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夫妻离婚后可以以夫妻名义贷款吗
离婚以后就不能以夫妻名义贷款了,如果贷款就是涉嫌骗贷,需要负法律责任的。
㈡ 夫妻离婚贷款债务怎么处理
法律分析:如果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内,双方以共同的名义签下贷款的,这时候在离婚时,双方就需要就贷款债务的问题达成一致的协议。没有办法达成一致的贷款债务分担协议的,就只能通过诉讼的方式,由法院判决债务的具体承担责任。一般来说,首先需要确定贷款债务,是不是夫妻共同债务。夫妻共同债务是指,以夫妻共同名义欠下的债务,或者是一方以个人名义签下,但是用于夫妻共同生产生活需要的债务。如果是夫妻共同债务,在离婚的时候就要由双方共同偿还。如果不是夫妻共同债务,只是一方的个人债务,对方就只能要求相应的债务人偿还债务。其次,夫妻共同债务的承担,也可以达成一定的比例。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四条 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但是,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㈢ 夫妻贷款离婚后谁负责
夫妻贷款,离婚后双方对此都要负责,因为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离婚是指夫妻双方通过协议或诉讼的方式解除婚姻关系,终止夫妻间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行为。如果是在婚前一方个人贷款的,是属于夫妻个人债务的,应当由债务人自己偿还。如果是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所产生的债务,双方当事人没有特别约定的,一般都是夫妻共同债务,需要共同偿还。
下列债务应为夫妻共同债务:
1、以夫妻双方名义共同借款,不管该借款用于一方个人使用,还是用于双方共同使用,均应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2、以夫妻一方个人名义借款,但所借款项确系用于共同生活或共同经营,只要对方承认或债权人能够证明即应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3、夫妻关系恶化虽然分居,但一方确因履行抚养子女、赡养老人义务所负的债务,应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4、因从事合法经营活动,造成亏损所负债务,不管是夫妻一方经营,还是夫妻双方共同经营,该债务均应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5、因从事非法经营或禁止性经营活动,造成亏损所负的债务,如果该活动由夫妻双方共同参与经营,或虽由夫妻一方进行,但另一方明知而不表示反对的,则此类债务亦应作为夫妻共同债务认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六十四条 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但是,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第一千零八十九条 离婚时,夫妻共同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或者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㈣ 离婚时,夫妻一方有贷款,需要两人共同承担吗
回答:首先,我们需要先确定该贷款是属于夫妻共同债务,还是个人债务,如果是一方的个人债务,应由其个人财产进行偿还。但是,如果该债务被认定为是夫妻双方的共同债务,则夫妻双方用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或者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依法判决。
而夫妻一方个人债务和夫妻共同债务的主要区别是:此债务是否是为了满足夫妻共同生活需要而所负的债务,如果债主明知此债务不是为了满足夫妻共同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则为个人债务;如果此债务是为了满足夫妻共同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则为夫妻共同债务。总之,判定债务性质看用途就行了。
对于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标准,我国民法典也作出了明确规定,主要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基于夫妻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为夫妻共同债务。其表现形式可以是事前的共同签字,也可以是事后一方的追认。对于共债共签,即能在家庭重大财产利益的处分上保护夫妻另一方的利益,尊重其知情权和同意权,也能够最大限度减少事后纠纷的发生概率。至于,事后追认的方式,可以采取书面形式,也可以通过电话录音、短信、微信、邮件等方式进行判断。
第二,为日常家庭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为夫妻共同债务。此类债务主要是日常家事代理范畴所负的债务,为夫妻共同生活过程中产生,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一般包括正常的吃穿用度、子女抚养教育经费、老人赡养费、家庭成员的医疗费等,对于夫妻共同债务,夫妻双方应当共同承担连带责任。
第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且债权人不能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除因行使日常家事代理权形成日常家事债务外,还会与第三人形成其他债权债务关系,如大额借贷、赠与、不动产买卖等。为保护债务人的配偶一方合法权益,法律明确规定此种情况下所负债务原则上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但债权人能举证证明该债务用于了夫妻共同生活等情形的除外。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六十四条 【夫妻共同债务】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但是,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第一千零八十九条 【离婚时夫妻共同债务的清偿】离婚时,夫妻共同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或者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㈤ 夫妻离婚后一方在银行办理贷款另一方还是以夫妻的名义签字,是否有法律责任
是的,夫妻离婚后一方在银行办理贷款而另一方还是以夫妻的名义签字,是要负法律责任的,因为两人是以夫妻的名义签字的,那么这笔债就是两人共同的债务,如果不能按时归还那两人都是有法律责任的,所以,你是有法律责任的。
㈥ 夫妻一起贷款后离婚了,一方还可以贷款吗
夫妻一起贷款后离婚了,一方还可以进行贷款。向银行贷款的条件是必须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稳定的职业收入、信用良好等,如果符合以上条件那么离婚后是可以进行贷款的。就婚前关系存续期间该笔贷款是否为共同债务,夫妻一起贷款该贷款用于夫妻共同生活,或者夫妻共同签字、夫妻一方贷款后另一方予以追认那么该贷款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夫妻离婚后,就共同债务的偿还问题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没有约定的按照夫妻共同债务来偿还。债权人可以向夫妻双方或者一方追偿,一方承担后有权要求另一方偿还应承担的份额。
根据您的具体情况,离婚前夫妻一起贷款,离婚后您还可以进行贷款,向银行贷款的要件是贷款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稳定的职业收入、信用良好,有的银行可能会要求进行抵押或者质押等,因此能否再次贷款与是否离婚、离婚前有无贷款无关。
离婚后约定好前次贷款偿还方式,由一方承担还是双方承担,承担比例等,离婚后仍可以向银行贷款。如果离婚前贷款的偿还情况没有约定清晰或者没有约定,导致您陷入到债权债务纠纷当中,那么很有可能导致您的信用受损,从而无法再次贷款。
《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四条: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但是,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九条:离婚时,夫妻共同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或者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民法典》第六百六十八条:借款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但是自然人之间借款另有约定的除外。借款合同的内容一般包括借款种类、币种、用途、数额、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等条款。
㈦ 夫妻名义贷款离婚了怎么办
法律分析: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的,或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对夫或者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中享有的权益等,应当依法予以保护。我国法律对此作了明确的规定。
1、夫妻离婚,夫妻共同财产和债务都应该一起纳入分配。
2、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夫妻二人关系存续期间的话,若是夫妻之间一人以个人名义负债买房,那房屋的按揭贷款的负债应该由夫妻双方共同来承担。
3、夫妻双方经过协商可由其中一方进行偿还,可以到银行办理转贷手续。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八十七条 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对夫或者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中享有的权益等,应当依法予以保护。
第一千零八十八条 夫妻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年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负担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另一方应当给予补偿。具体办法由双方协议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第一千零八十九条 离婚时,夫妻共同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或者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㈧ 婚后夫妻共同贷款离婚该怎么处理方法
按照婚姻法的规定,婚后的存款属于共同财产,而相应的借款或者贷款属于共同的债务,俩人离婚后,婚前的借款或者贷款还要两人共同偿还,如果你前夫不履行还款义务,你可以把他起诉到人民法院,来强制执行,这样才能保证你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