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为什么消费信贷对利率不敏感。
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基本情况 1998年以来,我国消费信贷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为促进消费、扩大内需以及提高人们消费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消费信贷不仅刺激了消费需求,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商品销售,并成为国家对消费市场实施选择性调控的重要手段。截至2006年4月末,我国消费信贷余额为22655亿元,比刚刚起步时的1997年末增加了22465亿元,增长了118倍;消费信贷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也由1997年末的不足0.23%上升到10.2%。消费信贷品种呈现多元化发展。从消费领域看,已发展到住房、汽车、助学等多个消费领域;从信贷工具看,已出现信用卡、存单质押、国库券质押等多种信贷方式;从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的机构看,已由国有商业银行“一枝独秀”发展到有条件开办信贷业务的所有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都在经营此项业务。具体来看,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贷款总量逐年增长但增速趋缓 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贷款的指导意见》,消费信贷的发展从此步入快车道。2000~2005年,消费信贷的年均增长率为31.4%,但受到基数逐步扩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消费信贷增长率呈逐年走低趋势,2000年,消费信贷增长率高达205.4%,而到了2005年这一增长率仅为10.4%。消费信贷快速增长的原因,除了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等因素外,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及消费水平增长较快是近年来推动消费信贷增长的最重要因素。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493元,比2000年增加4213元,年均名义增长1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 2000年的37664亿元增至67177亿元,年均增长达12.3%。消费信贷的增长与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变化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消费信贷结构总体稳定但个别品种波动较大 个人住房贷款一直是消费信贷的主体。近年来,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个人住房贷款成为消费信贷发展的重点。为了支持和鼓励居民购买住房,国家通过重点支持经济适用房建设、对住房贷款实行优惠利率等多种措施,发展住房贷款。 2000~2005年,个人住房贷款占消费信贷总额的比重基本稳定在80%左右;截至2006 年4月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已达19069亿元,占全部消费信贷余额的84%。 助学贷款稳步发展。1999年以来,为配合高校扩招政策及收费制度的改革,国家出台了教育助学贷款政策。2004年,针对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人民银行配合教育部等部门出台了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经办银行、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等一系列新政策,使助学贷款业务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截至2006年4月末,国家助学贷款余额已达115.75亿元,加上商业性助学贷款,各项助学贷款余额已达137.9亿元。初步统计,此项信贷业务开办至今各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国家助学贷款185亿元,约228万名学生得到帮助完成学业。 汽车贷款风险逐步暴露,波动较大。汽车贷款是商业银行较早开办的消费信贷品种之一。1998~2003年,汽车贷款业务迅速发展。2001~2003年,汽车消费贷款余额年均增长148%,占全部消费贷款余额的比例历年依次为6.2%、10.8%和11.7%。但从2004 年初开始,汽车贷款风险逐步暴露,金融机构开始控制汽车贷款规模,采取了更为严格的风险防范措施,汽车贷款发展步伐放缓。截至2006年4月末,汽车贷款余额为1011 亿元,比2004年末下降583亿元。 此外,耐用消费品贷款、信用卡消费等其他消费信贷发展比较平稳。截至2006年 4月末,其他消费信贷余额为2298亿元,占消费信贷余额的10.14%,其中信用卡透支消费成为一个新的亮点。 消费信贷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消费信贷发展的地域不均衡与整个消费增长的地域分布不均衡相吻合。据统计,占全国人口近60%的农村市场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近年来逐步下降, 2000年为38.2%,2005年则降为32.9%。销售进一步向发达地区集中,东部地区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已达60%,且比重仍在逐步提高。总体上看,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消费信贷规模越大。截至2006年4月末,消费信贷余额前六名的省市分别为广东、上海、浙江、北京、江苏、山东,其消费信贷余额占全国的比重高达66%,而西部十二省(区)市的消费信贷余额之和为3126.11亿元,仅占全国的13.8%。 推动消费信贷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当前宏观调控处于重要阶段,在继续搞好总量平衡的同时,要重点推进结构调整,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从国内外经济发展经验看,发展消费信贷,是促进消费需求增长的有效途径。 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是促进消费信贷发展的根本 随着社会公众金融意识的进一步提高,消费信贷已经成为居民优化储蓄及消费结构的重要工具。一般而言,对居民个人收入和支出的预期会直接影响到其进行消费信贷的深度和频率。近年来,虽然消费需求增长较为平稳,但投资需求增长加快,增速明显快于消费需求,导致消费率持续下降,从2001年的61.1%下降至2005年的50.7%。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导致总体消费倾向下降,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尚不完善,也使城乡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明显增强。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消费信贷的增长。因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应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千方百计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减轻居民教育、医疗负担,从而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支出预期,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扩大消费,为消费信贷的持续发展创造坚实基础。 加快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建设,为促进消费信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借款人诚实、守信是消费信贷得以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但我国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的工作才刚刚起步,信用观念尚在推广过程中,借款人构造虚假的个人资料,骗贷、逃贷的情况屡有发生,严重挫伤了商业银行发放消费信贷的积极性。如,汽车贷款近年来持续下降与个人信用制度不健全有十分紧密的关系。从国外的实践经验看,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和商业化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可以增加居民资产负债状况的透明度,有利于防范贷款风险;另一方面可以降低金融机构管理成本,提高其开展个人业务的积极性。人民银行近年来在完善企业征信系统的同时,加快了个人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目前企业征信系统已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联网运行,为推动消费信贷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下一步的关键是要完善个人信息披露的法律依据,尽快制定征信法规,并出台相关配套办法,使征信发展和管理有法可依,为保障信贷资产安全、开展消费信用调查以及依法保护个人隐私等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还应该完善个人信用评级体系建设,促进相关中介机构的健康发展,为金融机构更好地开展消费信贷业务提供服务。 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是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重点 消费信贷业务主要在城市开展,这与农村消费水平明显偏低直接相关。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为城镇的32.2%,比2000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从消费结构看,2005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高出城镇居民8.8个百分点,农村消费结构明显落后于城镇。党中央和国务院已明确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发展农村消费市场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各金融机构应从促进消费信贷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大力发展大额耐用消费品信贷等直接推动农村消费升级的信贷品种,同时也要探索开发其他一些适合农村居民消费习惯的信贷新品种。 推动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是促进消费信贷的创新方向 消费信贷期限一般较长,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都较高。除了一般贷款都要面对的利率变动、借款人收入变动等风险因素以外,消费信贷风险的不确定性因素还表现在借款人工作、住所、健康、家庭变故等都可能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产生不利影响。与较长的贷款期限相比,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期限一般较短,一旦商业银行对经济金融变化估计不足,未能相应调整现金流量,“短存长贷”风险爆发,银行就可能被迫折价变现资产或高价紧急融资从而造成损失,出现流动性风险。从国际经验看,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经过实践检验的比较成熟的结构性融资工具,对推动消费信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证券化的途径,可以将长期的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及其他消费贷款打包出售,回笼资金,有利于降低中长期贷款比重,改善信贷期限错配状况,优化利率期限结构,形成合理的收益率曲线。目前,我国的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刚刚起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已经进行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试点工作,先后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了资产支持证券。下一步,在总结相关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可研究探索扩大试点的信贷资产范围,将汽车贷款、助学贷款、信用卡透支等进行证券化,同时加快推动个人住房贷款证券化进程,为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加快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发展拓展空间。-
『贰』 写助学贷款的动机
1.为了完成学业
2.减轻家里负担
『叁』 虚假贷款的动机或成因
原因是在正规银行贷款太难了,所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虽然是不允许的,但事实上都是这样做的,不然有盈利的公司不需要贷款,而有需求贷款的公司又不盈利,如何能够让银行通过审核?结论就是银行是为有钱人服务的。
『肆』 我不明白怎么那么多人都贷款买车这是一种什么消费动机呢
首先我表达个人想法,他有可能是一时脑子里面很有冲动,急躁着想要得到的东西,无论是女人,手机电脑 房子 等等,我感觉应该享受得到的过程,也可能他只是在朋友或者家人面前炫耀,或者表示自己的能力
『伍』 如何评估小微企业贷款动机的合理性(结合贷款用途进行分析)
小微企业信贷实务中,抵押物的不足使得信贷人员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评价产生强依赖需求。经营信息的不规范、不健全,使得信贷人员不得不依据更多的交叉验证与逻辑推理,重构企业经营数据,来满足经营状况的评价需求。因此,在尽职调查过程中,评审的逻辑如何展开,按照何种线索、次序展开成为了尽调的核心问题。
无足值抵押业务欺诈防范
小微企业信贷风险中,风控人员最不能容忍的是信贷欺诈。最为常见的两类信贷欺诈是:隐瞒负债和粉饰经营。尽职调查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先识别是否存在信贷欺诈。通常,很多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是没有足值抵押物的,信贷欺诈导致信贷敞口直接变成风险损失。因此,对于信用贷款业务,风控的首要职责就是排除信贷欺诈的可能性,埔樾公司对这块比较专业。
1、基于隐性负债查验的信贷欺诈防范
通常我们根据权益检验结论来判断企业是否存在隐性负债。历史利润累积相比企业当前净资产总额明显不足,说明企业还有未公开的负债项目。尽调人员应顺着权益检验未通过的疑点,寻找证据验证隐性负债的存在。
历史上的大额投资失败(主业/非主业)、长期的亏损经营(增加负债维持经营)、以生意做幌子的恶意欺诈等均是形成隐性负债的主要原因。大额投资失败多发生在经营历史较长、企业家年龄较大(二代接班不顺畅)且能力较弱、主业经营艰难维持、企业家缺乏专注精神(倾向多元投资)的企业中。而长期经营亏损是导致企业隐性负债的慢性病因。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微薄、经营管理不精细就容易陷入亏损局面。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竞争非常激烈、利润空间较小的传统行业中。
总之,对隐性负债的查验是识别防范信贷欺诈第一道防线最有力的工具。怀疑的基础之上寻求逻辑与实证的验证,层层深入,直至证实或者证伪。必要时可以通过严格的全部账户及其流水查验。如果查验结果能够充分解释之前的怀疑,才可以判断客户没有信贷欺诈行为。
2、基于粉饰经营验证的信贷欺诈防范
粉饰经营数据会导致权益检验过程中测算的资产累积与实证的资产累积不匹配,通常权益检验通不过。由于美化经营数据是大多数企业家借款时的侥幸心理作祟,也是应对商业银行的常规套路。
(1)虚增收入、利润的情况,可以通过采购管理、库存管理、销售管理等内部常规流程之间关联关系加以证伪。如果客户采用全流程系统造假,可以通过近年实际利润去向加以逆向证伪。逻辑验证的主线是:更多的收入应该有更多的利润;更多的利润应该会有更多的资产累积和相对更少的负债。即便是随着收入规模扩大、负债规模扩大,也可以清晰计算利润滚动投入的情况;
(2)虚增合同、应收、库存的情况,可以通过合同管理、应收账管理、库存管理的常规流程加以证实或证伪。同时也可以通过渠道与客户之间的匹配性、历史交易与合作记录,以及库存合理性等逻辑判断加以证伪。逻辑验证的主线是:流动资产应该保持流动性,任何不能正常流动的资产都需要合理的解释。任何商务合作都有正常的商务动机、彼此受益的基础,都有渐进的过程,而不是突然性的。与自身能力不匹配的合同和订单本身也附带了巨大的经营风险;
(3)虚增对外投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的情况,现实发生并非高频,一般也是尽调人员不予采纳的资产与现金流依据。虚构债权融资通常出现在企业倒贷、续贷的场景中,具体可以业务常识加以证实或证伪;小微企业对外投资较少,除非有确凿证据加以证实,否则不计算在其资产项下;有鉴于现实中的可贷可投模式逐渐增加,应按照常规股权融资逻辑加以证实或证伪,顺着股权融资进程,本着阶段性验证的思路逐渐验证。即便可以证实,也应关注因投资方对经营和成长方式的苛刻要求而增加的经营风险。
从信用贷款的角度讲,对资产累积的验证还有诸多要点需要单独强调。首先资产直接验证过程中,应坚持审慎性原则进行评估;其次,关于净资产的表现形式也会影响信贷安全的保障性效果
『陆』 小额信贷对大学生的影响利大于弊
感谢评委主席,问候在场各位!对于此辩题,我方所持观点为小额信贷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利大于弊。
广义的小额信贷泛指所有小额个人信用贷款,其主要特点简单来说就是快捷无抵押。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的需求心理、购买动机、消费意愿等方面心理的与现实诸表现的总和,其最主要的行为表现是:购买行为。消费市场是指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基础的消费品 (包括劳务) 的交换领域或场所。是消费品的供应和需求关系的总和。
大学生由于处于消费成长期到成熟期的过渡时期。消费的特点表现为独特性、兴趣性、时尚性、从众性、攀比性还有盲目性。但,大学生已有一定的的判别是非的能力。基于上述,我方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讨论,即小额信贷对消费行为本身产生的影响和对大学生消费理念的影响。从这两方面考虑,我方认为,小额信贷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影响利大于弊。
本文只显示部分辩论稿,如有需要欢迎去辩论稿商城付费查看完整辩论稿!
辩论稿都是原创,需花费时间精力,需付费8元!
查看完整辩论稿
『柒』 消费贷款的行业投向是什么
影响贷款政策的因素,从消费者角度来看,有以下三个方面 :
第一,从消费者个人主观因素来看,居民消费行为总是在一定的消费动机推动下进行的,消费行为是消费动机的转化。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活动受诸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因素即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主观因素既与人的能力、价值观等等因素有关,也与其所处社会、家庭、自然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目前这些因素在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中可以综合反映出来,例如先存款后消费,没有负债消费意识;住房靠政府,分房论资排队;公房租金低廉,租房比购房合算;住房消费及投资意识淡薄等等。住房消费观念对银行贷款政策的影响比较大也比较长远,是一个需要采取长期措施解决的问题。
第二,从消费面对的客观条件来分析,这里我们将客观条件分为外产中与内部两类变量,外部变量指制度、政策、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等社会、经济因素。近期金融业调整信贷资金投向,由原来的生产性贷款转向鼓励购房的消费性贷款。贷款政策出台后,随着全国各地贷款政策的逐步出台,制度在各地、各单位逐渐实施,也使得人们开始关注。这些外部变量对银行贷款政策的影响是明显巨大的。
第三,影响银行贷款需求的内部变量因素分析。内部变量指个人收入、例如说房价与收入之比、房价与租金之比、按揭成数、按揭利率、按揭期限、抵押物设定等因素。此处仅就个人收入涉及按揭的一些内部因素进行分析。
『捌』 消费信贷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
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基本情况
1998年以来,我国消费信贷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为促进消费、扩大内需以及提高人们消费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消费信贷不仅刺激了消费需求,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商品销售,并成为国家对消费市场实施选择性调控的重要手段。截至2006年4月末,我国消费信贷余额为22655亿元,比刚刚起步时的1997年末增加了22465亿元,增长了118倍;消费信贷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也由1997年末的不足0.23%上升到10.2%。消费信贷品种呈现多元化发展。从消费领域看,已发展到住房、汽车、助学等多个消费领域;从信贷工具看,已出现信用卡、存单质押、国库券质押等多种信贷方式;从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的机构看,已由国有商业银行“一枝独秀”发展到有条件开办信贷业务的所有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都在经营此项业务。具体来看,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贷款总量逐年增长但增速趋缓
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贷款的指导意见》,消费信贷的发展从此步入快车道。2000~2005年,消费信贷的年均增长率为31.4%,但受到基数逐步扩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消费信贷增长率呈逐年走低趋势,2000年,消费信贷增长率高达205.4%,而到了2005年这一增长率仅为10.4%。消费信贷快速增长的原因,除了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等因素外,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及消费水平增长较快是近年来推动消费信贷增长的最重要因素。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493元,比2000年增加4213元,年均名义增长1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 2000年的37664亿元增至67177亿元,年均增长达12.3%。消费信贷的增长与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变化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消费信贷结构总体稳定但个别品种波动较大
个人住房贷款一直是消费信贷的主体。近年来,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个人住房贷款成为消费信贷发展的重点。为了支持和鼓励居民购买住房,国家通过重点支持经济适用房建设、对住房贷款实行优惠利率等多种措施,发展住房贷款。 2000~2005年,个人住房贷款占消费信贷总额的比重基本稳定在80%左右;截至2006 年4月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已达19069亿元,占全部消费信贷余额的84%。
助学贷款稳步发展。1999年以来,为配合高校扩招政策及收费制度的改革,国家出台了教育助学贷款政策。2004年,针对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人民银行配合教育部等部门出台了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经办银行、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等一系列新政策,使助学贷款业务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截至2006年4月末,国家助学贷款余额已达115.75亿元,加上商业性助学贷款,各项助学贷款余额已达137.9亿元。初步统计,此项信贷业务开办至今各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国家助学贷款185亿元,约228万名学生得到帮助完成学业。
汽车贷款风险逐步暴露,波动较大。汽车贷款是商业银行较早开办的消费信贷品种之一。1998~2003年,汽车贷款业务迅速发展。2001~2003年,汽车消费贷款余额年均增长148%,占全部消费贷款余额的比例历年依次为6.2%、10.8%和11.7%。但从2004 年初开始,汽车贷款风险逐步暴露,金融机构开始控制汽车贷款规模,采取了更为严格的风险防范措施,汽车贷款发展步伐放缓。截至2006年4月末,汽车贷款余额为1011 亿元,比2004年末下降583亿元。
此外,耐用消费品贷款、信用卡消费等其他消费信贷发展比较平稳。截至2006年 4月末,其他消费信贷余额为2298亿元,占消费信贷余额的10.14%,其中信用卡透支消费成为一个新的亮点。
消费信贷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消费信贷发展的地域不均衡与整个消费增长的地域分布不均衡相吻合。据统计,占全国人口近60%的农村市场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近年来逐步下降, 2000年为38.2%,2005年则降为32.9%。销售进一步向发达地区集中,东部地区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已达60%,且比重仍在逐步提高。总体上看,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消费信贷规模越大。截至2006年4月末,消费信贷余额前六名的省市分别为广东、上海、浙江、北京、江苏、山东,其消费信贷余额占全国的比重高达66%,而西部十二省(区)市的消费信贷余额之和为3126.11亿元,仅占全国的13.8%。
推动消费信贷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当前宏观调控处于重要阶段,在继续搞好总量平衡的同时,要重点推进结构调整,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从国内外经济发展经验看,发展消费信贷,是促进消费需求增长的有效途径。
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是促进消费信贷发展的根本
随着社会公众金融意识的进一步提高,消费信贷已经成为居民优化储蓄及消费结构的重要工具。一般而言,对居民个人收入和支出的预期会直接影响到其进行消费信贷的深度和频率。近年来,虽然消费需求增长较为平稳,但投资需求增长加快,增速明显快于消费需求,导致消费率持续下降,从2001年的61.1%下降至2005年的50.7%。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导致总体消费倾向下降,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尚不完善,也使城乡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明显增强。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消费信贷的增长。因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应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千方百计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减轻居民教育、医疗负担,从而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支出预期,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扩大消费,为消费信贷的持续发展创造坚实基础。
加快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建设,为促进消费信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借款人诚实、守信是消费信贷得以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但我国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的工作才刚刚起步,信用观念尚在推广过程中,借款人构造虚假的个人资料,骗贷、逃贷的情况屡有发生,严重挫伤了商业银行发放消费信贷的积极性。如,汽车贷款近年来持续下降与个人信用制度不健全有十分紧密的关系。从国外的实践经验看,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和商业化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可以增加居民资产负债状况的透明度,有利于防范贷款风险;另一方面可以降低金融机构管理成本,提高其开展个人业务的积极性。人民银行近年来在完善企业征信系统的同时,加快了个人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目前企业征信系统已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联网运行,为推动消费信贷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下一步的关键是要完善个人信息披露的法律依据,尽快制定征信法规,并出台相关配套办法,使征信发展和管理有法可依,为保障信贷资产安全、开展消费信用调查以及依法保护个人隐私等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还应该完善个人信用评级体系建设,促进相关中介机构的健康发展,为金融机构更好地开展消费信贷业务提供服务。
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是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重点
消费信贷业务主要在城市开展,这与农村消费水平明显偏低直接相关。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为城镇的32.2%,比2000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从消费结构看,2005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高出城镇居民8.8个百分点,农村消费结构明显落后于城镇。党中央和国务院已明确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发展农村消费市场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各金融机构应从促进消费信贷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大力发展大额耐用消费品信贷等直接推动农村消费升级的信贷品种,同时也要探索开发其他一些适合农村居民消费习惯的信贷新品种。
推动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是促进消费信贷的创新方向
消费信贷期限一般较长,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都较高。除了一般贷款都要面对的利率变动、借款人收入变动等风险因素以外,消费信贷风险的不确定性因素还表现在借款人工作、住所、健康、家庭变故等都可能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产生不利影响。与较长的贷款期限相比,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期限一般较短,一旦商业银行对经济金融变化估计不足,未能相应调整现金流量,“短存长贷”风险爆发,银行就可能被迫折价变现资产或高价紧急融资从而造成损失,出现流动性风险。从国际经验看,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经过实践检验的比较成熟的结构性融资工具,对推动消费信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证券化的途径,可以将长期的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及其他消费贷款打包出售,回笼资金,有利于降低中长期贷款比重,改善信贷期限错配状况,优化利率期限结构,形成合理的收益率曲线。目前,我国的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刚刚起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已经进行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试点工作,先后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了资产支持证券。下一步,在总结相关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可研究探索扩大试点的信贷资产范围,将汽车贷款、助学贷款、信用卡透支等进行证券化,同时加快推动个人住房贷款证券化进程,为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加快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发展拓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