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村干部替村民担保贷款村民不还被法院起诉怎么办
做了担保人就只能承担责任。你当时在担保人栏签字时就应该想到有今天的风险。现在被起诉了,你只能想办法督促贷款的村民还款或帮他还款,以解除你和村民的黑名单。
Ⅱ 贷款担保人怎么撤销
我是信用社的。
担保是不能撤销的!一直到还通债务!
按照信用社贷款操作规范,除非担保人,和借款人,和信用社三方共同愿意!
债务才可以转移给他人。
也就是说,你要说服信用社,但是一般是不可能的(你这个情况是想转移贷款用途),除非把债务给还了。。。。
Ⅲ 村委会担保贷款是否有效
显然无效。村委会是一级政府组织,它无权担保贷款。
Ⅳ 民间个人借贷村委会担保是否有效
无效.村委会不具备贷款担保人主体资格,因此村委会担保贷款合同是无效担保合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以及最高院相关法律解释规定:
《组织法》:第二条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担保法》:第七条 具有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公民,可以作保证人。 第八条 国家机关不得为保证人,但经国务院批准为使用外国政府或者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的除外。 第九条 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为保证人。 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保证人应当是具有代偿能力的公民、企业法人以及其他经济组织。”且该规定应为强制性规定。村委会作为一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属经济组织,更不属公民或企业法人,因此不应属于前述司法解释所规定的保证人主体范围。其提供保证违反了前述司法解释的强制性规定,因此村委会不能作为担保贷款的保证人!
附:大渡口区八桥镇五一村民委员会与大渡口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八桥信用社、大渡口区永久拉丝厂借款合同纠纷上诉一案 ——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判决书部分内容以供参考:
一、1994年10月13日五一村委会与八桥信用社之间的保证合同的效力。因该保证合同成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实施以前,故对该保证合同引起的纠纷的处理,应当适用该合同成立时的法律以及相关司法解释。五一村委会关于其不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的保证人主体资格,且属该法规定的保证行为的禁止性主体以及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九条规定的上诉理由,均因其所引用法律皆属其订立保证合同以后才颁布并实施的法律,不能适用于本案而不能成立。但是,五一村委会订立保证合同时的现行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虽对保证人的资格未作出规定,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保证人应当是具有代偿能力的公民、企业法人以及其他经济组织。”且该规定应为强制性规定。五一村委会作为一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属经济组织,更不属公民或企业法人,因此不应属于前述司法解释所规定的保证人主体范围。其提供保证违反了前述司法解释的强制性规定,其与八桥信用社所订立的保证合同应为无效。故五一村委会关于其与八桥信用社之间保证合同无效的上诉理由成立。
Ⅳ 村委会做担保人有效吗!
被认可就有效。如提供担保贷款等事,放贷方同意就可担保,并承担连带收款责任。村委会具有法人资格(主任就是法定代表人),同时村委会是集体组织的基层代表,他所有的财产权为集体所有,村委会并没有自己的财产,所以也不能完全能对外提供担保。 如村委会的成员到检察院去取保候审(保释)犯罪嫌疑人,就会被认为不具备“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有固定收入的人,其也有固定收入,但其任期只是三年,三年之后还得重选。
Ⅵ 给别人担保贷款,如何撤销
~如果签订的担保合同具有《合同法》第五十四条规定情形之一的,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自愿签订的担保合同,没有违法法律强制性规定的情形的,自成立时生效。
《合同法》
第四十四条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
第五十四条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
(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
Ⅶ 贷款方是村委会,担保人是个人,款项没有还上,警察拘留个人,要求个人还款,村委会不管,怎么办
你好,村委会作为借款人,个人作为担保人,借款到期后你可以选择村委会或个人偿还借款。
根据你的描述,如果警察拘留了担保人,那么可能实际是担保人以村委会的名义借款。
建议你到法院起诉借款人及担保人,由法院查清事实,以免出现超出担保期的不利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