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老公贷款买二套房,只写老公一个名字,那会查老婆的信用记录吗因为老婆有网贷会影响吗
老公贷款买二套房,只写老公一个名字,照样需要夫妻二人签字画押,必须查老公老婆的信用记录,老婆有网贷赶紧还掉就不会有影响。
B. 银行贷款需要审核夫妻双方的征信报告吗 –
对,银行会审核你们夫妻之间的征信度的。而且双方都要签字的。
C. 房贷问题,银行在查询征信系统的时候是查询主贷人的还是夫妻双方都查询啊
两个人的征信都要查。其目的一是查信用状况和家庭负债情况,以便确定你的还款能力;二是查是否已有多套房,夫妻双方只要有1人以前办过房贷,则会认定是2套房,首付比例和利率均会提高。
D. 买房时查是否为第二套房是查当事人还是查夫妻双方,或是全家
房管部门没有全国联网,银行部门全国联网!核对买房者是否二套,是核对买房子人的家庭(她自己,他的配偶。他的未成年孩子)名下是否有住房,以及是否有银行贷款买过房子的征信记录!这叫认房认贷!如果你在A地点买过房子,是全款买的,无贷款记录,那么~~你去B地方买房,算首套!如果你在A地买房是贷款买的,那么~~只要你或是你配偶以及未成年孩子名义,在中国任何地方买房子,都是算二套!
E. 住房公积金贷款查征信是看夫妻双方的还是只看主人的
1,银行在对借款人贷款审核的过程中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已婚状态所以银行在审核时会对您和配偶进行审核。而您配偶的不良征信记录有可能会影响到贷款购房。
2,如果信用严重不良的话,那么是不能再贷款买房的;如果只是少数几次逾期,一些银行是同意办理贷款的,默许这种情况发生。
3,需先查询下配偶双方的征信情况,之后再去楼盘合作的银行了解下具体贷款的政策如何。
4,为保护市民隐私,人民银行采取了授权查询、限定用途、信息安全、查询记录、违规处罚五项措施。在没有 市民书面授权时,任何人看不到信用情况。银行也只有在办理贷款、信用卡、担保等业务时,才能查看市民信用报告。银行若违规查询市民个人信用信息,或将查询 结果挪作它用,将被罚款1万元~3万元,涉嫌犯罪的将移送司法机关。
注意:个人征信系统是由人民银行建立的,如果想要了解自己的信用记录情况,可以带着自己的身份证,到居住地的人民银行进行查询。
现在微信已经不在是简单的聊天工具,最新的微信城市服务也可以办理很多市政业务,出入境资料提交之类的就不需要再出门排队了,还能帮你代缴各种费用真的很方便。
F. 银行贷款查贷款人征信还是夫妻双方都要查
贷款人的
查询方法如下:
1.进入首页,点击互联网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
2.进入后点击登录,填写登录名,密码,点击登录。
3.进行身份验证。用户选择银行卡、数字证书或移动金融IC卡验证方式可实时获取验证结果;选择问题验证方式在提交申请24小时后,短信接收审核结果。 若多次未通过身份验证,可转用其他验证方式或到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现场查询信用报告。
4.提交查询申请。平台提供个人信用信息提示、个人信用信息概要以及个人信用报告三种产品服务。个人信用信息提示以一句话的方式提示注册用户在个人征信系统中是否存在最近5年的逾期记录;个人信用信息概要为注册用户展示其个人信用状况概要,包括信贷记录、公共记录和查询记录的汇总信息;个人信用报告为注册用户展示其个人信用信息的基本情况,包括信贷记录、部分公共记录和查询记录的明细信息。
5.获取查询结果。信用信息产品加工完毕后(一般在成功提交查询申请后的第2天),平台会向用户发送含有身份验证码的短信。用户可在收到身份验证码的7天内,登录平台使用身份验证码查看查询结果。
G. 银行贷款为什么要查夫妻双方征信
双重保障嘛,如果一方征信不好肯能就会影响另一方,因为如果出现状况,一个人没有还,而另一个则征信不好,银行会觉得没有保障。
H. 公积金贷款征信条件要查看夫妻双方吗
是就个人而言的
公积金贷款需要严格审查《个人信用报告》,只要报告内容显示申请人银行卡近24个月内有连续逾期3期(含)或累计逾期6期(含)以上记录,贷款近24个月内有连续逾期3期(含)或累计逾期6期(含)以上记录的,均不予贷款。有的公积金管理中心是看近5年的个人信用报告情况。各地规定时间有差异,具体以当地公积金管理中心规定为准。
公积金贷款的基本条件为如下几项:
1、具有本市常住户口或者其他有效居留身份,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已签订合法有效的购房合同或协议,并按规定比例交纳首期购房款;
3、有稳定的职业和收入,有按时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
4、申请贷款时前6个月按月足额缴存住房公积金;
5、个人信用良好。个人信用报告中截至申请贷款时前两年内个人贷款最高逾期期数不超过3期(含)、累计逾期次数不超过6次(含),因银行管理等非借款人原因造成逾期的不计算在内;
6、没有其他数额较大、可能影响贷款偿还能力的债务;
7、偿还包括拟申请的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在内的各类住房贷款的月支出不得高于其家庭月收入的50%,且家庭月收入扣除月还贷支出后,应不低于本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8、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