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按揭贷款买房中,个人、银行、房地产商三方面的关系
1、对银行而言,个人与银行是借贷关系发生的主体,开发商只是业务推荐的中介作用和业务流程中的担保作用,借贷关系发生后,个人与开发商的纠纷不影响借贷关系;
2、对房地产商而言,个人与房地产商是合同主体关系,银行只是帮助个人购房的第三方,个人与银行发生借贷纠纷不影响购房合同的覆行;
3、对个人而言,产生了两笔合同,《购房合同》与《贷款合同》,个人分别与银行、与房地产商都是合同关系。
『贰』 11家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超出监管要求,这对市场有什么影响
我认为11家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超出增长要求肯定会对市场造成不利影响,因为个人住房贷款一旦增多,更多的资金将会流向房地产,那么房价还会持续上升,因为买房的人会更多,所以需求量一旦加大,房价势必还会保持上涨阶段,不过从目前国内的高压态势来看,国家已经对房地产进行了严格监管,而且对二手房进行了限贷,所以下半年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申请将会变得更。整体而言,对于市场的波动影响只是短暂的,从长期来看有助于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我认为在接下来的下半年中,国家对房地产的监管还会更加严格。因为高房价已经给年轻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且还带来了很多负面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迟早得到解决,那么将会影响以后几十年的发展。一旦国家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那么国家肯定要进行整治所以在上半年出台了很多房地产调控的政策和方案,目的就是通过这些宏观调控政策来稳住房地产,减少房地产带来的负面问题,只有通过这种手段才能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叁』 房地产以公司个人名义假按揭购房骗取银行贷款后,对个人除购房及贷款申请、信用度有影响外其他还有哪些
如果能够证明是公司在以个人名义骗取贷款,对个人没有影响。
但是,如果证明不了,不但对个人信用有重大影响,银行追讨欠款中会以该个人为主体进行诉讼,会冻结个人其他财产,判决后也会以该个人为对象申请强制执行,房屋拍卖不足部分会继续向个人追讨。
『肆』 居民无需过度担心购房贷款受限
2020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并自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是指在我国境内设立的中资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其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及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应满足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确定的管理要求,不得高于其确定的相应上限。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倪鹏飞表示,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总体平稳,市场主体预期趋于稳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房地产市场稳定的基础仍有待夯实。同时,尽管我国房地产金融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资金过度流向房地产明显改观,但银行业房地产贷款敞口仍然较大,其资产质量易受房地产价格波动冲击,是需要密切关注的潜在风险点,商业银行对房地产信贷的偏好也仍较强,需要通过制度设计予以约束。
具体来看,《通知》明确对7家中资大型银行、17家中资中型银行、中资小型银行和非县域农合机构、县域农合机构、村镇银行共5档机构分类分档设置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从国际上看,房地产贷款占比过高或在一定时期占比上升过快,既不利于房地产市场自身发展,也会给金融体系造成风险。目前,我国房地产长效机制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房地产贷款余额(含个人住房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在29%左右,但部分银行机构占比过高,远超出平均水平。为了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特别是加大对制造业、科技创新、绿色金融、小微企业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建立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不仅及时也非常必要,有利于优化信贷结构,有利于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金融体系安全平稳运行。
备受关注的是,通知在设置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上限的同时,还单独设置了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上限。为何要设置这一上限?这对个人住房贷款将有何影响?
设置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上限与近年来个人住房贷款增长较快相关。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近年来上升较快,主要集中在个人住房贷款。这提高了我国居民部门脆弱性,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更高质量消费潜力的充分释放。
业内专家认为,专门设置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上限要求,是为了约束银行房地产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而非额度或绝对值,对个人住房贷款需求影响不大。大部分商业银行尚未触及上限,居民无需过度担心买房申请贷款受到影响,存量住房贷款也不会因为该政策而被银行提前收回。
“作为一项长效机制,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机制旨在防止房地产贷款在银行体系全部贷款中的比重偏离合理水平,防范风险敞口过于集中,并不是禁止相关业务开展。”业内专家表示,制度设计也已充分评估银行调整压力,除采取分省分类施策、差别化过渡期等多种机制安排外,还将指导超出上限的银行按年度合理分布业务调整数量,有序做好调整工作,避免出现“断贷、抽贷”。总体来看,不会对房地产市场产生短期冲击,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记者 陈果静
『伍』 专家认为:居民无需过度担心购房贷款受限
2020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并自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是指在我国境内设立的中资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其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及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应满足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确定的管理要求,不得高于其确定的相应上限。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倪鹏飞表示,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总体平稳,市场主体预期趋于稳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房地产市场稳定的基础仍有待夯实。同时,尽管我国房地产金融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资金过度流向房地产明显改观,但银行业房地产贷款敞口仍然较大,其资产质量易受房地产价格波动冲击,是需要密切关注的潜在风险点,商业银行对房地产信贷的偏好也仍较强,需要通过制度设计予以约束。
具体来看,《通知》明确对7家中资大型银行、17家中资中型银行、中资小型银行和非县域农合机构、县域农合机构、村镇银行共5档机构分类分档设置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从国际上看,房地产贷款占比过高或在一定时期占比上升过快,既不利于房地产市场自身发展,也会给金融体系造成风险。目前,我国房地产长效机制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房地产贷款余额(含个人住房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在29%左右,但部分银行机构占比过高,远超出平均水平。为了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特别是加大对制造业、科技创新、绿色金融、小微企业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建立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不仅及时也非常必要,有利于优化信贷结构,有利于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金融体系安全平稳运行。
备受关注的是,通知在设置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上限的同时,还单独设置了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上限。为何要设置这一上限?这对个人住房贷款将有何影响?
设置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上限与近年来个人住房贷款增长较快相关。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近年来上升较快,主要集中在个人住房贷款。这提高了我国居民部门脆弱性,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更高质量消费潜力的充分释放。
业内专家认为,专门设置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上限要求,是为了约束银行房地产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而非额度或绝对值,对个人住房贷款需求影响不大。大部分商业银行尚未触及上限,居民无需过度担心买房申请贷款受到影响,存量住房贷款也不会因为该政策而被银行提前收回。
“作为一项长效机制,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机制旨在防止房地产贷款在银行体系全部贷款中的比重偏离合理水平,防范风险敞口过于集中,并不是禁止相关业务开展。”业内专家表示,制度设计也已充分评估银行调整压力,除采取分省分类施策、差别化过渡期等多种机制安排外,还将指导超出上限的银行按年度合理分布业务调整数量,有序做好调整工作,避免出现“断贷、抽贷”。总体来看,不会对房地产市场产生短期冲击,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陆』 为何推出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
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12月31日对外宣布,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综合考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机构类型等因素,分档设置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两个上限,对超过上限的机构设置过渡期,并建立区域差别化调节机制。为何要出台这一举措?
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建立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有利于市场主体形成稳定的政策预期,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长效机制实施取得明显成效,房地产贷款增速稳步回落。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我国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8%,增速连续26个月回落。
尽管如此,在两部门看来,仍需要进一步增强银行业金融机构抵御房地产市场波动的能力,防范金融体系对房地产贷款过度集中带来的潜在系统性金融风险,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健性。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此举符合“房住不炒”的政策定位,避免信贷资金过度流入房地产市场,进一步支持制造业、科技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小微、“三农”等薄弱环节融资。
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如何约束银行?
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上限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上限分为五档:中资大型银行分别是40%和32.5%,中资中型银行分别是27.5%和20%,中资小型银行和非县域农合机构分别是22.5%和17.5%,县域农合机构分别是17.5%和12.5%,村镇银行分别是12.5%和7.5%。
一直以来,个人住房贷款颇受银行青睐,且占比稳定。2020年三季度末,我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3.59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增速与上季末持平。从上市银行披露的半年报来看,2020年上半年,个人住房贷款仍是上市银行个人贷款的主要投放方向。
两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大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符合管理要求。
对于超出管理要求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两部门要求其合理选择业务调整方式、按年度合理分布业务调整规模,确保调整节奏相对平稳、调整工作稳妥有序推进。个别调降压力较大的银行,通过延长过渡期等方式差异化处理,确保政策平稳实施。
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明确上限后,会对购房者贷款带来怎样的影响?
“应该不是所有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都会受影响,有些银行距离上限还有一定空间。”一位国有大行人士告诉记者。
曾刚认为,2021年银行信贷结构将进一步优化,不同类型银行将根据自身距上限空间,调整个人住房贷款的额度,购房者可根据具体银行情况进行选择。
不过,为支持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两部门明确表示,住房租赁有关贷款暂不纳入房地产贷款占比计算。
记者了解到,目前人民银行正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住房租赁金融业务有关意见,并建立相应统计制度,届时对于符合定义的住房租赁有关贷款,将不纳入集中度管理统计范围。
两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密切监测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业务开展情况,对异常增长的,将督促采取措施及时予以校正。
『柒』 银行停止对房子的贷款,这将对房价有什么影响
现在的购房者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刚需,一种是第二套房,也称之为改善房。刚需房也是无房户,这个在政策上是没有什么限制的,包括购房贷款,并没有一刀切给堵死,这也和房子是用来住的政策相吻合。
那这个政策主要限制的是第二套房的购房贷款,如果没有这个贷款的话,那就需要全额付款,这一下子拿出一大把钱来,将会大大减少购房的人数,房地产业的去化将是一个巨大的问题,房子的供需关系将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从经济学上来看的话,供给不变,星球减少的话,价格是必然下降的。
所以,只要银行停止对房子的贷款,房价的下降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捌』 即将实施贷款集中度管理,开发商该如何面对
据央行网站消息,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近日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通知》明确了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机构覆盖范围、管理要求及调整机制。综合考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机构类型等因素,分档设置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两个上限,对超过上限的机构设置过渡期,并建立区域差别化调节机制。
那么,如何才能确保这项制度的顺利实施呢?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确保银行的数据真实可靠。出台新规的目的不是当摆设,而是除风险。因此,对银行提供的数据,必须做到真实可靠,不能有任何水分。否则,就会留下隐患、出现问题。对此,管理层要组织检查和抽查,一旦发现问题,严厉追责;二是要杜绝其他方面的漏洞,特别是互联网金融机构、小贷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行为,需要规范,防止这些机构向开发商、居民等提供非法贷款、非法资金支持,导致管控失灵,风险难以有效化解。如果做好了,房地产贷款的集中度管理效率就能大大提升,从而推动房地产市场的平稳、有序、健康发展。
『玖』 房地产银行贷款“红线”,对市场影响几何
2020年12月31日,央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通知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为各大银行发放房地产贷款规模及占比设置“两道红线”,分别设置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两个上限,对于不符合要求的银行,监管机构给设置了过渡期,并建立区域差别化调节机制。
那么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会对房地产市场造成什么影响呢?
01、政策出台背景
房地产贷款占比连年升高至28.8%
长期以来,房地产行业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与金融业深度“捆绑”。近年来监管部门三令五申对房地产贷款进行控制,虽然增速有所回落,但总量仍然不小,占比依然较高。2011年以来,房地产贷款余额占人民币贷款余额连年升高,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升高至28.8%。而我国房地产相关贷款占银行业贷款的39%,此外还有大量债券、股本、信托等资金进入房地产行业。可以说,房地产行业仍是现阶段我国金融风险方面最大的“灰犀牛”。
仅5家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超过上限,按照目前比例,房贷不会受到影响。第一档银行,建设银行和邮储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占比略微超过了32.5%的红线,业务调整过渡期均为2年。第二档中有2家银行“超标”,分别是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第三档中仅成都银行一家触碰到上限。
供给端收紧,中长期来看,房企资金压力加大
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对银行房地产余额占比提出上限要求,将从供给侧抑制银行的放贷冲动,有助于降低银行房地产风险敞口、提高金融体系韧性和稳健性。从中长期来看,本次新规在房地产行业资金供给端进行了收紧,房地产在融资上会感受到更大的压力,房企融资渠道、融资能力或是未来其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但从目前设定的管理比例要求来看,基本符合2020年的情况,因此对未来市场相关贷款投放额度的影响相对有限。
总体来看,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只是防御性制度安排,新规对不同类别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分档管理,并且给目前不达标的机构充分的整改空间和时间,有助于保持市场平稳有序发展,总体上对市场影响有限。长期来看,房企供给端资金收紧,有助于引导房地产企业从高周转、高杠杆模式转向长期经营模式。
研究员:蔡艳平
『拾』 房贷新规元旦落地 我的贷款申请还能批吗
2020年的最后一天,央行、银保监会一起发布了《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下称《通知》),为各类银行机构的房地产贷款占比划定了“红线”。其中,大型银行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40%,个人房贷上限32.5%。《通知》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
那么,房贷新规落地对业界和消费者的影响究竟会如何呢?
专家:商业银行对房地产信贷偏好仍较强 需予以约束
央行、银保监会为何会选择在此时点放“大招”?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倪鹏飞表示,尽管我国房地产金融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资金过度流向房地产明显改观,但银行业房地产贷款敞口仍然较大,其资产质量易受房地产价格波动冲击,是需要密切关注的潜在风险点,商业银行对房地产信贷的偏好也仍较强,需要通过制度设计予以约束。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也表示,从国际上看,房地产贷款占比过高,或在一定时期占比上升过快,既不利于房地产市场自身发展,也会给金融体系造成风险。目前,我国房地产长效机制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房地产贷款余额(含个人住房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在29%左右,但部分银行机构占比过高、远超出平均水平。
此番《通知》分别设定了关于“房地产贷款占比”及“个人住房贷款占比”的两个上限。
所谓“房地产贷款占比”,指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含境外分行)房地产贷款余额占该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
根据华泰金融梳理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大部分银行并未触及上限。特别是第一档次大银行,离房地产贷款40%的上限还比较远,交通银行更是只有26%。如果只看个人按揭部分,那也只有建行和邮储稍微超过。
业内专家认为,大家不需要过分担忧。专门设置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上限要求,是为了约束银行房地产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而非额度或绝对值,对个人住房贷款需求影响不大。大部分商业银行尚未触及上限,居民无需过度担心买房申请贷款受到影响,存量住房贷款也不会因为该政策而被银行提前收回。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也表示,对于个人购房者来说,基本上问题不大,只需要按照政策的流程办理贷款即可。另外也需要注意的是贷款的集中度。其实核查合规的贷款中,一些属于消费贷款方面的贷款也需要管控,防范部分银行违规通过消费贷来变相发放房贷。
扬州一家股份制银行相关人员则表示,《通知》的实施,对中小银行来说,房地产贷款、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资格等方面的管理将更加严格,对购房者来说,通过在“小银行”申请房贷,来打政策“擦边球”的情形,也将更难实现。(文/游苏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