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住房公积金婚前有贷款婚后另一个可以再贷吗
住房公积金婚前有贷款婚后另一个不可以再贷。公积金贷款需要借款人已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夫妻双方均无尚未还清的住房散罩公积金贷款和住房公积金政策性贴息贷款。
【法律依据】
《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
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职工,在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时,可以向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5日内作出准予贷款或者不准贷款的决定,宴掘中并晌山通知申请人;准予贷款的,由受委托银行办理贷款手续。住房公积金贷款的风险,由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承担。
❷ 配偶一方婚前使用公积金贷款
法律分析:配偶一方婚前使用公积金贷款买房,婚后双方共同漏穗还贷的。在离婚财产分割时要对另一方进行补偿,补偿的标准以共同还贷的份额和房子的增值部分为限。
法律依据:
一、《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三条,夫妻个人州如财产,下列财产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
(一)一方的婚前财产;
(二)一方因受到人身损害获得的赔偿或者补偿;
(三)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
(四)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
册搜启(五)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❸ 一方婚前公积金贷款婚后另一方能取公积金吗
法律分析:一方婚前公积金贷款,婚后另一方能取公积金。夫妻一方婚前签订不动产买卖合同,以个人财产支付首付款并在银行贷款,婚后用夫妻共同财产还贷,房子登记在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人民法院可以判决该不动产归产权登记一方,尚未归还的贷款为产权登记一方的个人债务。婚后还贷支付的款项及相对应财产增部分,由产权登记一方对另一方进行补偿。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条 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为夫妻的共同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一)工资、奖金、劳务报酬;
(二)生产、经营、投资的收益;
(三)知识产权的收益;
(四)继承或者受赠的财产,但是本法第一千零六十三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
(五)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❹ 婚前一方公积金贷款买房,婚后另一方住房公积金贷款买房算首套吗
算的。
二套房认定:
首次购房使用商业贷款,再次购房使用公积金贷款 详解:目前公积金贷款政策也比较严格,只要借款人有过房贷记录,不论房贷是否结清、房产是否出售,即便从未使用过公积金贷款,首次申请公积金贷款也会被算做二套房;
婚前一方曾贷款购房,婚后以另一方名义申请贷款购房,但两人户口没有在一起 详解:夫妻双方结婚后虽然户口没有落在一起,但在民政局有过结婚登记。
现在,银行在批贷时除要求借款人提供户口本外,还会要求借款人提供婚姻状况证明,而结了婚的夫妻是不能提供单身证明的,所以另一方再购房时也会被算作第二套房;
婚后双方共同贷款购房,离异后一方再申请贷款购房。
(4)夫妻双方有一方婚前有公积金贷款扩展阅读:
银行认定为二套房的七种情况
1、父母名下有住房,以未成年子女名义再购房
详解:根据新的政策,家庭成员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即未成年子女也是被划为家庭范畴的。所以以未成年子女的名义申请贷款购房时,就会按照二套房政策执行。
2、未成年时名下有房产,成年后再贷款购房
详解:根据目前银行"认贷又认房",如果不出售现有房产的情况下,再贷款购房是属于二套房的,将按照二套房的政策执行。如果按过去政策,未成年时的房产只要没贷款,再申请房贷不算二套。
3、个人名下有全款购买的住房,再贷款购房
详解:过去只"认贷",这种情况不算二套房,但现在加了"认房",虽然没有贷过款,但只要是在房屋产权交易系统中能够查到名下有房产,在不卖掉且申请贷款的情况下,也会被认定为二套房。
4、个人名下有贷款购买住房,结清出售后再贷款购房
详解:目前银行对二套房认定是"认房又认贷",也就是说虽然贷款买的房产出售以后,家庭名下已没有任何住房,但因为其之前有贷款记录,再申请房贷也会被算做二套房。
5、首次购房使用商业贷款,再次购房使用公积金贷款
详解:目前公积金贷款政策也比较严格,只要借款人有过房贷记录,不论房贷是否结清、房产是否出售,即便从未使用过公积金贷款,首次申请公积金贷款也会被算做二套房。
6、婚前一方曾贷款购房,婚后以另一方名义申请贷款购房,但两人户口没有在一起
详解:夫妻双方结婚后虽然户口没有落在一起,但在民政局有过结婚登记。现在,银行在批贷时除要求借款人提供户口本外,还会要求借款人提供婚姻状况证明,而结了婚的夫妻是不能提供单身证明的,所以另一方再购房时也会被算作第二套房。
7、婚后双方共同贷款购房,离异后一方再申请贷款购房
详解:只要央行的征信系统中能够查到房贷记录,那么即便离异后房产判给一方,另一方再贷款购房时也会被认定为二套房。这使得很多试图通过"假离婚"来规避二套房新政的想法也付之东流。
认定标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4日晚间在其网站上公布《 关于规范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中第二套住房认定标准的通知》,通知指,各地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中居民家庭住房套数,应依据拟购房家庭成员名下,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实际拥有的成套住房数量进行认定。以下是通知全文:
关于规范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中第二套住房认定标准的通知
建房[2010]8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首府)城市住房城乡建设厅(建委、房地局),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各银监局,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发〔2010〕10号),规范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中贷款申请人(以下简称借款人)第二套住房认定标准,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中居民家庭住房套数,应依据拟购房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下同)成员名下实际拥有的成套住房数量进行认定。
二、应借款人的申请或授权,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首府)城市及其他具备查询条件的城市房地产主管部门应通过房屋登记信息系统进行借款人家庭住房登记记录查询,并出具书面查询结果。
如因当地暂不具备查询条件而不能提供家庭住房登记查询结果的,借款人应向贷款人提交家庭住房实有套数书面诚信保证。贷款人查实诚信保证不实的,应将其记作不良记录。
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贷款人应对借款人执行第二套(及以上)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一)借款人首次申请利用贷款购买住房,如在拟购房所在地房屋登记信息系统(含预售合同登记备案系统,下同)中其家庭已登记有一套(及以上)成套住房的;
(二)借款人已利用贷款购买过一套(及以上)住房,又申请贷款购买住房的;
(三)贷款人通过查询征信记录、面测、面谈(必要时居访)等形式的尽责调查,确信借款人家庭已有一套(及以上)住房的。
四、对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申请住房贷款的,贷款人按本通知第三条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申请住房贷款的,贷款人按第二套(及以上)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执行;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和地方政府有关政策规定,对其暂停发放住房贷款。
五、各地要把城市房屋登记信息系统建设作为落实国发〔2010〕10号文件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数据不完备的城市,要进一步完善系统;尚未建立房屋登记系统的城市,要加快建设。2010年年底前各设区城市要基本建立房屋登记信息系统。
要加强住房信息查询管理工作。房地产主管部门应严格按照《房屋权属登记信息查询暂行办法》(建住房〔2006〕244号)及《房屋登记簿管理试行办法》(建住房〔2008〕84号)进行查询,并出具书面查询结果。对提供虚假查询信息的,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❺ 婚前一方用公积金贷款婚后另一方还能用公积金贷款吗
❻ 夫妻一方婚前公积金贷款未结清,婚前共同买房
亲您好。
配偶一方婚前使用公积金贷款买房,婚后双方共同还贷的。在离婚财产分割时要对另一方进行补偿,补偿的标准以共同还贷的份额和房子的增值部分为限。
夫妻双方组成家庭之后,贷款记录均以家庭为单位,其中一方公积金贷款未还清,配偶不能使用公积金贷款买房。如果要使用公积金贷款,必须等到另一方之前住房公积金贷款结清入账后,才能申请第二套住房公积金贷款。
提取住房公积金偿还住房公积金贷款时,有两类提取方式:
一类是偿还住房公积金贷款本息的提取。1、先还再提的——提供相关管理机构出具的贷款本息偿还证明、提取申请表(单位盖章)、身份证原件。工作日都能办理。2、直接充抵的——贷款与提取都在同一机构的,可提取直接充抵贷款本金。提供提取申请表(单位盖章)、身份证原件。除扣款期(每月20日-25日)外的工作日都能办理。
另一类按期偿还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提取。本人及其配偶累计提取的住房公积金总额不得超过当期实际偿还的住房消费贷款本息总额。按期还贷的提取计算期限最长为一年,超出部分不予提取。偿还住房消费贷款的提取一般采取集中受理的方式进行,即安排每年的1-3月份和7-9月份两个受理期进行集中办理。其中:1-3月份集中受理上一年度或上一年度下半年已还本息金额的提取;7-9月份集中受理本年度上半年的已还本息金额的提取。提供相关管理机构出具的提前还款证明、提取申请表(单位盖章)、身份证原件。
法律依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三条,夫妻个人财产,下列财产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
(一)一方的婚前财产;
(二)一方因受到人身损害获得的赔偿或者补偿;
(三)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
(四)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
(五)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❼ 夫妻两个买房谁贷款合适
夫妻两个买房,选择谁更合适作为贷款人有以下考虑因素:
考虑公积金贷款使用情况:
考虑贷款年限:
考虑征信情况:
综上所述,夫妻两个买房时,选择谁更合适作为贷款人需要综合考虑公积金贷款使用情况、贷款年限以及征信情况等因素。在实际操作中,建议夫妻双方充分沟通并咨询银行或专业贷款机构以获取更具体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