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贷款用途 > 2018消费贷款数据

2018消费贷款数据

发布时间:2022-06-23 09:31:46

『壹』 中国将近14亿的人口,有多少人是负债的

中国将近14亿的人口,有多少人是负债的?

目前国家并没有关于这个方面的相关数据统计,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数据来反面倒推有负债的人群有多少人。

人均贷款规模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18末,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141.75万亿,当然这个贷款中一大部分都是企事业单位的贷款,境内居民的贷款没有这么高。根据2018年度度的统计年鉴,2018年末我国居民贷款规模达到47.9万亿,其中中长期消费贷29.0万亿,占比61%。

其他

其他涉及到的信贷借贷还有很多,比如P2P贷款、民间借贷、各类网贷、汽车金融公司贷款(2017年汽车金融资产规模就在7000亿左右了)、还有各类未知的714高炮等等。因为现实中并非人人都可以在银行借款的,银行的贷款要求过于严格,所以上述非银行渠道的贷款规模估计也不小,这部分人群我们保守以1个亿计算,那么我国的负债人群应该有6亿人左右,扣除老弱病残幼这些无法贷款的人群,剩余的青壮年负债率估计超过60%。

综上所述,目前在中国有负债才是正常的,没有负债反而不正常。有句老话说的好,很多人前半生都在为银行奋斗,后半生都在为医院奋斗,所以万达才会从房地产撤离转移到医疗行业。

『贰』 在哪里可以找到关于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数据

各大商业银行处可查询。

个人消费信贷是金融创新的产物,是商业银行开办的用于自然人(非法人或组织)个人消费目的(非经营目的)的贷款。

个人消费信贷的开办,是国有商业银行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适应金融体制改革、适应金融国际化发展趋势的一系列全方位变革的重要措施之一,它打破了传统的个人与银行单向融资的局限性,开创了个人与银行相互融资的全新的债权债务关系。

(2)2018消费贷款数据扩展阅读:

风险因素

1、个人征信系统不健全

个人消费信贷风险主要来自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与个人信用风险,也即个人收入的波动幅度和道德品质修养水平,其中个人信用状况还与整个社会的信用环境密切相关。在收入水平较为稳定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对消费者信用的把握决定了消费信贷的开展程度。

当前,我国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有效的个人信用制度,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尚在运行初期,可利用资源储备不足,商业银行缺乏征询和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

加之个人收入的不透明和个人征税机制的不完善,以及其它征信部门的系统资源不相互共享,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自有净资产、个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还款意愿等资信状况做出正确判断。

在消费信贷过程中,各种恶意欺诈行为时有发生,银行采用询问或实地察看等原始征询方式已经不能保证信用信息的时效性和可靠性。

2、商业银行自身管理存在缺陷

致使潜在风险增大 ,国内商业银行虽然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但整体管理水平依然不高,难以跳出“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怪圈。由于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在我国开办时间不长,所以在这方面更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

通常,商业银行信贷人员仅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询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对个人的信用调查基本上依赖于借款人的自报及其就职单位的说明,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活动及最为重要的有无违法纪录和有无失信情况等缺乏正常程序和渠道进行了解征询,导致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银行内部在责任界定上也往往依据书面上反映的问题进行处理,使得就材料而谈贷款的问题更为严重。同时在贷款发放上,重放轻管的问题相当突出。由于在放贷时对客户的实际情况就只停留在资料上,因而发放后更是没有一套相应的管理措施跟上。

有的是一些笼统的管理制度,内容泛泛,面面俱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差,使管户信贷员无法按部就班,致使有些贷款实际上长期处在无人管理的状态下。

『叁』 消费金融做大蛋糕 多头入局未来怎么玩

消费金融并不是什么新词,大到车贷小到电商分期,都算在消费金融的五指山下。现在,新鲜的消费金融玩法早已不是传统的“费率几个点”了,“场景构建”为消费金融衍生出了无穷无尽的可能性。
如何让消费金融变得更新鲜更好玩才是时下趋势。手机变成提款机?虚拟信用卡?0首付0利息?无论是你房子首付还是买车贷款,无论是你孩子早教还是美容美发,未来诸多场景下你都可以用到消费金融这一听起来“高大上”的方式分期付款。
未来,消费金融的盈利方式将告别利差的传统模式;未来,消费金融的授信速度和方式都将让小额分期贷款变得立竿见影;未来,消费金融的用户群和场景将会是正无穷。
多头“分蛋糕”
在消费金融的话题上,如今当你与消费金融圈里的资深人士聊起“竞争环境”、“手续费率”时,你已经OUT了。
虽然“竞争环境”这个从来都是一个长生不老的话题,但套到消费金融上就显得不那么对味了。根据艾瑞咨询公布的首份消费金融报告数据,预计到2017年,消费金融整体市场将突破千亿,三年复合增长率高达94%。从个人消费贷款的数量级来看,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BCG)数据,截至2014年,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大约是7.7万亿元人民币,而中国目前的渗透率较低,2013年数据显示,我国个人消费贷款余额相当于GDP的10%左右,远低于中国香港的18%和美国25%的水平。预计中国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将于2018年增长至17.5万亿元。
这些复杂的数据要说明的只有一点:蛋糕是足够大的,现在还是做蛋糕的阶段,多头入局影响不了蛋糕的分割,做大蛋糕才是殊途同归的唯一目标。《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梳理目前市场上最为活跃的消费金融大佬发现,2010年开始,我国的消费金融在由银行系、产业系、互联网电商系、P2P系、多头系的网络链条下扩张发展。
2010年首批试点的以北银、捷信为代表,2013年第二批试点的产业系以苏宁、马上金融为代表,2014年后京东、阿里纷纷入局,此后P2P系看准机会进入,今年,就是试点扩容利好背景下的消费金融百花园里春风阵阵吹。
据一位业内人士梳理:“国外的消费金融大多是从大到小,从机构到个人,而我国的消费金融切入口则是个人、小额、碎片化,当然这和国际的发展路径亦不矛盾,不过在分业监管和牌照监管下,消费金融的发展是一步一步慢慢打开的。”
在多头入局的格局下,各方都在集中火力抢滩这一“风口”。银行系老大哥们最不甘示弱,工商银行的个人信用消费金融中心近日正式落地,工行信用卡中心总裁兼个人信用消费金融中心总经理栾建胜表示:“信用卡是在工行实时监测下发生的信用贷款行为,信用消费贷款则是客户可以直接将钱取走。”而兴业银行在福建设立的兴业消费金融股份公司、TCL联合湖北银行等成立消费金融公司已获批的传言,也一浪高过一浪。
基于生态圈构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产业系和电商系消费金融的代表不得不提苏宁,去年12月底,苏宁消费金融牌照获批,让“大生态+大用户+全牌照”、“供应链金融+消费信贷+理财”成为推动苏宁金融集团向前的动力。
中信证券研究报告分析,苏宁消费金融面向信用卡未覆盖的客户提供分期付款业务,零售企业依托真实消费场景、大数据发展消费金融水到渠成,预计2017年覆盖2.5%用户,融资余额140亿元。
多头格局下,P2P新产品频出。除了大学生消费分期,还有信而富与腾讯合作的“现金贷”、积木盒子与芝麻征信合作的“读秒”、惠人贷等多家P2P机构盯准消费金融准备出击。
未来怎么玩?
比“竞争环境”更让人关注的是“手续费率”,而颠覆“手续费率”的背后,实际上是未来消费金融玩法的趋势性问题。
与传统的将手续费或利息收入作为收入来源不同的是,新兴的消费金融模式并未将这部分作为核心。惠人贷CEO李晨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我们做消费金融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更多地结合消费场景。比如,我们合作一个少儿早教机构,当家长带着孩子去培训报名时会产生一个消费需求,基于这种需求,金融服务会和消费需求紧密绑定,在手续费率上,我们考虑实际的财务成本,更希望由合作商户做一些贴息,这样对于消费人群而言体验提高了,对于商户来说能够有效地带动销售额的提升。”
传统的消费金融模式一直囿于巨大的资金成本压力,资金来源的剪刀差是消费金融盈利中的核心问题,而商户贴息的方式或者电商供应链金融的方式能够缓解这个问题,或许这会成为新兴公司通过这一模式“弯道超车”的好机会。
而在场景上的不断拓宽纵深是消费金融的另一大趋势,以京东为例,2015年京东消费金融通过“白条+”战略布局京东以外的更多生态体系,陆续推出校园白条、旅游白条、租房白条、首付白条、乡村白条、京东金采、京东钢镚等各类创新产品。《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的多位消费金融业内人士分析,比如租房、二手车、旅游、教育等市场,还有单价高、有贷款需求的地方未来都会成为消费金融出现的场景。
除此,P2P的模式拓展至消费金融之后也会让这部分资产盘活,有效地拓展资产渠道。李晨表示:“消费金融的需求端确定之后,会变成资产产品,然后再在线上把需求发布出来,由理财人进行投资。”
从风控的角度而言,惠人贷的模式在业内人士看来是定向消费、资金不过借款人手,风险主要在后端催收方面。另据马上金融CEO赵国庆分析:“马上金融提供的是消费分期和现金分期,核心特点是低融资成本和获客成本,后端风控团队在业务的整个生命周期(产品开发、审批、账户管理、催收、核销回款)都会对各种风险进行甄别、衡量。”
此前,京东消费金融高级总监许凌在和记者交流时曾提及厚数据的挖掘,他说:“厚数据分析不仅包括用户消费记录,还可通过用户的消费轨迹、消费心理、消费习惯等,更深层次地了解用户和识别风险。京东金融通过对消费者在京东生态的用户画像、行为习惯、商品喜好、物流信息、支付方式、购买决策等多维度厚数据分析,进而挖掘用户需求创新产品。”

多头格局下,互联网巨头们依托自己的天然优势来发展消费金融。腾讯此前通过财付通在消费金融领域进行了数次试验;深圳前海微众银行主要定位于向用户提供购物、旅行等个人消费金融服务,主打“金融需求+社交、娱乐”等;阿里则是多点开花,天猫以“天猫分期”产品介入,芝麻信用与“花呗”、招联金融旗下“好期贷”合作,不断拓宽消费金融市场。
上述多种消费金融模式,有一个共同点,即“依托渠道”优势,即主要利用渠道合作商,借助消费场景对客户提供分期付款服务。据BCG报告分析,此类服务主要针对的是银行贷款额度有限或无额度的消费者,贷款利率则介于银行与小贷公司之间。另据上述业内人士分析:“渠道和流量也将是下一步消费金融争战的主战场。”

『肆』 人均个人消费贷款余额3.51万,这一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人均消费贷款35,100,这个所谓的消费贷款平均到每个人身上就没有什么特别大的说服力了,因为就算是平均收入啊。你一平均那个东西你还参考什么什么东西一到平均这上面,你都得想一想它具备多大的说服力。

不算房贷的情况下,平均每个人有这个消费贷款的笔数。你会车子的贷款之类的也算吗?所以有贷款并不能说一个人的经济状况就不好,比如一个人他25岁他的车子的贷款,有10万块房子的贷款有80万,你说这个人经济状态不好吗?不好的话他房子的首付是怎么做的?车子的首付是怎么做的?他不是没有钱,只是他选择了提前使用自己的这些钱。

『伍』 2018年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多少万亿

2018年8月11日报道,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11日称,据初步统计,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45万亿元,同比多增6237亿元。此外,今年前7个月,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增加1.6万亿元,增速持续高于同期全部贷款增速。

6月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13.52%,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0.57%,在表内贷款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资本水平保持稳定。

健全激励机制,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意愿。指导银行健全内部激励机制,加强对不良贷款形成原因的甄别,落实尽职免责要求,进一步调动基层信贷投放积极性。

着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优化小微金融服务监管考核办法,加强贷款成本和贷款投放监测考核,落实无还本续贷、尽职免责等监管政策,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不良容忍度,有效发挥监管考核“指挥棒”的激励作用。

『陆』 互联网消费信贷的发展现状

规模快速增长

互联网消费贷指的是金融机构、类金融组织及互联网企业等借助互联网技术向消费者提供的以个人消费(一般不包括购买房屋和汽车)为目的,无担保、无抵押的短期、小额信用类消费贷款服务,其申请、审核、放款和还款等全流程都在互联网上完成。与传统消费金融相比,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资金成本更低,同时审批效率更高,在大数据和金融科技的帮助下能够进一步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我国互联网消费信贷规模从2014年的187亿元上升至2018年的9.1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70%,2019年我国互联网消费信贷规模约在16.3万亿元左右。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消费金融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柒』 工商银行近三年财务分析2018-2020

城商行优等生上海银行2018年至2020年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14%、1.16%、1.22%,连续3年上升,拨备覆盖率分别为332.95%、337.15%、321.38%,连续3年呈下降趋势。
本刊特约作者 刘链/文
4月24日,上海银行发布2020年业绩报告,根据年报,2020年,上海银行实现营业收入507.46亿元,同比增长1.90%;实现归母净利润208.85亿元,同比增长2.89%。
截至2020年末,上海银行资产总额达到2.46万亿元,比2019年年末增长10.06%;存款总额达到1.3万亿元,比2019年年末增长9.37%;贷款总额达到1.10万亿元,比2019年年末增长12.92%。
2018年至2020年,上海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14%、1.16%、1.22%,连续3年上升,在资产质量方面的表现不容乐观;与此同时,拨备覆盖率分别为332.95%、337.15%、321.38%,连续3年呈下降趋势。
业务增速方面的表现同样差强人意,2018年至2020年,上海银行的营收增速分别为32.49%、13.47%、1.90%,净利增速分别为17.65%、12.55%、2.89%,下滑趋势非常明显。
这里有一点需要格外注意,那就是上海银行2020年四季度的净利润同比增长48.11%至58.33亿元。一般而言,银行业第四季度的净利润要低于前三季度的均值,上海银行2020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同比下降7.99%,也就是说,上海银行在第四季度的净利润回补了前三个季度,使得2020年全年净利润止跌回升。要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看来上海银行为了净利润增速为正也是“拼了”。
上海银行于2016年在上交所登陆,上市后资产规模扩张迅速,在城商行中仅次于北京银行。截至2020年年末,资产总额达到2.46万亿元,同比增长10.06%;负债总额为2.27万亿元,同比增长10.26%。值得注意的是,在资产负债规模增长的同时,上海银行的资产质量却面临一定的风险。
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到134.01亿元,同比增加21.48亿元。回顾过去两年的数据发现,截至2018年年末、2019年年末、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14%、1.16%、1.22%,已经连续3年呈上升趋势,这足以说明其内部风险管控存在较大的问题和不足。此外,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拨备覆盖率为321.38%,较上年末下降了15.77个百分点。
而在资本管理方面,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分别为9.34%、10.46%、12.86%。其中一级资本充足率已连降3年,2018年年末、2019年年末分别为11.22%、10.92%;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自上市以来就一直处于下滑的状态,2016年至2020年,上海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13%、10.69%、9.83%、9.66%、9.34%。
面对资本充足水平的持续下滑,上海银行资本融资提上日程。2021年1月25日,上海银行公开发行人民币200亿元A股可转换公司债券。上海银行在公告中称,所募集资金在扣除发行费用后,将用于支持该行未来业务发展,在可转债转股后按照相关监管要求用于补充本行核心一级资本。
综合上述分析再来看上海银行2020年年报,在营收同比仅微增1.90%的情况下,上海银行还能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2.89%,确实需要下很大的工夫才能做到。尽管2020年年报最终将营收和净利润增速保持在正增长的区间,但毋庸置疑这样的正增长已经岌岌可危,大不如前。财经网金融梳理发现,上海银行2018年至2020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已连续3年下滑,足以表明其业绩增长明显乏力。未来如果没有更好盈利能力和风控能力,业绩增速转负也并非不可能。
业绩靠拨备释放转正
平安证券认为,上海银行2020年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9%,利润重回正增长,盈利增速从2020年前三季度的-8.0%一举实现全年业绩增速的回正,而且四季度单季实现利润增速48.1%,利润增速的大幅提升除了与营收增速的小幅提升有关外,更多应该归因于拨备计提力度下降所带来的盈利释放。也就是说,拨备释放成为上海银行2020年业绩正增长的最大弹性因素。
2020年,上海银行实现营收同比增长1.90%,营收增速稳中有升,前三季度为-0.9%,四季度单季营收增速为10.8%。分结构来看,上海银行2020年全年净利息收入增速为14.6%,与前三季度18.5%的增速相比有所下降;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9.5%,与前三季度7.3%的增速相比略有提升。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上海银行在2020年年报中调整了信用卡业务收入的核算口径,将分期收入从手续费收入调整为利息收入,因此对收入结构产生一定的扰动,但并不影响营收的增速。
上海银行2020年重分类后净息差为1.82%,同比上行4BP,息差表现优于同业,平安证券认为息差逆势提升主要归因于负债端成本的优化,负债端成本的改善驱动息差逆势走阔。
上海银行2020年全年计息负债成本率为2.26%,同比下降25BP,驱动主要来自存款成本的有效管控和主动负债成本的下行。受益于结构性存款为代表的高成本存款的有效管理,公司存款付息成本同比下降4BP至2.15%;尤其在主动负债方面,上海银行同业负债成本率同比下降67BP至2.18%,成功抓住了2020年利率下行的机会。
从资产端来看,上海银行贷款收益率同比下行42BP至5.06%,与行业的整体趋势相同。展望2021年,随着经济的逐步修复,银行基本面维持稳定,对于银行资产端定价弹性的提升相对有利,上海银行整体息差表现有望保持平稳态势。
再来看资产负债结构,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总资产同比增长10.1%,与前三季度11.7%的同比增速相比有所放缓,但信贷投放力度不减,资产结构继续向贷款倾斜,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贷款总额同比增长12.9%,比前三季度11.3%的同比增速进一步提升。
在贷款投放结构方面,由于上海银行在2020年下半年加大了对公投放的力度,且对公投放大于零售,对公新增投放526亿元,零售新增投放251亿元。从负债端看,2020年全年存款同比增长9.4%,与前三季度12.3%的增速相比确实有所放缓。
数据显示,上海银行2020年年末不良率为1.22%,环比持平。在不良生成方面,2020年四季度宏观经济持续改善,根据平安证券的测算,上海银行四季度单季年化不良生成率环比下行35BP至1.35%,不良生成压力有所改善。在前瞻性指标方面,截至2020年年末,上市银行关注类贷款率为1.91%,比上半年末下行4BP。
在拨备方面,由于四季度拨备计提力度的边际下降,2020年年末拨备覆盖率为321%,环比下行6.69个百分点;拨贷比为3.92%,环比下行8BP,但从拨备覆盖水平绝对值来看依然处于行业前列。上市银行2020年全年拨备计提同比增长6.6%,前三季度为19.8%。这表明上市银行不良生成压力边际缓释,资产质量保持稳定。
平安证券非常看好上海银行独特的区位优势,看好零售转型稳步推进对上海银行的积极影响。上海银行深耕以上海为主的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重点区域,区位优势显著,这些地区良好的信用环境为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公司加快推进零售转型,聚焦消费金融、财富管理、养老金融三大主线,持续加快零售业务布局,近三年实现核心客户数和客户AUM 的翻番,预计随着疫情缓和、经济修复、消费信贷需求回暖,上海银行的盈利有望继续迎来修复。
房地产不良贷款急剧恶化
通观上海银行2020年年报,值得注意的是其不良贷款及房地产不良贷款的变动。
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上海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22%,比2019年上升了0.06个百分点。根据年报,上海银行房地产行业不良贷款金额为37.4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39%,比2019年的0.1%增长了近23倍。实际上,在经过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上海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在2020年也开始踩刹车。截至2020年年末,贷款余额为1583.69亿元,比2019年年末减少了166.9亿元,降幅已超10%。
事实上,2020年,在“房住不炒”的主基调下,国内房地产业的经营环境和融资环境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对银行业而言也许也是一个“至暗时刻”。随着上市银行2020年年报的陆续披露,房地产业的真实情况逐渐浮出水面,银行与房地产相关资产的真实情况也呈现“冰山一角”,具体表现为各家银行房地产行业的不良贷款率普遍大增。
先来看国有银行的数据——2020年,工商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金额为162.3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32%。这一比率比2019年1.71%的房地产不良贷款率增长了35.67%,而且远高于工商银行披露的2020年全年1.58%总体不良贷款率。
建设银行2020年房地产不良贷款率也从0.94%增长到了1.31%,增加了39.36%;农业银行则增长24.83%到1.81%;国有大行中增长幅度最大的当属交通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率2019年为0.33%,2020年增长到了1.35%,增长了4倍。
除了国有银行外,股份制银行中的中信银行、民生银行等2020年房地产不良贷款率的增长幅度也均超过了三位数,分别达到182%、146%。
不过,与上述银行相比,日前公布年报的上海银行在房地产贷款方面则更让人瞠目。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的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为10981亿元,比2019年年末的9725亿元同比增长12.9%,其中,投向房地产业的贷款余额为1567亿元,同比微增1.5%,占总贷款比例为14.27%。
单从占比来看,2019年年末,房地产业是上海银行第一大贷款来源,而到2020年年末,这一贷款的占比较2019年年末已下降了1.61个百分点,退居该行第二大贷款来源;而贷款占比为16.14%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则升至第一位。
尽管房地产业的总贷款微增,占比下降,基本符合行业趋势,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上海银行房地产业贷款的资产质量却出现大幅恶化。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为37.47亿元,与2019年年末的1.54亿元相比,增加了近36亿元,增幅高达2333%;与此同时,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也从2019年年末的0.1%上升到了2.39%,同比增长了22.9倍。
房地产不良贷款率一度暴增近23倍,不但远超同的增速,也大幅超出市场预期。对此,上海银行在年报中表示,受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加码、收紧等影响,个别项目施工和租售进度未达预期,还款能力有所下降,导致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有所波动。
实际上,自从将房子定位为“住而不炒”的政策方向以来,监管层对银行房地产贷款的政策不断收紧。尤其是在2020年,这一紧箍咒越发收紧,从房地产融资的“三道红线”,到为银行设定房地产贷款的具体比例,甚至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也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房地产是现阶段中国金融风险方面最大的“灰犀牛”,要坚决抑制房地产泡沫。
就上海银行而言,如果去掉房地产业务,上海银行的总体资产质量也面临一定的风险。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总的不良贷款余额达到134.01亿元,同比增加21.48亿元,增幅为19.09%。
同时,而且,如上所述,上海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增加并不是仅仅体现在2020年这一年。事实上,最近三年的2018年年末、2019年年末、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14%、1.16%、1.22%,已经连续三年呈上升趋势。此外,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拨备覆盖率为321.38%,较上年末下降了15.77个百分点。不良率连续上行,拨备水平还在下降,上海银行资产质量的压力由此可见一斑。
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于,房地产业的形势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更为严峻。最近,部分热点城市楼市持续升温,引发新一轮房地产调控。上海、深圳、北京、广州、杭州等城市相继出台针对性调控政策,落实“房住不炒”的监管要求,打击违规和套利行为。
对于银行而言,房地产贷款投放除要落实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严格防止信用贷、消费贷、经营贷等信贷资金违规流入外,个别银行的住房按揭贷款额度还接到了央行窗口指导。
“房地产信贷方面,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更加严格,住房按揭贷款额度受央行窗口指导,商业银行需严格防止信用贷、消费贷、经营贷等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市,同时要严格审核首付款资金来源和偿债能力审核、借款人资格审查和信用管理、风险排查等,房地产信贷合规风险和操作风险加大。”有银行在2020年年度报告中坦言。
上海银行在年报中表示,该行稳步发展住房按揭业务,贯彻落实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前提下,立足区位优势,服务民生,引导住房按揭业务良性发展,支持对经营机构所在地一、二线城市居民自住和改善购房合理需求。
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分别为1238.53亿元,比2019年末增长31.14%,占全部贷款的比例为12.22%。从按揭贷款的资产质量来看,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住房按揭贷款不良率为0.14%,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
与按揭贷款质量相比,上海银行对公房地产贷款资产质量令人堪忧。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对公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为37.47亿元,比2019年末增长23.3倍,不良率则提升至2.39%;房地产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比例为14.27%。
根据上海银行的解释,受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加码、收紧等影响,个别项目施工和租售进度未达预期,还款能力有所下降,导致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有所波动。
上海银行还表示,在“三道红线”和“银行业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政策下,房地产整体融资增速将受到限制,企业分化亦会有所加大。2021年,该行将严格实施房地产集中度管理要求,密切关注房地产企业“三道红线”,聚焦“优质客户”、“优质业务”,继续优化结构,稳健经营,推进房地产业务平稳健康发展。
消费贷猛踩刹车波动大
除了房地产业务暴露出的风险让令人担忧之外,上海银行优势业务消费贷业绩也似乎出现了问题。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的资产总额达到2.46万亿元,同比增长10.06%;负债总额为2.27万亿元,同比增长10.26%。早在2015年年末时,上海银行个人消费贷的规模仅为120.77亿元。到了2019年年末,这一数据已攀升至1750.59亿元,5年时间增长了10倍有余。
进入2020年,上海银行的消费贷业务却突然踩下刹车。数据显示,早在2020年上半年年末时,上海银行个人消费贷规模已下降至1610.96亿元,相比2019年年末的1750.59亿元减少了139.63亿元,降幅为7.98%。
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的个人消费贷规模为1583.69亿元,比2019年年末减少了166.9亿元,降幅进一步扩大为9.5%;在总贷款中的占比也从2019年年末的18%下降至14.42%,下降了3.58个百分点。
而且,从增速方面来看,早在2019年时,上海银行的消费贷业务增长已现疲软之势。从2016年到2018年,上海银行消费贷规模连续3年实现了翻倍增长,增速分别为129.09%、151.31%、127.39%。这一增速在2019年明显放缓,已降至11.16%。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消费贷规模的增速已变成负值,余额出现下降。与此同时,该行消费贷的风险也逐渐显露。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个人消费贷的不良贷款余额为29.66亿元,比2019年年末增加了9.6亿元,增幅达47.86%;个人消费贷的不良贷款率也从2019年年末的1.15%上升至1.87%,增幅高达62.6%。除此之外,同为零售业务的上海银行信用卡业务的不良贷款率也从2019年年末的1.63%上升到2020年年末的1.74%,上升了6.75%。
上海银行在年报中表示,从时序结构看,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催收能力受限,消费贷款逾期发生额增长,并在2020年第二季度生成不良,自下半年起,单月不良新增逐月下降,9月起不良贷款余额呈下降趋势,已逐步趋于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自上海银行消费贷规模从2016年连年猛增后,最近5年,其消费贷的不良率也是连年上升。2016年至2020年,上海银行个人消费贷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35%、0.43%、0.52%、1.15%、1.87%,呈逐年上升趋势。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部分银行前几年布局消费贷业务过于激进,如今规模膨胀后难逃不良率高企的惩罚,随着去年疫情爆发,更是加剧了这一风险的曝露。尽管之后开始压缩规模,但是由于规模基数过大,因此引发相关问题。
不过,总部同在上海的海通证券认为,上海银行在2020年下半年零售风险逐步缓释,资产结构优化调整,并且继续保持较低的成本收入比。
根据海通证券的分析,上海银行净利息收入抵消其他非息收入的不利影响。上海银行2020年全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89%,营收同比增长1.90%。息差扩大、成本有效控制推动盈利增长,但其他非息收入下降32.29%有所拖累。这主要是由于2019年有一次性收入的高基数,2020年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投资类中占比压缩,并且其中的同业理财、基金受市场利率下行影响。另一方面,成本收入比2020年全年为18.9%,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在上市银行中甚至低于国有大行。
2020年,上海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9.46%,零售业务发挥地缘优势;其中,财富管理中间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1.48%。公司继续发挥养老金融独特优势,养老金客户综合资产同比增速20.73%,并且还通过代发工资、社保卡换发为零售表内外负债引流。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零售整体AUM同比增长17.80%;下半年公司加大按揭贷款投放力度,按揭占比较年中提高1.06个百分点,个贷占比则回升0.31个百分点。
上海银行2020年全年净息差为1.82%,较2019年扩大4BP。2020年负债成本持续下行,上半年主要源于同业负债成本改善,下半年存款也开始改善,不仅定期存款成本下降,日均活期存款的占比在全年也比上半年提高1.01个百分点。这使得上海银行2020年全年负债成本比上半年下降6BP,全年同比下降25BP,对息差有明显的正向贡献。
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不良率为1.22%,环比持平;关注类贷款占比为1.91%,环比提高12BP;逾期贷款率为1.60%,较年中下降54BP。消费类不良率全年经历倒V型走势,在下半年逐渐改善: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消费类贷款、信用卡贷款、个人贷款总不良率为1.87%、1.74%、1.12%,分别比年中下降2BP、10BP、11BP。对公不良率年末较年中上升9BP,主要是房地产不良率有所上升。
总体来看,上海银行在2020年下半年零售风险逐步缓释,资产结构优化调整,并且继续保持较低的成本收入比。预计未来随着零售风险的缓释和不良的处置,尤其是下半年个贷改善趋势能能够延续,则上海银行资产质量有望改善。

『捌』 2018消费贷款平台十大排行榜比较靠前的有哪些啊

若是有借款分期需求,可以考虑到如期分期app尝试申请小额消费分期,额度在2000-30000,分期期限有6、9、12期三个选择,综合年化在11.4%-20%左右,具体的请以合同显示为准。如期分期采用CA、全栈加密、双向认证等技术,并结合严谨的线上信息校验系统、反欺诈系统以及自主研发的大数据风控体系、决策引擎系统,极力在各个方位保证信息安全及交易安全。

『玖』 2018年的消费贷比公积金贷款要高多少利息

目前的贷款基准年利率:
普通商贷五年以上4.9%
公积金贷款五年以上3.25%

阅读全文

与2018消费贷款数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网上小额贷款7天还款 浏览:292
信用卡贷款网上贷 浏览:453
福建人上海买房贷款可以了 浏览:478
农行混合贷款放款时间 浏览:645
18岁能申请的小额贷款 浏览:814
网上贷款几天上征信报告 浏览:57
小额贷款业务流程与实践 浏览:423
可以像贷款公司要纸质合同吗 浏览:969
贷款买的二手车在西安怎么过户 浏览:967
二手房公积金贷款要抵押房本吗 浏览:345
手机贷款要激活怎么办 浏览:741
新办的手机卡和银行卡能贷款吗 浏览:130
太享贷贷款员工作如何 浏览:389
贷款输入手机服务密码没贷款没事吧 浏览:255
朋友网上贷款紧急联系人写的我 浏览:983
网上贷款没有钱还怎么办 浏览:797
买房贷款需要工资流水几个月的 浏览:773
公积金余额提取后还能贷款 浏览:182
对网上贷款的认识作文 浏览:973
网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贷款合同 浏览:81