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消费信贷的问题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中国在进入经济转轨期后,国有企业数量及国有经济份额下降,国家横向统筹能力明显减弱,民营经济成为就业的主渠道,而民营企业的社会保障十分不健全。并且,中国也面临着严重的老龄化问题,2000年中国老龄人口比重达到总人口的10%,比世界总体人口年龄结构提前10年进入老龄社会,社会抚养负担明显加重。同时,中国计划生育政策造成退休人员/在职人员的比例迅速上升,由1978年的1∶30上升到1997年的1∶4.42,社会统筹养老基金入不敷出,个人必须承担相当部分的养老支出。加上深化国企改革的力度加大,
大批人员下岗分流,这不仅给下岗职工的家庭生活带来困难,而且对在岗职工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居民的理性选择就是增加储蓄、削减消费,以备不时之需。
住房价格偏高
市场上针对广大农民以及城镇低收入群体的中低档消费品供给十分有限,消费供给存在着结构性需求缺口。中高档住房偏多,房价普遍较高,住房价格与人均收入的比例高于许多发达国家,超过了居民的承受能力。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房地产价格与纽约、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大城市持平,相当一部分消费者无力购房,住房有效需求不足,有的城市空房率高达40%以上。
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社会分配差距还在扩大,不到30%的家庭占有80%左右的居民储蓄。高收入家庭的消费需求已经得到很大的满足,住房、汽车应有俱有,消费倾向下降;低收入家庭有强烈的消费欲望却没有必要的支付能力,这正是中国消费信贷增长速度放缓的主要原因之一。
信用体系建设落后
消费信贷最大的风险是信用风险。中国信用体系的不健全,特别是个人信用体系缺失,缺乏一个统一的、完备的个人资信系统,有关个人信用档案的信息被封闭在不同行业主管部门手中,银行不能共享;而且还缺乏提供权威个人信用信息的中介机构,使消费信贷的发展面临制度性约束。而且,消费者信用意识淡薄,一些贷款申请者通常开立高于实际收入水平的收入证明以获取贷款;还有一些借款人,在有能力还本付息的情况下故意拖欠。银行、消费者、消费产品提供者之间存在比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由此产生风险。
消费交易成本比较高
中国消费信贷的主要品种为住房和汽车贷款,而这两类贷款的品种有限,基本上都是等额还款方式,市场细分不够,不能满足不同收入层次、不同消费需求的消费者需要。长期以来,中国银行业主要从事以企业客户为对象的批发性信贷业务,消费信贷尚处于起步阶段,银行还缺乏以千家万户为对象 的消费信贷业务的管理经验和专业人才。因此,银行在发放消费贷款时对风险不得不严加防范,对贷款条件及手续规定甚为严格,对每一笔贷款都要求抵押担保、评估、保险,致使贷款申办程序手续繁杂,不仅给借款人带来诸多不便,而且也增加了借款人的交易成本。
缺乏二级市场
从理论上讲,消费信贷具有规模小、成本高、风险大的特点。对于中国的住房和汽车贷款而言,信用风险特别令人关注。因为在人均收入突破1000美元、经济对外开放加速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的特殊时期,居民收入的总量增长与个别行业员工收入的减少同时并存,一些行业与地区居民收入的波动性、不稳定性比较严重,客观上造成了住房贷款的违约风险上升。在一些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通常将消费贷款打包出售或者进行证券化处理,将这些风险较高、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在二级市场变现,较好地实现了资产负债、风险和收益的适当匹配。
⑵ 目前在个人消费贷款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目前在个人消费贷款方面存在的问题。
有的人个人消费没有计划性,讲究精致的生活,用贷款买奢侈品造成了不能偿还的结果。
⑶ 消费信贷的风险因素
消费信贷风险主要来自借款人的收入波动和道德风险。
商业银行对消费者信用的把握决定了消费信贷的开展程度。中国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银行缺乏征询和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加之个人收入的不透明和个人征税机制的不完善,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财产、个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还款意愿等资信状况做出正确判断。在消费信贷过程中,各种恶意欺诈行为时有发生,银行采用当面对证或上门察看等原始征询方式已经不能保证信用信息的时效性和可靠性。此外,一些借款人由于收入大幅下降或暂时失业等市场原因,无法按期
北京现代与深发行推出汽车消费信贷业务
还款,尽管这种情况还不多,但随业务量扩大,相应的风险将呈上升趋势。加之,中国个人信用制度的不健全,一旦学生毕业离校,商业银行就很难查寻到借款人的去向和收入状况,这种互保方式蕴含的风险自然会显现出来。银行自身管理薄弱致使潜在风险增大。国内商业银行管理水平不高,更缺乏消费信贷方面的管理经验,对同一个借款人的信用信息资料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而且相当一部分资料尚未上机管理,难以实现资源共享。通常,仅仅凭借款人身份证、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询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对个人的信用调查基本上依赖于借款人的自报及其就职单位的说明,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活动及表现,有无违法纪录,有无失信情况等缺乏正常程序和渠道进行了解征询,导致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由于现阶段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消费信贷业务的规章制度,操作手段相对落后,主要仍采用手工办理,加上从事消费信贷业务的人员紧、网点少,往往不能做到每笔贷款的审查都与借款人当面调查核对,加上一些业务人员素质不高,审查不严,难免有疏漏。同时贷后的监督检查往往又跟不上,一旦发现风险不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致使消费信贷的潜在风险增大。
与消费贷款相关的法律不健全。
“欠债还钱”这是天经地义的,然而在“同情弱者”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实践中常常发生“欠债有理”的现象,一些法律法规中似乎也有“维护债务人权益”的倾向。现行法律条款基本上都是针对法人制定的,很少有针对消费者个人贷款的条款,对失信、违约的惩处办法不具体。这使得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缺乏法律保障,对出现的问题往往无所适从。由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客户比较分散,均是消费者个人,并且贷款金额小、笔数多,保护银行债权的法规又不健全,特别是在个人贷款的担保方面缺乏法律规范,风险控制难以落实。在实际司法过程中,保护借款人或保证人正常生活,而忽视银行债权法律保护的现象时有发生,也给风险防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消费贷款一般额度较小,而小额债务法院一般不受理,受理了也要付出可观的诉讼费,使银行利益受损。因此,要从法律上对银行个人贷款经营给予必要的保护。
借款人多头贷款或透支,导致信贷风险上升。
国内许多银行官僚主义严重,部门之间缺乏整体的联动机制,使一些道德水准不高的借款人有机可乘,如公司业务部、房地产信贷部、零售业务部、银行卡部等基本上是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地办理各不相同的消费信贷业务,且各自都有一套不完整的借款人信息资料,一套核算管理办法和风险控制措施等,致使一些借款人在同一银行里多头借款或透支的现象时有发生,增加了消费贷款风险。
抵押物难以变现,贷款担保形同虚设。
一旦消费贷款发生风险,银行通常会把贷款的抵押物作为第二还款来源,而抵押物能否顺利、足额、合法地变现,就成为银行化解资产风险的重要环节。由于中国消费品二级市场尚处于起步初创阶段,交易秩序尚不规范,交易法规也不完善,各种手续十分繁琐,交易费用偏高,导致银行难以将抵押物变现,影响了银行消费贷款的健康发展。随着消费贷款规模的扩大和抵押贷款的增加,这类问题将会变得更加突出。现阶段,中国住房一、二级市场很不完善,政策上要求对大量非商品房产进行商业信贷支持,而一旦购房人无力还贷,这些非商品房产抵押又无法进行过户转让,银行很难得到充分的处置权,贷款抵押形同虚设。
缺乏资产证券化的有效手段,导致银行流动性风险增加。
资产证券化将不具备流动性的贷款转化成为具有流动性的资产,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缩小商业资产和负债在期限和流动性方面的差距。而个人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等主要消费贷款期限都比较长、金额较大、客户分散,可商业银行的负债期限相对较短,在允许银行参与的资本市场发育尚不健全的情形下,银行无法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建立融通长期资金的渠道,从而 形成“短存长贷”的格局,使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流动性风险显著上升。
利率尚未市场化,消费信贷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
消费贷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客户分散且数量大、客户风险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对不同客户群应采取不同的利率定价,以实现贷款风险收益的最大化。但由于中国利率尚处于管制阶段,商业银行无法通过差别定价的贷款策略,增加对高风险客户贷款的风险贴水,从而不能有效地降低消费贷款的平均损失率。
指令性发放消费信贷,形成巨大的风险隐患。为扩大内需,扭转宏观经济形势,人民银行制定了有关指导原则,鼓励各商业银行发展消费信贷业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不少违规操作现象,一些商业银行为了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对基层行下达硬性的放贷指标。不少银行擅自降低贷款标准和担保条件,对高风险、低信用的客户提供消费贷款,一些地区的基层行甚至为了完成贷款任务,给大量收入无保证的下岗职工发放金额高达数万元的消费贷款,这种现象的蔓延将造成新一轮的风险积聚,不利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⑷ 个人消费贷款的风险因素
1、个人征信系统不健全个人消费信贷风险主要来自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与个人信用风险,也即个人收入的波动幅度和道德品质修养水平,其中个人信用状况还与整个社会的信用环境密切相关。在收入水平较为稳定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对消费者信用的把握决定了消费信贷的开展程度。
2、商业银行自身管理存在缺陷,致使潜在风险增大目前,国内商业银行虽然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但整体管理水平依然不高,难以跳出“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怪圈。由于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在我国开办时间不长,所以在这方面更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通常,商业银行信贷人员仅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询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对个人的信用调查基本上依赖于借款人的自报及其就职单位的说明,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活动及最为重要的有无违法纪录和有无失信情况等缺乏正常程序和渠道进行了解征询,导致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3、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统一规范消费信贷活动和调整消费信贷关系的全国性法律。现行法律条款基本上都是针对法人制定的,很少有针对消费性个人贷款的条款,对失信、违约的惩处办法不具体。即使有,也似乎存在维护债务人权益的倾向。不少新法律法规的实施直接使得借款合同及相关合同存在法律方面的缺陷和问题。这使得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缺乏法律保障,对出现的问题往往无所适从。由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客户比较分散,均是消费者个人,并且贷款金额小、笔数多,保护银行债权的法规又不健全,特别是在个人贷款的担保方面缺乏法律规范,银行执行债权成本较高,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大,致使风险控制难以落实。当前城乡消费信贷业务的迅速发展,呼唤我国消费信贷法尽快出台。
4、盲目营销,无规划发放消费信贷,形成巨大的风险隐患近年来,为扩大盈利水平,抢占市场份额,各家商业银行纷纷鼓励分支机构大力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不少违规操作现象,一些商业银行为了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对基层行下达硬性的放贷指标。不少银行擅自降低贷款标准和担保条件,对高风险、低信用的客户提供消费贷款,一些地区的基层行甚至为了完成贷款任务,给每个员工下达一定额度的消费信贷任务。不少员工为完成任务,盲目放贷,甚至自己使用贷款进行高风险投资或炒股。这种现象的蔓延将造成新一轮的风险积聚,不利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⑸ 抵押消费贷款有什么缺陷
本期专家郭伟:北京伟嘉安捷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理财师、业务主管、高级理财师。 答:购房人第一套房产若为全款购买,第二套房产选择按揭贷款购买的话,通过抵押消费贷款是不太划算的,因为抵押消费贷款的利率一般为基准利率,最低也只能下浮5%~10%,而购房人之前没有贷款记录,如果直接使用商业贷款的话,是可以享受下浮30%的优惠利率的,用抵押消费贷款显然不太合适。 答:目前抵押消费贷款的用途一般为购房、购车、留学、装修,部分银行现在可以做个人经营性贷款。在这些用途中,抵押购房用途的成数最高,期限也最长,一般最长可以贷到房产评估值的七成,贷款期限最长可以贷到25年。 答:在客户办理抵押消费贷款时,银行一般会要求借款人提供相关的用途证明,如买房需提供购房合同、装修需提供装修合同等。同时银监会明确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贷款给企业和个人买卖股票,“切实加强个人消费贷款管理,防止消费贷款变相流入股市”。一旦发现银行违规操作,银监会都会进行处罚。 银行对于抵押消费贷款这个业务一直以来都是审核比较严格的,对借款人抵押用途审核比较严格,对借款人的资质及还款能力审核,房产的变现能力等都比较严格。目前银行没有对北京五环外的房产不能做抵押消费贷款的规定,但个别远郊区县的房产银行是不接受的。比如位于北京远郊延庆、平谷等变现能力差的房屋。如果借款人资质一般,收入不稳定,银行一般不予贷款。 答:用于抵押消费贷款的房屋不一定是本人的,可以是直系亲属的,一般可以是配偶,父母或直系兄弟姐妹的。如果抵押房产为直系亲属所有的话,需要房产所有人和借款人都到场和银行面签,房产所有人如果已婚,其配偶也要同时到场并同意抵押该房产。 答:抵押消费贷款相对于正常的商业贷款来说,最大的缺陷就是贷款期限稍短,一般为10年,如果客户资质良好,个别银行是可以贷到25年的,而商业贷款一般最长可以贷到30年。另外就是利率,抵押消费贷款利率一般为基准利率,如果客户资质好的话可以下浮5%~10%,不能享受商业贷款首套房下浮30%的优惠政策。如果客户之前的房产是全款购买,且房产证在半年之内,理财师建议客户选择补按揭业务,可以享受到商业贷款首套房的政策,但是补按揭贷款需要当时过户的网签合同,贷款金额以评估价和网签合同价就低原则的8成。
⑹ 消费性抵押贷款的常见问题
1,我准备抵押的房产建成年代较早,可以办理贷款吗?
答:房龄需在20年以内
2,我能够获得多少贷款?
答:我们将根据您的收入,信用记录,支出,存款及其他资产贷款用途等情况综合判断您可获得的贷款金额。
3,如果我的收入偏低或者年龄偏大,还能申请到贷款吗?
答:可以,在我行申请住房按揭贷款,如果您的年龄偏大或者收入偏低,可以由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组成共同借款人,共同承担还款责任,提高资信能力。
4,贷款后,我该如何还款呢?
答:您在我行办理贷款以后,我行将按照您选定的还款方式,定期自动从您的还款账户中扣取每期应还款额,您只需在您的还款账户中留足还款金额即可,您可以在我行各网点或我行自助存款机办理存款,或者通过网上银行转账,在开通银联跨行转账业务的地区,您还可以通过此项业务的其他银行的ATM机进行转账还款。
5,可以提前还款或者部分还款吗?提前还款我需要支付费用吗?
答:在还款期限内,您可以根据自身的资金安排,随时调整还款计划,收取费用将根据贷款合同约定执行,您提前部分还款后,还可以选择两种还款方式:
1,还款期限不变,还款额相对减少,
2,还款额不变,期限相应缩短。
6,个人综合消费贷款可否用于购买北京地区以外的住房?
答:借款人向我行申请个人综合消费贷款,并提供我行认可的抵,质押物及合理的贷款用途证明材料,则贷款可用于购买北京地区以外的住房。
⑺ 贷款的一般问题有哪些,客户会问什么问题
贷款一般问题有;
个人贷款,虽说目前很多银行和金融机构推出的贷款产品不同,但只要是个人贷款,都可以按照担保条件、贷款用途对产品进行分类。
一、担保条件:可分为信用贷款、担保贷款两类。
1、信用贷款,是一种无需抵押担保,以贷款人个人信用为基础进行的贷款,像很多市面上的网贷,如花呗、借呗、招联好期贷等等,还有就是各银行的信用贷款,如e招贷、融e借等等。
2、担保贷款,又可分为保证贷款、抵押贷款、质押贷款和组合担保贷款,需要一定资产作抵押,或担保人担保。
二、贷款用途常见的有个人住房类贷款、个人经营类贷款和个人消费类贷款等三类,还有一些农业贷款、国家助学贷款等。
1、个人住房类贷款:这种都是由银行推出的,包括商业贷款、公积金贷款、组合贷款,要细分的话,还可以分为一手住房贷款、二手住房贷款等等。
2、个人经营类贷款:一般是用于自主创业的,比如企业主、企业法人、个体户等可以申请;
3、个人消费类贷款:类型很多,比如购车消费贷款、装修贷款等等,因为是专款专用,这类贷款都会要求提供贷款用途证明文件。
客户一般会问的问题;
1;“你们的贷款是合法的吗?”
2;“你们的利息高不高?”
3;“你们那贷款要什么条件?”
4;“我现在的情况能贷多少钱?”
5;“我的单为什么没有通过?”
6;“如果不能按期还款怎么办?”
7;“你们贷款麻烦吗?。”
8;“有没有更长时间的贷款?”
9;“你们的还款期限灵不灵活?”
10;“提前结清还收违约金吗?”
11;“分期还款,能不能一次性结清?”
12;“在银行有贷款还能贷吗?”
13;“贷款的事情会让别人知道吗?”
14;“企业没有执照可以贷款吗?”
以上这些一般都是客户常问的问题。
⑻ 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有哪些
你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有:
1、个人征信系统不健全。
个人消费信贷风险主要来自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与个人信用风险,也即个人收入的波动幅度和道德品质修养水平,其中个人信用状况还与整个社会的信用环境密切相关。在收入水平较为稳定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对消费者信用的把握决定了消费信贷的发展程度。当前,我国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有效的个人信用制度,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尚在运行初期,可利用资源储备不足,商业银行缺乏征询和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加之个人收入的不透明和个人征税机制的不完善,以及其它征信部门的系统资源不相互共享,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自有净资产、个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还款意愿等资信状况做出正确判断。在消费信贷过程中,各种恶意欺诈行为时有发生,银行采用询问或实地察看等原始征询方式已经不能保证信用信息的时效性和可靠性。
2、商业银行自身管理存在缺陷,致使潜在风险增大。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虽然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但整体管理水平依然不高,难以跳出“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怪圈。由于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在我国开办时间不长,所以在这方面更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通常,商业银行信贷人员仅仅凭贷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询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对个人的信用调查基本上依赖于借款人的自报及其就职单位的说明,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活动及最为重要的有无违法纪录和有无失信情况等缺乏正常程序和渠道进行了解征询,导致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银行内部在责任界定上也往往依据书面上反映的问题进行处理,使得就材料而谈贷款的问题更为严重。同时在贷款发放上,重放轻管的问题相当突出。由于在放贷时对客户的实际情况就只停留在资料上,因而发放后更是没有一套相应的管理措施跟上。有的是一些笼统的管理制度,内容泛泛,面面俱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差,使管理客户的信贷员无法按部就班,致使有些贷款实际上长期处在无人管理的状态下。
3、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统一规范消费信贷活动和调整消费信贷关系的全国性法律。现行法律条款基本上都是针对法人制定的,很少有针对消费性个人贷款的条款,对失信、违约的惩处办法不具体。即使有,也似乎存在维护债务人权益的倾向。不少新法律法规的实施直接使得借款合同及相关合同存在法律方面的缺陷和问题。这使得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缺乏法律保障,对出现的问题往往无所适从。由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客户比较分散,均是消费者个人,并且贷款金额小、笔数多,保护银行债权的法规又不健全,特别是在个人贷款的担保方面缺乏法律规范,银行执行债权成本较高,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大,致使风险控制难以落实。当前城乡消费信贷业务的迅速发展,呼唤我国消费信贷法尽快出台。
4、抵押物难以变现。
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抵押物变现渠道窄、成本高,贷款担保往往形同虚设。借款人不能按时归还贷款本息时,银行通常会把贷款的抵押物作为第二还款来源,而抵押物能否顺利、足额、合法地变现,就成为银行化解资产风险的重要环节。由于我国消费品二级市场尚处于起步初创阶段,交易秩序尚不规范,交易法规也不完善,各种手续十分繁琐,交易费用偏高,导致银行难以将抵押物变现,影响了银行消费贷款的健康发展。同时,由于执行上的不规范,引发了大量的道德风险存在,进一步加大银行的损失。随着消费贷款规模的扩大和抵押贷款的增加,这类问题将会变得更加突出。现阶段,我国住房一、二级市场很不完善,政策上要求对大量非商品房产进行商业信贷支持,而一旦购房人无力还贷,这些非商品房产抵押又无法进行过户转让,银行很难得到充分的处置权,贷款抵押形同虚设。
5、盲目营销,无规划发放消费信贷,形成巨大的风险隐患。
近年来,为扩大盈利水平,抢占市场份额,各家商业银行纷纷鼓励分支机构大力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不少违规操作现象,一些商业银行为了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对基层行下达硬性的放贷指标。不少银行擅自降低贷款标准和担保条件,对高风险、低信用的客户提供消费贷款,一些地区的基层行甚至为了完成贷款任务,给每个员工下达一定额度的消费信贷任务。不少员工为完成任务,盲目放贷,甚至自己使用贷款进行高风险投资或炒股。这种现象的蔓延将造成新一轮的风险积聚,不利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⑼ 商业银行在消费信贷业务中容易遇到哪些法律风险问题
泛钛客科技FInsight 人工智能实验室研究认为:消费信 贷风险主要来自借款人的收入波动和道德风险,其次是银行自身管理薄弱的风险。目前银行、券商、保险、信 托纷纷开展消费金融业务,在消费信贷业务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缺乏有效担保制度、资产证券化有效手段等问题。除了存贷款业务的变化,企业贷款规模大幅增长,期限较长,导致银行流动性风险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