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消费支出-红利。 为什么要减红利
我的理解,有明确规定,持股人必须交纳股票收益(股息红利)所得税,其比例是根据股票的面额。所以不能记入个人储蓄。
Ⅱ 宏观经济学中,个人可支配收入等于什么之和
宏观角度:国民可支配收入=国内生产总值+生产要素净收入+经常性转移净收入。
从微观统计角度:国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纯收入。具体解释见统计指标说明。
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交纳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家庭总收入包括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如利息红利房租收入等)、转移性收入(如养老金、离退休金、社会救济收入等)。
(2)可支配收入是用于个人消费贷款利率扩展阅读:
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农村住户调查方案: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农村住户获得的经过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后的收入。可支配收入可用于住户的最终消费、非义务必支出以及储蓄。
计算方法:农村住户可支配收入=农村住户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税费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财产性支出-转移性支出-调查补贴。
Ⅲ 个人消费贷款利率多少
今年央行制定的个人消费贷款基准利率为:六个月5.6%;一年6%;1~3年6.15%;3~5年6.4%;五年以上6.55%。
个人消费贷款利率多少主要取决于各家贷款机构的贷款利率和还款方式。贷款利率一般是在中央银行规定的国家基准利率范围内合理的上下浮动。今年央行制定的贷款基准利率为:六个月5.6%;一年6%;1~3年6.15%;3~5年6.4%;五年以上6.55%。然而在实际办理贷款的过程中,贷款利率的是存在一定差异的。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它的各项贷款业务利率分别为:个人消费抵押贷款15~20%;综合授信贷款10~20%;卡捷贷0.65%(月);随薪贷30%。个人消费类贷款利率普遍上浮。其中包括了车贷和房屋装修借贷等,工行、农行、中行、建行等国有银行利率普遍上浮10%至15%,股份制银行则大多上浮20%到30%;甚至传出首套房贷优惠也可能要取消的消息。至于个人经营类贷款利率上浮更加厉害,将达30%-40%,而个人信用消费贷款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最高的达到50%。
拓展资料:
1、个人消费贷款利率如何计算。利息计算公式主要分为以下四种情况,第一,计算利息的基本公式,储蓄存款利息计算的基本公式为:利息=本金×存期×利率;利率的换算,其中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三者的换算关系是:年利率=月利率×12(月)=日利率×360(天);月利率=年利率÷12(月)=日利率×30(天);日利率=年利率÷360(天)=月利率÷30(天),除此之外,使用利率要注意与存期相一致;
2、无论选择什么贷款方式,贷款利息都有一个标准统一的计算方式:当月贷款利息=上月剩余本金*贷款月利率;当月已还本金=当月还款额-当月贷款利息;上月剩余本金=贷款总额-累计已还本金。另外,在对比计算过各项贷款业务的利率后,一旦办理贷款成功,就要时刻提醒自己按时还款,最好不要有逾期现象,因为这些不良行为都会记录在银行的个人征信记录中,它会影响银行对个人的信用评断,更严重的会直接影响申请人的下一笔贷款。
Ⅳ 个人消费贷款用途包括哪些
个人贷款资金是不能用于股票、基金、期货、房地产开发等理财和投资渠道。贷款允许用于大额消费品、家居家装、旅游、结婚、留学深造等常规的消费,也包括就医等特殊的消费用途以及一些其他的合理缺资情况。
在申请贷款时,借款人需注明贷款用途,用途不合规不能贷款。而在贷款发放后,如果被查实资金未用于指定用途,贷款机构会认定借款人违约,可要求借款人提前还款。
个人消费贷款和企业经营贷,两种贷款即均不能将贷款钱流向房地产投资、炒股、赌博等高危领域,只得专款专用。消费贷款可专项用于装修、旅游、购车、购买耐用品等消费地带,而经营贷毋庸置疑是企业可将钱投入生产运营、项目建设或采购等方面。
在贷后钱监管方面,经营贷比消费贷款的政策宽松了些许,一般而言,监管企业的贷款用途只需查看企业的购销合同,而消费贷款则不然,除了合同之外,绝大多数银行还要求借款人提供用途类发票,由此可见,个人若是在贷款用途上玩猫腻,还需用税费来为偷梁换柱的贷款用途埋单,颇有得不偿失的意味。
此回答由康波财经提供,康波财经专注于财经热点事件解读、财经知识科普,奉守专业、追求有趣,做百姓看得懂的财经内容,用生动多样的方式传递财经价值。希望这个回答对您有帮助。
Ⅳ 消费者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可任意支配收入 有什么区别
消费者收入:是指消费者个人从各种来源所得到的货币收入,包括工资、奖金、其他劳动收入、红利、助学金、馈赠、出租收入等。
消费者收入费为个人可支配收入和可任意支配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指个人收入减去直接缴纳的各项税款和非税性负担(工会经费、交通罚款)的余额。
可任意支配收入:指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去维持生活所必需的支出(食品、衣服、住房)和其他固定支出(分期付款、学费)所剩下的那部分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