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贷款用途 > 消费贷款错配

消费贷款错配

发布时间:2022-03-13 04:10:59

❶ 消费信贷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

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基本情况

1998年以来,我国消费信贷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为促进消费、扩大内需以及提高人们消费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消费信贷不仅刺激了消费需求,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商品销售,并成为国家对消费市场实施选择性调控的重要手段。截至2006年4月末,我国消费信贷余额为22655亿元,比刚刚起步时的1997年末增加了22465亿元,增长了118倍;消费信贷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也由1997年末的不足0.23%上升到10.2%。消费信贷品种呈现多元化发展。从消费领域看,已发展到住房、汽车、助学等多个消费领域;从信贷工具看,已出现信用卡、存单质押、国库券质押等多种信贷方式;从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的机构看,已由国有商业银行“一枝独秀”发展到有条件开办信贷业务的所有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都在经营此项业务。具体来看,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贷款总量逐年增长但增速趋缓

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贷款的指导意见》,消费信贷的发展从此步入快车道。2000~2005年,消费信贷的年均增长率为31.4%,但受到基数逐步扩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消费信贷增长率呈逐年走低趋势,2000年,消费信贷增长率高达205.4%,而到了2005年这一增长率仅为10.4%。消费信贷快速增长的原因,除了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等因素外,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及消费水平增长较快是近年来推动消费信贷增长的最重要因素。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493元,比2000年增加4213元,年均名义增长1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 2000年的37664亿元增至67177亿元,年均增长达12.3%。消费信贷的增长与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变化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消费信贷结构总体稳定但个别品种波动较大

个人住房贷款一直是消费信贷的主体。近年来,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个人住房贷款成为消费信贷发展的重点。为了支持和鼓励居民购买住房,国家通过重点支持经济适用房建设、对住房贷款实行优惠利率等多种措施,发展住房贷款。 2000~2005年,个人住房贷款占消费信贷总额的比重基本稳定在80%左右;截至2006 年4月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已达19069亿元,占全部消费信贷余额的84%。

助学贷款稳步发展。1999年以来,为配合高校扩招政策及收费制度的改革,国家出台了教育助学贷款政策。2004年,针对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人民银行配合教育部等部门出台了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经办银行、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等一系列新政策,使助学贷款业务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截至2006年4月末,国家助学贷款余额已达115.75亿元,加上商业性助学贷款,各项助学贷款余额已达137.9亿元。初步统计,此项信贷业务开办至今各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国家助学贷款185亿元,约228万名学生得到帮助完成学业。

汽车贷款风险逐步暴露,波动较大。汽车贷款是商业银行较早开办的消费信贷品种之一。1998~2003年,汽车贷款业务迅速发展。2001~2003年,汽车消费贷款余额年均增长148%,占全部消费贷款余额的比例历年依次为6.2%、10.8%和11.7%。但从2004 年初开始,汽车贷款风险逐步暴露,金融机构开始控制汽车贷款规模,采取了更为严格的风险防范措施,汽车贷款发展步伐放缓。截至2006年4月末,汽车贷款余额为1011 亿元,比2004年末下降583亿元。

此外,耐用消费品贷款、信用卡消费等其他消费信贷发展比较平稳。截至2006年 4月末,其他消费信贷余额为2298亿元,占消费信贷余额的10.14%,其中信用卡透支消费成为一个新的亮点。

消费信贷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消费信贷发展的地域不均衡与整个消费增长的地域分布不均衡相吻合。据统计,占全国人口近60%的农村市场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近年来逐步下降, 2000年为38.2%,2005年则降为32.9%。销售进一步向发达地区集中,东部地区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已达60%,且比重仍在逐步提高。总体上看,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消费信贷规模越大。截至2006年4月末,消费信贷余额前六名的省市分别为广东、上海、浙江、北京、江苏、山东,其消费信贷余额占全国的比重高达66%,而西部十二省(区)市的消费信贷余额之和为3126.11亿元,仅占全国的13.8%。

推动消费信贷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当前宏观调控处于重要阶段,在继续搞好总量平衡的同时,要重点推进结构调整,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从国内外经济发展经验看,发展消费信贷,是促进消费需求增长的有效途径。

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是促进消费信贷发展的根本

随着社会公众金融意识的进一步提高,消费信贷已经成为居民优化储蓄及消费结构的重要工具。一般而言,对居民个人收入和支出的预期会直接影响到其进行消费信贷的深度和频率。近年来,虽然消费需求增长较为平稳,但投资需求增长加快,增速明显快于消费需求,导致消费率持续下降,从2001年的61.1%下降至2005年的50.7%。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导致总体消费倾向下降,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尚不完善,也使城乡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明显增强。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消费信贷的增长。因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应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千方百计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减轻居民教育、医疗负担,从而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支出预期,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扩大消费,为消费信贷的持续发展创造坚实基础。

加快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建设,为促进消费信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借款人诚实、守信是消费信贷得以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但我国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的工作才刚刚起步,信用观念尚在推广过程中,借款人构造虚假的个人资料,骗贷、逃贷的情况屡有发生,严重挫伤了商业银行发放消费信贷的积极性。如,汽车贷款近年来持续下降与个人信用制度不健全有十分紧密的关系。从国外的实践经验看,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和商业化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可以增加居民资产负债状况的透明度,有利于防范贷款风险;另一方面可以降低金融机构管理成本,提高其开展个人业务的积极性。人民银行近年来在完善企业征信系统的同时,加快了个人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目前企业征信系统已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联网运行,为推动消费信贷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下一步的关键是要完善个人信息披露的法律依据,尽快制定征信法规,并出台相关配套办法,使征信发展和管理有法可依,为保障信贷资产安全、开展消费信用调查以及依法保护个人隐私等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还应该完善个人信用评级体系建设,促进相关中介机构的健康发展,为金融机构更好地开展消费信贷业务提供服务。

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是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重点

消费信贷业务主要在城市开展,这与农村消费水平明显偏低直接相关。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为城镇的32.2%,比2000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从消费结构看,2005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高出城镇居民8.8个百分点,农村消费结构明显落后于城镇。党中央和国务院已明确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发展农村消费市场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各金融机构应从促进消费信贷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大力发展大额耐用消费品信贷等直接推动农村消费升级的信贷品种,同时也要探索开发其他一些适合农村居民消费习惯的信贷新品种。

推动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是促进消费信贷的创新方向

消费信贷期限一般较长,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都较高。除了一般贷款都要面对的利率变动、借款人收入变动等风险因素以外,消费信贷风险的不确定性因素还表现在借款人工作、住所、健康、家庭变故等都可能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产生不利影响。与较长的贷款期限相比,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期限一般较短,一旦商业银行对经济金融变化估计不足,未能相应调整现金流量,“短存长贷”风险爆发,银行就可能被迫折价变现资产或高价紧急融资从而造成损失,出现流动性风险。从国际经验看,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经过实践检验的比较成熟的结构性融资工具,对推动消费信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证券化的途径,可以将长期的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及其他消费贷款打包出售,回笼资金,有利于降低中长期贷款比重,改善信贷期限错配状况,优化利率期限结构,形成合理的收益率曲线。目前,我国的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刚刚起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已经进行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试点工作,先后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了资产支持证券。下一步,在总结相关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可研究探索扩大试点的信贷资产范围,将汽车贷款、助学贷款、信用卡透支等进行证券化,同时加快推动个人住房贷款证券化进程,为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加快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发展拓展空间。-

❷ 什么叫利率期限结构错配

自1996年以来,我国利率经过了8次调整。通过对我国利率这9年来的期限结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利率期限结构严重错配。

从下面的一组数据可看到,存贷款的利率期限走势都渐趋平缓。期限作为决定利率的一个决定因素,其所起的作用正在趋弱,而利率对期限的敏感性可以刺激资金的来源和运用,对居民、银行、企业以及国家宏观调控也有很大的影响。

居民持币待消费,储蓄意愿不强。目前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为1.98%,考虑20%利息所得税和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利率为-1.616%(即1.98%×0.8-3.2%)。而且,活期存款分别与一年期、五年期利率相差1.26、2.02个百分点,利率的期限部分没能弥补通货膨胀、机会成本等因素,居民进行长期储蓄不仅不能保值增值,甚至可能因通货膨胀等因素而减值,因而长期存款对居民的吸引力不大。这种情况如果持续,大多数居民将选择别的投资渠道,或者是活期存款储蓄以等待新的投资机会。根据央行的统计数据,近几个月来储蓄存款出现了明显分流迹象。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低迷阶段,一旦市场转暖,投资品种增加,将对居民储蓄存款分流产生更大作用。

银行流动性不足,存贷期限错配。央行2004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3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7.9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为10.74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为7.16万亿元;同期居民本外币储蓄余额11.87万亿元,除去7.5%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4%左右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可用于放贷的储蓄额不过10.5万亿元。据央行统计,活期存款、定期储蓄分别占34.23%和65.76%(而1999年分别为24.5%和75.4%),这就是说,定期储蓄余额不过6.91万亿元,相对于中长期贷款余额少2500亿元。这说明银行利率期限敏感性缺口严重失衡,银行的中长期贷款依靠短期资金来源支撑,一旦银行银根紧缩,居民获得新的投资机会,或者银行贷款风险加大,产生大量的不良资产时,银行就会面临流动性风险,可能会造成银行的亏损、破产、倒闭风险,甚至进而引发金融风险。

企业投资需求强,引发经济过热。由于贷款利率六个月以下的与五年期以上的相差0.72个百分点,对企业来讲,力争中长期贷款可减少资金还款压力,扩大资金使用范围,而且对于企业来讲都有一种扩大生产的冲动,因而上项目、铺摊子、搞基建也就成为贷款的主要去处。今年一季度金融机构实际增加贷款8351亿元,已占全年预期目标2.6万亿元的32%,同比多增24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少,基建贷款等中长期贷款继续多增,基建贷款增加1700亿元,同比多增337亿元;其它中长期贷款增加1887亿元,同比多增362亿元。自1998年以来,中长期贷款的比重不断提高,2004年3月末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已达40%,比1997年末提高20个百分点。由于企业的中长期贷款多投于固定资产或者基础设施建设,使得某些行业已出现了过热现象,如钢铁行业、水泥行业、电解铝等行业。这些行业的过高增长,一方面造成经济运行的不平稳,使经济呈现局部过热现象,另一方面也造成我国能源的高消耗。

国家调控空间小,升息压力大。作为为国家宏观调控服务的利率,其主要是进行结构调整,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不动利率。而且决定利率走向时要考虑“利差”,目前人民币一年期利率为1.98%,境内美元的同期利率约为0.56%,如果提高利率无疑将对人民币升值造成压力。日前美联储加息为我国调高利率留下了一定空间,但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市场化的利率体系,存贷款各期利率的变动尚没能形成联动趋势,目前利率期限结构趋势平缓,不管是调高利率,还是降低利率的可操作空间都不大,因而建立由基准利率为决定基础的市场化利率体系也就成为解决利率期限结构不敏感的主要方法。

❸ 存贷款期限错配问题的介绍

简单说,就是指“银行资金来源短期化、资金运用长期化”问题。

❹ 存贷款期限错配问题的影响

双错配的金融体系难以应对内外部冲击
无论是货币错配还是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金融体系,在汇率和利率出现大幅度变化的情况下,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看,很容易得出金融机构会出现大量亏损的结论。
在宏观层面上,大规模的货币错配对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汇率政策的灵活性和产出等方面会造成巨大的不利影响,甚至可能引发货币乃至金融危机。
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给许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很多学者通过分析这些发生新型危机国家的资产和负债情况,发现在危机爆发前夕和爆发时,这些国家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货币错配现象,认为货币错配可能是引发危机的最直接原因之一。同时认为,货币错配的存在还使新兴经济体在货币政策和汇率制度的选择上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央行指出,商业银行基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卖出外汇,从当期来看是理性的选择,规避了资产负债表中资产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之间币种的不匹配。但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与外汇负债相对应的外汇风险资产却无相应的外汇资本金覆盖,如果未来发生损失,就需要以人民币购汇补偿,对境外股东的分红仍需用外汇支付,从而面临一定的汇率风险。
与此同时,短存长贷现象主要是与大量的定期存款转活期、流向股市有关。从我国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的方向来看,当前银行存款分流是金融结构性变化的大趋势,是我们期待的结果。但在我国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才刚刚起步,金融机构无法管理利率风险。在全球通胀压力上升的情况下,如果市场利率水平发生变化或出现逆转,金融机构可能会面临一定的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
综上所述,我们应高度警惕我国的存贷款期限错配和货币错配问题,注重汇率安排与资本项目改革的协调性以及利率调整的协调性,不断完善金融体系。

❺ 征信花了,那里可以贷款

征信花了,也要先在向银行贷款,如果不得再考虑其它融资方式。信用报告只是帮助银行做出信贷决定的参考之一,并不是唯一依据。征信花了可以申请贷款,但是否能批款取决于银行信贷机构。
拓展知识:贷款审批要素
1、授信对象
审批中应明确给予授信的主体对象。固定资产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的授信对象是企事业法人或国家规定可以作为借款人的其他组织。项目融资的授信对象是主要为建设、经营该项目或为该项目融资而专门组建的企事业法人,包括主要从事该项目建设、经营或融资的既有企事业法人。个人贷款的授信对象是符合规定条件的自然人。
2、贷款用途
贷款应该有明确、合理的用途。贷款审批人员应该分析授信申报方案提出的贷款用途是否明确、具体,除了在允许范围内用于债务置换等特定用途的贷款,对于直接用于生产经营的贷款,贷款项下所经营业务应在法规允许的借款人的经营范围内,相关交易协议或合同要落实,如交易对手为借款人的关系人,更应认真甄别交易的真实性,防止借款人虚构商品或资产交易骗取银行贷款。必要时可结合分析借款人财务结构,判断借款人是否存在短借长用等不合理的贷款占用,了解借款人是否存在建设资金未落实的在建或拟建的固定资产建设项目或其他投资需求,防止贷款资金被挪用。
3、授信品种
授信品种首先应与授信用途相匹配,即授信品种的适用范围应涵盖该笔业务具体的贷款用途;其次,应与客户结算方式相匹配,即贷款项下业务交易所采用的结算方式应与授信品种适用范围一致;再次,授信品种还应与客户风险状况相匹配,由于不同授信品种通常具有不同的风险特征,风险相对较高的授信品种通常仅适用于资信水平相对较高的客户;最后,授信品种还应与银行信贷政策相匹配,符合所在银行的信贷政策及管理要求。
4、贷款金额
贷款金额应依据借款人合理资金需求量和承贷能力来确定。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可参考《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提供的方法进行测算,固定资产贷款需求量可根据项目经审核确定的总投资、拟定且符合法规要求的资本金比例及其他资金来源构成等加以确定;贷款金额除考虑借款人的合理需求,还应控制在借款人的承贷能力范围内,这样才能确保需求合理,风险可控。
5、贷款期限
贷款期限首先应符合相应授信品种有关期限的规定;其次,贷款期限一般应控制在借款人相应经营的有效期限内;再次,贷款期限应与借款人资产转换周期及其他特定还款来源的到账时间相匹配;最后,贷款期限还应与借款人的风险状况及风险控制要求相匹配。
6、贷款币种
贷款币种应尽可能与贷款项下交易所使用的结算币种及借款人还款来源币种相匹配,并充分考虑贷款币种与还款来源币种错配情况下所面临的相关风险及风险控制。使用外汇贷款的,还需符合国家外汇管理相关规定。
7、贷款利率
首先,贷款利率应符合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贷款利率的有关规定以及银行内部信贷业务利率的相关规定;其次,贷款利率水平应与借款人及信贷业务的风险状况相匹配,体现收益覆盖风险的原则;最后,贷款利率的确定还应考虑所在地同类信贷业务的市场价格水平。
8、担保方式
首先,所采用的担保方式应满足合法合规性要求,担保人必须符合法律、规则规定的主体资格要求,担保品必须是符合法律规定、真实存在的财产或权利,担保人对其拥有相应的所有权和处置权,且担保行为获得了担保人有权机构的合法审批,并按法规要求在有权机构办理必要的抵(质)押登记;其次,担保应具备足值性,保证人应具备充足的代偿能力,抵(质)押品足值且易变现;再次,所采用的担保还应具备可控性,银行在担保项下应拥有对借款人、担保人相应的约束力,对保证人或抵(质)押品具有持续监控能力;最后,担保须具备可执行性及易变现性,并考虑可能的执行与变现成本。
9、发放条件
应明确授信发放的前提条件,以作为放款部门放款审查的依据。固定资产贷款和项目融资的发放条件应包括与贷款同比例的资本金已足额到位、项目实际进度与已投资额相匹配等要求。固定资产贷款在发放和支付过程中,借款人出现以下情形的,贷款人应与借款人协商补充贷款发放和支付条件,或根据合同约定停止贷款资金的发放和支付:
①信用状况下降;
②不按合同约定支付贷款资金;
③项目进度落后于资金使用进度;
④违反合同约定,以化整为零的方式规避贷款人受托支付。
10、支付要求
应按照按需放款的要求,视情况不同采取受托支付或是自主支付,采取受托支付的,还要明确规定起点金额和支付管理要求。如对流动资金贷款,应根据借款人的行业特征、经营规模、管理水平、信用状况等因素和贷款业务品种,合理约定贷款资金支付方式及贷款人受托支付的金额标准。
11、贷后管理要求
可针对借款人及相关授信业务的风险特征,提出相应的贷后管理要求。如就贷后走访客户的频率、需重点监控的情况及指标、获取信息的报告反馈等事项提出具体要求。此外,还可对贷款存续期间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销售收入增减幅度、利润率、分红比率等相关财务指标提出控制要求。

❻ 金融资源错配的根源是什么

一种是生产要素资源错配,一种是金融资源错配。
首先看第一种,生产要素资源错配。
在,生产要素资源价格基本上是放开的,但是并没有完全放开,部分关键资源仍然处于垄断地位。
当然,部分关键资源如矿产、天然气、水资源价格不能完全放开也有一定道理,而在这些生产要素逐渐走向市场化的过程中,某些竞争性环节价格放开还是很有必要的,否则的话,将会使整个行业失去活力与竞争力,挫伤中小企业的活力。第二类资源错配是金融资源错配。

我们知道,银行的主要收益来源是存贷款利差。也就是通过吸收储蓄用户的存款,然后以高于储蓄存款的利息贷出去这部分资金获利。
但是,由于上述生产要素资源错配以及其他原因,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那里得到企业发展所亟需的资金,而处于上游的企业则不同了,他们往往是一些大型国企、央企、上市公司,不仅资金雄厚,而且有足额的抵押品,甚至有国家信用作为背书,银行就更愿意把资金贷给这些企业。
即使在这些企业并不缺少资金的情况下,银行同样有强烈的意愿贷给他们资金。
对于实力雄厚的企业而言,虽然他们不缺钱,银行同样有动力给他们贷款。因为假如银行借给甲企业1个亿,那么在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端就可以计入1亿元,若同时说服该企业把这1亿元重新存入该银行,那么在银行资产负债标的负债端就可以再次计入1个亿,这样就可以完成2个亿的指标。
然后,银行就会利用某些中小企业乙缺乏资金、但是银行又不愿意贷款给他们的状况做“委托贷款”业务。
也就是说,银行撮合甲企业借款给乙企业,并从中收取中介费用。当然,甲企业贷款给乙企业的利息肯定远高于甲企业从银行贷款的成本。

❼ 美国次贷危机给予我们的教训与启示是怎样的

经济不能为了利益
和收益而不注重风险,不能只求发展,而不按良好的循环来运作,这样只能产生金融危机,要遵循客观规律!

❽ 什么是资产错配

资产错配是金融机构的风险之一,例如商业银行短存长贷即为常见的资产错配。用于信用衍生性金融商品时,指标的资产与合约信用资产不同的错配。

(8)消费贷款错配扩展阅读资产配置理论是比较复杂的,包含很多策略在里面,基于中国市场目前的特点,是金融工具比较少,很多资产的流动性不好,而投资人又往往追求比较高的收益,在做资产配置当中,其实风险的管理和对冲手段其实是有限的,最合理的方法是做大类资产轮动。

(8)消费贷款错配扩展阅读

资产配置是投资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决定投资组合相对业绩的主要因素。一方面。在不完全有效市场环境下,投资目标的信息、盈利状况、规模、投资品种的特征,以及特殊的时间变动因素对投资收益有影响,可以通过分析和组合减少风险。

因此资产配置能起到降低风险、提高收益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投资领域从单一资产扩展到多资产类型、从国内市场扩展到国际市场,单一资产投资方案难以满足投资需求,资产配置的重要意义与作用逐渐凸显出来,它可以帮助投资人降低单一资产所带来的非系统风险。

❾ 存贷款期限错配问题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特别是资本市场的活跃,我国居民和企业部门的资产选择行为和投资偏好发生了较为显著的改变,并进一步引起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期限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短期化、资金运用长期化趋势明显,存贷款期限错配问题日益突出。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开放度的逐步提高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推进,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存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币种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货币错配的现象逐渐显现。
商业银行这种“短存长贷”现象,即资产负债期限的错配容易引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阅读全文

与消费贷款错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掌上花小额贷款 浏览:626
青岛企业无息贷款申请 浏览:984
非法贷款需要哪些资料 浏览:112
泉州公积金贷款月供不能超过 浏览:967
中国工商银行贷款余额总量 浏览:231
贷款担保人有无限连带责任吗 浏览:1000
手机贷款要多少利息怎么算的 浏览:748
没工作能贷款创业吗 浏览:474
武汉贷款网上办理需要多久 浏览:600
360网上贷款合法吗 浏览:630
小额贷款没还款能力什么后果 浏览:340
算日息的小额贷款吗 浏览:866
金华市首套房商业贷款利率 浏览:593
怎么在手机上贷款呢 浏览:427
贵州农行农家乐贷款 浏览:660
大理巍山县小额贷款公司 浏览:132
信用卡贷款有手机号码 浏览:845
公积金贷款一万元一年多少利息是多少钱 浏览:414
消费类贷款的分类 浏览:736
小额贷款公司向股东借款 浏览: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