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李师江的简介
李师江,1974年生于福建 1997年毕业于北师大中文系,现居广州。诗人、小说家。在台湾出版《比爱情更假》《肉》《她们都挺棒的》等四部作品,内地出版长篇小说《逍遥游》,获得2006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7年推出长篇力作《福寿春》。有部分作品被译为英、法、日等语言行畅海外。《像曹操一样活着》是其第一部历史作品,《中文系》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大学生活为背景,对大学生活到大学体制以及大学生心灵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剖析。他的著作还有《曹操:我这一辈子》。
Ⅱ 为什么我在各个阅读软件里看不了李师江老师的非比寻常
有些小说没有上架,所以你搜不到,你可以去网络搜一下!
Ⅲ 李师江《中文系》读后感
[李师江《中文系》读后感]
连夜读完李师江的小说《中文系》,有些感想忍不住要写出来,李师江《中文系》读后感。对我而言,打开这本书时的心情,与其说是看小说,更像是打开一个熟人的陈年日记。追念往事的期待和窥探八卦的好奇,使我几乎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小说读者。但既然是写书评,还是先把它当小说谈几句吧:故事好看,但不靠故事;满纸青春,但不是卖弄青春;处处言情,但不以煽情骗取泪水。它不是《麦田守望者》、《未央歌》或《草样年华》,但也是地道的青春小说,有自己的味道。余下的篇幅,就只能留给八卦了。
这本书的创作计划泄露之后,从来没进过小说的同学们难免有点惴惴。甚至有人怕把自己的陈年糗事写出来,还曾欲向作者行贿。一时间,李师江隐然有了执掌春秋大笔的身份。也许受这种氛围的影响,我对这本书有了两种期待,一是觉得应该是对当年校园生活史诗般的再现;二是希望能由此重建自己散落的记忆。看完之后,两种期待都落了空。
书中揭出的人和事,真假混杂,不能尽解。书里的很多细节是真的,比如他画的做舞台背景的漂亮脸谱,那三张大型泡沫板就是我们一起去美术馆买的;比如当年中文系文坛主持者春哥那淫荡的笑声;比如给半个中文系留下心灵阴影的老师刘川;比如教工食堂那恍若隔世的鱼香肉丝;再比如毕业后去负责印人民币和管房子的同学,他们的确没能帮大家摆脱钱和房子的困扰。当然也有些事明显是改装过的,比如书中分到计生委的巴光光其实在做另一种更无害的工作,被割掉盲肠的似乎是老孔而不是大师。书里的诗的确是当年的诗,而且仍觉得好。还记得当年在某次诗歌比赛初选时,一眼被他那首《墟,或中国天空》打中,以后就基本不敢写诗。书中也有诸多细节,特别是情事,虚实难辨。真的有左堤这个人吗?她是谁?如果李师江不肯告诉我实情,我也将一无所知,除非集中原型人物及消息人士,对种种八卦做一番索隐考证,读后感《李师江《中文系》读后感》。
这本书的写法,不是《红楼梦》式的波澜壮阔,而是一股溪流细细的奔腾。书中所容纳的人和事远少于预期,更像是单纯的爱情小说或自叙传,而中文系三个字几乎成了噱头。除了一些小配角,男生角色限于321宿舍之内,这些人物盗用了中文系最响亮的几个真实绰号,集中了中文系男生的聪明和猥琐,却少了些原本的可爱和朴实。作者对数学系女生的了解程度远远超过中文系,中文系女生对主人公始终都是谜一般的存在。书中正经写到的中文系女生,甚至只有女主角一个,中文系女生的诸多美好,就这样被轻轻略去。当然,这与作者对本系女生了解太少有关,也符合主人公那种心无旁骛的爱情模式。顺便说一句,书中的地理问题其实很复杂,由于作者吝惜笔墨,不熟悉当年地形的人可能会感到困扰:为什么中文系在大一会住在一座王府里面,为什么在中文系男生宿舍的楼上敲暖气的会是数学系的女生,为什么中文系的女生又住在遥远的另一个楼上?这些疑问解释起来一言难尽,但并非作者的虚构,而是事实如此。
也许校园生活本来就不是什么史诗,更重要的是,作为当年的“零余者”,李师江不可能写出一种正史般的集体青春。通过别人的小说重建自己的记忆更是可笑的,毕竟小说这种文体就是个人主义的产物,李师江只能写他的中文系,不可能替我写什么。我心中的中文系,只能自己来写。我边读边感慨:宿舍只隔两个门,世界竟如此不同,更别说被隔得更远的女生们了。李师江笔下的中文系,与我记忆中的那个,甚至连色调都不同。不知是我的眼睛在骗人,还是他目光太冷峻。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宿舍氛围,不同的性格气质,不同的感情际遇,使得同一个楼道里的世界如此不同。尽管每个人对大学生活有自己特别的印象,但那么多在同一时空中生发的快乐和感伤,却有种刻骨的相似,真实得足以让人感到刺痛。
虽然情节人物之真幻难以清晰分辨,但书中那个叫李师江的人,却真是我认识的李师江。他虽讷于言语,却能诗擅画;虽发育迟缓,却又严重早熟;虽羞涩内向,却灵气四射;虽胆怯懦弱,却恣肆狂狷;虽过得像个修士,却难掩情圣本色。信守六十分万岁,以逃课为荣,藐视校规校纪,自虐般地把自己边缘化,在1990年代初似乎是一种时尚,有着某种抵抗的意味。虽然实际上,他也害怕真的闹到开除的份上,甚至很在意人家对他的作品和作业的评价。书中那些或平淡或离奇的事,很多我并不知道,但发生在他身上,一点都不让我觉得意外。他的世界和我的重叠很少,但某种意义上,他又是我的同类。书中的主人公李师江,几乎是作者的全裸出镜,这本书的价值和风险都系于此。他把自己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呈现给世人,追寻那些随青春流逝的最重要的东西。至于这些东西能否激起读者的共鸣,就要看它们能不能超越具体的时空,找到更多的同类了。
作为那届中文系唯一真正靠文学养活了自己的人,李师江是令人尊敬的。中文系有才情的人不少,但他写了而别人没写,这一点足以让其他人闭嘴。我也可以闭嘴了,惟有向每个认识的人推荐他的书,并祝福他有个灿烂的前程。
〔李师江《中文系》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Ⅳ 求李师江的所有小说!名字如下!
你是要这些的txt文件?
新浪爱问里面可以下
Ⅳ 李师江的诗
恋爱
先安排结婚日程
再开始谈恋爱
这个布局让我感到自己真是个务实的人
看到很多人还在谈论
婚姻是不是爱情的坟墓
这一话题时
我像上帝一样
偷偷地笑了
婚姻只不过是精子和卵子的
化学反应
爱情就是那张满纸理论的
化学试卷
母亲的虚荣心
我家乡的朋友们
一个接一个地结了婚
却把我母亲急得
一个劲儿在电话里催我:
孩子,到时候了
你快结婚吧
我知道她的着急是因为
当别人谈起儿媳妇时她却没有了可炫耀的资本
没想到一辈子朴实无华的
母亲
竟然隐藏着这么大的
虚荣心
Ⅵ 《中文系》李师江
目前还没有出来电子版的,各大网站都在转载中
Ⅶ 求李师江的叫中文系的小说的TXT电子书
附件,请检查是否是完结本。
多看书,多交朋友。
祝您阅读愉快!
Ⅷ 李师江的小说《福寿春》
《福寿春》讲述的是东南地区的乡村俗世生活,小说没有所谓的宏大叙事,几乎全部是乡下人的家长里短、生老病死。小说着力对乡村生活本身进行精细刻画,李福仁、李三春两代人的命运跃然纸上。李师江说,感情是他写作这部小说的出发点,“我所写的这种农村生活形态正在消逝,对消逝的东西必然有一种挽歌式的珍惜情怀,我的这种情怀由来已久。其次,与城市生活对比,乡村生活的那种缓慢、随意正成为一种美,这是激发我写作的一种美学冲动。”
李师江说,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有原型,“有了生活原型,就能够塑造出比较扎实而且不落俗套的人物、讲出更生动的故事。”通常小说中的农民多是苦楚的,但李师江笔下的主人公却看不出悲苦。对此,李师江称,农民的生活状态千差万别,“我写的只是一个东南海边农村的生活,我了解的也只是这些。像《白鹿原》所写的那种农村生活,我是不相信的。一个农村家族整天跟时政挂钩,在我看来不可理喻。当然也许那个时代那个地方就真是那个样子,也许是作家为了表达自己的政治观念刻意如此。就我所写的这个农村,农民虽然生活贫困,但不会因贫困而少了人情。”
评论家张柠在阅读了《福寿春》后发表文章称“‘70后’一出生就衰老”,他认为“70后”作家的激愤和冲动已经消耗殆尽,他们过早地进入了中年写作甚至老年写作。“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是多么具有魅力和消解性。它的目的就是让你一出生就衰老。”
李师江认为张柠对《福寿春》存在误读:“我写《福寿春》远没有达到无悲无喜的状态,老一代纯正农民的消逝、失地使得农民经历了近几年来的最大变化,从宏观角度来说这是一曲土地的挽歌,不可能无悲无喜。”他说,写这部小说,他采用了冷静、客观、淡然的白描手法,“张柠看惯了我以前句句发力的语言,对这次不露锋芒的写法不适应。”李师江认为,张柠把“衰老”这一标签与“70后”这一概念拼在一起非常不妥,“我知道,张柠认为我的文字的锐意已经全消。可我自己觉得,从自我表白的叙述转向全局控制的描写之后,一种更大的创作力正在我内心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