前乡:宫前、岳家沟、池芦、韩川、卸花池、蔡家湾、池头、头峪、五峪、黑山沟、青涧、马圪瘩、杏花、苇元沟、刘家庄、铁炉沟、太子沟、瓦窑沟、金凤、三道院、明山、竹园、西坡、杨河、农场。
店子乡:大石涧、店子、黄塘、湾子、栗子坪、白石崖、宽坪、陈家原、杨家河。[2]
3人口
2000年,陕县辖4个镇、13个乡:大营镇、原店镇、观音堂镇、西张村镇、张汴乡、张湾乡、宜村乡、菜园乡、东凡乡、张茅乡、王家后乡、硖石乡、柴洼乡、大延洼乡、西李村乡、宫前乡、店子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43863人,其中:大营镇 48546人、原店镇 33143人、西张村镇 30952人、观音堂镇 28913人、张汴乡 12343人、张湾乡 24298人、宜村乡 22715人、菜园乡 22086人、东凡乡 14604人、张茅乡 21283人、王家后乡 9330人、硖石乡 15367人、柴洼乡 9514人、大延洼乡 9151人、西李村乡 22730人、宫前乡 14871人、店子乡 4007人。 [2]
4地理环境
陕县地处豫西地台区的华熊上元拗褶带上,是华北地台的组成部分,又在秦岭纬向构造带的延北支——崤山和黄河地堑之间,陕县在地质构造体系上还属“祁连山、吕清山、贺兰山”字形构造的前孤,又接中条山向东北偏转的地段。二种地质构造,即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境内出露的地层从老到新主要有太古界、下元古界、中元古界、上元古界、古生界、新生界。岩石类型以沉积岩和火山岩为主。岩浆岩以石英闪
长玢岩最为发育,次为斑状花岗岩、花岗斑岩等。陕县地势南高北低,东峻西坦,呈东南向西北倾斜状。地貌基本可分为山区、丘陵和原川3种类型。山区为中山和低山。中山分布于县境南部;低山分布于县境东北部。丘陵主要分布在县东,最高点马头山海拔为881.5米、熊耳山海拔为885.3米;县西部为原川区,本区黄土层厚约20米~70米,地面由南向北呈阶梯降落。海拔最低308米,最高为1466米,相对高差为1158米。[3]
陕县地处中纬度内陆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多受蒙古冷高压控制,气候干冷,雨雪稀少;春季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夏季炎热、雨涝;秋季气候凉爽,雨水减少。以候温(5天为一候,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大于22摄氏度为夏,小于10摄氏度为冬,介于10摄氏度至22摄氏度之间为春秋划分季节。春季总天数为56天,夏季为103天,秋季为66天,冬季为140天。[3]
5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陕县土地总面积16.09万公顷(241.45万亩),其中山区和丘陵面积10.93万公顷(163.9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67.9%;原川面积5.16万公顷(77.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2.1%。在土地总面积中,2006年末耕地面积为44.96万亩[1]。
矿产资源
发现矿产地164个,其中中型矿床13处,已发现矿藏32种,探明储量的3种,保有储量居全市前三位的有2种,已开发利用的有8种。黄(黄金)、白(铝土)、黑(煤炭)、水(地热矿泉水)是本县的4大优势资源。黄金矿主要分部在陕县南部崤山腹地,矿产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市第二位,已探明储量30余吨,已知金矿床、矿点、矿化点总计17处;铝土矿已发现矿产地10处,总储量约1亿吨;煤炭有9个煤田,探明储量近3亿吨,保有储量约为2.2亿吨,年产量约200多万吨,居全市第3位;石灰石矿探明储量近2亿吨,年产量近200万吨。地热矿泉水分布区域面积约4.1平方公里,泉口水温65℃左右。 [3]
水资源
陕县河流总属黄河水系。全县共有大小河流33条,西部和北部流域面积1039平方公里,内有大小河流20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3条(苍龙涧、青龙涧、清水河),由南向北注入黄河;东南部为洛河水系,流域面积570.8平方公里,内有大小河流13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条(永昌河、大石涧),自西向东注入洛河。[3]
动植物资源
陕县植物属华北植被类型,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植物700余种,分种植作物和树木两大类。种植作物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食用菌、药材等;树木全县共有树种400余种,分用材林和果树两大类。用材林为泡桐、大叶扬、国槐、刺槐、椿树、楸树、箭杆扬等;果树为苹果、桃、杏、梨、柿、核桃、枣等。动物400余种,分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两大类。家畜家禽2006年末大牲畜存栏14.49万头、猪12.34万头、羊15.39万只、家禽201.03万只;野生动物有珍稀鸟类白天鹅以及豹子、狼、山鹿、羚羊、山猪、獾、狐狸、啄木鸟、喜鹊、等[1]。
6经济
201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32.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3亿元,全市排名第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9.3亿元,收入规模全市排名第三,全省排名第22位,比2011年前移1个位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24.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60元,均在全市排名第二。[4]
7社会事业
2012年,县财政民生支出12.4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5.5%。全县新增城镇就业689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发放小额担保贷款8641万元,受益1040户。投入160万元新购买公交车10辆。发放“两免一补”资金4183万元,发放住房租赁补贴81.3万元。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全县养老、失业等五项社会保险完成1.9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征缴保险费1496万元,新农合参合率达97.6%;发放城市低保金和农村低保金2864万元,人均月补助分别比上年提高21元和16元;发放农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资金200.2万元,标准分别比上年提高400元、420元。[5]
8交通
铁路公路
境内陇海铁路、郑(州)--西(安)高速铁路、连霍高速公路、209和310国道、314和318省道纵横交错。境内建有国家大二级铁路枢纽编组站三门峡西火车站和郑西高速铁路三门峡南站。
2011年底,全县农村公路通车里程1343.8公里,其中县道299.8公里,乡道201.5公里,村道842.5公里。全县13个乡(镇)258个村全部通油砼路。[6]
通讯
陕县通讯设施完善,国际程控电话、移动电话能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通讯联系;建成县城到乡镇通讯传输96芯光纤SDH环路网;宽带扩容交换网点达53个,总容量达49104线,各类业务总数达42288户
Ⅳ 创业机会的来源有哪些
现在市场上的创业项目非常多,例如餐饮、娱乐、生活用品销售这一类。如果想创业,建议您根据自身的资质,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方式,如果需要资金准备,可以小额贷款。
推荐使用有钱花,有钱花是度小满金融旗下信贷品牌,面向用户提供安全便捷、无抵押、无担保的信贷服务,借钱就上度小满金融APP(点击官方测额)。有钱花消费类贷款,日息低至0.02%起,年化利率低至7.2%起,具有申请简便、利率低放款快、借还灵活、息费透明、安全性强等特点。
2021年5月21日,度小满金融推出以“家和万业兴”为主题的助力小微活动,提供10万份“日息万一+百万保险”礼包,帮助小微企业家庭成长。数量有限,先到先得,活动详情请以度小满金融APP页面显示为准。
和您分享有钱花消费类产品的申请条件:主要分为年龄要求和资料要求两个部分。
一、年龄要求:在18-55周岁之间。特别提示:有钱花谢绝向在校学生提供消费分期贷款,如您是在校学生,请您放弃申请。
二、资料要求:申请过程中需要提供您的二代身份证、本人借记卡。
注意:申请只支持借记卡,申请卡也为您的借款银行卡。本人身份信息需为二代身份证信息,不能使用临时身份证、过期身份证、一代身份证进行申请。
此答案由有钱花提供,因内容存在时效性等客观原因,若回答内容与有钱花产品的实际息费计算方式不符,以度小满金融APP-有钱花借款页面显示为准。希望这个回答对您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