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国不良贷款的成因及解决措施
1、原因是:没有依法贷款,审贷有误(程序、实体)
2、措施是:国家已设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专门接管几大国有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由其处置变现
㈡ 结合实际谈谈不良贷款形成原因有哪些应如何加强不良贷款的管理
不良贷款亦指非正常贷款或有问题贷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或者已有迹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而形成的贷款。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这种风险主要是由于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而我国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却迥然不同。主要有宏观经济环境、银行自身经营管理和信用与法律环境三个方面,主要经营管理者应树立合规经营、稳健发展理念,同时应建立责权清晰、相互牵制的组织架构,前、中、后台部门应联动协作控制不良零售贷款。此外还应建立系统、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 一是信贷业务发展和贷款质量控制指标应有机统一的纳入到机构领导班子绩效考核中去,所占分值比重不应差距过大。二是信贷前、中、后台部门应有明确的季度、年度信贷质量考核指标,如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清收额、不良贷款清收率等。三是信贷客户经理的绩效兑现周期应与贷款产品的风险暴露周期相吻合。
㈢ 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缺钱。不按时还款
㈣ 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一、外部经济环境为不良信贷资产的产生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条件
1、市场机制的不健全扭曲了政府、企业、民众的经济行为。
2、一些国有企业资本金严重不足,银行贷款被用作铺底资金。
3、信用观念的扭曲。
二、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因素对不良贷款的增加和膨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贷款管理机制落后,自我约束力不够。
2、贷款风险监测机制不健全。
不良贷款运作方法
1、银行自身成立专门机构或指定专人催收,加大对不良资产的冲销力度。
2、国有企业可实行股份制改革。
3、在企业、银行界和全社会开展遵守信用的学习和教育活动。
4、国有商业银行应逐步实行股份制。
5、对不良贷款进行分层处理。
6、调整信贷结构,对不良资产增加审查环节。
7、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约束人的行为。
㈤ 不良贷款的成因
不良贷款的成因主要是,借款者因主观、客观等其他因素影响,收入达不到预期水平,不足以归还应还贷款。
㈥ 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借款合同约定到期后(含展期后到期),借款人逾期不还借款;借款人和担保人被依法宣告破产,进行清偿后,未能还清贷款;或者借款人遭到重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损失巨大且不能获得补偿的等。
【法律依据】
《贷款通则》第三十三条
贷款人应当建立和完善贷款的质量监管制度,对不良贷款进行分类、登记、考核和催收。
第三十四条
不良贷款系指呆账贷款、呆滞贷款、逾期贷款。
呆账贷款,系指按财政部有关规定列为呆账的贷款。
呆滞贷款,系指按财政部有关规定,逾期(含展期后到期)超过规定年限以上仍未归还的贷款,或虽未逾期或逾期不满规定年限但生产经营已终止、项目已停建的贷款(不含呆账贷款)。
逾期贷款,系指借款合同约定到期(含展期后到期)未归还的贷款(不含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
第三十五条
不良贷款的登记:
不良贷款由会计、信贷部门提供数据,由稽核部门负责审核并按规定权限认定,贷款人应当按季填报不良贷款情况表。在报上级行的同时,应当报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
㈦ 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
不良贷款记录或不良信用记录主要是指:
1、贷款当前逾期;
2、贷记卡当前逾期;
3、准贷记卡存在透支180天以上未还记录(含卡费、年费);
4、贷记卡存在近12个月内未还最低还款额次数超过6期记录(含卡费、年费);
5、单笔贷款存在近24个月内连续逾期超过6期记录(含担保人代还)或累计逾期超过10期记录(含担保人代还);
6、单笔贷款存在累计逾期超过24期记录;
7、贷款存在担保人代还记录;
8、近24个月内贷款存在展期(延期)或以资抵债等记录;
9、存在因信用不良被起诉的记录。
㈧ 银行不良贷款的出现主要有哪些原因
银行不良贷款,是指银行贷款给个人或者企业,企业逾期很长还款或者甚至无偿还能力,导致银行长期回收不了资金的贷款。
不良贷款可以说是银行体内的"毒瘤",侵蚀银行的利润或资本金,严重的还会引发银行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