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的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个人消费信贷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消费者个人发放的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或支付其他费用的货币贷款。耐用消费品或其他费用支出,是指用于购买那些具有较高价值和普及趋势的生活消费品,以及用于教育、医疗、旅游等生活消费方面的较高价值费用的支付。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发展迅速,个人消费贷款占银行贷款总额的比重逐年增长,并逐步成为银行主要的业务和效益来源之一。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发展现状
我国最早的个人消费信贷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但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发展极为缓慢。1997年我国消费信贷总额为172亿元,仅占全部贷款余额的0.23%。为应对当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对经济的不利影响,政府制定和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为了启动民间消费需求,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商业银行加大消费信贷的力度。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推动金融机构积极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两项重要文件:《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和《关于改进金融服务、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1999年又发布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正式要求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面向广大城市居民开展消费信贷业务。
自1997年以来,我国的个人消费信贷有了快速发展,截至2009年一季度末,我国居民消费信贷余额为3.94万亿元,是1997年的229倍。随着我国银行消费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大,个人消费信贷市场空间不断拓展,个人住房消费贷款、汽车消费贷款、助学消费贷款、个人旅游贷款等业务迅速发展,该项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也逐步暴露出来。2009年一季度末数据显示,我国居民住房消费信贷余额为3.49万亿元,占居民消费信贷余额总额的近90%,仍然是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主要形式。前几年,住房消费贷款发展迅速,各银行为抢占市场份额而放松了发放住房贷款的条件,导致不良贷款率有所增长。从国外经验来看,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一般是在发放贷款后10年左右中逐步显现,这使得住房贷款潜在风险不可低估。我国现在的个人房贷余额中,超过80%是2000年以后发放的,这意味着,未来几年内个人房贷风险将有增无减。
个人消费信贷对象涉及不同的个体消费者、经营范围广泛、贷款的期限较长、资信调查困难,在一定程度上给银行带来了风险隐患。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分析与识别,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二、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成因
消费信贷风险是指银行消费信贷不能按期收回,造成信贷资金损失的可能性。个人消费信贷存在极大的不确定因素,风险隐含其中。对于消费贷款业务来说,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是信用风险,即因个人消费者不能按照与银行签订的协议行事而对银行信贷资产收益造成的风险。
1、制度方面
(1)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国至今尚未建立有关规范消费信贷活动的法律规范,特别是保护银行债权的法规不健全,对失信、违约的惩处办法不具体。消费信贷期限长,客户分散,不确定因素多,银行风险控制难以落实,很容易造成一些借款人利用法律的漏洞进行欺诈。此外,关于抵押物的处理、拍卖等问题,银行在处置个人抵押财产方面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和市场保障。我国消费品二级市场尚处于起步初创阶段,交易秩序尚不规范,交易法规也不完善,各种手续十分繁琐,变现成本较大,导致银行难以将抵押物变现。由于缺少法律规范,个人消费信贷在实际操作中无章可循、无法可依、随意性很大,这使得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缺乏法律保障,商业银行难以通过有效的方式来保全自己的消费信贷资产,增大了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
(2)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
在我国,信用观念尚未深入人心。目前虽然已经建立个人征信系统并投入使用,但系统内许多个人信息尚未完善。加上对个人消费信贷市场的竞争使银行之间缺乏沟通,从而使得个人的信用信息披露不够,信用信息资源无法共享。信息的不对称又可能致使借款人将贷款恶意挪用,用于经营或投机活动,经营失败导致贷款偿还出现问题。尽管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开始了个人信用联合征信工作,但是上述工作还仅限于金融部门,信用信息也仅限于金融信息,很难实现其他非金融信息的汇总。
2、银行方面
(1)银行消费贷款设计欠缺
有的消费贷款种类自身存在较大的先天缺陷,导致贷款风险从一开始就存在。如2000年兴起一时的“零首付”个人住房贷款和“零首付”汽车贷款。虽然中国人民银行已经明令禁止了这种“零首付”,但无指定用途的所谓综合消费贷款在贷款设计上也存在问题。这种贷款最高限额50万元,甚至不受限额,这一设计明显不是或并非主要是为了借款人消费使用的,更不是为普通消费者着想,它是迎合少数优势消费群体扩大生产的需要而巧立的名目。
(2)银行自身管理薄弱
从主观因素来看,国内商业银行仍旧在一定程度上不太重视信用风险,对各部门、各职员的考核只注重业绩而忽视风险和损失,造成损失后也没有强有力的责任机制予以制约。一方面部分商业银行为了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对基层行下达硬性的放贷指标,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不少银行擅自降低贷款标准和担保条件,致使潜在风险进一步增大;另一方面信贷人员素质偏低,工作责任心欠缺。存在着信贷人员贷前调查不深入、贷中审查不严、贷后管理不力的松懈行为,重贷轻管,重放轻收,岗位责任制没有落到实处,放松了消费信贷资金使用的有效监控。这些都是导致银行贷款风险显著增加的原因。
从客观因素来看,国内商业银行管理水平不高,更缺乏消费信贷方面的管理经验。通常,由于客户分散,银行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书面信用材料进行筛查,对个人的信用调查基本上依赖于借款人的自报及其就职单位的简单说明,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有无失信情况等缺乏正常程序和渠道进行了解征询,由此导致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且现阶段管理消费信贷业务的规章制度尚不完善,操作手段相对落后,贷后的监督检查往往跟不上,对消费者个人及其家庭的财务收支缺乏有效的跟踪、监控机制和经验。一旦发现风险不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致使消费信贷的潜在风险增大。
3、消费者个人方面
消费者个人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消费者行为的不确定性和道德风险的存在。目前,我国缺乏完善的家庭财产登记制度,居民收入缺乏透明度,银行无法确切计算和查证居民收入水平。消费者在申请消费信贷时,有可能为获取更多的消费信贷而夸大自己的偿还能力,风险完全由银行承担。另外,消费者在取得消费信贷之后,在有偿还能力的情况下逃避债务,即为道德风险。以助学贷款为例,由于大学生毕业后,社会就业压力大,人才的流动十分频繁,原就读学校找不到人,造成贷款无法归还,道德风险因素较大。
三、商业银行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对策建议
1、建立健全消费信贷相关法律法规
为了确保消费信贷市场的有序运行,应该尽快制定和颁布消费信贷法规,明确消费信贷活动中相关主体的职责义务和相关权利,合理分散信贷风险。建立健全消费信贷法规体系,一是尽快制定一部综合性的《个人消费信贷法》,对与个人信贷有关的问题进行明确规范,充实我国《担保法》中有关个人消费信贷的条款;二是要用法律条文明确规定对消费者失信行为的惩罚办法,用法律手段规范消费者的借贷行为;三是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医疗制度等相关制度,从而分散和共担个人信用风险。
2、逐步完善个人信用制度
个人信用制度的健全将有利于降低消费信贷的交易成本,抑制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此,逐步完善个人信用制度是商业银行进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必不可少的制度环节,是商业银行管理消费信贷风险的起点。完善个人信用制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全社会范围的个人征信体系;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我国个人征信系统使用尚处于初级阶段,仍需不断完善。应做到及时更新个人金融信息,做到电子化、集中化、及时化;同时,要加快不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全国征信系统信息,实现信息联网共享,满足银行放贷审核的需要。在建立全社会个人信用制度和信用档案的基础上,各银行还应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制定具体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以此作为放贷的基本标准,使之从源头上发挥防范消费贷款风险的作用。譬如,可以建立信用风险评分系统,通过给个人信用打分,严格划分客户的信用等级。首先对消费信贷的授信对象进行信用评分;然后再根据消费信贷对象的信用记录、消费信贷的担保方式、消费信贷项目等方面的情况对消费信贷授信对象的信用评分进行调整,得出该笔消费信贷业务的信用评分,确定其风险等级;对个人的还款意愿、还款能力进行预测,为最后的决策作依据。
3、完善银行内部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必须严肃信贷纪律,责任明确到位,一旦出现问题按规定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贷前要严把信贷入口,有规划地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严格规范各环节操作流程。在审核贷款申请时,主要侧重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个人信用记录、个人负债比率、个人保险等。抵押担保并非万全之策,抵押品也存在风险,要明辨借款人的实际收入水平。贷中,进一步明确各操作岗位的关键所在,规范操作,做到任务、权限和责任的统一。贷后,从跟踪、监控入手,建立一套消费信贷风险的预警机制,加强贷款后的定期或不定期跟踪监控。贷款发放后,银行要密切关注客户的还款动态,当有拖延现象时,及时找出原因并采取措施。对于具有还款能力而故意不还者,从信函通知到口头通知、加收逾期贷款罚息,直至处理抵押物甚至诉诸法律。对于多次恶意拖欠贷款者,要将其列入“黑名单”,加大追讨力度,并拒绝再度贷款。对于贷款到期潜逃和下落不明的借款者,应提请公安等有关部门协助查寻。
❷ 我国个人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急!!!!!
风险: 一)信用风险
传统的信用风险被理解为违约风险,即借款人因为外在或自身的种种原因无力履约的风险。现代意义上的信用风险则主要表现在借款人对借款行为不负责任,没有按时偿还贷款的责任心,或者有意隐瞒真实目的、骗取贷款的欺诈行为。据统计,我国商业银行每年因客户的失信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几千亿。
(二)经营风险
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过程中遇到的市场风险,包括利率风险、股票风险、汇率风险等,或者采取不当的经营策略而引发的可能威胁商业银行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潜在风险等,都可以归并为经营风险。 在我国,随着消费信贷的逐年发展,制约该项业务发展的风险也逐步暴露和突出,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消费信贷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借款人风险。由于我国居民收入尚未完全货币化,收入来源多样化,透明度低,使得实际收入与名义收入差距很大。 而且借款人提供的资料只能表明当期情况,社会化保障程度不高的现实又使得未来预期支出变得不可测,很难用科学的评估方法来确认未来的状况,因而贷款期越长,发生变故的几率越大。再加上现在社会部门间信息沟通共享渠道不畅,没有个人信用劣迹的记录,则无从判断借款人的资信程度,也没有个人破产的制度,这给许多信用意识薄弱的借款人留下了可乘之机,因而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无法彻底解决。借款人的多头贷款、故意不还款或是恶意透支在目前个人信用体制不健全的状况下使得银行信息不对称,防范风险的能力大大降低。
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主要是由消费者和银行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由于缺乏个人信用制度,银行在监管客户的风险防范方面产生难度,信用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银行缺乏征询和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据世界银行的研究结果,利用征信系统即个人信用制度,大银行客户的违约率可减少41%,小银行可减少78%,因此我国有必要先在制度上弥补这一空缺。
3.法律风险。国家鼓励消费信贷开展的政策是明确的,但配套政策、法律法规、行政措施尚未到位,可适用法规不完善。目前,商业银行主要是依据《商业银行法》、《担保法》、《票据法》、《贷款通则》、《经济合同法》等对消费信贷进行管理,而这些法规调整的对象主要是商业银行与企业的信贷关系,以生产性贷款为约束对象。商业银行将以生产性贷款为约束对象的政策法规移植到消费信贷的发放与管理上,不可避免产生消费信贷风险防范和抵押物处置上的矛盾。
4.抵押物风险。一般情况下,银行为确保自身的安全,在对个人发放消费贷款时往往要求提供抵押物。当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时,银行就应该取得对抵押物的处置权,但抵押物可能会因各种自然、人为灾害或周围经济、交通环境的变化而造成价格下降或价值灭失。此外,目前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还不足以保障银行顺利实现对抵押物的处置权,法院往往会从社会安定、和谐的角度考虑,在债务人无力偿还贷款时,法院即使做出了判决,也往往难以执行,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信贷风险大大增加。
5.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的消费贷款尤其是个人住房贷款债权的流动性较差而产生的风险。目前在配套市场条件不健全的情况下,尚缺乏盘活这块资产的措施。由于目前消费信贷在各银行所占比例还较低,且经济较为疲软,整个社会资金需求不旺盛,因而银行资金充裕,流动性风险尚未暴露。但随着消费信贷的迅猛发展,其比重在银行资产中的增大,资金“短进长出”的矛盾会日益突出。当经济高涨,整个社会资金需求旺盛时,若这块资产还不能盘活,银行很有可能会出现流动性危机,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
现状: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至今,业务范围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扩大,主要包括个人住房消费贷款、个人住房装修贷款、汽车消费贷款、个人存单质押贷款、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个人助学贷款、个人旅游贷款等业务。有的金融机构还开展了个人小额信用贷款、个人综合授信额度贷款等业务。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的个人消费信贷余额为24127亿元,是1997年的140.3倍。但在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市场,普遍存在着消费信贷总体规模仍然偏低、消费信贷增长速度明显下降、消费信贷中个人住房贷款占绝对比例的现象。 防范对策
1.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首先,加快个人信用征信机构建设的步伐,使其以商业化运作方式收集和使用有关个人信用档案的信息,同时兼顾公益性,逐步形成拥有全国基础信用信息资源的大型、综合性征信机构和众多提供信用信息评估等信用增值服务的各具特色的区域性、专业性征信机构,形成一个既能充分利用各项资源,发挥规模效益,又能适应不同征信需求,多层次、多方位的征信机构体系。其次,应加快全国统一的个人基础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目前,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构建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战略布局中,可以实行让一部分条件成熟的城市或地区先上的政策,先在一些信用消费发展较快的大城市推行个人信用制度,建立类似上海的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然后逐步向其他中小城市推广,最后形成覆盖全国的个人征信网络。第三,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整合协调和掌握各部门的个人信用数据、运用人民银行的网络形成全国个人征信的数据库,由一个专门性的全国个人信用管理局对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定价,产生一个个人信用档案的管理、查阅、购买信息的服务,从而实现市场化的运作。
2.建立健全消费信贷相关法律体系。一是要将消费信贷列入国家整个法律体系特别是经济、金融法律体系中,从总体上加以规范和完善,要尽快对《担保法》、《合同法》、《贷款通则》、《商业银行法》等相关经济、金融法规中的有关消费信贷条款进行相应修改、完善和补充,尽量简化手续、降低费用、放宽条件,使之有利于促进和规范消费信贷的发展。二是要根据消费行为和消费信贷行为的需要,制定专门的法律制度和具体的实施细则,让居民有参加消费信贷的积极性和还贷的约束性,让银行有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的动力和责任感,形成“居民对银行有信心,银行对居民能放心”的良好格局及“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信用秩序。三是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抵押贷款担保制度、医疗制度等相关制度,从而分散和共担个人信用风险。
3.建立有效的内控体系,实行浮动贷款利率。首先,银行内部要建立专门机构,具体办理消费信贷业务,同时建立消费信贷审批委员会,作为发放消费信贷的最终决策机构,做到审贷分离,形成平衡制约机制,以便明确职权和责任,防范信贷风险。其次,要进一步完善消费贷款的风险管理制度,从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几个环节明确职责,规范操作,强化稽核的再检查和监督。第三,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消费信贷风险的预警机制。对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本息的情况,或者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应当列入“问题个人黑名单”加大追讨力度,并拒绝再度借贷。第四,加强量化考核、质量监测,实行竞争上岗、奖罚分明,完善多劳多得的分配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提高信贷管理水平,促进消费信贷规范发展。第五,实行浮动贷款利率,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在利率浮动比率、贷款比例和期限安排上,给商业银行以更大的余地,以便商业银行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更好地防范风险。
4.采用科学的信用评分技术。首先,由于专家法评分模型的局限性,就要求商业银行高度重视个人信贷业务基础数据的搜集、整理与建库工作,改进现行的业务系统,加强新受理业务数据录入完整性、准确性的监控管理,特别是对未获批准的申请人信息的收集。其次,商业银行应根据数据资源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开发评分模型。建议对不同的产品设置不同的评分模型,由于目前各项基础条件较薄弱,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分产品分步推进。最后,必须将信用评分技术用于个人信用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建议国内商业银行尽快发掘银行内部贷款账户信息,开发欠款催收评分模型、风险预警评分模型等行为评分模型,进一步开发相应的自动化账户管理系统、催收管理系统,提高个人贷款贷后风险监测、不良贷款管理的效率。
5.转变消费观念,提高信用意识。我国居民长期以来有着“勤俭持家”、“量入为出”的传统消费观念,对于“负债消费”还比较陌生。商业银行应通过多种营销方式,向消费者大力宣传消费信贷,并创新服务品种、改进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效率,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培育消费者的信用消费观念、创造信用消费需求,实现业务发展和观念转变的互动,使人们增加安全感,消除后顾之忧,提高即期消费欲望,从而积极使用消费信贷。同时,政府可以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各种媒介,形成强大、广泛的宣传和监督系统,提高社会群体的信用意识,以此来推动和保障信用制度的建立。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对于我们来说,仅仅是再造信用的一种手段,而提高整个社会的信用程度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我们要用信用的约束来促进社会公众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国内消费信贷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
❸ 如何实施强大的信贷战略风险管理
目前,银行对信贷资产质量要标本兼治,重点需强化前瞻性的信贷战略布局、严防信贷结构性风险、夯实风险管理基础,走出一条稳健发展的新路子。
一、问题的提出
受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目前商业银行贷款不良率仍在不断攀升,已逼近2%,不良贷款与逾期贷款“剪刀差”还在扩大,潜在风险贷款持续增长。同时,快速处置不良贷款的损失越来越大,处置回收率不断创出新低,尤其是不良贷款的批量转让处置损失巨大,给银行的经营效益和财务成本带来较大负担。简单地遏制不良贷款,只是延缓或推迟风险暴露,在当期或短期内减缓不良率上升幅度,治标不治本,没有脱离产生不良贷款的外部环境,消除风险隐患,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不良贷款产生的内部因素。
宏观经济的基本面决定了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基本状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较大程度上是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反映。尽管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不会立刻反映到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上,但当经济增长出现较长时间的下行或疲软态势,或者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短期内不能得到根本性扭转,最终会对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造成实质性影响。
按现行商业银行的贷款管理规定,一般是按季结息,融资期限大都是6~12个月或1年期以上。当贷款出现欠息或到期后超过90天不能偿还时风险才会暴露,才会被确定为不良贷款。对于一些问题贷款,银行为保全资产通常还会采取再融资、展期、签补充协议调整原合同要素等方式来使贷款风险延期暴露。此外,很多潜在风险贷款还要受其它多种因素的影响或触发才会暴露。因此,从贷款发放到劣变为不良,一般都会有一个或长或短的过渡期。在经济增长放缓初期,信贷风险暴露会比较缓慢。但当经济增长出现持续乏力,不仅新的信贷风险会加速暴露,部分缓释的信贷风险还会再次向下劣变,累积的潜在风险也会转为现实的风险,从而使银行信贷风险暴露显著加快,贷款劣变率快速攀升,甚至可能持续地超过银行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增长幅度,严重时还会触发流动性风险。
从目前的态势分析看,经济增长放缓的基本要素没有发生实质性转变,宏观经济运行中各种不确定因素没有消除,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还在继续累积,持续影响着银行的信贷经营环境。比如,一些技术含量低、工艺落后、产品缺乏竞争力、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出现停产半停产的在不断增多。一些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资产重、负债高,调整转型难度大,效益下滑的局面可能长期存在。一些传统的商业模式和实体商场商城,随着新兴市场业态的变化出现了萎缩态势。尤其是一些小微企业,在经济上行期市场需求大,尚能生存发展,但当经济波动时就会最先受到冲击,出现资金周转困难、资金链断裂的情况。且这种情况又会传导到其上下游领域,致使越来越多的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现金流不足或断裂,导致信用风险在客户、行业、区域等维度呈持续扩散态势,严重影响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稳定。此外,交易对手风险、合作机构风险、民间借贷与银行融资等风险交叉传染、蔓延扩散,大量外部风险的跨业跨界涌向银行,成为新的信贷风险源,使得银行信贷风险管控的难度和复杂性进一步加大,不良贷款上升的势头将难以遏制。
另一个问题是,银行信贷经营状况并没有随外部经济环境变化而进行实质性的调整改善,新增融资的风险仍未能得到有效控制。随着经济下行,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需求大幅减少,制造业仍在深度去产能过程中,消费只能渐进式增长,出口则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短期内很难有大的回升。在这样的背景下,生产经营正常的企业一般都通过发行超短融、短融、中票以及各种企业债来归还银行贷款,降低融资成本。这意味着正常经营的企业不仅降低了对银行贷款的需求,而且还偿还了原有的贷款,直接减少了贷款余额。为确保信贷总量不减少、增速不降低,银行除了要补上企业发债偿还的贷款外,还要再寻找新的有融资需求的企业,而这类企业大多是一些经营相对困难、潜在风险较大的企业。也就是说,如果继续按惯性和传统方式不进行调整就投放贷款,风险可能会更大。
上述分析表明,当前银行出现的信贷风险问题主要是受外部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但就银行自身的反思而言,决不能就此了事,或至多认为是一些分支机构或有关人员不尽职、业务操作不到位所引发的信贷风险,而应从自身风险管理上作深层次分析。这其中有些风险暴露看起来似乎是由外部因素造成,且都有一定的偶然性、突发性,或是某些企业或某类型企业、某些分支机构,或者某个区域等的个案问题,但其实质是一些银行忽略了对信贷战略风险的管理。
目前,商业银行间的新增不良贷款并非呈均衡分布,不良贷款率的差异很大。在同一区域,外部环境相同,有些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低,有些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很高;即使在同一区域内同一家银行的不同分支机构也不均衡,有些分支机构不良贷款率高,有些分支机构不良贷款率低。导致这些银行及分支机构不良贷款率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信贷结构的差异。不同的信贷资产分布结构具有不同的风险,若信贷资产在某些风险较高的领域或板块占比过大,那么相应的不良贷款率也就会比较高。如温州、鄂尔多斯等地的区域风险,钢铁、电解铝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风险,银行信贷产品中的商品融资风险、暗保理风险,以及贷款保证担保方式中的互保、联保、关联担保风险等。由于信贷资产的背后是信贷客户,客户违约便表现为信贷资产劣变。所以银行间不良贷款的差异,实际上是信贷客户结构的差异。信贷的客户结构差异越大,信贷资产质量的差异也越大;并且这种差异大并非短期形成,也不是一两笔业务就能调整过来的。
所以,评价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不能只看逾期贷款率、不良贷款率,它们只反映当期信贷资产的质量,并不能反映长期的信贷质量。当期的逾期贷款率、不良贷款率比较低,不能说明其未来的风险就可控,信贷资产质量就一定好。事实上,只看当期不良贷款率本身也不全面,因为其中包含了核销处置的因素。要判断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优劣与稳定,必须深度地分析信贷结构,包括信贷资产的客户分布结构、行业分布结构、区域分布结构和产品分布结构等,才能搞清楚银行信贷资产的真实质量及潜在风险,才能更准确地判断一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优劣,才能结合外部经济环境判断未来贷款劣变压力的大小。
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银行间信贷结构的差异实质上是信贷战略的差异和战略风险管理的差异。不论是理性的战略风险防控,还是风险偏好的决策判断,信贷的战略风险及其结构性风险必须要事先防范,一旦发生战略性的风险就很难再进行有效控制。这也是当前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有些银行尽管当期出现了不良贷款率上升,但从信贷战略风险等长期因素来看,风险仍然可控;有些银行虽然当期的不良贷款率不高,但从长期的信贷战略风险等因素看,潜在风险很大且有的已很严重,极有可能引发区域性甚至系统性金融风险。
二、强化信贷战略风险管理
尽管目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持续上升的问题难以在短期内解决,但这并不是说对此银行就无所作为,只能消极等待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应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抓住当前经济增长放缓的时机,加快自身信贷经营的转型,深化改革、完善机制、标本兼治,切实解决制约和影响信贷风险管理的深层次问题;既要防控和压降当期的信贷风险,更要强化和完善长期信贷风险的管理,调整和明确信贷战略,防控好信贷战略风险,使信贷业务能有一个稳健的长久发展态势。
所谓信贷战略风险,是指未来可能出现大面积的、持续性的信用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极为重大,甚至会导致银行的破产。信贷战略风险管理就是要根据外部环境和自身的风险偏好,确定信贷战略目标和战略布局,以防控未来宏观经济波动可能带来的战略性信贷风险。
从信贷战略层面来分析信贷风险和不良贷款,就不难发现每家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与其信贷战略及其风险管理密切相关。其中的一个重要教训是,一些银行事前缺乏明确的信贷战略、理性的信贷布局和对信贷风险隐患的防控要求,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只为完成当期的经营指标,过多地向某些收益较高领域投放贷款,形成了大量高潜在风险的信贷资产。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便深陷风险持续、大面积暴露的困境。因此,为标本兼治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严格防范战略性信贷风险,商业银行要在对外部经济环境和自身信贷经营条件、风险识别能力等有足够清醒认识的基础上,本着审慎的风险偏好来制定信贷战略风险管理规划,确定信贷总量和结构目标,并做好长期充足的风险损失准备。
银行信贷战略风险管理的关键,一是要明确规定在一定时期内适度的信贷总量增长,确保风险总量可控。即风险总量与风险准备、财务承受能力相匹配,这是银行稳健经营的充分体现,更是风险管理的内在要求。倘若信贷业务在短期内发展过快,风险管理的质量就会受到影响,潜在风险就会相应更快地累积。尤其是目前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还未到位,一些新市场尚未形成实际的信贷需求,如果银行新增信贷总量过多,包括对新客户的贷款和老客户的增量贷款,稍有不慎就会顺着惯性继续投向传统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甚至是一些工艺技术落后、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消耗大、产能过剩严重的领域。因为在这些领域,企业经营效益下降、成本上升、资金链趋紧,会有较大的融资需求。如果贷款投放过多过快,风险暴露的压力就会增大,极易导致新的不良贷款。因此,合理适度的信贷总量控制应是信贷战略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
二是要尽职守住信贷战略风险底线不动摇、实现信贷战略目标不动摇。当然守住风险底线也是有成本、有代价的,要尽可能地兼顾短期收益与长期风险、市场机会与风险防控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宏观经济出现波动时,避免发生大面积或板块式的信贷资产劣变;只有这样,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稳定性、信贷资产分布的匹配性、客户风险的可控性、综合收益的可持续性,才能有基本的保证。
三是要在信贷总量内确定未来的信贷结构目标。信贷结构及各组成板块的集中度风险防控是信贷战略风险管理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一方面,要严格把控好新增贷款投向结构的度,避免出现结构性或集中度风险。特别是目前投资增速已回落至10%以下,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逐步向投资与消费拉动转型,银行也要相应调整信贷战略,加大消费信贷板块的投放比重。另一方面,要对存量信贷的客户、行业、区域、产品等结构及集中度等进行全面分析,对其中的潜在风险及时完善防控措施,并不断优化调整。
从客户维度看,信贷客户的质量结构是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基础的基础。客户的质量好、结构优,就说明银行长期的信贷资产质量有稳定的基础。客户的选择主要由银行的风险偏好决定,不同的风险偏好会有不同的客户选择。关键是银行的风险识别能力,识别不了实质风险就难以选择合适的客户。在实施信贷客户战略时,银行要充分利用数据沉淀和技术处理上的优势,通过大数据实现对客户的风险识别和精准选择,有效预判和控制客户风险,提高优良客户占比,这将成为银行未来创新和市场竞争的重点。同时,要对识别出来有潜在风险因素的存量客户,特别是一些体制机制较传统、缺乏核心竞争力又过度融资的客户,需要加快退出。小微企业客户较特殊,不仅要以商业原则来评价其实质风险,对其融资总量要与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还要从战略角度来培育客户,不能过度强调风险底线而放弃小微企业客户。
从行业维度看,信贷行业分布对信贷资产质量的稳定有很大影响,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发展周期、不同的风险表现,所以行业板块的布局要与经济发展及走势相契合。目前就是要把信贷资源投向新兴产业、弱周期行业等长期融资风险相对较低的行业,提高其结构占比;对严重产能过剩、严重影响环境安全、工艺技术严重落后的行业,要尽快减少信贷总量,降低结构占比;对周期性较强的行业,要严格控制,避免占比过大。还要关注一些以往盈利较大的行业,这些行业短期内吸引了大量的投资,但当这种简单的高盈利模式成为共识时,就会转变成低收益的行业,风险也会随之陡升。如果这类行业的融资占比较高,那么未来信贷资产劣变的压力就会较大,因此须抓紧调整压缩。
从区域维度看,信贷战略风险管理中,还需关注区域信贷总量与区域GDP的比例关系,该比例过大的区域,潜在的信贷风险也会加大。目前由于投资效率下降,企业的利润率下降,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的GDP要比过去增加更多的投资,使得信贷总量增速与GDP增速的比率在某些区域快速拉大,同时风险也在快速累积。银行对各区域的信贷投放,要区别不同情况。对经济增长过程中已经完成或将要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转型升级比较顺利的区域,以及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人口红利充沛的区域,可继续保持适度的信贷增长。而产业结构较单一,工业化、城镇化潜力不大的区域则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洼地,信贷资源投放需审慎把控。如果过多地把信贷资源投向边际效率较低的区域,那么未来的区域信贷风险就会加大。
从产品维度看,信贷产品结构也是影响资产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风险较低的融资产品可以保持信贷资产质量稳定,而风险较大的融资产品尽管收益较高,但需审慎,占比不宜太大。尤其在经济增速放缓或下行期,一些收益较高的传统信贷产品不仅风险增大了,市场需求也缩小了,总量应稳步压缩。同时,应根据市场变化,适时推出新的融资产品,特别是要积极创新,开拓消费贷款市场,推出一些风险可控、适合市场需求的消费类融资产品,提高消费类融资产品的占比。
三、信贷战略风险管理实施的必要条件
确定了信贷战略风险管理的目标,并不等于目标的实现,还需要有配套的环境与条件,包括用新理念、新机制、新要求来对信贷战略风险进行管理。要有防控大板块、大面积信用风险的预案及与之相匹配的政策制度。
(一)完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明确风险管理责任
要实现信贷战略风险管理所确定的目标,必须完善信贷风险管理运行机制,既防控当期信用风险,还要对战略风险进行有效防控,并保证客户服务的高效率。不仅要解决现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管理层级多、操作流程长等效率问题,更要解决前中后台部门相互制衡异化为风险管理职责不清的机制性问题。
必须明确信贷风险主要是客户的违约风险,所以信贷风险管理也必须以客户为中心来明确部门及员工的岗位职责,落实风险责任,谁管客户就由谁来承担风险责任。在整个信用风险管理中,前台市场营销部门的主要职责是营销客户、维护客户关系、全过程管理客户,并对客户风险承担主要责任;中台风险审查部门的独立审查主要是协助市场营销部门对客户风险的识别与防控进行把关,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后台监测监控部门主要责任是统一客户视图,对客户风险进行全方位监控,并及时向市场营销部门提示在贷前与贷后需关注的客户风险动向,帮助做好客户风险控制。通过三个部门的协同配合,形成以市场营销部门为主体,风险审查部门、风险监控部门为辅佐,互为前提、相互制约、责权统一的风险管理运行机制。只有完善信贷业务各环节中的责任机制、明确各自的职责,才能有效保证信贷战略风险管理的顺利推进实施,确保该进入的客户、行业、区域能高效率地进入,该退出的客户、行业、区域能有策略地退出。
在现行以区域板块管理为主、业务条线管理为辅的银行经营管理体制下,必须明确各信贷业务部门的基本职责是为各级机构的风险决策者提供决策参考依据以及相关政策、产品等服务,主要承担风险揭示不充分、风险防控或缓释、政策要求不到位的责任。对客户的融资业务做还是不做,须由机构负责人决策。因此,各级机构负责人是信贷业务的最终决策者,应承担风险决策的主要责任。
在明确了责任机制的基础上,需同步完善责任与权利的匹配机制。市场营销部门承担客户风险的主要责任,就必须给予充分的授权。不仅要有权进行客户授信及债项业务的尽职调查与日常贷后管理,严把客户真实信贷需求、真实风险缓释、真实贷款用途,还要负责信贷业务政策指引、客户或业务准入、贷款定价、产品创新发起等工作,牵头协调各产品部门及各区域资源的统筹配置和调度,以及对与法人客户相关的个人业务及其风险开展跨部门延伸营销管理等。
为提高对客户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避免分支机构的信贷客户准入选择风险、信贷投向偏离信贷战略目标风险,要相对集中营销资源,调整营销方式与策略,对信贷战略影响较大的板块、新兴业务领域以及个性化需求较强、产品结构复杂、风险防控难度大的业务,要在统一客户选择标准、服务标准、风险识别标准、业务操作标准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信贷顶层布局、高层决策的直营机制,提升客户直营层级。除小额、零售信贷业务外,基层机构主要是对客户提供所需的金融服务,辅助上级行做好客户营销工作,以更完整、更专业、更高效地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一体化金融服务,彻底改变现行实际由各基层机构依据当地市场需求决定信贷投向和信贷结构,甚至造成逆向调整的问题。
(二)创新信贷风险管理方式
信贷战略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不仅要完善责任机制,还要有完善的创新机制,通过创新把有限的资源投到信贷战略风险管理上。在当前内外部复杂环境下,要保持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只有通过创新转型,才能激发防控风险的活力,提高风险防控的效率。从理念、布局、管理、方式、产品等角度考虑,信贷战略风险管理本身就充满着创新。当所有的创新汇集起来就能形成巨大的创新红利,表现在信贷战略风险管理上,就是信贷资产质量长期保持稳定优良态势,贷款单边劣变持续减少,潜在信用风险得到有效化解,信贷结构不断优化,信贷资产收益进一步提升。
一是对部分信贷业务进行标准化运营。即把风险可控、市场潜力大的消费信贷、小额信贷以及其它风险较低的信贷业务进行标准化改造,作为信贷战略风险管理创新的重点。由于这类业务量大面广,操作起来费时费力,因此需对现行的信贷业务运营方式进行调整改造。依据这类业务的不同风险特点来设定防控措施和操作流程,利用先进的技术创新业务办理方式,以提高服务效率并降低风险管理成本。具体来说,就是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采取“数据+模型”的方式,通过网络化、自动化等手段,以纯线上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模型、参数自动筛查或与线下审查结合等进行风险防控措施,实现客户融资业务自主或半自主办理。这样既可方便客户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办理融资业务,又可以缓解基层机构大量的业务操作,充分体现小额、风险可控业务走短流程的原则。
二是创新融资业务的组合风险管理。由于传统的行政化管理体制形成了以单项业务、单一品种为基础的信贷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方式,以及与此相匹配的政策制度,使得银行在具体信贷业务经营上过于部门化、产品化。不仅客户的金融需求被人为切割,银行的一些融资产品也被切割,难以同步交叉销售,而且对同一客户的信息、风险防控也被分离不能共享。事实上,对客户进行某项金融产品的营销既是业务发展的需要,也是了解和掌握客户信息的有效途径,是风险防控的重要措施。信贷风险管理就应寓于业务发展之中,不能把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截然分离,银行就是在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实现其有效的风险管理。因此亟须改革现行的管理体制,改变单一业务管理方式,在依法合规的基础上实施好客户战略。加快实现商行与投行、自营与代理、表内与表外、本币与外币、境内与境外等融资业务的整体营销和综合金融服务,创新出更多的融资新产品、新方案和新模式,同时可以更完整地了解客户信息,强化组合风险管理,从信贷战略上防控客户风险。
三是拓展融资新领域、防控新风险。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和市场融资需求的变化,按传统惯性思路看市场,确实找不到合适的信贷市场。昔日旺盛的需求不复存在,普遍的过度融资以及大量的风险暴露已把不多的市场需求掩盖,所看到的一些需求也大多是风险大、收益低、难管理的业务。因此,要以创新的思路来审视市场、细分市场,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样就会发现大量的市场机会和融资需求。关键是要从信贷战略风险管理的视角来把握新时期的市场特点,借助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来识别风险、防控风险,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新的产业业态、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风险表现。比如,对信贷战略结构布局有重要影响的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服务业以及其它各类轻资产领域的融资需求潜力很大,PPP方式下的新项目融资需求也很大。关键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做,其中的风险又怎么防控,都需要创新、需要智慧。又如,现在银行都在想办法处置不良资产和问题贷款,其实换个思路,把其作为一种资源包装成一个新产品来经营,就会开拓出一块新市场。
(三)完善员工行为风险管理
员工行为风险管理是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也是信贷战略风险管理的必要条件,对信贷战略目标的实现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管好了员工行为风险,信贷风险也会大幅降低。只讲业务风险管理,不进行员工行为风险管理,信贷风险管理也很难真正落实到位。事实上,信贷战略风险管理就是整体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不只是具体一笔债项业务的风险防范,因此需要全体员工持续尽职努力才能实现。
员工行为风险管理就是要使员工在信贷业务经营的全过程中做到合规、尽职,这也是员工行为风险管理的核心。从目前银行出现的不良贷款案例分析来看,虽有各种内外部因素,但也不可否认其中有相当部分是由于员工不合规、不尽职等行为风险因素造成的,使得一些原本完全可以有效防控的风险未能避免。合规与尽职并非一个层面的事情。合规就是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该做就必须要做到位,不该做的坚决不做,这是红线不能逾越。与尽职相比,合规尤其是表面的合规容易做到,但把规定动作都做了,也不一定就尽职了。从本质上讲,合规可以防控操作风险,但不能完全防控信用风险。尽管不少信用风险是由不合规的操作引发的,但无论合规要求有多具体,也难以覆盖复杂的信用风险,合规管理不可能替代对信贷实质性风险的尽职防控。
强化员工行为风险管理,首先,要对员工进行职业操守培训,敬畏银行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敬畏风险管理。明确其职业行为规范,恪守高标准的职业操守,自觉履行岗位职责、勤勉尽职。这也是员工行为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其次,要对员工进行业务技能培训,全面推进信贷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制度,将专业资质作为从事信贷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办理具体业务的刚性约束。做到让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不具备风险管理能力和素质的人员坚决予以调整。其三,要强化对风险管理专业人员及分支机构负责人的业务技能培训、岗位考核等工作,使风险管理专业人员和分支机构负责人的数量、质量与信贷业务发展要求相匹配。形成风险管理人员职业化、机构负责人专家化,把风险管理专业人员和分支机构负责人队伍的梯度建设真正落实到位,才能有稳定的信贷资产质量,这是实现信贷战略风险管理的重要保障。
(四)监管部门应关注银行信贷战略风险
当前监管部门不仅应把经济上行期的监管政策要求调整到适应经济增长放缓条件下的监管政策要求上来,更需在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过程中,强化对区域性金融风险的监控,避免由局部的区域性金融风险引发更大范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不仅需要关注各区域的社会融资总量、结构与其经济发展的匹配性,分析是否存在严重过度融资风险,是否有潜在的区域性金融风险;还应重视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战略风险的监管,分析其信贷资产总量及其分布结构,对可能引发大面积风险的因素及早做好风险隐患的化解和防范。
监管部门要尽职监管,就必须对监管对象的信贷战略风险进行有效监测,对信贷业务发展过程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管,发现有异常情况就应立即采取监管措施,不应等风险都暴露了才进行监管风险提示。没有具体的监管检查、监管处罚等监管威慑的严格跟进,很难能真正发挥监管效果。
需要强调的是,限速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规则,是保证道路交通安全最基本的措施。信贷风险暴露与交通事故一样,大都也与速度有关。从目前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分析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共性原因,就是无论某项信贷业务增速过快或是整个信贷业务增速过快的机构,或某个区域的融资增速过快,其不良贷款暴露得也多。信贷业务短期内发展过快,不仅很难持续,而且风险隐患会很大,随后可能出现不良贷款快速上升的态势。在同样的经济环境下,信贷业务发展应有一个合理的度,超过了就一定有其特殊原因,很有可能是风险,至少有潜在风险。如发生钢贸融资风险、融资担保(圈)链风险以及民间借贷等较大风险的部分机构或区域都曾有过一段高速的信贷业务发展,且当时的不良贷款率、逾期贷款率等质量指标还都很不错。因此,金融监管部门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发展速度应有监管限制,哪家银行或其分支机构的信贷业务发展过快,包括某项信贷产品发展过快,监管部门就应进行合规检查,看是否存在不审慎或不合规的问题,且不能简单地做一些风险提示就了事。
❹ 消费贷款风险控制
103010培训课程
一.[课程背景]
目前,消费信贷发展如火如荼,已成为银行业务增长的“推进剂”。然而,个人消费信贷存在诸多风险和问题,成为银行不良贷款的“陷阱”,也面临着严格的监管。如何做到合法合规,提高资产质量,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二。[教学持续时间]
本课程为期一天(6小时)。
三。教学对象]
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消费金融从业人员。
动词(verb的缩写)[课程特色]
1.独特的专业优势:张先生是资深专业金融律师,具有深厚的法律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的法律训练是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汪卖
2.独特的讲课技巧和风格:张老师不讲理论和案例,不讲术语和口语。他制作理论案例、案例故事、故事情节、实际情节,注重细节,以绝活制胜;课件和案例精心设计,逻辑巧妙,法律知识融入社会现象;讲课风格活泼风趣,寓教于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讲解法律,让学生听得懂、愿意听;通过综合文字、图片、音视频、互动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互动,现场感悟。课堂气氛轻松活泼,打破了纯理论的僵化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不及物动词[训练有素的客户]
山东德州银行业协会、聊城银行业协会、日照银行业协会、甘肃临夏银行业协会、宁夏石嘴山银行业协会、安徽蚌埠银行业协会、河南洛阳银行业协会、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北京银行、天津、困袭逗濮阳农业银行、定西工商银行、石家庄华夏银行、淮安邮储银行、青海银行、吉林银行、江西、卞和、黑龙江邮储银行系统;山东、陕西、青海、吉林、甘肃、河南、江苏、广西、福建、四川、湖南、安徽、上海、广东、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200多家农村商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等银行业金融机构。
七。[课程大纲]
第一部分是个人消费贷款管理概述。
一、个人消费贷款的定义
二。个人消费贷款对象
三。个人消费贷款申请前提
第四,个人消费贷款的作用
动词(verb的缩写)个人消费贷款发展现状
第二部分是个人消费贷款的分类、特点和申请条件。
一、个人住房贷款
二。个人综合消费贷款
(一)个人住房装修贷款
(2)耐用消费品个人贷款
(3)个人汽车消费贷款
(4)个人助学贷款
(5)个人旅游贷款
(6)个人质押贷款
(七)信用卡消费贷款
三。个人消费贷款的禁止用途:
第三部分是个人消费信贷的法律风险防范。
一、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类型
(1)信用风险
案例分析:
(二)借款人偿付能力风险
案例分析:
(3)欺诈风险
案例分析:
(4)担保品(权证)风险
案例分析:
(5)法律风险
案例分析:
(6)利率风险
案例分析:
(7)流动性风险等。
案例分析:
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原因
(1)贷款申请中出具的相关证明不真实。
案例分析:
(二)缺乏完善的个人征信体系。
(3)消费贷款相关法律不完善。
三。防范个人消费贷款法律风险的措施
(一)逐步建立和完善全社会的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和相关制度;
(2)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
(三)建立银行内部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四)进一步完善消费贷款担保体系;
(5)实现消费贷款证券化,分散消费信贷风险。
三。银行业监管机构的监管内容及最新发展
一、银监会办公厅(2013)261号《个人消费贷款管理法律风险防范》解读
二。2017年个人消费贷款最新监管趋势及要求
案例分析:
注:以上内容为常规课程内容。在案例分析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上相关的法律知识和律师的办案实践。内容可根据需要、时间和现场情况适当调整。
张老师,资深金融律师、银行法律顾问
北京大学博雅智库高级研究员
农智库法律专家
中国讲师协会理事
中国财富传承管理人协会理事
张律师长期从事金融法律业务,办理了大量的诉讼和非诉讼案件,具有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长期致力于银行各类法律风险防控的研究和培训,运用深厚的法律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办案实践禅销经验,为银行提供全方位的法律风险防控培训课程,帮助银行识别法律风险点,及早防范,杜绝损失。每年都有数百场数万人的讲座和培训,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讲座课程]
《关于个人消费贷款领域风险提示的通知》
《银行信贷业务法律风险》
《银行业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银行合规管理与不良资产防范清收》
《银行案件防控与法律风险防范》
《民法典对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与适用》
003010对银行业务的影响和使用”
❺ 如何控制消费信贷的风险
一、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的表现
(一)作为优质资产的住房业务现在正承受着更多的潜在风险
近十年我国经济进入上升期,作为国家支柱的房地产业发展发展迅速,带动住房价格上涨。在消费信贷业务中占比最大的个人住房业务都是在重复着这样一种循环:每次我国实行房地产调控政策后,消费者持观望态度,房产交易减少,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随之收缩。等调控政策被市场消化后,市场进入稳定期,个人住房贷款再次进入扩张期。商业银行也因此承担了更多的政策风险。
(二)银行消费信贷业务被借款人用作投资的资金来源
相当一部分投资客户看中了银行消费信贷业务还款灵活、利率低的特点,通过提供假交易合同、假收款方资料向商业银行申请个人综合消费贷款,套取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用于投资资本市场、楼市,一旦碰上投资失利,楼价下跌,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回收将失去保障。
(三)间接贷款为主的业务模式使房地产中介机构向商业银行转嫁业务风险
房地产市场的分工使我国商业银行对中介机构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加。大多数银行只负责消费信贷业务的审批环节,其他环节则由中介机构代办。由于目前我国对房地产中介的监管立法存在缺失,无法对房地产中介机构的行为进行多方面约束,使房地产中介很容易将业务风险转嫁给商业银行。房地产中介有的故意隐瞒重要信息,发布虚假广告招揽客户,损害当事人的利益;有的参与炒房,扭曲了市场价格;有的违反了国家的税收制度,协助交易当事人签订阴阳合同,帮助客户逃税,种种行为都有可能造成商业银行的信誉、利益受损,严重的还会影响贷款的收回。
(四)虚假交易现象频繁出现
在楼市低迷时,“假按揭”是开发商套取银行资金的一种常见手段。现在全国楼价上涨,“假按揭”则有双重含义。一种方式是借款人找知情者出面申请贷款,自己每月还款。实质是借款人为了争取低利率贷款或想利用银行资金投资炒房。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借款人联合中介公司或按揭公司一起造假通过虚构购房者的形式,采用欺骗或伪造手段,制造虚假贷款申报资料向银行申请贷款,使银行蒙受资金损失。
二、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制度因素
1.法律法规不健全
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依赖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有了良好的法律环境保护,消费信贷业务才能良好的发展。但我国现行法律体系涉及个人信用方面的规定较少,且对于个人失信行为也没有明确规定具体的惩罚措施,尤其是抵押变现难的问题一直难以解决。在配套政策方面,目前我国个人破产制度,社会保障等制度不完善,导致个人信用行为征信困难,隐藏着严重的法律与道德风险。
2.缺乏成熟完善的个人信用征信机构和个人信用评估体系
在我国,民众信用观念匮乏、个人的信用信息披露不够,信用信息资源缺乏共享。造成银行与消费贷款者之间信息不对称,致使消费者发生恶意骗贷和行为,商业银行提供的消费信贷“门槛高”和“手续繁”,消费信贷风险增大。总之,个人信用制度缺失是造成消费信贷风险根本原因。
3.消费信贷风险转移机制不完善
(1)消费信贷的商业保险制度发展滞后
为了使银行和消费者双方利益都能获得安全保障,国外都建有与之相适应的保险制度。如法国住房贷款保险模式,意大利、西班牙采用团体保险模式对住房贷款进行保障,美国在汽车贷款中要求借款人拥有足额的人身保险,驾驶责任保险和对新购汽车的汽车保险,有的国家还要求消费者对其作为担保的抵押物办理火灾保险等。而我国目前消费信贷的商业保险发展较为缓慢。
(2)消费信贷证券化发展不够成熟
消费信贷证券化作为资产证券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解决消费信贷的流动性风险,实现抵押贷款资金的良性循环,优化消费信贷资产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后,商业银行可以将长期的抵押贷款债权通过包装上市转化为证券,并相应地将证券化后的贷款资产转移到资产负债表外,以达到合理降低银行风险资产总额,减少资产规模,提高资本充足率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运作,抵押银行将持有的抵押贷款转化为证券在市场上交易,这样就把原来由银行独家承担的借贷风险分散给多家投资者承担,实现了风险的分散。
(二)银行方面原因
1.银行贷款设计不够合理
部分贷款种类自身存在严重缺陷,导致贷款风险天然存在。如“零首付”个人住房贷款和“零首付”汽车贷款,贷前有可能出现假的单位收入证明的风险;以汽车作为抵押品亦存在较大的风险。目前汽车贷款大多以汽车作为抵押品,这种方法简单而又直接,但是与房地产等不动产相比,汽车的折旧、降价速度快,二手车的变现也相对困难。
2.银行操作中存在违规现象
银行为了市场份额与盈利,违规操作是从银行内部形成资产风险最主要的原因。部分工作人员自身业务素质或思想素质不高、控制风险意识差,贷前审核不严格及贷后监管不及时。贷款发放前审批程序流于形式,贷款发放后,银行监控催收不力造成借款人赖帐或拖欠等行为。
(三)消费者方面原因
消费者方面的原因主观性强且随意。不确定性导致的风险属于信用风险的范畴。
1.消费者行为的不确定性
现阶段借款人与贷款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致使消费者恶意骗贷或拖欠的情况屡见不鲜。因此,明确借款人行为十分必要。
2.消费者偿还能力的不确定性
消费者收入的可靠性、职业的稳定性、家庭结构的变化等和意外事件等因素,在贷款期内有可能发生不利的变化,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消费者的偿还能力,可见消费者的偿还能力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如果消费者的偿还能力波动到不足以偿付应偿付贷款额时,损失就会转嫁给贷款人。因此,正确分析消费者偿还能力和采取措施弥补消费者偿还能力的不足,是消费信贷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之一。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控制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提出的消费信贷风险的形成原因,制定合理的控制消费信贷风险的政策、建议并协助政府和社会完善制度环境等措施来防范和化解消费信贷风险,提高消费信贷质量,将损失减少到最小的程度。
1、营造有利于消费信贷风险控制的外部环境
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是有效进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的有力保障,是控制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中惩戒制度的有力保证。而当下我国在消费信贷方面的立法还不是很完善,许多配套的法律法规的缺失使得大量债权得不到有效保障。政府应将控制消费信贷风险列为亟待立法完善的课题。应尽快制订一部综合性的《消费信贷法》,规范有关问题的流程、制度,从而引导我国商业银行顺利开展消费信贷业务。
2、建立消费信贷的担保保证制度
担保是为社会化风险转移机制。担保分为物的担保和人的担保。物的担保是消费者以自己拥有的不动产、动产和有形资产为抵押和质押担保债务偿还,如到期不能履行其义务,银行可以行使其对担保物的权力来满足自己的债权。人的担保是独立的第三方作为担保人,以法律协议形式做出承诺,在消费者不能按期偿还其债务时,担保人将承担其偿债义务。
3、规范商业银行消费信贷流程
要规范信贷流程,必须从源头加以控制,层层落实。要建立健全贷款管理责任制度,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总第491期2013年第05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审贷分离制度和贷款检查制度。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流程包括产品的设计与影响、贷前审批、贷后管理以及清贷管理几个步骤。从跟踪、监控入手,建立一套消费信贷风险的预警机制,加强贷款后的定期或不定期跟踪监控,从而从流程上有效规避消费信贷风险。
❻ 小额贷款公司如何做好风险控制
强化信贷风险管理意识.一般小额贷款公司借款流程是自上而下,先取得上级借款意向,再向下逐级办理。这样致使许多基层人员养成上级有贷款意向,遵照便利的习惯,这种逆程序操作会使一部分信贷管理人员单薄风险意识。更严重会出现虚假、谎报、瞒报第一手资料等虚假行为。所以小额贷款公司需完善信贷人员的金融制度学习、岗位技能培训和素质、道德修养。并且制定考核惩罚机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从而有效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
加强内部风险控制力度.目前小额贷款公司还存在货款不管不严、内控制度乏力等管理风险。贷前调查不够深入,对借款人资料分析不准,重视不够,只注重片面的第一手资料分析。另一方面,在对借款人的经营、资金使用情况不了解的情况下,就进行大额贷款发放。最后小额贷款公司内部审查人员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各岗位之间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制约,致使风险不能得到及时的发现和预防。
小额贷款公司应该加强信贷管理、规范信贷业务操作流程,组织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制度,加强跟踪监管力度。
提高风险识别预测水平,完善信贷风险预测机制.目前部分评估受利益驱使,在对客户进行资产评估时,未按其市场实际价值评估,而是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评估,导致评估严重实时,最后造成严重的损失。所以小贷公司在对贷款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和测定时,必须要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采取针对性的评估提供依据。另外小贷公司还要对政策风险进行明确的分析,是最后评估结果能真实反映信贷风险的状况和成因
❼ 消费贷是如何进行风险控制的
据报道,按照20%的增速预测,我国消费信贷的规模到2020年可超过12万亿元,由于客户群体的差异和风险控制能力的不同,各种类金融、非金融机构提供的消费贷被挪用比例可能更高。
相关人士表示,一般情况下,平台风控能力不足,消费场景缺失,会选择用过高利率覆盖高风险,这样做的后果就会滋生循环风险,引发多头借贷、借新还旧问题和不合适的催收手段,更有少数平台、中介明里暗里直接为购房首付款提供借贷支持。
希望消费贷发展你的同时相关的风险可以被有效的遏制!
❽ 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有哪些
你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有:
1、个人征信系统不健全。
个人消费信贷风险主要来自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与个人信用风险,也即个人收入的波动幅度和道德品质修养水平,其中个人信用状况还与整个社会的信用环境密切相关。在收入水平较为稳定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对消费者信用的把握决定了消费信贷的发展程度。当前,我国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有效的个人信用制度,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尚在运行初期,可利用资源储备不足,商业银行缺乏征询和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加之个人收入的不透明和个人征税机制的不完善,以及其它征信部门的系统资源不相互共享,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自有净资产、个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还款意愿等资信状况做出正确判断。在消费信贷过程中,各种恶意欺诈行为时有发生,银行采用询问或实地察看等原始征询方式已经不能保证信用信息的时效性和可靠性。
2、商业银行自身管理存在缺陷,致使潜在风险增大。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虽然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但整体管理水平依然不高,难以跳出“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怪圈。由于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在我国开办时间不长,所以在这方面更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通常,商业银行信贷人员仅仅凭贷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询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对个人的信用调查基本上依赖于借款人的自报及其就职单位的说明,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活动及最为重要的有无违法纪录和有无失信情况等缺乏正常程序和渠道进行了解征询,导致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银行内部在责任界定上也往往依据书面上反映的问题进行处理,使得就材料而谈贷款的问题更为严重。同时在贷款发放上,重放轻管的问题相当突出。由于在放贷时对客户的实际情况就只停留在资料上,因而发放后更是没有一套相应的管理措施跟上。有的是一些笼统的管理制度,内容泛泛,面面俱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差,使管理客户的信贷员无法按部就班,致使有些贷款实际上长期处在无人管理的状态下。
3、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统一规范消费信贷活动和调整消费信贷关系的全国性法律。现行法律条款基本上都是针对法人制定的,很少有针对消费性个人贷款的条款,对失信、违约的惩处办法不具体。即使有,也似乎存在维护债务人权益的倾向。不少新法律法规的实施直接使得借款合同及相关合同存在法律方面的缺陷和问题。这使得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缺乏法律保障,对出现的问题往往无所适从。由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客户比较分散,均是消费者个人,并且贷款金额小、笔数多,保护银行债权的法规又不健全,特别是在个人贷款的担保方面缺乏法律规范,银行执行债权成本较高,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大,致使风险控制难以落实。当前城乡消费信贷业务的迅速发展,呼唤我国消费信贷法尽快出台。
4、抵押物难以变现。
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抵押物变现渠道窄、成本高,贷款担保往往形同虚设。借款人不能按时归还贷款本息时,银行通常会把贷款的抵押物作为第二还款来源,而抵押物能否顺利、足额、合法地变现,就成为银行化解资产风险的重要环节。由于我国消费品二级市场尚处于起步初创阶段,交易秩序尚不规范,交易法规也不完善,各种手续十分繁琐,交易费用偏高,导致银行难以将抵押物变现,影响了银行消费贷款的健康发展。同时,由于执行上的不规范,引发了大量的道德风险存在,进一步加大银行的损失。随着消费贷款规模的扩大和抵押贷款的增加,这类问题将会变得更加突出。现阶段,我国住房一、二级市场很不完善,政策上要求对大量非商品房产进行商业信贷支持,而一旦购房人无力还贷,这些非商品房产抵押又无法进行过户转让,银行很难得到充分的处置权,贷款抵押形同虚设。
5、盲目营销,无规划发放消费信贷,形成巨大的风险隐患。
近年来,为扩大盈利水平,抢占市场份额,各家商业银行纷纷鼓励分支机构大力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不少违规操作现象,一些商业银行为了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对基层行下达硬性的放贷指标。不少银行擅自降低贷款标准和担保条件,对高风险、低信用的客户提供消费贷款,一些地区的基层行甚至为了完成贷款任务,给每个员工下达一定额度的消费信贷任务。不少员工为完成任务,盲目放贷,甚至自己使用贷款进行高风险投资或炒股。这种现象的蔓延将造成新一轮的风险积聚,不利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❾ 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的管理分析
蚂蚁花呗怎么用 。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因素是指引起并影响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的不确定的随机变化的一系列因素, 个人消费信贷 业务风险往往与损失联系在一起,商业银行若发生消费信贷业务,则必然会存在损失的风险,即信用风险。个人消费信贷的收益与承担的风险密切相关,信用风险越高,贷款定价就应越高,银行可能获取的收益也越高。
信用风险由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因素构成,信用风险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损失和收益。由此可知,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与损失、收益并不是直接对等的。对银行来说,只有当信用风险真正发生,借款人发生违约行为,才会给相应的贷款商业银行带来损失。如果能够及时对信用风险进行风险识别与管理,信用风险则可能被及时有效的规避,银行因此不会承受利益损失。正因为如此,更加有必要对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进行管理,
使风险尽可能不转化为损失而转化为银行的利润。
(1)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特征
1)风险存在的客观性
信用风险在信贷活动中是必然存在的,有信贷活动就有信用风险。商业银行信贷活动的资金运动具有跨期性和多层渗透性,这意味着信用风险会伴随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因此,信贷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2)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
个人消费信贷 业务风险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是一种随机现象,风险的发生受多个因素的支配和影响,具有不确定性。这个特性决定了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复杂性。
3)风险因素的相关性
风险因素与多个因素相关,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不仅与借款人自身相关,还与借款人相关交易方、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外部环境密切相连等各个因素有关。这个特性决定了个人消费信用风险管理的广泛性,决定了对信用风险的分析应充分考虑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行为主体及其决策和行为。
4)收益分布的可偏性
蚂蚁花呗怎么用 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具有收益分布的可偏性,这是因为借款人违约的小概率事件以及贷款收益和损失的不对称,会造成信用风险概率分布的偏离。市场风险概率分布通常可假定为正态分布,若想要安全地收回个人消费信贷,取得商业银行应该收取的本金利息,但一旦发生风险,损失发生,不仅收益损失,连本金都会失去。这种收益和损失不对称特征使得信用风险概率分布向左侧倾斜,并出现肥尾现象。
5 )风险管理的可控性
虽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不能完全对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进行防范杜绝,但可以选择一定的方法进行风险管理,即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具有管理可控性。
6)风险积累的加速性和传染性
个人消费信贷 业务风险具有风险积累的加速性和传染性。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一旦积聚和爆发,将产生骨牌效应,加速对银行的冲击。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关联效应引发风险。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经济社会密切联系,经济社会中的个体密切联系形成相互交织的债权债务网络,无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网络支付系统崩溃,从而引发流动性风险。二,参与者的从众行为可能会放大风险。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交易个体难以对未来不确定性做合理预期,往往通过观察周围主行为获取信息;在从众心里的影响下,许多个体的信息将大致相同并相互强化,最后采取相似的行动。从众效应的实质是不确定信息的多倍放大,是个体理性行为导致的集体非理性行为。三,杠杆效应诱发危机。商业银行往往以一定量资本推动数倍甚至数十倍资产扩张,财务杠杆率高,如果风险发生,成为现实,那么将会进一步诱发危机的产生[[38]。最后,不断的反馈调节可能会使危机加大。银行发生危机会使大量关联个体失去获取贷款的机会,从而引发以经营性消费为目的的个体资金链断裂以致倒闭、破产,这种反馈效应进一步加深了危机。
蚂蚁花呗怎么用 商业银行通过系统的、成体系的、规范的方式方法对个人消费信贷信用禁用风险识别、评价、控制、处理。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以尽可能低的风险成本获取既定的收益或以一定的风险成本获取尽可能高的收益。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在风险与利益中寻得最佳利益的平衡点,既要避免丧失好的信贷盈利机会又要能有效控制风险。
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能够有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个人消费信贷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时做出风险识别判断与规避管理,从而减少银行损失发生的可能性,这就要求我们在传统工作方式的经验基础上,不断总结近期来发生的问题,更广泛地借鉴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这也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❿ 消费贷有什么风险
如果我们从机构安全的角度来看,目前许多贷款机构跑马圈地、野蛮生长、重规模轻风险管理的问题长期存在,而且还有部分违规操作导致了当前消费类贷款被滥用,放大了业务风险;如果从用户角度来看,目前新闻中经常出现的过度消费、恶意欺诈等乱象也是由此滋生的。
拓展资料:
消费贷款亦称“消费者贷款”。对消费者个人贷放的、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或支付各种费用的贷款。长期以来,商业银行主要对工商企业或其他各类机构和团体发放贷款,一般不对个人消费支出提供资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商业银行所以大规模开办消费贷款业务,主要原因在于:金融业竞争日益激烈,为谋求发展,商业银行需要开拓新的业务领域。战后西方经济发展比较稳定,个人有比较可靠的货币收入。日益增多的各类征信机构的出现,使银行可以较低的成本了解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保证贷款的安全。西方国家居民为避免通贷膨胀影响,也乐于利用消费贷款。
消费贷款的迅速发展,对于推销产品、促进生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消费贷款依不同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种类。从偿还期看,可分为一次偿还贷款和分次偿还贷款; 从银行与消费者的借贷关系看,可分为直接贷款与间接贷款; 依据贷款的用途,又分为汽车贷款、住宅贷款、住宅改良或修缮贷款、教育和学资贷款、小额生活贷款、度假和旅游贷款等。
消费贷款也称消费者贷款,是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以消费者信用为基础,对消费者个人发放的,用于购置耐用消费品或支付其他费用的贷款。具有消费用途广泛、贷款额度较高、贷款期限较长等特点;高风险、高收益、周期性(长期性)、利率不敏感性。
种类有居民住宅抵押贷款、非住宅贷款,主要包括汽车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教育贷款和旅游贷款、信用卡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