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利率最低的个人信用消费贷款
现象
多家银行近期推出个人信用贷款优惠利率,邀请优质客户。
“融e贷”是中国工商银行面向个人客户推出的无抵押、无担保、纯信用的个人贷款业务。今年春节前后,工行多家分行宣布“融E贷”年利率为4.35%,甚至低于个人住房贷款。不过这个活动是白名单邀请制,各地分行会根据实际情况筛选客户。
有深圳银行内部人士表示,中行也在今年一季度下调了个人信用消费贷款利率,以各类消费分期为主,利率大多在4.2%-4.8%之间。但也实行了“白名单”制度,只针对机关、国企、金融机构的员工。
据了解,招行推广闪电贷之前做过两期,每期的内容都不一样。最后一次活动,客户可领取年息3.78%的预约券,最长贷款期限6个月。针对上月或最后一日日均资产在5万(含)至500万(不含)之间(不含股票市值)的金卡向日葵用户;客户需要同时满足建额规则:4月30日之前已建额但余额为0的客户,或者5月1日至6月15日新建额且无取款记录的客户。
此前,招行也推出了“新增闪电贷款户9折券”。5月1日-25日申请闪电贷并成功获得闪电贷额度(除质押闪和场景闪)的客户,可获得9折优惠券,优惠利率最低为年化利率的5.04%。
催促某人接受采访
银行贷款利率低但门槛高。
无论是4.35%、4.2%、3.96%、3.78%,这样的利率相对于其他渠道的个人信用消费贷款来说,确实很有吸引力。
张女士打开自己的支付宝,发现自己的“借钱”金额为10万元,利率为每日2.5%。JD.COM金条金额20万,日利率2.5 ,大致相当于年利率9.125%,是工行4.35%利率的2.1倍。微信上的“微贷”可以贷到20万元,日利率3 ,相当于年利率10.95%,是工行的2.52倍。
就算工银E贷没有把之前的利率下调5.6%,或者招商银行闪电贷款给张女士的正常利率下调6.48%,也彻底秒杀了所有互联网平台的贷款利率。
从最近的促销活动来看,银行确实没有对所有客户一视同仁。银行还是更喜欢自己“白名单”上的优质客户,很多优惠只是定向推送。而且从活动规则来看,这些优惠利率并不是提供给老用户的,主要是针对没有做过信用消费贷款的新住户。
有业内人士指出,从营销的角度可以理解为这样的低利率是一种“初尝体验价”,让之前没有申请过贷款的客户有更大的兴趣和动力去体验这一产品。
分析
银行在个人信用贷款方面的努力,既是刺激消费,也是战略转型。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个人消费贷款大幅缩水。央行数据显示,1-4月消费意愿较强的居民短期贷款仅增加1771亿元,同比大幅减少3614亿元。5月份居民短期贷款回暖,当月增加2381亿元,比上月多101亿元,比去年同期多433亿元。
短期贷款稳步上升,反映了家庭消费的逐步复苏。光大证券研究所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亦丰认为,随着国内疫情的有效控制和各地鼓励消费措施的出台,近两个月来,零售贷款出现了明显的恢复性增长,以信用卡为代表的短期消费信贷呈现恢复性增长。
在最近一份关于银行零售的专业报告中,中银国际证券也认为,从中长期来看
李万段升甫认为,近期个人消费贷款的上升主要是由于之前相关需求受到抑制。受疫情影响,部分用户现金流可能会暂时紧张,个人信用消费贷款不良率会暂时上升。但复工复产正逐步恢复到疫情前的状况,不良率仍可控。
然而,一些业内人士并不看好个人信用贷款的表现。
央行6月9日发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一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授信总额为918.75亿元,占信用卡绝嫌应付授信余额的1.27%。去年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授信总额为742.66亿元,占信用卡应付授信余额的0.98%。粗略计算,今年前三个月,信用卡逾期半年总额增加176.09亿元,坏账率上升0.29个百分点。
光大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亦丰表示,过去两个月,零售贷款出现了明显的恢复性增长,以信用卡为代表的短期消费信贷出现了恢复性增长。但很多地方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回暖,住房按揭贷款增长相对更好,基本恢复到每月4000亿左右的正常增长。他认为,零售端中长期贷款的复苏和增长稳定性好于短期消费贷款。
❷ 严防资金违规流入楼市股市 监管出手遏制消费贷“异化”
“消费贷款资金严禁进入楼市、股市等违规领域。”北京白领王丽丽(化名)近日在支取自己的个人消费贷款时,发现手机银行APP上弹出这么一句“警告”,这让本打算给老家表姐凑上几万元购房首付款的她,心里咯噔一下。
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日了解到,一段时间以来,各银行在零售金融领域“攻城略地”,其中尤以消费贷、信用贷和信用卡等业务为主。在业务扩张的同时,一些银行的贷款业务“异化”,出现资金流入楼市、股市等违规现象,引起银监部门警觉。浙江、北京等地及时出台相关监管文件,加大现场检查力度,防范风险。
严查资金流向
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肖远企近日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监管部门支持消费信贷发展,这与当前扩大内需、支持消费升级大环境相匹配。“银保监会也支持金融机构挖掘这一市场。但是,相关业务发展必须符合规律,严格按照监管规定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政策进行。”
在肖远企看来,近期一些信用卡透支、违约的情况较多,实际上反映出银行对信用卡透支和信用卡消费风控不严格,银行应对此加强风控。
浙江银保监局日前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个人消费贷款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要求银行机构加强个人消费贷款用途管控,重申了禁止性领域:一是严禁用于支付购房首付款或偿还首付款借贷资金;二是严禁流入股市、债市、金市、期市等交易市场;三是严禁用于购买银行理财、信托计划以及其它各类资产管理产品;四是严禁用于民间借贷、P2P网络借贷以及其它禁止性领域等。
北京银保监局前不久印发的《关于加强银行卡风险防控的监管意见》要求,辖内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信用卡大额透支和现金分期业务的资金流向监控,必要时要求客户提供发票等购物凭证,确保个人信用卡透支用于消费领域,不得用于生产经营、购房和投资等非消费领域。
另外,此前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开展2019年银行机构房地产业务专项检查的通知》,其中检查内容和要点包括信贷资金被挪用流向房地产领域等。
消费贷乱象
实际上,对银行消费贷资金用途,信用卡使用等,监管部门早有明确规定。但是,一段时间以来,个别银行为抢占市场份额,导致消费贷、信用贷业务出现不少乱象。
不过,上海购房者张强(化名)此前在申请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时,就差点因为消费贷资金去向不明被银行拒贷。
“监管部门对消费贷资金违规进入楼市、股市等敏感领域,一查一个准,因为后台的数据都是联网的。比如,你从A银行申请消费贷并支取,再转账给身边的亲戚B,B再转账给朋友C。无论这笔资金有多少人经手,对这个‘资金闭环’,监管后台都看得一清二楚。只要最后资金用于购房等,哪怕不是你自己购房,而是借给他人购房,此类行为都属于违规,相关银行都会被从重处罚。”一家国有大行浙江地区支行负责人表示。
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现,今年以来,因个人消费贷款管理不审慎、贷款资金违规流入股市、楼市,银监部门对一些银行频开“罚单”。
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理事肖飒认为,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督力度,对可疑交易应立即查清,加大处罚力度,对所有放贷机构都一视同仁。
警惕业务风险
专家认为,消费金融业务发展过快所带来的居民杠杆率快速上升、银行资产质量恶化等风险,需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最新发布的《2019年二季度中国杠杆率报告》显示,短期消费贷款依然是拉动居民杠杆率上升的主要动力。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说,个人消费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楼市,影响房地产调控效果和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应坚决堵住各种漏洞。
与此同时,部分银行消费贷资产质量恶化迹象亦需警惕。分析人士认为,个人贷款不良率上升,主要源于信用卡消费贷带动,这可能与银行为“抢客户”降低门槛相关。
中国证券报记者注意到,浙江银保监局在《通知》中重申,不得将授信审查、风险控制等核心业务外包,不得与无放贷业务资质的机构共同出资放贷或为其提供资金放贷。肖飒表示:“这才是有关部门最担心的问题。如果银行将核心业务外包,就等于架空了监管体系。”
肖飒建议,无论是银行还是其他放贷机构,都要对消费贷款严格审查,不轻易放贷,金额也不宜过大。做到只对“白名单”用户进行放贷,对“黑名单”或征信有问题的用户,绝不放贷。联网制度亟待建立,对同时申请多家放贷机构用户要做到预警处理。
❸ 造成银行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的原因有
一直以来,不良贷款问题是制约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快发展速度,一方面商业银行缺乏一个有效风险定价机制,整个风险的价格完全在政府的管制下;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和政府角色定位的失衡,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金体制变革的影响。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随着“拨改贷”政策的逐步实施,国企不再得到国拨资金的补充,以致企业亏损等财政性支出被挤入了银行流动资金贷款,因此造成企业资金捉襟见肘,周转失灵,这对国企最终无力偿付贷款本息有相当影响。
二、投融资体制约束了银行自主经营。我国的投资体制缺乏责任制的约束,长期以来形成一种“政府立项、计委审批、财政与银行买单”的模式,由于投资项目的确立,系由有关部门包揽决定,银行只作为一个现成的贷款人。如遇到决策失误、立项不当,或经济环境变化,往往发生项目建成无法投产,或因重复建设,投产后产品积压,以及产销不对路、效益低下等。结果使贷款到期无力归还,造成逾期和呆滞,形成不良。
三、会计核算处理上的弊漏。流动资金贷款原是填补国企自有资金不足,由银行发放的短期贷款,它的贷款期限一般为一年。但实际上它是银行垫付国企铺底的流动资金,是长期被企业周转占用,形成“短贷长用”。对这类贷款的到期还款,相应的会计核算处理方法一直为“借新还旧”。随着短期贷款到期申请展期期限累计不得超过原贷款期限,经批准展期后的贷款,如到期无力还款,次日起即属逾期贷款等规定的出台,堵住了没完没了的展期,贷款的逾期情况得到了真实反映,这是不良贷款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实体经济拖累。银行是服务业,银行业的发展和实体经济紧密关联。造成银行业经营困难,大量不良产生的原因,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经济压力日渐增大而造成的。而这种经济压力在目前看来不会立刻得到缓解。预计未来我国经济运行将是L型走势。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因此今后几年,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的格局难以出现根本改变,银行不良贷款率仍旧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银行业需要做好长期艰苦作战的思想准备,苦练内功,迎接漫长严冬的考验。
❹ 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不良贷款的研究现状
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不良贷款的研究现状是体系不完善,法律不健全。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由于信用体系不完善,法律不健全,银行内部控制不力的原因,国内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是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了部分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不良贷款率较高。
❺ 消费贷款不良原因有哪些重点关注这些!
人们的收入逐步提高了,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是水涨创高,为了满足日常所需,常常会需要借助消费贷款来解决资金问题,一些因素会导致消费贷款不良,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消费贷款不良原因有哪些,可以重点关注这些方面。❻ 不良贷款增加的原因
问题一: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上升的原因包括哪些,应采取哪些对策 一、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上升是宏观经济调整的反映
2003年至2013年粗此,是我国经济经历高速发展的十年,这一阶段,我国名义GDP年均增速高达16.8%,实际增速也有10.1%。伴随经济规模的增长,货币供应量从19.05万亿元增长至135.98亿元。在经济的上行期,流动性充裕,投资机会多,企业信贷需求旺盛。同时,中国银行业在剥离摆脱不良资产包袱之后,通过股改上市,成为市场化运作主体,释放了银行的增长动力,资产规模从27.7万亿元提升至151.4万亿元,十年增长了4.5倍。
企业的扩张与银行的发展一方面相辅相成,另一方面也为当前银行资产质量恶化埋下了的隐患:一是企业整体杠杆率偏高,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报告,当前中国公司债务已经达到GDP的125%,进入红 *** 域(公司与个人债务总和与GDP之比正常值为100%);二是企业跨业经营成为趋势,特别是涉足房地产、矿产等领域的情况较多;三是产能全面过剩,无论是高耗能的电解铝、钢铁,还是新兴的光伏、风电,以及造船等行业均严重过剩。
而存在上述风险隐患的“银-企”借贷体系是不可持续的。进入新常态后,各种关系正在调整,原有借贷体系中的一些风险隐患需要时间来消化和释放。从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发生的情况看,“企业死亡”与上述三类风险隐患相对应,表现为“高杠杆断裂”,“多头投资失败”和“过剩产能出清”。客户风险爆发的过程,也是经济机体去除这些“顽疾”的结果体现。
二、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上升是各国经济调整的共同现象
横向上看,西方发达国家在经历次贷危机后,也普遍遭遇了银行贷款不良率上升的阶段。其中,美国银行业在次贷危机爆发当年不良贷款率较之前提高0.6个百分点,风险暴露主要集中在随后的两年(08、09年贷款不良率增幅高达1.57和2.03个百分点),并于2009年达到顶峰(5%),之后逐渐回落,整体上与危机爆发和影响逐渐消除的过程基本一致。其他发达国家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也呈现类似特征。可见,银行不良贷款率在经济下行期上升,随着经济复苏回落是全球普遍的现象。
2
美国GDP增速与银行不良贷款率。数据来源 WIND
直至目前,上述国家银行不良贷款率仍处于较高水平。总资产排名全球20强的银行平均的不良贷款率为3.50%。汇丰银行、法国巴黎银行、摩根大通、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巴克莱银行、花旗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法国BPCE银行、桑坦德银行、富国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均远远超过2%的水平,有的甚至达到了8%。
2
发达国家银行不良贷款率。数据来源 WIND
与之相比,我国上市银行平均的不良贷款率为1.52%,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即便是三季度不良贷款率率先突破2%的农业银行,考虑到该行拨备覆盖率较高,若将超出平均水平的拨备用于核销,该行不良贷款率将大幅下降至1.5%以下。
三、应对资产质量恶化,中国银行业尚有空间
首先,宏观经济逐渐展露出积极的因素。虽然短期内经济仍有下行压力,一些传统产业、过剩产能向下调整的惯性仍然较大。但同时,新产业、新业岩租迅态、新动力加快孕育,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继续提升,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出口降幅收窄等。宏观经济型郑增长结构的调整为银行业对冲存量风险提供了机遇。
其次,中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大多建立了现代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通过引入并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风险管理政策、工具、系统等方面不断强化和完善,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风控体系,资本对风险的抵补能力不断加强。
第三,在不良贷款大量爆发前,银行已经开始意识到一些问题,并采取了相应措施......>>
问题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缺钱。不按时还款
问题三: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状况,构成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特点、及成因分析? 1.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 众所周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数额巨大,现实状况不容乐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占全国银行业的80%,但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之初背上的沉重包袱难以下卸,信贷资金大量沉淀和死滞,1998年的资产回报率不到0.2%,1999年帐面需核销的呆滞贷款占其贷款总额的2.7%,但加上需核销的逾期和呆滞贷款,全部坏帐比率为8%-9%(该坏帐比率并不包括已剥离的资产和债转股在内)。按国有四大商业银行贷款总余额占全部金融机构总余额超过六成,8%-9%的坏帐率即达5000-6000亿元,四大商业银行1999年有3500亿元的不良资产被剥离,经独立评估后与企业签定债转股协议的也近1000亿元。此外,几十家股份制小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也相当严重(5万多家农村信用社,二千家左右的城市信用社及地方性信托投资公司等非银行性金融不良资产的增量和存量更是突出。)。从此可以看出,尽管中央从1995年全国金融工作管理会议以来,要求各商业银行要将不良资产比率每年下降一定的比率,最近两三年银行的贷款质量虽有所提高,但是不良资产比率仍然较高,信贷资产风险依然较大。? 2.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特点 (一)不良资产数额巨大,不良贷款比重相对较高。? (二)我国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复杂。我国银行不良资产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体制的原因(如政企不分以及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经营管理不善等),还有政策和法律变化的影响等等。? (三)利益关系特殊。在国外,企业和银行是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银企关系比较清楚;我国国有企业和银行都是国有的,银企关系相对模糊。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都是国有的,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债权和国有企业的债务问题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当然国有商业银行和 *** 也有一定责任)的实质是国有企业的债务问题,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效益低下、缺乏竞争力等的综合表现。? (四)不良资产类型特殊。在国外,银行不良资产大多表现为房地产贷款或股票等资产,本身具有较高的价值,而我国银行的不良贷款则主要是信用贷款,比如大量对外贸企业的不良贷款等。简言之,清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近期目的是消除金融隐患,帮助国有企业脱困,而最终目标是使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轻装上阵,实现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战略性转换,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分析? 不良资产形成原因是复杂的:既有体制政策上的,也有经营管理方面的;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 (一)从体制方面看,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金供给制和财税改革后的“拔改贷”所形成的银企依赖机制,使国有银行的大量贷款在国有企业中沉淀、呆滞,是不良资产产生的历史原因。? (二)从 *** 方面看, *** 行为边界过大,特别是地方 *** 的过度干预,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机制名存实亡,造成信贷资金财政化、资本化,是不良资产形成的外部原因。? (三)从企业方面看,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大部分国企的经济效益低下,是不良资产产生的根本原因。? (四)从银行方面看,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非市场化及缺少健全的信贷约束机制,是不良资产产生的直接原因。? 首先,商业银行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缺陷,贷款“三查”制度未真正落实,授信不统一。? 其次,由于目前许多机构现有信贷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且个别人员法制观念极差,违章违规现象时有发生,人为造成信贷风险损失,严重威胁信贷资产的安全运营。? 最后,缺乏一套严密的监督机......>>
问题四: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 不良贷款记录或不良信用记录主要是指:
1、贷款当前逾期;
2、贷记卡当前逾期;
3、准贷记卡存在透支180天以上未还记录(含卡费、年费);
4、贷记卡存在近12个月内未还最低还款额次数超过6期记录(含卡费、年费);
5、单笔贷款存在近24个月内连续逾期超过6期记录(含担保人代还)或累计逾期超过10期记录(含担保人代还);
6、单笔贷款存在累计逾期超过24期记录;
7、贷款存在担保人代还记录;
8、近24个月内贷款存在展期(延期)或以资抵债等记录;
9、存在因信用不良被起诉的记录。
问题五: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都有哪些 不良贷款就是,贷款企业无力还贷或者是拒绝还贷,在贷款期限即将到来后,没有偿还的贷款。
主要就是放贷钱对借贷单位情况没有清楚了解,高估了对方的还款能力,90%以上的不良贷款就是因为放贷审核人员没有仔细了解放贷对象或故意放款放贷条件造成的。
问题六:不良贷款的成因有哪些 贷款人一般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在中国境内有固定住所、有当地城镇常住户口、18-65周岁的中国公民;
2、遵纪守法,没有违法行为及不良信用记录;
3、有正当且有稳定经济收入的良好职业,具有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
4、银行规定的其他条件。
问题七:商业银行如何控制新增不良贷款 然而,不少银行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信贷风险控制理念和行为偏差,以致信贷资产不良率还处于高位。笔者认为,要有效控制信贷风险,杜绝不良贷款再次大量发生,应着重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不良贷款的产生,最直接和根本的原因是企业和个人(借款者)信用的缺失。根据权威机构的统计,截至2000年末,在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开户的企业中,逃废债企业达32140户,悬空银行贷款本息达1851亿元。由此形成的道德风险将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长的时间里爆发。因此,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已是迫在眉睫,这是商业银行控制不良贷款的根本措施。 和商业银行关联最为密切的是客户的信用评级。建立企业和个人评级制度的具体做法是:汇总金融记录、建立金融信用制度,在此基础上汇总其他信用记录,如纳税情况等,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规范、完善的企业和个人信用评级。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信用等级应每年进行调整。 建立信贷风险管理文化 欧美国家的商业银行都有自己的信贷管理文化,信贷人员比较容易形成自己的信贷价值取向。严密的信贷管理制度是硬约束,先进的信贷管理文化是软约束,正是这种软和硬的结合,使欧美银行多年来一直较严格地控制了信贷风险。近年年来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在这方面也陆续形成一些基本观点,如“再高的收益也不能弥补本金的损失”,“最大的风险就是缺乏风险意识”等,但信贷风险文化的建设仍然不够。 加强风险控制建设 ――实行“审贷分离”的审查构架 应建立“信贷制度制定权”、“贷款发放执行权”和“风险贷款处置权”三权分立的贷款审查组织构架,建立相对独立的风险调查制约系统、风险审查制约系统、风险审批制约系统和风险检查制约系统。
――建立直观科学的风险预警体系 应建立企业的承贷能力分析指标体系,通过对企业最大限度所能承担负债的能力分析,控制企业的贷款规模;同时充分运用企业的现金流量指标,搞好企业偿债能力分析;并加强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预测企业发展前景和趋势;加强贷款客户的综合贡献度测评分析,对贷款客户评定授信等级,并据以进行贷款投放和管理决策。 ――加大贷款“三查”执行力度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商业银行都存在“三查”制度流于形式的问题。“贷前调查”需要调查人员深入企业核实相关数据,但恰恰是在这一“节骨眼”上,信贷人员往往只是轻易采用企业提供的材料和报表数据,做表面文章。“贷后检查”需要信贷人员深入企业监控其经济活动和资金流向、认真分析贷款风险变化情况。可不少信贷人员放松对贷款企业的后续管理,无法随时把握企业生产经营变化情况。“贷后管理”则沦为了应付性的日常检查,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此外,银行对企业财务指标的风险监控体系也过于复杂,不易操作。
问题八:如何控制新增不良贷款 然而,不少银行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信贷风险控制理念和行为偏差,以致信贷资产不良率还处于高位。笔者认为,要有效控制信贷风险,杜绝不良贷款再次大量发生,应着重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不良贷款的产生,最直接和根本的原因是企业和个人(借款者)信用的缺失。根据权威机构的统计,截至2000年末,在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开户的企业中,逃废债企业达32140户,悬空银行贷款本息达1851亿元。由此形成的道德风险将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长的时间里爆发。因此,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已是迫在眉睫,这是商业银行控制不良贷款的根本措施。 和商业银行关联最为密切的是客户的信用评级。建立企业和个人评级制度的具体做法是:汇总金融记录、建立金融信用制度,在此基础上汇总其他信用记录,如纳税情况等,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规范、完善的企业和个人信用评级。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信用等级应每年进行调整。 建立信贷风险管理文化 欧美国家的商业银行都有自己的信贷管理文化,信贷人员比较容易形成自己的信贷价值取向。严密的信贷管理制度是硬约束,先进的信贷管理文化是软约束,正是这种软和硬的结合,使欧美银行多年来一直较严格地控制了信贷风险。近年年来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在这方面也陆续形成一些基本观点,如“再高的收益也不能弥补本金的损失”,“最大的风险就是缺乏风险意识”等,但信贷风险文化的建设仍然不够。 加强风险控制建设 ――实行“审贷分离”的审查构架 应建立“信贷制度制定权”、“贷款发放执行权”和“风险贷款处置权”三权分立的贷款审查组织构架,建立相对独立的风险调查制约系统、风险审查制约系统、风险审批制约系统和风险检查制约系统。
――建立直观科学的风险预警体系 应建立企业的承贷能力分析指标体系,通过对企业最大限度所能承担负债的能力分析,控制企业的贷款规模;同时充分运用企业的现金流量指标,搞好企业偿债能力分析;并加强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预测企业发展前景和趋势;加强贷款客户的综合贡献度测评分析,对贷款客户评定授信等级,并据以进行贷款投放和管理决策。 ――加大贷款“三查”执行力度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商业银行都存在“三查”制度流于形式的问题。“贷前调查”需要调查人员深入企业核实相关数据,但恰恰是在这一“节骨眼”上,信贷人员往往只是轻易采用企业提供的材料和报表数据,做表面文章。“贷后检查”需要信贷人员深入企业监控其经济活动和资金流向、认真分析贷款风险变化情况。可不少信贷人员放松对贷款企业的后续管理,无法随时把握企业生产经营变化情况。“贷后管理”则沦为了应付性的日常检查,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此外,银行对企业财务指标的风险监控体系也过于复杂,不易操作。
问题九:为什么2014年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存量增加 贷款条件:
18岁以上;上班,有社保或者公积金;
个人保险;
房,车(月供也可以);
征信良好。
满足以上之一就可以做贷款,网贷最起码的要有还款来源。
问题十: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以农行为例 谁能帮帮我 20分 一.我国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的产生原因
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除了部分国有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经营和财务管理遇到困难以外还可以分为外部经济环境和商业银行内部的因素。
第一.外部经济环境为不良信贷资产的产生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条件。
1.市场机制的不健全扭曲了 *** 、企业、民众的经济行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地方 *** 或多或少地充当了同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调解人,过多干预银行事务,从而变相误导了银行的经营作为,扭曲了部分贷款的合理投和向。同时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基础薄弱,市场机制不够健全, *** 、企业和民众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商业化、贷款市场化、交易的诚信原则不能很好理解和贯彻,从而形成的经济、金融、法律、社会和民事环境,银行的权益受到伤害,不良贷款日积月累,积重难返。
2.一些国有企业资本金严重不足,银行贷款被用作铺底资金。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占用的资金是不等量的,其最低额是企业必须经常占用,在需在资金最少的时候也不会空闲出来,这种最低限额的铺底资金,应该使用资本金,而不宜使用银行贷款,使用了贷款就无法归还。改革开放以来,财政安排的经济建设资金绝大部分用于基本建设方面,老企业需要增加的流动资金几乎完全依靠向银行贷款,甚至于有的新企业基本上是使用银行贷款建成的 。这就使得一些国有企业负债过高,大量银行贷款无法到期收回。
3.信用观念的扭曲。由于企业拖欠贷款的现象存在多年,而且大多数拖欠者都没有受到利益的损害,有些甚至还得到了好处,天长日久就使得人们的信用观念转变、扭曲、颠倒,加之少数地方 *** 和主管部门维护社会信用不力,默许一些国有企业把自己的损失转嫁给国有商业银行,而国有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不正确的观念,对贷款能否及时收回注意不够,对到期的贷款催收的工作也抓得不紧,这些都严重损害了银行的利益,致使银行的不良贷款加重。
第二.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因素对不良贷款的增加和膨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贷款管理机制落后,自我约束力不够。近十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突飞猛进,但不容忽视的是,在贷款管理上存在着重数量规模,轻质量效益的粗放经营倾向,重贷轻管,重放轻收,跟踪不到位,约束力不够,特别是违规操作比较多。可以说贷款管理机制的落后、管理环节上的薄弱是不良贷款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
2.贷款风险监测机制不健全。认为信贷管理重物不重人,缺乏对企业法人或经营主管的品质、素质和个性等方面的综合考虑:信贷风险监测制度不完备,限于风险贷款的统计工作,缺乏贷前、 贷中和贷后环节的风险评估,不能做到及时掌握贷款企业的资产、负债、盈亏情况的变化:预警机制没有建立,很大程度上不能有效监测信贷风险。
3. 防范和化解不良信贷资产,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眼睛向内,找准突破口,多管齐下,标本兼治,更新观念,把不良信贷资产提升到一种可挖掘利用资源的高度加以认识。
二.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存在带来的后果
2006年外资银行在中国正式享受国民待遇,国有商业银行将面临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如果不良贷款比例不降下来的话,银行的经营效益首先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不良贷款的贷款利息难以收回,银行还须支付储户存款的利息,另一方面,银行大量的资产沉淀在不良贷款上,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大大地降低,影响银行的经营效益。随着银行商业化进程加快。银行的 *** 色彩将会越来越淡,银行要凭自身在社会上的信誉,靠银行的经营效益和服务质量来蠃得客户,如果不良贷款的比例高而效益下降,银行就会难以生存,将会在和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处于不......>>
❼ 平安银行净利下降逾一成 个人贷款不良率走高引关注
记者 贺向军 实习记者 张梦依 报道
近日,平安银行发布的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该行实现营业收入783.28亿元,同比增长15.5%,实现净利润136.78亿元,同比减少11.2%,主要系加大拨备计提力度所致。
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020年6月末,平安银行不良贷款率1.65%,与上年末持平,不良规模增长8.1%至413.13亿元,拨备覆盖率214.93%,同比上涨31.8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该行逾期贷款占比上升,且个人贷款不良率偏高,考虑到该行个人贷款占比超五成,其资产质量仍存在下行压力。
净利下降11.2%
据半年报披露,截至2020年6月末,平安银行资产总额41786.2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1%,负债总额38272.2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5%,吸收存款余额24861.2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资产负债规模呈稳健增长态势 。
盈利方面,2020年上半年,平安银行实现营业收入783.28亿元,同比增长15.5%,受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加大拨备计提力度等影响,该行归属于本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6.78亿元,同比减少11.2%,这是自2009年以来,平安银行净利润首次出现下滑。
从营业收入项目看,平安银行利息净收入和非利息净收入均保持较快增速。由于该行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力度,利息净收入增长15.3%至503.05亿元,同期非利息净收入280.23亿元,同比增长15.8%,主要原因是该行个人代理基金及信托计划手续费收入、债券投资收益等非利息净收入增长。
尽管平安银行营收增势强劲,但受累于资产减值损失的大幅攀升,该行净利仍出现两位数下滑,在已披露中报的上市银行中,降幅位于前列。
数据显示,上半年,平安银行计提的信用及其他资产减值损失为384.91亿元,同比增长41.5%,其中变化幅度较大的包括:发放贷款和垫款计提减值损失323.02亿元,同比增幅36.9%,债权投资计提信用减值损失49.52亿元,同比增幅299%,抵债资产计提的信用减值损失6.37亿元,同比增长61.7%。扣除信用及其他资产减值损失前,该行实际营业利润为561.5亿元,同比增幅18.9%。
平安银行表示,主动加大拨备计提主要是考虑到新冠疫情对经济和资产质量影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本行综合考虑外部经济发展、行业和区域风险变化等因素,对宏观经济预测的前瞻性参数进行更新和调整,另一方面,本行对受新冠疫情影响申请延期的个人和企业,以及受影响较大的行业,增加疫情影响的管理层叠加减值准备计提,进一步增强风险抵补能力。
盈利下滑的同时,平安银行的资产质量亦承压。
截至2020年6月末,平安银行不良贷款率1.65%,与上年末持平。同期该行不良规模有所扩张,增长8.1%至413.13亿元,逾期贷款占比2.28%,较上年末上升0.19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14.93%,同比上涨31.81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平安银行个人贷款不良率有所上升,对资产质量造成较大压力。截至2020年6月末,该行个人贷款不良率1.56%,较上年末上升0.37个百分点,其中,信用卡应收账款和个人经营、消费贷款问题最为突出。信用卡应收账款不良率2.35%,较上年末上升0.69个百分点,主要系疫情导致的大面积停工停产、居民收入下降、消费需求收缩所致。个人经营性贷款、小额消费贷款和其他保证或质押类贷款不良率2.66%,较上年末下降0.89个百分点,但仍处于较高水平。
零售业务大幅下滑
半年报显示,平安银行上半年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25084.0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其中企业贷款10906.53亿元,占比43%,个人贷款14177.55亿元,占比57%。
零售业务方面,自2016年以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为主的新一届领导队伍上任起,平安银行迈开了零售战略转型的步伐,确立了"以零售为核心,打造领先的智能化零售银行"为核心战略以及" 科技 引领、零售突破、对公做精" 的十二字方针。经过三年的转型发展,截至2019年末,该行零售业务实现营业收入799.73亿元,同比增长29.23%,占比58%,零售业务净利润194.93亿元,同比增长13.8%,占比69.1%。
进入2020年后,平安银行进一步提出新三年战略举措,推动零售业务转型的换挡升级,但中报显示,该行零售业务占比和净利润均有所下滑。
2020年上半年,平安银行零售金融业务余额13447.49亿元,占资产总额的比例32.2%,占比较去年下降0.7个百分点。零售业务实现营业收入433.53亿元,同比增长12.33%,在营业收入中占比为55.3%,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同时,该行加大了零售资产的拨备计提力度,零售业务净利润74.8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滑了30.8%,在净利润中占比为54.7%,同比下降15.5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2020年上半年,平安银行"新一贷"发放462.17亿元,2020年6月末,"新一贷"余额1479.83亿元,较上年末下降6%。此外,该行的信用卡业务也出现一定下滑,同期该行信用卡流通卡量达到6148.01万张,较上年末增长1.9%,信用卡贷款余额5125.04亿元,较上年末下降5.2%。
对于零售业务的下滑,平安银行行长特别助理蔡新发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主要是受到疫情的影响,一方面是逾期和坏账在疫情影响下有比较显著的增加,但在同业中还是处于中等水平,另一方面疫情影响了新的贷款的发放。所以信用卡、新一贷的余额今年上半年都没有明显增加。
对公业务方面,平安银行加大对实体企业的贷款投放力度,切实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上半年,该行发放贷款和垫款日均余额23096.17亿元,同比增长16.5%,企业贷款平均收益率4.39%,较去年同期下降69个基点。
此外,平安银行持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助力企业复工复产。该行单户授信 1000 万元及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发放额为 1148.74 亿元;2020 年 6 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户数达 68.25 万户, 贷款余额 2371.11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73%,在全行贷款余额中的占比为 9.5%。
❽ 招商银行为什么2012年起不良贷款率涨了那么多
招商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的原因有多方面,主要包括:
1.宏观经济形势恶化。2012年以来,哗并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环境不佳,导致不良贷款数量增加。
2.招商银行业务扩张。招商银行在过去几年中加大了局胡对小微企业和个人信贷业务的投放,这类贷款的风险相对较高,容易产生不良贷款。
3.招商银行内部管理问题。银行对风险控制和贷款审批流程的管理不够严格,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
4.招商银行资产质量下降。由于招商银行的资产质量下降,导致其不良贷款桐芦拦率上升。
总之,招商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银行在业务拓展和内部管理方面加强风险控制,提升资产质量,以降低不良贷款率。
❾ 国际上通用的信用类贷款不良率
若问题是:国际上通用的信用类贷款不良率如何表现详情如下
对于信用卡贷款不良贷款率和个人消费贷款不良贷款率上升,招行在年报中表示,“从短期看,目前行业仍处于风险释放期,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公司消费信贷类资产质量仍将面临压力,但从长期看, 本公司具备优质的客群基础,与共债风险客群的交叉主要集中在小部分次级客群且规模有限,资产质量将保持相对稳定。”
对于不良率上升,平安银行表示:“2019 年,受到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 共债风险上升、汽车消费下滑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消费金融全行业风险整体上升,基于更审慎的风险管控原则,采用了更为严格的五级分类标准, 整体不良水平保持稳健可控。”
❿ 消费贷款增长
近年来,发展零售业务已经成为许多银行在竞争中突围的战略选择。从信贷角度来看,尤其是房地产贷款集中管理制度实液圆施后,各家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上限受到约束,利润率较高的消费贷款越来越受到机构青睐。银行加大了场景布局和客户拓展。
6月末,从消费贷款占个人贷款的比重来看,增速最高的成都银行,消费贷款占比仅为1.74%,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宁波银行和Xi安银行消费贷款占比相对较高,分别达到60%和50%以上,南京银行、江苏银行和上海银行占比超过40%。
从报告的措辞可以看出,多家银行“积极支持”并“深入推进”消费信贷业务。但经过前期的跑马圈地,部分银行的不良率也有所推高。不仅如此,还出现了消费贷款违规流入楼市等乱象。如何平衡业务规模扩张和资产质量管理成为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绝对规模来看,个人消费贷款超过1000亿元的银行有16家,邮储银行消费贷款余额达到4821亿元,居所有银行之首;其次是建设银行和中信银行,消费贷款规模超过2200亿元;此外,江苏银行消费贷款余额达2171亿元,成为唯一突破2000亿大关的城商行。
与去年底数据相比,成都银行消费贷款增速最高,达到73.47%。半年报显示,该行加快发展消费信贷业务,进一步优化消费贷款产品,扩大消费贷款客户群,多渠道开展业务推广,促进业务量。此外指兆,紫金银行、无锡银行增速均超过50%,青岛银行、江阴银行增速也超过30%。
不过,部分银行的消费贷款规模较去年底有所萎缩。业内人士认为,考虑到不良风险暴露的滞后效应,部分银行的不良率将在前期之后被推高,因此将调整零售资产结构,适当“踩刹车”消费信贷。以上海银行为例。此前,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这家银行的消费贷款不良率也大幅上升。在此背景下,该行去年缩减了消费贷款规模。根据最新的中期报告,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该行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逐月下降,不良率上升趋势得到有效抑制。
从个人贷款中消费贷款的占比来看,不同类型的银行差异较大。虽然大银行的消费贷款规模都在千亿量级,但个人贷款中消费贷款占比普遍较低,如工行、农行、建行,占比都在4%以下唯埋租,而相对较高的则以城商行为主。具体来看,宁波银行消费贷款占比达到64.18%,超过个人按揭贷款和个人经营性贷款占比;Xi安银行也达到了52.78%。此外,南京银行、江苏银行、上海银行占比均超过40%。
当然,这也和各家银行的资产布局策略有关。并不是所有的城商行消费贷款占比都很高。比如前面提到增速最高的成都银行,消费贷款占比只有1.74%,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在拓展消费贷款场景的同时,银行也在推进数字化转型。如邮储银行在中报中披露,依托数字化获客模式,持续优化零售信贷工厂集中运营模式,非住房消费贷款网贷率已达99%。南京银行消费贷以“你好e贷”迭代升级为核心,融入本地消费场景,开展线上线下多渠道营销。
还有一家合资公司推出的另一种消费贷款产品
据《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20年)》,关于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重点,调查结果显示,超七成银行家认为个人消费贷款业务是首要重点。“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具有对象广、量小、风险分散的特点,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利差较高。未来,在银行将战略重心转向个人金融业务的背景下,消费信贷将成为银行个人金融业务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同时,商业银行与互联网公司的积极合作,进一步提升了消费贷款的渗透率。”
其实消费贷也是一把双刃剑。随着其覆盖面和渗透率的提高,在给银行带来零售增长点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风险。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消费贷款被挪用,非法流入楼市和股市。今年以来,全国多地对经营性贷款和消费贷款开展全面排查,加大对违规流入楼市资金的“围剿”。以上海为例。今年4月,上海银保监局通报称,自3月1日起,选择辖内16家银行开展经营性贷款和消费性贷款违规流入房市专项审计调查。调查发现,123笔交易和3.39亿元的经营贷款和消费贷款涉嫌在房地产市场上被挪用。上海银保监局根据调查情况,对银行有效防控经营性贷款和消费性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提出要求,并对查实的问题依法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我们也要看到,在零售信贷业务发展过程中,部分银行仍存在审核不严、贷款用途控制不严、客户筛选不严等问题,使部分不合格客户获得消费信贷资金,流入禁止领域。”曹磊表示,在强监管背景下,消费信贷仍是商业银行未来业务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只有在强监管的规则下,通过合规审批消费信贷,控制资金用途,银行信贷资金才能充分用于服务实体经济。
国家商业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