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计算房贷月供明细计算器
各项贷款
六个月4.35
一年4.35
一至三年4.75
三至五年4.75
五年以上4.90
商业房贷首套房利率(首付最少3成)
常见批出利率1.1倍 (5.39%)
最低利率1.1倍 (5.39%)
最高利率1.2倍(5.88%)
本表利率是贷款基准利率,目前首套房商业贷款利率通常执行1.1倍
住房公积金贷款:对于已参加交纳住房公积金的居民来说,贷款购房时,应该首选住房公积金低息贷款。住房公积金贷款具有政策补贴性质,贷款利率很低,不仅低于同期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仅为商业银行抵押贷款利率的一半),而且要低于同期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也就是说,在住房公积金抵押贷款利率和银行存款利率之间存在一个利差。同时,住房公积金贷款在办理抵押和保险等相关手续时收费减半。
个人住房商业性贷款:以上两种贷款方式限于交纳了住房公积金的单位员工使用,限定条件多,所以,未缴存住房公积金的人无缘申贷,但可以申请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担保贷款,也就是银行按揭贷款。只要您在贷款银行存款余额占购买住房所需资金额的比例不低于30%,并以此作为购房首期付款,且有贷款银行认可的资产作为抵押或质押,或有足够代偿能力的单位或个人作为偿还贷款本息并承担连带责任的保证人,那么就可申请使用银行按揭贷款。
个人住房组合贷款: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可以发放的公积金贷款,最高限额一般为10-29万元,如果购房款超过这个限额,不足部分要向银行申请住房商业性贷款。这两种贷款合起来称之为组合贷款。此项业务可由一个银行的房地产信贷部统一办理。组合贷款利率较为适中,贷款金额较大,因而较多被贷款者选用
2. 买房子商业贷款50万 贷15年 每月还多少钱一共还多少钱
等额本息还款法
等额本息还款法: 把按揭贷款的本金总额与利息总额相加,然后平均分摊到还款期限的每个月中。作为还款人,每个月还给银行固定金额,但每月还款额中的本金比重逐月递增、利息比重逐月递减
一共还672867.55 利息172867.55 每月还3738.15(元)
优点]每月还相同的数额,作为贷款人,操作相对简单。每月承担相同的款项也方便安排收支。
[缺点]由于利息不会随本金数额归还而减少,银行资金占用时间长,还款总利息较等额本金还款法高
3. 房贷计算器最新2015,比如房代7年,月供5000.本金和利息各是多少
只有采用等额本息还款,每期还款额才会一样。根据目前相关利率计算如下:
等额本息还款(贷款金额:355000,贷款年利率:4.9%):
还款总额 :420073.4, 利息总额 : 65073.4 期数 :84, 月供 :5000.87。
贷款公式主要有两种,它们分别叫做: 等额本息贷款计算公式 和 等额本金贷款计算公式。其计算方式难度属于高难。
两个公式的最大不同:在于计算利息的方式不同。前者采用的是复合方式计算利息(即本金和利息都要产生利息),后者采用简单方式计算利息(即只有本金产生利息)。这样,在其它贷款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等额本息贷款很明显地要比等额本金贷款多出很多利息。另外,等额本息贷款计算出的每期还款金额都相等;而等额本金贷款计算出的每期还款金额则不同,从还款前期都后期,金额逐渐减少。
等额本息贷款计算公式:
每月还款金额 (简称每月本息) = 贷款本金 X 月利率×[(1+月利率)^ 还款月数 ] /([(1+月利率)^ 还款月数 ] - 1)。
等额本金贷款计算公式: 每月还款金额 (简称每月本息) = (贷款本金 / 还款月数) + (本金 - 已归还本金累计额) X 每月利率。后期,金额逐渐减少。
等额本息贷款:采用的是复合利率计算。在每期还款的结算时刻,剩余本金所产生的利息要和剩余的本金(贷款余额)一起被计息,也就是说未付的利息也要计息,这好像比“利滚利”还要厉害。在国外,它是公认的适合放贷人利益的贷款方式。
等额本金贷款:采用的是简单利率方式计算利息。在每期还款的结算时刻,它只对剩余的本金(贷款余额)计息,也就是说未支付的贷款利息不与未支付的贷款余额一起作利息计算,而只有本金才作利息计算。
因此,在传统还款方式下,贷款周期越长,等额本息贷款就要比等额本金贷款产生越多的利息。所以,如果借款人无法调整(或选择)还款方式的话,贷款周期越长的借款人,越应该选择等额本金贷款。
两种贷款的区别。
虽然等额本金贷款能节省很多利息,但等额本金贷款的“缺点”是它的每期还款金额都不同,而且是前期还款金额较重,后期还款金额较轻。这要求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要适应这种情况。而对于等额本息贷款来讲却没有这样的“缺点”,它的每期还款金额都相同。借款人可以比较容易地根据自己还款能力,制定贷款方案。但要注意的是,等额本金贷款的每期还款额虽然不等,但它的每期平均还款金额却比等额本息贷款低很多。
等额本息贷款还款表(部分):每期还款额相同。
等额本金贷款还款表(部分):每期还款额不同
4. 住房商业贷款计算器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