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4s店如何提高贷款渗透率
这个他们有自己的策略,望采纳!
B. 汽车金融渗透率什么意思
汽车金融渗透率的意思是:
1、泛指通过贷款、融资等金融方式购买的车辆数量占总销售车辆数量的比例。
2、业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内汽车金融的渗透率仅为10%~15%左右,而在这其中,自主品牌汽车金融渗透率明显低于合资特别是豪华车品牌。有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宝马金融渗透率已超过33%,奥迪超过37%,沃尔沃也超过30%。
分析人士认为这有多方面原因,一是豪华车品牌本身对汽车金融服务的渗透更为重视,二是购车者对金融服务更有需求,另外也因为豪华车消费的下移,年轻消费群体的带动。不过,即便是30%以上的渗透率,与欧美70%以上、印度60%相比,依然具有一定差距。
(2)2015消费贷款渗透率扩展阅读:
汽车金融渗透率业务分类:
目前个人汽车消费贷款方式有银行、汽车金融公司、整车厂财务公司、信用卡分期购车和汽车融资租赁五种。
一、银行汽车贷款
1、手续:需要提供户口本、房产证等资料,通常还需以房屋做抵押,并找担保公司担保,缴纳保证金及手续费。
2、首付:一般首付款为车价的30%,贷款年限一般为3年,需缴纳车价10%左右的保证金及相关手续费。
3、利率:银行的车贷利率是依照银行利率确定。
二、汽车金融公司
1、手续:不需贷款购车者提供任何担保,只要有固定职业和居所、稳定的收入及还款能力,个人信用良好即可。
2、首付:首付比例低,贷款时间长。首付最低为车价的20%,最长年限为5年,不用缴纳抵押费。
3、利率:汽车金融公司的利息率通常要比银行高一些。
4、公司:上汽通用汽车金融,大众金融 东风汽车金融 奔驰金融福特金融丰田金融。
C. 车贷渗透率是什么
汽车信贷渗透率指的是通过信贷购买的汽车总量占汽车整体销量的比重,目前中国汽车信贷主要有三种。
分别是银行贷款购车,比重41%;汽车金融公司供贷占比28%;其他21%。目前我国汽车渗透率为10%,发达国家为50%~70%
D. 负债的人儿
86.6%的年轻人都在使用信贷产品,近半数人没有债务累积。年轻人中,总体信贷产品的渗透率为86.6%,但是42.1%的年轻人只使用消费类信贷并且在当月还清;
如果将这部分年轻人从负债人群中去除,那么实质负债人群将缩少为整体年轻人的44.5%。
家庭负债率发展与现状。以美国发展水平为标杆,中国消费金融行业仍有很大发展空间,随着消费转型升级,国人消费理念转变,互联网金融技术的全面铺开,以及征信的逐步规范化、社会化,中国消费金融行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年轻人平均债务收入比为41.75%,其中13.4%的年轻人零负债。消费类信贷是占比最高的信贷类型,其中互联网分期消费占到月收入的16.9%,信用卡是13.7%。去除“支付工具”部分,实质债务收入比缩小为12.52%。消费类信贷因为其独特的功能,很大一部分年轻人将其作为“支付工具”,大部分的债务会在当月得到偿还,从而并不产生任何利息费用;如果将这部分作为“支付工具”的金额从债务中去除,实质债务收入比将会从41.75%降为12.52%。
近6成工作90后拥有实质性负债,比例高于其他年轻人群。虽然不同年龄段的年轻人都有很高比例正在使用信贷产品;
但是去除“支付工具”的因素之后,工作90后仍有57%的比例存在实质性负债;这一比例远高于在校学生的21%和工作95后的39%。在校学生的实质债务收入比为7.5%,低于年轻人整体平均水平。工作人群中,95后和90后的实质债务收入比略有区别,更年轻的95后略低。
显示目前负债人穷最大的是80后,其次是70后,最后是90后,平均负债找过了13万,其中90后平均负债3万左右,80后负债超过20万。
E. 蚂蚁集团为什么敢借钱给没有偿还能力的年轻人
蚂蚁集团是今年话题最多的企业之一,上市造富话题还没退热,蚂蚁又被暂停上市。同时,网友们还产生了一大疑惑——蚂蚁借钱给没有偿还能力的年轻人,为什么银行不愿做?
一、 银行为什么不愿意贷款给年轻人?
个人消费贷这个市场有多大呢?
2019年狭义消费贷款(不算房贷)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已经达到了36%
来源:中国金融消费年度报告2019
从《中国金融消费年度报告》我国消费贷款渗透率来看,我国的消费贷款比例上升非常快。
2019年美国的这个数据是67%,而中国现在只有36%,如果中国要达到美国的占比,上升空间极大。
但是,狭义消费贷款基本上被互联网金融收入囊中,其中又以蚂蚁为排头兵。
这么大一块蛋糕,银行为什么眼睁睁看着被互联网消费贷款吃掉?是因为年轻人没有偿还能力吗?
针对这两个风险,监管一般会让银行做两件事:第一,存款留一部分满足用户的取款需求;第二,监管银行的自身资本实力,银行要有自己承担坏账的能力。
这也就是为什么蚂蚁会比银行的贷款开放性上更大胆的原因之二。
在风控体系上蚂蚁现在确实比银行更有优势,筛选用户的能力强,就能给更多满足需求的用户借款。
当然,蚂蚁等金融企业或机构也需要受到外部监管,这样,才能真正的保证资金两端用户的利益。
F. 汽车信贷的渗透率怎么计算呢,什么是渗透率呀~~在线等~
汽车信贷渗透率指的是通过信贷购买的汽车总量占汽车整体销量的比重,目前中国汽车信贷主要有三种。分别是银行贷款购车,比重41%;汽车金融公司供贷占比28%;其他21%。目前我国汽车渗透率为10%,发达国家为50%~70%
G. 我国居民中长期消费贷的主要成分
我国居民中长期消费贷的主要成分是需求旺盛的青、中年消费群体!
H. 汽车金融的国内市场
在中国汽车金融尚处萌芽阶段,而在国外,汽车金融公司早已在多年的市场考验中成熟壮大,发达国家的贷款购车比例平均都在70%左右。截止到2006年,全球41个国家有38.2%的用户是通过贷款买车的,汽车金融公司已经成为汽车公司利益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当一国人均GDP达到700美元时,便开始进入汽车消费时代。
2004年8月18日,这是《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实施后中国首家汽车金融公司,标志着中国汽车金融业开始向汽车金融服务公司主导的专业化时期转换。上汽通用汽车金融公司是国内最大的汽车金融公司,截止2012年12月,上汽通用汽车金融公司业务范围已扩展至全国30个省300多个城市,为逾百万购车者提供贷款服务。
随后又有福特、丰田、。2004年10月1日,银监会又出台了《汽车贷款管理办法》,以取代《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中国汽车消费信贷开始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保险公司的车贷险业务在整个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作用日趋淡化,专业汽车信贷服务企业开始出现,银行与汽车金融公司开始进行全面竞争。
截至2012年底,中国汽车金融公司共有16家。
近年来,中国汽车消费市场近几年的蓬勃发展为汽车金融服务培育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均突破1000万辆大关,分别达到1075.17万辆和1078.2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8%和12.3%。而且,随着 80 后逐步成为消费主力,大众消费观念正在发生悄然改变,中国年轻一代不仅喜欢消费,更喜欢超前消费,尽管汽车金融在国内的发展时间并不长,但消费者对其接受程度较高。为分享汽车金融市场的发展机遇,包括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各大汽车厂商的汽车金融公司在内的众多金融机构都积极拓展汽车金融业务。自1998年央行正式批准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以来,该业务在我国实现了飞速发展。2001年全国汽车消费信贷余额为436亿元,据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各金融机构共发放汽车消费贷款余额1583亿元,截至2011年年底,汽车金融消费金融市场余额已突破3000亿元。2012年汽车金融发展速度超过了30%,达到3920亿元。
到2015年,汽车消费金融市场金额将达6700亿元。其中,通过商业银行消费贷款的金额预计将达3250亿元,占比49%;信用卡车贷分期余额将达1350亿元,占比20%;汽车金融公司消费贷款金额将达1600亿元,占比24%。其他500亿,占比7%。
随着消费群体年轻化、个人征信系统及汽车金融业务法规的完善、厂商对汽车金融业务更广泛的参与,以及市场参与者更紧密的合作,国内汽车信贷消费渗透率可以在未来十年从2012年的16%提高到30%甚至更高。
I. 汽车金融渗透率计算公式
汽车金融渗透率=汽车销售或交易的总量里头金融售卖所占的比例(通俗点说就是每卖出100台有多少台走金融)。
金融渗透率:也称贷款渗透率,指客户贷款购车的业务笔数,占整体汽车销量比例,例,本月累计销售10台车,其中分期购车客户5个,则金融渗透率为5/10*100%=50%。
保证金:常见金融产品的保证金,指客户在选择金融产品时,无须缴纳首付,前期只需缴纳保证金,保证金比例一般为10%-30%,保证金会在还款结束时冲抵月供或返还。
手续费:指客户在经销商处贷款购车,经销商可收取的费用,手续费名目可解释为,账户管理费、GPS费、续保费、抵押费等。
J. 消费金融做大蛋糕 多头入局未来怎么玩
消费金融并不是什么新词,大到车贷小到电商分期,都算在消费金融的五指山下。现在,新鲜的消费金融玩法早已不是传统的“费率几个点”了,“场景构建”为消费金融衍生出了无穷无尽的可能性。
如何让消费金融变得更新鲜更好玩才是时下趋势。手机变成提款机?虚拟信用卡?0首付0利息?无论是你房子首付还是买车贷款,无论是你孩子早教还是美容美发,未来诸多场景下你都可以用到消费金融这一听起来“高大上”的方式分期付款。
未来,消费金融的盈利方式将告别利差的传统模式;未来,消费金融的授信速度和方式都将让小额分期贷款变得立竿见影;未来,消费金融的用户群和场景将会是正无穷。
多头“分蛋糕”
在消费金融的话题上,如今当你与消费金融圈里的资深人士聊起“竞争环境”、“手续费率”时,你已经OUT了。
虽然“竞争环境”这个从来都是一个长生不老的话题,但套到消费金融上就显得不那么对味了。根据艾瑞咨询公布的首份消费金融报告数据,预计到2017年,消费金融整体市场将突破千亿,三年复合增长率高达94%。从个人消费贷款的数量级来看,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BCG)数据,截至2014年,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大约是7.7万亿元人民币,而中国目前的渗透率较低,2013年数据显示,我国个人消费贷款余额相当于GDP的10%左右,远低于中国香港的18%和美国25%的水平。预计中国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将于2018年增长至17.5万亿元。
这些复杂的数据要说明的只有一点:蛋糕是足够大的,现在还是做蛋糕的阶段,多头入局影响不了蛋糕的分割,做大蛋糕才是殊途同归的唯一目标。《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梳理目前市场上最为活跃的消费金融大佬发现,2010年开始,我国的消费金融在由银行系、产业系、互联网电商系、P2P系、多头系的网络链条下扩张发展。
2010年首批试点的以北银、捷信为代表,2013年第二批试点的产业系以苏宁、马上金融为代表,2014年后京东、阿里纷纷入局,此后P2P系看准机会进入,今年,就是试点扩容利好背景下的消费金融百花园里春风阵阵吹。
据一位业内人士梳理:“国外的消费金融大多是从大到小,从机构到个人,而我国的消费金融切入口则是个人、小额、碎片化,当然这和国际的发展路径亦不矛盾,不过在分业监管和牌照监管下,消费金融的发展是一步一步慢慢打开的。”
在多头入局的格局下,各方都在集中火力抢滩这一“风口”。银行系老大哥们最不甘示弱,工商银行的个人信用消费金融中心近日正式落地,工行信用卡中心总裁兼个人信用消费金融中心总经理栾建胜表示:“信用卡是在工行实时监测下发生的信用贷款行为,信用消费贷款则是客户可以直接将钱取走。”而兴业银行在福建设立的兴业消费金融股份公司、TCL联合湖北银行等成立消费金融公司已获批的传言,也一浪高过一浪。
基于生态圈构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产业系和电商系消费金融的代表不得不提苏宁,去年12月底,苏宁消费金融牌照获批,让“大生态+大用户+全牌照”、“供应链金融+消费信贷+理财”成为推动苏宁金融集团向前的动力。
中信证券研究报告分析,苏宁消费金融面向信用卡未覆盖的客户提供分期付款业务,零售企业依托真实消费场景、大数据发展消费金融水到渠成,预计2017年覆盖2.5%用户,融资余额140亿元。
多头格局下,P2P新产品频出。除了大学生消费分期,还有信而富与腾讯合作的“现金贷”、积木盒子与芝麻征信合作的“读秒”、惠人贷等多家P2P机构盯准消费金融准备出击。
未来怎么玩?
比“竞争环境”更让人关注的是“手续费率”,而颠覆“手续费率”的背后,实际上是未来消费金融玩法的趋势性问题。
与传统的将手续费或利息收入作为收入来源不同的是,新兴的消费金融模式并未将这部分作为核心。惠人贷CEO李晨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我们做消费金融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更多地结合消费场景。比如,我们合作一个少儿早教机构,当家长带着孩子去培训报名时会产生一个消费需求,基于这种需求,金融服务会和消费需求紧密绑定,在手续费率上,我们考虑实际的财务成本,更希望由合作商户做一些贴息,这样对于消费人群而言体验提高了,对于商户来说能够有效地带动销售额的提升。”
传统的消费金融模式一直囿于巨大的资金成本压力,资金来源的剪刀差是消费金融盈利中的核心问题,而商户贴息的方式或者电商供应链金融的方式能够缓解这个问题,或许这会成为新兴公司通过这一模式“弯道超车”的好机会。
而在场景上的不断拓宽纵深是消费金融的另一大趋势,以京东为例,2015年京东消费金融通过“白条+”战略布局京东以外的更多生态体系,陆续推出校园白条、旅游白条、租房白条、首付白条、乡村白条、京东金采、京东钢镚等各类创新产品。《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的多位消费金融业内人士分析,比如租房、二手车、旅游、教育等市场,还有单价高、有贷款需求的地方未来都会成为消费金融出现的场景。
除此,P2P的模式拓展至消费金融之后也会让这部分资产盘活,有效地拓展资产渠道。李晨表示:“消费金融的需求端确定之后,会变成资产产品,然后再在线上把需求发布出来,由理财人进行投资。”
从风控的角度而言,惠人贷的模式在业内人士看来是定向消费、资金不过借款人手,风险主要在后端催收方面。另据马上金融CEO赵国庆分析:“马上金融提供的是消费分期和现金分期,核心特点是低融资成本和获客成本,后端风控团队在业务的整个生命周期(产品开发、审批、账户管理、催收、核销回款)都会对各种风险进行甄别、衡量。”
此前,京东消费金融高级总监许凌在和记者交流时曾提及厚数据的挖掘,他说:“厚数据分析不仅包括用户消费记录,还可通过用户的消费轨迹、消费心理、消费习惯等,更深层次地了解用户和识别风险。京东金融通过对消费者在京东生态的用户画像、行为习惯、商品喜好、物流信息、支付方式、购买决策等多维度厚数据分析,进而挖掘用户需求创新产品。”
多头格局下,互联网巨头们依托自己的天然优势来发展消费金融。腾讯此前通过财付通在消费金融领域进行了数次试验;深圳前海微众银行主要定位于向用户提供购物、旅行等个人消费金融服务,主打“金融需求+社交、娱乐”等;阿里则是多点开花,天猫以“天猫分期”产品介入,芝麻信用与“花呗”、招联金融旗下“好期贷”合作,不断拓宽消费金融市场。
上述多种消费金融模式,有一个共同点,即“依托渠道”优势,即主要利用渠道合作商,借助消费场景对客户提供分期付款服务。据BCG报告分析,此类服务主要针对的是银行贷款额度有限或无额度的消费者,贷款利率则介于银行与小贷公司之间。另据上述业内人士分析:“渠道和流量也将是下一步消费金融争战的主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