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贷款期限 > 一年期贷款利率和gdp增长率

一年期贷款利率和gdp增长率

发布时间:2022-09-14 09:27:02

❶ 人民币极速贬值,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在当今的货币制度背景下,一种货币的升值、贬值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外交因素,包括国内因素、国际因素,很多时候,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就人民币贬值来说,央行有意引导、国内经济走弱、美国加息、货币超发等皆是重要原因。

货币超发

由于外汇储备的大幅度减少,基础货币投放也变得难以控制。中国M2货币供应增长已持续多年在15%以上。据统计,2016年1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达到人民币141.63万亿元,而到了2021年12月末,则达到了238.29万亿元,短短5年增幅几乎翻了一倍。在此基础上,比较近年来中国M、M1、M2的增速和GDP的增速,可以得出结论,与实体经济的需求相比,货币供应量都相对偏高,形成了“流动性过剩”。

最后补充一点,人民币贬值很有可能加剧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贸易摩擦的增加不仅会影响中国的进出口,还会影响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政治外交关系。中国产品之所以容易受到反倾销调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国的出口结构中,大部分是低附加值的产品,这些产品不存在核心竞争力,同质竞争者多,因此多采用价格战等方式以获取市场份额。中国应坚定决心亟需经济转型的步伐,让中国从目前的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转移到中高端,出口的产品转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提高中国企业的话语权。

❷ 请问为什么央行提高再贴现率可以提高市场利率

再贴现是商业银行将未到期票据卖给中央银行以取得资金融通的手段,央行再贴现率的高低是调节货币供应量的重要货币政策手段。

央行提高再贴现率,使商业银行再贴现取得的资金融通减少,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减少,一方面商业银行通过调高市场利率,保证同样的经营利润,另一方面,可贷资金的减少,即资金供应的减少,资金使用的价格上升。

(2)一年期贷款利率和gdp增长率扩展阅读:

市场利率对债券价格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市场利率提高,债券价格下跌;市场利率降低,债券价格有上涨趋势。而利率的走势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宏观经济形势因素

经济周期。从经济周期看,经济开始衰退后,产品滞销,利润减少,投资减少,流通货币量增加,从而导致利率下跌。当经济衰退达到经济危机时,大量企业倒闭,市场萧条,资金宽余,利率跌至最低点。

经济到最低谷后会缓慢复苏,此时商品开始有一定的销售量,市场投资有利可图,利率缓缓回升。当经济由复苏达到繁荣阶段时,商品生产能力与产量大增,商品销售状况良好,企业开始大量盈利,投资大大增加,货币成为稀缺要素,利率上涨至最高点。

最新宏观经济形势对市场利率的影响

宏观经济形势和银行信贷松紧状况是影响民间融资活跃度的主要因素。尤其在今年宏观形势下滑的大背景下,央行的货币政策使得金融机构资金相对充裕,企业从银行贷款难度相对降低,必然对民间借贷渠道的资金需求有所减弱。

数据显示,10天期平均利率为21.73%,1月期为17.07%,3月期为19.08%,6个月的利率为16.45%,1年期的利率为16.81%,而一年以上的综合利率为24.36%,相比此前发布的民间金融街数据,小额贷款市场平均利率的一年期和三月期的利率均有较大幅度的下滑。

GDP的增长率。根据对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统计,1981年至2000年,GDP增长率与利率呈强正相关关系。1987年以前,中国GDP增长率与利率基本没有关联。但1988年以后,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逐步提高,GDP增长率与利率之间的关联度和相互作用的程度越来越高,变化方向逐渐趋于一致。

物价水平。物价水平反映实体经济的价格,利率反映资金的价格。如果工业产品的出厂价格降幅较大,表明需求严重不足,这种状况对国民经济投资形成了较强的约束,利率将呈现下降趋势;但如果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回升幅度较大,说明消费需求启动,对其他价格指数的下滑会形成一定的抑制,利率将呈现上涨趋势。

❸ 人均GDP增长与利率之间有什么关系

1.按照一般的市场法则,一个国家快速的经济增长,说明该国经济繁荣、投资收益率高、金融市场固定收益曲线就会高,利率自然也会高。如有研究表明,无论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还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利率的高低往往是与一个国家GDP增长速度正相关。GDP增长快,利率也就高;GDP增长慢,利率也就低。一般来说,利率高低与一个国家的GDP增长率上下两个百分点。但是,在中国,GDP可以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经济可以繁荣,但利率则随着GDP高速增长而持续下降。甚至于GDP可以超高速增长,但利率则降在最低的水平上。国内利率水平完全与GDP增长背离。
2.通货膨胀是否会吃掉银行存款的利息,让财产缩水?应不应该将资金转进房市投资?其实,通货膨胀即将发生,应及早买房投资兼保值的说法似是而非,因为房价涨不涨应回归市场供需面来看。房价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基本上并不如经济发展和国民所得对房价的影响。不过,预期心理却使得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更为复杂;政府管制未必有利於控制物价水准,反而可能发生严重的后果。

通膨与房价的因果关系

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甚多,主要分为「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以及「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两方面,对经济活动影响的结果也十分复杂。近年来国际原油涨价造成原物料价格的上扬,即属於前者;中国区域市场的掘起,经济高度成长之下,对於各种消费品需求的增加,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则属於后者。

经济成长使房地产的需求增加,关於房地产的商品与劳务价格上涨,房价自然水涨船高,则是属於需求拉动,同时也会带动钢铁建材等原物料的上涨,使房屋的生产成本增加,并引发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其中的因果关系,是先有需求的增加,使得供给相对不足,带动生产的增加,引发对生产原料的需求,原料价格上涨等的过程。因此,仅从调涨钢铁水泥等营建原材料,希望推升房价的想法,是有些舍本逐末了。追根究底,一般的通货膨胀,主因多是在於经济成长所带来的需求拉动的结果,纯粹的成本推动,则可能出现在某些有全面性影响的主要生产要素,如劳工工资全面性上扬,或大宗物资的主要产地受到天灾、人祸导致短期间不易恢复的产量减少等。

预期心理倒因为果

通货膨胀主要意义,应指末端消费产品全面性的物价上涨,且部分原物料的上涨,未必会造成消费产品物价的全面上扬,而通常认为通货膨胀会导致房价上扬,多数是因为受到媒体或传闻等消息面的影响,此种预期未来将有通货膨胀的心理因素,因而真的导致房价上涨,最后又引发真的通货膨胀,产生倒果为因的结果,亦即,房价上涨本来是因,却在预期心理下将本来为果的通货膨胀当成是房价上涨的因。反之,预期房价下跌的心理因素影响,同样也可能出现通货紧缩,真的造成了房价的下跌。如前几年市场普遍认为房屋市场有超额供给,房价将会大幅下跌导致买方退场,果然使得房价跌幅更深。因此在预期心理的催化之下,已经使得房价上涨与通货膨胀(或紧缩)之间的因果关系产生了变化,进入了更为复杂的因果循环,也许是恶性循环的结果,故恶性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凶,大部份的责任可能是人为因素较多,其中透过媒体及广告炒作高房价,因而引发通货膨胀恐慌的心理作用下,更有可能真的会发生。然而,房价应属於广义的物价之一,故房价上涨仍然是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并非通货膨胀的结果。

物价稳定避免恶性通膨

只要物价稳定,就无所谓发生影响民生经济甚巨的恶性通膨发生。但稳定的物价水准,并非表示物价应维持固定不变,而应是在合理的范围内,随著经济发展而小幅波动。所以,如果只是少数几种原物料或产品价格的上扬,尚称不上是通货膨胀,真要发生影响经济民生的恶性通膨,必需是全面的物价大幅的上涨,局部上涨或涨幅小於经济成长所得增加的速度,都称不上是通货膨胀。正常的情况是随著经济成长,无可避免的伴随著通货膨胀的现象,但只要未达失控的情况,则应以平常心看待。

在经济管制的年代,任何大小事情都必须由政府管理,其中稳定物价则是政府管制工作中十分重要的政策,故有所谓平抑物价的措施,包括订定各种民生物资价格的上限、保证收购价格以及进出口商品的管制等等,都与维持物价稳定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然而,不论如何管制仍然经常发生物价大幅波动的情形,经济学上视之为管制失灵的结果。在经济自由化的今天,虽然仍有市场失灵的情形发生,但回归市场机制后,事实上物价飙涨的机会反而降低了,物价也趋於平稳,没有暴起暴落的问题,能够抵消恶性通货膨胀的发生。

政府管制与房价

虽然政府管制未必都会产生不好的结果,但管制的不良影响,其结果通常都是很严重的。以台湾政府对房市管制的例子来看,民国八十八年全面实施容积率管制,最后期限前的分期分区实施容积管制的阶段来看,其影响是自民国八十年代初期即出现各地抢建的结果,造成超额供给的情形,其结果反而不利房价的推升,终导致近十多年来全面房价大跌的结果,这是管制所可能发生市场严重扭曲的情况。

最近的四、五年间,政府曾经以拯救房市的目的,藉由低利优惠房贷政策,采用间接干预市场的措施,确实较之直接干预市场来得高明。当然,也是因为房价已经跌到相当吸引人的水稳,其结果吸引了不少金字塔底部的购屋人进场,所以实施后的效果堪称卓著,实质需求增加,房价也跟著水涨船高。唯以长期低利之下所吸引进来的购屋买气,在经济景气复苏后,利率水准可能逐渐调升,则这些所得金字塔底部的购屋人,未来仍将面对较高利率的还款压力,或许又将是政府干预房市政策下的新一批受害者,此隐忧一也;短期间房市需求受到激励,促使建商增加推出新的建案,於是「旧余屋」尚未完全去化之前,市场又出现「新余屋」的累积,市场供需失衡的问题是否将重演,此隐忧二也。

结论

如果是因为经济成长而出现的通货膨胀,在一定合理的范围内,反而有助於产业增加生产投资,所以温和的通货膨胀并非坏事。只有全面物价上涨,民众所得增加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才有可能发生恶性通膨的负面现象。

由於民众心理容易受到消息面左右,所以受到通货膨胀威胁言论的影响时,亦将产生预期涨价心理,不小心便作出错误的决策。所以建议,虽然在听到有通膨危机之时,至少应先确认通货膨胀的真正意义,以及可能引发恶性通膨的原因存在与否,方能避免不必要的心理恐慌。

如果经济成长快速,民众所得也随之增加,理应会较勇於增加消费,物价受到需求增加的影响而上涨;所得增加也在一定限度内影响到房市的需求,房价上涨也是必然。现阶段台湾地区的房价,在供过於求的整体环境之下,应不致於飙涨过头,而使民众难以负担的地步。所以对於房市而言,仅简单地说通膨将导致房价上涨「一言以蔽之」,则未免不负责任。正常的或称良性的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物价上涨有商品价格提高的意义,可以刺激厂商增加生产投资,有助经济发展,只要政府尽量避免干预市场经济的自由度,则相信发生全面恶性通货膨胀的机会应该不大,民众不应该受到预期心理影响而产生恐慌。

通货膨胀与房价上涨之间的关系,有如「鸡与蛋先生」的问题一般,很难辩得清楚。所以,从事房价涨跌的研究者,可能会把通货膨胀当作是一项变数,而不是唯一的影响因子。於理论上来说,通货膨胀必需包括房价的涨跌在内,因为房价是广义的物价之一,因此以房价本身来研究房价,在逻辑上似乎有些问题。因此通常如果从总体经济的角度来研究房价时,应以不含房价成份的物价上涨率(通常为消费者物价指数),作为影响房价的因子似乎较为妥当。

❹ 为什么我国未来要保持低利率水平

转载,如果有用请采纳

一、低利率接棒劳动力低成本,可再塑一个经济高速增长几十年的长周期

我国实行的是赶超战略,不能走过去计划经济的老路,也不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而是要有我们

自己的特色,有我们自己的经济学。我们认为,依靠“高积累-高投资”发展经济,是我国过去几十年经济高

速增长的一个秘密,也是日韩新等东亚国家成功转型的一个秘诀。

例如,美国70%的GDP用于消费,而我国消费仅占GDP50%,近一半的GDP是靠投资拉动的。我国消费如此之低

,投资如此之高,为什么收益没有急剧递减?原因之一是我国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几乎没有枯竭的转

移,可使劳动力薪酬长期维持在低位,投资成本低而收益高。而我国人民恰恰又是一个勤俭的民族,爱储蓄

爱积累,为资本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弹药”。在工业化和城镇化推动下,我国经济实现了长期高速增长。

而当前,我国劳动力剩余已经耗尽,工资正在上涨,劳动力成本正在提高而且不可逆,刘易斯拐点即将到来

。我国“高积累-高投资”发展模式,似乎已走到尽头,经济或进入到中速增长时代。自2012年2季度起,我

国已连续六个季度实际GDP增长率下滑到七上八下区间,这是历史上没有的现象。经济下行固然有去库存、去

杠杆等短期周期性因素,但我们认为更多的是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红利消失等长期结构性因素。如果不能

继续保持“高投资”态势,只能通过扩大消费来实现经济的“再平衡”,那么,我国只能“未富先衰”,被

迫提前走西方发达国家“高消费-低增长”之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也就无可奈何了。

难道就没有别的出路吗?我们通过研究发现:有。劳动力不再低廉,可信贷资金可以低廉。我们可以通过下

调利率,降低资金成本,以对冲劳动力升值的成本压力,继续维持一定的投资收益率。所以,降利率是个好

政策,通过以低廉的资金接棒低成本的劳动力,破除经济增长的结构性藩篱,继续支撑“高积累-高投资”模

式,可再塑一个经济高速增长几十年的长周期。

二、低利率通过刺激有效投资,开启民智,激发全民创新,助推经济结构转型

一般来说,调低利率有利于刺激生产和消费,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这个逻辑思路是这样的:一方面,当利率

下降,借钱所需要的成本就下降。企业就愿意向银行借更多钱,投资进去生产。而另一方面,当利率下降,

存钱可以赚的利息就少了,人们就更愿意把钱拿出来消费。无论是生产增加还是消费增加,供需两端再平衡

,最终会导致经济总量增加。

低利率对于投资的作用还远非如此。费雪的理论说,只有当投资边际回报率大于借贷利率时,人们才会选择

投资。低利率除了降低资金价格,维持一定的投资收益率外,还有更深的内涵。低利率还是改变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等大结构的有效武器。我们常讲要把“钱”赶到实体经济,就需要低利率。因为资金价格便宜了,

低一点的实业投资就有积极性了,过去想干而不敢干的事情就有了愿意干的冲动;过去一些风险高、预期收

益率不高的投资行为,因为优于利率,有条件实施了。相反,“钱能生钱”的游戏不好玩了,利率是资金基

础定价,“资金”投资的回报低,不靠劳动、不靠创造,而只想靠生息发财的,就靠不住了。因利率调低,

股票、债券、理财产品、外汇、不动产等生息资产价格也会向低处看齐,资金会更多选择实体投资而非在虚

拟经济里"空转",达到把钱逼到实体经济中的目的。

我们说,经济发展根本上还是需要依靠投资来推动。投资是经济发展的引擎,而消费不是,消费只是被动地

印证投资效果,维系供求平衡。虽说供给要以需求为导向,有需求决定了投资的有效性,但只有投资发力或

供给发力,才能推动经济发展。所以,所谓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实际上是个伪命题。

当然,推动经济发展的是有效投资。有效投资是有需求的投资,产能过剩是没有需求的投资,当然不能称为

有效投资。我国当前在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造船等领域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这些领域的投资

只有帐面上的意义,不能计入有效投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认为是需求创造了供给。投资是人类最复杂的经

济活动之一,需要企业家精神。有效投资需要建立在大量试错、大量创新基础上。特别是创造性的投资,只

有少数才是成功的。乔布斯在世界上没有几个就是这个道理。创造性投资通过大量试错,找到了市场,找到

了需求,成为了有效投资。但创造性投资一旦成功其威力也是巨大的,特别是在当前过剩时代,创造性有效

投资才是最为难能可贵的!

有效投资的主力军应是市场。我国政府过去投资多数是有效的,因为在交易成本的节约上有优势。在过去短

缺时代,政府投资对于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功不可没。但是,政府投资没有回报硬约束机制,政府也不懂专业

,加上贪污、渎职等权力寻租行为严重,在产能过剩时代,创新成为投资的主攻方向,政府投资应主要集中

于基础设施领域,而应把推动经济发展的投资重任交给市场去完成。因为民间有智慧,全民能试错。

当前,我国正面临产业从低端向高端转化的经济结构转型期,并通过这个结构转型再造经济高速增长,从而

克服中等收入陷阱而进入发达国家行列。这是一个浴火重生般的蜕变过程,需要大量的科技创新和投资创造

来实现。要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依靠农民工进城维系高投资回报老路子已走不动了,依靠扩大内需办法是

痴人说梦,依靠政府投资基础设施有其局限性,只有开启民智,通过投资激发全民创新创造创业,在千军万

马的试错中寻求突破。但这是一条必由之路,舍此别无他法。

而低利率是改善实体经济营商环境、扩大投资的最有效办法之一。低利率通过降低门槛、降低风险、提高收

益,鼓励投资,实际上是对实业投资行为的一种补偿。而低利率这种补偿带有普惠性质,直接补贴给了投资

者,特别是直接补贴给了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和创业人员,就像取消农业税直接补贴给农民一样,一定是

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在下放行政审批、结构性减税等政策外,尝试维持一个相对较低的利率水平,在更大

范围上有利于扩大全民创新投资活动,必然能够最终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与高速增长。

三、世界各国经济起色得益于长期低利率累积效应

当前,为了对付经济紧缩压力,世界各国都把量化宽松和低利率作为提振经济增长的政策利器。相比而言,

量化宽松是短期政策,低利率是长期政策。低利率需要长期坚持才能有累积效应。

美联储低利率政策对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高利润功不可没,对经济增长复苏更是居功至伟。美联储政策声

明,在失业率高于6.5%、通胀低于2.5%以前,就算退出QE政策,依然会维持低利率不变。伯南克一直强调需

要长期维持低利率政策,并对加息定出严格的条件。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两到三年,美国仍将继续维持其接近

于零的利率政策不变。

欧洲央行(ECB)一直坚持采用低利率,专家估计低利率水平不会对欧盟的金融稳定有严重风险。欧洲央行未来

半年到一年时间内维持基准利率在低位或者更低,并在技术上准备好负利率。

日本央行模仿美联储的习惯做法,借助长期低利率,采取超规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际上,从1986年开始

,为应对日元因广场协议而导致的大幅升值,日本央行决定将基准利率从5%下调至3%,1987年2月进一步调

低至2.5%的历史最低水平。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资产价格泡沫的破灭,日本银行业步入了不可逆的低

利率时代,1995年以后,其利率水平从未高于1%,而且大部份时间相当于零利率。

近20年,全球主要市场都基本处于4%以下低利率环境。欧美日经济最近都出现了不同程度起色,我们认为低

利率的作用比量化宽松要大。比如,美国7月ISM制造业指数大幅上升至55.4,位于荣枯线上方,好于预期,

为2011年6月来最高,预计经济下半年还会加速。欧元区7月制造业PMI 50.3,也位于荣枯线上方,创两年新

高;德国7月制造业PMI终值50.7,表明欧元区和德国制造业双双转入扩张。今年上半年,日本宏观经济形势

在所谓“安倍经济学”下也呈现出复苏增强态势。

四、我国利率下调还有很大的政策空间

由于经济发展模式不同,美欧日等传统的资本输出国家的利率水平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率水平存在巨在的落差

,这是导致国际资本流动的根本原因。1998之前,我国的1年期贷款利率水平基本上维持在10%以上的水平,

而之后在逐步下降,但也维持在5%之上。

我国人民币基准利率很少调整。2011年上调三次,2012年6月8日下调一次直到今天。目前一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基准利率3.25%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6.31%。与欧美日普遍采用的接近于零的基准利率相比,我国利率还有很大下调余地。

实际上,货币政策作为经济系统主要的调控手段之一,无非是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两种。前者就是往经

济系统里投放货币,方法有信贷规模控制、央行正逆回购票据、准备金率调整等;后者则是调节利率、汇率

等。

为什么我国经常使用的是信贷和货币投放等数量型政策工具,而很少使用利率政策工具?这可能与我国经济

发展阶段和模式有关,也与我们政策惯性思维有关。

如果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我国经济短缺,资本严重不足,投资存在倒

逼。所以我们要保持较高利率,遏止过度投资、投机行为。货币政策采用大水漫灌式的投放,是为了有效适

应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在过去若干年里,我国往经济系统里投放了太多的流动性,目前M2余额已超过一百

万亿元,已经高达GDP的两倍,比美国等高货币杠杆国家还高出许多。数量型货币政策固然支撑了我国经济的

高速增长,但负面效应也开始显现,包括推高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推高物价、助推收入差距等,所以,继续

往经济系统里大量投放货币政策空间已经很小了。

我们现在已经到了需要转换经济发展方式的下半场。我国经济出现了过剩局面,包括资本过剩、产能过剩,

经济系统需要去杠杆、去库存。这时,我们发现,采用传统的货币投放政策不怎么灵了。例如,今年上半年

我国货币信贷增速相对较高,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也比较快,但与此同时,经济增速却表现为逐步回落现象。

大规模货币投放并没有带来经济高速增长,这是个值得警醒的信号!

除此外,六月银行发生的“钱荒”是另一个值得警醒的信号!一方面流动性已经泛滥成灾了,另一方面银行

还闹钱慌,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严重缺钱。央行六月非正规投放3000亿元,七月收回,主要国有行存

款因此迅速蒸发9000亿元左右。当然,很多人认为银行钱紧是因为存在资金双轨制,银行存贷利息与理财产品利息有剪刀差,导致银行都把钱拿去理财了。解决
问题的办法是利率市场化,让银行利息与理财产品利息在市场调节中趋于一致。这个办法局部是对的,但从整个经济系统考虑,保持一个低利率,把钱逼进实体经
济,是更优先的一种选择。

一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模式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二是货币投放的老政策办法不灵,这不只是临时扰动因素,是真的过时了。我们需要把目光从大水漫灌式的货币投放中挪开,注目低利率这个政策工具。

低利率政策的负面,是要储户承受一定的福利损失的,但影响的是有钱人,这也比更有利于富人的货币投放

政策要优越。就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相比而言,选择降低利率比选择量化宽松要更好。一方面,我国经济

系统的流动性太多;第二方面,过多的流动性只会加剧我国已很严重的贫富差距;还一方面,更多的流动性

只会让已经炒高了的金融资产火上浇油。而选择低利率,更多地是改变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比价结构,投

资回报率相对资金价格更有优势,资金更多地流向生产和消费等实体经济部门。而且,低利率还没有加大货

币供应时不利于去杠杆、扩大收入差距等毛病。

五、大幅度降利率且维持在低位,并作为一项制度安排长期坚持下来

在过去三十余年里,我国经济系统里驱动惊人增长的要素已经到达极限。我们说选择低利率政策来促进经济

结构转型,低利率要狠,不妨也接近零利率,而且需要作为一项长期制度安排坚持下来。要知道转型成功之

艰难,非下如此猛药,不足以解决问题!

在一个管制型金融体制和以“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为宗旨的货币政策体系里,货币政策遵循的逻辑是:先

由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率决定利率,再由利率而决定资金需求,进而由资金需求决定货币供应。所以,我们

首先要测算实体经济投资的回报率水平,从而确定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水平。然后根据这个基准利率,计算

经济系统中需要的货币量,最后确定要往经济系统投放多少货币。利率政策优先于货币投放政策。

为了把钱逼到实体经济,我国近期做了一系列金融政策出台和金融体制改革工作,包括“盘活存量”、“两

个不低于”监管、遏止影子银行、利率市场化,以及央行收紧货币投放等,但这些解决办法效果都不太明显

,以至于有专家感叹金融调控根本不起作用。

例如,利率市场化改革就需要整理思路。经过多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有了很多进展。贷款利率不设上限,也不设下限;只是房贷利率有30%下限,存款利率有10%上限而没有下限。存款利率上限据估计一两年内不会完全放开。央行计划先取消五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

如果利率市场化后,整体存贷利率下降,则有利于把钱逼到实体经济投资;但如果存贷利率上升呢?就目前

情况看,后者可能性更大。利率市场化后,央行是无法硬性规定基准利率的,而是通过公式计算一个基准利

率。而我国处于结构转型国家,实体经济正需要大量投资,超底利率是政策目标。这时,央行需要金融管

制而不是自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而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是最大的资源有效配置,是“大帐”。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慎重!

实际上,金融是否管制取决于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模式,并不是越开放越好。例如,西方国家自工业革命至20世纪初期,银行业一直处于无利率管制状态。在20世纪初期开始,美英德主要发达经济体开始推行利率管制,主要

为了刺激经济增长。7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一场严重的滞胀,欧美发达国家,日本,韩国等东亚

国家均实现了利率市场化。2007年金融危机后,金融监管有成为了世界各国解决方案。可见,当经济下行或

紧缩时,金融往往采取的管制,只有通货膨胀发生时,才考虑市场化。而我国经济下行局面十分严重,此时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这不是背道而驰吗?

我国货币需求放开,但货币供给仍然是控制的。货币发行权在央行。央行实际上行使的是共产党的信托责任

,而共产党则承载着全国人民的信用。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要为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服务,就必须遵循

“适应性原则”往经济系统投放货币。

实体经济完全放开而金融体制采取管制办法,与资源有效配置是不相悖的。我们呼吁要对利率进行管制,采

取超低利率,以此改变虚实经济结构,改变出价条件,把钱逼到实体经济,刺激投资增长,以推动我国经济

发展。

❺ 根据经济学理论,如供需分配,劳动力价格的决定等,判别我们国家劳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案例分析集同济大学文法学院理论经济学系经济学教研室案例一材料1.提供气象信息商品的劳动创造价值吗?2002年7月4日夜,2002年第5号热带风暴“威马逊”肆虐东海,近中心最大风力达到12级(50米/秒)以上,东海海面巨浪汹涌。“威马逊”到来的前6天,坐落在北纬29度、东经125度东海海面的平湖油气田收到了上海市中心气象台传来的“警报”:“未来5~6天,台风‘威马逊’将影响你平台,建议作好撤出的准备。”平台上的所有工作人员在直升飞机的协助下迅速撤离,避免了一场灾难的发生。“台风对平台的影响本身不大,但在上面作业的人员面对台风的心理压力极大,如果不及时撤离,有可能发生一些极端事件。”上海市中心气象台副台长杨礼敏说。平湖油气田是上海市中心气象台的长期企业客户之一。气象台每隔3~6小时左右向该平台提供海上、空中和陆地的全方位信息,以图文传送,还提供气象专业网站。上海市中心气象台现已拥有120家左右的长期客户和100多家“散户”,。“根据企业各自的需求,我们为其量身定制气象信息,并在物价局制定标准伪基础上协商信息使用的费用,所以,每家的费用都不同。”最高的达到每年20万元;而最低的也就几百块钱。”杨礼敏说:“但我们也要承担很大风险和压力:预报毕竟是有误差的,像这次的台风,企业撤离和重返平台的成本都是上千万元,所以,如果我们的信息不准,会造成很大的损失。”据杨礼敏介绍,上海市中心气象台向企业提供专业有偿气象服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4年,为英国的BP公司在南黄海的石油钻探作“气象护航”。现在,气象台的客户除了海上作业、码头、航运等一贯靠天吃饭的企业外,还有了一些新的变化。材料2.电子货币——中外银行卡的产生及作用信用卡作为电子货币的主要形式,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它最早是由商家发行的。商家们为了推销商品的需要,刺激购买,有选择地向一些讲信誉的客户发放了一种信用筹码,客户可以凭借这种筹码,先赊购商品,然后再用现金或是银行存款转帐等来支付款项。后来这种筹码被演变成为了小小的塑料卡片,也就有了现代信用卡的雏形。由此看来,信用卡不过是一种赊购商品的许可证,最后完成交易,还是需要用支付现金或是银行存款转账等实质付款形式。1950年,美国商人弗兰·麦克纳马拉与他的好友施奈德合作投资1万美元,在纽约创立了“大莱俱乐部”,这家俱乐部后来成为了著名的大莱信用卡公司。俱乐部向会员们发放了一种能够证明身份的特殊卡片,会员可以凭卡片记账,一定时期后再统一结账。这时的信用卡就已广受社会关注。l952年,美国加州的富兰克林国民银行进入发行行列,率先发行了银行信用卡。随后,许多银行都跟之而来,信用卡迅速在美国乃至在世界流行开来。1985年,中国银行珠江分行发行了第一张“中行卡”,开创了中国信用卡发行的先河。商家实际上收到钱,并不是从信用卡里收到的,而是从银行收到的。这就告诉我们,你使用信用卡消费,在没有最后结算之前,你其实没有真正地花钱,但却真正地享受了商品。你完全可以享受而最后不付钱。那么,银行为什么会发卡给你呢?这就是你的信用了。信用卡的最根本之处,也就在这里。银行根据你的信用向你发卡,信用越好,你就能够得到级别越高的信用卡,如所谓的“金卡”等,你可以在没有付钱之前,消费到很大数额的钱。如果你有一次赖账不付,以后你就会有不良记录,就再也别想得到信用卡了。在现代经济社会中,银行尤其是大银行的信誉通常是很高的。它所发行的信用卡是商家们所放心来“刷”的,因为银行不会赖账。这样,你持有那种信誉很好的大银行发行的信用卡,就可以走遍天下。问题:结合商品经济基本原理并根据上述材料,请分析思考下列问题:1.你如何理解创造价值的“劳动”?2.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什么变化?3.在信用卡出现以后,货币的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你认为在未来的电子时代纸币会消失吗?案例二材料1.从亏损到盈利某企业是一个专业从事手表生产与销售的企业。该企业下设一个手表专营公司负责手表的销售,专营公司的副经理叫刘帆。该企业主要生产销售机械表。1987年左右,市场发生了变化,电子表畅销,机械表销售下降。该企业的产品积压严重,仅专营公司就积压了100多万只机械表。当时刘帆给厂里打报告,请示处理积压产品,当时市价为120元一只的机械表,刘帆准备以25元一只处理掉,然后利用收回资金生产销售电子表。厂里没有批准刘帆的报告。刘帆又给主管局打报告,主管局也没有批示。在这种情况下,刘帆自作主张,以25元/只的价格处理积压产品。经过二、三个月的努力,积压产品全部售出,收回资金2500万元。刘帆用这些资金引进香港表盘、机芯,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多花色的产品去争取市场,到1989年,专营公司盈利900多万元。但是由于该手表厂也是个老大难企业,先后换了10多名厂长,刘帆的行为让企业领导感到难堪,遂在1990年将专营公司撤销。1992年手表厂面临破产,累计亏损4000多万元,银行存款只有4万元,固定资产达8000万元,并且有几百台进口设备。在这种情况下,1992年4月刘帆被任命为该厂厂长。8个月后,该企业减亏747万元,1993年全面扭亏,实现利税574万元。1992年到1996年还清了近1亿元债务。材料2.美国经济的短期衰退1992年以来,美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商业周期的扩张期,经历了二战之后长达107个月的经济扩张,形成了经济大繁荣。1992~2000年期间,美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3.8%,通货膨胀率大体保持在2~3%,失业率大幅度下降,就业增长率相对比较高,公司利润有较大增长。但是,美国很快转入经济衰退。2000年年初经济开始下滑,并于2001年3月份进入经济衰退期。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认为2001年3月,美国经济就已步入衰退。根据美国商务部于2002年7月31日公布的新的修正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负0.6%,第二季度GDP增长率是负1.6%,第三季度GDP增长率为负0.3%,第四季度GDP增长率则为2.7%,可见2001年美国GDP出现了连续三个季度的负增长,其经济已陷入衰退。2001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仅为0.3%,远低于早先预测的1.3%,与2000年超过4%的经济增长相比,更是出现了明显的落差。美国经济衰退的主要导因是发生了高新技术危机和经济周期危机以及发生了人们没有预料到的“9·11”事件,使美国民众和投资者产生了“安全危机”,进一步打击了消费和投资欲望,使美国经济“软着陆”希望彻底破灭,并造成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但此次美国经济衰退与二战后所发生的历次经济危机相比,其特点是经济衰退与生产率增长并存;失业率增加与雇员实际工资上升并存;清理商品库存积压速度加快;经济复苏与股市下跌相伴随。美国经济研究局2002年2月发表的报告也认为,由于劳动生产率持续增长,因此,此次经济衰退比较温和。问题:根据上述材料结合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思考以下问题:1.处理滞销产品对企业顺利实现资本循环有什么作用?2.企业维持正常经营的关键是什么?3.加速资本循环与周转对企业的发展有什么意义?4.为什么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爆发仍然不可避免?5.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再生产周期有什么新特点?案例三材料:微软公司是20世纪90年代对美国新经济有重要贡献的成功企业。但微软仍遭遇垄断案。对于新兴产业和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的企业政府并不放松反垄断行为。1994年7月,美国政府与微软达成一项协议,即不再要求计算机制造商将其视窗操作系统作为必备原件安装。但在1995年11月因与对手网景公司划分浏览器市场遭到拒绝,微软便要求安装视窗操作系统必须同时安装其“探索者”浏览器。1997年10月,微软实施将浏览器与视窗操作系统捆绑出售。捆绑销售使微软市场份额大增,从原有的3%~4%的市场份额上升至5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为此,美国反托拉斯部门与微软公司开始漫长诉讼之路。2000年6月地方法院法官判决微软公司分解为两个独立公司。政府拆分微软行为在于保护市场竞争。微软不服又提出上诉。其结果微软虽未被拆分,但上诉法院确认微软的市场垄断事实,违反了美国的反托拉斯法。问题:1、微软垄断案反映了垄断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你认为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什么?2、通过微软垄断案,你从中可以深刻领悟哪些经济学原理?案例四材料:2003年5月深圳市政府下发了《进一步推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分配制度的指导意见》,推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制度,这是深圳在分配制度改革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关于国有企业资本、管理和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的若干政策性意见。强调放开员工持股的比例和行业限制。对经政府部门批准的国有资本退出的企业,取消原来的35%-50%持股比例限制。扩大员工购股的资金来源,除个人现金出资外,还可以采取向公司股东借款、银行贷款、公益金划转购股等方式。员工持股的公司中,国有股可采取优先股的法,在保证国有股份的前提下,不参与企业的决策和生产经营,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经营积极性。另外,对获得超额垄断利润的政策垄断性企业的工资分配加强调控,实施“国家工资控制线”,防止过度增长。对供电、供水、公交等影响国计民生的公益性企业,实行“员工平均工资不低于社会平均工资”;对高新技术企业,允许其工资水平高于一般企业的工资水平。问题: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是什么?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正确处理个人收入分配关系时为什么要坚持公平与效率的统一?3、请根据有关知识分析上述案例并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建立利益协调机制—收入分配制度。案例五材料:据我国权威部门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1994年至今的十年间,我国创造就业岗位超过8000万亇,1998年至2003年,1890多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但同时我国面临的就业压力仍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一、今后两到三年内,城镇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劳动力多达2400万,而年度能够安排就业岗位仅为1000万左右,1400万就业缺口如何填补。二、我国人才总体缺乏,但大学生就业难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数字显示,去年高校毕业生数量为212万,初次就业率为百分之五十左右,今年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280万,估计就业率水平仍将大致持平。三、去年以来,在珠三角、闽东南等地区相继出现较严重的民工短缺,深圳等一些地区缺工近百分之十,月平均工资在700元以下的企业普遍招工困难。四、我国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1.5亿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进城务工规模、速度正在加大。问题:1、我国十年所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是如何实现的?2、请你谈谈对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所存在上述四大问题的看法与对策。案例六材料:所有制结构问题的材料:材料1:下面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化的情况:年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集体工业城乡个体工业其他经济类型工业197877.622.4——198076.023.5—0.5199054.635.65.44.4199828.538.318.919.9材料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有关所有制结构条文的修改情况:1982年宪法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第十一条:“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国家通过行政管理,指导、帮助和监督个体经济。”1988年宪法修正案第十一条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1999年宪法修正案第六条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十一条修改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材料3:最新统计数据表明,1999年上半年浙江省国内生产总值2264亿元,增长10.1%,其中国有工业和年销售收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1~7月总产值的综合增长速度同比为16.4%,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当月增速同比也达到14.5%,非国有企业的当月同比增速超过25%。该省省长说:“没有多种所有制的共同发展,就不能有浙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目前浙江省的“共同发展”所形成的所有有制结构是:国家、集体、个体私营、“三资”的比重是11.5%、40.3%、42.5%、5.7%。摘自1999年10月10日《光明日报》请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关观点回答下列问题:①分析材料1,说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②结合材料1与2,说明我国宪法修改的理论依据。③分析材料2,指出我国宪法第六条修改前后所保留的共同内容及其原因。④结合材料回答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会不会动摇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案例七材料1:2003年初,国内棉花价格一路飚升,棉纺织企业开始叫苦。为此,国家发改委、国家工商总局等五部委发布《紧急通知》,决定对棉花市场流通进行宏观调控,以平抑棉价。《紧急通知》,核心内容有两条:一是禁止棉花经营企业囤积棉花,经营者必须将棉花直接销售给纺织企业,不得倒手。二是掐断倒手企业的银行资金来源,规定各级农发行不得支持棉花经营企业在交易市场购买棉花;各商业银行亦因严格控制倒棉贷款的发放。棉花大战年年打,政府的宏观调控年年采用堵与禁的老套。刚出台的《紧急通知》依然禁字当头,全然不考虑禁的成本和收效是否能成比例,宏观调控失效是必然的。材料2:我国棉花购销体制的改革进行了3轮,始于2001年7月的第三轮棉改有条大原则,即为“彻底放开棉花收购、加工和销售环节”。但久禁而放、放因一时不适应而乱,棉花价格上涨引发了棉市之乱。2004年1至4月份,国内棉价上涨22.6%。材料3:到2004年3月上旬,国产原棉价格已经超过国际现货棉价,而且还在一路走高。政府可考虑允许国内企业进口国外质量更有保证(绝少掺杂使假的)“低价棉”来平抑棉价。这样既可解棉纺企业之忧,还能迅速填平国内棉花市场的供应缺口。政府应跳出单一为调控棉价而调控的思路,继续保持适度的棉花高价。通过借用价格杠杆实行压锭减产——淘汰落后棉纺产能之目的。摘自2004年4月18日《中国青年报》问题:1、根据材料1,分析政府进行宏观调控采取的手段及其特点。2、根据材料2,能否认为棉市之乱是棉花购销体制改革的结果?结合材料1-3,你认为应如何完善宏观经济调控。案例八材料1:有人主张,可能赚钱的行业都让私人去搞,社会主义国家应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专干私人不愿干的行业,因此,国有经济必须退出一切可能赢利的竞争性行业,而不管该企业现在是否有高赢利和高绩效。材料1:2004年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增收约4000亿元,其中一半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纳缴的。数据显示:2004年1至8月,国资委监管的186家中央企业总体运营呈稳步发展态势,累计实现利润3803亿元,同比增长45.6%。国资委预计,全年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将分别突破5.3万亿元和400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国资委负责人强调,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经过多年努力,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竞争力明细增强。近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又有新的进展,政企分开迈出了重大步伐,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得到了改善,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逐步推进,企业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经济效益大幅度增长,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2003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和上缴税金分别为4951.2亿元和8104.5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0.8%和16.7%,均占全国工商企业的“半壁江山”。问题:1、你认为上述言论是否正确?为什么?2、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应当怎样改革?案例九材料:20世纪初的一天,列车在绿草如茵的英格兰大地上飞驰。车上坐着英国经济学家庇古(A·C·Pigou)。他边欣赏风光,边对同伴说:列车在田间经过,机车在田间经过,机车喷出的火花(当时是蒸汽机)飞到麦穗上,给农民造成了损失,但铁路公司并不用向农民赔偿。这正是市场经济的无能为力之处,称为“市场失灵”。将近70年后,1971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G·j·Stigler)和阿尔钦(A·A·Alchian)同游日本。他们在高速列车(这时已是电气机车)上见到窗外的禾田,想起了庇古当年的感慨,就问列车员,铁路附近的农田是否受到列车的损害而减产。列车员说,恰恰相反,飞速驰过的列车把吃稻谷的飞鸟吓走了,农民反而受益。当然铁路公司也不能向农民收“赶鸟费”。这同样是市场经济无能为力的,也称为“市场失灵”。同样一件事情在不同的时代与地点结果不同。两代经济学家的感慨也不同。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火车通过农田无论结果如何,其实说明了同一件事:市场经济中外部性与市场失灵的关系。问题:1、什么是市场失灵?造成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请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说明两代经济学家的感慨?案例十材1:1997年10月份,全国零售物价指数首次出现负增长(-0.4%),以后持续6个月保持这一趋势。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到1999年7月,我国物价已经连续22个月下降,物价不振,商品积压严重,而且到2001年初这种现象还没完全消失,这在建国的历史中也没有出现过的。按经济学的解释,这是典型的通货紧缩。材料2:“八九风暴”(指1989年8、9月份全国各地发生的挤兑、提款、抢购风潮)标志着通货膨胀预期在我国的形成。1988年、1989年,我国通货膨胀从1987年的7%上涨到18%。1991年我国通货膨胀再次攀升,从2%跃到20%以上。物价上涨了,钱不值钱了。标准粉原来每斤0.18元,现在涨到发1.00元;好大米水从0.23元涨到1.70;瘦猪肉94年年初还是4.50元,到年终变成了7.50元;一双皮鞋从10多元、数十元涨到了数百元,所有的物价都成倍地上涨了。问题:1、通货紧缩及其特征是什么?2、根据政治经济学原理,你认为应该如何治理通货紧缩?3、什么是通货膨胀?4、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5、根据政治经济学原理,你认为应该如何抑制通货膨胀?案例十一材料:二战后直至70年代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家所有制发展的新阶段。这一时期国有资本急剧扩大,国有制已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多元所有制结构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下列图表集中反映了这一变化。1997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有企业在重要经济部门中的比重(%)部门国别邮电无线电广播通迅电力煤气石油煤炭铁路运输航空钢铁汽车造船英国10010010010025100100757550100法国100100100100-100100757550-联邦德国10010075502550100100-2525意大利10010075100--100100752575比利时1001002525--10010050--荷兰1001007575--100752550-奥地利-西班牙10050-75-50100100-5075瑞典10010050100--10050-7575美国100-25---25----日本100100----7575---加拿大10025100---7575---澳大利亚100100100100--10075---资料来源:英国《经济学家》,1978年12月30日。问题:1、为什么国有经济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有制结构的组成部分?2、你是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性质?案例十二材料:从1997——2000年我国经济发展变化,看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1997年末,由于国内一些因素的变化,再加上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催化,我国出现了市场疲软,经济增长放慢的病相。从1998年年初开始,更进入了通货紧缩,即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的状态。需求不足,产品滞销,企业利润下降和紧缩开支等现象,相互影响,形成了恶性循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由1994年的24。1%(改革开发以来的最高点)骤降至1997年的2。8%,并开始了连续22个月的物价下跌现象,产品严重积压,是建国以来所罕见。对此,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反衰退的经济措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在这三年内,共发行了3600亿的国债,用于进行基础设施和其他方面的投资,再配合适度扩张的货币政策和刺激消费的政策,增加了需求,拉动了增长率的回升。到2000年初,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趋势得到了遏制,经济形势出现了积极的变化,2000年实现了8%的GDP增长率,以后每年都保持在此水平之上。由此可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通过拉动需求,在遏制经济下滑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当然,宏观调控也体现在促进供给方面,中共“十五大”以后,在深化国企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为社会投资的增加营造了一个更为宽松有利的外部环境,吸引和鼓励了社会资金增加投入,焕发了供给方面的无比活力。在需求和供给方面双管齐下的“两手政策”作用下,我国经济走势终于出现了重大的转机,这充分说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言,宏观经济调控是非常必要的。问题:1、你认为我国经济走出低谷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作用吗?2、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需求政策和供给政策哪个作用更大?案例十三材料: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利率连续下调的作用分析从1996年5月1日开始,到2002年2月我中央银行先后8次降低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如一年期存款利率从降低前的10。98%降为现在的1。98%,下降了近5倍:一年期贷款利率从12。06%降为4。54%下降了1。5倍左右。如此下降幅度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开始的降息是为了把1995年以前过高的利率降下来恢复到合理水平,后来的降息是针对经济增长减缓和通货紧缩的。实践证明,利率下调对刺激消费市场、股票市场,促进企业利润增加,成本降低,减轻银行风险和负担等,都有积极的作用。问题:1、利率政策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内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是否很明显?为什么?2、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情况下,是否还需要降低利率?为什么?案例十四材料:牛奶为什么倒入下水道?2002年3月5日《成都商报》赫然登出一条醒目新闻:华西乳业把收购不久的牛奶倒入下水道,这种情况已经连续一周了。这一事件使人们连想起那些接二连三的相关报道:海南牛奶收购价一跌再跌,有的奶站甚至拒收,求卖无门的奶农只好倒掉牛奶,宰杀奶牛;广西一奶牛业民营企业,一年要倒掉牛奶100吨;兰州、南京等地也有类似情况发生。对此,痛心者有之,斥责者有之,呼吁者有之,当今中国真的牛奶已经多得喝不完了?问题:1、这种现象和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是一回事吗?2、既然市场不是万能的,那么政府的宏观调控应该有何作为?案例十五材料:玻璃行业如何走出亏损困境?1999年以来,我国新建、在建和筹建的玻璃生产线达39条,新增生产能力相当于2000年度玻璃总生产能力的33%,重复建设过猛,供需失衡导致价格下降,经济效益整体下滑,近三分之一的国有及国有控股玻璃生产企业亏损,玻璃行业再次吞咽自酿的苦果。据介绍,此轮玻璃行业投资的兴起,利益驱动是根本原因。由于1997年全行业亏损已近10亿元,所以,1998年采取压缩生产、淘汰落后、抵制低价倾销等措施,使玻璃

❻ 利率调整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利率作为“经济杠杆”,其影响主要体现在:
1、宏观经济方面
利率调整可以在不扩大货币供应的条件下,改变社会资金总量和借贷资金的供给,从而影响总供求。其主要体现在短期内对总需求的调节,利率降低一方面增强居民的消费动机,另一方面导致企业投资需求的增加,从而导致总需求的增加,但是从长期看来,低利率导致的企业投资规模扩张会倾于增加总供给。
由于资产价格等于该资产未来现金流或收益的贴现,在未来现金流或收益既定的情况下,用来代表贴现率的利率水平越低,该资产的价格也就越高,反之同理。因此利率变动对房地产和证券市场的影响不可小觑。
国内外利率差异会对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收支产生影响。国际利率高于本国利率时能促进本国资金外流,同时防止外国热钱流入,一定程度上缓解国际收支顺差。
2、微观经济方面
对个人而言,储蓄是其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以后的消费部分。利率变动会影响储蓄收益和个人储蓄倾向,从而调节居民消费和储蓄的相对比重。
居民可用多样化的方式保有其储蓄——实物资产或金融资产,而金融资产中,又有货币资产和股票、债券等非货币资产。利率变动对通胀率和各种金融资产收益率的影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资产持有结构。
利率作为企业借款的成本,对投资的规模和结构都具有非常直接的影响。总体来说,投资项目收益既定时,社会投资规模会与利率的升降反向变化。因此国家可以通过调节基准利率进行宏观调控。
利率的变动会影响资本流动的方向与规模,从而会对投资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差别化的利率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
利息成本支付是企业盈利的最低界限,利率水平也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提高利率可以对企业进行约束和激励,使资源更集中于优质高效的企业,同时督促企业降低资源耗费速度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❼ 市场利率是什么

市场利率和票面利率往往相对出现,你们知道市场利率具体指的是什么吗?下面就让我带你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市场利率是什么吧。

市场利率的概念

市场利率是指由资金市场上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市场利率因受到资金市场上的供求变化而经常变化。在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情况下,由于自由竞争,信贷资金的供求会逐渐趋于平衡,经济学家将这

种状态的市场利率称为“均衡利率”。与市场利率对应的是官定利率,所谓官定利率是指由货币当局规定的利率。货币当局可以是中央银行,也可以是具有实际金融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前,中国的利率基本上是官定利率。在近20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随着资金分配和融资格局的变化,市场利率在利率体系中的比例已逐渐加大。官定利率和市场利率是从资金价格决定权的角度来分析利率形式的。实际上,在统一的官定利率背景下,由融资形式多样性、一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市场分割等因素所决定,市场利率也会有多种表现。例如在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和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其市场利率水平也有相当的差距。

市场利率的影响因素

市场利率对债券价格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市场利率提高,债券价格下跌;市场利率降低,债券价格有上涨趋势。而利率的走势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宏观经济形势因素

经济周期。从经济周期看,经济开始衰退后,产品滞销,利润减少,投资减少,流通货币量增加,从而导致利率下跌。当经济衰退达到经济危机时,大量企业倒闭,市场萧条,资金宽余,利率跌至最低点。经济到最低谷后会缓慢复苏,此时商品开始有一定的销售量,市场投资有利可图,利率缓缓回升。当经济由复苏达到繁荣阶段时,商品生产能力与产量大增,商品销售状况良好,企业开始大量盈利,投资大大增加,货币成为稀缺要素,利率上涨至最高点。

最新宏观经济形势对市场利率的影响

[1]宏观经济形势和银行信贷松紧状况是影响民间融资活跃度的主要因素。尤其在今年宏观形势下滑的大背景下,央行的货币政策使得金融机构资金相对充裕,企业从银行贷款难度相对降低,必然对民间借贷渠道的资金需求有所减弱。

数据显示,10天期平均利率为21.73%,1月期为17.07%,3月期为19.08%,6个月的利率为16.45%,1年期的利率为16.81%,而一年以上的综合利率为24.36%,相比此前发布的民间金融街数据,小额贷款市场平均利率的一年期和三月期的利率均有较大幅度的下滑。

GDP的增长率。根据对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统计,1981年至2000年,

GDP增长率与利率呈强正相关关系。1987年以前,中国GDP增长率与利率基本没有关联。但1988年以后,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逐步提高,GDP增长率与利率之间的关联度和相互作用的程度越来越高,变化方向逐渐趋于一致。物价水平。物价水平反映实体经济的价格,利率反映资金的价格。如果工业产品的出厂价格降幅较大,表明需求严重不足,这种状况对国民经济投资形成了较强的约束,利率将呈现下降趋势;但如果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回升幅度较大,说明消费需求启动,对其他价格指数的下滑会形成一定的抑制,利率将呈现上涨趋势。

社会平均利润率。利息作为资金的增值部分,来自于产业利润。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社会平均利润率有下降趋势。因而,社会平均利率也呈现出同方向变化的趋势,但这个过程非常缓慢,即在短期内,平均利率具有相对稳定性,长期来看,则呈现下降趋势。

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影响。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货币政策选择所受国际经济金融因素制约程度会越来越大。例如,“9·11”事件影响到美国经济的增长,波及到中国经济,成为促使利率下降的因素之一。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效果 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利率时,市场利率呈现上升趋势;反之市场利率呈现下降趋势。目前,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准备金利率(1.89%)成为银行资金的最低收益,一旦债券市场的收益率低于1.89%,投资者将不会进行债券业务操作。

央行外汇市场操作。如果央行抛出人民币,买进美元,则流通中的人民币会增加,市场利率有下降趋势;反之市场利率会呈上升趋势。

公开市场操作方式有两种:债券现货交易和回购交易。当央行持续买入债券,市场利率会下降;当央行持续卖出债券,市场利率将上升。当央行持续进行正回购操作,利率会呈现向上的趋势;当央行持续进行逆回购操作,利率就会呈现向下的趋势。

再贴现利率。再贴现指商业银行将已经贴现的票据拿到中央银行以再贴现利率再次申请贴现的融资业务。当央行调高再贴现利率时,市场利率呈现上升趋势;当央行降低再贴现利率时,市场利率呈现下降趋势。

市场因素的作用 资金的集中程度。如果资金的集中程度很高,都集中在大机构手中,债券交易的需求就会相对较小,一旦这些机构进行交易,就会对市场利率产生较大影响,这时利率就存在产生较大波动的可能。反之,集中程度越低就越趋于稳定。

新发债券数量。当发债数量较多,频率较高时,市场货币量减少较快,市场利率有上升趋势;当发债数量较少,频率较低时,市场资金较宽松,市场利率就会呈下降趋势。

股票发行。新股发行因为要占用一定的资金,往往能引起回购利率的较大波动。这时一些机构会通过正回购来融入资金,对资金的需求量增加,因此,利率存在上升的可能。

发债体的信用。信用越高,安全性也越高,风险越小,收益也就越小。国债是以国家的信用发行的,信用最高,票面利率最低;企业债是企业的信用,信用最低,需要用较高的票面利率来吸引投资者。

利息税。金融债和企业债利息所得须征收20%的利息税,而国债是免税的,因此,国债的票面利率在一般情况下要低于企业债。

流动性溢价。流动性越好,风险越小,债券的收益相对就较低;债券流动性不强,流动性风险较大,就要用较高的收益率来弥补。

季节性因素。各单位一般在月初发放薪水,年底及春节前夕等阶段现金支出较多,银行资金趋紧。年底券商、基金、委托理财面临年底结账和清算回款局面,短期利率会有弹升机会。而在月中和年中等阶段货币回笼时,资金往往较宽松,短期利率往往有下降趋势。

了解市场利率应注重的变化

对利率的升降走向进行预测,在中国应侧重注意以下几个因素的变化情况:

1.贷款利率的变化情况。由于贷款的资金是由银行存款来供应的,因此,根据贷款利率的下调可以推测出存款利率必将出现下降。

2.市场的景气动向。如果市场过旺,物价上涨,国家就有可能采取措施来提高利率水准,以吸引居民存款的方式来减轻市场压力。相反的,如果市场疲软,国家就有可能以降低利率水准的方法来推动市场。

3.资金市场的银根松紧状况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准。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准往往也能影响到国内利率水准的升降和股市行情的涨跌。在一个开放的市场体系中是没有国界的,如果海外利率水准低,一方面对国内的利率水准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引致海外资金进入国内股市,拉动股票价格上扬。反之,如果海外的利率水准上升,则会发生与上述相反的情形。

❽ 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的投资理论

按照凯恩斯的分析,这三大心理规律的存在,使宏观经济在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无法得到平衡,其结果就会出现经济危机。要解决经济危机,就需要政府出面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增加全社会的有效需求,抵消三大心理规律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另外,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对人们的心理与投资的关系作了大量论述,归纳起来有两个短期投机理论,一个长期投资理论。
在股票投资操作中,凯恩斯将经济学放在了次要地位,而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心理学和行为学。他认为股票市场的运动不是基于价值,而是基于群体心理。凯恩斯用餐家报纸选美比赛的比喻通俗地表明了股票投资中分析和把握群体心理的重要性。他把选股比做报纸上的选美比赛:“报纸上刊出一百帧相片,有读者从中选出几名大家认为最漂亮的美女;谁的选择接果若与其他参加竞猜者之平均爱好接近,谁就得奖;在这种情形下,每名竞猜者都不选他自己认为最漂亮的人,而选其他人认为最美丽的人。每个竞猜者都持此想法,于是都不选他们本身认为最美丽者,亦不选选一般人认为最美丽者,而是运用智力,推测参与竞猜者认为最漂亮者......”这样的选美结果是,选出了“大众情人”,选出了大多数参赛者都会喜欢的脸蛋。这种理论用于选股,就是研究大众的投资行为,从中获利。其精髓在于“他人愿支付乃一物之价值也”。马尔基尔(Malkiel)把凯恩斯的这一看法归纳为博傻理论。比如说,我傻,用高价买入高出其真实价值的股票,但我预计,还有人比我更傻,他愿意用更高的价格买下我手中刚买入的股票,以此类推。
凯恩斯认为,股票价格是虚拟经济的表现,股票价格并不是由其内在价值决定的,而是有投资者心理决定的,故此理论被称为空中楼阁理论,以示其虚幻的一面。他认为,股票价格虽然在理论上取决于其未来的收益,但由于长期预期相当困难和不准确,故大众投资应把长期预测划分为一连串的短期预测。大众通过对一连串的短期预测,修改判断,变换投资,以获得短期内的相对安全,这些短期投资造成了股票价格的波动。空中楼阁理论完全抛弃股票的内在价值,强调心里构造出来的空中楼阁。凯恩斯认为,与其花精力估算并不可靠的“内在价值”,不如信心分析大众投资未来可能的投资行为,抢先在大众之前,买进或卖出。如果说“选美理论、空中楼阁理论”是短期投机的理论基础的话,那么,凯恩斯的“长期友好理论”则是长期投资的理论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后,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所开创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在宏观经济学中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经济周期理论,并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主要在经济周期的性质、经济周期的原因及如何减少经济周期稳定经济这些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此外对经济学的未来,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04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卡基梅隆大学和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芬尼·基德兰德教授和亚利桑那大学的爱德华·普雷斯科特教授。两人获奖的重要原因是他们在真实经济周期理论方面作出的开创性的贡献。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经济周期理论,并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本文在对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作简要介绍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其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异同。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RealBusinessCycleTheory)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属于自由放任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多年来在经济学中一直风头很健。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等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他们的理论之所以称为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主要源于他们认为经济周期主要根源于经济体系之外的真实因素的冲击。近二十多年来,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它不仅改变了人们对经济周期根源和性质的看法,还极大地影响了当代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方向,为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许多重要而且持久的贡献。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导致经济周期的根源主要是以技术冲击为代表的真实因素,经济波动是理性预期经济主体对技术冲击所引起的变动做出最佳反应来调整劳动供给和消费的帕累托最优调整结果,经济周期的任何时期都处于均衡经济状态,政府没有必要干预经济,而且干预反而会造成人们福利水平的降低。具体来说,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以技术冲击为代表的真实因素冲击是经济周期的根源。按照他们的分析,经济周期源于经济体系之外的供给面上的一些无法估计的外部冲击,如技术冲击等。冲击导致了技术进步率大幅度地随机波动,改变了全要素生产率和工资及利率等经济变量的相对价格,使产出的长期增长路径也呈现出随机的跳跃性。市场机制本身无法预测这些因素的变动与出现,因而经济中发生周期性波动。
第二,波动的核心传播机制是劳动供给的跨时替代。当技术冲击引起全要素生产率波动时,理性预期经济主体会根据相对价格的变动来调整劳动供给和消费,从而会产生一个大的供给反应,导致产量和就业的波动。在跨时劳动替代的作用下,一次性技术冲击能够引起实际产量的持续波动。由于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发生于某一个部门的技术冲击也会引起整个宏观经济的波动。
第三,经济波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经济基本趋势本身的波动,而不是实际经济围绕基本趋势波动,不是对均衡的偏离,而是均衡本身暂时在波动。经济波动不应被视为对经济增长长期趋势的暂时偏离,经济的短期波动和长期增长趋势是统一的。这就把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整合在了一起,否定了把经济分为长期与短期的说法。
第四,政府的反周期政策不起作用,政府没有干预经济的必要。产出和就业的波动是理性经济主体对冲击的最优反应,市场机制本身可以自发地使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而作为外生力量的经济政策则难以与实际周期达到时间一致,并且还会减少人们的福利水平。基于这些认识,“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者将政策及其失误作为一种不利的外部冲击,主张政府不应试图用稳定政策来消除波动。
第五,货币中性。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货币供给是内生的,货币数量的变化对经济没有真实影响。在经济扩张期间对货币的需求会扩张并诱导货币供给的调整反应,货币政策不会影响实际变量,只有资本劳动和生产技术等真实变量的变动才是经济周期的根源。不应当用货币政策去刺激产出,货币政策只能以稳定物价作为单一目标。
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各派和主张自由放任的各派分歧的关键是短期中市场机制的调节是否完善,需不需要国家用宏观经济政策调节经济。他们争议的中心问题之一是经济周期问题,即经济中繁荣与衰退交替的经济波动。在这一问题上他们的争议围绕三个问题:经济周期的性质是什么?经济周期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减少经济周期稳定经济?正是在这些问题上,以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为代表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向凯恩斯主义各派发起全面挑战,并取得了开创性成果。
1、经济周期的性质
凯恩斯主义各派把宏观经济分为长期与短期。他们认为,在长期中决定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是长期总供给,即长期中的生产能力,长期总供给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制度、资源和技术,长期中的经济增长是一个稳定的趋势,称为潜在的国内生产总值或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短期中的经济状况取决于总需求,经济周期是短期经济围绕这种长期趋势的变动,或者说短期经济与长期趋势的背离。如果把各年的经济状况用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来表示,长期的趋势用潜在的或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表示,经济周期就是这两种国内生产总值的背离。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否定了把经济分为长期与短期的说法,他们认为,在长期和短期中决定经济的因素是相同的,既有总供给又有总需求。因此,人为地把经济分为长期与短期是无意义的。由此出发,经济周期并不是短期经济与长期趋势的背离,即不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潜在的或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背离,经济周期本身就是经济趋势或者潜在的或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并不存在与长期趋势不同的短期经济背离。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有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周期理论之分,前者研究长期问题,后者研究短期问题,但在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中,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是一个问题。所以,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实际上并不仅仅是经济周期理论,它本身就是完整的宏观经济理论。
2、经济周期的原因
经济周期的原因一直是经济学家研究的中心,到现在为止已有几十种理论之多。这些理论大体可分为内生论和外生论。内生论认为,经济周期产生于经济体系内的原因。外生论认为,经济周期产生于经济体系外的原因。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属于内生论,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属于外生论。凯恩斯主义各派尽管对经济周期原因的解释并不完全相同,但都认为经济周期表明市场调节的不完善性。这就是说,在短期中如果仅仅依靠市场调节,出现周期性波动就是必然的。因此,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本来所固有的,依靠市场机制不可能消除或减缓,或者说,经济周期源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性。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市场机制本身是完善的,在长期或短期中都可以自发地使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经济周期源于经济体系之外的一些真实因素的冲击,这种冲击称为外部冲击,引起这种冲击的是一些实实在在的真实因素,因此这种理论称为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市场经济无法预测这些因素的变动与出现,也无法自发地迅速作出反应,因而经济中发生周期性波动,这些冲击经济的因素不产生于经济体系之内,与市场机制无关。所以,真实经济周期理论是典型的外因论。真实经济周期理论把引起经济周期的外部冲击分为引起总供给变动的“供给冲击”和引起总需求变动的“需求冲击”。这两种冲击又有引起有利作用、刺激经济繁荣的“正冲击”,又有引起不利作用、导致经济衰退的“负冲击”。有利的冲击比如技术进步,这种冲击刺激了投资需求;不利的冲击比如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对供给有不利影响。国内外发生的各种事件都可以成为对经济大大小小的外部冲击。但其中最重要的是技术进步,在引起经济波动的外部冲击中,技术进步占2/3以上。值得注意的是,真实经济周期理论把政府宏观经济政策也作为引起经济波动的外部冲击之一。
外部冲击如何引起经济周期呢?我们以技术进步来说明,假定一个经济处于正常的运行之中,这时出现了重大的技术突破,如网络的出现,这种技术突破引起对新技术的投资迅速增加,这就带动了整个经济迅速发展,引起经济繁荣,技术是决定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这种繁荣并不是对经济长期趋势的背离,而是经济能力本身的提高。但新技术突破不会一个接一个,当这次新技术突破引起的投资热过去之后,经济又趋于平静,这种平静也不是低于长期趋势,而是一种新的长期趋势。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与以后的衰退证明了这种理论。经济中这种大大小小作用不同的外部冲击无时不有,所以,经济的波动也是正常的,并非由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性所引起。
3、稳定经济的政策
对经济周期原因的不同理论分析得出了不同的稳定经济政策,凯恩斯主义各派在政策上也不无分歧,但都坚持短期宏观经济需要稳定,也可以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实现稳定。所以,他们都主张国家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国家干预是他们的基本特点。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既然经济周期并不是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性所引起的,就无须用国家的政策去干预市场机制,只要依靠市场机制经济就可以自发地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它们说明了由外部冲击引起的周期性波动不可能由政府政策来稳定,而要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来稳定。只有市场机制才会对经济波动作出自发而迅速的反应,使经济恢复均衡。比如,技术突破引起的投资热带动了整个经济繁荣,这时资源紧张会引起价格上升,价格上升就可以抑制过热的经济,使之恢复正常状态。市场机制的这种调节是反时的,经济不会大起大落。相反,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往往是滞后的,由于政府不可能作出正确的经济预测,政策本身的作用有滞后性,加之政府政策难免受利益集团的影响。决策者信息不充分,对经济运行的了解有限,政策不可能像决策者所预期的那样起到稳定作用。宏观政策的失误往往作为一种不利的外部冲击而加剧了经济的不稳定性。而且,政策限制了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用政府干预代替市场机制的结果,是破坏了经济稳定和经济本身自发调节的功能。 通货膨胀作为货币供应量过剩的结果对于经济,特别是成长率具有重大影响。为了说明通货膨胀与经济成长的关系,美国的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包括官方失业率U1数据和根据就业率计算出来的真实失业率U2)的历史数据将作为分析的对象。数据系列将涵盖繁荣的1920年代、大萧条的19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的经济扩张期、滞胀的1970年代以及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的成长期。由于经济本身具有周期性,一个足够长的数据系列是避免系统性偏差的唯一有效方法,也是为什么要采用美国历史数据的原因之一。另外一个原因当然是美国历史数据的相对可靠性。再者,美国在西方经济中的领导地位使其免受外来因子的干扰。在所有这些方面,其他国家的数据是难以匹敌的。在二十世纪的上半叶,美国经济在扩张与收缩之间大幅度振动(图1)。到了下半叶,振幅明显减小,而通货膨胀则成为经常性的特征,并在各种线性与非线性回归分析中表现出来。与此同时,U2则自从1947年的劳工部开始统计以来呈现持续的下降趋势。为了系统地分析通货膨胀率与GDP增长率的关系,通货膨胀率系列与GDP增长率系列在不同的对应位置作线性回归并得出斜率与回归系数(R)的平方,这两个数据被用于对时间作图(图2A)。总的来说,线性相关性较弱,但可以看出两者在-3至-1年之间的正相关性(-3年的α≈0.05)和在1-4年区间的负相关性。也就是说,GDP上升领先于通货膨胀三年,而后者领先于GDP下降一年。如果在分析中使用GNP代替GDP也可以得到类似的结果。上述结果可以与以下两种可能性相容:(1)高增长-高通货膨胀-低增长;(2)低增长-低通货膨胀-高增长。为了对于上述两种可能性进行验证,必须对于通货膨胀时期和通货紧缩区别对待。因此,分别对于两个时期的历史数据作回归分析。
首先,是1927-1940年间的通货紧缩和萧条时期(图2B)。1920年代早期的通货紧缩时期没有被包括进去是为了防止1910年代的通货膨胀的任何潜在的滞后影响干扰分析结果。分析结果在-1至+1年间显示显著的正相关性(α0.05)。显然,经济衰退与通货紧缩并存,两者领先于成长3-4年。这一结果支持低增长-低通货膨胀-高增长的推理。
其次,是1941-1999年间的成长与通货膨胀时期(图2C),两种的速率都比较低。在-1至+1年间,通货膨胀率与GDP增长率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α50%),包括阿根廷、巴西、智利、印度尼西亚;其余16个属于中、低通货膨胀率组,包括德国、埃及、西班牙、法国、伊朗、韩国、日本、马来西亚、墨西哥、荷兰、沙特阿拉伯、南非、瑞典、瑞士、土耳其、美国。在这里,标准是选择各个大陆具有代表性的经济体。某些大经济体由于缺乏可靠的数据而被排除在外。
对于这两组数据做线性回归得到不同的结果(图2D,2E)。中、低通货膨胀率组显示通货膨胀率与GDP成长率自0年开始的负相关性,其峰值在1年(α0.05)。由此可见,U2下降领先于通货膨胀,后者领先于U1的增加2-3年和7年,而U1增加之后1-2年都会有U2的下降。这里能够导出的一般推理是“失业率持续下降-通货膨胀-U1增加-U2减少”。如果从上述推理要作出因果关系的假设,首先可以认为失业率持续下降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其次,通货膨胀可能造成中下阶层的经济困难,迫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劳动力市场中来,从而增加失业率U1。应该注意的是U1的增加是有滞后的,所以与GDP下降的即时效应不是同时的。换句话说,U1增加不是发生在衰退早期,而是发生在衰退之后的复苏时期。当U1下降到正常范围的时候,U2就降低了,说明全社会的就业率提高了。所以,通货膨胀本身并不刺激就业,而是通过增加生活费用来迫使非就业人口在衰退之后的复苏时期参与市场。
第一部分未能解释如何从经济增长过渡到通货膨胀,而这一环节恰好可以通过失业率持续下降引发通货膨胀而得到解释。从经济衰退过渡到通货膨胀降低存在两种途经,即失业率增加和工资下降。对于U2的分析表明衰退早期的失业率只是略有上升,没有显着意义,说明工资下降可能有重要作用。因此,通货膨胀时期的一个经济周期可以被假设为以下事件系列:(1)经济增长使更多的人进入劳动力市场(U1增加);(2)更多的人就业导致失业率U2持续下降;(3)U2持续下降最终引发通货膨胀率上升;(4)通货膨胀率上升在短时间内引发经济衰退;(5)经济衰退减低工资以及就业率;(6)低工资以及低就业率减低通货膨胀率;(7)低通货膨胀率有利于经济增长。在这一系列事件中,通货膨胀率的改变与经济增长率的改变是紧密相连的两个事件。可见通货膨胀在经济周期中起了关键的作用。对于通货紧缩时期,GDP数据上述假设相容,但由于就业数据的缺乏,目前尚无法验证上述假设是否适用。
在各种与通货膨胀相关的现象中,经济增长率的下降是关系最为密切的。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解释通货膨胀带来经济衰退?首先,通货膨胀减少了可用于再生产的资本存量,其结果要么是减少生产,要么是增加借贷以维持再生产水平。在宏观水平上,两种效应必然同时存在。后者将增加对于金钱的需求和价格,使利率上升。
其次,通货膨胀减少储蓄的本金和实际利率,从而减少储蓄的欲望。尽管利率随着通货膨胀而增加,但往往不足以弥补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美国1970年代的情况便是如此。通货膨胀也同样影响到股东的增值与红利。在通货膨胀期间,小投资者的回报在扣除税收之后往往成为负数。在这种环境中,超前消费变成一种时尚,银行的坏帐会增加。这是一种中长期的现象。由于国内资本形成途径受阻,通货膨胀必然增加对于外国资本的依赖性。与此同时,通货膨胀很可能触发货币贬值,造成资本外流、资金短缺,促使利率进一步上升。当利率上升和银行坏帐的增加达到一定程度时,经济衰退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上述分析预期利率上升与两个因子相关联:(1)短期资本存量的减少;(2)中长期储蓄的减少以及资本外流。于是,通货膨胀造成的利率上升是短期现象与中长期现象的加成。这一预期已经为美国通货膨胀率与贷款利率在-1至8年的正相关性(α<0.01)所证实(图4A)。显然,在0-1年的峰值反映了短期效应,而其后的长尾反映了中长期效应。此外,美国通货膨胀率与一年期国债利率也具有类似的正相关性。利率改变对于GDP增长率具有即时的影响,正如预期的那样。美国贷款利率与GDP增长率的负相关性显示于在0年(α<0.01)和1年(α<0.05),正相关性显示于3-4年(α<0.05)(图4B)。美国一年期国债利率与GDP增长率也显示类似的关系。以上定量分析充分证明了本文对于通货膨胀在经济周期中的两种作用机制的理论推理。
有人以为通货膨胀可以鼓励消费而达到刺激经济的作用。其实,这种刺激是通过减少储蓄率而达到的。应该认识到储蓄并不意味着资本停止循环,而是减少消费以扩大再生产(包括基本建设、教育、研发的费用),资本始终没有停止流动。减少储蓄丝毫不会增加社会的总需求量,而仅仅改变其消费方式。当然,储蓄率不是越高越好,但美国社会长期依赖日本和中国的储蓄来填补其预算赤字,其自身储蓄率过低则是毫无疑问的。通货膨胀可以减轻政府和企业的债务负担倒是一点不假。但这种好处是短期的。随着储蓄的减少和利率的上升,长期经济增长率下降是不可避免的。在美国,这种负面影响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虽然已经相当明显,但问题尚不十分严重。这是因为美元最为储备货币的地位和美国最为世界经济体系中心的地位决定了资本向美国集中的倾向,抑制了利率的上升,其它国家决不可能效仿美国的榜样。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通货膨胀必然改变整个社会的消费模式。长期来看,通货膨胀必然减少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减少对于消费品的需求和储蓄。某些美国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不会降低消费者的购买力,因为工资是与物价指数挂钩的。然而,挂钩不是普遍的,况且银行储蓄的下降无论如何不可能挂钩,两者对于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均有影响。通货膨胀说到底是财富从民间向政府的再分配过程,相当于一种税收。既然是税收,就不可能不影响民间的购买力和需求。除此之外,通货膨胀也可以被雇主用于抵消工资的增长,是一种劫贫济富的方式。这里的所谓贫者主要不是指赤贫者,而是广大中下阶层。所以,通货膨胀必然使消费品市场特别是基本消费品市场疲软。但是社会总需求量确实可以不受影响,民间的购买力减低可以被政府购买力的增加所抵消,社会中下层的购买力减低可以被上层购买力的增加所抵消,尽管这是一种不同的需求。
美国的通货膨胀在世界上具有特别的意义。今天的国际货币体系以美元代替黄金作为储备,所以这个体系可以称之为美元标准。这种情况与十九世纪英镑的统治地位相类似,但又有所差别:美元与过去的强势货币不同,它已经无法按固定牌价转换为黄金。美元仅仅是一种法定货币,其币值很容易在货币市场上被高估,而且这种情况早已发生。说美元被高估有两条证据。首先,联合国公布的PPP比例显示美元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货币被高估。其次,美元大量持续地流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边缘国这一事实无疑是Gresham定理无处不在的体现。美元在边缘国比在中心国身价更高,所以流向边缘国。这种单向流动不会因为达到平衡点而终止,因为纸币的供应量可以无限增大,同时又完全符合美国的短期利益。美国以印刷的纸张换取其它国家的产品和服务,而其它国家接受这种交换因为他们以为美元是一种保值的手段。当然,这一过程不可能永远地延续下去。英镑在四个世纪之内贬值了三个半数量级,从而沿着通货膨胀的路子完成了自我毁灭。美元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也已经贬值了一个半数量级。如果美元要避免英镑的厄运,美国必须采取负责任的财经政策,放弃那种以通货膨胀来消灭债务和增加税收的如意算盘。不过,在国债利息占用财政支出一半的时代,采取负责任的财经政策对于白宫的主人来说是个难以想象的挑战。某些美国经济学家宣称只要国债与GDP的比值不增加,国债不会成为问题。这种思维的背谬在于它一旦被各主要经济体所接受,整个体系就会进入赤字预算年代,到那时就没有人能够出来填补赤字,最终导致国际金融体系的崩溃。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通货膨胀一直在统治世界经济。大多数国家包括美国都乐于以凯恩斯疗法对付经济衰退,尽管凯恩斯主义在理论界早已风光不在。这种情况大概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膨胀的诱惑力可以从几个方面得到解释。一是通货膨胀增加财政收入而不必增税。二是通货膨胀减轻债务负担,西方各国政府往往是国内最大的债务人。三是通货膨胀对于富人有利,因为在西方国家富人总是超前消费的主力军,也是主要的债务人群体。最后一点是因为采用大量注入资金的方式挽救危机中的大银行和资本市场,加重通货膨胀。不久前美国及西方各国对次级房屋贷款危机的处理就是沿用了这个老办法。这种注资虽然可以暂时缓解危机,但却造成长期的停滞,因为经济错位无法得到矫正。总之,只要权宜之计仍然成为治国的方略,通货膨胀就会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幽灵,而美元的下滑轨迹也不会改变。

❾ 求2010年5月的gdp,cpi,ppi,pmi,失业率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等指标及走势特征

GDP最小统计时间是季度,所以没有月度数据
CPI 103.1%
PPI 107.1%
PMI 制造业53.9%
1年期人民币存款利率2.25% 贷款利率5.31%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大型金融机构17.00% 中小金融机构13.50%

查看数据可以到统计局看 东方财富网的数据频道也可以
都可以看到走势特征

❿ 求2010年5月的gdp,cpi,ppi,pmi,失业率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等指标及走势特征

GDP最小统计时间是季度,所以没有月度数据
CPI 103.1%
PPI 107.1%
PMI 制造业53.9%
1年期人民币存款利率2.25% 贷款利率5.31%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大型金融机构17.00% 中小金融机构13.50%

TIPS:可以到国家统计局 、东方财富网的数据频道也可以都可以看到走势特征

阅读全文

与一年期贷款利率和gdp增长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上海有贷款手套首套 浏览:222
中国银行手机银行能申请贷款 浏览:121
哪个网上信用贷款可以下 浏览:909
公积金父母贷款写子女名字 浏览:691
上海82年的公房贷款 浏览:322
唐山夫妻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 浏览:198
农行存贷款规模突破 浏览:902
贷款25年还是30年可算 浏览:599
贷款利率49上浮5 浏览:934
顶名贷款对担保人的损害 浏览:753
网上贷款稳钱 浏览:572
查贷款记录是查夫妻双方的吗 浏览:312
贷款手机运营商查询什么意思 浏览:900
贷款71万25年还款每月还多少 浏览:465
就业局小额贷款需求资料 浏览:484
公积金贷款18万25年月供多少 浏览:409
贷款期间可以更换担保人吗 浏览:617
个人贷款需要那些资料 浏览:212
网上逃犯可以办理信用贷款吗 浏览:834
农行车贷款限期 浏览: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