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买第二套房国家有什么规定和限制
买第二套房国家有什么限制?
1.2015年第二套房贷款新政策公布:第二套房贷款低首付比例调整为不低于40%。由中国人民银行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关于个人公积金购买第二套房贷款首付比例降低的通知。
2.对拥有第一套住房并已结清相应购房贷款的缴存职工家庭,为改善居住条件再次申请住房公积金委托贷款购买第二套普通自住房,第二套房贷款低首付款比例为30%。
3.购买第二套房贷款支付首付比例降至40%。
4.对已经拥有一套住房且相应购房贷款未结清的居民家庭,为改善居住条件再次申请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购买第二套普通商品房,第二套房贷款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不低于40%。
5.调整前:第二套房首付比例为60%北上广深70%。
6.前第二套房首付比例为60%,北上广深第二套房首付比例为70%。
7.此前第二套房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第二套房普通自住房贷款90平方米以下的,第二套房低首付款比例为20%;第二套房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第二套房贷款低首付款比例为30%。
拓展资料:买第二套房国家相关规定有哪些?
1.以第二套房贷款人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为单位认定房贷次数。
2.对于已利用银行贷款购买第二套房的家庭,如其人均住房面积低于当地平均水平,再次向当地商业银行申请住房贷款的,可比照第二套房贷款政策执行,但第二套房贷款人应当提供当地房地产管理部门依据第二套房登记信息系统出具的家庭住房总面积查询结果。当地人均住房平均水平以统计部门公布上年度数据为准。
3.已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第二套房的家庭,再次向商业银行申请第二套房贷款的,按前款规定执行。
4.商业银行应切实履行告知义务并且要求贷款人按诚信原则提交真实的房产、收入、户籍、税收等证明材料。凡发现填报虚假信息、提供虚假证明的,商业银行都不得受理其第二套房贷款申请。
总而言之,买第二套房国家的限制有购买第二套房贷款支付首付比例降至40%,不同房屋的面积所要支付首付的比例不一样。买第二套房国家相关规定有要以第二套房贷款人家庭为单位认定房贷次数。
参考链接:二套房
2. 最新第二套房贷款政策是什么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
二套房首付比例是指人们在购买第二套普住宅的时候按揭贷款的第一期付款,依照最新的房贷政策的调整,在最新的房贷政策的细则要求要进一步提高第二套房的贷款比例和贷款利率,也就是说在新的房贷政策下二套房首付比例会上调,依照最新的资料显示,二套房的首付比例将会从以往的6成上调至七成,贷款利率也会上调至以往的1.3倍。
3. 二套房贷款的条件及政策
关于二套房贷款政策的规定为: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6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且无论个人还是家庭,只要不是唯一的住房,就要征收3%契税。
【法律依据】
《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第二条第一款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对购买首套自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下同),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对贷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和贷款利率应大幅度提高,具体由商业银行根据风险管理原则自主确定。人民银行、银监会要指导和监督商业银行严格住房消费贷款管理。住房城乡建设部要会同人民银行、银监会抓紧制定第二套住房的认定标准。
4. 第二套房贷款首付是多少,利率是多少
您好:商业贷款首套购房,首付30%,利率能打85折,二套首付50%,利率上浮10%。商业贷款基准利率4.9%
公积金贷款首套购房,首付20%,最多120万,利率是基准利率,二套贷款也是首付20%,做多80万,利率上浮10%,公积金基准利率3.25.
1、首套房没有贷款,全款买的房,没有贷款优惠
2、在外地有过商贷,那么二套房是不是不能享受首套的贷款优惠政策?目前有过贷款不影响。
5. 二套房贷款政策
在你的名下已经有了一套房子,在买第2套房的时候,贷款政策不能享受首套房的利率,而且首付通常在30%以上。
二套房贷款,和首套房贷款的区别。
首套房与二套房贷款的区别
1、首付比例:如果是在不限购限贷的城市里购买的是首套房的话,即便购房者是通过商业贷款的方式来购买房屋,那么首付比例一般在20%左右,如果是购买二套房的话,商业贷款的首付比例则为30%以上。
2、贷款难度:由于在申请贷款的时候,很多购房者都遇到过被银行拒贷的情况,通常首套房在申请贷款的时候是比较容易的,而二套房想要申请贷款的话难度要比首套房大很多,特别是在遇到银行资金紧张的时候,二套房的贷款是很难申请到的。
3、利率的区别:如今各地房贷利率不断上涨,很多人也发现了,二套房的利率上涨比例肯定是大于首套房的,所以首套房和二手房贷款利率在不同的银行、不同的城市也不一样。
首套房与二套房贷款的区别
首套房的认定标准
1、贷款买过一套房,商业贷款已结清,再贷款买房——算首套。
2、贷款买过一套房,后来卖掉,通过房屋登记系统查询不到房产,但在银行征信系统里能查到贷款记录,再贷款买房——算首套。
3、全款买过一套房,再贷款买房——算首套。
4、全款买过一套房,后来卖掉了,房屋登记系统查不到房产,再贷款买房——算首套。
5、个人名下有两套房的商业贷款记录,全都已还清且出售,同时能够提供两套住房出售的证明,这种情况下再贷款时——算首套。
6、个人名下有一套房商业贷款已还清,另一套是公积金贷款已出售,同时能够提供住房出售的证明,申请商业贷款再买房——算首套。
7、夫妻两人,一方婚前买房使用商业贷款,另一方婚前购房用的是公积金贷款,婚后两人想要以夫妻名义共同贷款。若贷款已还清,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借款人偿付能力、信用状况等具体因素灵活把握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
8、夫妻两人,一方婚前有房但无贷款记录,另一方婚前有贷款记录但名下无房产,婚后买房申请贷款——算首套。
但是,这里需要额外指出的是,目前在贷款买房时,有些银行还会严格区分“首次购房”与“首套房”。
相对于首套房,首次购房标准更为严格,也就是说,此前既没买过房也没贷过款的,是标准的“首次购房”,购房的首付比例也会低于已有过购房经历的人。
比如,在实际操作中,个别银行出现对“首次”和“首套”不做具体审查的情况,均按首次购房执行20%的首付比例。但从严格意义上讲,“首次”房贷并不等于“首套”房贷。
鉴于“首次”房贷条件略优于“首套”,因此对于符合“首次”购房条件的,应不折不扣按“首次”政策发放贷款,以确保“首次”购房人群在购房时,能得到住房信贷政策的优先支持。
二套房认定标准
二套房认定标准有三种:认房又认贷、认房不认贷、认贷不认房,很多购房者云里雾里傻傻分不清楚,今天小编为大家详解三种标准的区别。
1、认房:看买家在当地房屋登记系统中是否已经有了登记信息。
2、认贷:看买家在银行征信系统里是否已经登记有贷款买房的信息。
3、认房又认贷:以家庭为单位,既看名下是否有房产,也看贷款情况。
①既没有房产,也没有贷款买房记录,购房算首套房;
②名下有一套房产,或者有贷款买房记录,再次购房算二套房。
注:首套房、二套房认定标准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家庭由三种人组成本人、配偶、未成年子女。
4、认房不认贷:以家庭为单位,只看名下是否有房产,不管贷款情况。
①名下无房产,购房算首套房;
②名下有一套房产,再次购房算二套房。
5、认贷不认房:以家庭为单位,只看贷款是否结清,不管名下房产情况。
①贷款已结清,再次购房算首套房;
②贷款未结清,再次购房算二套房。
6. 个人购买第二套房有什么条件
买第二套房的条件:
1、2015年第二套房贷款中央最新政策公布:第二套房贷款最低首付比例调整为不低于40%。由中国人民银行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关于个人公积金购买第二套房贷款首付比例降低的通知。
2、对拥有第一套住房并已结清相应购房贷款的缴存职工家庭,为改善居住条件再次申请住房公积金委托贷款购买第二套普通自住房,第二套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为30%。
3、购买第二套房贷款支付首付比例降至40%。
4、对已经拥有一套住房且相应购房贷款未结清的居民家庭,为改善居住条件再次申请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购买第二套普通商品房,第二套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不低于40%。
(6)第二套房银行贷款政策2015扩展阅读:
银行认定为二套房的情况:
1、父母名下有住房,以未成年子女名义再购房
根据新的政策,家庭成员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即未成年子女也是被划为家庭范畴的。所以以未成年子女的名义申请贷款购房时,就会按照二套房政策执行。
2、未成年时名下有房产,成年后再贷款购房
根据目前银行"认贷又认房",如果不出售现有房产的情况下,再贷款购房是属于二套房的,将按照二套房的政策执行。如果按过去政策,未成年时的房产只要没贷款,再申请房贷不算二套。
3、个人名下有全款购买的住房,再贷款购房
过去只"认贷",这种情况不算二套房,但现在加了"认房",虽然没有贷过款,但只要是在房屋产权交易系统中能够查到名下有房产,在不卖掉且申请贷款的情况下,也会被认定为二套房。
7. 首套房二套房贷款政策是怎样的
二套房贷款政策为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6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且无论个人还是家庭,只要不是唯一的住房,就要征收3%契税。
【法律依据】
《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第二条第一款
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对购买首套自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下同),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对贷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和贷款利率应大幅度提高,具体由商业银行根据风险管理原则自主确定。人民银行、银监会要指导和监督商业银行严格住房消费贷款管理。住房城乡建设部要会同人民银行、银监会抓紧制定第二套住房的认定标准。
8. 二套房公积金贷款政策有哪些
二套房公积金贷款政策是:第二套住房的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的1.1倍,公积金贷款期限在5年及以内的个人贷款利率为2.75%,5年以上的个人贷款利率为3.25%。一套房没有使用公积金贷款或公积金贷款已经还清、一套房虽正在按揭中但使用商业贷款的,二套房可以申请公积金贷款。
【法律依据】
《关于规范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中第二套住房认定标准的通知》第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贷款人应对借款人执行第二套(及以上)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一)借款人首次申请利用贷款购买住房,如在拟购房所在地房屋登记信息系统(含预售合同登记备案系统,下同)中其家庭已登记有一套(及以上)成套住房的;
(二)借款人已利用贷款购买过一套(及以上)住房,又申请贷款购买住房的;
(三)贷款人通过查询征信记录、面测、面谈(必要时居访)等形式的尽责调查,确信借款人家庭已有一套(及以上)住房的。
9. 二套房贷款条件
如果是买第2套房的话,贷款条件是首付要达到50%以上,同时你的征信上没有不良记录,有还款能力,有固定工作,这样才可以买二套房时办理贷款。
买房贷款是这样申请的。
购买房屋时,许多购房者会因资金不足而选择向银行借款,很少会有人一次性全款购房。而贷款的方式有很多种相对也比较复杂。其中,最常见的两种还款方法是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但是有很多购房者对这两种还款方式一无所知,甚至无法区分等额本金和等额本息之间的区别?
等额本金与等额本息的区别
等额本金与等额本息的区别:
等额本金:每个月还款额不同,随着期数的增加月还款额不断递减,这种方式是将贷款本金按还款总月数均分,再加上上期剩余的本金利息得出月供数额。
计算方式:
月供=(总本金/总期数)+(本金-累计已还本金)*月利率;
月本金=总本金/总期数;
月利息=(总本金-累计已还本金)*月利率;
总利息=(总期数+1)*总本金*月利率/2;
总还款额=(还款月数+1)*贷款额*月利率/2+总本金;
等额本息:每月还款总额相同,因为月供中的本金占比逐月增加,利息逐月减少,总期数不变。
计算方式:
月供=[本金*月利率*(1+月利率)*贷款月数]/[(1+月利率)*还款月数-1];
月利息=剩余本金*贷款月利率;
总利息=贷款额*贷款月数*月利率*(1+月利率)*贷款月数/[(1+月利率)*还款月数-1]-贷款额;
还款总额=贷款额*贷款月数*月利率*(1+月利率)*贷款月数/[(1+月利率)*还款月数-1];
贷款期限越长利息相差越大
在一般的情况下,等额本息支出的总利息比等额本金要多,而且贷款期限越长,利息相差越大。
等额本息随着还款后贷款本金的逐步减少,利息比例逐渐减少;等额本金每个月还款的本金数值保持不变,利息逐月减少,月还款总额逐渐降低。
同时,我们可以看出来在前八年中,等额本金还款总额更高,利息少一些,但是月供压力会更大,这段时间也几乎感受不到利息少的好处。因此等额本息说白了就是用更多的利息来换取更小的还款压力,对于首付资金较少的人群来说,等额本息的还款方式能够支持更大总额的贷款,而对于带有投资目的和首付比例比较高的购房者来说等额本金会更加合算。
申请购房贷款要注意那些?
1、金额应量力而为
一些购房者认为贷款金额越大越好。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因为贷款是要还的,如果买方的贷款期限长且贷款金额更大,则将支付的贷款利息将会更多,这将增加还款压力。
2,首付与收入
根据当前规定,首套通常需要30%首付,第二套房子至少需要40%的首付。此外,最好确保他们的月收入达到月还款额的两倍以上,这可以帮助提高抵押合格率。
3、申请贷款前请勿使用公积金
如果在贷款前提取公积金余额,则公积金账户上的余额将变为零,因此,公积金贷款限额也将变为零。换句话说,您目前无法成功申请公积金贷款。
4、提前还贷
不要以为手上有一定资金后随时都可以提前还贷,这要根据具体的贷款方式以及还贷时间来综合考虑。有的时候提前还贷未必是好事。
大家在选择房贷的还款方式时应根据个人需求、风险偏好以及经济能力来决定,如果还款能力比较强,选择等额本金就能减少利息总量,但若是房贷负担比较重,那么选择等额本息,压力就会小一些。
等额本金前期还款压力比较大,后期压力逐渐递减,因此适合还款力强、首付比例高的人群,另外年纪稍微大一点的人群也适合该种方式,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收入可能会逐渐减少。
等额本息每月还款额度相同,适合有规律开支计划的家庭和刚刚开始赚取薪水的年轻人,这部分人群随着年龄的增加收入和职位会逐步增加,这类人群选择等额本金的话,前期压力会非常大。
因此,两种方式各有其独特的优势与劣势,每个人都应该根据目前和未来自己的收入状况进行选择,不要相信别人简单的一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