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夫妻一方隐瞒对方进行信用贷款可以举报吗举报后会影响其征信记录吗
信用贷款不需要夫妻双方出面,贷款只要正常还款,就不会在征信上造成什么问题。
② 夫妻一方隐瞒另一方的借款债务是否需要双方共同承担还款
对于夫妻一方隐瞒另一方的借款债务,如果债权人能够证明该笔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了;
或者用于一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经营收入用于家庭生活或配偶分享了,则该笔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需要夫妻双方共同承担还款责任。
如果无法证明的,则该笔债务属于一方的个人债务,不需要夫妻双方共同承担。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四条,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
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但是,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③ 夫妻一方隐瞒私自贷款
法律分析: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私自贷款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但是,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四条 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但是,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④ 夫妻一方瞒着对方贷款怎么办
这是最气人的,不能还,双方连带责任
⑤ 夫妻一方瞒着另一方信用贷款怎么办
没办法的,信用贷嘛
⑥ 如果夫妻一方瞒着对方去贷款买车了另一方该如何处理
已经形成了事实,只能认可。但不要认可贷款债务。
⑦ 婚姻存续期间,一方瞒着另一方贷款,如违约会有什么后果
不会的;
法律有规定:婚姻存续期间,一方借款不是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另一方对此并不知情的,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⑧ 夫妻一方想瞒着对方单独买房贷款 有什么方
理购房和贷款都是以家庭为单位, 购房和贷款都需要出示你和配偶两人身份证,户口本,结婚证和收入情况证明,你一方,办不成。
⑨ 夫妻一方瞒着对方贷款怎么办
婚后债务,基本是属于夫妻共同承担的。即使离婚,债务也会一起平摊,除非你能举证出夫妻债务,没有用于你们的共同生活,并请法院裁决划清债务关系,这种情况通常也需要你的丈夫,配合的情况下,才可以和他画清界线,与你没关系。
⑩ 夫妻一方隐瞒对方的情况下借款,债务如何承担
《婚姻法》 第十七条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一)工资、奖金; (二)生产、经营的收益; (三)知识产权的收益; (四)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本法第十八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 (五)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 第十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的财产: (一)一方的婚前财产; (二)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 (三)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 (四)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 (五)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第十九条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的规定。 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约束力。 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 2、《婚姻法解释(二)》 第二十四条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但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或者能够证明属于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情形的除外。 3、最高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第二百七十一条 如依有关实体法的规定有权利义务承受人的,可以裁定权利义务承受人或受益人为被执行人。
一、您可以先通过与对方协商解决纠纷
1、如果能协议离婚,最好协议离婚,这样比较快;
2、双方可以对于孩子抚养,财产分割,债务承担在离婚协议中进行约定;
3、双方准备好双方身份证明,结婚证,离婚协议去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即可;
4、对于其个人债务,你可以拒绝承担;
二、若调解不成功,建议您找律师打官司
1、如果无法协议离婚,你可以带着双方的身份证复印件,结婚证、户口薄、离婚起诉状以及其他材料到对方所在地法院起诉离婚;
2、收集夫妻共同财产明细,同时收集对方的债务未用于家庭生活的证据;
3、即使诉讼离婚,在庭前、庭中还是可以调解的,尽量友好协商解决;
4、无法调解的,积极举证,等待法院公正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